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花卉纹
⑴ 大明万历款青花鱼藻纹三鱼响缸存世量大吗
万历年的,还是有的,价格不比宣德,不过也有一定价值,祝您收藏愉快。
⑵ 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的风格和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器,铜胎掐丝珐琅的制造有了新发展,风格和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珐琅颜色品种丰富多彩,除蓝、红、白、绿、黄、紫等几种基本颜色外,出现了豆青色、松石绿色、茶褐色等新的颜色。
在色彩搭配上,器物的颜色除了继续以蓝色为地以外,盛行以白色、暖色或中间色等浅淡颜色的珐琅做地,还出现了在同一件作品之上,同时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颜色做地色,这时的珐琅色彩偏淡,流行使用大面积的暖色或中间色。
如明万历掐丝珐琅花卉纹菊瓣式烛台,御用监制造,高9.6厘米,盘径18厘米,足径13.3厘米。烛台铜胎鎏金,圆盘形,菊瓣式边,盘心置一宝瓶式鎏金长阡。盘内壁掐丝珐琅天蓝地上压缠枝菊花纹。盘外壁及底蓝地上饰多色釉勾云纹,盘底中心绿地长方框内朱红楷书“大明万历年造”6字。
明朝后期景泰蓝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万历珐琅器的图案丰富,有龙戏珠、松竹梅、鱼藻、岁寒三友、蝠鹿、缠枝勾莲、牡丹、栀子等花卉。宫廷所制掐丝珐琅,器胎厚重,镀金足赤闪烁耀目。
如万历年间制作的掐丝珐琅栀子花纹烛台,通高9.6厘米,盘口径18厘米,盘底径为13.3厘米,样式如同一支圆盘子,折边,底承3个铜质镀金垂云足。盘中央为一铜质镀金宝瓶,瓶上出蜡扦,盘内为浅蓝色珐琅地,装饰红、黄、绿等色的折枝花卉纹,折边以绿色珐琅为地。整个画面装饰着掐丝填红、黄、白色珐琅折枝栀子花纹,外底中心阴刻竖行楷书“大明万历年制”6字款。
万历珐琅一般是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于花心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叶片小而整
如铜胎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御用监制造,通耳高9.1厘米,盖面26.84.4厘米,底面25.53.2厘米。长方体,平盖面,朝冠式双耳,垂云形四足。器身四壁以灰白色釉为地,饰彩釉勾莲八宝纹。盖面无釉,边框为一周“卐”字纹,边框内饰绣球纹。
底部施珐琅釉彩花,中心处以掐丝填白釉如意云纹组成长方形框栏,框内绿地掐丝填红彩“大明万历年造”双行楷书竖款。
作品以浅淡釉色作地,饰折枝小花和双线勾缠枝八宝纹,颇为新颖。胎体较薄,成型规矩,釉面比较平滑,砂眼细小。这些特征展现出万历时期珐琅烧造工艺的进步与发展。明万历时期,由于当时的宗教氛围,八宝纹、卐字纹等吉祥纹饰充斥在珐琅器的装饰中,此熏炉即是一例。
此时,图案中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变成连珠状,或于3个珠纹中,间一锯齿;龙的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成“山”字形。
如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盆,平底、直壁、菊瓣式折边口缘。内外均施浅蓝釉为地,内饰彩釉如意云纹,其间有红、黄巨龙各一,在云天之际追戏一颗滚动的喷着火焰的宝珠。神态威猛。器外壁及底部饰彩釉缠枝莲纹。
底部中心处由红、黄、白、绿釉的如意云头组成长方形框栏,框内贴镀金铜板,上阴线刻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款。显然,这类镀金铜板是后来所加,铜板之下仍有“大明万历年造”珐琅釉款。
这件菊瓣口盆,形体较大,式样笨拙,釉色灰暗,砂眼颇多,图案装饰过于繁琐。
同时,万历珐琅器的锦地也在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锦、或草莓形锦。开始出现豆绿色釉,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也在这时期出现。仿动物、植物等“仿生”造型的掐丝珐琅器开始盛行,如甪端香薰、鹅形匙、狮式香熏、菱花式炉、梅花式缸等。
⑶ 明万历黄花梨画案的介绍
明代至清前期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家具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来概括。南京博物院珍藏的一件黄花梨画案充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的特点,更为可贵的是这张画案有罕见的款识,实为明式家具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⑷ 大明万历年制款缠枝花卉鱼藻纹青花罐
还要看实物,可以补充些清晰的图片,款式拍清楚,也可以发到世家鉴藏网看下
⑸ 明万历青花瓷的款识
