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花卉
『壹』 中国园林之我见
园林的观赏与意象
园林的观赏性是园林美的最表层的语义。中国传统园林的直接目的就是观赏、游憩,而园林中的自然景物,则是最理想的观赏和游憩的对象了。真山真水固然可爱,然而也有诸多的不便,如路途遥远,其他物质条件也得不到满足,不能久留;造园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以构国者理想的景来构园,则更能高出一层。园林是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现,或艺术化。赏园赏什么?几乎每个赏国者都会产生这种审美。心态。由国中山水引出对自然美景的联想,这是赏国的一个主要的主题。上海豫园中有座黄石大假山,这也许能令人联想到黄山、泰山、华山等名山奇峰:苏州拙政园中的池水,又令人联想到那些江河湖沼。人们向往的是自然美景,而园中之景艺术地再现了这种景,并且可游可居,则更令人歆羡。
园林中之山水是自然山水的“再现”;园林中之建筑又须如何欣赏和联想呢?其实,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也是实际的建筑的“再现”。苏州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贴水而筑,使人联想到江水亭;小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能使人联想到半山亭。这里亭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亭的“再现”。何谓亭?《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亭是供行人休息的。当然园中之亭也有此功能,而且与现实亭形象无甚差别,但它于国中,则无疑是仿现实的。拙政园西部有一条著名的长廊,这条廊临水而建,也许亦能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小镇的临水民居和镇集形态,或曰是其“艺术再现”。苏州网师团中有一濯缨水问,临水而建,这种建筑形式曰“榭”,也能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的市肆茶馆。若用白清风之夜,临河品茗,又有弹唱,这种情趣也能在园林水榭形象中得到联想或审美。最有代表性的也许是旱船(建筑)了。凡有池水之园多设旱船,上海豫园中有“亦肪”,苏州治园中有“画肪斋”,拙政园中有“香洲”,广东顺德清晖园中有“船亭”,南京煦园中有“不系舟”,北京颐和园中有“石般”,常州近园中有“虚舟” 等等,不胜枚举,这就是船的再现。
园中之林木.同样也令人联想起山野间的丛林,宅边之乔樟,水边之垂柳,山崖之虬松。园林中之树木花草当然都是真的,可是这些形态是经过造园者的艺术提炼的,从美学上说,应当是艺术对象了,有人的意志和情态在其中了。
总之,无论是假山池水、林木花草、房舍亭榭,人们对这些对象(包括总体的园景)的欣赏,可以说是园林的“能”和“妙” 的语言层次,在园林形象中,比此更深一层的语言层次是园林意象。
园林意象,在“隐、秀”之间;但其语义是有深度的,或者说是园林中的“潜台词”。这里所说的园林语义,多指园林形象所表述的诗情画意,这就更走向艺术情态了。
苏州恰园,规模不大,但它所追求的是精致之美,小巧玲珑,珠玉珍贝。这种园趣,多在“画意”。若从全园而说,也许可以比作一部“花卉画谱”。一入怡国,便是一景,在粉墙衬托之下,有花卉、单石之属,这真像一幅绘于白色宣纸上的写意花卉。这是整个园之“序”,可谓引人人胜。园中之景观,亦处处可领略花鸟小册页之意趣。治园之景多为短景、特写,花草湖石,玲挑剔透,妙趣横生。其中建筑亦不大,石听琴室、拜石轩、王延亭、锁绿轩、小沧浪,面壁亭等等,亦如一幅幅小册页。
然而,园林毕竟是园林,因此“入画”是意象的,须品味者以绘画之意境去感受才能真正领悟其中之妙。这种“意境”,首先应当须在构园中注入,方能在游赏中有所感受。苏州有许多园,出自画家之手。如拙政园,经王心一、文征明点拨,才能有许多画意;狮子林,有倪云林的许多匠心,故亦具画意、但这种画是意象中的,从园林形象中表现出来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艺术语言之深意,也许都是如此。
