五绝花卉
❶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首诗的意思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大意为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二首》。
原文:
绝句二首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如此美丽,春风吹着花花草草都很香。燕子飞在天上很开心,沙滩睡着一堆鸳鸯。
(1)五绝花卉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看到春景美丽,便写下此诗。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❷ 迟日江山绿,春风花草香.~~~~~~~~
大诗人杜甫每逢春游都会诗兴大发,留下千古传诵的诗句。其中有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对山河、花草、泥沙、燕子、鸳鸯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春阳高照,鸟语花香,情侣结伴,出门踏青的春游图。
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❸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一、原文
绝句二首(其一)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五绝花卉扩展阅读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二、作品鉴赏
这首诗第一句,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❹ 迟日江山丽,( )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
(杜甫·五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迟日江山丽》赏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❺ 修水五绝是哪五绝
黄庭坚不在五杰之内。五杰是指下面陈门五杰。
陈宝箴(1831-1900) 派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清道光十一年辛卯 (1831)正月十八日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入义宁州学读书,成丰元年辛亥(1851)试中举人。初在乡从父办团练,因率团练协助克复义宁州城有功,成丰皇帝谕以知县后补,并尽先选用。1860年入京会试未中,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1862年往安庆谒见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尊为上宾,1865年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1875年授辰、靖、永、沅道官职,光绪六年庚辰(1880)改官河北道,十六年庚寅(1890)任湖北按察使,二十年甲午(1894)调直隶布政使,另年秋,升任湖南巡抚,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政变。
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开设时务学堂,办矿务,出刊《湘学报》,整顿吏治,革除旧习,启用和向上推荐维新人物谭嗣同、梁启超等。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时,他在湖南首先响应,成为全国诸省中之佼佼者。百日维新失败后被革职,年终携家属和夫人灵柩离湘回江西,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微疾而终,葬新建西山山青 庐,享年70岁。
陈宝箴生有二子二女,长子三立、次子三畏,长女嫁湖南东安席宝田之子席曜衡,次女早殇。
陈三立(1853-1937) 字伯严,晚年自号散原,陈宝箴长子,清咸丰三年癸丑九月(1853)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中举,十二年丙戌(1886)中进士,授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因淡于名利,未实际就职,在京城与许多维新志士游学论事,立志革新朝政。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时,佐行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合称“四公子”,变法失败后革职,从此产生不再问政的消极思想,后遂终身不仕。他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同光体”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对日寇的利诱拉拢,概不理睬。同年九月间,寓居北平西城姚家胡同的陈三立气愤病发,誓不服药,绝食五日而死,其灵柩厝于北平某寺,1948年落葬于杭州牌坊山。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将赣西北重点中学命名为散原中学(即今修水第一中学),以示对陈三立的纪念。陈三立有《散原精舍诗人集》传世,生有子五: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
陈衡恪(1876—1923) 字师曾,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又以篆刻、书法、诗文兼长。他最长于山水画,但其他如花卉、虫、鸟、人物等,也都有很高造诣。师曾与齐白石、鲁迅友谊密切,极受齐白石、鲁迅推崇。师曾生平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研究》、《槐堂诗钞》、《染仓宝印存》等。1923年8月,师曾病亡,中外艺术界都深表痛惜。北京文艺界在江西会馆举行隆重追悼会,并展出了他的遗作。1925年安葬在杭州西湖牌坊山。黄庭坚纪念馆藏有他的书画作品《梅》、《兰》、《作画感成诗》。
陈寅恪(1890—1969) 三立三子,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大学教授,曾留学德、瑞、法、美等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成都京燕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通晓英、法、俄、日、德等11国14种文字。其著作举其大者有9种,《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历史研究》、《述晋王导的功业》、《秦妇吟校笺》、《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及《塞柳堂集》、《陈寅恪诗存》、《陈寅恪文集》。被史学界称为“一代宗师”,1969年10月在广州病逝。
陈封怀(1900—1993) 陈衡恪次子。1922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农科,1927年,毕业东南大学生物系。1934—1936年,留学在国爱丁堡植物园。归国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主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1981年当选为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所著《中国植物志·报春花卷》,获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修水县城建有“五杰广场”,以纪念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五位地方杰出名人。
❻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原文绝句
(杜甫·五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编辑本段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语出《诗经·七月》:“ 春日迟迟”。欧阳炯《春光好》中有:“天初暖,日初长”。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译文编辑本段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赏析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❼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绝句二首》其一,诗的全文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白话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7)五绝花卉扩展阅读:
《绝句二首》其一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暮春。这是一首咏物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悠远,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这首诗极生动、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诗中别具风格的篇章,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谁的诗句
绝句(2)(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❾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从写作技巧来看,这首诗一句一景,既有一二句的粗笔勾勒,又有三四句的工笔细描,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的初春景物图,极富诗情画意。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赏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❿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1、原文
绝句·迟日江山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注释
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3、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4、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