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宋朝花卉图

宋朝花卉图

发布时间: 2021-11-19 23:56:36

1.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高超的的名手,仅文献记载的就达一百多余人,如北宋之黄居寀赵昌、易元吉、崔白、吴元瑜,南宋之李安忠、林椿、李迪、毛松、毛益等在艺术上各有独诣专长。
花鸟画继五代之后,仍坚持身临自然深入观察花鸟情态,作为创作构思的基础,技巧上有很多方面的创作。宋人不仅把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北宋时期, 五代十国名画家黄筌之子黄居寀,擅绘花竹禽鸟,精于勾勒,用笔劲挺工稳,填彩浓厚华丽,其园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过乃父,与父同仕后蜀,为翰林待诏。他表现的宁静平和、细腻艳丽的“皇家富贵”之风,成为宫廷花鸟画的标准。例如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黄居寀画山鹧、山麻雀表现出他对观察与描写更为详细生动,且对动植物生态有较深入的研究。因为山麻雀并非一般之麻雀,外形上其脸颊无黑色斑点,习性上不像麻雀喜欢栖息在人类房舍附近,或开发区周边。故山鹧配以山麻雀,不但合乎其自然生态,也有远离尘嚣的寓意。山石、棘条、竹叶等皆工笔匀皴,然后著色,继承、发展了“黄家富贵”风格,有“画艺敏瞻,不让其父”之誉(见《益州名画录》)。
而北宋时期另外一个画家就突破这种成规,他就是宋中后期的崔白。崔白,字子西,工画竹翎毛,尤以表现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鹅驰誉画坛,另外,道释人物鬼神,也无不精绝。他作画时可放笔挥写而不用起稿,作界画亦可不借助绳尺,而如长弦挺刃,人称为绝技。崔白也擅长人物道释画,英宗治平年问,他在相国寺廊东壁画炽盛光佛及十一曜(应为修补高益之炽盛光佛降九曜壁画),“廊之西壁,有佛一铺,圆光透彻,笔势欲动,甚为时人称道。”
崔白善于表现在不同季节自然环境中花鸟的运动变化及互相关联,如《双喜图》中,在肃杀秋风中飞鸣的山鹊和被惊扰的野兔。崔白技术熟练,落笔可不用起稿,工而不苟,为宫廷花鸟画输入了新的血液,并将之推向新的水平。
宋徽宗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任用佞臣。但徽宗酷爱和重视绘画,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他还大力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画院内一时人才济济,成为中古宫廷绘画最为兴盛的时期。
赵佶重视写实,主张构思要不落陈套。赵佶的腐朽享乐也使富贵气息浓厚的院中画某些作品带有萎靡柔媚的气息。
北宋时期的著名花鸟画的画家黄居寀、崔白和赵佶这三个人物的绘画艺术特点可以说是完全不同, 黄居寀表现的宁静平和、细腻艳丽的“皇家富贵”之风,而崔白却突破这种成规, 崔白“性疏阔度”,画风“体制清瞻”,形象自然而无雕琢痕迹,特别是画败荷、苇岸、寒塘、秋水、烟波中的野禽鹭鸶尤其创作。而赵佶善于独特性的物象意念安排, 独特性的写实技法和独特性的诗、书、画、印结合。
这三位画家都对花鸟画的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崔白的花鸟画在画坛影响巨大,追随者众多,其成就突出者有崔悫及吴元瑜等人。崔白等人的成功,取代了百年一贯、连皇帝也看厌了的黄派花鸟画。
南宋时期另一位画家林椿, 孝宗淳熙年间曾为画院待诏。绘画师法赵昌,工画花鸟、草虫、果品,设色轻淡,笔法精工,设色妍美,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林椿工笔花鸟, 傅色轻淡,深得写生之妙,极富生趣,所作花鸟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浓淡,层层晕染阴阳向背,尤小幅笔触工细,布色鲜明,静中寓动,生机盎然,为世人所宝。例如他的《葡萄草虫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见《虚斋名画录》)。画家以小幅的画面抒写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昆虫以双勾填彩法绘制,用线刚柔相济,既准确地勾勒出秋虫或动或静的各种体态和神情,又将昆虫翅膀的轻薄或外壳的坚硬等不同的质感表露无遗,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精于细节表现的绘画功底。在色彩上,敷色轻淡,深得造化之妙,葡萄藤的藤尖点染红色以示其新生初发之嫩,叶子的边缘略以褐色渲染,表明叶片饱经浓霜重露之貌。这种合乎自然规律的晕染与其求实写真的线条相得益彰,具有宋代院体工笔画的鲜明特色。
李安忠南宋时期的一位画家,工画花鸟、走兽,尤长于“捉勒”(鹰鹘之类),《画继补遗》谓其“工画捉勒,得其鸷攫及畏避之状。”南宋时期的《出水芙蓉》享誉一时,此图绘出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视特写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画面无款印,传为吴炳作。图中红花绿叶占据整个画面,这种丰满的构图如肖像般使我们能直观地欣赏这娇嫩柔美的荷花。细腻的笔调把荷花的清纯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布局、设色端庄大气,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莲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画家的写实功力极为扎实,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瓣上红丝、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
南宋时期的花鸟画继承了北宋的一些特点,并结合自己的风格进行了创作。以林椿、李安忠为代表的画家,笔法精工,较为细致,对花鸟有着强有力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宋代花鸟画的艺术性及影响宋代花鸟画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在绘画中的体现,通过一幅幅宋人花鸟我们就能感受到。所刻画蜻蜓鸟虫,无不活灵活现,楚楚动人,有振翅欲飞的感觉,如果说现代画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可借助于照相机,能够以高速快门拍下禽鸟飞动的瞬间。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及影响在宋代,由于帝王的提倡,画院的扩充,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名士参与花鸟画的创作,在创作中,这些文人墨客把他们擅长的诗、词、文学、书法融进了绘画的表现上,扩大了绘画的表现领域,使得花鸟画构图更为生动、简洁、主题突出。宋代花鸟画的文学性对历代画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是在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基础上,把文学的意境融入画中,才能称为一代大家。宋代花鸟画的实用性及影响如果说一般的绘画只是作为艺术品用来观赏,那么宋代花鸟画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的特点。
作为新时期的我们,不仅要把宋代的先前的优秀的花鸟画传承下来,更要结合当代的绘画因素,把宋代花鸟画融会贯通。