诗的意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更是其艺术之菁华了。苏州拙政园中有个留听阁,阁前荷地,一到秋来,花残叶枯,此为构国者寄意于李义山的《宿骆氏亭寄吓崔雍崔衮》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有人特意择秋雨萧瑟之时,到那里去观赏诗意之景,真谓意境深邃。拙政园中还有一处小庭院,“海棠春坞”,一个院子,三面围廊,廊内书斋小室,院中花坛上植海棠数株。此亦是构园者之匠心,苏东坡有《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个小院,称得上是苏东坡《海棠》诗这“注疏”了。园中植梅,每至冬日,梅花盛开,亦能使人联想起陆游的《卜算子》词和林逋的《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同时又会联想起梅的精神,以及林逋的“梅妻鹤子” 的品操。文人墨客,诗情画意,都能在园林形象上得到观照。广东佛山梁园中有个寒香馆(今己圮),也崇尚梅花,今有盆栽梅花子庭中,每当冬日花开,红梢中亦能重温昔己情怀。
苏州网师园中有个“月到风来亭”,亭下设美人靠坐凳栏杆,人在亭中倚栏就坐,亦能引出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清平调》)真谓诗情无限。这种栏杆形象,由于诗的渲染而更走向艺术文化。
上海豫园中有座建筑,楼下叫“仰山堂”,因在堂北隔池有大假山,故名之;而在它的楼上,另取名曰“卷雨楼”。此名之意出自唐代王勃的《膝王阁序》中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当我们登斯楼,面对大假山,则因楼名而意象地联想到这篇佳作《滕王阁序》。这种审美心理,由景而生,亦由楼名而感,可谓意味隽永。
无论是诗情还是画意,总起来说则都属中国传统之艺术文化。园林,以自己的语言形式表述着这种艺术文化,这也许就是中国园林的神品之所在了。
园林的哲理
中国园林之美,自有许多特征,如虚实相生,分景借景等等,清代的沈复,著有《浮生六记》,其中说到“若夫国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景由人来组织,如分景、隔景、对景、借景、框景、障景、引景、漏景等等,据说组景手法有18种之多。如其中的借景,甚有情趣:无锡寄畅园,在环彩楼可以望见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在梧竹幽居处可以望见北寺塔。这些虽不属国中之物,但却属园中之景,可谓神品。
然而,这些是园中之情态,或艺术手法了。其实,在中国园林的深层语义中,还有更深刻的涵义。那就是皙理的,种种观念形态的语义。
中国传统园林之最深层,也最精辟的意义,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的表述,当然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表述。
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国冶》)园林表述是自然,但这不是纯自然,而是人心目中的自然,是人与自然的最理想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的人本主义,它与西方人本主义很不相同。园林中的树, 中国园林主张“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因此园中林木之形态,都保持着它们的本来姿态,松有松样,柳有柳姿。西方园林中的树,多剪成几何形体,圆的、方的、长的,这是出于它们的人本思想,“征服自然,为人而用”。其实,中国的“自然”,互相存在,互利互助。又如中国园林中的水池,多为自然的形态(特别是诸江南园林中的水池),自由的曲线,岸边驳石,高低错落,虚虚实实。表层之意是艺术手法,但深层之意却是哲理的,也为“顺其自然”。西方园林中的水池,亦多为几何形,其道理一样。
园林,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在空间的处理上则更隐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来构园。如苏州的网师园、留国、狮子林、怡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寄啸山庄,吴江同里的退思园等等,都是以一个水地为中心,旁置山石、林木、建筑等等。这种构园方式,其深层意义出自中国的基本的哲理思想。中国哲学观认为,“虚”乃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老子》中说,“至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庄子》中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庚桑楚篇)虚是最高境界、最高追求。水是“无”,是虚;建筑。山石、林木是“有”,是实,故它什J都是置于周围。不但如此,而且中国园林之水,主张静水,越静止越美、水静,静则明,可见到水下之物,水中之鱼,水面上还有物之倒影,而水则消失了,见不到了。但“无”也便是伟大的,所以《老子》中又说“上喜若水”。(第八章)西方园林之水就不同了,用喷泉、水造型等,水的形态是显露的。而且他们所做的水池,也往往要在池的中央造一个雕像。这样,仍然是以“有”(实的)为中心。而中国园林的水池当中,绝对不放什么东西的。要置桥、置岛等,也须靠池之边。如网师团池边设两座小桥:拙政园中,池上两个岛屿偏于东,曲桥偏于西,中间是空阔的水面。同里退思园中也将曲桥和旱船等置于水池之边。
