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藤科花卉图

藤科花卉图

发布时间: 2022-01-14 20:06:31

❶ 藤科植物大全藤科植物有多少种带图片更好

没有藤科,只有藤本植物,有千万种。如紫藤、凌霄、牵牛花、何首乌、山药、黄独,鸡血藤、鸡屎藤、葛藤、南瓜、黄瓜、弧子、豆角、扁豆、刀豆等等。

❷ 请问降真香是属于藤科,还是乔木科。

属于豆科植物紫藤,是藤不是乔木。
海口东湖市场出售的“降真香”本草属性
时间:2014-03-17 【转载】
关于海南“降真香”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鸡骨香,紫藤香,花梨母,降香等,但是这些名字都不准确,无法识别其本草的性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海口东湖古玩市场上出售的降真香的本草本质。

有三种植物曾经被为降真香:一、豆科植物紫藤(wistariaSinensisSw u母,e t) 的混淆; 二、有过很长时期被误称降真香的芸香科植物山油柑「Aeronyehiapeneulata (L .)Miq〕与降香在药材性状上的混淆, 三、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od。rreraT,che n ).
对紫藤香, 《本草纲目》中并有这样的描述: “紫藤香, 长茎细叶, 根极坚实, 重重有一皮, 花白子黑。其茎截置烟良中, 经久成紫香, 可降神。”以后历代本草均在降香条下出现紫藤香, 并日: 紫藤香即降真香之最佳者。经查考, 紫藤的出处是晋代·秸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户 >“紫藤叶细长, 茎如竹, 根极坚实, 花白子黑, 重重有皮。置酒中有历二、三十年亦不腐败。其茎截置烟良中, 经时代紫香, 可以降神。”并附有紫藤原植物图(见图4 ) , 为豆科紫藤无疑。其实紫藤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亦有记载, 《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藏器日」藤皮着树, 从心重重有皮。”“其子作角, 角中仁, 熬香着酒中, 令酒不败。”
由此看,豆科植物紫檀很可能是真正的“降真香”。
芸香科植物山柚柑,云南志降真香元江如出,按香木色灰白气亦淡, 价极贱。”可惜《图考》无降香附图。据考证, 云南、两广‘(除海南岛外)、两湖均不产豆科降香。《纲目》中所载“似是而非者”与《图考》中所载“按香木色灰白气亦淡”者应当是一直被误称为降真香的芸香科山油柑, 它的生长区域正象《纲目》中记载的那样分布较广, 北纬2 5 。以南地区均有分布, 包括我国南方诸省以及一些热带国家和地区。据查阅木材学书籍和实地考查, 山油柑木材浅黄褐色或黄白色, 心边材无区别, 质轻, 气干密度约0.5 9 /c m。与降香药材性状大相径庭。
芸香科植物山柚柑,这并非真正的降真香也不是降香。
豆科植物降香。国产降香基源其二是豆科植物降香檀。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庐7 〕载: “降香出三佛齐、婆、蓬丰, 广东西诸郡亦有之, 气劲而远, 能辟邪气。”明代·刘广泰的《本草品汇精要沪8 〕载: “生南海山及大秦国, 仅按此有两种, 枝叶未详, 出于番中者紫色坚实而香为上, 出于广南者淡紫不坚而少香为次。”以上本草中提及“木出海”、“生南海山”,“出于广‘南者”均指出产于今海南岛。这一种国产降香应当就是《中国药典》收载的豆科降香檀, 是我国海南岛特有树种。降香在海南岛一直被称作花梨。明代·《格古》载: “花梨木, 出南蕃、广东。紫红色, 与降真香相似, 亦有香。”以后在《厂‘东新语》( 17 0 年)、《崖州志》(1 9 0 8 年) 中均提到花梨, 并称“与降真香相似”。这里的降真香指的是进口“番降” , 为明、清两代南洋诸国的贡物。可见海南产的降香檀自古就以花梨之名记载。直到解放初期大力开发海南资源以后, 降香才逐渐减少以至不再进口, 而统一使用我国海南产的豆科降香檀。
从此来看,豆科降香檀为海南黄花梨,可以称之为降香,也是海南人说的花梨母。其有类似于“降真香”的味道。
从海口东湖市场的出售的“降真香”的味道和形状来看,是豆科紫藤,也是本草中说的紫藤香“降真香中最佳者”。

