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花卉
『壹』 和长歌行一样有关花木的诗句是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
此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贰』 春天开的有什么花
有水仙、迎春花、报春花、 瑞香、白玉兰、紫玉兰、鸢尾、马蹄莲、金盏菊、文殊兰、百枝莲、四季海棠、吊钟海棠、竹节海棠、天竺葵、瓜叶菊、虞美人、金鱼草、美女樱、矮牵牛、桃花、李花、梨花、百合花、海棠、海角菊、金盏花、葵花、西洋鹃等等。
1,迎春花
迎春花,小枝细长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纷披状。3小叶复叶交互对生,叶卵形至矩圆形。花单生在去年生的枝条上,先于叶开放,有清香,金黄色,外染红晕,花期2-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
(2)秦代花卉扩展阅读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春天
『叁』 中国书法字体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楷书的代表有颜真卿(代表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
草书的代表人物张旭(代表作品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隶书的代表人物有郑簠、金农,代表作品有《曹全碑》、《张迁碑》等。
行书的代表人物有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篆书的代表人物有太史籀,李斯,代表作品有《石鼓文》、《秦公簋》等。
1、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2]、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
其中《颜勤礼碑》比较端庄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之一,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2、张旭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张旭传世的书法真迹很少,北宋米芾《宝章待访录》著录有张旭的《前发帖》、《汝官帖》、《昨日帖》、《承须帖》、《清鉴等帖》和“千文帖”。
3、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4、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
主要作品有《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5、金农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
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颜真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农
『肆』 秦朝是的临洮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临洮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在陇西盆地的西缘,青藏高原的东边;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东向越山穿谷达渭源、陇西境,西向渡河过岭接康乐、临夏,南向翻山绕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关抵兰州市。境内四山环抱,一水北流。
临洮县城距省会兰州市仅100Km。甘川、兰郎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兰(州)临(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开工建设,定新、甘大等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城乡道路畅通,全县村村通了汽车。近年来,共投资3亿多元,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乡总面积扩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上万门程控电话已并网开通,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有线电视等通讯设施,功能完善,辐射城乡。洮阳、中铺两个省级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并具雏形;新添、玉井等 10 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以撤县设市为目标,拟把临洮建成兰州的“卫星”城市,将为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国家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和国家花卉.....
