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插花
A. 茶道的具体内容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B.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世间万象 空就是不实际,不得永恒
此是佛祖教化我等放下对世间形象的执着,放弃对‘有’
的追求。而从‘无’中求永恒。所谓万象皆空是成佛的必备条件
此句是对佛教原教义的领会,后世宗派林立 修法 教义大有变化
而印度原土佛教已经消失 统一的标准也随之消失
对佛经佛意也多有不同 你这一句 亦是
其实不必强求 过多追求经文 正是一种执着 你若有心开化无限大智 进入永恒境地 确实 要做到万象皆空 谨记色即是空 但这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不必太过执着经文 其实按经文说法 佛陀圆寂之后 人间佛性受阻
难有大成者了 不像佛陀在世时有那么多修成者
佛陀再降要等到万年之后了 不过好在阿弥陀佛创立西方世界 我等只要不犯罪恶 一心像佛 按阿弥陀佛所说 死前只要说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即可被接引至西方世界 亦可得永恒
至于‘色即是空’ 现在看来 就是参禅领悟之诀了 你若无意研究佛理 参悟禅道的话。如果你是一般信徒 委实没必要 研究这句话的意义
佛即开悟 经文只是已悟之前辈启蒙我等缘分低浅繁简世人 你若然已定修悟之决心 切勿执着
C. 日本建筑物的颜色特征
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同处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深受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宽容而非排斥的兼容吸纳,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从神社到住宅府邸,从茶室到枯山水式的写意庭园,无不体现出这个岛国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尤其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我们应从中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这里的“自然”,既包涵了自然的物质因素,也包涵了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中的自然品质、自然美及其暗含的哲理。
一般来说,传统的住宅建筑材料通常是该地区最容易获得的原料。石头资源丰富的欧洲与树木资源丰富的日本,其住宅建材的不同显然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的缘故。而日本的住宅由于结构体即为室内,这种建造法的原因导致了日本和式住宅与和式室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脉相承。所以,日本的室内史即是住宅史,这与欧洲有着很大的不同,此亦是应特别指出的。
一、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演变
日本的古代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全面、深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的。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如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划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布局几乎如出一辙),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这时,日本一方面模仿中国建筑样式,另一方面将其与自己固有的文化加以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型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日本建筑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更擅长表现建筑结构的构造美和材料的质感与色泽的美。此外,在用建筑再现自然美的构思和技巧上,日本建筑似乎也显得匠心独具。
日本的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公元12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公元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而日本和式住宅的沿革大大致经历了寝殿造、书院造、茶室、数寄居等阶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住宅是天平年间建筑的近江紫香乐宫的纳言藤原丰成的板殿。在那里,用屏风、帘帷、幕布等来划分内部空间。室内实施了简单的装饰,配置了日用器具,同时设置了椅座与平座,公事时则使用御椅。
