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梁花卉
⑴ 武侠小说中一些花草的名字
七心海棠(毒物)。
⑵ 瑰珀是什么意思
Crabtree & Evelyn(瑰珀来翠)的创作伙伴India Hicks,是源一位设计师、国际时尚名模,更是一名作家。她是英国著名室内设计师David Hicks的女儿,她的名字源自纪念她的祖父Lord Louis Mountbatten,蒙巴顿将军(也就是英属印度殖民地时期的最后一任总督)。 India Hicks放弃了她在伦敦等地的忙碌工作,而选择在加勒比海的一个珍贵海岛上继续她写作及设计的工作。她以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知名於世,成为世界各地知名的设计师和国际名模最喜欢的地方。
早在17世纪,英国妇人已擅长于将新鲜的花卉、香草和水果,透过蒸馏方式保留其精华,用于护肤和烹调,为生活注入无限精彩的生机。三十多年来,Crabtree & Evelyn一直秉持着英伦传统的贵族主义风格,并使之更生活化地发展,利用最温柔的力量展现了花草的力量以及珍惜每一天的心情作为整个品牌的原动力,希望能在每一个独特的日子中找到珍贵的不平凡。这样的初衷在众多花草商品的延伸下,成为一种让人喜悦的品牌。
⑶ 带“惜”字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释义:不要爱惜荣华富贵,一定要爱惜少年时光。就像那盛开枝头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时,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近代 · 毛泽东《沁园春·雪》
释义: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在文采方面略有缺失,唐太宗和宋太祖也是再文化方面稍逊一筹。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唐 · 白居易《观刈麦》
释义: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4、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 。——宋 · 晁冲之《汉宫春·梅》
释义:春风也不知道爱惜,任凭雪压霜欺。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魏晋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释义: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6、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宋 ·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释义: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7、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宋 ·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释义:担心春天的时间太长,花儿开得太早又会早早凋谢,何况地上已经有数不清凋谢的花儿了,这样就看不到春天花开了。
8、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清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释义: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
9、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宋 ·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释义: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10、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唐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释义: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
11、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唐 ·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释义:一起珍惜昌盛的时候辞去官职,一同嗟叹我们在江南过除夕。
⑷ 福建蒲田有什么旅游风景区
1:祥云殿
莆田著名玉皇文化圣地祥云殿,位于壶公山余脉山麓新度镇锦墩村,始建于宋代,上世纪90年代重建。它和佛教观音阁、儒教壶山书院以及妈祖宫组成规模宏大古建筑群,也是宗教文化博物馆。图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祥云殿外貌。
2: 枫亭
枫亭位于莆田南大门的湄洲湾内侧,在莆田(城厢区)、仙游和惠安(泉港区)三县(区)交界处,“大海汤汤环其左,大道平平绕其右。”枫亭“上连郡省,下接泉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枫亭塔斗山又名虞峰、青螺峰,海拔118米。塔斗山背靠巍巍壶公山脉,面临湄洲湾千顷波涛,福泉高速公路和国道、枫笏公路绕山而过。
枫亭地名由神话传说而来。相传汉代,九仙千里迢迢来到塔斗山下,结枫叶为亭,故为枫亭。盛唐时人们就在塔斗山上兴建佛寺东禅院。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南下,经莆田驻扎于此。五代末,陈洪进(914~985)驻兵枫亭,提出“纳土归宋”的顺应潮流时势的主张。北宋初,人们就在塔斗山创办书院,培养人才。蔡襄(1012~1067)少年时曾在这里读书。宋仁宗年间,在蔡襄倡议下,枫亭人民重修塔斗山万寿塔,被人形容为“绕足双溪流入海,当头一塔立中天”。