紫藤香的药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紫藤花中的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不仅能清除氧化反应链反应引发阶段的自由基,而且可以直接捕捉自由基反应链中的自由基,阻断自由基链反应,从而起到预防和断链的双重作用[4]。
凝集作用紫藤中提取的凝集素类物质,不仅具有植物凝集素所共有的影响糖运输、储存物质的积累以及细胞分裂的调控等作用外,还有以下特性:
①不具专一性,可凝集人的各种血型和数种动物血;
②受抑制作用较小,仅N- 乙酰氨基半乳糖胺对其活力有强烈抑制作用,故在临床免疫及细胞遗传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5- 6,14]。
抑菌作用紫藤叶片丙酮溶剂提取物对香瓜枯萎病、白菜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的病菌具显著的抑制作用,作为植物源抑菌剂越来越受关注,也可作为绿化保健型树种[15- 16]。
抗肿瘤作用Heo 等[17]报道:多花紫藤的胆汁提取物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mRNA 表达和抑制GTP-RhoA 蛋白质的活性来限制小鼠黑色素瘤B16F1 细胞的转移。
Takao 等[7]发现,紫藤皂苷D、紫藤皂苷G 和脱氢大豆皂苷能抑制由癌促进剂12-O- 十四烷酰佛波醇-13- 乙酸乙酯所诱发的Epstein-Barr 病毒早期抗原的活化。Konoshima 等[8]还用Hela 细胞系进行试验发现,紫藤黄酮可抑制疱疹病毒活性,有希望作为皮肤肿瘤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研究显示,从多花紫藤种子中分离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通过抑制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消化道内的巯基蛋白水解酶达到杀虫目的[18]。Hirashiki 等[9]亦从紫藤种子中发现了几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
功效紫藤花性微温味甘,具有利水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主治腹水浮肿、小便不利、关节肿痛及痛风等;根性温味甘,入药活络筋骨,治风湿骨痛;茎、皮入药,止痛杀虫;果实性微温味甘,有小毒,入药治筋骨疼痛[4,17]。
入药方法于金平等[19]曾提出过三种紫藤入药方法。①腹水肿胀:紫藤花适量,加水煎浓汁,去渣加糖熬成膏,每次一匙,开水冲服,日2 次;②蛲虫性腹痛:紫藤花或种子1~2 g,水煎服,小儿减量;③关节炎:紫藤根、枸骨根、菝葜根各一两(均为
鲜品),水煎米酒兑服。
注意事项紫藤根(30~50 g)和种子(2~5粒)能引起中毒(表现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面部潮红、流涎、腹胀、头晕、四肢乏力、语言障碍、口鼻出血、手脚发冷甚至休克等症状),入药时应注意用量或给予特殊炮制以去毒[20- 21]。Rondeau[22]报道:一位50 岁女性由于好奇,认为紫藤的种子是食用豆类,摄入10 个,随后产生头痛、肠胃炎、呕血、头晕、精神错乱、出汗及晕厥等不良反应,治疗5~7 d后仍感觉疲倦、头晕。
此外,紫藤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参考文献
李书渊,降香的本草再考,《海峡医药》,1997年第4期
周兴法,降真香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医药杂志》,1989年第2期
曹梦晔,紫藤属药学研究概况,《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期
原文地址:http://www.hnmark.com/markworkshop/vip_doc/516403.html

❸ 爬藤植物图片名称大全,阳台种什么攀藤植物,藤科

蔷薇。
蔷薇(学名:Rosa)多数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全都为灌木,花瓣5裂或重瓣,花有香气,枝、茎常有刺;羽状复叶极稀单叶;雌蕊多数;花托成熟时肉质而有色泽;瘦果,生在杯状或坛状花托里面。

❹ 有《中国植物志》的朋友能不能给我传一下。 谢谢了!