约公元552年,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入了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传统建筑技术与风格。从此,佛寺建筑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在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佛寺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到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型制过渡。神社是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以正殿为主体。正殿一般为长方形为方形,木构架,底部架空,两坡顶,悬山造,正脊上横向安置着一排被称作“竖鱼木”的原木,脊的两端各有一对方木高高挑起,并相互交叉,被称为“千木”。神社内的柱子、板壁、栏杆等木构件处理成素面,木纹清晰,色泽柔和。在通往神社的大道上或围栏上,常设有一种被称为鸟居的大门,其形式为一对木柱架设一根两端悬出的横梁,梁下又横穿又一根两端挑出的枋木。鸟居的形式虽然简单,但比例精妙,姿态朴拙而又轻逸,具有一种特别的冼练美。到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84年),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寝殿造形成于平安朝代后期,是仿效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住宅,其所有寝所的内部空间除涂笼(泥墙小屋)外没有明确的区分,只在有活动时用屏风、帘帷等加以划分。而配置的必要的室内用品,则称之为“室礼”、“铺设”,榻榻米也仅在必要的场所铺设。
从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85—1335年)到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335——1576年),日本地方势力兴起,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此时,日本建筑一方面继续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加以创造,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搁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书院造”往往在一栋住宅的若干房间内择其一间,做坡屋书房并进行装饰,以适应僧人与武士的生活方式,其室内地板稍高于其它房间,并有香炉、烛台、花瓶成对的陈设在地板上。到安土桃山时代 (公元1753—1602年),日本既有文化开始真正迈向近世文化,形成了以城郭建筑为代表的宏壮的文化,并形成了真正的书院造建筑。这时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和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其间又以草庵风茶室最为流行。草庵风茶室往往采用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格窗,并在周围设一个面积很小的高度写意的茶庭,将竹篱笆、“役石(即步石)”、石洗手盆(或涌泉、水井)、石灯笼(常以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等布置成淡雅、简朴的环境,还在通往茶室的路上种植树木,以茶道“和、静、清、寂”的精神为旨趣,意在陶冶情操,启迪性灵。此类茶室体形较小,若是单独建筑,则常选取于山野之郊,依山傍水随形成就势而筑;若是在住宅中辟出一隅而建,则多与野趣庭院相结合。它讲究动静之变,往往以一间单独的书斋为中心,气氛沉静、优雅、纯洁。取材与构造通常为木柱、泥壁、或毛竹做的窗棂,惯用带皮树干为木质构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数寄屋式的住宅形式。“数寄”(日语音译)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也有纸夹在双层木格中间的,最补由中国传入日本,既可用于分割室内空间,又可作为住宅的外墙。数寄居是一种平台式规整,讲究实用的日本田园式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惯于将木质构件涂刷成黝黑色,并在障壁上绘水墨车,意境古朴高雅。在日本,闻名遐迩的桂离宫(公元1616—1661年建成)其建筑与庭院一体化,呈现出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空间形式,突出地表现日本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幽雅美,是数寄屋式建筑的传世经典之作。与庭院协调的造型技法是日本住宅继承发展到今天的营造基础,数寄屋式的传统仍强烈反映在当今的日本住宅建筑风格上。
书院造与数寄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趋于结全,逐步演变成日本近现代和式住宅。
到明法时代(公元1868——1911年)政府把日本置于欧美近代国家并列作为目标,招聘外国建筑师建造西式建筑。因此,室内装饰逐渐采用了“西、日折衷”的形式。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建造的明治宫殿,为以后日本的建筑、装饰和家具界树立了一个双重结构的典范:公共部分用西洋式,对内部分用和式,使内外有别。至今,西式家具在日本仍然占据主流,而双重结构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一般日本居民的住所,客厅、饭厅等对外部分是使用沙发、椅子等现代家具的洋室,卧室等对内部分则是使用榻榻米、灰砂墙、杉板、糊纸格子推拉门等传统家具的和室。“和洋并用”的生活方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全西式”或“全和式”都很少见。
二、日本和式住宅建筑的特点