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 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7.9%,年均递增9.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02亿元,增长36%,年均递增6.4%;第二产业完成2.48亿元,增长75.8%,年均递增11.9%;第三产业完成2.5亿元,增长62.5%,年均递增10.2%;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调整为28.7:35.5:35.8;工业增加值达到7600万元,增长2.58倍,年均递增20%;农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增长14.8 %,年均递增2.8%;“九五”期间,最高年份1999年的粮食产量达到1.7亿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将,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轻财任侠,勇冠全军。他长期驻守巡防于边防重镇临洮一带,屡破吐蕃的进犯,收复黄河九曲。唐元宝六年公元747年),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进封西平郡王。安禄山叛变时,哥舒翰统兵20万坚守潼关。当时他身体病弱,因受杨国忠猜忌,被逼出战,兵败残遭杀害,传诵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歌颂他充满传奇色彩一生和光辉业绩的。
矗立在临洮县城南大街的“纪功碑”,据考证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余年。青砖碑座托举着高大的碑体,碑正面刻文12行,为隶书,字体遒劲,笔力雄健。额刻有云纹和盘绕的蛟理,据传碑文为唐明皇御笔,只因长期的风雨剥蚀,岩石风化,仅存50余字。但拂去历史的尘封,浓缩哥舒翰悲壮人生的辉煌,都始终熠熠闪光,所以,常有人来此碑前瞻仰。
张维(公元1889年-1950年)临洮人,字维之,号鸿汀。早年,他以诗文著称乡里,及后追踪乾嘉学派,致力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诸氏之学。治学主明事理,重实用,迄后乃专力史志、金石之学,所著有关西西北史志,深有见解,为国内史学界所重视,他的辞条被列入40年代《中国名人图鉴》。
海巅峡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海巅峡两岸绝壁千仞,峡口如蜿蜒银蛇,洮水奔腾,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钧雷霆,期间蕴藏着丰实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资源。清代诗人吴镇这样写道“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所以海巅峡又称锁林峡。
近代王熙之《临洮金琐录》中略称,峡中东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绍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毕工”十二字,列为两行,后列王存、王安刊记,大约五寸,均为正书,而州志卷一上记
载“......今峡上有古篆字,盖宋金时所镌云”当为闻词。峡内东岸石壁上,镌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于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巅峡煤矿即在此,面积约40公顷,煤层厚约1米以上。现峡内距水面约1米的悬壁上,遗存杨继盛所撰《开煤山记》石刻一方,高约2米,全文为楷书,保存完好。
如果在这里观赏洮河流珠,则更令人流连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由于洮河上游山岩险峻,落差很大,三九严寒时节,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严冬季节,北国大地银装素裹,洮水奔腾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滚圆晶亮、玲珑剔透,浩浩荡荡地随波而下,特别是冬日的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给洮河流珠镀上了一层火红的霞光,显得更为美丽、壮丽。
清代诗人陈钟秀《泳洮河流珠》一诗曰:
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
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诗人王维新在《洮阳八景.洮河流珠》一诗中写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伍』 陕西特色
http://www.techan168.com/
陕西省特产网 陕西省特产网是一个国内特产信息荟萃的网上世界,旨在促进和提高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农民增收以及农产品、特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特产专业电子商务网、国内最大的网上特产交易市场。以宣传、弘扬名优特产为宗旨,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为已任,为特产供应商、采购商、服务商、协会、政府部门及消费者提供特产商业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服务。
特产网以全国各地的名优特产、地方特产、旅游特产、文化特产为中心,纵向以行业专题为线索,横向以34个省、市为窗口,纵横交叉,全方位、多层次展示我国特产业风貌。
按行业推出“名酒、名茶、名雕、名瓷、名绣、花卉苗木、特色水果、传统食品、特种养殖、特色蔬菜、芳香植物、艺术品收藏”等20多个特色专题。按地区设有34个子网站,分别介绍该地区“特色产品推荐,特产供应商、特产采购商、特产资源概况、特产之乡、特产文化节”等商业信息。为特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特产资讯、商业信息服务。
网站设有在线信息发布、信息搜索、在线留言及商务交流等功能。同时,为特产企业推出“特产精品超市”网上交易平台,使消费者享受在线购物、支付、配送等电子商务服务
『陆』 秦代的漆器有什么特点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各个行业从而得到发展,漆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以生活用品为主,器形丰富,有圆盒、盂、双耳长盒、凤形勺、匕、扁壶、卮、樽、耳杯盒、耳杯、杖等十几种,以耳杯为最多,有的模仿动物形象和青铜器、陶器的器形。秦代漆器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竹胎和铜胎四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木胎,并以厚木胎最多,薄木胎较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增多。漆器的制作工艺,依据质料与器形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制作方法。