2. 浅析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花鸟画在宋代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宋代花鸟画无论是在技法上、意境上还是笔墨技巧上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在宋代,绘画的高度繁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画家绘画地位提高的必然状态,最为引人注目的事是由政府专门建立了官方的绘画创作机构“翰林图画院”,一时高手云集,争奇斗艳。此外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宋代文人参政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郁郁乎文哉”的宋代文人具有弘道和重德的时代性格,使得文艺的创作充满了高度的人文精神,文人画的盛行使我国绘画从此迈入了文学化的近代时期~花鸟画在宋代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宋代花鸟画无论是在技法上、意境上还是笔墨技巧上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在宋代,绘画的高度繁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画家绘画地位提高的必然状态,最为引人注目的事是由政府专门建立了官方的绘画创作机构“翰林图画院”,一时高手云集,争奇斗艳。此外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宋代文人参政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郁郁乎文哉”的宋代文人具有弘道和重德的时代性格,使得文艺的创作充满了高度的人文精神,文人画的盛行使我国绘画从此迈入了文学化的近代时期[~

3. 宋代工笔花鸟画有什艺术特点、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文化

宋代是我国古代宫廷画繁荣发展的时期,这种围绕着封建帝王将相生活、朝政而进行的绘画,在北宋时达到鼎盛,此时的宫廷花鸟画从绘画技巧、绘画题材、语图关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花鸟画源自新石器时代,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脱离其他画种,成为独立画科。唐至五代之后,花鸟画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由单一的图画表现形式逐步转换为语图结合的表现形式,与山水画并驾齐驱。