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南北朝向,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其屋顶仿佛是一把撑起的大伞,人们即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营造住宅。和室住宅的屋檐很宽,与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由于不使用砖、水泥等,为了阻挡斜侵的风雨,伸长屋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和式住宅的分割多用推拉格子门(平滑移门),可开可闭,内外通透,不占空间,构造简单,而且墙、门、窗、围护结构、采光、通风多种功能合为一体。住宅的地板常高架于地面,一般比室外高600mm左右,有时悬空达1000mm,这样使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地板上铺设“榻榻米”(种草编的席子),人们跪坐其上品茶、谈天论地。
茶室——日本居住建筑中一类最具传统风格特征的住宅类型。
它追求一种淡雅、清寂的趣向,体现了传统的禅宗精神。茶室最初与禅宗有关,禅师们常用饮茶来保持自己在打禅沉思时的清醒。茶室室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榻榻米”那深色边框所限定的地坪的几何外形,以及木本色的柱子与房梁,以其清晰的线条勾划出室内空间的范围。茶室天花本身也是一种轻巧的木格子,上面铺着不加修饰的薄板。在空间划分上摈弃了曲线,这使得住宅在优雅、简洁方面有了一种几何美感。茶室中往往都设有壁龛,它作为室内的视觉主体与审美中心,用来挂装饰轴画和摆放装饰品等。壁龛里的地面是一高约100—200mm的地台,上面是低吊顶的天花。地台上设有一个矮的茶几,现在也有将之省去的。地台或茶几上通常陈列着一件重要的艺术品——或一个陶碗,或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个香炉等,龛壁上则挂一幅有卷轴的字画。在这里朦胧的画面与幽暗的壁龛十分的协调,寂寞、淡淡的阴影永远不变的静静的沉寂和笼罩在那里,给人一种虽在尘世之中,却又一尘不染,或又有似尘世之外之感。为了模仿深山幽谷的气氛,使茶室表现出山村茅舍的特点,茶室中要选用各种自然材料:弯曲带皮的木柱,有节疤的更好;带树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篱笆墙;质地松软、剪切整齐的草屋顶;纸糊的格子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棂、天花;粗糙的芦苇席做的隔断等。最为考究的室内构件要数壁龛旁边的柱子,要求有刚柔兼具的自然弯曲,苍劲古朴的天然纹理。因此,为求上品主人往往不惜重金以求之。
在选用天然材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不同的编结合方式等来达到丰富细部处理的目的。在这样一个限制非常严格的区域中使用如此多样却又天然的材料,反映了一种欲以最少而获得最多的愿望。单独的主人入口与狭窄的客人入口,半透明的“数寄”式格子窗以及偶尔设置的天窗,是其与外部世界仅有的联系,这种私密感形成了一种透明的环境氛围,也达到了一种放松静思,超尘脱世的完美境界。
在日本岛国的国土上,是一幅幅海滨、森林、丘陵与山岳交映变化的景色,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春樱花、夏深绿、秋红叶、冬白雪,表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观。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意识和感受,他们热情的赞扬自然、歌颂自然、热爱自然,对自然的感觉十分敏锐。平原山川的景色、气候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切形成了日本民族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观。
在这种自然观理念指导下建造的建筑与营造的室内氛围,尤其是人们日常居住的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都很注意:室内并不是从自然中分割或制造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一部分空间,也不通过墙体把居住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加以界定,而是一种开放的、尽可能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必须具有遮风避雨、防寒御署的功能。在和室住宅中,人们将日本古典园林中的“枯山水”和“茶庭”用写意的手法浓缩后引入室内,正是这种自然观的集中反映。在建筑总体上,和室建筑还力图避免沿纵轴方向对称以追求自然,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理想的住宅室内不是希冀通过它来夸耀人的力量,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着眼于温馨亲切的空间氛围。
三、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
日本建筑通常都非常简单,室内风格也是如此,但室内的细部设计却是颇费心机甚至殚精竭虑的。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细节的变化极其丰富而复杂。被称为“隐居之所”或“城市中的山野隐居处”的和室,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入口。在这里,通过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为人们在虚饰繁杂的都市生活中创造出一片自然的天地。