秦漆器的木胎主要沿袭战国时期的斫制、挖制和雕刻3种;而漆樽、卮、圆奁和椭圆奁等,则采用卷制的新工艺,盖壁和器壁用薄本胎卷制,再与厚木胎的盖和器底相黏合而成。竹胎的制法与战国时期一样,采用锯制与编织的制作方法。极少数铜胎,系在铜容器表髹红、黑漆,末加饰彩绘花纹。
当然,这个时期漆器的选材与用料,也是相当考究的。而且动物形象也趋于简洁。例如凤形勺的造型,为昂首曲颈张尾之凤,简化了凤之双翅与双足,于凤背上挖制成勺,它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形不失真,造型新颖别致,反映了秦代造型艺术的特点。
秦代仿铜陶器的器皿造型之漆器,数量也不少。例如云梦发现的双耳长盒,就是仿制铜盔的器皿造型,作椭圆形,有弧形假足,双耳似猪嘴而微秃,更富于变化。
漆樽也是仿制青铜樽的,但它的盖顶有3个“S”形铜钮饰,腹外有一铜环形鋬,底下有3个铜蹄足,有的还有铜或银箍加固,整个造型显得精巧,而与浑厚庄重的铜樽风格迥然不同。
秦代漆器的器皿造型,继承了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基本法则与制作规律,并加饰各种彩绘的优美花纹,但它又有所发展,对于费工费料、又不大符合实用的一些器皿造型,如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漆器及曲形盒等,在种类与数量方面都有较大的减少。
秦代漆器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牛、马、凤、鸟、鹭、鱼、云龙纹、兽纹、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这些纹样,除个别的仍是在雕刻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花纹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器皿上彩绘的。
虽然这个时期的动物纹饰不如战国时期的多,但它们出于当时漆画匠师的妙手,千变万化,繁丽多彩,是当时漆器上最主要的装饰纹样;这类动物纹样往往还辅以几何纹等,使整个漆器图案显得十分和谐优美。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植物纹样,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变形构成,主要有柿蒂纹、梅花纹、连枝花蕾纹等,这类纹样的数量不多,未见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其中有的是作为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衬托;还有些是烘托其他纹样的。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波折纹、卷云纹和云气纹等,这类纹样在当时漆器中的数量不少,但都不是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只是与其他纹样组成图案,起烘托的作用。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几何纹样,主要有圆卷纹、圆圈纹、菱形纹、三角形纹、方格纹、点纹、点格纹等。有少数漆器上是以它们相互组成几何花纹,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大多数漆器上又往往是与其他装饰纹样构成图案,仅作为一种衬托。
秦代漆器描述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的纹样极少,只在江陵凤凰山秦墓发现的彩绘木梳、篦的画面上见到。
木梳正面为饮宴场面,背面是歌舞场面;木篦的正面是彩绘的送别场面,背面是幅角抵竞赛的画面。画面共3人,右边的两人正在进行比赛,左边一人平伸双手全神贯注地作评判;作者抓住比赛双方全力以赴、相持不下的一瞬间,把竞赛中的气氛渲染得紧张、热烈。
秦代的漆器纹样,应用写实的装饰手法更为成熟。如睡虎地的牛马纹扁壶,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使牛雄健肥壮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有力。另一面的飞鸟下为奔马,表现了奔马快于飞鸟的意境。
而植物纹样中的四瓣花和梅花等,是将花瓣夸张变形,而将枝叶部分剔除,使其特征更加明显。
秦代漆器制作由工师管理生产,在漆器上戳记产地、工匠等烙印铭文,由此形成了秦代漆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据统计,秦代漆器戳记主要是烙印、刀刻、针刻和漆书。这些文字符号中,有的表明器物是咸阳漆器作坊制作的,如“咸市”、“咸亭”等烙印文字,有的是素工、上工、刨工和造工在制作时的戳印,如“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
素工,是制胚后造素地之工,即木胎加工平滑无波状仑痕。
髹工,垸漆,即刮灰漆。通常在木胎上漆之前要先髹一层封闭漆以隔绝外面水分进入胎胚,然后多次上漆、磨平,每次入阴房干固,再上一层熟漆后磨平,成为“光底”的半成品。然后,由“上工”再髹“面漆”,要求做到漆面无刷痕。
“造工”,当为总管之工。它们表明当时漆器的生产有很多道工序,分工已相当复杂了。秦代漆器官营工坊和私营作坊并存,官营的漆园还规定了严格的律法和管理制度。《礼记•月令》中说:
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秦简,也载有秦代管理漆园的法令,秦简《秦律杂抄》上说明:
漆园殿,赀啬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漆园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令、丞各一甲。
