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秦朝花卉

秦朝花卉

发布时间: 2021-11-24 06:22:08

❶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花草优美的句子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附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芳香的野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❷ 哪位大师知道这是清明上河图的哪一部分需要一点简介,谢啦!

是清院本



图中所圈部分。



转一个介绍:

轻轻打开此图,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驮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五匹毛驴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


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
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看起来与鸦雀筑窝方式与高度别无二致。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用于秋收时脱粒用的,此
时还闲置在那里。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不尤得惊叹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如上此发达的
农业和养殖业。


再看过来的画面已是农业与商贸的接合部,右上面是一队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的从北边拐过来,后面的新郎官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新娘嫁妆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新娘的梳妆物品盒,前面一乘轿子应是新娘坐的,因为轿子的处面都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着,此可谓”花轿“;花轿一词既新娘出嫁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来源此民风民俗吧。轿子后面一挑夫挑着一担鱼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贵有鱼(余)[4]


据民间传说:清明时期扫墓是朱元璋时
代才兴起来的,《朱元璋故事》:当时朱元璋当和尚、要饭,后来参加义军,最后当上义军首领,当义军经过自己家乡时,朱元璋想到了给父母扫墓,当到了山上
时,由于坟墓很多,自己离家太久,也不知道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又由于自己军务很忙,不能担误太久,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当时正值清明时节,当时下了一
个命令,命令老百姓在清明节必须扫墓,几天内各坟头都有祭奠扫墓的,只有两座坟头没有人祭奠,一看果然是自家父母的坟墓,据说从此以后,清明时期祭奠先
人、踏青扫墓才成了民间习俗。其实,扫墓在秦朝之前便有了,不过,不一定在清明。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之事。扫墓到了唐朝才开始盛行。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之后便是清明,后来由于民间传说中朱元璋的故事,便成为了清明扫墓。自此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因此单凭清明二字,就说这只队伍是扫墓归来是不妥的,应是接亲娶妻活动的队伍。


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悠哉游哉的反刍着,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4]


南边一家两口出行,雇佣了两头牲口及驮夫,还有一个脚夫挑着他俩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东南方向走去。


茶馆前街道正对面一个酒店,由于不经营早点所以才迟迟的撑起招揽顾客的旗幡,酒店开在散装货运码头,生意自然很兴隆,
只是客人正在忙生意,还不到吃饭喝酒的时间,你看码头上货主正在清点要发某地的货物,码头工人正在把运来的货物堆码起来,准备根据运货地点远近,适时安排
装卸,正所谓是先上船后起坡。另一条船也正在卸货,在这一、二百年树龄的大树枝叶缝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绳索,也应是六、七十吨左右排水量的大船
了。酒店与茶馆之间的街道中间,有一个正在喊一位打卦算命的先生,可能要他测算一下什么事情,是婚姻、家庭还是生意,算卦先生听到来了生意,轻快的脚步可
见他的喜悦之情。往街里边看过去,一家包点店的人与一位挑担买卖人正在谈事情,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对话,明天还点什么油盐酱醋之类东西和什么时候结帐之类话
语,再过去又是几家店铺字号,又是一条大道伸向远方并有行人骡马行走。


再过去几家店铺就是主干道汴梁大道了,主干道两边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都围着这风水宝地的
货码头与货运栈了,这座货运栈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街道四通八达,南边紧靠深水港湾,有好几艘船只停泊在港湾里依次装卸货物,一条靠码头的船正在卸货,
几个码头工人正把象装有粮食之类的麻袋扛下船,船仓里有人正在翻仓与上货,似乎能听到船仓里传出给人把货物麻袋上肩的劳动号子声。紧靠货栈码头停泊着待卸
货与装货的船舶,等船老大上船后就吃饭开船,货栈前面的船老大刚结完帐正要上船,半路中正巧遇见了一个熟人,心中记挂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待慢了熟人或朋
友,在急切中与之寒酸家常,最后抱拳行礼告辞。这时脚步早己转向,急奔船上去的样子己超然若现。[4]


