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跑花卉展
Ⅰ 杭州虎跑公园好玩吗
是在南山路上的吗?那里有
儿童乐园
,和动物园,还行,边上有
太子湾公园
,现在郁金香都已经盛开了,是个踏青的好去处
Ⅱ 虎跑泉位于哪里
虎跑泉,在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慧禅寺(俗称虎跑寺)侧院内,距市区约5公里。 虎跑泉是从大慈山后断层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渗出,据测定流量为43.2--86.4立方米/日。泉水晶莹甘冽,居西湖诸泉之首,和龙井泉一起并誉为“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后合为二池。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寰中正在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那种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颇如一副联语所云: 梦熟五更天几许钟声敲不破 神游三宝地半空云影去无踪 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寓神仙给寰中托梦,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来南岳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方兴未艾,也推动了杭州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杭州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茶叶博物馆,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优秀遗产,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流。如今,在西湖风景区的虎跑、龙井、玉泉、吴山等处均恢复或新建了一批茶室,中外茶客慕名而至,常常座无虚席。杭州市内的不少品茗爱好者,往往于每日清晨乘车或骑自行车到虎跑等名泉装取泉水,用以冲茶待客,或自饮品尝,以取陶然之乐。鉴于品泉者日益增多,杭州新闻界曾经呼吁,应适当节制每日取水量,以保护古泉的自然水量及其久享盛名的清爽甘醇。“虎跑”还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济公”归葬的地方,“济公殿”、“济公塔院”坐落于此。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在此出家为僧,弘一法师纪念室也很引人关注。
Ⅲ 急需西湖资料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面积 5.64平方公里,最大深度6.52米,平均深度1.21米。原为古海湾,钱塘江泥沙淤阻后形成。
西湖多数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小南湖和三潭内湖已接近富营养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超过正常值6~4倍;年平均水温17.6℃,最高10月28.6℃,最低3月4.0℃,无湖冰;80年代初鱼类有51种,分属10目16科43属,鱼类来源有:(1)固有野杂鱼;(2)钱塘江带入鱼类,(3)人工引进驯化的养殖鱼种,养殖鱼类成为优势西湖最主要的放养鱼种是鲢和鳙,两者占总放养量的75%~80%;其次是鲫、河内鲫,其他养殖鱼类还有团头鲂、细鳞鲴、圆吻鲴、以及鳗鲡等,为保护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养草鱼和青鱼,西湖还有少量
西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km2,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米;西湖底质是一种有机质含量特别高的湖沼相沉积,属于粉砂质粘土或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皆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泥炭层或沼泽土,最下层为基底粉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其它景点还有保俶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
西湖不但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迹遍布,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为之增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心醉神驰。西湖的美景不是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Ⅳ 虎跑梦泉、九溪十八涧、雷峰塔、六和塔、云松书社、太子湾公园、杭州花圃这几个地方有必要去吗
第 1 天
坐火车到杭州火车站【城站】,出站坐7/K7路公交到断桥站下车,步行至断桥残雪,漫步白堤,游孤山、浙江博物馆,西泠印社,接着在中山公园码头上船游湖【45元】,游三潭印月,最后到岳湖码头上岸后,午餐,游曲院风荷公园及岳王庙【25元】、郭庄,后再坐7路到灵隐【45+30元】,游玩后返回市区仍乘7路车到湖滨,在知味观吃杭州名菜和小吃,夜观西湖三公园音乐喷泉。
第 2 天
早晨沿湖游览涌金门,至柳浪闻莺,游毕依次到净慈寺【10元】,雷峰塔【40元】、太子湾、苏堤、花港观鱼、虎跑【15元】和六和塔【20元】,午餐。下午坐K4到西湖大道换60/K60到吴山广场游玩胡雪岩故居、清河坊仿古一条街,购物,吃小吃。
Ⅳ 虎跑公园里面有什么景点
虎跑公园位于西湖西南隅大慈山白鹤峰麓。公园的历史可上溯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寰中禅师(又名性空)在此建寺,初名广福院。关于寺名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寰中禅师于南岳童子寺出家后来杭州,看中此处景色佳美,便结庵于此,后因苦于无水而欲离去。夜得一梦,梦中有神人说:"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果见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即时涌出。此后,泉即名"虎跑泉",此寺也被称为"虎跑寺"。"虎跑梦泉"为新西湖十景之一。虎跑公园内景点众多,尤以虎跑泉最为闻名,虎跑泉属裂隙泉,是一种适于饮用,具有相当医疗保健功用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与龙井茶叶并称"西湖双绝"。虎跑也是名人荟集之地,道济、李叔同都曾在此留下了传奇故事,公园内的济公殿、济公塔以及李叔同纪念馆、弘一精舍均是为纪念他们而建。苏东坡、贯云石、袁宏道、高濂都在此题写了流传千古的诗文,康熙也曾三次游玩虎跑,对虎跑泉偏爱有加。