如果漆园管理不善被评为下等,县令、丞与漆园啬夫并罚,说明秦国对生漆生产的极度重视。秦简《效律》还有专条:
工禀漆它县,到官试多,饮水,水减二百斗,赀工及吏将者各二甲;不盈二百斗以下到百斗,赀各一甲;不盈百斗以下到十斗,赀各一盾;不盈十斗以下及禀漆县中而负者,负之如故。
这些都说明,秦代的官营漆器已实现相当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有着严格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处长江中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楚、秦和西汉时期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
虽然这里的雨水多,地下水位较高,但这些墓葬多为土坑木椁墓,深埋于地下,棺椁外面又常常填塞密度较大、能起防潮和隔绝空气作用的自膏泥,因而发现的漆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全国实属罕见。
湖北省的几十座小型秦墓,绝大多数都随葬了漆器,少则几件,多达40件左右,其漆器的品种在20种以上,主要有生活用具、文书工具和丧葬用具等。其中生活用具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地增多,专供丧葬用的明器剧减。
湖北省秦代漆器的最重要发现,应当是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的秦墓,共发现近700件漆器。器物有圆盒、盂、双耳长盒、长方盒、圆奁、凤形勺、匕、扁壶、卮、樽、耳杯盒、耳杯等。这不仅填补了战国与西汉之间的漆器空白,而且对于研究秦代漆器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如云梦睡虎地一座墓中发现的秦鸟云纹圆盒,口径21厘米,通高18.5厘米,木胎,挖制,由盖与器身相扣合而成。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褐漆彩花纹。
盖顶、盖面、器身下部绘鸟云纹、圆圈纹等纹样,盖与器身的口沿外绘波折纹和点纹。盖面、外底和器身外壁有“告”、“亭上”、“素”、“包”等烙印和针刻文字。
这座墓中还发现秦漆六博,高2厘米,长32厘米,宽29厘米,六博由木棋盘、骨棋子和竹博筹组成。棋盘正面阴刻行子的格道,用红漆绘4个圆点。棋子12颗,其中6颗髹黑漆。博箸6根已残。
其他较重要的发现还有湖北省云梦龙岗与木匠坟、江陵凤凰山秦汉墓地、杨家山秦墓、荆门的白庙山、沙市的周家台、鄂州的鄂城钢厂、河南省泌阳秦墓、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四川省荥经古城坪秦墓、曾家沟秦墓。
如江陵岳山一座墓中发现的秦菱纹铜A鐏,口径11.2厘米,通高15厘米,木胎,盖顶与底为厚木胎,斫制;盖壁与器壁为薄木胎,卷制。整器圆筒形,由盖与器身套合而成。
直口、直壁、平底,底下有3个铜蹄足。盖顶较平,有3个铜钮饰。腹外中部有一铜环形鋬。通体髹黑漆器,器表并用红漆绘菱形纹、卷云纹和圆圈纹等纹样。
光山岗秦墓也发现有秦变形鸟纹奁,盖径16.9厘米,通高5.8厘米,盖与底为厚木胎,斫制。盖壁与器身擘为薄木胎,卷制。整器呈圆筒状,由盖与器身相套合而成。直口,直壁,平底,盖顶微隆起。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绘花纹。盖面绘变形鸟纹,卷云纹等纹样,盖外沿绘鸟纹,器身近外底处绘波折纹、圆点纹。
『柒』 秦代漆器装饰的植物纹样是怎样的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植物纹样,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变形构成,主要有柿蒂纹、梅花纹、连枝花蕾纹等,这类纹样的数量不多,未见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其中有的是作为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衬托;还有些是烘托其他纹样的。
『捌』 关于长歌行的资料
菜园中生长着绿色的葵菜,叶上的晨露待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暖气向大地施布着恩泽,万物就可充满生机勃勃的光华。但时常叫我担心的秋天来得太快了,便要红花凋谢,绿叶枯萎。百条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何日能向西游呢?谁要是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的话,那么,到了老年只能后悔而悲哀了。 /(一切河流流到东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呢?一个如果在少壮年华不抓紧时间, 有所作为,等到年纪大了,一事无成,再悲伤也没有用了。)
《长歌行》阅读赏析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遥隔②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④夕漫漫。
【注释】
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②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③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④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或作《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发表时间:2004-5-25 14:09:14
文章作者:孟浩然 浏览次数:1596
双击自动滚屏
[名句]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
〔析赏〕 古代云梦本有二泽(湖),跨今之湖北省的长江南北,江北叫云,江南叫梦。这两句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歌咏洞庭湖的名句,都是写洞庭湖水之壮阔的-洞庭湖一片氤氲的水气,蒸薰着整个云梦泽,湖水波浪壮阔,直摇撼着岳阳城。