码头的主航道中一条货船逆水而上,船右弦上面的水手们都在严密注视时刻应对,避免与停泊的船只发生碰撞。在江河走安
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船头前面一艘停泊在码头,欣左预已出来一位水手,时刻注意行船的动向,准备排除船只之间的碰撞,行进中的船只似乎要泊岸了,该船的
“头纤”(拉纤队伍的第一位纤夫)己回过身来招呼伙伴们收纤。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橹工摇橹,可见水流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位舵手严密注视着前
进方向的水情与船情。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这儿是客运码头,客船上有二十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船顶的几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从虹桥上抛
下的缆绳,准备把客船牵引到码头,再拴牢在岸上的栓船柱石上,以增加客船的稳性,左弦上
的水手用船蒿把船撑向码头,以增加向码头靠近的动力,船头有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注意码头,用以使客船对正码头调整撑船力度,另一位船工手拿
撑蒿右手向前挥动、指挥码头的船工接应,看来他应是此客船的水手长了。客船体形宽大稳性相当良好,船工各司其职工作相当熟练,动作非常协调,看来是一帮素
质非常高的船工,仓体与仓面有封闭与阻隔,并有仓门便于客人出进,船没停稳之前仓门决不打开,安全措施相当严谨,可以断定是一艘安全性能良好的长途客动
船。[4]


码头上还有不少人向客船上招呼,他们是迎接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的,有的还上了虹桥,借虹桥的高度招呼,以便早点见到
亲人,旁边一只小一点的客船上也有人挥手呼喊,那是在招揽生意,呼唤需要到分河航道码头的客人,可以想见当时汴河流域的交通多么发达,水旱各路构成了很大
的客运货运交通网络。


虹桥气势不菲,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从桥的结构来看也是一个很大的创造,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当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发
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并分散了负重使跨河
木料受力均匀,试想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木料横架在河道上,建筑的难度可想而知,工程的浩大是多么的气壮山河。在桥边有牢固的
护拦,以保障车马行人的安全,使工程的使用性能与质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4]


虹桥是两的咽喉要道,桥面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由于过往行人多人气旺盛,商贩不失时机的占道经营,有的摆地摊,有的卖食品,还有一家卖刀剪,牛尾锁等小五金的摊子,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货摊设计成斜面,这样的场面,一直延伸到桥头的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商贸区。


桥下一艘船逆流而上,似乎要去泊船,船头的船工正在试探河道深浅,因为在桥头得河床里一般要放置一些大石头,以免流水冲刷桥头坡岸防止发生垮塌,所在此位置移船要特别小心谨慎,以免搁浅损坏船只。


上游不远处已有几艘船依次泊在岸边,主航道中有两艘船在航行,橹工的汴河号子与纤工的汴河号子两首和声合唱回响在空中,渐渐的远去,渐渐远去,这些人文的场景与秀丽的河山形成了一副美丽风俗画面,所以一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要找寻的好地方,在对岸的河湾缓冲区,商人不失时机的安置了两条游船,让他们在上面饮酒唱茶,欣赏汴河的风景。[4]


再过去,画面已是城外繁华的街市商业区,这儿是汴河码头与城门的中间地带,特别有利于商贸活动,随着多年没有战乱,
酒店茶楼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店铺字号鳞次栉比,各种车轿骡马忙碌不停,画面清楚的看到一间木工作坊的两位技工正在紧张的赶制一辆骡马车,拐弯的街道一位货
主租用毛驴,驮工正在把地上的货物上驮,还有一位女士准备租用一乘轿子代步,再看过来是一块不大的劳务广场,又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商务活动频繁,一位
算命大师不失机缘的在这儿盖了一间房子,找他推算寿命财运的人很多生意非常兴隆。过溪沟小桥的脚行门前有不少劳工,有的坐着休息,有的在打瞌睡,还有的干
脆躺下休息,脚行里面还有骡马也栓在那里,看来他们是在养精蓄锐,以便来了生意后精力充沛的工作,虽然还没有事做但也不会哄抢别人的生意,是很遵守脚行规
矩的,你看广场上的劳务人员生意非常好,一乘轿子已起肩上轿,另一乘轿子也在待租,小桥上一位摊贩已把货卖完回家,那边还有一些住户农家桥头还有几头毛
驴,屋旁有一妇人抱着一小孩、旁边不远还躺着几头硕大的肥猪。[4]


劳务广场拐弯就是护城河大
桥,生意人不失时机在这里摆上了摊贩。一个摊贩摆的藤竹编织篮筐,这种物品轻巧坚固耐用,一个做灯笼的更是生意兴隆,这种物品点上灯烛后即明亮又防风,是
夜间照明的好伙伴,你看有人买了一个转身正要离去,小贩又在招乎另一个买主,桥上行人如梭,桥的两边护拦还有不少人向河里观看,是否有人在河里钓上了什么
大鱼什么的。城门前有一个地摊更有意思,他正在起身半蹬状与一位骑马的人招乎,似乎不放过每一个行人兜售他的鬼玩意儿,后面的几个人也在注意着他生意动
向,真有点象生意的托儿。