官窑器大多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楷书双圈款,很少使用“万历年制”四字款,只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古周饕餮,万历年制”、“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
民窑器年号款有“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制”三种。除年号款外也有古语款、赞颂款、图记款等,有“福”、“禄”、“寿”、“万福攸同”、“金玉满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天禄佳器”等。
⑹ 明万历黄花梨画案的结构款式
画案为夹头榫结构,即四足上端嵌牙条,腿足用圆材,全身光素,侧面枨子两根,将腿足连结在一起。此造型为明式画案最常见,也是最标准的造型。追根溯源,案是春秋战国时的新兴家具,当时漆案尤其流行。早期的案是圆柱形矮腿。整个案是由一块整料刳制而成。战国出现高足木案,这一时期的案主要是饮食用或放置器物。汉代木案式样和用途皆有所扩大,食案出现了拦水线,没有拦水线的案一般用作读书和放置物品。汉案的腿足有方有圆,有高有低。南北朝又出现了曲足案。隋代在继承以前平头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翘头案。唐案形制更丰富,仅腿足就有板足、曲足、撇腿之分。五代又出现壸门案。宋案在五代的基础上风格趋于朴素清雅。呈现挺直、秀丽的特点。南博此画案的形制至少可上溯到宋代。入清以后这种形制仍然流行。
带款识的陶瓷、书法作品比较多见,而有款识的家具,可说是凤毛麟角。明清家具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三类:一是纪年款,二是购置款,三是题识。均较罕见。有购置款的明式家具仅发现两件,一件藏于故宫,是件铁力木大翘头案,题识为崇祯庚辰仲冬制于康署。另一件就是这件黄花梨大画案。画案的一腿足上方有阴刻篆文题识三行:
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假尔为凭,逸我百年。
万历乙未元日充庵叟识。
万历乙未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充庵应是此案的使用者。何人?待考。此案原是苏州著名的“雷允上药房”的家中物什,由其后人雷传贞捐献给南京博物院。
⑺ 明万历青花瓷的纹饰
万历青花构图繁密、主次不清,稍显凌乱,很多器物里外满工,绘满了装饰图案,甚至在一件器物上绘了不同内容的二十几种吉祥图案。琢器类的瓶、觚等立件,构图简单的全器只用一种题材的纹样绘制,大多采用多层装饰的方法,从两层三层一直多到八九层的都有,每层内容都很丰富。但也有疏朗清秀的,还有的在青花瓷上镂空纹饰,别具一格。
绘画技法早期采用类似隆庆朝的手法,线条有阴阳深浅之分;后期绘画简单潦草,笔法稚嫩。晚期有代表性的技法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淡水点染,构图时用线条加极淡的青料单线或双线勾出图案的轮廓,线条流畅简洁,再加以渲染填色,画面颇有水墨画的效果。还有一些特有的装饰手法,如在白地蓝花的画面上加绘蓝地白花的纹饰,画面蓝白互映。还有在画面上预留的空白处用单线描绘主题纹饰,称为“预留空白”。
构图上大量采用开光的形式来表现纹样,锦地开光是万历朝青花瓷装饰的一大特色,锦地开光是借鉴于云锦,锦地有古钱锦、米字锦、梅花锦等,开光的形式有圆形、长方形、四方花瓣形、长方花瓣形等。
主要纹样有云龙纹、双龙纹、穿花龙纹、穿花团龙纹、龙舟纹、龙凤纹、云凤纹、双凤纹、狮球纹、狮子牡丹纹、虎纹、麒麟纹、蟠螭纹、团螭纹、海兽纹、喜鹊纹、仙鹤纹、螃蟹纹、蕉石玉兔纹、鸳鸯莲荷纹、稚鸡牡丹纹、荷塘芦雁纹、花草虫蝶纹、垂枝花鸟纹、三鱼九秋纹、鱼藻纹、花鸟纹、团花纹、朵梅纹、鹊桃纹、瓜果纹、三果纹、葫芦纹、葡萄纹、白菜纹、石榴纹、秋葵花纹、松竹梅纹、莲托梵文、盆景纹、月影梅花纹、灵芝纹、八卦纹、进宝图等。
杂宝有珊瑚、海螺、十字杵、古钱、银锭、象牙、犀牛、盘肠、火珠、方胜、云板等,经常使用其中八种图案则称为“八宝”或“八吉祥”,没有像前朝那样规定死板。
人物纹主要绘婴戏、仕女、仙人、高士、八仙祝寿、老子出关、老子说经、四妃十六子、河洛图书、南极仙翁、魁星、达摩,还有戏曲插图等,在人物纹旁边往往还配以山石、梵文、八宝、龙纹等。纹样的特征是人物体形比较失真,画面多有道教色彩。仙翁的脑门很高,像冬瓜。小孩儿的头大,后脑勺大,和身体不成比例。
花卉与瓜果纹常与“福”、“万”、“寿”等字结合装饰。
龙纹绘画的比较草率,龙嘴画的比前朝更长,龙口张开,龙鳞简化成锯齿形,也有成方格形,大多是侧身龙,也有正面龙,头如狮子头,龙形大多呆滞,气势不足。螭虎、狮子的头很圆,稀疏的长发后飘。
具有时代特征的纹样还有娃娃攀花纹、狮子穿花纹、灵芝纹、天宫麋鹿图等。天宫麋鹿图等绘于器心,意为厚禄。山水风景画面,绝大多数是背景。
⑻ 明代永乐款本朝青花花卉纹鸡心碗市场价值约在多少钱
建议拿到自然光下拍照,且多角度拍几张
⑼ 大明万历年制款缠枝花卉鱼藻纹青花罐值多少钱
大明万历年制款缠枝花卉鱼藻纹青花罐,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补充图片看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