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插花
A. 太仓哪有学习插花的,插花培训班在哪
太仓是那开的啊
B. 太仓有哪些民歌童谣 (3首)
张打铁,李打铁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我要气(去)嘎(家)打呀(夜)铁
呀铁打到正月正
我要气嘎摇花灯
花灯摇到清明后
我要气嘎点王(黄)豆
王豆开花六(绿)豆芽
哥汉(锄)草,妹送茶
妹呀妹,你莫哭
我马(给)你搭个好花屋
妹呀妹,你莫惹(哭)
我马你勤(寻)个好婆家
堂前吃饭婆检碗
房里搜(梳)头郎插花
左一插,又一插
中刊(间)插朵牡丹花
牡丹花上一对蛾
一肩(一直)飞到二郎河
二郎河里姊妹多
丢脱松火(工作)会唱歌
企到(站着)里(的)唱,脚又酸
坐到里(的)唱,几(嘴)又干
倒一碗茶,茶又涩
倒一碗酒,酒又酸
挠威(多谢)隔壁奶奶
倒一碗开许(水)泡心肝
C. 上海有几个区
中心城区包括:卢湾区,黄浦区(原黄浦区加原南市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长宁路,普陀区,闸北区,杨浦区;及浦东新区的原南市区,黄浦区及杨浦区的浦东部分(大致为黄浦江至成山路/杨高路及高桥一带),剩余的浦东新区即原川沙县.
郊区: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原上海县,1989年与闵行区合并),松江区,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
郊县:崇明县(崇明岛,横沙岛及长兴岛,横沙岛及长兴岛原属宝山区,于2005年划归崇明县)
上海区名的来由:
黄浦:“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
徐汇: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普陀:“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 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区 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区 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区 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 缺地区划入。
松江区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 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金山区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杭州湾北岸,西邻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县境东南部漕泾镇沙积村的“高宅基”,即6400年前上海地区第一条沙冈的仅剩遗址。秦代设置的海盐县,南北朝时先后设置的前京、胥浦两县,县驻地都位于境内。明置金山卫,清初属娄县,雍正二年(1724年)分娄县置金山县,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金山得名。县驻地初设在朱泾,雍正九年移治金山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复迁朱泾,属松江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直隶江苏省,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同年,横潦泾以北、竖潦泾以西的潦北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潘泾以西的后冈乡、湾楼乡、亭林镇、张泽乡的部分地域归入金山县。1958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松江县的亭林、枫泾2镇和朱行、山阳、漕泾、亭新、枫围5个公社划入,泖港公社划归松江县。
青浦区 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崇明县 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南汇区 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1949年5月16日,南汇解放后归苏南松江公署管辖,1958年11月,国务院决定将其改为上海市辖。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曾先后三次进入年财政收入超亿元(双亿元)的全国十大富县行列。2001年8月,正式撤县建区。
D. 太仓花艺培训班 太仓学插花去哪
提到插花,首先要看有米有下面这些课程内容,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不是很好,最起码这内个算是比较全容面的,
插花基础入门
2.认识鲜花材料
3.鲜花材料保鲜
4.插花色彩设计
5.鲜花包装设计
6.花店进货渠道
7.花店装饰布置
8.花束花篮花车
太仓那边的话,去上元看看,性价比算是高的了
E. 清明上河图现在在哪
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了
我同学曾经买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假的),好长哦,看到也很好,不过很小,花了20元。名知是假的还要20元,真的的话,怎么可能才买50?
F. 花艺师资格证如何考取
1、二级、一级采来用一体化鉴定模自式,将理论知识融入操作技能的考核中。
2、四级、三级采用非一体化鉴定模式,分为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计算机试卷考试,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进行。
理论考核场所为标准计算机教室,技能鉴定场所应具备满足技能鉴定需要的计算机房以及绘图所需的工具、设备和场地。综合评审在条件较好的小型室内进行,室内需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照明设备,投影设备等,室内卫生、光线、通讯条件良好。
(6)太仓插花扩展阅读
四级花艺环境设计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四级花艺环境设计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并具有相关职业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G. 清明上河图简评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临摹画制作精美,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它更是你收藏,赠给亲朋好友的绝佳艺术礼品!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书画上除了作者 的题跋和钤印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款和钤印。我国有这样一幅名画,上署有许许多多人的题跋,盖有密密麻麻的鉴藏印章。可见它经过了许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它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饱经劫难,有的收藏者为其而遭不幸,作品终于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呢?