天中万寿塔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是太平港的航标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形制特殊,塔顶四角是蕉叶合初轮,中为九轮相轮的塔刹,梵语称这种塔为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公元前七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佛教最鼎盛的王朝。遥远的孔雀王朝决定了阿育王式塔形制的古老。塔是平面方形的实心石塔,塔身几乎满雕,方形须弥座雕覆莲花瓣。第一层塔身转角各雕一力神,四面塔身均雕双龙,腾跃飞动,神采毕具。二层四面浮雕折枝花卉,为少见。三层每面各有浅龛三个,中雕坐佛,为明王面相,塔身转角各以武士立像为角柱。四层每面的浅龛中浮雕身穿古印度的胡服,头戴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像的宝冠(与释迦文佛塔女菩萨的宝冠像一样),著璎珞,佩大耳挡的女菩萨像各一尊,该层转角各以鸟嘴人形的“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立像为角柱。最上层即阿育王式的蕉叶相轮形制的塔顶。
枫亭人自蔡襄(1012~1067)起,读书成风,进士连中,名人辈出。塔斗山成为学子读书、吟诗、作文的好所在。宋代,枫亭一地考中进士六十多人。在塔斗山上读书的蔡京(1047~1126)蔡卞(1058~1117)兄弟同科考中进士,同朝为官,均居要职。北宋时,薛奕也在这里读书习武,进京应试一举夺魁,为武状元。宋末,进士出身的林迪,在会元书院讲学。南宋状元宰相王十朋曾赋诗《过枫亭》:
怀章南过蔡公方,驻马遥瞻数仞墙。
丹荔株株经品藻,青松叶叶惠青凉。
四贤诗出人增气,三请章成国有光。
真是济世三昧手,清源游戏作虹梁。
朱熹(1130—1200)过枫亭,多次登塔斗山,并在塔斗山会元书院收徒讲学时,还题写了“敬义堂”的匾额,盛赞这里风景如画:
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
往返无几日,景物变千林。
晓磴初移屐,寒云欲满襟。
玉梅悚半落,犹是慰幽寻。
南宋末,抗元名臣陆秀夫曾率兵护卫宋帝驻枫亭,留下了许多遗迹,如他与当地蔡荔娘成婚的活水亭,宋帝驻跸的禁蛙亭等。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又在塔斗山上重建书院,由于“山势之蜿蜒秀拔,卉木之葱茏,禽鸟之往来唱和,一时得于目而于心者,又不可以缕数,此则书院之所由名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1528~1566)率兵追歼祸害东南沿海一个世纪的倭寇,途经枫亭。他在戎马倥偬中乘兴登上塔斗山,为这里的风光所陶醉,赋诗一首:
幽径层层草树遮,山亭高望隔烟霞。
攀跻到处同回首,万户千村总一家。
塔斗山西南麓的会元寺巍峨壮观,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现存建筑是1983年重修的。它始建于唐永徽至开元年间,原名东禅院,明代易名东林寺,清初改今名。
⑸ 嘉定孔庙的建筑风格说明
最后形成的建筑结构是,门前有石柱牌楼三座,东西两座“兴贤”、“育才”,分别建于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门前三座拱桥,很像紫禁城内的拱桥,三座并排,大门两边是孔庙翻修或是他人捐献的碑文,很多是嘉定历任县令所刻。最近的碑石是1991年嘉定县长所立。
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楼高约9米,四往重檐,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沿牌楼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象征孔子72贤徒。与“仰高”牌楼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桥、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崇基石栏,庄严肃穆。大成殿东的明伦堂,宽敞宏伟,是旧时“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大成殿、明伦堂虽为清光绪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现在孔庙内设有“考场”,向游人介绍古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时,在孔庙东面开辟桃李园,始造园要求,建有陆居舫、闻籁居、众芳亭等亭阁,处在孔庙前半里许,归澄江门(今嘉定镇南门)内,原有北宋天圣年间建成的留光禅寺,因士人认为有碍孔庙风水,不利于考试中举。于是在天顺年间由县下令挖土堆山,挡住寺庙,遂命名为应奎山。接着又凿了一个大潭,将孔庙附近的五条水道引到庙前。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环绕,素有五龙抱珠之称。这就是凿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历史的汇龙潭。汇龙潭景色映照孔庙,于是嘉定孔庙兼有山水亭台之美,成为嘉定的一大特色。
孔庙大门前为甬道,东西有兴贤、育才坊、正中沿潭为仰高坊,均为3间4柱。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楼高约9米,四往重檐,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
沿潭石栏望柱上端雕姿态不同的小石狮72只。象征孔子72贤徒。与“仰高”牌楼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桥、大成门、大成殿。
棂星门为石柱,门楣上雕鲤鱼跳龙门。入门为半圆形的泮池,池上跨3座石拱桥。大成门正中3间,有石碑及贔屭碑座,壁间亦有碑刻,记述修庙、置学田等事迹。东西两庑中12间,原为名宦、名贤、乡贤祠,现为嘉定文物及艺术品陈列室。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双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崇基石栏,檩、枋上施木纹彩绘。大成殿东的明伦堂虽为清光绪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明伦堂前有礼门、庭院。堂面阔五间,凸出抱厦3间,两侧以花墙围绕,构成小庭院,各植桂树,明伦堂东为当湖书院,前后二进,祠宇式建筑。现在孔庙内设有“考场”,向游人介绍古代的科举制度。
门外有汇龙潭、应奎山,庙内植松柏、树木,栽种花卉,构成景点,明人罗列为“?庠八景”:汇龙潭影、映奎山色、殿廷乔柏、黉序疏梅、丈石凝晖、双桐揽照、启震虹梁、聚奎穹阁。
⑹ 福建蒲田有什么旅游名点
1:祥云殿
