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渊源花卉

渊源花卉

发布时间: 2022-01-05 03:50:34

㈠ 洛阳牡丹节的渊源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文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此句即道出了洛阳的“地脉”使牡丹得天独厚。

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东端。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牡丹栽培。早在隋代的皇家园林——西苑中就开始大量地种植牡丹。

洛阳是久负盛名的古城,先后有十余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九朝古城。洛阳牡丹始于隋、兴起唐、盛于宋,沿续至今。洛阳牡丹以品种繁多,花色奇丽而名扬天下。故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句,流传于世。

如今的牡丹花会,从形式和内容上已大大超过了历代。

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决牡丹定为市花,并将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5日定为牡丹花会。自1983年以来已举办过十九届牡丹花会。花开时节,整个洛阳城,呈现出花如海、人如潮、热闹非凡的海面。每届来洛参观牡丹的人次达百万以上。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洛阳牡丹遍植全城的大街小巷、公园、厂矿、机关、学校、宾馆。尤其是中州大道两旁的花带中盛开的牡丹,使中外宾客一进入洛阳就感到“花城”的浓重气氛。

主要参观景点有“王城公园”、“花苑公园”、“牡丹公园”、“国色牡丹园”、“白马寺”、“白园”等等。

市内各类观赏牡丹80万株,360个品种,红、黄、绿、紫、粉、白、黑、蓝八大色应有尽有。这里展出的不仅有洛阳的古老品种,还有新育出的品种;不仅有四川、甘肃、安徽等地的国内珍稀品种,也有日本等国外品种,另外,还有一些原产于我国的野生牡丹品种等等。

洛阳牡丹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振兴洛阳。自从举办牡丹花会以来,大大促进了洛阳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观赏牡丹。

康乃馨有什么文学渊源

宋朝王安石《咏石竹花》曰:
“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纷敷浅浅红。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能度东风。”可是香石竹在欧洲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历来为西方名花,近百年来,西方各国培育了许多康乃馨新品种,并使之成为当今畅销的商品花。这些年来,康乃馨花卉也深受国人喜欢而广为栽种。石竹在我国是一种最平凡最常见的草花,名花谱上向来没有它的位置,自此却有了它的位置。

