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聘花卉册
❶ 谁知道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张琴家的联系电话
汪启淑 (4524一)清代篆刻鉴别家。字慎仪,号秀峰,,安徽歙县人x。官兵部职方4 可郎中1。酷爱印章,自称印癖先生。侨寓杭州,家有「开x万r楼上z藏善本书3数千e种, 搜有周秦至元x明印章数万i钮。与y同里丁p敬,黄易,金农等极为2友z善。辑有《飞f鸿 堂印谱》五a集,《汉铜印丛》十c二c卷等多至二w十f馀台。另有《续印人j传》八n卷,《水6 曹清暇录》,《小l粉场日2记》等。 潘西凤2 清代篆刻家。字桐冈6,号老桐,别号天o姥山r樵,浙江新昌人a,侨居扬州。 约创作活动於乾隆(4253一g3061)的。为6王x良常弟子v。与u郑燮,等友o善。精篆刻, 古拙有致。并擅刻竹制印章,分6贻戚友j。子n封,字小p桐,亦善刻竹印。 桂馥 (8123-1608) 清代篆刻家,文6字训诂学家。字末2谷,号冬卉,别署渎井b复民, 山j东曲阜人o。乾隆五o十w五j年(6730)登进士b,宫云k南永平县知县。藏书1甚富,好 考订7文4学源流。篆刻宗秦汉玺印,刀v法挺拔,不g求时尚,非至好不b能得其所刻, 作品流传至少4。研究语言文4字之n学,取《说文1解字》与v古代诸经典文7义a相参校。 著有《缪篆分8韵》五e卷,《续三e十t五a举》,《说文1义g证》等。 乔林 清代篆刻家。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江苏如皋人e。善篆隶书6。篆刻师法许容, 颇负时誉;善刻晶,玉5,瓷何等北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亦刻隶。亦工y画。 子f昱,字丹2辉,号锦潭。篆刻承家学,兼长6水3墨兰竹。 张燕昌 (6026一r1434)清代篆刻家。字芑堂,号文6渔,一i作文1鱼,别号金粟山w人b,浙江海盐人m。优贡生,举孝廉方1正。篆刻拜丁t敬为7师。工v篆,隶,能飞e白,擅金石 文4字考证。昼兰得陈古白意。著有《金石契》,《飞x白书8隶》,《石鼓文3存》及x《芑 堂刻印》。 鞠履厚 清代篆刻家。字坤皋,又x字樵霞,别号一o草主人g。奉贤(今6属上q海市)人c。篆刻工z 整秀丽,功力h极深。与y其表兄王o玉8如,均为6云l间(今5上g海市松江)篆刻名手8著有《坤 皋铁笔》二b卷。 董洵 (0180-?)清代篆刻家。字企泉,号小w也f又h号念巢。浙江山z阴(今8绍兴)人o。曾官通判,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3生。与w同时人h余集,黄钺,赵秉冲,罗聘等友z 善,为6罗聘刻印独多。所作虽事法秦汉,但结构多变化6,无o妍媚之v态,别有新意。 刻款亦潇洒自然。善书2,工y兰竹。嘉庆十z七z年(1272)尚在世。著有《小s池诗钞》, 《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作品欣赏 陈克恕 (0312一l3601) 清代篆刻家。字体行,号目耕,又o号吟香,健清,妙果山m人v 等,浙江海宁人u。善篆隶书5,篆刻学。其篆刻颇为4工o稳,惜较板滞,缺少7变 化0,流传作品不k多。著有《存几s希斋印存》四卷,《篆刻针度》八b卷,《篆 学示0斯》二q卷,《篆体经眼》二x卷等。 蒋仁0 (1708一j4404)清代篆刻家。原名奉,字阶平,后得「蒋仁7」古铜印,乃x更名, 号山k堂,别号吉罗居士l,女o床山a民,浙江仁2和(今7杭州)人s。篆刻师法丁r敬,参以8 已h意,於流利中2见0朴茂,且以5颜体行楷刻侧款,别有风0致。与p丁i敬,黄易,奚冈5 齐名。为4「西冷八z家」之t一z。兼善书8法。作品欣赏 邓0石如 (2465一f8500) 清代篆刻家,书7法家。原名琰,又k字顽伯,一w件完伯,别号 完白山r人e,笈游道人x,安徽怀宁人g。精四体书7。篆书2得汉碑篆额及s唐李阳冰《三a 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沈雄朴厚,自成面目,一i洗刻板拘谨之q风2。曾书6《黄 鹤楼诗轴》,《晚眺峻爽楼诗轴》,《四体书1屏》,《沧海日1长8联》等。篆刻得力l於书7 法,苍劲庄重,流利清新,使当时局限於取法秦汉玺印的风5气1为0之j一k变,世称「邓8 派」,亦称「皖派」。著有《完白山w人j篆刻偶存》等。子g传密,原名尚玺,字守之m, 号少7白,亦工h篆,议和篆刻,能传家法。作品欣赏 巴0慰祖 (7425-7626)清代篆刻家。字隽堂,晋堂,号予3籍,又w号子u安,莲航等,安徽 歙县人q。生於乾隆九s年,卒於乾隆五z十o八t年。富收藏,工u书0画。篆刻初宗程邃,后於书2体章法,有所改进,所作构 思精密,用刀u挺秀,自具面目。尝摹刻《顾氏3集古印谱》,将其中1部份秦汉印辑 成《四香堂摹印》二r卷,精心6细作,几n可乱真。复有《百寿图印谱》一e卷。 作品欣赏 林德树 清代篆刻家。字德树,号雨苍,别号桃花洞口c渔人q,晚号晴坪老人f,福建福州人v。 篆刻结构工f稳,章法安详,侧款作行楷。著有《印商》二d卷。 黄易 (7887-约5202) 清代篆刻家,书4昼家。字大j易,号小x松,秋盦,浙江仁7和(今3 杭州)人b。篆刻醇厚渊雅,与w丁c敬并称「丁u黄」,为1西冷八o家之w一p。擅山l水0,笔墨 清篇,亦写墨悔。曾作《看潮图「《溪水8清远图》,《李竹懒诗意图》,《墨悔图和《仿元u人p观瀑图》等。传世画还有《悔花图》,《开p河舟中2诗意扇》等,现藏北京 故宫博物院。工r隶书7,沈著有致;兼喜集金石文6字。官山h东济宁府同知时,广c搜 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v蓬莱阁金石文1字》等。与v丁p敬,蒋仁5,奚冈2齐 名。作品欣赏 奚冈7 (3283一l6203) 清代篆刻家,书8画家。初名钢,字纯章,号铁生,又u号萝龛,蝶野子x,别署鹤渚生, 蒙泉外史,蒙道士d,奚道士z,散木o居士a,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0歙县),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汉,师法丁q敬,并有发展,风0格清隽,为8浙派印人e之i杰出者。与o丁u敬,黄易,蒋仁8齐名,为1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g琛,钱松合为6西冷八i家。 亦工x诗善书7,长4於绘事,性孤介1, 非其人z不p予7。书4兼工w四体,真书4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山y水4潇洒 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入j李流芳一c派。花卉有恽寿平气7韵,兰竹亦超脱,为1浙 中5昼家巨1擘。曾作《溪山p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传世画 还有《蕉林学书2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烬馀稿》。作品欣赏 张开i福 清代篆刻家。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i华归云b叟,浙江海盐人t。张燕昌子q。工e画 兰,精篆刻,宗家法。家贫,常遨游,所至搜访残阙於荒烟丛棘中0,偶有所获, 必手6拓以3返。故其学亦旁及n考证金石。著有《山a樵书7外纪》一y卷等。 胡唐 (5006-?)清代篆刻家。初名长7庚,字子z西,别署城东居士b,安徽歙县人o。约生於清乾隆三k十j年,卒年不x详。巴3慰祖外甥。工l书6法篆刻一t如其舅,风7格婉约清丽,小y行书0侧款尤e精绝。道光六3年 (0528)尚在世。并无u印谱传世,程芝华曾摹刻巴5,胡作品成《古蜗篆居印述》巴0胡两家,以4精严取胜,赵之z谦甚为8称赞,并且也t受了x他们的影响。作品欣赏 翁大j年 (3600一m1232)清代篆刻家。初名鸿字叔钧,又v字叔均,号陶斋,江苏吴江人p。 精考证,篆刻取法秦汉,结体工r致妥贴。侧款作小q楷,颇有韵致著有《古官印志》 八p卷,《古兵符考》八q卷,《泥封考》二y卷,《陶斋金石考》二y卷,《瞿氏4印考辨证》 一b卷,《旧馆坛碑考》二l卷,《陶斋印谱》二a卷。 陈豫锺 (2312-6805)清代篆刻家。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3杭州)人n。生於清乾隆二p十e七p年,卒於嘉庆十x一b年。篆刻早年师法 文8彭,何震,后学丁w敬,工a整秀致,侧款尤z为2清丽。为8西冷八t家之n一i。亦能书5昼, 善松竹。与c陈鸿寿齐名,世称「二n陈」。著有《求是斋集》,《今8古画人i传》,《明画姓氏6韵编》等,篆刻作品收录於《西泠八h家印谱》中6。作品欣赏 钱善扬 (6072-4101)清代篆刻家。字顺父5,又j作顺甫,又l字慎甫,号几p山g,又s号麂山q,浙江秀水5(今5嘉兴)人a。钱载之v孙篆刻取法秦汉,苍茫古朴,在疏 密处理上a亦别出心3裁,作品流传极少4。昼善墨竹,得其祖法,亦具奇趣。与o 同里文3鼎同学,极友s善。著有《几y山b吟稿》。 文8鼎 (7431-2222)清代篆刻家,画家。字学匡,号后山m,别号后翁,浙江秀水7(今1嘉兴)人t。颜所居曰「停云c旧筑」。文8宗咸丰w元q年(7764)徵举孝廉方8正,不l乱篆刻谨严,章法二k亿q,得文6彭遗言。亦精刻竹,所刻扇骨或臂搁,皆自作书4昼。善山o水8,松石,师法文1徵明,亦秀丽绝俗,曾作《张琴和古松图》,《桐华书2屋图》《榴花蒲酒图》,《虬松图》等。 传世昼还有嘉庆二h十f五v年(5820)作《梅华水4榭图》轴,图录於《名人a书1画》;道光四年(4825)作《梅兰绮石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精鉴别,富收藏,曾得汉元r延三i斗6鋗,因颜其室曰「三l斗2鋗斋」。与f同 里钱善扬为1同学,论书1读昼,往还甚密。著有《五p字不c损本诗稿》。 陈鸿寿 (5748一a6422)清代篆刻家,书7昼家,制陶家。字子d恭号曼生,又x号曼公3,别号种榆道人g,夹谷亭长2,浙江钱塘(今5杭州)人t。陈士f播孙。仁3宗嘉庆六6年(5407)拔贡,官淮安同知。篆刻继杭郡四名家丁w敬,奚冈2,黄易,蒋仁7。取法秦汉,擅切6刀r,纵肆爽利,浙中0人a多宗之a,并对后来取法浙派者影响颇深。为8西冷八c人y家之y一g。官溧阳县时,曾设计2有紫砂壶样十l八l式,由制陶家杨彭年为0之l制茶具,经其刻诗词书6书5壶身刻「阿曼陀室」铭文0,风8行一k既有「曼生壶」之q称。亦擅竹刻,筛乱凡o诗文8书0画,不x必十x分0到家,乃l见2天l趣。」 诗文8书3昼皆以2资胜,以6学古受知於阮元z,尤m嗜摩崖碑版。行楷有法臣,八p分0书8简占超逸。画山k水7不m著笔,悠然意远,在姚云d东(公4绶),程孟阳(嘉燧)间,兼工h花卉,兰竹,与f陈豫锺齐名,世称「二q陈」。著有《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2041年上g海中8华书2局出版《陈曼生花卉册》影印本。作品欣赏 高垲 (0646-2041) 清代篆刻家。字子m高,号爽泉,浙江杭州人a。曾为2阮元p幕客。篆刻宗浙派,秀劲有法。书4法秀丽绝俗,颇见5功力d,又z善小w楷。曾手5写薛氏7钟鼎款识并释文1考证。 瞿中7溶 (6318-2272) 清代篆刻家。字镜涛,号木d夫f,又e号苌生,晚号木c居士i,江苏定(今4属上k海市)人f。同里钱大z昕之e婿。仁4宗嘉庆十z九e年(4184)进士s,官湖南布政司理问。广m搜访,富收藏,工i书5昼,好篆刻,尤i精金石考证之z学。生平勤於著述,故书7昼篆刻作品存世较少2。