------------------------------------------------------------------------
黄鹤楼①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二年(723)进士。天宝中,官司勋
员外郎。《唐才子传》卷一说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
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其边塞诗慷慨
豪迈;《长干行》等小诗清新婉丽,类六朝民歌。《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释】
①黄鹤楼: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背依蛇山,俯瞰长江,与
岳阳楼、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②鹦武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中。
【品评】
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 (223),以楼址在黄鹤矶得名。然而费文袆(音
衣)登仙驾鹤于此之说既见于《图经》,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之说又见于《齐
谐志》,可见黄鹤楼因仙人乘黄鹤而得名,早以成为民间传说。崔颢于仕途失
意之时来登此楼,其感受与传说拍合,触动灵感、发此浩歌。前半篇就传说生
发:昔人与黄鹤俱去,空余此楼,徒有黄鹤之名而已!吊古伤今,感慨淋漓。
又就“黄鹤去”腾空飞跃,突进一层:黄鹤飞去时白云悠悠,黄鹤一去不返,
白云依旧悠悠,然而也只是“空”悠悠而已!四句诗一气贯注,盘旋转折。虽
紧扣诗题,借鹤去楼空、白云飘忽写今昔变化,而诗人独立楼头的身影和百感
茫茫的心态,亦依稀或见。后半篇写眼前景及由此引发的身世之感与思乡之情。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烟波浩渺,暮霭迷蒙,久游思归,乡关何处?望汉阳树,
望鹦鹉洲,望江上,望乡关,四顾苍茫,飘泊无依,遂以“使人愁”感慨作结。
四句诗激情喷溢,顺流直下,与前半篇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此诗前四句借鉴南朝民歌和沈佺期《龙池篇》,运用了辘轳相转的句式。
“黄鹤”三见,“空”字重出,每三句除“黄”字外全用仄声,第四句以三平
调煞尾,第二联“不复返”与“空悠悠”失对。这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但由
于一气转折,自然超妙,且后两联格律精严,故论者不仅不以为病,而且视为
创体、奇格,高度赞扬。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之叹;其后作《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诸诗,均反复效法(见
《唐才子传》 卷一、《唐诗记事》 卷二一、《瀛奎律髓》卷一)。宋人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
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选此诗,评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
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2,涵虚混太清 3。
气蒸云梦泽 4,波撼岳阳城 5。
欲济无舟楫 6,端居耻圣明 7。
坐观垂钓者, 空有羡鱼情8 。
注释
1. 诗题或作《临洞庭》。张丞相:指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
2. 八月湖水平:指八月秋水盛涨,几乎与湖岸齐平了。
3. 涵:涵容,包含。虚:太虚,指天空。太清:亦指天空。这句是说浩瀚的湖水涵容着天宇,水天混而为一。
4. 云梦:古代泽名,分跨长江南北,江北为云,江南为梦,面积广八九百里。后来淤积成为陆地,大约在今洞庭湖北岸地区。这句是说壮阔的洞庭湖,水气蒸腾,笼罩了云梦泽的上空。
5. 撼:摇动。岳阳:即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6. 欲济无舟辑: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和桨。这里暗喻想要出仕却无人引荐。
7. 端居:闲居,隐居。圣明:古代对皇帝的颂辞,这里指因皇帝圣明而出现的太平盛世。
8. "坐观"二句:《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两句比喻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法实现愿望。
评论
1.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
2. 老杜有《岳阳楼》诗,孟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亦自雄壮。(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3. 皮日休《孟亭记》云:"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我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龉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
4.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5. 五言律起句最难,六朝人称谢脁工于发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雄压千古矣。唐人多以对偶起,虽森严,而乏高古……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何必效晚唐哉?(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二)