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4000万字。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和资源丰富的国家,有许多重要的木材、药材、油料淀粉植物和珍贵、稀有植物。本书是一部总结中国维管束植物的基本资料,为农业、林业、牧业、医药、轻工、环境等部门保护植物资源和合理利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1959年出版该书的第二卷,由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编辑。内容包括对我国产的蕨类植物瓶尔小草科等17科的描述。全志书拟分125卷(册),约4000万字。至1992年,已出版71卷(册)。已于2005年出齐。每卷(册)的内容包括科、属的特征和检索表,每种植物的形态描述、产地、分布、生态环境、经济用途、文献和索引。《中国植物志》共80卷126册,含301科3408属31142种。 《中国植物志》前44卷 卷册 出版时间 卷编辑 群 类 1.0 2004.00 吴征镒 总 论 附录中还收录了水青树科植物。 2.0 1959.09 秦仁昌 蕨类(一)瓶尔小草科—条蕨科 3.1 1990.06 秦仁昌 蕨类(二)蕨科 中国蕨科 凤尾蕨科等 3.2 1999.11 朱维明 蕨类(三)车前蕨类 书带蕨类 蹄盖蕨类 4.1 1999.07 邢公侠 蕨类(四)肿足蕨科 金星蕨科 4.2 1999.02 吴兆洪 蕨类(五)铁角蕨科 睫毛蕨科 球子蕨科等 5.1 2000.01 武素功 蕨类(六)鳞毛蕨科(1) 5.2 2001.02 孔宪需 蕨类(七)鳞毛蕨类 6.1 1999.08 吴兆洪 蕨类(八)叉蕨科 肾蕨科 实蕨科等 6.2 2000.01 林尤兴 蕨类(九)双扇蕨科 燕尾蕨科 水龙骨科等 6.3 2004.00 张宪春 蕨类植物 7.0 1978.12 郑万钧、傅立国裸子植物门 8.0 1992.10 孙祥钟香蒲科 冰沼草科 露兜树科等 9.1 1996.03 耿伯介、王正平 禾本科(一)竹亚科 9.2 2002.00 刘亮 禾本科(二) 9.3 1987.10 郭本兆 禾本科(三)早熟禾亚科 10.1 1990.06 陈守良 禾本科(四)画眉草亚科 黍亚科 10.2 1997.03 陈守良 禾本科(五) 11.0 1961.11 唐进、汪发缵 莎草科(一)藨草族—珍珠茅族 12.0 2000.01 戴伦凯、梁松筠 莎草科(二)苔草亚科 13.1 1991.12 裴盛基、陈三阳 棕榈科 13.2 1978.09 吴征镒、李恒 天南星科 浮萍科 13.3 1997.07 吴国芳 须叶藤科 谷精草科 田葱科等 14.0 1980.12 唐进、汪发缵 百合科(一) 15.0 1978.06 唐进、汪发缵 百合科(二) 16.1 1985.04 裴鉴、丁志遵 石蒜科 蒟篛薯科 鸢尾科 16.2 1981.11 吴德邻 芭蕉科 姜科 美人蕉科等 17.0 1999.11 郎楷永 兰科(一) 18.0 1999.10 陈心启 兰科(二) 19.0 1999.09 吉占和 兰科(三) 20.1 1982.01 程用谦 木麻黄科 三白草科 胡椒科等 20.2 1984.09 王战、方振富 杨柳科 21.0 1979.11 匡可任、李沛琼杨梅科 胡桃科 桦木科 22.0 1998.03 陈焕庸、黄成就 壳斗科 榆科 马尾树科 23.1 1998.03 张秀实、吴征镒 桑科 23.2 1995.08 王文采、陈家瑞 荨麻科 24.0 1988.08 丘华兴、林有润 川苔草科 桑寄生科 山龙眼科等 25.1 1998.08 李安仁 蓼科 25.2 1979.03 孔宪武 藜科 笕科 26.0 1996.09 唐昌林 紫茉莉科 马齿笕科 商陆科等 27.0 1979.07 关克俭毛茛科(一)睡莲科 金鱼藻科 领春木科等 28.0 1980.04 王文采 毛茛科(二)(毛茛亚科) 29.0 2001.00 应俊生、陈德昭 木通科 小檗科 30.1 1996.05 刘玉壶 防己科 木兰科 30.2 1979.05 蒋英、李秉滔腊梅科 番荔枝科 肉豆蔻科 31.0 1982.09 李锡文樟科 莲叶桐科 32.0 1999.02 吴征镒 罂粟科 山柑科 33.0 1987.10 周太炎 十字花科 34.1 1984.08 傅书遐、傅坤俊 木犀草科 辣木科 伯乐树科等 34.2 1992.02 潘锦堂 虎耳草科(一) 35.1 1995.11 陆玲娣、黄淑美虎耳草科(二)(梅花草亚科 绣花球亚科 多香木亚科等) 35.2 1979.05 张宏达海桐花科金缕梅科 杜仲科等 36.0 1974.12 俞德浚 蔷薇科(一)绣线菊亚科——苹果亚科 37.0 1985.06 俞德浚 蔷薇科(二)蔷薇亚科 38.0 1986.06 俞德浚 蔷薇科(三) 李亚科 牛栓藤科 39.0 1988.05 陈德昭 豆科(一) 40.0 1994.05 韦直 豆科(二)蝶形花亚科(1) 41.0 1995.05 李树刚 豆科(三)蝶形花亚科(2) 42.1 1993.12 傅坤俊 豆科(四) 42.2 1998.12 崔鸿宾 豆科(五) 43.1 1998.02 徐朗然、黄成就 攀打目攀打科 牛儿苗目酢浆草科 