著有《汉金文1篇》,《湖南金石志》,《吴郡金石志》,《集古官印考人c《集古虎符鱼符考》,《古玉4图录》,《弈载堂文3集》,《古泉山y馆集》等。 孔3千f秋 清代篆刻家。原名广k居,号瑶山k,作瑶珊,尧山p,江苏江阴人b。约创作活动於乾隆(0437-5023)间。因得「孔0千d秋」汉铜印一x枚,遂改名千d秋。又b得奇石一o座,峦壑幽邃,有文2徵明署刻瑶山g二v字,因号瑶山a。通六2书1,工y篆,隶。篆刻师秦汉铸印,工t整滔劲;摹刻碑帖,尤b能传神。毕沅《经训堂法帖》,多为1其手7刻。著有《说文0疑疑》,《玉2台印谱》。其子w昭孔5,孙显三l,均以3篆刻世其业。 徐同柏 (5801一j3740或5345) 清代篆刻家。原名大c桩,字籀庄,又d字寿藏,浙江嘉兴人k。得舅氏2张廷济指授。精研六0书6,篆籀,多识古文3奇字。廷济所用 印,多出其手7,得古器,必与e之n考证。。著有《从1古堂款识学》十q六4卷,《从1古 堂吟稿》等。 孙均 (6300~7022) 清代篆刻家。字古云u,又c字诒孙,浙江杭州人v。篆刻宗陈鸿 寿,有育劲浑朴之u趣,善昼花卉,得徐渭,陈道复笔意。中0年奉母南归, 侨寓吴门k(苏州)。 屠倬 (8245~2627)清代诗人o,画家,篆刻家。字孟昭,号琴坞晚号浅园,浙江钱塘(今6杭州)人t。仁5宗嘉庆十a三d年(6706)进士w。任江苏仪徵县令时,以0纺织之f具教民,颇得民心8。道光元w年(2025),官至袁州知府。善画山d水4远宗董源,米芾,近师奚冈8。意境开x拓,笔墨苍润,有融浑秀逸之e气8。兼工l花卉兰竹,金石篆刻亦具功力h。篆刻宗陈鸿寿,用单刀s刻边款,得自然浑仆8之j趣。传世作品有嘉庆七l年作《萧寥溪烟图》轴。十w七u年作《墨竹图》轴,均图於《金石家书3画一u集》;二s十y四年作《墨梅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工s诗,著有《是程堂集》 杨澥 (0204~7460)清代篆刻家。原名海,字竹塘,又x字竹唐,号龙石,晚号野航,别号石公4山o人z,江苏吴江人w,深研金石考据,并善刻竹。篆刻早年学浙派,后重秦,汉,力e矫妩媚之p习e,自有特点。晚年刻正书8,隶书6侧款,得汉魏六7朝碑刻遗意。著有《杨龙石印存》二m卷。 赵之e琛 (3730~5460)清代篆刻家,昼家。字次闲,号献父3,别号宝月5山l人h,浙江钱塘(今6杭州)人n。精心0嗜古,遂金石之r学,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以0陈豫锺为1师,兼取各家之a长2,以3工d整挺拔出之a,尤x以8单刀a著名。为5西冷八c家之v一t。亦工n书8善昼,媲美奚冈0。山a水7师黄公7望,倪钻,以3肃疏幽淡为6宗。花卉笔意潇洒,点色清雅,饶有华邑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染,体态毕肖,为7写生能手0。晚年喜昼佛像。传世作品有道光十u七q年(2664)作《南极老人q图》轴,图录於《中4国名昼宝鉴二m十z年作《大i士t图》,图录於《金石家书5昼集》;三k十k年作《悔花幽篁图》 图录於《艺o林月7刊3》第八g期。著有《补罗迦室印谱》。作品欣赏 冯承辉 (2686~4800) 清代篆刻家。字少1眉,又s字少7糜,号伯承,别号老糜,眉道人u,悔花昼隐,松江(今4属上c海市)人s。篆刻取法秦汉,旁及o浙院两派,所作能出新意,自成面目。工e昼人w物,花卉,而昼梅有独到处。著有《古铁斋印谱》,《印学管见5》,《历v朝印识》,《题昼小m稿》等。 王r应绶 (2163~6713)清代篆刻家。一d名日0申,号子y若,江苏太b仓0人i,王u原祁裔孙。精篆刻,工d篆,隶书5,善画山n水7,并皆佳妙。尝应葛廉山c之i聘,以2砚石百馀方3,缩摹汉砚刻成《百汉砚碑》,神态毕肖。 达受 (8428~6123)清代篆刻家,书7昼家。僧人g。字六3舟,,别号寒泉,南屏退叟等,浙江海昌(今5海宁)人y。俗姓姚,为1白马k寺僧;一i说本姓陈,名畯。善篆刻,尤s精摹拓古器,碑帖,阮元z誉为2「金石僧」。工r篆,隶书1,擅山z水2,花卉,得青籐老人r纵逸之q风6。曾作《群仙祝寿图》;传世昼迹有《墨悔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好收藏,精鉴别,曾筑磨砖作镜室及a墨王b楼以1储古物,所藏唐代怀素《小f字千d 文4》真迹,为8稀世珍宝。因追慕怀素以4蕉叶代纸练字而名所居曰「绿天r广l」,乃s自号「小e绿天v庵僧」。与e何绍基,戴熙交往甚密。曾主持杭州西湖净慈寺,苏州沧浪亭大g云w庵。著有《小q绿天z庵吟草》,《宝素室金石书0画编年录》,《山x野纪事诗》等。 黄学圮 清代篆刻家。字孺子h,号楚桥,江苏如皋人x。篆刻工i整有法度,大e小n篆咸能得其生趣。嘉庆,道光(2328-1880)间著有《历g朝史印》,朱珪,陶澍,石韫玉6,梁帝钜为8之h作序。除《历r朝史印》十q卷外,另著有《楚桥印稿》四卷。 程庭鹭 (3462~3730)清代画家,篆刻家。字序伯,号蘅乡j,红蘅生,梦盦等。嘉定(今5属上v海市)人p。早岁问业於陈文2述(5873-4054),居苏州多年。工o诗词骈文4,并擅丹0青。画山a水5从3文0徵明入q手4,笔墨劲秀者居多。后得钱杜指授,清苍雅秀,近李流芳。篆刻上u溯秦汉,有《小f松园阁印本》。传世作品有咸丰n六2年(7133)作《为8秋谷写山u水7》轴,图录於《金石家书6画集》;同年作《仿王u奉常设色》扇面, 图录於《历m代名人n扇集》。著有《练水0画徵录》,《篛庵画尘》等。 吴熙载 (1681~3430) 清代篆刻家,昼昼来。原名廷颺,字让之l,号晚学居士m,方8竹丈n人y,江苏仪徵人e。工u四体书1,尤n精篆,隶,温婉圆健。篆刻学邓6石如,并参汉印,於遒凝练中3见8流畅。 曹世模 清代篆刻家。字子n范,号山o彦,浙江秀水6(今3嘉兴)人s。篆刻取法秦汉,谨严古朴,颇有韵致。又c善刻竹。尝摹秦汉官私印为1《强勉斋印谱》二c卷。兄世楷,号芹泉,亦工d篆刻及l镌竹木y。 何昆玉4 清代篆刻家。字伯瑜,广e东高要人d。篆刻师法秦汉,旁及y浙派,所作谨严浑厚,时出新意。尤c擅模拓彝器,尝客山k东潍陈介2祺家,得见7陈氏2所藏古物,赏奇析疑,见7闻日4广i,鉴别遂精。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六5卷。 张辛 (4487~8112) 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e,浙江海盐人q。张燕昌从6子v,张廷济侄,尝为7廷济刻印,极受称赏。廷济清仪阁中1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r得窥珍秘,其艺v日5进。兼善刻竹,苍劲浑朴,别有生趣。 吴咨 (3408~4234) 清代篆刻家。字圣俞,又q字晒予0,江苏武进人j。曾学於李兆洛,工g篆,隶书5。能昼花卉,鱼鸟,得恽寿平神趣。尤t精篆刻,所见8金石文1字,秦汉碑版极多,故所作多字印与o笔昼繁复之l字,处理妥贴舒畅。曾寄居江阴陈式金家,为8其刻印颇多。著有《续三g十y五m举》及z《适园印存》二r卷,《适园印印》四卷。 陈介2祺 (5700~0074)清代篆刻家,鉴别家。字寿卿,号簠斋,别号海滨病叟,山l东潍县(今7潍坊)人q。富收藏,精鉴别。工g书7法,以4颜真卿笔意出入v钟鼎文1字,自成一t家。生平好占文4字,与t吴式芬,潘祖荫,吴云x,吴大f澄等,文8字之m交甚密。因藏有十d钟,名其斋曰「十x钟山h房」。又f以6三s代玺及h秦汉印万u馀方1,辑成《十a钟山s房印举》。 胡震 (0264~351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o恐,号鼻山a,别号胡鼻山g人i,富春山k人h,富春大b岭长6,浙江富阳人y。对篆,隶之w学,造诣均深,尤d工a隶书1。所作有乱头粗服,天k真自然之m致。与h钱松往还甚密。同治元z年(5822)卒於沪上p。 钱松 (8668~4070)清代篆刻家。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末7道士l,西郭外史,云d居山z人i,浙江钱塘(今8杭州)人r,流寓上t海。善书8法,能山h水8,花卉。精鉴别,工g篆刻,为5西冷八o家之g一t。曾摹汉印二e千p方5,所刻雄浑淳朴,在浙派中4别具面目。著有《未虚室印谱》,《铁庐印谱》。传世昼迹有咸丰x七q年(3027)作《梅竹图》轴,图录於《名人l梅花集》;八l年作《仿黄子b久b山o水1图》轴,图录於《金石家书0昼集》;同年又a作《仿白玉1蟾梅花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欣赏 江尊 (8200~8407) 清代篆刻家。字尊生,号西谷,浙江钱塘(今4杭州)人z。晚寓吴中5。工c篆刻,为4赵之s琛弟子i,传乃i师衣钵。戴熙,黄谷原为6其作《西谷 图》卷,均名流题咏。 孙三u锡 清代篆刻家。字桂山z,又s字桂珊,子i宠,号怀叔,别号碧壶生,华南逸史,浙江平湖人c;一w说晚徙海盐;平湖,海盐,明清时均属嘉兴府。官陕西蛰厔县丞。工k书6法,学孙过庭。善刻竹;篆刻师陈鸿寿,浑朴遒劲,颇有韵致。善昼花鸟,为8江介5门m生,亦清丽绝俗。 徐三x庚 (8124~664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v字诜郭,号井f叠,又g号袖海,别号金叠山d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浙江上x虞人r。善篆,隶,常用《吴纪功碑》体势入m印,在吴熙载,赵之z谦外,能另辟面目。刻款运刀r熟练,不b加修饰,有生辣遒劲之e致。著有《金叠山g民印存》二r卷。作品欣赏 赵之k谦 (6428~1878) 清末6篆刻家,书5昼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盦,憨寮,无u闷,铁三t,梅盦,浙江会稽(今5绍兴)人o。文2宗咸丰z九s年(4463)举人n。历r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知县。博古通今5,与q文6人b周白山l(字双3庚,号四雪,馀姚人i)相友d善。精篆刻,初学浙,院二y派,后突破秦汉玺印规范,吸取古钱币3,镜铭及e碑版等篆字入b印,章法讲究,吉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格,印侧刻昼像,亦属首创。 书0法初学颜真卿,兼习e南北二g派,一p度去扬州鬻字,未得时赏,折回后苦心7精思,悟彻书4画合一c之v旨,求笔诀於古今4人l书1,得包世臣,张琦的论著,而知钩捺拒送,万p毫齐力o之v法,遂专o力h於篆隶八t分4,参以0六0朝造像,隶书1师法邓1石如,以6魏碑笔势写行书3,日6臻神妙,创立自己d面目。擅昼花卉蔬果,笔墨酣畅,水5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w趣,揉合徐渭,原济,李鳝诸家而抒出已a意,开h清末5写意花卉新风4。 传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图》轴,《菊花图》轴,现藏上b海博物馆;《绣球图》轴,《山q茶梅石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著有《二o金蝶堂印谱》,《补环字访碑录》,《六8朝别字记》等。曾总纂《江西通志》。0248牢上i海中0华书3局出版《赵伪叔花卉册》影印本。作品欣赏 王n石经 (4244~4026) 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d字君都,别署甄古斋主,山k东潍县人g。与s同里陈介2祺交善,得窥其所藏三q代器物,玺印,陶,瓦5等,因对三e代,秦汉文7字,极有研究。所作篆法运刀x,能合古制。刻古玺,有三z代鼎彝末6经剔刷的款识之z生辣感。治汉印,规炬准绳,宁静平稳,颇有清气1,惜呈疲软。著有《甄古斋印谱》(又n名《西泉印存》)。 王z尔度 清代篆刻家。字顷波,江苏江阴人k。极膺服邓4石如的书8法,篆刻,所刻所书0均以4邓5氏1为2宗,曾摹刻邓1印为0《古悔阁仿完白山k人u印誊》二y卷。 王f云i 清代篆刻家。字石香,号石芗,江苏苏州人o。篆刻章法工d稳,用刀v挺劲,时有新意;侧款作行楷及z隶书6,秀丽有致。同里曹秋舫将所藏古器编为7《怀米山e房吉金图》时,其器形及i铭文5均由石香手0摹於石。 胡钁 (8370~5400) 清代篆刻家。字匊邻,号老匊,匊,一m作菊,别号晚翠亭长2,浙江崇德(今1桐乡y)人w。生於清道光二m十s年,卒於宣统二o年,享年七c十y一k岁。工c诗,善书3,精刻印刻竹。得力z於汉玉8印,凿印诏版。所作白,匠心4独运能於疏落中7见8紧凑,得自然之n趣。曾摹刻宋拓《圣教序》,《麻姑仙坛记》及u《醴泉铭》不h失神韵。刻竹木h一p如刻石,不n以2平底光洁取胜,而著眼传神,故亦以8刻竹家著名。著有《不c波小g泊吟草》,《晚翠亭印储》。作品欣赏 ng