1100余年历史绵延流传,使虎跑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景点老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自1985年整修至今,整个景区内木结构老建筑的木构件霉烂及白蚁蛀蚀十分严重,木材面油漆及墙面粉刷层严重脱落,已影响各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及景区景观,景区内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配套不健全,排水不畅、线路老化,硬件设施等均已无法满足现代景区要求,也与西湖的整体环境不相协调。2007年4月,为使老景区重新绽放光彩,对虎跑公园进行了保护整治。
此次保护整治工程以"突出生态、保护原貌、展示文化"为原则,以谷幽、林盛、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名泉"、"名茶"为特色,突出"名僧"、"名人"文化内涵,目标是将虎跑公园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休憩、健身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山地公园。整治工程内容包含景区老建筑维修、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水系整理及水景营造、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与展示。整治总用地面积约13.12万平方米,维修景区内主体老建筑21处,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疏理整治水系面积近4000平方米;新增和调整绿化面积11.08万平方米;整修道路、硬地10830平方米,整治后的虎跑集泉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于一景,再现了山水之胜、林壑之美。
环境整理及水景营造:整治后的虎跑公园扩大了游览范围,在集中突出"泉"、"虎"的主景前提下,使林、石、溪等自然素材与建筑、雕塑等达到密切结合、浑然一体,成为整旧如旧、内容丰富、特色明显的风景点。特别是对虎跑溪流的整治和水景的营造,是这次虎跑公园保护整治工程的亮点。工程不仅对径旁的溪流进行梳理,还巧妙的运用了园林造景手法,使水面更大也更富有层次感,同时随着地势的变化,水面勾勒出不同形状,自然地形成了跌水景观,溪边还设置了亲水平台,满足了游客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形成了迎泉、戏泉、听泉、赞泉、赏泉、试泉、梦泉、品泉等一系列景观,让虎跑泉不仅可看、可尝,亦可听、可玩。景区内还增设了一组由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根据虎跑公园历史文化底蕴及周边环境特点创作的艺术作品--"虎"雕塑,让游客更为生动形象的了解虎跑泉的典故。
虎跑史话馆:2007年利用原有建筑新建。该馆以虎跑的重要历史发展趋势为主,介绍历史上寺院的兴衰和发展,展示了历代诸多名人品虎跑泉、赏大慈景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虎跑故有历史面貌。"名寺、名僧"从唐代的开创、宋的衰落、明的扩建、清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将虎跑的脉络,辉煌与低落一一清晰表现;"名人、名泉"展示了自南唐诗人成彦雄始,至后世诸多文人墨客如苏轼、贯云石、聂大年、康熙、乾隆描述虎跑的诗文。
此外,还对景区内的原有的泉文化展、李叔同纪念馆、济公殿、济公塔院的文化陈设进行了调整,以多媒体、图片、实物、雕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展示,全面地介绍了虎跑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进一步充实了文化内涵。
Ⅵ 描写杭州虎跑的作文四百字
南通的名人 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绍兴人,后居苏州。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匀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 “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清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四十八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Ⅶ 虎跑泉是怎么来的
虎跑泉,在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慧禅寺(俗称虎跑寺)侧院内,距市区约5公里。这虎跑泉的来历,还有一个饶有兴味的神话传说呢。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 中(亦名性空)来此,喜欢这里风景灵秀,便住了下来。后来。因为附近没有水源,他准备迁往别处。一夜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将其搬到这里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故名为虎跑泉。张以宁在题泉联中,亦给虎跑泉蒙上一层宗教与神密的色彩。
原来,这虎跑泉是从大慈山后断层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渗出,据测定流量为43.2--86.4立方米/日。泉水晶莹甘冽,居西湖诸泉之首,和龙井泉一起并誉为“天下第三泉”。
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后合为二池。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寰中正在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那种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颇如一副联语所云:
梦熟五更天几许钟声敲不破
神游三宝地半空云影去无踪
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寓神仙给寰中托梦,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来南岳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这副虎跑寺楹联也是写的这个神话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龙井茶叶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古往今来,凡是来杭州游历的人们,无不以能身临其境品尝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冲泡的西湖龙井之茶为快事。历代的诗人们留下了许多赞美虎跑泉水的诗篇。如苏东坡有:“道人不惜阶前水,借天与匏尊自在偿。”清代诗人黄景仁(1749--1783)在《虎跑泉》一诗中有云:“问水何方来?南岳几千里。龙象一帖然,天人共欢喜。”诗人是根据传说,说虎跑泉水是从南岳衡山由仙童化虎搬运而来,缺水的大慈山忽有清泉涌出,天上人间都为之欢呼赞叹。亦赞扬高僧开山引泉,造福苍生功德。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方兴未艾,也推动了杭州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杭州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茶叶博物馆,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优秀遗产,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流。如今,在西湖风景区的虎跑、龙井、玉泉、吴山等处均恢复或新建了一批茶室,中外茶客慕名而至,常常座无虚席。杭州市内的不少品茗爱好者,往往于每日清晨乘车或骑自行车到虎跑等名泉装取泉水,用以冲茶待客,或自饮品尝,以取陶然之乐。鉴于品泉者日益增多,杭州新闻界曾经呼吁,应适当节制每日取水量,以保护古泉的自然水量及其久享盛名的清爽甘醇。“虎跑”还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济公”归葬的地方,“济公殿”、“济公塔院”坐落于此。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在此出家为僧,弘一法师纪念室也很引人关注。
虎跑泉有天下第三泉之称,第一泉为镇江金山中泠泉,第二泉为无锡惠山的惠泉。虎跑泉水质甘冽醇厚,与龙井茶叶合称西湖双绝,有“龙井茶叶虎跑水”之美誉。
【历史】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师所建。宪宗赐号曰广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宋末毁。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毁。明正德十四年,宝掌禅师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毁。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先是,性空师为蒲坂卢氏子,得法于百丈海,来游此山,乐其灵气郁盘,栖禅其中。苦于无水,意欲他徙。梦神人语曰:“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翼日,果见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师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学士宋濂朝京,道山下。主僧邀濂观泉,寺僧披衣同举梵咒,泉觱沸而出,空中雪舞。濂心异之,为作铭以记。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寺中有调水符,取以为验。
苏轼《虎跑泉》诗:
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玞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袁宏道《虎跑泉》诗:
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
饥鸟共分香积米,枯枝常足道人薪。
碑头字识开山偈,炉里灰寒护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Ⅷ 虎跑泉的地貌
这虎跑泉是从大慈山后断层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渗出,据测定流量为43.2--86.4立方米。
虎跑泉是一个两尺见方的泉眼,清澈明净的泉水,从山 岩石幡间汩汩涌出,泉后壁刻着虎跑泉三个大字,为西蜀 书法家谭道一的手迹,笔法苍劲,功力深厚。泉前有一方池, 四周环以石栏:池中叠置山石,傍以苍松,间以花卉,宛若盆 景。游人在此,坐石可以品泉,凭栏可以观花,怡情悦性,雅兴倍增。
泉水晶莹甘冽,居西湖诸泉之首,和龙井泉一起并誉为“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后合为二池。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寰中正在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那种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颇如一副联语所云:
梦熟五更天几许钟声敲不破,
神游三宝地半空云影去无踪。
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寓神仙给寰中托梦,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来南岳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这副虎跑寺楹联也是写的这个神话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Ⅸ 自然景观资料
中文名称:
自然景观
英文名称:
natural
landscape
定义1:
景观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专合体,是文属化景观形成的基础。
所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