6. 《后山诗话别记》云:"鲁直谓……'气蒸云梦泽'云云,不如'光涵太虚室,波动岳阳楼'。"此语大减。……孟句雄浑天成,若"光涵太虚室",是何等语!必记者之误,非黄论也。(清王士禛《居易录》)
7. 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章法有数首之章法,有一首之章法。总是起结血脉要通,否则痿痹不仁,且近攒凑也。句法老杜最妙。字法要炼,然不可如王觉斯之炼字,反觉俗气可厌。如"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清王士禛口授何世璂《燃灯记闻》七)
8.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又谓"孟浩然似乎澹远,无缥缈幽深思致。东坡谓'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才料'。诚为知言。后人胸无才思,易于冲口而出,孟开其端也。"此是过信眉山之说,作践襄阳语也,"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亦冲口而出者所能哉?(清薛雪《一瓢诗话》五十八)
9. 徐筠亭时作曰:"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十)
10. 孟襄阳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晚春》云"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同一起法,而前较高浑。(清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
11. 《乐记》云:"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不可恃为典要。"昔闻洞庭水","闻""庭"二字皆平,正尔振起。若"今上岳阳楼"易第三字为平声,云"今上巴陵楼",则语蹇而戾于听矣。"八月湖水平","月"、"水"皆仄,自可。若"涵虚混太清"易作"混虚涵太清",为泥磐土鼓而已。(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CD%FB%B6%B4%CD%A5%BA%FE%D4%F9%D5%C5%D8%A9%CF%E0%3E%C3%CF%BA%C6%C8%BB&sr=&z=&wd=%A3%BC%BB%C6%BA%D7%C2%A5%A3%BE%B4%DE%F2%AB&ct=0&cl=3&f=8
http://www.7ctime.com/wenxue/shici/200510/2286.html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崔颢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BB%C6%BA%D7%C2%A5%3E%B4%DE%F2%AB&sr=&z=&wd=%A3%BC%B3%A4%B8%E8%D0%D0%A3%BE%BA%BA%C0%D6%B8%AE&ct=0&cl=3&f=8
http://tgxx.jde.net/class/00-2/ArticleShow.asp?ArticleID=89
长歌行(汉乐府)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46 文章录入:admin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园里的葵花绿油油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阳光。
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
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
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啊它会再向西流淌?
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B3%A4%B8%E8%D0%D0%3E%BA%BA%C0%D6%B8%AE&sr=&z=&wd=%A3%BC%D2%B0%CD%FB%A3%BE%CD%F5%BC%A8&ct=0&cl=3&f=8
http://www.1000year.com/year/doccenter/show.asp?id=1446
野望-王绩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③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皋,水边地。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薄暮,日将落之 时。
②徙倚:犹徘徊、枋徨。
③“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 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 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从作者心态和全诗脉络看,前解较切。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D2%B0%CD%FB%3E%CD%F5%BC%A8&sr=&z=&wd=%A3%BC%D4%E7%BA%AE%BD%AD%C9%CF%D3%D0%BB%B3%A3%BE%C3%CF%BA%C6%C8%BB&ct=0&cl=3&f=8
http://book.klmy.net/gd/tangshisanshou2005-2-21/617132.htm
早寒江上有怀
连载: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韵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玖』 一、单项选择题(35分,每小题1分) 1.哪一时期被誉为“青铜时代”( ) A.魏晋 B.秦代 C.夏商周 D.唐代
一、单项选择题(35分,每小题1分)
1.哪一时期被誉为“青铜时代”(C )
A.魏晋 B.秦代 C.夏商周 D.唐代
2.在美术史上,被誉为“画圣”的是 ( C )
A.张择端 B.李成 C.吴道子 D.范宽.