4.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当时众多的作品具备这样的素质。将作品归类来看其特征:第一,纯画花卉者:赵昌《杏花图》花朵明媚嫣然,盈盈有绰约之姿。刘益画莲塘背风荷叶百余,其中独有一红莲花半开,创意颇佳。此类画花,调粉弄朱求得鲜华之色与摇曳俯仰之姿。第二,花果带蜂蝶禽虫者:崔白《杏花双鹅图》杏树下有两鹅,其一欲鸣,另一临流唼花片。林椿《桂竹翠鸟图》桂花竹叶,游蜂上下飞舞,翠鸟偷窥。此类讲求物象之间呼应关系,独具生动情趣。第三,带景禽兽者:崔白《秋塘双鹅图》红蓼清波,双鹅游于其中。李迪《雪树寒禽图》一鸟立于枯枝上,旁有雪竹,空中飞雪如粉点。此类画追求特定景致的意境。第四,禽兽相戏或相斗者:李迪《鹰熊图》在峭壁岩中,鹰熊相互顾盼,隐隐动犄角之机。陈居中《五鹑图》其两相斗,其两驯扰,另一伏于坡下草间延项窥伺得蓄怒之状。此类作品传得物象动势之神态。以上的归类并不是绝对的,目的在于突出画面的特征。这一幅幅画作栩栩如生、宛然若动。花盛叶茂,果实灿烂,俯仰有体,布景有致。花鸟相伴,意趣颇多,游蜂栖蕊,飞鸟窥实,虫穿绿叶。禽兽之态各得其情,戏水眠栖翻飞顾盼,独立相斗哺乳觅食,安祥嬉戏鸣噪捉攫。自然之丰富多采,可谓气韵生动,情趣活泼。 院体还专指南宋画院有代表性的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

5. 宋朝纹样特点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

宋代工艺纹样重写实。宋瓷纹样中,特别是花鸟一类,大量出现写实纹样,形成宋瓷鲜明的装饰风格和时代特征。工艺纹样的写实风气,大致形成于唐末五代之际,这个变化当初主要从丝织品中反映出来。丝织品的花卉纹样由过去平列图案式的布局,发展为写实折枝,即所谓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绣和缂丝等,更注重生色花,并把它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这个风气也影响到同时代的金银器、建筑彩绘和陶瓷等工艺门类。宋瓷上的写实花鸟纹样,属于花卉题材的主要有:牡丹、芍药、莲荷、菊花、葵花、梅花等;禽鸟鱼虫题材以孔雀、鹭鸶、雁雀、蜂蝶、鸳鸯、鱼鸭等较为常见。为适应陶瓷工艺的特点和装饰性的需要,往往保留花鸟生动自然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运动姿态,动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将其简化处理为平面形象。在构图形式上,很少出现严格对称的形式,而多采用绘画式的均衡构图。均衡构图是一种运动的形式,它的特征是支点两边形态不同而分量相等,因而富于变化,显得生动活泼。如宋代定窑、磁州窑常见的双花窖样,在一个平面上,两花对置,但形态却不相同,或上或下,或仰或俯,或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

希望能够帮到您!

6. 宋朝花纹特点

宋代工艺纹样重写实。宋瓷纹样中,特别是花鸟一类,大量出现写实纹样,形成专宋瓷鲜明的属装饰风格和时代特征。工艺纹样的写实风气,大致形成于唐末五代之际,这个变化当初主要从丝织品中反映出来。丝织品的花卉纹样由过去平列图案式的布局,发展为写实折枝,即所谓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绣和缂丝等,更注重生色花,并把它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这个风气也影响到同时代的金银器、建筑彩绘和陶瓷等工艺门类。宋瓷上的写实花鸟纹样,属于花卉题材的主要有:牡丹、芍药、莲荷、菊花、葵花、梅花等;禽鸟鱼虫题材以孔雀、鹭鸶、雁雀、蜂蝶、鸳鸯、鱼鸭等较为常见。为适应陶瓷工艺的特点和装饰性的需要,往往保留花鸟生动自然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运动姿态,动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将其简化处理为平面形象。在构图形式上,很少出现严格对称的形式,而多采用绘画式的均衡构图。均衡构图是一种运动的形式,它的特征是支点两边形态不同而分量相等,因而富于变化,显得生动活泼。如宋代定窑、磁州窑常见的双花窖样,在一个平面上,两花对置,但形态却不相同,或上或下,或仰或俯,或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

