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英插花作品
㈠ 东西方插花的区别。
东方:注重线条、讲究意境、色彩朴素。
西方:注重几何丰满造型、色彩艳丽、花数量多,以多取胜。
【中国式插花】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 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 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 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西洋式插花】
西洋式插花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插花,早在公元前2000年时尼罗河文化时期。从古希腊直到罗马后期,经历了中世纪的文化停止时期,十四至十六世纪才奠定了现代西洋式插花的基础。 西洋插花与中国式和日式插花相比较强调实用和设计理念,一般较能融入生活之中,达到日常生活的装饰效果。
㈡ 中,西方花艺风格的不同
欧式插花,受古希腊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几何形状,讲究造型艺术。
中国传回统插花答,从一生产就带有浓厚的中华古韵,体现了中国人勤劳、朴实的品德和崇尚自然的古风。中国诗、书、画的“言志、言情、喻人”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花艺的发展,使花艺既追求绘画式的构图虚幻、线条飘逸,也追求以花喻事、拟人、抒情、言志、谈趣。
㈢ 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插花艺术
弘扬和普及中国传统插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宣传、引导、生产、消费等多个方面,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级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对花艺界同仁来讲,既义不容辞,又任重道远。怎么办?从对插花花艺事业热爱和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拟定解决问题的决策,从管理学角度来讲,选择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我们要针对问题选原因,针对原因选目标,针对目标选途径,针对途径选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宣传教育是基础 :
邓小平曾讲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插花的普及和弘扬同样也涉及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应包括高等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操作)、继续教育(关注的是良好心态的塑造、价值理念的提升、技能知识的更新)和基础教育(重点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基本的原理、定义、概念、方式、方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四个层面。就目前我国插花艺术教现状而言,只要极少数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涉及插花艺术的教学,而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几乎是空白。普及、弘扬和推广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如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资深插花花艺大师王莲英教授呼吁的那样:“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应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同样,宣传工作的也明显滞后,只有在少数的专业刊物上偶尔有介绍,除网络外的大众媒体上很少有宣传或报道。因此,加大各个层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喜欢和热爱插花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项课题。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因其具备端庄典雅的造型、富有诗意的画面、形神兼备的意境、师法自然的手法等特点,被世人所推崇和青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六个阶段:公元220年前,即六朝以前就出现了插花的雏形,此阶段为插花的萌芽阶段。六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1年)为初级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为普及兴旺发展阶段。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为繁荣昌盛阶段。明至清末(公元1368年至1911年)为鼎盛阶段。清代以后的近百年,为停滞阶段。在过去的1700多年历史中,我国有关插花的著作不少,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花九锡》,明朝的《瓶史》、《瓶花谱》、《瓶花三说》,清朝的《花镜》、《浮生六记》等,为我们研究、继承、发扬和推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插花界盼望已久的第一届全国插花艺术展于1990年10月在上海举行,标志着我国插花又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插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1990年第一届全国插花艺术展览开始到2008年第八届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止,近20年来,我国插花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复苏和发展、提高和繁荣的不同时期,现已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㈣ 简述东西方插花特点与差异
插花分为东方式插花与西方式插花两大流派。东方式插花艺术可以说起源于中国。日本花道在中国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大约于500年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和花道精神,流派颇多,以草月流、小泉流、古派流为代表的大约有300多个流派。可以说,中国、日本的插花构成了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则以欧美大陆国家为代表。
1.东方插花的艺术特点
(1).重视已经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体现东方汇花"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构思特点,使得插花作品不仅仅具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2)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线条美.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吟采取时,抒发情感,表达意境.
(3)在构图上崇尚自然,采用不对称式构图法则,讲究画意,布局上要求主次分明,虚实相同,俯仰相应,顾盼相互.
(4)注重花材的人格化意义,赋予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用自然的材料来表达作者的精神境界,非常重视花的文化因素.
(5)色彩以清淡,素雅,单纯为主,提倡轻描淡写.
(6)表现手法上多以三个主枝作为骨架,高,低,俯,仰构成各种形式,如直立,倾斜,下垂等.
2.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1)插花作品讲究装饰效果以及插作过程的怡情悦性,不过分的讲究思想内涵.