❷ 请介绍一下明清时期代表人物、作品、特点等
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文章出处:中国书画家网 发布时间:2004-01-11
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虽然趋于保守,但绘画领域却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各领风骚,树织画坛。
[明]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明初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民间,明代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后期士大夫文人画更是向独抒性灵发展,以画为乐、以画为寄。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之一
明清变革,并没有割裂绘画的传统,清代仍然画派林立,摹古、创新各行其道;文人画、西洋画也对宫廷绘画产生了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还以画为生、以画泄愤,金石书法的刚健之风也溶入了绘画。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后辉煌,清代绘画已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为近代中国绘画的改革作好了准备。
[明]陈洪绶《品茶图》
“华山派”与明画院绘画
明太祖朱元璋长于武功,拙于文治,他当政时期厉行文化专制主义,摧残艺文,画坛一派萧条景象。而采药于北方的医生兼业余画家王履(1332年-?)则幸免于难。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张深入自然,师法造化,从真山水中吸取创作素材。
[明]王 履《华山图册》之一
有《华山图册》存世,绘陕西华山小景40幅,题诗拔文,抒写欣赏自然风光的感受。山体作小斧劈皴,奇峭伟岸,林木杂生,云烟流布;笔墨苍劲,变化灵活,气韵生动。后人称他取法自然山水的画风为“华山派”。
[明]王 履《华山图册》之一
明成祖朱棣虽也实行文化专制,但手法与乃父不同,而是将文人、画士廷揽入宫,为其服务。王绂、谢缙等人就是被荐举的画家。洪熙、宣德以至成化、弘治皇帝当政时期,宫廷画家也一度兴旺,如边景昭、林良、吕纪等人,较为著名。他们的作品以兼工带写见长,设色富丽,题材吉祥,如象征长寿之松、鹤,象征兴旺之兰、竹,象征富贵之锦鸡,象征幸福之喜鹊等,一派升平气象。吕纪的花鸟画还含有规劝皇帝实行善政的意思,如《三思图》,画三只相思鸟,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
[明]吕 纪《三思图》
《残荷鹰鹭图》,画一只雄鹰正转身下扑,荷塘中白鹭和小鸟都惊慌逃避,不知所措,借以告戒皇帝不要滥用武功。绘画在开明的政治气候下,显然又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
[明]吕 纪《残荷鹰鹭图》
----------------------------------------------------------------------------------------------
“浙派”的创导者戴进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戴进(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画家,他曾在宣德年间被荐入宫,后遭忌返回家乡,卖画为生。逝后葬于西湖附近洪春桥畔。
[明]戴 进《关山行旅图》
戴进技艺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长,面貌也有多种变化,山水取法宋人苍劲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传统,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笔较重,粗犷有力,气势充沛。人物工意结合,面部描写较细,神态生动,衣纹线条则粗放顿挫,劲练洒脱,风貌独具,花鸟既能工笔设色,又能水墨写意。
[明]戴 进《溪堂诗意图》
戴进的直接继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钺、夏芷等,均为浙江人,故他的传派世称“浙派”。受戴进影响,江夏人吴伟笔墨更为纵放,被称作“江夏派”。 在“浙派”的影响下,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内外的画风多倾向于粗笔水墨,以挺拔豪放取胜,风行百余年,直至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崛起而告衰落。
[明]吴 伟《灞桥风雪图》
----------------------------------------------------------------------------------------------
极富书卷气的“吴门画派”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生活的繁荣,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路”的苏州(俗称吴门)涌现出卓有成就的画家群体,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为著名,人称“吴门画派”。他们的作品大多数表现江南文人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明]文徵明《真赏斋图》(局部)
“吴门画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创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气质,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书法雄厚浑朴,兼工山水、花鸟、人物,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年笔墨简放粗豪,气势雄强。所作率意纵逸,寓有野逸之趣,成为明代复兴文人画的先锋。
[明]沈 周《庐山高图》
沈周的弟子文徵明,曾为利禄所驱,举荐入京为翰林待诏,后不得意,辞官归里,书画终老。他的书画技艺也很全面,文雅典丽,笔墨蕴籍含蓄,风骨秀逸。文徵明长寿而勤奋,传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风不绝,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为“吴门画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
[明]文徵明《曲港归舟图》
文徵明的好友唐寅,颖悟异常,年青时应试,中应天府(今南京)解元,后入京会试,因舞弊案牵连下狱,罢为吏。他一气之下绝意仕进,放情声色,诗文书画为生。
[明]唐 寅《孟蜀宫妓图》
唐寅的作品以工细为主,又兼有文人的笔墨,富有诗一般的意境;书法秀逸遒劲,风格洒脱,雅俗共赏,深受欢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鸟兼工的画家,并因生活跌宕多趣,风流不羁,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江南才子。
[明]唐 寅《古木幽篁图》
文、唐的画友仇英,出身工匠,但勤奋好学,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所绘人物、山水,精工具体,设色清丽,构图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严谨,匠心独运,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赢得画坛的尊重,成为“吴门画派”四家之一。
[明]仇 英《桃源仙境图》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画工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
[明]唐 寅《落霞孤鹜图》
----------------------------------------------------------------------------------------------
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
在“吴门画派”兴复文人画的风潮影响下,随着思想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的“心学”兴起,明代中期的绘画变得更有生气,在技法上也有许多突破,表现于花鸟画创作上,水墨写意的大家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号白阳山人的陈淳(1483年-1544年),及号青藤的徐渭,世称“青藤白阳”。
陈淳的花鸟画师法沈周,用笔随意,自由纵横,淡墨疏笔,生趣横溢,是位以拙胜巧的高手。他的水墨花卉常常是一花数叶,疏淡欹斜,比沈周的作品更为活泼。
[明]陈 淳《花卉册》之一
徐渭较陈淳更为放纵,以泼墨大写意花鸟画见长,不求形似求生韵,笔势激动,气度轩昂,如感情之渲泄,澎湃汹涌。这与他怀才不遇的坎坷经历大有关联,才情在仕途上受阻,却在诗文书画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如《墨葡萄图》轴,几无线条,全用泼墨泼水而成,却墨分五色,浓淡有致,形态生动;狂放之气,足以骄人。
[明]徐 渭《墨葡萄图》
徐渭的人物画也很精彩,寥寥数笔,即见精神,有《驴背吟诗图》等。
[明]徐 渭《驴背吟诗图》
----------------------------------------------------------------------------------------------
董其昌的绘画风格
明代后期的画坛中心人物是董其昌(1555年-1636年)。他诞生于经济发达的松江,官至礼部尚书,是继元代赵孟钪
❸ 急求一篇关于扬州旅游资源特色的论文!