《清明上河图》真迹惊现世间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画法,娴熟自然。《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
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几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把玩、鉴赏留下了几许妙语佳话,更有许多待揭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颂辞之说
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真伪之说
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真伪之说,明、清时代就有一些传闻,清代长为人徐树丕《识小录》所记:说画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者张着嘴叫“六”状,希望再出一个六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汤勤的裱褙匠认为:汴(开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画中人却张着嘴叫“六”,可见这是闽(福建)音,他怀疑此画是伪作,颜公庆的《消夏闲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是书说这个汤勤还研究了画中麻雀的那双上脚爪,它踏在两片瓦角上,这怕是临摹者的败笔。汤勤斯人,名不见经传,他所说是否真有道理?看来还需进一步研究。
收藏地址:http://www.eysou.com/shoucang/qingming.htm
全图提供:http://www.eysou.com/shoucang/qingming.jpg
H. 上海各区的名称由来
1、静安区:因静安寺得名
相传建于三国孙吴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南宋嘉定年间,从吴淞江畔迁入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沸井浜就是有着“天下第六泉”之称的涌泉。抗战胜利后,静安区境域划分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区。因千年古刹静安寺坐落第十区,故以寺名区。
2、徐汇区:因“徐家厍”得名
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上海县城西建农庄“瀼西草堂”,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shè)”,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3、宝山区:因“山”得名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长江口航道风急浪高,水流湍急,却没有导航标志。明成祖朱棣便命人在长江口南岸堆土造山,山上建“烽堠”,白天举烟、晚上明火,为来往船只指明航向,当地百姓称其为“宝山”。此山后坍没于海,但其名沿用至今。
4、普陀区:因普陀路得名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分设31个警区,苏州河(吴淞江)以南地域为第十三警区,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战胜利后,仍按旧时警区地域设“第十三区”,1947年改称普陀区。“普陀”得名于1920年前后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筑“普陀路”,普陀路则是以浙江普陀山命名的。
5、黄浦区:因黄浦江而得名
南宋时期,吴淞江有条支流叫“黄浦塘”,元代河道渐宽始有“大黄浦”之称,明代大黄浦改造疏浚,河面不断开阔改称“黄浦江”。抗战胜利后,全市分设30个区,第一区因濒临黄浦江,以江名黄浦为区名。
6、长宁区:因长宁路得名
长宁路是横贯长宁境内的道路,前身叫“白利南路”。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为“白利南路”。1943年,“白利南路”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因长宁路横贯境内,1945年置区时命名为长宁区,解放后沿用区名。
7、虹口区:因虹口港得名
虹口境内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历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条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过去叫沙洪,沙洪和黄浦江交汇处被称为洪口(虹口),这就是虹口区名称的由来。上海开埠后,因水运便利,虹口沿黄浦江地带渐次发展成上海远洋、沿海客货运的重要港口。
8、杨浦区:因杨树浦港得名
杨浦区的名称来自一条河,昔日杨浦,河网水乡,有河流100多条,西南部有条“杨树浦港”(原名为“杨树浦”),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是纵贯于地境中部的一条主要河流。岁月变迁,境内河流十之八九填没,仅剩19条河道,而杨树浦仍在。
9、闸北区:因2座水闸得名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建起两座挡潮石闸,称为老闸和新闸,而这两座水闸就位于现在的福建路桥(旧称老闸桥)和新闸桥附近。
10、闵行区:因“闵行镇”得名
“闵行”二字得名于“闵行镇”,此镇在明弘治年间叫“敏行市”,在现闵行区南部。正德年间,松江府水灾绝收,附近灾民多去敏行贸易,敏行日渐繁荣,正德7年的《松江府志》开始将此地称为“闵行”。相传因文人闵其游学途中去世葬于此地,闵行镇以其姓得名。
11、青浦区:因“青龙镇”和“五浦”得名
青浦置县前,县境半为上海县西境,半为华亭县北境。明嘉靖年间,因地域宽广,不易治理,将华亭县和上海县境内五乡置青浦县,隶属松江府,设县治于青龙镇。因县治在青龙镇,县境东部有五浦(赵屯、大盈、盘龙、顾会、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称。
12、金山区:因“金山岛”得名
金山区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岛而得名,金山三岛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岛组成。古时的金山三岛在陆上同属一山,统称金山,五代前叫“钊山”。大金山顶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由于岸坍陷后退,宋代沦入海中,三个顶峰出露海面,构成现在的三个岛屿。
13、嘉定区:因南宋“嘉定”年号得名
嘉定向来有“教化嘉定”之称,其前身是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当时的昆山县东境春申、安亭、临江、平乐、醋塘5个乡析出置县,以年号“嘉定”作为县名。这5个乡后改名为依仁、循义、服礼、乐智、守信。此外,嘉定还有“疁城”,“练川”,“三侬之地”等别称。
14、松江区:因吴淞江得名
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的美誉。说起松江的历史不得不提“华亭侯”,东汉时期,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侯,松江古时也有华亭之称。唐天宝年间置华亭县,元代升为华亭府。因为“吴淞江”就在华亭府境内。次年“华亭府”改名为“松江府”。
15、奉贤区:相传因“言子讲学”得名
“奉贤”二字的由来,多数人主张和言子讲学有关。言偃,字子游,是孔门72弟子之一,常在南方传播孔子学说。相传言子到此地讲学,“奉贤”就是出自“奉子游之贤”(敬奉子游的贤德)。另有一说是因为明代有条叫“奉贤泾”的大河(位于奉贤西侧)。
16、崇明县:因位置和风光而得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唐神龙年间在西沙设镇,取名“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文天祥题崇明为“海上瀛洲”,朱元璋称崇明为“东海瀛洲”。
17、浦东新区:因位于黄浦江之东而得名
“浦东”二字最早出现在南宋,当时华亭县有“浦东”在内的5个盐场。浦东新区可以说是上海最年轻的区,因处黄浦江东而得名。部分区境原为川沙县,1990年川沙县建制撤销,同时将划归到南市、黄浦、杨浦的地区及闵行的三林乡收回,成立了浦东新区。
(8)太仓插花扩展阅读
上海市,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
名称由来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I. 想知道: 南通市 江苏如皋冯家港 在哪
我知道 属于如皋搬经镇 我就是哪里的人
J. 上海市区为什么有那么多区
上海的区域划分及来历 中心城区包括:卢湾区,黄浦区(原黄浦区加原南市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长宁路,普陀区,闸北区,杨浦区;及浦东新区的原南市区,黄浦区及杨浦区的浦东部分(大致为黄浦江至成山路/杨高路及高桥一带),剩余的浦东新区即原川沙县. 郊区: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原上海县,1989年与闵行区合并),松江区,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郊县:崇明县(崇明岛,横沙岛及长兴岛,横沙岛及长兴岛原属宝山区,于2005年划归崇明县) 上海区名的来由: 黄浦:“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 ____南宋名“黄浦”。 ____清代始称“黄浦江”。 ____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 ____流经十一区。 ____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 ____为上海最大的河流。 ____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 ____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 ____折向北流。 ____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 ____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 ____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 ____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 ____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 ____香火甚旺。 ____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 ____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 ____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 ____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 徐汇:徐家汇的形成。 ____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 ____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 ____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 ____初名“徐家厍”。 ____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 ____故称“徐家汇”。 ____区名由此而得。 普陀:“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 ____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 ____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 ____在今虹口区南部。 ____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 ____北接俞泾浦。 ____东纳沙泾港。 ____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 ____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闸北一词。 ____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 ____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 ____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 ____称为新闸。嘉庆年间。 ____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 ____贸易兴旺。 ____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 ____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 ____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 ____市面较盛。 ____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 ____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 ____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 ____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 ____在今杨浦区西南部。 ____北接走马塘。 ____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 ____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 ____“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 ____那时设有昆山县。 ____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 ____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____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 ____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 ____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 ____撤销川沙县。 ____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 ____上海县的三林乡。 ____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 ____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宝山。 ____因山得名。 ____明永乐十年(1412年)。 ____境内海滨。 ____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 ____用作航海标志。 ____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 ____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 ____在今闵行区南部。 ____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 ____卒后葬此。 ____故名)。1930年置镇。 ____1960年置区时。 ____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 ____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 ____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区位于市区东南部。 ____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 ____鸦片战争以后。 ____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 ____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 ____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 ____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 ____以年号得名。 ____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 ____东南接普陀区。 ____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 ____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南部。 ____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 ____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 ____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 ____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 ____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 ____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 ____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 ____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 ____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 ____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 ____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 ____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 ____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 ____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 ____松江县缺地区划入。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 ____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 ____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 ____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 ____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 ____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 ____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 ____属苏南行署。 ____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 ____划出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 ____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 ____县属苏州专区。 ____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 ____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 ____杭州湾北岸。 ____西邻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 ____县境东南部漕泾镇沙积村的“高宅基”。 ____即6400年前上海地区第一条沙冈的仅剩遗址。秦代设置的海盐县。 ____南北朝时先后设置的前京、胥浦两县。 ____县驻地都位于境内。明置金山卫。 ____清初属娄县。 ____雍正二年(1724年)分娄县置金山县。 ____雍正四年正式建县。 ____因金山得名。县驻地初设在朱泾。 ____雍正九年移治金山卫。 ____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复迁朱泾。 ____属松江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直隶江苏省。 ____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 ____同年。 ____横潦泾以北、竖潦泾以西的潦北乡划归松江县。 ____松江县潘泾以西的后冈乡、湾楼乡、亭林镇、张泽乡的部分地域归入金山县。1958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松江县的亭林、枫泾2镇和朱行、山阳、漕泾、亭新、枫围5个公社划入。 ____泖港公社划归松江县。 