(2)讲究几何图案造型,追求群体的表现力,与西式建筑艺术有相似之处.
(3)构图上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手法,表达稳定,规整,体现认为力量的美,使花材表现强烈的装饰效果.
4)追求丰富,艳丽色彩,着意渲染浓郁的气氛.
(5)表现手法上注重花材和花器的协调,插花作品同环境场合的协调.常使用多种花材进行色块的组合.
㈤ 中国插花的保护
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在这一天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林业大学申报的传统插花榜上有名。这也是我国林业系统本次申报的惟一的项目。
我国作为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传统插花艺术却几近断流。由于国人对传统插花艺术缺乏了解、专业研究人员的匮乏、研究资金短缺以及深入资源普查、挖掘难度大等原因,使得传统插花艺术还未真正进入大众生活之中。
1987年北京林业大学王莲英教授、秦魁杰教授牵头成立了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一直致力于传统插花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他们发表了大量论著,在对传统插花历史、理论与技艺进行挖掘与整理的同时,极力弘扬与传承,并带领多名研究生对传统插花艺术理论与技艺进行研究。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插花艺术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据了解,北林大将启动普查工作,从考古文物及现存史籍中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历代插花资料与图片、系统梳理;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纳入大、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在有关大专院校开办插花艺术专业;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符合国情和大众的插花艺术形式;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让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世界插花领域重现辉煌。
㈥ 从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东方传统插花艺术与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区别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
一、自然之“真”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以自然美为最佳的艺术追求和表现。
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袁宏道:使观者疑花丛生于碗底方妙
二、人文之“善”
受儒家以“善”为宗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花卉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意,意必吉祥 用象征、寓意、谐音的技巧,以借花明志、对花舒怀,并给作品赋以某种命题,使作品展现一种特定的意境,这是传统东方插花所特有的风格。 。
三、艺术之“美”
包括素材美、布局美、色彩美、造型美、构思美和整体艺术美
素材美:善用木本花材,突出线条造型。
布局讲求画理书法,如“画苑布置为妙” 。
色彩创意追求统一和谐,艳而不俗、雅而不淡
造型上不求规则化,任由发挥,以达明示主题为度
追求整体艺术美四、“圣”洁之尊
东方人认为花卉是神圣的,以一种崇敬的心惰去对待她,以花悟道、修身养性,使插花也有一种神圣感 。 讲求“心正花正”,进而“花正心正”。以自然之美来正人之心态,来怡情娱趣,这是真正的艺术境界。
二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法则
一、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
1.起把紧:插花时,各枝条的基部插口应集中靠拢,如一株生长着的植物,以显示其自然生机。
2.表现花材自然美:如竹子的美在于其挺拔刚劲的气势,若创作中倾斜使用,就丧失了她的内涵美。
3.花型也符合植物自然形态。
二、借鉴同类艺术创作的艺术手法
1:重视线条的应用
常用木本枝条作为主要花材,运用枝条的不同线条形态表现不同的外延美与内涵美,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2:高低错落,参差有致
插花的位置安排不可太均匀对称、平齐成列,要高低俯仰,前后伸展,有所变化 。
3:虚实结合,刚柔相济
A.疏密有致
插花材料之间不可密不透风,也不要平均间隔.要上疏下密、上散下聚。
B.浓淡适宜
花色太浓时宜用浅色小花使之淡化,材质太硬太重时,则宜加些轻柔的枝叶使之柔和。
C.留空白
如盆景式插花,一侧布置插花,另一侧大片留下空白,使人有观赏和想像的余地 。空白出余韵 。