这些形式手法也就是中国园林之美学观,而它的哲理性,则隐含在深层,甚至造园者也不是从哲理出发,而只作为园林的艺术,作为手法来处理。因此它更是潜在的、非意识的,或者说是超意识的(今之人亦说为“集体无意识”)。
宅边造园,为私家园林。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凡造得起国的,都要这样做。为什么?这也是具深层哲理的。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人•社会”的观念所在。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统一起来构成理想的“人的存在状态”。这种境界就在居住空间形态中表述出来。苏州有许多园,都靠在住宅的西侧或东侧,或宅的后面,这叫东宅西园,西宅东园,或前宅后国。如同师园就是很典型的东宅西园的结构。而住宅部分重社会伦理性,中轴线对称多进式布局;园林部分重自然人情,自由布局,其哲理性非常明确。帝王的宫廷也如此布局,如北京故宫在东,其西为苑囿,即北海和中南海。
这种园林的哲理性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我们要研究东方文化、东方哲学,其实中国园林的园林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
『贰』 书房挂什么字好
可以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字
书房是读书学习的地方,挂一些字可以增强文化气息,同时激励或者警示自己。
书房挂的字主要依据个人的情感,理想,性格选择不同风格的题字,以励志类为主。这些字大多来自古代经典名句,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提高自身的修养。
『叁』 玉器百花奖的发掘人才
出作品,出人才,是举办评奖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国富民安,为中国玉器的发展和繁荣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平台。辉煌盛世,是一个造就经典和精品的时代。本届百花奖最为耀眼醒目的,便是一批代表当今中国最高水平的玉器作品闪耀登场。
这些作品,一个共同突出的特点,便是对完美的追求。
玉器的完美性,源自一种久远的传统。数千年来,我们勤劳智慧的先民,在生产力水平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以不可思议的创造力,为世人留存下无数堪称经典或者精品的玉器。前人树立的标杆,在当代玉雕艺术家面前,已经达到一个令人景仰的高度,续写中国玉器的辉煌篇章,彰显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玉器的新风貌,是每一个真正的玉雕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承担起的使命。
玉器艺术水平的高低,是玉雕艺术家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是综合能力的一种较量。我认为,这种表现和较量,在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层面,基本功的较量。刻景琢物,雕形写意,能否意使刀至,得心应手,雕鸟虫花木琢人物走兽而不为力拙所困扰,念山得山,想水水来,达此境者,方入玉雕艺术家之列。但这仅是最初始的层面,是作为玉雕艺术家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这个层面上,比试的是技艺的虚实高低。第二层面,不仅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而且有灵性,有显而易见的风格特点,有清醒的艺术主张,纵情恣意,领异标新,我即我,我非人,这里较量的是才情。第三层面,在技艺和才情夯就的高台之上,玉雕艺术家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得以突出表现,包括个性修养、文化趣味、价值观念、审美理想、艺术主张、胸怀境界、从艺态度、敬业精神等。这一切都是人格所涵概的因素。在玉雕的最高层面上,比拼的实际上是玉雕艺术家的人格力量,有什么样的人格,便有什么样的作品。