城门高大宏伟,几乘骆驼缓缓地向城外走去,这种动物内地没有,是戈壁滩的特产,被人们用来作运输工具,应是西域商人来汴梁做生意的,是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商团。


城内更一番特色一家商号好似是另担货运样子,货运物流己具雏形,隔壁又是一家香油加工作坊,香油销售形势很好,还有车马运送,并且货源充足,己是初具规模了,一栋几层楼的客栈,
门前客人熙熙攘攘,里面客人也不少,定是大贾富商住的,过街的一间店铺还有修面的,在城内是特别注意仪表的。城市功能真是齐全,吃穿住用样样都有,一家绸
缎庄店面很宽,里面放满各色彩绸景帛,可见当时的养蚕织锦相当发达了,送水的生意也很好,地下水好似矿泉水甘甜清爽着呢。就在城内这一小块地方就有两家诊
所,杨大夫精于疮瘰外科,赵太丞医术更高明,男、妇、儿科都很精通各种丸散样样齐全,当时医疗水平相当高了。[4]

从内城方向走来一队人马,前面有仪仗开道、好威风的,常言道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确是一个武官,后面还有人替他拿着一把关刀。另有两人在码头两手拉着嚼口,这是害怕惊马或失前蹄最有效的方法。在这里的画面与前面比出现了一个不和谐之音。这样的武官怎能打仗,养尊处优到这样了,内城的文武百官,达官贵人还不知是怎样,画家觉得实在难往后画了,就此打住吧![4]






找一个清晰版的,按此风格进行介绍吧。

❸ 秦朝是的临洮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临洮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在陇西盆地的西缘,青藏高原的东边;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东向越山穿谷达渭源、陇西境,西向渡河过岭接康乐、临夏,南向翻山绕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关抵兰州市。境内四山环抱,一水北流。

临洮县城距省会兰州市仅100Km。甘川、兰郎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兰(州)临(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开工建设,定新、甘大等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城乡道路畅通,全县村村通了汽车。近年来,共投资3亿多元,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乡总面积扩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上万门程控电话已并网开通,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有线电视等通讯设施,功能完善,辐射城乡。洮阳、中铺两个省级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并具雏形;新添、玉井等 10 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以撤县设市为目标,拟把临洮建成兰州的“卫星”城市,将为开放开发和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西部、洮河下游,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国家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和国家花卉.....

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 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7.9%,年均递增9.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02亿元,增长36%,年均递增6.4%;第二产业完成2.48亿元,增长75.8%,年均递增11.9%;第三产业完成2.5亿元,增长62.5%,年均递增10.2%;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调整为28.7:35.5:35.8;工业增加值达到7600万元,增长2.58倍,年均递增20%;农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增长14.8 %,年均递增2.8%;“九五”期间,最高年份1999年的粮食产量达到1.7亿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将,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轻财任侠,勇冠全军。他长期驻守巡防于边防重镇临洮一带,屡破吐蕃的进犯,收复黄河九曲。唐元宝六年公元747年),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进封西平郡王。安禄山叛变时,哥舒翰统兵20万坚守潼关。当时他身体病弱,因受杨国忠猜忌,被逼出战,兵败残遭杀害,传诵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歌颂他充满传奇色彩一生和光辉业绩的。

矗立在临洮县城南大街的“纪功碑”,据考证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余年。青砖碑座托举着高大的碑体,碑正面刻文12行,为隶书,字体遒劲,笔力雄健。额刻有云纹和盘绕的蛟理,据传碑文为唐明皇御笔,只因长期的风雨剥蚀,岩石风化,仅存50余字。但拂去历史的尘封,浓缩哥舒翰悲壮人生的辉煌,都始终熠熠闪光,所以,常有人来此碑前瞻仰。

张维(公元1889年-1950年)临洮人,字维之,号鸿汀。早年,他以诗文著称乡里,及后追踪乾嘉学派,致力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诸氏之学。治学主明事理,重实用,迄后乃专力史志、金石之学,所著有关西西北史志,深有见解,为国内史学界所重视,他的辞条被列入40年代《中国名人图鉴》。