4:呼应关系
注意花材的方向性,使材料在俯仰之间、顾盼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浑然融为一体,从而生机勃勃,开合自如。
5:对比关系
通过对比,可以使素材之间互相比较,各自突出,或使作品的精华部分得以强调。有对比才能使构图显得生动活泼,不致平铺直叙。对比有高低、疏密、大小、虚实、色彩的对比等等。
6宾主关系
插花时要确立宾主关系,可使主题更为集中,避免因主次不明而造成散漫。
主,是作品的中心内容。而宾则处于衬托的地位,无论从色彩、趋向,都是把主摆在显要的地位为目的。
三、讲求意境,寓意于花,更赋命题
1:意境
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这是西方插花乃至于其他插花中所没有的。
2:寓意于花
人们赋予花木象征的含义,以借花言志或抒发情怀,寓教于花。故有所谓花意与花语。花木象征含义的由来有 :
1.以花名的谐音定意
2.以花木的形象定意
3.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
4.按传说、时令定意
3:作品的命名与意境的表达
命名对插花作品的意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引导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
命名方式有两种:
1.规定命题命名
先命名,然后再根据命名进行创作
2.自由命题命名
创作完成之后,根据其表现的题材、主题及意境等内容再命名
以花材的象征含义和特性来取名
如以竹、松、兰、菊、桂花等花材创作的“君子之尊”
罗宁作
引自赖尔聪主编《昆明世博会插花大赛获奖作品集2》
借助植物的季相景观变化来命名
如作品“秋色正酣”
薛立新作
引自王莲英、秦魁杰主编《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以插花作品的造型命名
如作品“腾飞”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以自然界山水风光来命名
如“漓江春色”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作品以一种情愫和情感来命名
如“水结同心”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以抽象的手法来表现,命名的自由度更大
如右图,有如蜻蜓点水,让人联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三节写景式插花的表现技法
1、布局的要求
写景式插花讲求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运用透视的角度用“远近法”来布置景物。多株布景时要分组处理,四株要三株密集,一株分开,五株时按三株二株分组,三株也按二株一株分开。高矮各异,不可平齐,也不排列于同一直线上,且姿态变化,相互呼应,生动有趣。
2、花材的选配
写实景基本忠实于自然景象,用景中之花材;写意景则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湖光山色、雪雨风霜等自然景象。
选材广泛,可用山花野草配以清奇枝杈,或选用有代表性的植物来表现大自然的无穷变化。
3、容器和配件的陪衬
写景式插花使用的容器多是深度较浅而宽大的广口浅盆。写景时往往选用一些恰当的配件来烘托气氛、渲染景观
4、写意写景的表现技法
除了写实写景之外,还可以用概括的、抽象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如用粗放的线条模糊地勾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似像非像,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这种写意的手法往往比实际景观更加感人
四 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型
1、基本花型的结构
东方式基本花型一般都由三个主枝构成骨架,然后再在各主枝的周围,插些长度不同的辅助枝条以填补空间,使花型丰满并有层次感第一主枝决定花型的基本形态,如直立、倾斜或下垂,其长度取花器高度与直径之和的1.5-2倍。
第二主枝一般与第一主枝使用同一种花材,以弥补第一主枝之不足,向前倾斜的空间伸展,使花型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呈现立体感。其长度应为第一主枝的1/2或3/4。
第三主枝作用是使花型得以均衡。可与第一、第二主枝取同一花材,也可另取其他花材,若第一、第二主枝用了木本花材时,则第三主枝可选草本花材,以求形体和色彩有所变化,它的长度应是第二主枝的1/2或3/4。
从枝是陪衬和烘托各主枝的枝条,其长度应比它所陪衬的枝条短,辅助于各个主枝的周围,数量根据需要而定,能达效果即可。一般选用与主枝相同的花材,若三主枝都选择了木本的花材,则辅助枝应选草本花材。
各枝条的相互位置和插枝角度不同,则花型就有所不同,可以变换出许多花型,增加作品的变化性。
2、东方式常见基本花型
A.直立型
第一主枝直立向上插入容器中,表现刚劲挺拔或亭亭玉立的姿态,给人以端庄稳重的艺术美。宜平视观赏。
“和顺团圆” 王莲英作
引自王莲英、秦魁杰主编《中国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赏析》
B.倾斜型