7. 院体画在宋代花鸟画上的贡献!急~

宋代院体花鸟画主要以理性为本,极其重视写生,给绘画赋予了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理”学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对院体花鸟画的发展具有升华的意义,提高了审美情趣。宋代花鸟画在初期如黄居寀、徐崇嗣、崔白、赵昌、文同、赵佶等作品中,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宋代的缜密、细致、工整、写实特征。崔白“疏阔”而不愿受制于宫廷的洒脱气质,潜在的文人情调,与李公麟,文同等文人画家的艺术交流,以及“文人画”在此时大力勃兴对“院体画”产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决定了他虽然作为宫廷花鸟画家,画面的风格却更倾向于文人画风。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花鸟画的风格不断演变,众多画家推波助澜,崔白正是其中的一位。崔白作为北宋中期宫廷画家的代表,在整个宋代宫廷绘画发展史中可谓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前承“黄氏富贵,徐熙野逸”的画风,后启宋徽宗时期的“宣和体”,他的出现打破了当时黄家画法占主流地位的局面,把院体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8. 国花的花卉文明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有的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把一种或几种花画好。画好一种花是不容易的。中国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国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中国朝代/年份中国梅花文明中国梅花文明:一月梅花花神梅妃江采萍!
梅花象征:梅花为中国特产,梅花寓意不畏霜雪严寒,凌霜傲雪。坚贞不屈,是民族与英雄的象征。梅花美丽、清香、挺拔,顶寒傲雪,传芳几千年,遍及河山几万里,是中华之魂魄,代表中华气节 。
梅花寓意:吉祥喜庆、美满和谐、竹寓夫梅寓妻、春信之花;如《梅开五福》(五花瓣象征五福:快乐、幸运、场所、顺利、太平)、《十全十美》(一枝梅花有10多花插于瓶中、灼伤防止10枚古铜钱)、《竹梅双喜》(祝贺新人)、《喜上眉梢》……。 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应用梅子。3000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引种梅花。秦用梅花的果实作为调料。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题咏诗是陆凯的《赠范蔚宗诗》。六朝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谢燮《早梅》。何逊《咏早梅》。唐代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
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钟爱梅花也写有《梅花》的诗。
如、齐己的《早梅》。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宋朝是梅花文化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赋梅诗的增多,梅花文化涵义扩展并定性,梅花开始入画,梅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南宋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北宋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李纲《梅花赋》。元朝王冕以画梅著称、别号梅花屋主、作《墨梅》《白梅》、《墨梅图卷》。明朝高启《梅花九首》。陈继儒《梅花册》。清朝郑燮的《牡丹梅花图》赞颂梅花。民国定梅花为国花。中国朝代/年份中国牡丹文明
中国牡丹文明: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已形成牡丹种植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第七届牡丹观赏节在巢湖市召开时,巢湖市市长夏望平就指出:“牡丹观赏节的宗旨在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科技唱戏。——[”为什么对于哪种花能够入选国花大家如此紧张?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对于花、花文化的热爱,还有其他利益的考虑。一旦一种花得到“国花”的尊贵称号,它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魏晋南北朝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就已有记载“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朝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还可依稀看到唐人对牡丹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
。杨贵妃尤好牡丹。 明朝时牡丹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曰:“国花寺”。

9. 北宋代表性花鸟画家

一、注重写生的赵昌、易元吉
赵昌,是活动于北宋前期的院外画家。赵昌擅画花果,兼工草虫,多作折枝花。他初学滕昌枯,并善于从所观察的对象中寻找表现技巧,其画“俱得形似”,自成一家,自号“写生赵昌”。据说他常常清晨朝露未干时,就在园中仔细观察研究花草形态,并直接调色描绘,由此看出他是一位追求写实和注重色彩表现的画家。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认为他画的折枝花卉,其姿态多取法前人的定式,不够生动,但设色却极为精妙;而苏东坡认为:“赵昌花传神”,并写诗赞道:“何须夸落墨(徐熙),独赏江南工。”将他与徐熙相比;还有些人则认为赵昌的画是“黄家”的傅色和徐熙的用笔相结合,画风接近于徐嗣崇。上述评论虽属各家之言,却反映出赵昌在宋代画坛的影响。