海巅峡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海巅峡两岸绝壁千仞,峡口如蜿蜒银蛇,洮水奔腾,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钧雷霆,期间蕴藏着丰实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资源。清代诗人吴镇这样写道“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所以海巅峡又称锁林峡。

近代王熙之《临洮金琐录》中略称,峡中东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绍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毕工”十二字,列为两行,后列王存、王安刊记,大约五寸,均为正书,而州志卷一上记

载“......今峡上有古篆字,盖宋金时所镌云”当为闻词。峡内东岸石壁上,镌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于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巅峡煤矿即在此,面积约40公顷,煤层厚约1米以上。现峡内距水面约1米的悬壁上,遗存杨继盛所撰《开煤山记》石刻一方,高约2米,全文为楷书,保存完好。

如果在这里观赏洮河流珠,则更令人流连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由于洮河上游山岩险峻,落差很大,三九严寒时节,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严冬季节,北国大地银装素裹,洮水奔腾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滚圆晶亮、玲珑剔透,浩浩荡荡地随波而下,特别是冬日的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给洮河流珠镀上了一层火红的霞光,显得更为美丽、壮丽。

清代诗人陈钟秀《泳洮河流珠》一诗曰:

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

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诗人王维新在《洮阳八景.洮河流珠》一诗中写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❹ 秦代的漆器有什么特点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各个行业从而得到发展,漆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以生活用品为主,器形丰富,有圆盒、盂、双耳长盒、凤形勺、匕、扁壶、卮、樽、耳杯盒、耳杯、杖等十几种,以耳杯为最多,有的模仿动物形象和青铜器、陶器的器形。秦代漆器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竹胎和铜胎四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木胎,并以厚木胎最多,薄木胎较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增多。漆器的制作工艺,依据质料与器形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制作方法。

秦漆器的木胎主要沿袭战国时期的斫制、挖制和雕刻3种;而漆樽、卮、圆奁和椭圆奁等,则采用卷制的新工艺,盖壁和器壁用薄本胎卷制,再与厚木胎的盖和器底相黏合而成。竹胎的制法与战国时期一样,采用锯制与编织的制作方法。极少数铜胎,系在铜容器表髹红、黑漆,末加饰彩绘花纹。

当然,这个时期漆器的选材与用料,也是相当考究的。而且动物形象也趋于简洁。例如凤形勺的造型,为昂首曲颈张尾之凤,简化了凤之双翅与双足,于凤背上挖制成勺,它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形不失真,造型新颖别致,反映了秦代造型艺术的特点。

秦代仿铜陶器的器皿造型之漆器,数量也不少。例如云梦发现的双耳长盒,就是仿制铜盔的器皿造型,作椭圆形,有弧形假足,双耳似猪嘴而微秃,更富于变化。

漆樽也是仿制青铜樽的,但它的盖顶有3个“S”形铜钮饰,腹外有一铜环形鋬,底下有3个铜蹄足,有的还有铜或银箍加固,整个造型显得精巧,而与浑厚庄重的铜樽风格迥然不同。

秦代漆器的器皿造型,继承了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基本法则与制作规律,并加饰各种彩绘的优美花纹,但它又有所发展,对于费工费料、又不大符合实用的一些器皿造型,如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漆器及曲形盒等,在种类与数量方面都有较大的减少。

秦代漆器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牛、马、凤、鸟、鹭、鱼、云龙纹、兽纹、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这些纹样,除个别的仍是在雕刻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花纹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器皿上彩绘的。

虽然这个时期的动物纹饰不如战国时期的多,但它们出于当时漆画匠师的妙手,千变万化,繁丽多彩,是当时漆器上最主要的装饰纹样;这类动物纹样往往还辅以几何纹等,使整个漆器图案显得十分和谐优美。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植物纹样,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变形构成,主要有柿蒂纹、梅花纹、连枝花蕾纹等,这类纹样的数量不多,未见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其中有的是作为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衬托;还有些是烘托其他纹样的。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波折纹、卷云纹和云气纹等,这类纹样在当时漆器中的数量不少,但都不是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只是与其他纹样组成图案,起烘托的作用。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几何纹样,主要有圆卷纹、圆圈纹、菱形纹、三角形纹、方格纹、点纹、点格纹等。有少数漆器上是以它们相互组成几何花纹,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大多数漆器上又往往是与其他装饰纹样构成图案,仅作为一种衬托。