和室的设计,源自传统的日式住宅。故而它的地板、支柱、壁画和门的大小,都有平衡的比例。典型的和室,地上铺满榻榻米,采取跪座姿势较多,房中家具较少,移动方便,所以能随时可改变其用途。地面、墙壁、天花板也用木材、竹材等天然材料,让人有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和式室内的重要特征是视点纸,也就是室内的家具都很矮,进门塌塌米,人们席地而坐。另外,日本室内风格中的造型比较明快。室内装饰简洁、变化不多,色彩较单纯,多以浅木本色。同时,日本人比较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现代和式建筑中比较注意根据地区气候、地域风土来安排居室,使住宅努力追求追随大自然的阳光、风和绿色。在充满着木材纸张(裱糊于移门窗上)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气息所形成的氛围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幽静和美的感觉。
和室中常把实用性的家具、陈设都布置于室内的中央,使自由空间的感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色泽柔淡的砂壁涂饰于壁上,由于深深的屋檐与长长的回廊而使其远离日光。这样,无论在室内何处,我们都能欣赏到这朦胧的日光投射在昏黄色的墙壁上,似乎在勉强地维持着“落日的余辉”。阳光和阴影使白天的室内永远有一种下午时分的韵味和感觉,物体的视觉特征变得丰富起来,粗糙的表面也变得异常柔和。和室室内很少采用人工照明,自然光由深深的屋檐下透过低矮的窗格,经地面的反射往往成为室内采光的唯一来源。和室室内人为的痕迹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与自然更贴近。具体的说,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室内多用(平滑)推拉门扇分割空间,开闭自由方便;
2、室内大量地使用木装修,如天花、隔断多为木质材料;
3、室内地板多覆盖草编的席子,人们惯于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夜间则铺上寝具席地而卧;
4、擅长表现室内饰材的质感与色泽的自然美,讲究构造美;
5、室内环境色彩素洁、淡雅、陈设洗练;
6、室内家具造型简洁,带有东方传统家具的神韵。
日本住宅的门厅大有讲究
一般建筑物的正式进出口被称为「玄关」。在访问传统民宅时,客人先在稍带庄严感的「玄关」前止步并告知来意,然后拉开拉门,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家人在面对平地的小房间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这时才脱去鞋子,走上高一台阶的板地(日语称「式台」),并被带引进入里面的房间。
「玄关」是区隔内部与外部的空间,同时,对于习惯于进门脱鞋的日本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空间。如今,即使是公寓等集合式住宅,也必然有「玄关」,虽然那已是一种简化了的「玄关」。
「玄关」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禅宗寺庙的入口处,但是,据说这一词又有严格的禅道入门的含义,修行的僧侣们非常注重「玄关」,将其视作为是修道的第一步。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了一个带有「式台」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现代,「玄关」被认为是家居中格调最高的「神圣场所」。作为区分「家内」与「家外」的界地,「玄关」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脸面」,因此,人们多用花或其它饰物来装点「玄关」。由于这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所以,规矩也较多。
例如,在访问他人家庭的时候,须在住宅外面脱去大衣和帽子,整衣后再进入「玄关」;参加葬礼回来,要在身上撒些用以洁身的盐,拂去污秽后再进入「玄关」;脱鞋也讲究礼节和规矩,脱下的鞋要鞋尖对齐并朝向门口,同时,鞋子须摆放在稍微靠近边上,不能放在中央。
有80年历史的民宅的「玄关」。近些年,这种旧式的「玄关」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来访者在「三和土」(1)等候主人。当主人来到「玄关」内侧的被称为「寄付」。
(2)上脱去鞋子,上到「式台」。
(3),进入「寄付」。也有的人家在「寄付」处放置屏风。
(4)的房间迎客时,来访者在「脱鞋石」。
日本茶道
“茶道”简单通俗地讲,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经过一定的仪式而分享一碗清茶。在日本,由禅师倡导的品茶和斗茶形成了茶道。茶道有一整套复杂、严格的礼仪规则,茶室则正是为举行茶道活动而专门建造的一种建筑物,它的萌芽是15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到16世纪初期的桃山时代发展到顶峰。
今日之日本茶道是基于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之上的,根据这一审美意识,有关茶道的一切事物,包括沏茶的碗、茶室内壁龛的布置、茶道仪式的程序等待,都处于同一整体。在此整体中,人和物以及周围的空间之间存着一种高度的和谐。如今,虽然在日本和世界和地都有许多人热衷于学习这种日本人所特有的礼仪艺术。但是由于礼节过于复杂与讲究,致使许多人望而生畏,从而给茶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作为举行茶道的专门场所——茶室,了解的人就更少了。茶道文化受到了佛教文化教育的深刻影响。曾庆南保在“南幌久”一书中反映出茶道的佛教的中心思想,书中记叙了千利的教导——“你必须在一间小屋中练习和精通茶道,最重要的是遵从佛经教导,不贪图居室的舒适和肉食的香甜,能遮挡风雨的一间陋室和免除饥饿的清茶淡饭就是你的全部需求了,这是佛的教导和茶道的宗旨。”摆好鲜花,一切遵照佛道,挑水、打柴、烧水、沏茶,把第一杯茶敬佛祖,然后给其他人,最后才自己分享。
日本家具的特点:
1、日本家具秀丽清新,既有东方家具神韵,又有西方家具的夸张,同时还兼有北欧家具有机造型的特点;