即以本届获得特等奖的白玉《簋》而论,毫无疑问,创作者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绝妙精良令人无不叹为观止。但仅仅从工艺层面对其进行解读进而作出价值考量,那就显得很不够了。这件薄胎番作作品,脱胎于青铜器簋,簋本是象征王公贵族身阶地位的一种礼器,借青铜器造型制作为玉器,在古时历来为皇家专属,民间用玉是不能插足的。皇家自有皇家风范,朝廷玉作,为出精品可以不惜工时、不计成本,今天的玉雕艺术家,能否向宫廷玉器发起挑战而一展当代玉雕艺术家的创造才华?更重要的是,能否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的审美理念而创造时代经典?我们看到,白玉《簋》的创作者柳朝国大师偕其弟子,不光承继了传统玉雕技艺的精髓,而且贯通了民族精神的神魄,一改“番作”习见的痕都斯坦造型风格、图案纹饰,以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相契合的雍容造型、吉祥纹饰,集透雕、镂雕、浮雕等各种技艺之精妙,为作品注入了一种饱满宏阔的精神气韵,同时消弭了原青铜器所给人的傲岸孤冷的感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件颇具富贵态相、亲和感觉的人间瑞物。但这还不构成其魅力的全部,敢于向极限挑战——技艺的极限、材质使用中承刀的极限、创作者心理的极限,这些极限,都是指向创作者人格的挑战和考验。薄胎白玉《簋》壁薄仅1毫米,在如此薄如蝉翼的胎壁上,要完美地施展各种技艺,雕琢各种纹饰,试想,在一个浮躁心态和商业风习铺张弥漫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一种“致虚极、守静笃”的把持力,抵制不住急功近利的诱惑,缺乏理想,缺乏自信,要完成这样的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说玉器最高层面的较量,是玉雕艺术家人格的较量,原因正在于此。经典达到的高度,实际上是玉雕艺术家人格升华所能达到的高度。
玉器的魅力,来自工艺和材质的综合表现。今天的玉料来源,较之古人容易了很多,这为实现玉器工和料的完美统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同的时代,对玉料的审度标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天性特质,将玉料的先天之美与琢工的后天之美融为一体。这次很多获奖作品,在这一方面分外夺人眼目。如张鹏的独山玉《江山如画》、徐明的独山玉《锦绣前程》、许军的白玉牌《四大名楼》、高祥的绿松石《花卉瓶》、宋建国的青花玉《夜游赤壁》、李东的墨玉《兽头双耳活环瓶》、常万亭翡翠《生命》、仵先春的翡翠《生生不息》等。获得“最具文化创意奖”的姜文斌的青花玉《英雄》,利用原料黑白部分的自然分野,琢出鹰和熊的形象。其实这样的创意并不鲜见,但贵在作者在精良的材质上巧妙施艺又不着痕迹,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这件作品作者没有介绍文字,我在鉴评词中也没有对构图和工艺进行介绍,因为这一切观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我只用一首小诗概括了自己的感觉:“高志越蓝天,雄魂撼大地。乾坤寄形迹,阴阳两相宜”。
现在有一种倾向,玉器愈来愈倚重于玉料,似乎玉器的价值主要依凭玉料的价值来体现,这种倾向突出表现在玉器的商业市场上,而有作为的玉雕艺术家,讲究的还是工和料两者的完美统一。另外一种倾向,却是玉雕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了,因为对玉料天然美质的珍爱,如今大量和田仔玉在雕琢时兴留皮之风。玉石留皮,始于宋代,是当时尚古摹古之风盛行而衍生的一种工艺特征,宋人留皮只想借色仿制古玉的沁色,今人留皮,俏色巧雕是一个目的,这样既可以发挥玉雕艺术家的创作才能,丰富和扩张作品的表现力,又使玉石的天然之美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精美的玉皮,和精美的雕工一样,也可以赏心悦目。从这次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多留皮作品,是出于这样一种艺术动机,恰到好处的皮色借用,往往发挥出画龙点睛或者无工胜有工的奇效。但也有人仅仅是为留皮而留皮,他们的出发点是,皮色是仔玉的“身份证”,是一种商业价值的体现,他们想的是市场,是那种跟风消费者营造的市场,其实在高端消费者和行家眼里,仔玉即使不带一星皮色,与山料等其它玉料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盲目留皮,甚至把脏皮、糙皮、糟皮,把缺失诚信的玉料商人工染色的皮子也保留在玉器上,有时为留皮而不惜破坏器形,露出破绽和瑕疵,那就陷入到一个认识和审美的误区中了。