秦代漆器描述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的纹样极少,只在江陵凤凰山秦墓发现的彩绘木梳、篦的画面上见到。

木梳正面为饮宴场面,背面是歌舞场面;木篦的正面是彩绘的送别场面,背面是幅角抵竞赛的画面。画面共3人,右边的两人正在进行比赛,左边一人平伸双手全神贯注地作评判;作者抓住比赛双方全力以赴、相持不下的一瞬间,把竞赛中的气氛渲染得紧张、热烈。

秦代的漆器纹样,应用写实的装饰手法更为成熟。如睡虎地的牛马纹扁壶,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使牛雄健肥壮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有力。另一面的飞鸟下为奔马,表现了奔马快于飞鸟的意境。

而植物纹样中的四瓣花和梅花等,是将花瓣夸张变形,而将枝叶部分剔除,使其特征更加明显。

秦代漆器制作由工师管理生产,在漆器上戳记产地、工匠等烙印铭文,由此形成了秦代漆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据统计,秦代漆器戳记主要是烙印、刀刻、针刻和漆书。这些文字符号中,有的表明器物是咸阳漆器作坊制作的,如“咸市”、“咸亭”等烙印文字,有的是素工、上工、刨工和造工在制作时的戳印,如“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

素工,是制胚后造素地之工,即木胎加工平滑无波状仑痕。

髹工,垸漆,即刮灰漆。通常在木胎上漆之前要先髹一层封闭漆以隔绝外面水分进入胎胚,然后多次上漆、磨平,每次入阴房干固,再上一层熟漆后磨平,成为“光底”的半成品。然后,由“上工”再髹“面漆”,要求做到漆面无刷痕。

“造工”,当为总管之工。它们表明当时漆器的生产有很多道工序,分工已相当复杂了。秦代漆器官营工坊和私营作坊并存,官营的漆园还规定了严格的律法和管理制度。《礼记•月令》中说:

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秦简,也载有秦代管理漆园的法令,秦简《秦律杂抄》上说明:

漆园殿,赀啬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漆园三岁比殿,赀啬夫二甲而法,令、丞各一甲。

如果漆园管理不善被评为下等,县令、丞与漆园啬夫并罚,说明秦国对生漆生产的极度重视。秦简《效律》还有专条:

工禀漆它县,到官试多,饮水,水减二百斗,赀工及吏将者各二甲;不盈二百斗以下到百斗,赀各一甲;不盈百斗以下到十斗,赀各一盾;不盈十斗以下及禀漆县中而负者,负之如故。

这些都说明,秦代的官营漆器已实现相当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有着严格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处长江中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楚、秦和西汉时期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

虽然这里的雨水多,地下水位较高,但这些墓葬多为土坑木椁墓,深埋于地下,棺椁外面又常常填塞密度较大、能起防潮和隔绝空气作用的自膏泥,因而发现的漆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全国实属罕见。

湖北省的几十座小型秦墓,绝大多数都随葬了漆器,少则几件,多达40件左右,其漆器的品种在20种以上,主要有生活用具、文书工具和丧葬用具等。其中生活用具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地增多,专供丧葬用的明器剧减。

湖北省秦代漆器的最重要发现,应当是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的秦墓,共发现近700件漆器。器物有圆盒、盂、双耳长盒、长方盒、圆奁、凤形勺、匕、扁壶、卮、樽、耳杯盒、耳杯等。这不仅填补了战国与西汉之间的漆器空白,而且对于研究秦代漆器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如云梦睡虎地一座墓中发现的秦鸟云纹圆盒,口径21厘米,通高18.5厘米,木胎,挖制,由盖与器身相扣合而成。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褐漆彩花纹。

盖顶、盖面、器身下部绘鸟云纹、圆圈纹等纹样,盖与器身的口沿外绘波折纹和点纹。盖面、外底和器身外壁有“告”、“亭上”、“素”、“包”等烙印和针刻文字。

这座墓中还发现秦漆六博,高2厘米,长32厘米,宽29厘米,六博由木棋盘、骨棋子和竹博筹组成。棋盘正面阴刻行子的格道,用红漆绘4个圆点。棋子12颗,其中6颗髹黑漆。博箸6根已残。

其他较重要的发现还有湖北省云梦龙岗与木匠坟、江陵凤凰山秦汉墓地、杨家山秦墓、荆门的白庙山、沙市的周家台、鄂州的鄂城钢厂、河南省泌阳秦墓、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四川省荥经古城坪秦墓、曾家沟秦墓。