将主要花枝向外倾斜插入容器中,利用一些自然弯曲或倾斜生长的枝条,表现其生动活泼、富有动态的美感。宜平视观赏。总体轮廓应呈倾斜的长方形,即横向尺寸大于高度,才能显示出倾斜之美。
右图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C.平展型
平展型是将主要花枝横向斜伸或平伸于容器中,着重表现其横斜的线条美或横向展开的色带美,第一主枝下斜成80o-90o左右,基本上与花器成水平状造型。
“醉世第一娇” 王莲英作
引自王莲英、秦魁杰主编《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D:下垂型
将主要花枝向下悬垂插入容器中,多利用蔓性、半蔓性以及花枝柔韧易弯曲的植物,表现其修长飘逸、弯曲流畅的线条美,画面生动而富装饰性。 右图引自黎佩霞著《实用插花要领与实例》
E.合并花型(组景式插花)
合并花型是将两种相同或不同的花型组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造型作品 。
“春” 谢晓荣作
引自赖尔聪主编《昆明世博会插花大赛获奖作品集1》
F.写景式插花
写景式插花是在盆内的方寸之间表现自然景色的一种插花形式
“幽静” 王路昌作 西方式插花具有西方艺术的特色。它的造型较整齐,多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称与平衡,色彩浓烈,用材较多,插作繁密。所选花材有一定礼仪含义.西洋式插花的花色通常艳丽明快,花型规整。西式插花的特点之一是用花量大,色彩丰富。西方插花的原则和艺术特点西方插花讲究几何造型,下面就均衡、调和、韵律和意境四个方面探讨它的原则和艺术特点: (一)均衡均衡即作品的稳定感,有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之分。因为西方插花是规则的几何构图,所以均衡问题很容易解决。为达到均衡常用方法有:1、将主调花材对称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构图上,达到均衡的效果;2、构图中心部分花材采用花大、色深、排列密、质地厚的花朵,边缘用花材与中心部分相反,这样便突出了主题及重心,达到构图的均衡。由于西方插花花材用量多,易形成头重脚轻而失去均衡感。故常使用体积较大,质地厚重的广口容器,如陶瓷、金属材料等。大堆头插花和餐桌插花常常利用在中、下部插几朵大花或在基部插一些丝状,穗状叶片等附属物(如松柏类)。利用附属物的自然、飘逸来突出重点,达到均衡、稳定的效果。 (二)调和调和既有对比又有变化,给人以和谐统一感。插花的调和包括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之间,作品与环境之间等等,这里主要探讨花材之间的调和问题,影响花材调和的主要因素是形和色,其中以色为主,主要有以下四种手法:1、用同色的同一种花材,色彩上变化不大,仅形状和大小有变化,无对比可言,自然就达到了调和。2、花材用色调和色相相近的材料,形状上有一定的变化或相近,如红色和粉色,在色彩上自然是调和的。常采用同一种花相对集中和逐渐过渡来解决。3、形状相同、颜色上使用对比色、如红与白、绿与红、黄与紫等。如构图中两种颜色花材相对均匀布置,或一种颜色相对集中,如亮黄色集中到中部,向外逐渐过渡为紫色,使两种颜色在对比中达到调和。4、花材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有较大变化,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堆头式插花中。此类作品采取调和的方法是:首先以形和色相协调的较大型花材为主体,数量上占优势。插制时又使其占据主要位置,并分布于构图的各部分,再用白色加以调和。借用丝带,金、银色容器等也有助于调和。 (三)韵律韵律即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主要是形和色的变化。西方插花(尤其是大堆头式插花)作品无论在形状和色彩上都要有一批主花(焦点花),然后再配2、3级花(线条花)及配料(补花)。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逐一插制,体现出静中有动、主次分明的韵律。 (四)意境西方插花直接热烈地表达人们的感情世界。如母亲节用香石竹,复活节用百合花,表达爱情用红玫瑰,月桂枝代表胜利,橄榄枝代表和平等。圣诞节人们都喜欢用一品红为主花、配以绿色的松枝、冬青叶,白色的香石竹和红色的果实,体现出圣诞节火热欢快气氛。
引自蔡仲娟主编《中外现代花艺——花之韵作品精选》
㈦ 插花艺术 课件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 ㈠、自然之“真”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以自然美为最佳的艺术追求和表现。 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袁宏道:使观者疑花丛生于碗底方妙 ㈡、人文之“善” 受儒家以“善”为宗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花卉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意,意必吉祥 用象征、寓意、谐音的技巧,以借花明志、对花舒怀,并给作品赋以某种命题,使作品展现一种特定的意境,这是传统东方插花所特有的风格。 。 ㈢、艺术之“美” 包括素材美、布局美、色彩美、造型美、构思美和整体艺术美 素材美:善用木本花材,突出线条造型。 