当代玉雕人才队伍,在这次评奖中也得到了检阅。我们看到,参评的玉雕艺术家,汇聚了东西南北老中青各路人才,既有九十多岁高龄大师的作品参评,也有年轻新秀的作品登场。说中国玉器大发展、大繁荣,标志之一就是在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而且效益显著的玉器产业链,连接这个产业链上游原料产品和下游销售渠道的中心环节,便是玉雕人才队伍。出优秀作品,说到底是要出优秀人才,这次评奖为玉雕艺术家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玉雕人才的成长,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风格流派 嬗变出
新玉器的风格流派,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老话题。在中国玉界,素有南派北派之说,这种划分,如果说可以帮助人们从审美认识上鉴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玉器的不同特点,那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如果彼此抑扬,非要争究出个上下高低,那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百花奖名为“百花”,就要兼容并蓄,广纳众家。百花竞放,争奇斗妍,姹紫嫣红才是春。我们高兴的看到,本届百花奖无论在地域分布、风格流派、品种样色、材质种类等方面,都朝着丰富性、多样化的方向努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代表性。
风格和流派,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性美学观念的展现,与地域文化、艺术家的个性气质、特定的习俗传统有关,也与时代风尚、信息传播、经验交流、人际沟通有关。古时的人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玉器主要在王公望族、达官贵人中流传,范围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便容易形成地域色彩较强的群体性趋同或者近似的风格,久而久之,便演化为某种传统。风格之间的差异,不同传统的沿习,造就了中国玉器的多姿多彩。
历史发展到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两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第一,风格流派是种带有基因性的东西,这种基因性特征不会在短时消失,换句话说,当今中国玉器依然有着风格流派的区别;第二,这种区别正在缩小,差异性正在减弱,而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却渐渐显示出来。何以出现这种趋势?根本原因,在于产生风格流派的基础正在改变。首先是信息。在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资讯通道异常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眼界和思维空间被极大扩展,固守一隅的狭隘心理定势被突破;其次,改革开放带来了的人才管理体制的巨大变化,现在的玉雕人才,再也不像计划经济时代如同锣丝钉一样被死拧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而表现出大流动、大交融的特点,北京有河南安徽的师傅,河南有上海苏州的师傅,广东有福建扬州的师傅,人才的流通极大地促进了玉雕美学观念和技艺的传播交流。再其次,活跃的玉器市场以其高效能加速了这种传播和交流。古时的玉器,传播范围主要在生产地,即使异地传播,也需要一定时日,而现在一天之内,上海的玉器可以传到北京,北京的玉器可以传到香港,河南的玉器可以传到广州,而且推动这种传播的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市场从业队伍。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新的文化风尚的介入,这在社会文化消费中已经表现出清晰可见的显性特征,在玉器上的表现虽然不像其它文化消费品那样明显,但也具有一种隐性的、渐进的导向性展露。 以上四点因素,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往昔经验,改变着我们对玉雕传统的认识。