牛儿苗科等 43.2 1997.02 黄成就 芸香科 43.3 1997.03 陈书坤 苦木科 橄榄科 楝科等 44.1 1994.04 李秉滔 大戟科(一)叶下珠亚科 44.2 1996.02 邱华兴 大戟科(二)铁笕菜亚科 巴豆亚科 44.3 1997.04 马金双 大戟科(三) 《中国植物志》后36卷 卷册 出版时间 卷编辑 类 群 45.1 1980.12 郑勉、闵天禄 虎皮楠科 水马齿科 黄杨科等 45.2 1999.07 陈书坤 冬青科 45.3 1999.08 诚静容、黄普华 卫矛科 46.0 1981.02 方文培翅子藤科 刺茉莉科 省沽油科等 47.1 1985.11 刘玉壶、罗献瑞 无患子科 清风藤科 47.2 2002.00 陈艺林 凤仙花科 48.1 1982.07 陈艺林 鼠李科 48.2 1998.04 李朝銮 葡萄科 49.1 1989.06 张宏达、缪汝槐 杜英科 椴树科 49.2 1984.11 冯国楣 锦葵科 木锦科 梧桐科 49.3 1998.07 张宏达 山茶科(一)山茶亚科 50.1 1998.08 林来官 山茶科(二)厚皮香亚科 50.2 1990.01 李锡文 藤黄科 柽柳科 龙脑香料等 51.0 1991.12 王庆瑞 堇菜科 52.1 1999.10 古粹芝 大风子科 旌节花科 西番莲科 52.2 1983.10 方文培 胡颓子科 玉蕊科 千屈菜科等 53.1 1984.11 陈介 使君子科 桃金娘科 野牡丹科 53.2 2000.01 陈家瑞 菱科 柳叶菜科 小二仙草科等 54.0 1978.03 何景、曾沧江五加科 55.1 1979.10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一) 55.2 1985.08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二) 55.3 1992.01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 56.0 1990.12 方文培、胡文光 山茱萸科 岩梅科 桤叶树科等 57.1 1999.06 方瑞征 杜鹃花科 57.2 1994.12 胡琳贞、方明渊 杜鹃花科(二) 57.3 1991.12 方瑞征 杜鹃花科(三)木亚科 58.0 1979.08 陈介紫金牛科 59.1 1989.11 陈封怀、胡启明报春花科(一)珍珠菜族——报春花族 59.2 1990.01 陈封怀、胡启明报春花科(二)报春花族——水茴草族 60.1 1987.09 李树刚 白花丹科 山榄科 柿科 60.2 1987.03 吴容芬、黄淑美山矾科 安息香科 61.0 1992.02 张美珍、邱莲卿木犀科 马钱科 62.0 1988.06 何廷农 龙胆科 63.0 1977.02 蒋英、李秉滔夹竹桃科 萝藦科 64.1 1979.05 吴征镒旋花科 花科 田基麻科 64.2 1989.12 孔宪武、王文采 紫草科 65.1 1982.03 裴鉴、陈守良马鞭草科 65.2 1977.07 吴征镒、李锡文 唇行科(一) 66.0 1977.11 吴征镒、李锡文 唇行科(二) 67.1 1978.11 匡可任、路安民茄科 67.2 1979.10 钟补求玄参科(一) 68.0 1963.08 钟补求 玄参科(二) 69.0 1990.03 王文采 紫葳科 胡麻科 角胡麻科等 70.0 2002.00 胡加琪 爵床科 71.1 1999.08 罗献瑞 茜草科 71.2 1999.09 陈伟球 茜草科(二)茜草亚科 72.0 1988.10 徐炳声 忍冬科 73.1 1986.09 路安民、陈书坤 五福花科 败酱科 川续断科等 73.2 1983.08 洪德元 桔梗科 草海桐科 花柱草科 74.0 1985.01 林镕、陈艺林 菊科(一)班鸠菊族——紫苑族 75.0 1979.09 林镕菊科(二)旋覆花族——堆心菊族 76.1 1983.05 林镕、石铸菊科(三)春黄菊族(一 76.2 1991.05 林镕、林有润 菊科(四)春黄菊族(二) 77.1 1999.04 陈艺林 菊科(五)千里光族 金盏花族 77.2 1989.07 林镕、刘尚武 菊科(六)千里光族 千里光亚族 78.1 1987.12 林镕、石铸 菊科(七)蓝刺头族 菜蓟族 78.2 1999.08 陈艺林、石铸 菊科(八)菜蓟族 79.0 1996.02 程用谦 菊科(九)帚菊木族 80.1 1997.09 林镕、石铸 菊科(十)舌状花亚科 菊苣族 80.2 1999.05 葛学军、林有润 菊科(十一)菊苣族 蒲公英属 中国植物志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名FLORA OF CHINA,FLORA词在英文中意为花卉,而在古罗马语中则为花神。 《中国植物志》是一部总结我国现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类的基本科学资料,它不但是“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农、林、牧、副业以及医药、轻工业等生产部门利用植物资源、鉴定植物种类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全书按分类系统排列,分卷、册编辑出版。