布局讲求画理书法,如“画苑布置为妙” 。 色彩创意追求统一和谐,艳而不俗、雅而不淡 造型上不求规则化,任由发挥,以达明示主题为度 追求整体艺术美四、“圣”洁之尊 东方人认为花卉是神圣的,以一种崇敬的心惰去对待她,以花悟道、修身养性,使插花也有一种神圣感 。 讲求“心正花正”,进而“花正心正”。以自然之美来正人之心态,来怡情娱趣,这是真正的艺术境界。 二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法则 ㈠、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 1.起把紧:插花时,各枝条的基部插口应集中靠拢,如一株生长着的植物,以显示其自然生机。 2.表现花材自然美:如竹子的美在于其挺拔刚劲的气势,若创作中倾斜使用,就丧失了她的内涵美。 3.花型也符合植物自然形态。 ㈡、借鉴同类艺术创作的艺术手法 1:重视线条的应用 常用木本枝条作为主要花材,运用枝条的不同线条形态表现不同的外延美与内涵美,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2:高低错落,参差有致 插花的位置安排不可太均匀对称、平齐成列,要高低俯仰,前后伸展,有所变化 。 3:虚实结合,刚柔相济 A.疏密有致 插花材料之间不可密不透风,也不要平均间隔.要上疏下密、上散下聚。 B.浓淡适宜 花色太浓时宜用浅色小花使之淡化,材质太硬太重时,则宜加些轻柔的枝叶使之柔和。 C.留空白 如盆景式插花,一侧布置插花,另一侧大片留下空白,使人有观赏和想像的余地 。空白出余韵 。 4:呼应关系 注意花材的方向性,使材料在俯仰之间、顾盼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浑然融为一体,从而生机勃勃,开合自如。 5:对比关系 通过对比,可以使素材之间互相比较,各自突出,或使作品的精华部分得以强调。有对比才能使构图显得生动活泼,不致平铺直叙。对比有高低、疏密、大小、虚实、色彩的对比等等。 6宾主关系 插花时要确立宾主关系,可使主题更为集中,避免因主次不明而造成散漫。 主,是作品的中心内容。而宾则处于衬托的地位,无论从色彩、趋向,都是把主摆在显要的地位为目的。 ㈢、讲求意境,寓意于花,更赋命题 1:意境 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这是西方插花乃至于其他插花中所没有的。 2:寓意于花 人们赋予花木象征的含义,以借花言志或抒发情怀,寓教于花。故有所谓花意与花语。花木象征含义的由来有 : 1.以花名的谐音定意 2.以花木的形象定意 3.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 4.按传说、时令定意 3:作品的命名与意境的表达 命名对插花作品的意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引导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 命名方式有两种: 1.规定命题命名 先命名,然后再根据命名进行创作 2.自由命题命名 创作完成之后,根据其表现的题材、主题及意境等内容再命名 以花材的象征含义和特性来取名 如以竹、松、兰、菊、桂花等花材创作的“君子之尊” 罗宁作 引自赖尔聪主编《昆明世博会插花大赛获奖作品集2》 借助植物的季相景观变化来命名 如作品“秋色正酣” 薛立新作 引自王莲英、秦魁杰主编《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以插花作品的造型命名 如作品“腾飞”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以自然界山水风光来命名 如“漓江春色”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作品以一种情愫和情感来命名 如“水结同心”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以抽象的手法来表现,命名的自由度更大 如右图,有如蜻蜓点水,让人联想“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三节写景式插花的表现技法 1、布局的要求 写景式插花讲求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运用透视的角度用“远近法”来布置景物。多株布景时要分组处理,四株要三株密集,一株分开,五株时按三株二株分组,三株也按二株一株分开。高矮各异,不可平齐,也不排列于同一直线上,且姿态变化,相互呼应,生动有趣。 2、花材的选配 写实景基本忠实于自然景象,用景中之花材;写意景则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湖光山色、雪雨风霜等自然景象。 选材广泛,可用山花野草配以清奇枝杈,或选用有代表性的植物来表现大自然的无穷变化。 3、容器和配件的陪衬 写景式插花使用的容器多是深度较浅而宽大的广口浅盆。写景时往往选用一些恰当的配件来烘托气氛、渲染景观 4、写意写景的表现技法 除了写实写景之外,还可以用概括的、抽象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如用粗放的线条模糊地勾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似像非像,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这种写意的手法往往比实际景观更加感人 四 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型 1、基本花型的结构 东方式基本花型一般都由三个主枝构成骨架,然后再在各主枝的周围,插些长度不同的辅助枝条以填补空间,使花型丰满并有层次感第一主枝决定花型的基本形态,如直立、倾斜或下垂,其长度取花器高度与直径之和的1.5-2倍。 