㈢ 24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的花卉有哪些

1、立春:四季报春、辛夷

2、雨水:杏花、紫叶李

3、惊蛰:桃花、棠梨

4、春分:含笑、垂丝海棠

5、清明:桐花

6、谷雨:牡丹、酴糜

7、立夏:月季、虎耳草

8、小满:小蓟、珍珠梅

9、芒种:石榴花、栀子花

10、夏至:冠花贝母、紫花泡桐

11、小暑:松果菊、荷花

12、大暑:玉叶金花、槐花

13、立秋:八月菊、秋海棠

14、处暑:紫茉莉、茉莉

15、白露:葱兰、金桂

16、秋分:慈姑、阔叶十大功劳

17、寒露:菊花、海红豆

18、霜降:千日红、石竹

19、立冬:雪松、冬樱花

20、小雪:象牙红、野山茶

21、大雪:长寿花、瓜叶菊

22、冬至:腊梅、枸骨

23、小寒:报岁兰、款冬花

24、大寒:瑞香、山矾。

(3)渊源花卉扩展阅读

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㈣ 花卉与中国文学有何联系

千万年来,花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美丽的花儿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自由、高贵等;鲜花更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长寿、幸福、吉祥等等,赏花、咏花、赞花、论花,花和中国文学有着说不尽、道不完、评不够、议不厌的不解之缘。
我国是花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自古爱花的进趣闻轶事不胜枚举,屈原以兰喻己,陶潜采菊东篱,诗佩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在众多中国文人心中,花是诗词歌赋取之不尽的吟咏题材,是名词佳句闪耀灵的源头所在。花的出现成就了一个文学国度,使得文学的殿堂姹紫嫣红、精彩纷呈。
从《诗经》中描绘桃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晋代陶渊明脍炙人口的品评菊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宋代叶绍翁笔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烂漫的杏花,到元代王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那清丽素洁的梅花。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诗句众口相传,诗中优美的意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
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人品和花格的相互渗透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二者不可分离。中国文人赏花时并不是单单欣赏花儿美丽的外表,他们常常把花木当作与人类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灵性之物来对待。因此,他们在对花木的审美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借助花木表达出来。
从古至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为花写下动人篇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花已经成为一种向往与崇敬的精神境界,成为德行品性的象征。“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弄妆,杏娇疏丽,菊做严霜,水仙冰肌玉肤,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皆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不同的花成为不同德行的象征,是不同品性的人喜爱、崇敬的对象。
文人不仅以花入诗,很多词牌名、曲牌名也与花相关联。《采莲子》、《醉花阴》、《山花子》、《荷叶杯》、《木兰花》、《一剪梅》、《桂枝香》,由此可见花与诗词的深厚渊源。
花不仅使诗的国度璀璨多姿,在中国成语和俗语中以花做比喻的条目也随处可见,“丁香结”、“步步莲花”、“笔下生花”、“闭月羞花”等都和花有关。在戏曲、小说、散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花的踪影。戏曲中有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现代评剧《花为媒》。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许多篇章与花相关,如《葛中》、《黄英》、《莲花公主》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均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文学形象。其他小说作品如《海上花》、《镜花缘》、《红楼梦》、《梦里花落知多少》,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花的魅力。花令我们的文学更加摇曳多姿,花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㈤ 兰花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兰花是我国人民最喜爱、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揭示了兰花早在7000年前,就和远古时代图腾文化溶为一体,伴随着中华民族,历经七千年的风风雨雨,从远古一直走到如今。随着历史的推进,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高尚品格和幽香高洁的神韵,历代文人墨客、有识之士,无不为之仰慕。古往今来,一直被誉为“香祖”、“王者香”、“国香”、“天下第一香”。千百年来,兰花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万种花卉中最能寄托人类文明意念的花,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保存的大量的兰辞、兰赋、兰章、兰画,就足已形成了独特的兰文化。兰花所表现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还有自古被人们称颂的品性美、神韵美、气质美,以其高洁、清雅、幽香而令国人情有独钟。

㈥ 潢川花木的历史渊源

明清年代,潢川县花木做为贡品,进贡宫廷,特别是清朝嘉庆年间从北京皇家花园“退隐”的张花匠,在潢川建了个张家花园,种植数株金桂(八月桂)据《光州志》记载,当时栽植花木主要有月季,桂花,玉兰,栀子等。《花境》和《中国花经》记载金桂正宗产地潢川张家花园。另有月宫常娥亲手植桂于潢川的之说。目前,潢川桂花已有17个品种,将桂花创为潢川花卉产业的掌头品牌产品。独杆全冠精品桂花在潢川批量生产。潢川桂花特点是浓香型,全国桂花品种中潢川金桂最香,被誉为香花之王,是绿化香化首选花木。1999年潢川金桂栽进昆明世博园的“豫园”,2005年潢川金桂又栽进了成都第六界花博会“河南名花园”。目前潢川花木产业空前活跃,发展迅猛,全县种植花木22万亩,有200多个科属,2000多个品种。1999年潢川县被全国花卉协会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中国花木之乡” 。

㈦ 有一个日本女作家,专门写一个关于各种花卉的散文集,不知道具体叫什么求解!!

《枕草子》
(まくらのそうし), 日本平安时代的散文集。 十一世纪初完成。作者清少纳言,平安时代有名的才女,家学渊源,深通和学和歌又熟谙汉学。据跋文称,作品以“春是破晓时分为最好”起始,跋文终结,长短不一,共有三百余段。全文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的段落。
这是网络上的、你可以去搜!我刚好有她的书!

㈧ 康乃馨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历史渊源:
公元前300年,希腊的一位自然科学家Theophrastus将康乃馨称作Dianthus,希腊语意为“神圣之花”,因为他认为如此美好而典雅的花,惟有神才有权拥有。而这种花的香味和晒干的丁香花香味颇为类似,丁香的学名为Caryophyllusaromatica,所以也将康乃馨的学名定为Dianthuscaryophyllus,中文名则为“丁香石竹”。而“康乃馨”三字,仍由英文名Carnation直译而来。
芳香且秀丽的康乃馨,不仅是大家喜爱的花卉,也是制作香水的原料。16世纪伊莉莎白一世时代,诗人EdmundSpenser,称此花为Caronation,为“花冠”、“王冠”之意。一指此花的瓶状花萼,加上边缘呈锯齿状的花冠,组合起来就像王冠一般;另一种说法则是,古希腊人在节庆宴会中,常配戴此花编织的花冠。以下是一则有关于康乃馨由来的神话故事:相传希腊有位以编织花冠为生的少女,不仅长得楚楚动人,手指也非常灵巧,能编织出漂亮的花冠,为画家、诗人们所欣赏。因为生意兴隆,招来同行的嫉妒,最后终于被暗杀了。太阳神阿波罗为纪念她常以美丽的花冠来妆饰祭坛,而将她变成美丽芳香的康乃馨。

㈨ 与兰花有渊源的名人有谁

朱德元帅的兰花情怀:一生创作约40首咏兰诗词
朱德, 兰花, 兰诗词, 元帅, 情怀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

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井冈山茨坪东南的山中盛产各种兰花,特别是井冈兰,人称“兰花坪”。朱德常在闲暇时去山里寻花赏花。朱德爱兰的故事在井冈山广为流传,留下了“当年朱军长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佳话。