作出这样的判断,不是说玉器创作风格不重要,而是想说明风格这种东西,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嬗变。多样性总比单一性好,有风格总比没有风格好。时至今日,如果还仅仅以地域概念划分风格流派,既不科学,也不可靠。以这次获奖的年轻大师的作品而论,北京苏然的白玉《圭形佛道儒牌子》,谁能说清是南工还是北工?联系到作者平日的创作,在传统京作惯有的大气、神韵饱满的基础上,显然也融汇了海派、苏派的灵动、细腻与婉约。上海于泾的白玉《举案齐眉》,既有南派的蕴藉含蓄、柔婉流畅,于细节处一丝不苟,又在大的人物造型上贴近北派审美观念,写实风格更是汲取了美术中的写生特点。另一位上海年轻大师吴德升的白玉《春韵》,更是大胆汲取西方人体雕塑美学营养,将现代主义艺术元素融注中华传统玉雕技艺之中,在夸张变形中捕捉流动的韵律和飞扬的诗意,这样的作品,已经很难再用惯常的南派北派风格来定义了。
新的时代,必然会创造出新的风格,各种优长兼收并蓄,各种手法尝试实践,各种派别交流沟通,各种特点融汇借鉴,是发展当代玉器艺术的一条广阔道路。僵化的思维模式必须改变,固步自封、唯我为是的心态更要抛弃。不同的艺术追求,不同的美学思想,只有在相互参照和相互砥砺中,产生新的发展动力,萌发新的艺术生机。这样,在中国玉器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中,也许我们还可以骄傲地再加上大团结、大促进的定语。
『肆』 书房适合挂什么字,书房挂什么字好
从古至今,书房一直是文人雅士的最爱,而说到书房,人们也总能想到那些古色古香,墨香十足的书房环境,即使在当代,人们对书房最起码的要求也是要雅致。作为工作或学习或思考的一方空间,如何营造一个文雅别致的氛围,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向来是书房的标配,在书房挂上一幅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书法作品,无疑是主人品位、修养与内涵的展现。
如:
“宁静致远”是在书房出现频率相当高的经典内容,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社会纷繁,人们往往会被欲望遮住双眼,而宁静致远正是告诫我们唯有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幅宁静书法,不仅让书房更显清雅别致,更能让主人在这样的空间中享受生活的安宁与自在。
清雅,即清新典雅,两个字足以将一方空间的环境衬托的高雅别致,似有一种幽深清静。史诗先生的这幅作品尺寸为六尺对开,是书房中较为常见的内容之一。在当代,凡事都讲究一个品位,而书房有没有品位并不是靠自己去说,而是靠环境来彰显,一幅清雅书法挂在书房,无疑是最好的说明。
『伍』 庄子思想和禅宗思想有相同之处,哪个对绘画影响更大
中国画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中国画与西方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重视修心明志,中国古典哲学深深影响中国画。
中国绘画源头在老庄思想。老子认为,大千世界的核心是“静”字,他认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庄子把这个思想具体化,干脆称自己的书房叫“心斋”,虚灵静心,想求得一个虚灵的环境。所以老庄的核心思想叫清净无为,对中国山水画思想有重要影响。
宋代山水画总是离不开“静”字,静背后是渺远,是无限想象,是安祥、恬淡、空无,没有竞争,没有烟火气,就是大自然本身。
董邦达(清)《 西湖景》
他的画永远是远远的一抹湖水,一抹远山,几棵静树,就是要表达空寂,正如唐代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灭、绝、孤、独是柳宗元追求的意境,倪云林追求的意境也是如此。倪云林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学修得很好。佛教观点认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因果轮回,灭后是生,繁华后是衰落,衰落后是繁华,寂静后是喧嚣,喧嚣后是寂静。倪云林画寂静,更预示着以后生命的灿烂,所以世人称之为倪高士,这就是禅的力量。
『陆』 中国园林之美体现在哪里