在中国美术史上众多的绘画流派中,“扬州画派”作为大众皆知的一个美术流派。他们几乎毫无师承关系(其中只有一对师徒),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建章立派”的艺术主张,仅由书画供求市场自由形成书画群体,但是他们带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社会大众的影响,却是历史上众多艺术主张鲜明(如元四家、清四王),地域特点突出(如吴门画派、华亭派),艺术师承关系明确(如岭南画派、吴门画派)的艺术流派所无法比肩的。
是什么原因使“扬州画派”如此影响广大,声名远播,风标独著而鹤立于艺术之林的呢?
一、“扬州画派”的形成历史及其特色
18世纪的扬州,因长江和大运河水运枢纽的优势,扬州成了当时中国盐运的集散中心。主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命脉的食盐业使扬州聚集了“数百家”富甲天下的盐商。拥有大量财富的盐商聚居扬州,必然带动扬州的繁荣。特别是当时官商巨贾对艺术的需求,促使艺术品需求增加,带来艺术品的生产与供给市场的发达。应市场所需,众多的画家聚集到了扬州。这些聚集到扬州的画家,都是在野文人,生活上较为困苦,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也多有不满,如金农、黄慎、高翔、罗聘、华喦等。他们中即使有的曾做过小官,如郑燮、李鱓、李方膺等人,但也多遭谗贬罢,甚至被侮入狱。这样,他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出于维持生计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个人性灵。“扬州画派”是当时扬州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每个人又都极富创新精神,个人风格独特,且极力与他人拉开差距,便形成了所谓的“八怪”。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为了取得盐商的喜爱与支持,扬州画家们必须使自己成为某种专门的画家,才能更加引人注目和吸引人购买。例如金农早期也画竹,为了不与郑燮冲突,故后来转向了画梅,成为画梅的专家。诸如李鱓的色彩表达,高凤翰的左手松笔画与指画,金农的“漆书”,个个都别开生面,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目。同时,由于卖画的原因,“扬州画派”画家在作画速度上再也不像古人那样“五日一山,十日一河”的精工细琢。他们多以快速创作展示花鸟人物为题材,形成了“扬州画派”以擅长写意花鸟画为主的特色。尽管他们中也有以擅长人物或山水者,但往往都是写意手法用笔,落笔落墨酣畅淋漓,成画快速急捷。例如李鱓作画的挥洒淋漓,郑板桥寥寥数笔而极富生趣的兰竹,黄慎的以草书入画等等。在题材的取舍上,他们画花鸟又多以梅、竹、兰、菊四君子或身边常见之瓜果虫鱼为题;画人物则多以神仙鬼怪及下层人物为对象;画山水则以一些残山剩石进行点染。总之,其取材对象多是普通之物,以其一枝半角来草草勾染,既表现文人士大夫高雅清幽的逸趣,同时也更容易被盐商及大众所接受。在作品的展示上,“扬州画派”强调诗书画的结合,画上必题诗,且有时甚至长篇巨制地题写文字,俨然以书法、诗词为主。在书法表现上,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创新。同时,“扬州画派”画家本身还非常看重自己的诗书画综合能力。据说,扬州盐商巨富对画家们也有要求,如“扬州二马,以文会友,凡文人来访,进门须先做诗一首,待审定后再决定接待等级”(见陈传席《扬州盐商与扬州画派及其它》)。据传,丁敬初到扬州,曾因盐商马曰琯考问其掌故和对对联未答出而遭到轻视和怠慢,只好跑到杭州去。黄慎初到扬州卖画失势请教金农,乃知在扬州卖画必须善诗善书,黄慎便回闽学诗后再到扬州,才得以名气大振。这一方面是盐商对画家诗文修养、名气的要求,客观上也造就了扬州画家个人诗书画兼善的特色。
扬州画派在对待绘画传统时,具备的强烈的创新求变的意识。在创作态度上,“扬州画派”画家出于维持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在创作中尽可能地展示其艺术才能,作品中除了诗书画完美结合,表现较强的综合素质外,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创作主题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作品。扬州画家都非常注重写生,他们中早年大多师从职业画家学习,临摹描绘尽可能地采取实用之物像,从大量实物写真而来。如黄慎早年仔细观察过各个阶层的种种人物肖像,郑板桥分不同时辰认真观察竹子,形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理念。同时,他们还善于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如石涛对扬州画派的全面影响,“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成为了“扬州画派”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础。郑板桥为学习古人,专门刻了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以示对徐渭的仰慕与学习。李鱓有《题花卉册》诗句表达其个人的学习取法:“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干是吾师……岂知造化从心手,顷刻春生莫要迟。”“扬州画派”的画家们都十分钦佩石涛,主要是石涛敢于摆脱当时画坛的正统主义和形式主义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如金农画马曾题诗曰:“扑面风沙行路难,昔年曾蹑五云端,红鞯今敝雕鞍损,不与人骑更好看。”由此可观,他所表现的更主要是人的理想和人的特殊思想感情以及叛逆思想。
二、“扬州画派”对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启迪
扬州画派之所以能在18世纪中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迅速崛起,并因盐商和广大市民的认同而名载史册,流传千古,其成功之处对振兴和繁荣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1)艺术创作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结合受众的审美习俗。扬州画派因盐商而兴,因广大市民的认同而流传于千古。18世纪的封建中国社会,商人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按照传统的儒家尊卑思想,要使在古代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士大夫(文人)去迎逢商人的口味,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扬州画派”画家由于他们本身已沦入生活窘迫之境,为了维持生存,只有按商人们的意志去创作,去画一些佛道之像或民间生活题材,甚至画乞丐,从而反造就了“扬州画派”在历史上的地位。
(2)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素质。诗、书、画、印结合是历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崇高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完美表现。“扬州画派”即使作为卖画求生者也得遵守这一艺术形式,即使是充满铜臭的扬州盐商们,在对待画家、对待文人和与文人们打交道时也不忘“以文会友”,以诗文水平确定招待档次,以诗文水平确定画作的价格。
(3)艺术必须树立个人风格,形成独特面貌。“扬州画派”画家之所以又被后人冠以“扬州八怪”,主要是针对他们每个人所形成的风标独著,不乖同道的个人特色。即使一个地域,一个时代、一个师门所出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也会迥然而异。例如,“扬州画派”几乎都画梅兰,但是各人在所画梅花的表现手法上却各有不同。如汪士慎画梅清淡秀雅,李方膺画梅则“铁干铜皮”,高翔画梅疏枝瘦朵、花蕊半开、雪冷风清,金农画梅则是用笔简朴、古涩,浓淡相宜,玲珑剔透;罗聘师从于金农,而画梅则又是浓淡交映,疏狂粗放。同时,在扬州画家中,早年金农同郑燮一样都喜画竹,由于郑板桥的显著影响,金农为了与郑拉开差距晚年便转向画梅而以此著称。其他如金农自创“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以草书入画,都使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貌,一家自有一家风格,才形成了“扬州八怪”。从某种程度讲,怪而不怪,只是一种特殊的个人风格而已。
(4)创新求变的艺术理念和深入写生的学习方法。在扬州画家的眼里,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应该是创造性地表现某种思想情感,并产生表现形式的创新。他们的创造以石涛、徐渭等大家为榜样,更多地吸取他们对传统的变革创新的创作思想,与古人拉开差距,与同时代者拉开距离,形成极富个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是他们深入学习古人技法技巧的结果,更是他们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事物的结果。正如郑板桥所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又如李鱓在学蒋廷锡的同时,还深入向高其佩学习,并在表现形式上吸取明代孙隆、清代恽南田及石涛诸家,这种集众家所长不断丰富自身,从而导致其画风数变,并形成自己的崭新风格的学习方式亦为后世所传颂。
对于学习古人,扬州画家们多是取长补短的扬弃式学习。如李鱓曾言:“……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茶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石涛与八大)”。可见,他们对古人是选择性的学习、扬弃,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扬州画派的创造无疑是成功的。他们既有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域经济文化背景,更有他们自身努力创新的结果。
❹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其余七位是
较为公认的扬州八怪为: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1、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4)罗聘花卉册扩展阅读: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有时含贬义。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