2、形体端庄多姿,线形与线脚丰富多变,线条流畅,尺度适中;
3、用材考究,做工精细,特别是门、屉面线脚的加工,线条曲直并用,型面圆滑多变,往往将内凹法国拉手隐藏在线脚之内,更具个性特色;
4、家具色彩多采用褐色,深厚而不沉闷,而且木材纹理清晰。
日本和式建筑与室内所体现的一种“自然、淡泊、雅静”的境界,或者说它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生态观,乃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的真正本质。今天,日本和式建筑室内也成为了人们暂时远离喧嚣尘世、舒缓身心压力、回归自然以求得片刻闲逸的乐土。
在人类的设计思想经历了“以机器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直至今天的“以自然为本”的崭新的生态设计观,在经历了20世纪末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追求“简略设计”(后现代主义新的设计文化观)、“简单生活”、“适度消费”,这与日本哲人、茶道鼻祖千利休(1522—1591年)所提倡的“简朴生活”的花文化理念是极其相似的。赖特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师,其独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和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曾对其创作思想与创作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说:“日本的建筑……具有有机的特点”,它使用与人非常亲近的木材这种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现和自然的对抗与对立;而是去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谐调;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而日本建筑室内中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则正与当代倡导的“生态设计”的主流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进入21世纪,在人们一改往昔贪图“奢华、享乐”而转向“崇尚自然、追求简朴(并非贫穷、简陋)”生活方式的今天,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的独具的自然风格与形式,营造手法与细部处理,以及其中所深涵的哲理,一定会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
D. 大连乾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渊源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然而自清末以来,外国文化的强烈冲击和社会的动荡,使得中国的只想过一、香艺和香文化一并走入低潮的发展。中国香文化向上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始终以名贵香料和中药材作为原料,采用纯手工制作,千百年来,与书画艺术、插花艺术、茶道、禅道一并都是皇族贵胄、文人隐士修身养性的传统生活喜好。
大连乾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着大连的国际国内交通地位,让中国香,香飘世界。
E. 茶道人清成语怎么解释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难语译文:茶路也悟道,人的思想也是心之道,茶品也人品,茶路也是人之道,茶路容易清扫,人道难说话
F. 古龙金庸谁是大侠
文/吴 明武侠一说,源于《史记》。但是,侠客的涵义,历经千年,已经不再纯粹,承载了文人的梦想,放逐了等级的压抑。金庸借郭靖之口道出他心中的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吉川先生笔下的宫本武藏,一生修行,挑战自我,虽也爱平民百姓,但并非如金庸作品中的人物般除暴安良,甚至舍身救国。金庸作品中的侠客,多是文人的化身,气节重于武艺,善恶高于强弱。中国文人,道德文章,道德在文章之前,这便是脉络,金庸接续的是这一脉。荆轲刺秦,并非因为秦无道,而是酬知己。侠客的行为,多出于自己的逻辑,而不是天下的兴衰。 中国传统文人的浪漫情怀,往往因为求全,而破坏了艺术的纯粹。画上题诗,历来受到赞美,被称为文人画。殊不知文字破坏了线条的意境,求全以成圆满,反而毁了绘画艺术的本体存在感。王度庐、金庸都是文人,胸怀天下,他们笔下的侠客更像是圣人。江湖如朝廷,李慕白是清官宰相,为了江湖的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靖为宋征战,镇守边关,韬略道德与武功并臻佳境,这是儒将之风。平日深居简出,每逢国家危难,受到统治阶级礼遇聘请,挺身而出,不辞辛劳,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的文人标准,矜持又渴望得到重用。按此标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把李白也归为侠客了。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侠客成为文人的化身,实现自己受压抑的梦想,这不是为大众的艺术,而是自我价值的想象性实现。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主角的武艺修行并不重要,多被省略,着重笔墨的是如何实现修行的成果,被江湖接受,被江湖承认。 《宫本武藏》,作者吉川英治,成书于上世纪30年代,被人奉为古典。1998年,《明报》,池田大作与金庸先生论武侠,谈到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池田说:‘大众即大知识’是吉川先生的信念。