解放后,朱德有条件得以认真研究兰花。每当外出视察时,只要当地产兰花,又有闲暇,他总是饶有兴致地去公园或山野寻兰。如果遇到花卉展览,他也一定不会错过。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江浙、闽赣、两广、川贵及海南岛等产兰的主要地区。据说,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浏览,路过一棵古树,抬头一望,便说树上有兰花,大家半信半疑。于是,有人爬上树察看,果然从树上采得一束兰花。

在朱德既科学又细心的照料下,朱德家中养的几千盆名贵兰花长势良好。他经常把自己精心培植的兰花赠送他人或园林部门,与大家一起分享兰花的芬芳与美丽。从1961年开始,他派人专程将适合在亚热带地区栽培的160余盆兰花,分三次赠送给成都杜甫草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花,许多是朱德所赠。据公园的一位老园艺工人回忆:“朱老总经常送给我们兰花,如海南岛的‘海燕齐飞’,广东的墨兰、‘玉沉大贡’、‘银边大贡’、‘金丝马尾’,四川的多花兰、夏蕙、‘隆昌素’、‘鹤起绿漪’,江浙的‘衢州素’,云南的‘大红舌’和秋兰等。”此外,朱德还把自己收藏的兰花方面的书籍送给园林部门,鼓励他们认真钻研,提高栽培技术。

1962年1月1日,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兰花展览,赋诗《咏兰展》:“春来紫气出东方,万物滋生齐发光。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其末四句后来印制在1988年12月2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国兰花》小型张上。

1963年,朱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参观期间,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其中有一首咏兰诗:“幽兰出谷弱袅袅,移到草堂愿折腰。通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朱德在四川考察时曾到峨眉山石笋峰寻兰,亲手把采集到的兰花栽到盆中,并对陪同的工作人员说:“古人说过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只有兰花有叶有花又有香。请你们替我管好这几盆兰花,今后我还要来峨眉,还要来看这些兰花的。”并即兴填词一首。

朱德一生共创作了约40首咏兰诗词,这些诗词真切反映了朱德寻兰、养兰、赏兰过程中的所感所悟。

在朱德看来,养兰有很多用途。1961年2月6日,朱德参观福州西湖公园,当走到兰花苗圃时,他对福州市园林管理处的陈时璋说:“武夷山的留香涧产兰很多,要广为采集,大量繁殖,作为出口物资,既可参加国际间文化交流,又可以充实兰谱内容。”1963年1月1日,在视察华南植物园时,他又对植物园负责人说:“不要小看兰花,兰花可以出口。要广种兰花,多赚外汇。”在当时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出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兰花等花卉养殖,确实可以作为增加出口、赚取外汇的一个途径。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它端庄素雅、质朴高洁、坚韧刚毅,很受人们推崇,与梅、竹、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兰花的高贵品格,正是朱德十分看重、推崇并要求自己要做到的。他一生为追求和实践真理而矢志奋斗,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淡泊名利、襟怀坦荡,就如那质朴高洁、弥久芬芳的兰花

㈩ 建议牡丹为国花,牡丹在我国有什么渊源

牡丹在中国拥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拥有“花中之王”和“国色天香”的美称,曾在清末时期被定义为国花过。对于中国来说,牡丹属于原产花卉植物。野生牡丹通常生长于山谷地带,后来因它能够入药以及兼具观赏性而逐步演变为家养花卉植物。对于牡丹的药用性,不仅《神农本草经》曾对其有过记载,于东汉早期墓穴中出土的竹简中也曾有过古人利用牡丹进行血瘀病治疗的记录。

新中国建立至今一直未曾明确定义国花,但是不少中国人都很自然地将牡丹当成了国花。其实牡丹在历史上的确曾当选为国花过,时间是清朝末年。牡丹作为我国原产花卉植物,花色美丽且大气,同时又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将它定为中国国花其实是非常不错的。

热点内容
杏苗盆栽图片 发布:2025-08-08 17:36:21 浏览:65
包头市荷花 发布:2025-08-08 17:36:21 浏览:268
百合触手游戏 发布:2025-08-08 17:36:13 浏览:147
夏天与七夕 发布:2025-08-08 17:35:37 浏览:916
梅花款项圈 发布:2025-08-08 17:35:37 浏览:20
高荷花啤酒 发布:2025-08-08 17:31:19 浏览:559
一枝梅的花语 发布:2025-08-08 17:29:49 浏览:531
玫瑰灵芝茶 发布:2025-08-08 17:26:41 浏览:261
盆栽花土怎么配 发布:2025-08-08 17:26:39 浏览:875
mc小洲2014情人节 发布:2025-08-08 17:12:13 浏览: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