3.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青铜器是( C )
A.二里头爵 B.司母戊大方鼎 C.大编钟 D.人面方尊.
4.在我国的画坛上,用线被称为“春云浮空,流水行也”的是哪一位名家( C )
A.吴道子 B.李公麟 C.顾凯之 D.周肪
5.我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 C )
A.秦汉 B.魏晋 C.唐代 D.清代
6.“诗、书、画、印”合而为一,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 A )
A.唐代 B.南宋 C.北宋 D.元代
7.哪位名家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以及与其代表的美学思想.( D )
A.顾恺之 B.苏轼 C.马远 D.李成
8.有关山水画的理论著作《笔法记》其作者是(A )
A.荆浩 B.董源 C.范宽 D.李成
9.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为哪位画家所作( B )
A孙位 B.顾闳中 C.周文矩 D.展子虔
10《五牛图》是下列哪位画家的作品( A )
A、韩滉 B、曹霸 C、李成 D、韦偃
11.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为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A )
A、郭熙 B、范宽 C、李成 D、关仝
12.在书法方面哪位各家的书法破称为“瘦金书”( C )
A、苏轼 B、文同 C、赵佶 D、金农
13.《踏歌图》是哪位画家的得意之作( B )
A、李唐 B、马远 C、刘松年 D、米友仁
14.水墨山水画之祖指的是( B )
A.李思训 B。王维 C,李昭道 D。范宽
15.花鸟画作为一门独特的画科是在哪一时期形成的( C )
A魏晋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6.青铜器中的“鼎”应归于哪一范畴之中( B )
A乐器 B礼器 C工具 D兵器
17.被美术史家称为“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杰作”指的是哪一幅作品( A )
A 清明上河图 B流民图 C五马图 D听瀑图
18.《泼墨仙人图》是以下哪位各家的作品( B )
A徐渭 B梁楷 C马远 D郑板桥
19.明代画坛上哪位画家在大写意花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A )
A徐渭 B陈淳 C五原祁 D吴历
20.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指的是( B )
A仇英 B唐演 C文征明 D沈周
21.我国哪位近代画家被选为1962年世界十大文化各人(C )
A李可染 B徐悲鸿 C齐白石 D张大千
22.谁最早将西方木刻艺术介绍到了我国( C )
A齐白石 B李大钊 C鲁迅 D陈独秀
23.近代绘画各作《流民图》出自哪位画家之手(B )
A徐悲鸿 B蒋兆和 C李铁夫 D林风眠
24.绘画名作《开国大典》的作者是( C )
A王式廓 B吴作人 C董希文 D罗工柳
25.在近代画坛上哪位画家的彩墨画达到了真正意味上的中西结合( D )
A卫天霖 B张大千 C陈之佛 D林风眠
26.哪位画家最早提出了“传神写照”理论体系( A )
A顾恺之 B周肪 C阎立本 D吴道子
27.在书法方面谁的书法被称为“六分半”体( A )
A郑百桥 B齐白石 C吴作人 D任何年
28.在描绘马的作品中各作《照夜白》的作者是( D )
A韦偃 B徐悲鸿 C曹霸 D韩斡
29.理论著作《历代各画记》的作者是( C )
A石涛 B董其昌 C张彦远 D张大千
30.宋代画坛上( B )绘制了青绿山水画方面的千古杰作《千里江山图》
A、李成 B、王希孟 C、郭熙 D、范宽
31、( C )的山水画风格可以用“烟笼雾锁,苍茫雄奇”来形容
A、张大千B、任伯年C、傅抱石D、范宽
32、近代国画精品《愚公移山》它的作者是(C)
A张大千B林风眠C徐悲鸿D傅抱石
32.近代国画精品,《愚公移山》它的作者是(C)
A张大千B林风眠C徐悲鸿D董希文
本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