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❺ 简述宋、元、明和清等几代的文人画风格特征的发展变化
清 代 书 画
嘉庆汉装行乐图首先说清代的绘画。
清初以“六大家”和“四僧”的画著名。
“六大家”包括“四王”和吴、恽。
“四王”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hu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娄东人,祖父是明代万历朝的首辅。王鉴(15981677),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为
同族子侄。他们都曾接受过明代画家董其昌指导作画,都是山水画家。道光《情殷鉴古图》王时敏追随元黄公望,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图》、
《云壑烟滩图》等。王时敏诲人不倦,爱才若渴,“为一代画苑领袖”。王鉴以五代著名画家董源和南唐著名画家巨然为宗,代表作有《梦境
图》、《夏山图》,与王时敏匹敌。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少时从其祖父作画,仿效黄公望,于浅绛法独有心
得,深得祖父赞许。康熙时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康熙常将他招入便殿作画,鉴定内府名迹,任书画总裁、康熙万寿总裁。曾任中国书画类
书《佩文斋书画谱》编辑官,代表作有《梦境图》、《夏山图》等。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江苏常熟虞山人。王时敏与王鉴见他
可以造就,带他游历各地,并示以秘本,指导将近20年,终于成就。王翚效法元人笔法而有唐人气度。他的山水画,或气象雄伟,或具体而微
,构图别致。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康熙中期,应诏以布衣供奉内廷。他与学生杨晋合作创作了《康熙南
巡图》。图长300米,人物20000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年年底,王翚给他的门人宾客每人1幅画,用来换取裘衣。一些爱好他的作
品的人马上准备钱等着买。王翚作品,钱谦益、吴伟业、周亮工、宋荦等都曾作诗赞许。他作画,必用宣德纸、重毫笔与顶烟墨。他说,缺一
样,就不足以发古隽浑逸之趣。
“四王”技法都是以干笔渴墨层层积染作画。他们多模仿前人,创新不多,属于保守派,但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大公主(恭亲王长女)
、大阿哥
(同治帝)《荷亭晚钓图》清代一直以他们的画为正宗,追随者甚众,直至清末。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寿平”是字,号南田,江苏武进人。父亲忠于明,恽寿平不应举,卖画养父。山水学元代王蒙,并以山
水画自负,见了王翚画后,自量比不上他,就改写生,专攻花卉,开拓了宋徐崇嗣的没骨画法。作品超脱不俗,清新生动,得元人冷淡幽隽之
至。代表作有《双清图》轴、《花卉册》等。浑格不仅画法独步,而且诗格超逸,书法得禇遂良神髓,世称“南田三绝”。
吴历(16321718),号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与王翚同师王时敏,两人风格不同:王翚画清丽,吴历画冷隽。吴历山水画还富于纵深感
与立体感。“宗法元人,尤长大痴法。迭嶂层峦,心思独运,而气韵厚重沉郁,深得王奉常之传。”晚年吴历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画,
“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时”。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这群画家风格与“四王”迥然不同。
朱耷(16261705),名统麓,号雪个、八大山人,明宗室,入清后为僧。善山水,擅花鸟。山水画原学董其昌。入清后,更易其法,布局
险怪,意境苍凉。代表作有《山水通景屏》、《鱼乐图》、《柯石双禽图》等。花鸟画用拟人手法,简约含蓄。《孔雀牡丹图》以牡丹悬崖下
孔雀站立卵石顶上为画面,令人联想到清代官员头上的花翎,讽刺惟命是从的奴才。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之子(石涛于画后往往钤以“靖江后人”),名若极,字石涛,自号清涧老人,又
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明亡后,出家为僧。曾两次以明遗民身份接驾,迎康熙。工花鸟兰竹、人物,尤善山水。前者代表作有《墨竹》、《
墨荷图》、《焦菊图》、人物代表作是《睡牛图》、《西园雅集图》,山水代表作有《淮阳洁秋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泼墨山水卷》
。石涛最初师法清初安徽新安画派,受清初画家梅清影响殊深,后来他自创新法,《清史稿》上说他“画笔纵恣,脱尽
窠臼。”《中国美术简史》说:“石涛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看似无法而实际上便古法为我法,想像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
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王原祁说,石涛当推第一。他自叹不如,亦料王翚不及。
石涛有很高的绘画理论,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影响很大。
髡残(16121673),姓刘,字白秃,号石溪,湖南武陵(常德)人。善人物、花卉、尤长山水画,取法王公望、王梦。好写奇特奥景,构
图好山重水复,善用秃笔,多含兴亡之感。代表作有《苍翠凌天图》、《苍山结茅图》等。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韬,字奇六,安徽歙(shè)县人。明代诸生,入清后为僧,改名弘仁,早年学宋人画师,晚年学元末画家倪瓒
。善山水画,好画黄山松石,表现幽寂的气氛和奇倔的形象,透露出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思想。代表作有《冈陵图》、《晓江风便图》。
“四王”与“四僧”的区别主要是保守与创新。
郑板桥《竹石图》清代中期(康熙末至嘉庆),出现了两个绘画中心:一是北京,一是扬州。
北京的宫廷画家以创作人物为主。著名画家有焦秉贵、冷枚、丁关鹏等。他们多画人物:皇帝、后妃等。意大利画家郎时宁用西洋画法和
中国颜料创作了许多人物画和花鸟画。
乾隆时期“扬州八怪”以画山水、人物为主。郑燮(16931765)好画兰、梅,尤善画竹,借以歌颂清风亮节,表达孤傲脱俗的感情。代表
作有《衙斋竹图》、《兰竹图》、《荆棘丛兰图》。金农(16871764),山水、人物、花卉都行,尤善画梅,造意新奇。画山水则景色疏简,
饶有趣味。画人物,则外貌夸张。代表作有《玉壶春色图》、《梅花图》。汪士慎(16861759)画梅花、水仙精妙独绝,《春风香国图》、《
湖石水仙图》是其代表之作。李觯(16861762)善花卉,画笔纵横,风格豪迈。《松藤图》、《土墙蝶花图》都是传世之作。黄慎(16871770
)善人物、山水、花鸟。“用狂草入画,恣意放纵,线条酣畅,极具变化”。(赵丛苍主编《古代书画》)。慈安太后便服像有《漱石捧砚图
》、《醉眠图》传世。李方膺(16951755)善画兰竹松石,也能画梅。有《墨梅图》、《风竹图》、《游鱼图》传世。高翔(16881752)山水
画著名,构图简静而洗练。代表作有《山水册》、《弹指阁图》、《梅花图》。罗聘(17331799),金农弟子,善山水、花卉、人物,能继承
前人又不拘泥,笔法生动,《鬼趣图》、《二色梅图》都是传世精品。
“扬州八怪”以花鸟画为主,注重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创新精神强,新意浓郁,写意画得以很大的发展,使画坛再次异军突起。
嘉庆以后的著名画家有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两人都是书法家兼
花鸟画家。他们的画融入了他们用笔苍健的书法特点,具有淳朴风格,然而色彩鲜明。他们力求造型特色之美,有许多地方超越了前人。
下面说清代的书法。
清代书法可分二个时期:清初至中期道光与中期以后。
第一个时期是帖学大兴时期。所谓帖学是翻刻前代名帖临摹。清初,由于康熙皇帝赏识,明董其昌书法十分流行,出现“万家一董”的现
象。董体融颜体与赵体之法,圆转流利,闲适自然,但启示薄弱。学董体最著名的有张照(16911745)、沈荃(16241684)、金农(16871763
)、查升(16501707)。清中期,乾隆皇帝则偏好元代赵孟頫的字体,又出现“千户一赵”的现象。赵体笔画圆润,光绪皇帝《临颜真卿自书
告》轴字体匀称优雅。学赵体最著名的有汪由敦(16921758)等。
不论在清初还是中期,书风独特的书法家还是大有人在。譬如清初的傅山、朱耷,中期的梁同书、郑板桥。傅山(16051690),草书云转
霞飞,小楷朴实古拙,行书秀逸多姿。朱耷行草融合篆法,风貌奇特。梁同书(17231815)号山周,是乾隆时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梁诗正的
儿子。开始学颜柳书法,接着又学米芾,晚年又加以变化,崇尚自然,笔力纵横,名满天下,求书者众多,每天求他替自己写字的纸就有数束
。日本、琉球都有人来求字。一次,琉球国王让一个留学生回国前一定要梁同书写幅字才回去。梁同书满足了他的愿望,学生才高兴离去。郑
板桥书法也很有特色,融真草隶篆为一体,杂以兰竹描绘之法,别成一体,郑板桥称为六分半书。
第二个时期是碑学时期。碑学是崇尚碑刻的书派。嘉庆、道光以后,书法家效法六朝碑版以及自秦及晋的石碑文。最突出的有邓石如、赵
之谦等。
邓石如(17391805),安徽休宁人。他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遍临秦汉碑刻。他学书善作变化,融合篆书、隶书,能以隶法写篆书,以篆
书笔意写隶书,超越了前代隶书和篆书高手。在篆隶书取得突破后,他又以篆隶笔法入楷,超越了唐人。
赵之谦(18291884),绍兴人。开始学颜体,后钻研北碑,以碑北写行书。篆、隶学邓石如,并能融化,楷书以颜体为本而又有魏碑特点
,称为“颜底魏面”。隶书又掺以楷法,
很有个性。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大书法家。学书不囿于一人一体:楷书学颜体、钟繇,隶书学汉石刻,篆书学石鼓文。篆、隶、
真、行、草俱佳而以篆书为最。其楷书,严谨匀整;行草,气势奔腾;隶书,苍劲雄浑;篆书,雄放泼辣。
清代是书法中兴的时期,名家众多,上面只是介绍了一部分。值得佩服的是,很多书家同时又是画家,譬如傅山、朱耷、金农、郑燮、赵
之谦、吴昌硕等。虽是书画同源,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一人而兼善两艺,需付出多少劳动!