共计80卷,120个卷册。从1959年开始出版以来,现已出版30多个卷册,预计1985年基本完成全书的编写任务。中国植物志每个卷册的内容包括科、属特征,科、属、种的检索表,每种植物都记载有形态描述、产地、分布、生态环境、重要种类的经济用途等。书中附有帮助鉴别的形态图,书末有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Zhōng Guān Guāng),他到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继后,秦仁昌(Qín Rén Chāng)、王启无(Wáng Qǐ Wú)、蔡希陶(Cài Xī Táo)、俞德俊(Yú Dé Jùn)以及其他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秦仁昌(Qín Rén Chāng)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写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4年,胡先驌(Hú Xiān Xiào)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1959年 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Qián Chóng Shù)、陈焕镛(Chén Huàn Yōng)任主编,秦仁昌(Qín Rén Chāng)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以后历任主编是林鎔(Lín Róng),俞德浚(Yú Dé Jùn)和吴征镒(Wú Zhēng Yì)。 为深入开展《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单位上千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 到2000年全国各标本馆的植物标本达1700万份之多,为编写该书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册以后, 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达446万元。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该书的作者们,还参加了植物科属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有关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中科院或省部委奖多项。这些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植物志》的学术水平。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仅摸清了我国的植物资源,还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在商贸、检疫、公安和国防等方面,给国际贸易纠纷和侦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帮助。植物分布对地层鉴别、环境变迁和寻找矿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所瞩目,自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最后提供给你一个下载地址~~~~~~~~http://iask.sina.com.cn/u/1260520750/ish?folderid=67107&page=5

❺ 有一种藤科植物 果实成熟后金黄色形状大小象牛的睾丸一样,请问叫什么名字

可能是青木香的果实 马兜铃 。

❻ 开兰色小朵花是什么兰

有很多种兰花开的都是兰色小花朵,要判断是什么兰花还要看花形,要有具体图片才可以。

热点内容
七夕和平精英军需 发布:2025-08-04 19:56:01 浏览:500
苍兰诀小兰花怀孕番外 发布:2025-08-04 19:55:50 浏览:622
高考一朵云 发布:2025-08-04 19:53:41 浏览:618
盆栽香瓜图片 发布:2025-08-04 19:52:48 浏览:371
盆栽罗汉画 发布:2025-08-04 19:36:43 浏览:372
徐州情人节去哪玩 发布:2025-08-04 19:31:50 浏览:128
网咯情人节 发布:2025-08-04 19:21:37 浏览:440
毒傲樱花 发布:2025-08-04 19:18:08 浏览:42
九朵花插花 发布:2025-08-04 18:54:27 浏览:843
浅盆盆景图片 发布:2025-08-04 18:52:56 浏览: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