易元吉,是活动于北宋仁宗、英宗时期的院外画家。易元吉擅写獐猿,兼工花鸟蜂蝉。据《图画见闻志》记载,易元吉最初专工花果,由于看到赵昌的花鸟画,十分叹服,自感难以逾越,从此立志改画前人未曾涉及的獐猿,并以此驰名。他常到深山丛岭中去观察獐猿的习性,还在自己居舍的后面,挖凿池沼,布置乱石花木、竹丛芦苇,蓄养禽鸟山兽,穴窗观察,以求画笔之妙。易元吉能做到如此潜心研究对象,其师法自然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米芾在《画史》中对易元吉的评价甚高,认为他是“徐熙后一人而已”。由于易元吉在绘画上不同于媚俗的独特成就,故晚年终于被召至宫中作画,在画《百猿图》过程中染疾而亡(米芾认为是被宫中画家嫉妒毒死的)。
易元吉的画至今没有流传下来,根据旧题易元吉的作品分析,他的画风较接近于徐熙一派。具体画法为勾染结合,以墨为主,设色淡雅。特别是线条的运用,往往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笔法也不同,如画獐猿时精细飘逸,画树叶时宛转圆润,画枝干时顿挫遒劲,十分耐人寻味(见旧题易元吉作《蛛网攫猿图》,纨扇,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超出陈规、开创新风的崔白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人,生卒不详。崔白活动于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他不仅擅画花竹翎毛,而且在“佛道鬼神,山林人兽”等方面也“无不精绝”。神宗熙宁初年,当崔白还是院外画家时,他就因善于写生,并以画鹅及败荷凫雁而出名。此时神宗赵顼初闻他的绘画才能,故命他与画院的另外三位画家为垂拱殿画竹鹤屏风各一扇,崔白画的屏风非常出众,因此神宗恩补崔白为画院艺学,可崔白性格疏逸放任,不愿在画院中受拘束,因此他竭力推辞,于是神宗出于“异恩”,恩许崔白可免去听从其它官员差遣,只听从圣命御召的特权,(见《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至神宗元丰时期崔白已成为画院待诏。关于崔白的画法画风史料中记述甚少,《图画见闻志》中称他的花鸟画“体制清赡”;(宣和画谱)则认为:自宋朝建立以来,画院的鉴定者,必以黄筌父子的画法做为标准,自崔白、吴元瑜的出现,这种格局开始转变。由此可知,崔白以自己独特新颖的画风画法,使画院中延袭了近百年的只有“黄家”一派的格局成为历史。在崔白之后,以从事新体花鸟画而闻名的花鸟画家还有崔悫(崔白弟)和吴元瑜。
崔自传世的作品有《寒雀图》、《双喜图》和《竹鸥图》三幅,其中《寒雀图》是风格特点最为鲜明的一幅。

三、皇帝画家赵佶
赵佶(公元1082-1135年),即北宋徽宗。他是中国历史上昏庸无能的帝王,但在诗词书画方面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才艺。他年轻时就爱好书画艺术,他在即位后曾自叹道:“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在他即位前为端王时,就向当时在其王府任职的吴元瑜学画,其画法还受到王诜、赵令穰的影响。赵佶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尤以花鸟成就最高。

10. 宋代花鸟画有什么成就

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攀上新的高峰,水墨写意也开始发展,两宋文人画家也都有不同的贡献。宋人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是我国古代花鸟画,尤其是工笔花鸟画最为繁荣的时期。

热点内容
万景花艺 发布:2025-07-22 16:09:44 浏览:239
牡丹七律诗 发布:2025-07-22 16:09:03 浏览:849
兰花花词谱 发布:2025-07-22 16:08:57 浏览:999
观赏樱花句子说说 发布:2025-07-22 16:04:06 浏览:353
情人节酸词 发布:2025-07-22 15:52:50 浏览:623
什么绿植适合放在卧室 发布:2025-07-22 15:47:51 浏览:803
过年的插花图片 发布:2025-07-22 15:31:26 浏览:717
瓜子赤楠盆景 发布:2025-07-22 15:26:35 浏览:251
百合网不在线 发布:2025-07-22 15:26:21 浏览:502
梅花图片高清壁纸手机 发布:2025-07-22 15:12:15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