二人的对话,被安排在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宫本武藏:剑与禅》的版权页之前,接下来是林谷芳先生的导读,再接下来是吉川英治的自序。 《宫本武藏:剑与禅》一书中,吉川英治笔下的武藏始终被世人误解。武藏虚怀若谷,挑战自己,终生都在不停地修行,外界对他的质疑和嫉恨从未使他裹足不前。武藏的修行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是全书的魂。金庸笔下的大侠虽也受到误解,但他们总是进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名誉,最终误会消失,修成正果,这一类武侠小说的线索或曰魂,便是结果,而非修行。重结果,而轻过程,尽管收获的是民心,但那依旧是身外之物,依旧是利益的另一种形态。再看武藏,从小说开篇到尾声,孑然一身,即使出名,但大多是不被理解的恶名,支持他的人从来不是社会的主流。 形式与风格: 金庸、古龙、吉川英治 金庸对池田大作谈道:《宫本武藏》中有一节(芍药的使者),我觉得那是中国所有武侠小说中从来没有写到过的精彩比武场面。金庸毕竟是专家,他赞赏的是吉川的技法,而这技法是很难学得精髓的。 武术界知名人士徐浩峰先生说:叙事是折射的艺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欧阳克的比武招亲,借鉴了芍药使者的形。金庸向来喜欢把武术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吸引读者,提升小说的品位。但是,吉川的高明,并在于把插花与剑道结合,因为后来还有绘画与剑道的结合。我个人认为,这一段落的高明恰在于,以不起眼的芍药带出了两类修行心态。一类人是以吉冈一门为代表的,浮躁冒进,急功近利。另一类是武藏,严谨踏实,虽有野心,但脚踏实地。吉冈对芍药切法的忽略与武藏对芍药切法的发现成为鲜明对照,而且二人所处同一空间,芍药从吉冈到武藏手里的情节设计如流水般自然。修行心态决定了剑道的成就,但是,高明之处还在于,即便武藏胜了吉冈,他依旧输给了柳生石舟斋。武藏的输,并没有交手,仅仅凭借芍药的切口,以及石舟斋草庵门前的布局,依旧是以心态折射修行的高下,没有直言武艺。 中国的武侠小说的形式与风格,在金庸和古龙这两位大家之处,出现了分野。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招式已被金庸写尽。这是指金庸先生对招式动作的描写极尽笔墨之能事,传统文化艺术的词汇全被用在招式的命名上,美不胜收。其实,写得再美再多,也只是直白的动作,并没有对比,没有折射,读者没有比较,便失去了兴趣,仅能停留在对空洞华丽辞藻的欣赏上。 古龙则不同,古龙懂得节制,对比武前对峙局面的描述深得要领,真正动手决胜负,只在一刹那,甚至连招式都不写,直接呈现结果。这便是局面的吸引力,描写对峙的气氛,比描写招式更能刺激读者的紧张情绪。古龙懂得留白,懂得对局面的掌控。金庸堆砌文化辞藻,过犹不及。风格迥异,形式便大相径庭。金庸笔下的人物奇遇不断,处处为了主人公实现人生价值而设置,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古龙笔下的人物则命途多舛,目的达成后潦倒寂寞,名冠江湖的人并非如金庸人物那般处处受人尊敬,反倒是招人嫉恨,凶险不断。古龙笔下的江湖,生存法则是头脑、人情和武功;金庸笔下的江湖,生存法则是道德、责任和命运。我更爱古龙的,并非他的江湖真实,而是他的江湖更令我紧张。若论真实,金庸的江湖可能更有说服力吧。古龙的作品更像悬疑片,而金庸的作品则像童话故事。 剑·道 《宫本武藏》的审美格调 吉川英治的作品,道出天地人事的兴衰。武藏、阿通虽命途多舛,但积极向上,为了自己的目标,始终奋斗。修行是《宫本武藏》中的最高任务,武藏一生,只为修行,所有的矛盾和冲突皆因他一心求剑悟禅。日本语中,有元氣一词,表示精神、好等积极向上之意,这也是日本人的生活标准。日本人对工作的认真,便源于这份气质。 公元6世纪,佛教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至镰仓时代(13世纪),日本结合宋学及禅宗的认识论和修养法,以宋儒之学为媒,弘扬禅宗。禅宗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入骨髓。禅宗以悟为核心,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武藏生活在江户时代初期,那时禅学的影响已经遍及日本各个阶层。无论剑道,抑或禅学,皆是人修炼的途径。 正如吉川先生所言,宫本武藏的一生充满了烦恼和斗争。以有形的剑,求无形的道。与禅道在深层次上的结合,正是《宫本武藏》独特的格调,充满了空寂之美。《宫本武藏》,剑与禅带来的空寂和幽玄,决定了这本书的生命,也决定了这本书的影响力。
G.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人的受、想、行、识也应该看作是这种“色”与“空”的统一。
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都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颜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干净,不增不减。
(7)禅道插花扩展阅读
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
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智慧)。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
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H. 我想详细的了解一下日本茶道世家!~在这多谢知道的朋友了!!!
日本的茶道,不为了喝茶,是一种文化精神。形式和内涵大过于单纯的喝茶。重于研究茶道的精神,与禅道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