2、园林的观赏与意象nbsp;nbsp;nbsp;园林的观赏性是园林美的最表层的语义。中国传统园林的直接目的就是观赏、游憩,而园林中的自然景物,则是最理想的观赏和游憩的对象了。真山真水固然可爱,然而也有诸多的不便,如路途遥远,其他物质条件也得不到满足,不能久留;造园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以构国者理想的景来构园,则更能高出一层。园林是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现,或艺术化。赏园赏什么?几乎每个赏国者都会产生这种审美。心态。由国中山水引出对自然美景的联想,这是赏国的一个主要的主题。上海豫园中有座黄石大假山,这也许能令人联想到黄山、泰山、华山等名山奇峰:苏州拙政园中的池水,又令人联想到那些江河湖沼。人们向往的是自然美景,而园中之景艺术地再现了这种景,并且可游可居,则更令人歆羡。nbsp;nbsp;园林中之山水是自然山水的“再现”;园林中之建筑又须如何欣赏和联想呢?其实,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也是实际的建筑的“再现”。苏州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贴水而筑,使人联想到江水亭;小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能使人联想到半山亭。这里亭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亭的“再现”。何谓亭?《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亭是供行人休息的。当然园中之亭也有此功能,而且与现实亭形象无甚差别,但它于国中,则无疑是仿现实的。拙政园西部有一条著名的长廊,这条廊临水而建,也许亦能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小镇的临水民居和镇集形态,或曰是其“艺术再现”。苏州网师团中有一濯缨水问,临水而建,这种建筑形式曰“榭”,也能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的市肆茶馆。若用白清风之夜,临河品茗,又有弹唱,这种情趣也能在园林水榭形象中得到联想或审美。最有代表性的也许是旱船(建筑)了。凡有池水之园多设旱船,上海豫园中有“亦肪”,苏州治园中有“画肪斋”,拙政园中有“香洲”,广东顺德清晖园中有“船亭”,南京煦园中有“不系舟”,北京颐和园中有“石般”,常州近园中有“虚舟”nbsp;等等,不胜枚举,这就是船的再现。nbsp;nbsp;园中之林木.同样也令人联想起山野间的丛林,宅边之乔樟,水边之垂柳,山崖之虬松。园林中之树木花草当然都是真的,可是这些形态是经过造园者的艺术提炼的,从美学上说,应当是艺术对象了,有人的意志和情态在其中了。nbsp;nbsp;总之,无论是假山池水、林木花草、房舍亭榭,人们对这些对象(包括总体的园景)的欣赏,可以说是园林的“能”和“妙”nbsp;的语言层次,在园林形象中,比此更深一层的语言层次是园林意象。nbsp;nbsp;nbsp;nbsp;园林意象,在“隐、秀”之间;但其语义是有深度的,或者说是园林中的“潜台词”。这里所说的园林语义,多指园林形象所表述的诗情画意,这就更走向艺术情态了。nbsp;nbsp;nbsp;苏州恰园,规模不大,但它所追求的是精致之美,小巧玲珑,珠玉珍贝。这种园趣,多在“画意”。若从全园而说,也许可以比作一部“花卉画谱”。一入怡国,便是一景,在粉墙衬托之下,有花卉、单石之属,这真像一幅绘于白色宣纸上的写意花卉。这是整个园之“序”,可谓引人人胜。园中之景观,亦处处可领略花鸟小册页之意趣。治园之景多为短景、特写,花草湖石,玲挑剔透,妙趣横生。其中建筑亦不大,石听琴室、拜石轩、王延亭、锁绿轩、小沧浪,面壁亭等等,亦如一幅幅小册页。nbsp;nbsp;nbsp;然而,园林毕竟是园林,因此“入画”是意象的,须品味者以绘画之意境去感受才能真正领悟其中之妙。这种“意境”,首先应当须在构园中注入,方能在游赏中有所感受。苏州有许多园,出自画家之手。如拙政园,经王心一、文征明点拨,才能有许多画意;狮子林,有倪云林的许多匠心,故亦具画意、但这种画是意象中的,从园林形象中表现出来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刘勰《文心雕龙amp;#8226;隐秀》)艺术语言之深意,也许都是如此。nbsp;nbsp;nbsp;诗的意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更是其艺术之菁华了。苏州拙政园中有个留听阁,阁前荷地,一到秋来,花残叶枯,此为构国者寄意于李义山的《宿骆氏亭寄吓崔雍崔衮》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有人特意择秋雨萧瑟之时,到那里去观赏诗意之景,真谓意境深邃。拙政园中还有一处小庭院,“海棠春坞”,一个院子,三面围廊,廊内书斋小室,院中花坛上植海棠数株。此亦是构园者之匠心,苏东坡有《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个小院,称得上是苏东坡《海棠》诗这“注疏”了。园中植梅,每至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