如江陵岳山一座墓中发现的秦菱纹铜A鐏,口径11.2厘米,通高15厘米,木胎,盖顶与底为厚木胎,斫制;盖壁与器壁为薄木胎,卷制。整器圆筒形,由盖与器身套合而成。

直口、直壁、平底,底下有3个铜蹄足。盖顶较平,有3个铜钮饰。腹外中部有一铜环形鋬。通体髹黑漆器,器表并用红漆绘菱形纹、卷云纹和圆圈纹等纹样。

光山岗秦墓也发现有秦变形鸟纹奁,盖径16.9厘米,通高5.8厘米,盖与底为厚木胎,斫制。盖壁与器身擘为薄木胎,卷制。整器呈圆筒状,由盖与器身相套合而成。直口,直壁,平底,盖顶微隆起。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绘花纹。盖面绘变形鸟纹,卷云纹等纹样,盖外沿绘鸟纹,器身近外底处绘波折纹、圆点纹。

❺ 秋菊的植物文化

在古代秋菊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高洁品行与卓尔不群的风范。
菊花:清净、高洁、长寿 、吉祥 、我爱你、真情 ;如今在网络上,流行将人的肛门戏称为菊花.。
菊花(红):喜恋
菊花(白):诚实君子
菊花(黄):失恋
翠菊:追想、可靠的爱情、请相信我
春菊:为爱情占卜
六月菊:别离
冬菊:别离
法国小菊:忍耐
瓜叶菊:快乐 守护13(妖精之花 super junior的代表花之一)
波斯菊:野性美
大波斯菊:少女纯情 坚强
万寿菊:友情
矢车菊:纤细、优雅
麦秆菊:永恒的记忆、刻画在心
鳞托菊:永远的爱 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记载:
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秋菊,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12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16瓣菊花。 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李师广《菊韵》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风子《秋声》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王如亭《菊城吟》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白居易 《重阳夕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沈钧儒《赏菊》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
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
朱德《赏菊》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臧克家《菊畔香》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
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
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
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
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张志真《咏秋菊》
蜂蝶早知秋风凉,东篱黄蕊正飘香。
百花园里无双艳,唯有秋菊独傲霜。 中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菊花被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因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中国历代诗人画家赋予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晋朝陶渊明(355~417年)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南北朝的陶弘景(452~536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1018)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开封开始的。宋未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有131个菊花品种。
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菊谱也多了起来。如黄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在黄省曾的《菊谱》中记载了220个菊花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80年)和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对菊花都有较多记载。《群芳谱》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记有黄色92个品种,白色73个品种,紫色32个品种,红色35个品种,粉红22个品种,异品17个品种,共6类、271个品种;至少有16种花型。
清朝的菊花专著更多,有陈昊子《花镜》、刘灏《广群芳谱》、许兆熊《东篱中正》、陆延灿《艺菊志》、闽延楷《养菊法》、徐京《艺菊简易》、颜禄《艺菊须知》、计楠《菊说》、陈谋善《艺菊琐言》、吴仪一《徐园秋花谱》等等。《花镜》一书记载当时菊花有黄色的54种,白色的32种,红色的41种,紫色27种,共计154个品种。计楠的《菊说》载有菊花品种233个,其中新培育的品种有100多个,并提出了菊花育种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种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未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Fortune)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不久,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栽培菊花也就成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亲本。
菊花的栽培历史,是中国花卉园艺发展的一部分。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栽培技术,采用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菊花的生产质量,并使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7000个品种以上。大立菊一株可开花5000朵以上,案头菊、盆景菊的发展,更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一些省(市)还选菊花为省(市)花,如开封市。相继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或成立菊花协会,出版菊花书刊,每年举办菊花展览会,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识和交流了艺菊经验,为中国的菊花栽培、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❻ 天字开头的成语

天字开头的成语:天罗地网、天造地设、天翻地覆、天崩地裂、天长地久。

1、天罗地网 [ tiān luó dì wǎng ]

【解释】:上下四方都布下了罗网。比喻对敌人或逃犯设下的严密包围。罗:捕鸟的网。

【出自】:元·无名氏《锁魔镜》三折:“天兵下了天罗地网者;休走了两洞妖魔。”

【释义】:天兵天将已经严密包围,两洞妖魔别想逃走。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法网严密

2、天造地设 [ tiān zào dì shè ]