第二主枝一般与第一主枝使用同一种花材,以弥补第一主枝之不足,向前倾斜的空间伸展,使花型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呈现立体感。其长度应为第一主枝的1/2或3/4。 第三主枝作用是使花型得以均衡。可与第一、第二主枝取同一花材,也可另取其他花材,若第一、第二主枝用了木本花材时,则第三主枝可选草本花材,以求形体和色彩有所变化,它的长度应是第二主枝的1/2或3/4。 从枝是陪衬和烘托各主枝的枝条,其长度应比它所陪衬的枝条短,辅助于各个主枝的周围,数量根据需要而定,能达效果即可。一般选用与主枝相同的花材,若三主枝都选择了木本的花材,则辅助枝应选草本花材。 各枝条的相互位置和插枝角度不同,则花型就有所不同,可以变换出许多花型,增加作品的变化性。 2、东方式常见基本花型 A.直立型 第一主枝直立向上插入容器中,表现刚劲挺拔或亭亭玉立的姿态,给人以端庄稳重的艺术美。宜平视观赏。 “和顺团圆” 王莲英作 引自王莲英、秦魁杰主编《中国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赏析》 B.倾斜型 将主要花枝向外倾斜插入容器中,利用一些自然弯曲或倾斜生长的枝条,表现其生动活泼、富有动态的美感。宜平视观赏。总体轮廓应呈倾斜的长方形,即横向尺寸大于高度,才能显示出倾斜之美。 右图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C.平展型 平展型是将主要花枝横向斜伸或平伸于容器中,着重表现其横斜的线条美或横向展开的色带美,第一主枝下斜成80o-90o左右,基本上与花器成水平状造型。 “醉世第一娇” 王莲英作 引自王莲英、秦魁杰主编《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D:下垂型 将主要花枝向下悬垂插入容器中,多利用蔓性、半蔓性以及花枝柔韧易弯曲的植物,表现其修长飘逸、弯曲流畅的线条美,画面生动而富装饰性。 右图引自黎佩霞著《实用插花要领与实例》 E.合并花型(组景式插花) 合并花型是将两种相同或不同的花型组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造型作品 。 “春” 谢晓荣作 引自赖尔聪主编《昆明世博会插花大赛获奖作品集1》 F.写景式插花 写景式插花是在盆内的方寸之间表现自然景色的一种插花形式 “幽静” 王路昌作 引自蔡仲娟主编《中外现代花艺——花之韵作品精选》 以上是文字介绍,如要下载,您可到以下网址: http://www.gz2168.cn/Courseware/qita/down5335.html http://www.0668e.com/soft/7/48/2008/2008090854940.htm http://www.rgzj.com/jxzy/Soft/ShowSoft.asp?SoftID=268 http://manage.800e.net/down_view_50367.html http://www.k167.com/data/1164672/ http://www.jgxfw.com/kj/xxkj/sort0220/kjdown-19133.html
㈧ 王莲英的主要经历
1956年考入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园林学院前身);
1959年因教学需要提前抽调出来工作;1960年分配在园林树木教研室工作,后调入花卉教研室至今,主讲花卉学、花卉应用、鲜切花新技术以及插花花艺等课程;
1979年,率先开展花卉染色体组型研究,探明了一些花卉学中不明白的基础理论问题。率先开出了鲜切花新技术以及插花花艺设计两门课程;
1987年开始,王莲英积极在本校并先后在海淀区其他13所高校开设了插花花艺课程,在自己的花卉学教材上,看到“插花的形式和技法”这一章,善于究根问底的她希望能为学生透彻讲解,自己课下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两个发现让她难以平静,一是中国人自古对花的感情就浓烈、深厚,到了六朝时期,文人墨客的插花已经极富诗情画意;二是反映中国传统插花的资料少而零散,造成今天的教学体系几乎是空白。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王莲英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到中国传统插花的研究中。原本学园林的她,废寝忘食地查阅史书,研究古代绘画、工艺美术、园林、建筑等艺术,从构图、主题、技巧等各个方面,与插花相结合,揣摩中国插花的原理和文化。这一年,中国花卉协会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时任花协副秘书长的夏佩荣鼓励王莲英组织其中的国际插花展览,并邀请了日本、香港的花艺展团。在当时,组织这样的展览在王莲英看来是条件欠缺,很难想象的,然而重任在肩,深感压力的她于是亲自跑到上海、广州等地,请来当地的花艺领军人物蔡仲娟、王绍仪等率团助阵。没想到,插花展览在社会上反响很大。不久,王莲英在中国花协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并任第一任会长。同一年,她又组织成立了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并任会长。