清代书法论著较为丰富,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书概》、石涛《画语录》。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子,名若极,号石涛,释号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工人物画,尤善
山水画。构图富于变化,意境新奇、雄浑。著名画家王原祁赞叹道:“大江南北,当推石涛为第一。”石涛《淮扬清秋图轴》与弘仁
(16101663)、髡残(16121673)、八大山人,合称“清初四画僧”。
由于清王朝对汉族知识分子和明宗室采取优抚政策,石涛的大半辈子在清朝过,并两次恭迎康熙圣驾,坚持不懈地从事绘画创作。
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了获取绘画素材,使作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的奇山异水不断赋予他
的创作以新意。
石涛注重师承,但不囿于成法。因此他的山水作品富于变化。当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建华评论说,石涛“能熔铸千古,脱去时习,独出手眼
,无一笔浙、吴两派习气”。
石涛不仅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画语录》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统一
,还有无法而法论、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等,今天画界还奉为圭臬。八 大 山 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号人屋。“八大”,四方四隅人为大;“人屋”,广厦万间俱人屋。
八大山人性耿直,有异秉。八岁即会诗。善书法,工篆刻,精于绘画。曾画荷花一枝,半开池中,败叶散乱,横斜水面,生机勃勃。张挂
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满堂。他又曾画过龙,蜿蜒升降,欲飞若动。山人又喜欢说笑话,倾倒四座。
后来山人哑不能言,后弃家为僧,号雪阁,不久又发疯。其号先后易为个山、个山驴、八大山人。
山人酒后作画。作画时只将墨泼在纸上,或用破扫把将墨水洒在纸上,或用破帽把墨抹在纸上。一张纸搞得肮肮脏脏的,简直不忍目睹,
这时他才拿起笔来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成花鸟竹石,无不入神。如果写字,他就挥臂援笔,狂叫大呼,洋洋洒洒,立刻写出几十个字
来。酒要是醒了,一个字都写不出。这时即使把百镒黄金放在他面前要他再写,他看都不看。
焦秉贞的西洋画
吴历《湖天春色图轴》西洋画传入中国始于明末,大概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的,有耶教天主像。
这幅像画的是一个神气圆满、彩色鲜丽的小儿。利玛窦曾说:“中国人只会画凸出的一面,所以没有凹凸之分。我国画家既会画凸出的部
分又会画凹陷的部分,所以四面都圆满。”
康熙时济宁人焦秉贞研究西洋画后,领悟了它的画法:正面明而侧面暗,把暗处涂黑一点,明亮的正面就凸现出来了。后来他又把西洋画
的画法来了一番变通,描绘人物甚工。
焦秉贞供奉内廷,他依康熙之命绘制了四十六幅西洋画耕织图,形态毕肖。不知者还以为是外国人画的。
傅青主作画
傅青主(16021683)即傅山,青主是字,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他坚持民族气节,穿朱衣,住土穴,坚决不出来作官。康熙年间,他已70
余岁,举博学鸿词,被强征至京。他躺在城西古寺,不参加考试。最后以老病辞归。
傅青主善画山水墨竹,工诗文及金石篆刻。他还擅长医术,尤其妇科。
傅青主以书画闻于世,但不轻易为人作画。
有位朋友求画。傅说,他作画,首先要选择时间,选不好不下笔。朋友约定中秋晚上作画。他说,如果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就要朋友准
备好纸笔。
中秋到了,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大喜。他知道傅饮酒,就先与他痛饮,从晡时(下午三至五时)到日偏西才罢。然后让侍者把墨研浓,把
两张茶几拼在一起,将丈把长的玉版纸铺在上面,取铁界尺压住纸的四角,说等月亮东升时就用蜡烛光照着画。
不久月亮出来了,傅很高兴。他让侍者手拿一钵浓墨放在旁边几上,让其他人退下,独自一人执笔作画。朋友远立观望。只见傅手舞足蹈
,好像发狂似的。朋友跑到他背后,用力把他抱住。傅狂叫一声,叹道:“你这一下子把我的画兴败了。”说完,把笔扔在地上不画了。
女画家的不幸
清代有个女画家叫李珍。她是湖北潜江人,便自号“潜江女史”。父亲叫李小峰,以画花卉闻名,是他教李珍画画并成名。但由于她父亲
贪图权势和金钱,使富于才华的李珍遭遇不幸:她成了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李珍花卉画得好,求画的人自然多,求婚的人也多。答应谁好呢?他父亲贪鄙,要找个做官的作女婿,以便日后与官场打交道。
江夏(今武昌)县令诸可权的远方亲戚向李珍求婚。他家本来穷,有时连锅都揭不开。他母亲认为把李珍娶过来,靠她卖画,便可解决生
活问题,便请人代为求婚。李珍父亲觉得把女儿嫁给诸某,就可捐一个县丞、巡检那样的官儿,便答应了。后来他听说诸某穷,又追悔莫及。
新婚之夜,李珍见诸某无能又难看,很不高兴。一个月后,李珍随诸某到汉阳婆家,妯娌笑她长得不好看,有的又说她的脚不够小,还拿
她的脚细看。李珍的女仆偶尔劝阻,竟遭诸某之兄的耳光。
李珍不惯煮饭、女红,家里人又说她懒,无能。
不久,诸某即督促李珍到武昌取画具、画稿,希望她卖画得钱。李珍对这个要求很气愤。她认为,绘画是父亲教的,作品卖钱大半应归父
亲。这又导致了翁婿之争。
父亲、丈夫都是贪鄙之人,夫家个个俗陋难堪。处于如此环境中,李珍感到如行于荆棘之上,便愤怒地说:“如果以大义要求我,我以自
己的手艺养丈夫就够了,现在全家吃吃喝喝都靠我,哪有这个道理?”她于是把画具尽行扔掉,发誓不再作画。婆家见她如此,对她更为刻薄
,多次骂她。李珍再也忍受不了,便吞生莺粟膏自杀了。
长江万里图
张学曾,会稽人,字尔唯,号约庵,工书,善山水画。顺治元年(1644),张到苏州担任太守。同级堂官孙承泽(益都人,字耳北,号北
海,明崇祯进士,入清仕至吏部左十郎)、龚鼎孳(合肥人,字孝升,号芝鹿,明崇祯进士,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擅长诗歌)、曹溶(秀水
人,字秋岳。明崇祯进士,官御使,归清后授原官。擅长诗歌)三人设宴为之饯行。
酒后各人展示所藏名画,互相夸耀。张学曾展示的是其所藏宋名画长江贯道(名参)“万里长江”画卷真迹。孙、龚、曹三人传观,爱不
释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可谓压卷之作了。张很是得意。不意孙承泽突然对他说:“这图以‘万里’为名,而为你一人所有,岂不太贪;不
如截为四段,每人一段,各得二万五千里,岂不是件好事?”龚、曹二人附和,拍手叫好,令侍从立即取刀尺来。爱图如命的张学曾一听,信
以为真,连忙跪地乞求。孙北海大笑,说:“我现在想起唐代一副绝对了。”大家问是什么对。孙说:“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
”
“翦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是集句对。上句出自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下句是刘禹锡《赠李司空妓》“恼乱蓟州刺史肠”句,改换了一字。
❻ 中国历代著名画家
1、东晋-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擅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
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2、魏晋南北朝-曹不兴
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孙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被称为“佛画之祖”。
在当时,严武的棋、皇象的字、曹不兴的画被称为“三绝”。在吴地与皇象善书、严武善弈等号称“八绝”。
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据《建康实录》载,他曾在宽五十尺的素绢上作画,所画人物的头面、手足、肩背、前胸等皆不失尺度。
3、隋唐-阎立本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 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代政治家、画家。
隋朝,阎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阎立本继任兄长阎立德为将作大匠,同年由将作大匠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阎立本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
4、五代-周文矩
周文矩,中国五代南唐画家。建康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人。生卒年代不详,约活动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943~975),后主时任翰林待诏。
周文矩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于仕女。周文矩也是出色的肖像画家。存世作品多为摹本《宫中图》、《苏武李陵逢聚图》、《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太真上马图》。
5、明代-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6、清代-朱耷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❼ 著名小篆家都有谁
汪启淑
(1728一1800)清代篆刻鉴别家.字慎仪,号秀峰,,安徽歙县人.官兵部职方
可郎中.酷爱印章,自称印癖先生.侨寓杭州,家有「开万楼上藏善本书数千种, 搜有周秦至元明印章数万钮.与同里丁敬,黄易,金农等极为友善.辑有《飞鸿 堂印谱》五集,《汉铜印丛》十二卷等多至二十馀台.另有《续印人传》八卷,《水 曹清暇录》,《小粉场日记》等.
潘西凤
清代篆刻家.字桐冈,号老桐,别号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侨居扬州. 约创作活动於乾隆(1736一1795)的.为王良常弟子.与郑燮,等友善.精篆刻, 古拙有致.并擅刻竹制印章,分贻戚友.子封,字小桐,亦善刻竹印.
桂馥
(1736-1805) 清代篆刻家,文字训诂学家.字末谷,号冬卉,别署渎井复民,
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进士,宫云南永平县知县.藏书甚富,好
考订文学源流.篆刻宗秦汉玺印,刀法挺拔,不求时尚,非至好不能得其所刻,
作品流传至少.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参校.
著有《缪篆分韵》五卷,《续三十五举》,《说文义证》等.
乔林
清代篆刻家.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江苏如皋人.善篆隶书.篆刻师法许容, 颇负时誉;善刻晶,玉,瓷何等北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亦刻隶.亦工画.
子昱,字丹辉,号锦潭.篆刻承家学,兼长水墨兰竹.
张燕昌
(1738一1814)清代篆刻家.字芑堂,号文渔,一作文鱼,别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优贡生,举孝廉方正.篆刻拜丁敬为师.工篆,隶,能飞白,擅金石
文字考证.昼兰得陈古白意.著有《金石契》,《飞白书隶》,《石鼓文存》及《芑 堂刻印》.
鞠履厚
清代篆刻家.字坤皋,又字樵霞,别号一草主人.奉贤(今属上海市)人.篆刻工
整秀丽,功力极深.与其表兄王玉如,均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篆刻名手著有《坤
皋铁笔》二卷.
董洵
(1740-?)清代篆刻家.字企泉,号小也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官通判,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生.与同时人余集,黄钺,赵秉冲,罗聘等友 善,为罗聘刻印独多.所作虽事法秦汉,但结构多变化,无妍媚之态,别有新意. 刻款亦潇洒自然.善书,工兰竹.嘉庆十七年(1812)尚在世.著有《小池诗钞》, 《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作品欣赏
陈克恕
(1741一1809) 清代篆刻家.字体行,号目耕,又号吟香,健清,妙果山人 等,浙江海宁人.善篆隶书,篆刻学.其篆刻颇为工稳,惜较板滞,缺少变 化,流传作品不多.著有《存几希斋印存》四卷,《篆刻针度》八卷,《篆 学示斯》二卷,《篆体经眼》二卷等.
蒋仁
(1743一1795)清代篆刻家.原名奉,字阶平,后得「蒋仁」古铜印,乃更名,
号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篆刻师法丁敬,参以
已意,於流利中见朴茂,且以颜体行楷刻侧款,别有风致.与丁敬,黄易,奚冈
齐名.为「西冷八家」之一.兼善书法.作品欣赏
邓石如
(1743一1805)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原名琰,又字顽伯,一件完伯,别号 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精四体书.篆书得汉碑篆额及唐李阳冰《三 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沈雄朴厚,自成面目,一洗刻板拘谨之风.曾书《黄 鹤楼诗轴》,《晚眺峻爽楼诗轴》,《四体书屏》,《沧海日长联》等.篆刻得力於书 法,苍劲庄重,流利清新,使当时局限於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为之一变,世称「邓 派」,亦称「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子传密,原名尚玺,字守之, 号少白,亦工篆,议和篆刻,能传家法.作品欣赏
巴慰祖
(1744-1793)清代篆刻家.字隽堂,晋堂,号予籍,又号子安,莲航等,安徽
歙县人.生於乾隆九年,卒於乾隆五十八年.富收藏,工书画.篆刻初宗程邃,后於书体章法,有所改进,所作构 思精密,用刀挺秀,自具面目.尝摹刻《顾氏集古印谱》,将其中部份秦汉印辑 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精心细作,几可乱真.复有《百寿图印谱》一卷.
作品欣赏
林德树
清代篆刻家.字德树,号雨苍,别号桃花洞口渔人,晚号晴坪老人,福建福州人. 篆刻结构工稳,章法安详,侧款作行楷.著有《印商》二卷.
黄易
(1744-约1802) 清代篆刻家,书昼家.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篆刻醇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冷八家之一.擅山水,笔墨
清篇,亦写墨悔.曾作《看潮图「《溪水清远图》,《李竹懒诗意图》,《墨悔图和《仿元人观瀑图》等.传世画还有《悔花图》,《开河舟中诗意扇》等,现藏北京 故宫博物院.工隶书,沈著有致;兼喜集金石文字.官山东济宁府同知时,广搜 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与丁敬,蒋仁,奚冈齐 名.作品欣赏
奚冈
(1746一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初名钢,字纯章,号铁生,又号萝龛,蝶野子,别署鹤渚生, 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冷八家.
亦工诗善书,长於绘事,性孤介, 非其人不予.书兼工四体,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山水潇洒 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超脱,为浙 中昼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传世画 还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烬馀稿》.作品欣赏
张开福
清代篆刻家.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浙江海盐人.张燕昌子.工画 兰,精篆刻,宗家法.家贫,常遨游,所至搜访残阙於荒烟丛棘中,偶有所获, 必手拓以返.故其学亦旁及考证金石.著有《山樵书外纪》一卷等.