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 ____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 ____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 ____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 ____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 ____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 ____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 ____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 ____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 ____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 ____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 ____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 ____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 ____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 ____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 ____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 ____同年划归上海市。 崇明县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 ____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 ____隶属苏州府。 ____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 ____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 ____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 ____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 ____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南汇区大约2千多年前。 ____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 ____折旋而南。 ____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 ____故称“南汇嘴”。 ____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 ____明政府为御倭寇。 ____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 ____1726年建县。 ____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 ____故县名“南汇”。 1949年5月16日。 ____南汇解放后归苏南松江公署管辖。 ____1958年11月。 ____国务院决定将其改为上海市辖。解放以来。 ____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____南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____曾先后三次进入年财政收入超亿元(双亿元)的全国十大富县行列。2001年8月。 ____正式撤县建区。 上海全市辖18个区、1个县。黄浦区。面积12平方千米。 ____人口62万。邮政编码200001。区人民政府驻延安东路300号。卢湾区。面积8平方千米。 ____人口33万。邮政编码200020。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139号。徐汇区。面积55平方千米。 ____人口89万。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长宁区。面积38平方千米。 ____人口62万。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1320号。静安区。面积8平方千米。 ____人口32万。邮政编码200040。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普陀区。面积55平方千米。 ____人口85万。邮政编码200333。区人民政府驻大渡河路1668号。闸北区。面积29平方千米。 ____人口71万。邮政编码200070。区人民政府驻大统路480号。虹口区。面积23平方千米。 ____人口79万。邮政编码200080。区人民政府驻飞虹路518号。杨浦区。面积61平方千米。 ____人口108万。邮政编码200082。区人民政府驻江浦路549号。闵行区。面积372平方千米。 ____人口75万。邮政编码201100。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宝山区。面积415平方千米。 ____人口85万。邮政编码201900。区人民政府驻密山路5号。嘉定区。面积459平方千米。 ____人口51万。邮政编码201800。区人民政府驻博乐南路111号。浦东新区。面积523平方千米。 ____人口177万。邮政编码200135。区人民政府驻世纪大道2001号。金山区。面积586平方千米。 ____人口53万。邮政编码200540。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大道2000号。松江区。面积605平方千米。 ____人口51万。邮政编码201600。区人民政府驻园中路1号。青浦区。面积676平方千米。 ____人口46万。邮政编码201700。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路100号。南汇区。面积688平方千米。 ____人口70万。邮政编码201300。区人民政府驻临港新城申港大道200号。奉贤区。面积687平方千米。 ____人口51万。邮政编码201400。区人民政府驻南桥镇解放中路。崇明县。面积1041平方千米。 ____人口64万。邮政编码202150。县人民政府驻城桥镇人民路68号。 上海市辖有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18个区。 ____崇明1个县。 上海市辖有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18个区。 ____崇明1个县。今上海地区。 ____吴淞江以南于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 ____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 ____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 ____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 ____1277年升为崇明州。 ____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 ____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 ____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 ____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 ____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 ____为松江府属县。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 ____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 ____上海解放。全市划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等10个郊区。50年代。 ____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调整。 ____至1964年5月。 ____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市区。 ____以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奉贤、南汇、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郊县。1980年。 ____设立吴淞区。1982年。 ____恢复闵行区。1988年。 ____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 ____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 ____设立闵行区。1992年9月。 ____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3个区的浦东部分。 ____设立浦东新区。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 ____设立嘉定区。1996年。 ____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14个区。 ____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个县和石化地区。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 ____设立金山区。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 ____设立松江区。1999年9月撤销青浦县。 ____设立青浦区。2000年6月。 ____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 ____设立新的黄浦区。2001年1月9日。 ____撤销南汇县。 ____设立南汇区;撤销奉贤县。 ____设立奉贤区。2002年底。 ____上海市辖有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18个区。 ____崇明1个县。全年对部分镇的设置规模和布局进行调整。 ____撤销12个镇政府(其中撤二建一10个。 ____撤三建一1个)。至2002年底。 ____全市共辖有99个街道、132个镇(比上年减少12个)、3个乡;3393个居委会(比上年减少14个)、2044个村委会(比上年减少655个)。闵行区实施属地化管理。沪苏线、沪浙线的日常巡察、界桩看护实行协议委托的管理制度。至年底。 ____全市乡镇(街道)界线在1∶1万数字化图纸上的标绘、核定已基本完成。“上海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中的省市界、区县界在数字化地形图上的标绘工作完成。 辖有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18个。 ____崇明1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