;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天然的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的原始景观。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景观生态学(二级学科)
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
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自然景观涵义中的人为景观不包括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Ⅹ 什么是虎跑泉水
虎跑泉,在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慧禅寺(俗称虎跑寺)侧院内,距市区约5公里。这虎跑泉的来历,还有一个饶有兴味的神话传说呢。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 中(亦名性空)来此,喜欢这里风景灵秀,便住了下来。后来。因为附近没有水源,他准备迁往别处。一夜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将其搬到这里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故名为虎跑泉。张以宁在题泉联中,亦给虎跑泉蒙上一层宗教与神密的色彩。
原来,这虎跑泉是从大慈山后断层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渗出,据测定流量为43.2--86.4立方米/日。泉水晶莹甘冽,居西湖诸泉之首,和龙井泉一起并誉为“天下第三泉”。
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后合为二池。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寰中正在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那种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颇如一副联语所云:
梦熟五更天几许钟声敲不破
神游三宝地半空云影去无踪
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寓神仙给寰中托梦,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来南岳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这副虎跑寺楹联也是写的这个神话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龙井茶叶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古往今来,凡是来杭州游历的人们,无不以能身临其境品尝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冲泡的西湖龙井之茶为快事。历代的诗人们留下了许多赞美虎跑泉水的诗篇。如苏东坡有:“道人不惜阶前水,借天与匏尊自在偿。”清代诗人黄景仁(1749--1783)在《虎跑泉》一诗中有云:“问水何方来?南岳几千里。龙象一帖然,天人共欢喜。”诗人是根据传说,说虎跑泉水是从南岳衡山由仙童化虎搬运而来,缺水的大慈山忽有清泉涌出,天上人间都为之欢呼赞叹。亦赞扬高僧开山引泉,造福苍生功德。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方兴未艾,也推动了杭州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杭州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茶叶博物馆,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优秀遗产,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流。如今,在西湖风景区的虎跑、龙井、玉泉、吴山等处均恢复或新建了一批茶室,中外茶客慕名而至,常常座无虚席。杭州市内的不少品茗爱好者,往往于每日清晨乘车或骑自行车到虎跑等名泉装取泉水,用以冲茶待客,或自饮品尝,以取陶然之乐。鉴于品泉者日益增多,杭州新闻界曾经呼吁,应适当节制每日取水量,以保护古泉的自然水量及其久享盛名的清爽甘醇。“虎跑”还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济公”归葬的地方,“济公殿”、“济公塔院”坐落于此。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在此出家为僧,弘一法师纪念室也很引人关注。
【历史】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师所建。宪宗赐号曰广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宋末毁。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毁。明正德十四年,宝掌禅师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毁。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先是,性空师为蒲坂卢氏子,得法于百丈海,来游此山,乐其灵气郁盘,栖禅其中。苦于无水,意欲他徙。梦神人语曰:“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翼日,果见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师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学士宋濂朝京,道山下。主僧邀濂观泉,寺僧披衣同举梵咒,泉觱沸而出,空中雪舞。濂心异之,为作铭以记。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寺中有调水符,取以为验。
苏轼《虎跑泉》诗:
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玞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袁宏道《虎跑泉》诗:
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
饥鸟共分香积米,枯枝常足道人薪。
碑头字识开山偈,炉里灰寒护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