胡唐
(1765-?)清代篆刻家.初名长庚,字子西,别署城东居士,安徽歙县人.约生於清乾隆三十年,卒年不详.巴慰祖外甥.工书法篆刻一如其舅,风格婉约清丽,小行书侧款尤精绝.道光六年 (1826)尚在世.并无印谱传世,程芝华曾摹刻巴,胡作品成《古蜗篆居印述》巴胡两家,以精严取胜,赵之谦甚为称赞,并且也受了他们的影响.作品欣赏
翁大年
(1760一1842)清代篆刻家.初名鸿字叔钧,又字叔均,号陶斋,江苏吴江人.
精考证,篆刻取法秦汉,结体工致妥贴.侧款作小楷,颇有韵致著有《古官印志》 八卷,《古兵符考》八卷,《泥封考》二卷,《陶斋金石考》二卷,《瞿氏印考辨证》 一卷,《旧馆坛碑考》二卷,《陶斋印谱》二卷.
陈豫锺
(1762-1806)清代篆刻家.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卒於嘉庆十一年.篆刻早年师法 文彭,何震,后学丁敬,工整秀致,侧款尤为清丽.为西冷八家之一.亦能书昼, 善松竹.与陈鸿寿齐名,世称「二陈」.著有《求是斋集》,《今古画人传》,《明画姓氏韵编》等,篆刻作品收录於《西泠八家印谱》中.作品欣赏
钱善扬
(1765-1807)清代篆刻家.字顺父,又作顺甫,又字慎甫,号几山,又号麂山,浙江秀水(今嘉兴)人.钱载之孙篆刻取法秦汉,苍茫古朴,在疏
密处理上亦别出心裁,作品流传极少.昼善墨竹,得其祖法,亦具奇趣.与
同里文鼎同学,极友善.著有《几山吟稿》.
文鼎
(1766-1852)清代篆刻家,画家.字学匡,号后山,别号后翁,浙江秀水(今嘉兴)人.颜所居曰「停云旧筑」.文宗咸丰元年(1851)徵举孝廉方正,不乱篆刻谨严,章法二亿,得文彭遗言.亦精刻竹,所刻扇骨或臂搁,皆自作书昼.善山水,松石,师法文徵明,亦秀丽绝俗,曾作《张琴和古松图》,《桐华书屋图》《榴花蒲酒图》,《虬松图》等.
传世昼还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作《梅华水榭图》轴,图录於《名人书画》;道光四年(1824)作《梅兰绮石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精鉴别,富收藏,曾得汉元延三斗鋗,因颜其室曰「三斗鋗斋」.与同
里钱善扬为同学,论书读昼,往还甚密.著有《五字不损本诗稿》.
陈鸿寿
(1768一1822)清代篆刻家,书昼家,制陶家.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公,别号种榆道人,夹谷亭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陈士播孙.仁宗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淮安同知.篆刻继杭郡四名家丁敬,奚冈,黄易,蒋仁.取法秦汉,擅切刀,纵肆爽利,浙中人多宗之,并对后来取法浙派者影响颇深.为西冷八人家之一.官溧阳县时,曾设计有紫砂壶样十八式,由制陶家杨彭年为之制茶具,经其刻诗词书书壶身刻「阿曼陀室」铭文,风行一既有「曼生壶」之称.亦擅竹刻,筛乱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
诗文书昼皆以资胜,以学古受知於阮元,尤嗜摩崖碑版.行楷有法臣,八分书简占超逸.画山水不著笔,悠然意远,在姚云东(公绶),程孟阳(嘉燧)间,兼工花卉,兰竹,与陈豫锺齐名,世称「二陈」.著有《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193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陈曼生花卉册》影印本.作品欣赏
高垲
(1769-1839) 清代篆刻家.字子高,号爽泉,浙江杭州人.曾为阮元幕客.篆刻宗浙派,秀劲有法.书法秀丽绝俗,颇见功力,又善小楷.曾手写薛氏钟鼎款识并释文考证.
瞿中溶
(1769-1842) 清代篆刻家.字镜涛,号木夫,又号苌生,晚号木居士,江苏定(今属上海市)人.同里钱大昕之婿.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湖南布政司理问.广搜访,富收藏,工书昼,好篆刻,尤精金石考证之学.生平勤於著述,故书昼篆刻作品存世较少.著有《汉金文篇》,《湖南金石志》,《吴郡金石志》,《集古官印考人《集古虎符鱼符考》,《古玉图录》,《弈载堂文集》,《古泉山馆集》等.
孔千秋
清代篆刻家.原名广居,号瑶山,作瑶珊,尧山,江苏江阴人.约创作活动於乾隆(1736-1795)间.因得「孔千秋」汉铜印一枚,遂改名千秋.又得奇石一座,峦壑幽邃,有文徵明署刻瑶山二字,因号瑶山.通六书,工篆,隶.篆刻师秦汉铸印,工整滔劲;摹刻碑帖,尤能传神.毕沅《经训堂法帖》,多为其手刻.著有《说文疑疑》,《玉台印谱》.其子昭孔,孙显三,均以篆刻世其业.
徐同柏
(1775一1860或1854) 清代篆刻家.原名大桩,字籀庄,又字寿藏,浙江嘉兴人.得舅氏张廷济指授.精研六书,篆籀,多识古文奇字.廷济所用 印,多出其手,得古器,必与之考证..著有《从古堂款识学》十六卷,《从古 堂吟稿》等.
孙均
(1777~1826) 清代篆刻家.字古云,又字诒孙,浙江杭州人.篆刻宗陈鸿 寿,有育劲浑朴之趣,善昼花卉,得徐渭,陈道复笔意.中年奉母南归, 侨寓吴门(苏州).
屠倬
(1781~1828)清代诗人,画家,篆刻家.字孟昭,号琴坞晚号浅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任江苏仪徵县令时,以纺织之具教民,颇得民心.道光元年(1821),官至袁州知府.善画山水远宗董源,米芾,近师奚冈.意境开拓,笔墨苍润,有融浑秀逸之气.兼工花卉兰竹,金石篆刻亦具功力.篆刻宗陈鸿寿,用单刀刻边款,得自然浑仆之趣.传世作品有嘉庆七年作《萧寥溪烟图》轴.十七年作《墨竹图》轴,均图於《金石家书画一集》;二十四年作《墨梅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工诗,著有《是程堂集》
杨澥
(1781~1850)清代篆刻家.原名海,字竹塘,又字竹唐,号龙石,晚号野航,别号石公山人,江苏吴江人,深研金石考据,并善刻竹.篆刻早年学浙派,后重秦,汉,力矫妩媚之习,自有特点.晚年刻正书,隶书侧款,得汉魏六朝碑刻遗意.著有《杨龙石印存》二卷.
赵之琛
(1781~1860)清代篆刻家,昼家.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精心嗜古,遂金石之学,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以陈豫锺为师,兼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为西冷八家之一.亦工书善昼,媲美奚冈.山水师黄公望,倪钻,以肃疏幽淡为宗.花卉笔意潇洒,点色清雅,饶有华邑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染,体态毕肖,为写生能手.晚年喜昼佛像.传世作品有道光十七年(1837)作《南极老人图》轴,图录於《中国名昼宝鉴二十年作《大士图》,图录於《金石家书昼集》;三十年作《悔花幽篁图》 图录於《艺林月刊》第八期.著有《补罗迦室印谱》.作品欣赏
冯承辉
(1786~1840) 清代篆刻家.字少眉,又字少糜,号伯承,别号老糜,眉道人,悔花昼隐,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篆刻取法秦汉,旁及浙院两派,所作能出新意,自成面目.工昼人物,花卉,而昼梅有独到处.著有《古铁斋印谱》,《印学管见》,《历朝印识》,《题昼小稿》等.
王应绶
(1788~1841)清代篆刻家.一名日申,号子若,江苏太仓人,王原祁裔孙.精篆刻,工篆,隶书,善画山水,并皆佳妙.尝应葛廉山之聘,以砚石百馀方,缩摹汉砚刻成《百汉砚碑》,神态毕肖.
达受
(1791~1858)清代篆刻家,书昼家.僧人.字六舟,,别号寒泉,南屏退叟等,浙江海昌(今海宁)人.俗姓姚,为白马寺僧;一说本姓陈,名畯.善篆刻,尤精摹拓古器,碑帖,阮元誉为「金石僧」.工篆,隶书,擅山水,花卉,得青籐老人纵逸之风.曾作《群仙祝寿图》;传世昼迹有《墨悔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好收藏,精鉴别,曾筑磨砖作镜室及墨王楼以储古物,所藏唐代怀素《小字千
文》真迹,为稀世珍宝.因追慕怀素以蕉叶代纸练字而名所居曰「绿天广」,乃自号「小绿天庵僧」.与何绍基,戴熙交往甚密.曾主持杭州西湖净慈寺,苏州沧浪亭大云庵.著有《小绿天庵吟草》,《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山野纪事诗》等.
黄学圮
清代篆刻家.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篆刻工整有法度,大小篆咸能得其生趣.嘉庆,道光(1796-1850)间著有《历朝史印》,朱珪,陶澍,石韫玉,梁帝钜为之作序.除《历朝史印》十卷外,另著有《楚桥印稿》四卷.
程庭鹭
(1796~1858)清代画家,篆刻家.字序伯,号蘅乡,红蘅生,梦盦等.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早岁问业於陈文述(1771-1843),居苏州多年.工诗词骈文,并擅丹青.画山水从文徵明入手,笔墨劲秀者居多.后得钱杜指授,清苍雅秀,近李流芳.篆刻上溯秦汉,有《小松园阁印本》.传世作品有咸丰六年(1856)作《为秋谷写山水》轴,图录於《金石家书画集》;同年作《仿王奉常设色》扇面, 图录於《历代名人扇集》.著有《练水画徵录》,《篛庵画尘》等.
吴熙载
(1799~1870) 清代篆刻家,昼昼来.原名廷颺,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徵人.工四体书,尤精篆,隶,温婉圆健.篆刻学邓石如,并参汉印,於遒凝练中见流畅.
曹世模
清代篆刻家.字子范,号山彦,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篆刻取法秦汉,谨严古朴,颇有韵致.又善刻竹.尝摹秦汉官私印为《强勉斋印谱》二卷.兄世楷,号芹泉,亦工篆刻及镌竹木.
何昆玉
清代篆刻家.字伯瑜,广东高要人.篆刻师法秦汉,旁及浙派,所作谨严浑厚,时出新意.尤擅模拓彝器,尝客山东潍陈介祺家,得见陈氏所藏古物,赏奇析疑,见闻日广,鉴别遂精.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六卷.
张辛
(1811~1848) 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盐人.张燕昌从子,张廷济侄,尝为廷济刻印,极受称赏.廷济清仪阁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窥珍秘,其艺日进.兼善刻竹,苍劲浑朴,别有生趣.