1987年到1990年,她组织研究会成员研究中国古典插花名著《瓶史》和《瓶花谱》,古文理解上有疑难,就请教古典文学教授;理论上不清楚,就学习现代插花。三年的心血,凝聚成了《中国插花名作名品欣赏》,这是建国以来国内首次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传统插花的力作,在业界至今影响深远。
199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亲自主持教学活动并授课,先后举办了几期培训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先后担任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花卉博览会评委、历届全国插花大赛评委。上个世纪90年代末,她分别受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劳动部的委托,主持了“国家插花员职业标准”的制定。
㈨ 有没有关于婚礼上插花的书籍推荐一下,关于初学者的。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赏析》王莲英,秦魁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情境漫谈》马大勇,这几本是传统插花书。可以学一下
㈩ 西方与东方的插花技术有什么区别求答案
由于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插花从起源和发展的风格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插花为代表,西方式插花以传统的欧洲插花为代表。
东西方插花发展简介: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早在西汉时,已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盆中的简单的插花形式。到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出现了花文化,插花艺术日趋成熟,并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入日本。
日本花道在中国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大约于500年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和花道精神:流派颇多,有以草月流、小原流、古流派为代表的大约有300多个流派。对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起到巨大的作用。
西方插花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就有将植物材料用于装饰目的的做法。中世纪的宗教仪式中百合花为主要材料的插花成了宗教信仰的象征;文艺复兴后,插花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形风格,初步形成了西方大堆头式插花风格。
20世纪随着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交流,西方插花也吸收了东方插花的一些特点,开始注重用枝、叶表现线条美,构图上也开始追求下垂、弧形、不对称的倾斜等流畅线条,出现了大堆头-线条混合式构,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西方艺术插花的风格。
东方插花特点:
1、注重意境和内涵思想的表达,体现东方绘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构思特点,使得插花作品不仅仅具有装饰的效果,而且达到了"形神兼备"艺术境界。
2、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线条美,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自然形态,因材取势,抒发情感,表达意境。
3、在构图上崇尚自然,采用不对称式构图法则,讲究画意,布局上要求主次分明,虚实相间,俯仰相应,顾盼相呼。
4、注重作品的人格化意义,赋予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采用自然的花材表达作者的精神境界,所以非常注重花的文化因素。
5、色彩以清淡、素雅、单纯为主,提倡轻描淡写。也有重彩华丽的但主要用于宫廷插花。
6、手法上多以三个主枝为骨架,高低俯仰构成各种形式,如直立、倾斜、下垂等等。
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1、插花作品讲究装饰效果以及插作过程的怡情悦性,不过分强调思想内涵
2、讲究几何图案造型,追求群体的表现力,与西方建筑艺术有相识之处。
3、构图上多采用对称均衡的手法,表达稳定、规整,体现人为力量的美,使花材表现强烈的装饰效果。
4、追求丰富艳丽的色彩,着意渲染浓郁的气氛。
5、表现手法上注重花材与花器的协调,插花作品同环境场合的协调。常使用多种花材进行色块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