【解释】:造:制作;设: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出自】:宋·赵佶(徽宗)《艮岳记》:“真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力所能为者。”

【释义】:真是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量,这不是一般的人力能做到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天翻地覆 [ tiān fān dì fù ]

【解释】: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出自】:唐·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释义】:谁能知道天翻地覆盖,如今大家一起看热闹。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形容变化大

4、天崩地裂 [ tiān bēng dì liè ]

【解释】: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释义】:天崩地塌陷,王死如天地塌陷,也说天地塌陷,天子都要下座,如今天子死了,齐国如何不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变化巨大

5、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释义】: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时间长久

❼ 秦朝以前中国无史!胡说!

同意你的看法。

这个现象也不能只怪你的老师,谁让我们有时候吹的太厉害呢?比如,楼上的还在说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当人们发现中国历史谎言太多的时候,就会怀疑一切。

四大文明古国 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这是在汉语文化圈中流行的一个概念,并未获得国际上,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普遍认可。但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它们的具体诞生时间在学术界还有争论。

梁启超在其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2]。这是“四大文明古国”概念的早期雏形。

学者认为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农业和商业较容易发展[3]。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而后步入铁器时代。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古国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并利用神话来加强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较早的计算了圆周率,中国较早发现了勾股定理或其实际应用(“勾三股四弦五”),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4]。

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称为巴比伦尼亚,北边称为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即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于西元前4000年以前迁至那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由他们建立。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及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称为巴比伦文明。

埃及
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47年,恺撒大帝进攻埃及的时候,战火波及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数十万册以古埃及文字书写的经卷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这部史书是亚历山大去世后,在埃及自立为王的希腊将军托勒密一世要求埃及的祭司兼学者马内托(Manetho)所写的。这部“埃及史”被烧毁,实为无法弥补之损失。幸而当时有些其他著作引用了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人们才能知道古埃及历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学者仍然沿用马内托对埃及史的划分,但对许多帝王的兴衰更替,以及确实的年代,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

印度
早在西元前约25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罗的遗迹留有许多这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并挖沟渠及运河,在堡垒之下的城市是在一严谨计划下筑成的,神庙、住宅、浴室、街道,几何形的G局及卫生系统的设计排水沟、运河等。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包括黄金首饰和宝石、经雕刻过的石头、青铜和土塑小雕像等。黄铜和青铜多半用于制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轮状捏制,用火烧成,并绘上几何、花卉及动物等图案。

中国
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约3500年有文物可考证的历史。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猿人化石“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已会直立行走,懂得制造并使用简单的工具,更懂得用火,已经具备人的基本特征。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于西元前21世纪,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约西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西元前11世纪—前770年)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度。之后就是春秋及战国时代(西元前770年—前221年),有人认为这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

对“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质疑
本身,“文明”属于人类和地域范畴,同“国家”概念很难直接挂钩,“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没有获得国际上,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可。他们认为:虽然由于古代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因而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按照当前西方世界承认的的考古实物证据,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而位于今希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出现也略早于古代中国的夏朝,印度的哈拉帕遗址更有可能早于公元前2350年的历史。因而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古代伟大文明国家不止四个而已,而如果单单列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话,中国的列入,也并没有绝对充分的根据。

❽ 秦代漆器装饰的植物纹样是怎样的

秦代漆器上装饰的植物纹样,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叶等变形构成,主要有柿蒂纹、梅花纹、连枝花蕾纹等,这类纹样的数量不多,未见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其中有的是作为漆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衬托;还有些是烘托其他纹样的。

❾ 武则天一纸召书令百花齐放

  1. 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

  2. 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

  3. 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热点内容
七夕svg 发布:2025-07-19 03:17:24 浏览:697
惜颜花语 发布:2025-07-19 03:06:05 浏览:819
花卉和人画 发布:2025-07-19 02:53:18 浏览:884
百合漫画交 发布:2025-07-19 02:53:07 浏览:666
茶花女字数 发布:2025-07-19 02:52:56 浏览:278
最好的梅花阅读答案 发布:2025-07-19 02:32:17 浏览:566
紫丁香怎么画 发布:2025-07-19 01:37:33 浏览:553
花卉常见病虫 发布:2025-07-19 01:32:00 浏览:836
非洲海棠木怎么样 发布:2025-07-19 01:11:02 浏览:675
盆栽歌手脸 发布:2025-07-19 00:36:43 浏览: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