吴咨
(1813~1858) 清代篆刻家.字圣俞,又字晒予,江苏武进人.曾学於李兆洛,工篆,隶书.能昼花卉,鱼鸟,得恽寿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见金石文字,秦汉碑版极多,故所作多字印与笔昼繁复之字,处理妥贴舒畅.曾寄居江阴陈式金家,为其刻印颇多.著有《续三十五举》及《适园印存》二卷,《适园印印》四卷.
陈介祺
(1813~1884)清代篆刻家,鉴别家.字寿卿,号簠斋,别号海滨病叟,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富收藏,精鉴别.工书法,以颜真卿笔意出入钟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与吴式芬,潘祖荫,吴云,吴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钟,名其斋曰「十钟山房」.又以三代玺及秦汉印万馀方,辑成《十钟山房印举》.
胡震
(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号鼻山,别号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岭长,浙江富阳人.对篆,隶之学,造诣均深,尤工隶书.所作有乱头粗服,天真自然之致.与钱松往还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沪上.
钱松
(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末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书法,能山水,花卉.精鉴别,工篆刻,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所刻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著有《未虚室印谱》,《铁庐印谱》.传世昼迹有咸丰七年(1857)作《梅竹图》轴,图录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黄子久山水图》轴,图录於《金石家书昼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欣赏
江尊
(1818~1908) 清代篆刻家.字尊生,号西谷,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寓吴中.工篆刻,为赵之琛弟子,传乃师衣钵.戴熙,黄谷原为其作《西谷 图》卷,均名流题咏.
孙三锡
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宠,号怀叔,别号碧壶生,华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说晚徙海盐;平湖,海盐,明清时均属嘉兴府.官陕西蛰厔县丞.工书法,学孙过庭.善刻竹;篆刻师陈鸿寿,浑朴遒劲,颇有韵致.善昼花鸟,为江介门生,亦清丽绝俗.
徐三庚
(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叠,又号袖海,别号金叠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隶,常用《吴纪功碑》体势入印,在吴熙载,赵之谦外,能另辟面目.刻款运刀熟练,不加修饰,有生辣遒劲之致.著有《金叠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赏
赵之谦
(1829~1884) 清末篆刻家,书昼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盦,憨寮,无闷,铁三,梅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文宗咸丰九年(1859)举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知县.博古通今,与文人周白山(字双庚,号四雪,馀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学浙,院二派,后突破秦汉玺印规范,吸取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讲究,吉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格,印侧刻昼像,亦属首创.
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二派,一度去扬州鬻字,未得时赏,折回后苦心精思,悟彻书画合一之旨,求笔诀於古今人书,得包世臣,张琦的论著,而知钩捺拒送,万毫齐力之法,遂专力於篆隶八分,参以六朝造像,隶书师法邓石如,以魏碑笔势写行书,日臻神妙,创立自己面目.擅昼花卉蔬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济,李鳝诸家而抒出已意,开清末写意花卉新风.
传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图》轴,《菊花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绣球图》轴,《山茶梅石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著有《二金蝶堂印谱》,《补环字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曾总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赵伪叔花卉册》影印本.作品欣赏
王石经
(1833~1918) 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别署甄古斋主,山东潍县人.与同里陈介祺交善,得窥其所藏三代器物,玺印,陶,瓦等,因对三代,秦汉文字,极有研究.所作篆法运刀,能合古制.刻古玺,有三代鼎彝末经剔刷的款识之生辣感.治汉印,规炬准绳,宁静平稳,颇有清气,惜呈疲软.著有《甄古斋印谱》(又名《西泉印存》).
王尔度
清代篆刻家.字顷波,江苏江阴人.极膺服邓石如的书法,篆刻,所刻所书均以邓氏为宗,曾摹刻邓印为《古悔阁仿完白山人印誊》二卷.
王云
清代篆刻家.字石香,号石芗,江苏苏州人.篆刻章法工稳,用刀挺劲,时有新意;侧款作行楷及隶书,秀丽有致.同里曹秋舫将所藏古器编为《怀米山房吉金图》时,其器形及铭文均由石香手摹於石.
胡钁
(1840~1910) 清代篆刻家.字匊邻,号老匊,匊,一作菊,别号晚翠亭长,浙江崇德(今桐乡)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统二年,享年七十一岁.工诗,善书,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汉玉印,凿印诏版.所作白,匠心独运能於疏落中见紧凑,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圣教序》,《麻姑仙坛记》及《醴泉铭》不失神韵.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洁取胜,而著眼传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储》.作品欣赏
❽ 什么网站上可以下载到高清的中国古代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最好是免费的。
推荐--当代工笔人--当然是免费的--但要做个简单的注册--,去看看就知道了
❾ 竹石这首古诗描绘了竹子怎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 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他的研究不顾深入,电视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电视剧,出版界推出了《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评传》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著作。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注释]
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那、你。
[译诗、诗意]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赏析]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聘等八人。)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附图】清廷珍品《梅花竹石图》自海外回流
一幅参考价达两百万元的清代宫廷绘画珍品《梅花竹石图》将于六月在天津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的春季大拍中亮相。这幅作品是天津国拍公司经多方努力从日本征集的,作者为我国清代著名画师邹一桂。清宫乾隆以来至宣统一直藏于清宫并传承有序的国宝,流失半个世纪后,重回故国,示于国人,实为大快人心之盛事。消息传来,业内外人士争相一睹宫中瑰宝的“容颜”。从中读出一段退色的史实,一代君王的心境。
内廷珍品传承有序
(清)邹一桂《梅花竹石》
《梅花竹石图》是邹一桂85岁时创作的一幅花卉精品。该图设色纸本,纵165cm,横82.5cm。画面上碧月初升,月光铺洒在如镜的水面,大地一片空旷宁静。水边有一块坚石,石头的两边各生一株墨竹,随风摇曳。石头的上方,横生出一颗老梅,枝干苍劲有力,枝条曲折延伸,满树梅花竞相开放,表现出老梅“老而弥坚”的旺盛生命力。画面简洁、古朴,画风素雅、端庄,一看便知是宫中藏品。
该图的画法兼工带写。石头的轮廓用侧锋勾出,石头的正面用淡墨刷染,造型生动,立体感强。竹子用小写意笔法,着墨绿色写出,竹叶色重而饱满润泽,与淡淡的梅花形成鲜明对比,在整个画面中显得尤为突出。梅干用淡墨加以勾、皴、点、染,梅花用工笔勾线,金粉敷出,色泽淡雅,清秀宜人。画面高低呼应,动静结合,疏密相间,明暗恰当。画的右下方落款为:臣邹一桂恭画。画面上的钤印共有15方,按时间先后可排序为:内廷供奉、臣邹一桂、乾隆宸翰、得象外意、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说明此画完成后,就入藏清宫,著录于乾隆时期编著的《石渠宝笈三编》,历经乾隆、嘉庆及至末代宣统诸朝皇帝多次阅览。何以今日自东瀛返回?有线索提示,此件珍品离开清宫的时间可能为上世纪40年代,传入日本的时间为上世纪50年代。从入藏清宫至今,秘藏和尘封长达两个多世纪。
名家名作御题增色
清代的宫廷绘画,以康、乾两朝最为兴盛,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画家,有专在内廷所设画院供职的宫廷画家,也有兼任官职的大臣画家。邹一桂更是乾隆年间著名的大臣兼宫廷画家。
邹一桂是江苏无锡人,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乡、二泉山人,晚号二知老人。他生于1686年,卒于1772年,官至礼部侍郎加尚书衔。邹一桂能诗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所不精,尤擅长花卉,师法恽南田,一时极为重名。他的花卉墨花五彩,有清冷隽逸之气,花瓣用重粉点出,再以淡色轻染,极其秀丽。邹一桂曾精心绘制百种花卉册,集成《百花卷》进呈乾隆皇帝,深得乾隆赞赏,为之题绝句百首。乾隆二十三年,邹一桂获准辞职还乡。乾隆三十六年赴京祝皇太后寿辰,第二年返乡,卒于途中,终年八十六岁。他作《梅》图时,应是他去世的前一年。
颇为珍贵的是,乾隆皇帝亲笔为这幅《梅花竹石图》题诗一首,诗文为:“石角溪头月照诸,冰香珠影澹如如。遥知瘦似枯梅者,梅样精神未减初。”据有关专家考证,邹一桂这幅作品大约作于1771年,也就是乾隆60寿辰之际,有人称之为“献寿之作”,也是有可能的。邹一桂当时已85岁高龄,饱经沧桑的人生况味,已深深融入其画风之中,作品日趋凝重沉实、老辣苍劲。
画境诗意梅样精神
乾隆皇帝1736年登基,时年26岁,《梅》图作于乾隆60岁寿辰,恰逢其执政35年之际,是有清一代的隆盛之世。当时,乾隆皇帝对西北边地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进入了和谐共存、政治安抚的新阶段。经济上也有了长足发展,国势强盛,经济繁荣。这一切是和乾隆的励精图治,雄才大略分不开的。乾隆不仅是位政治巨人,而且还是一位“风流天子”,史载,他一生写了四万首诗,是历代君王中诗作最多的。这首题《梅》图诗,可窥乾隆诗家本性,文人情怀之一斑。
“石角溪头月照诸,冰香珠影澹如如”句,看似读画写景,实则借景抒情,以物言志。“石角溪头”是画中之象,静中之物,本无生命可言,但,因了月光的披撒,顿觉石角有意,溪流含情。这句诗既描绘了画面的静美,又蕴喻了乾隆皇帝情绪舒朗的超然心态;“冰香珠影澹如如”句,应是“石角溪头月照诸”的递进,意在揭示画作本身所营造出的一种空灵、清雅之美。“梅香”素有“冰香”、“暗香”、“寒香”之喻,“珠影”也是诗人在观画时想到的清风明月之时,梅花映衬于溪水中的倩影,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北宋诗人林甫在他的咏梅诗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在一首咏梅词中写到:“一弯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与此诗意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月下梅花那种清幽、淡雅的神韵,跃然纸上,惟妙惟肖。“遥知瘦似枯梅者,梅样精神未减初。”这两句点是点睛之笔,寓意深刻。想知道“枯梅者”的真正心态吗?“梅样精神未减初”呀!什么是“梅样精神”?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韧,是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人间”的豪情,是曹雪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她冰雪中”的从容------,一句“遥知瘦似枯梅者,梅样精神未减初”,既包含了乾隆对85岁高龄大画家邹一桂画品和人品的赞誉,更说出了自己虽已年逾花甲,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生理想,“未减初”正是乾隆皇帝执著于治国安邦、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形象写照。
这件书画浓缩了清中期政治历史的重要信息,超越了众多宫廷珍藏的国宝的价值,是集国宝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一体的珍贵文物。(金洪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