莆田著名玉皇文化圣地祥云殿,位于壶公山余脉山麓新度镇锦墩村,始建于宋代,上世纪90年代重建。它和佛教观音阁、儒教壶山书院以及妈祖宫组成规模宏大古建筑群,也是宗教文化博物馆。图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祥云殿外貌。
2: 枫亭
枫亭位于莆田南大门的湄洲湾内侧,在莆田(城厢区)、仙游和惠安(泉港区)三县(区)交界处,“大海汤汤环其左,大道平平绕其右。”枫亭“上连郡省,下接泉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枫亭塔斗山又名虞峰、青螺峰,海拔118米。塔斗山背靠巍巍壶公山脉,面临湄洲湾千顷波涛,福泉高速公路和国道、枫笏公路绕山而过。
枫亭地名由神话传说而来。相传汉代,九仙千里迢迢来到塔斗山下,结枫叶为亭,故为枫亭。盛唐时人们就在塔斗山上兴建佛寺东禅院。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南下,经莆田驻扎于此。五代末,陈洪进(914~985)驻兵枫亭,提出“纳土归宋”的顺应潮流时势的主张。北宋初,人们就在塔斗山创办书院,培养人才。蔡襄(1012~1067)少年时曾在这里读书。宋仁宗年间,在蔡襄倡议下,枫亭人民重修塔斗山万寿塔,被人形容为“绕足双溪流入海,当头一塔立中天”。
天中万寿塔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是太平港的航标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形制特殊,塔顶四角是蕉叶合初轮,中为九轮相轮的塔刹,梵语称这种塔为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公元前七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佛教最鼎盛的王朝。遥远的孔雀王朝决定了阿育王式塔形制的古老。塔是平面方形的实心石塔,塔身几乎满雕,方形须弥座雕覆莲花瓣。第一层塔身转角各雕一力神,四面塔身均雕双龙,腾跃飞动,神采毕具。二层四面浮雕折枝花卉,为少见。三层每面各有浅龛三个,中雕坐佛,为明王面相,塔身转角各以武士立像为角柱。四层每面的浅龛中浮雕身穿古印度的胡服,头戴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像的宝冠(与释迦文佛塔女菩萨的宝冠像一样),著璎珞,佩大耳挡的女菩萨像各一尊,该层转角各以鸟嘴人形的“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立像为角柱。最上层即阿育王式的蕉叶相轮形制的塔顶。
枫亭人自蔡襄(1012~1067)起,读书成风,进士连中,名人辈出。塔斗山成为学子读书、吟诗、作文的好所在。宋代,枫亭一地考中进士六十多人。在塔斗山上读书的蔡京(1047~1126)蔡卞(1058~1117)兄弟同科考中进士,同朝为官,均居要职。北宋时,薛奕也在这里读书习武,进京应试一举夺魁,为武状元。宋末,进士出身的林迪,在会元书院讲学。南宋状元宰相王十朋曾赋诗《过枫亭》:
怀章南过蔡公方,驻马遥瞻数仞墙。
丹荔株株经品藻,青松叶叶惠青凉。
四贤诗出人增气,三请章成国有光。
真是济世三昧手,清源游戏作虹梁。
朱熹(1130—1200)过枫亭,多次登塔斗山,并在塔斗山会元书院收徒讲学时,还题写了“敬义堂”的匾额,盛赞这里风景如画:
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
往返无几日,景物变千林。
晓磴初移屐,寒云欲满襟。
玉梅悚半落,犹是慰幽寻。
南宋末,抗元名臣陆秀夫曾率兵护卫宋帝驻枫亭,留下了许多遗迹,如他与当地蔡荔娘成婚的活水亭,宋帝驻跸的禁蛙亭等。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又在塔斗山上重建书院,由于“山势之蜿蜒秀拔,卉木之葱茏,禽鸟之往来唱和,一时得于目而于心者,又不可以缕数,此则书院之所由名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1528~1566)率兵追歼祸害东南沿海一个世纪的倭寇,途经枫亭。他在戎马倥偬中乘兴登上塔斗山,为这里的风光所陶醉,赋诗一首:
幽径层层草树遮,山亭高望隔烟霞。
攀跻到处同回首,万户千村总一家。
塔斗山西南麓的会元寺巍峨壮观,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现存建筑是1983年重修的。它始建于唐永徽至开元年间,原名东禅院,明代易名东林寺,清初改今名。
⑺ 福建廊桥的特征
福建廊桥的建筑文化
特色桥屋的结构
我们姑且把廊 桥上部的廊、屋、亭、阁 统称为桥屋。 综观福建廊桥 桥屋的结构、造型和细部做法, 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有两个:一是内部构架 和中国其他传统建筑一样,属于木结构体系 ;二是外部造型美观, 屋顶形式因 廊、屋、亭、阁的不同而 变化多样、绚丽多彩 。
以木材成为房屋的主要构架是 中国古建筑最为重要的特点。 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福建廊桥的 梁架结构大多 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用木材做成桥屋有三个优点:一是墙体不承重。古代木构架结构的建筑有些类似现代的框架结构建筑,即用木头做成房屋框架,承重全在梁柱上,围护的墙体可以任意处理。二是木构架的节点之间有若干的伸缩余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地震 等自然灾害 对建筑的危害。三是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福建 山区盛产木材,采用木结构建筑比砖石建筑省工、省时,可以迅速而经济地解决建造廊桥的材料问题。
多变的屋顶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桥屋屋顶的式样 与当地 古建筑 做法一样, 有硬山、悬山、 歇山、攒尖等。“硬山”是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悬山”的屋面也是双坡,两侧伸出山墙,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形式便于挡雨,在内地山区较多采用。“歇山”是硬山、庑殿式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垂脊下端处折向的戗脊四条。“攒尖”是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常用于亭、阁、塔建筑。通常是一座桥的屋面分成几段,多样方式组合,作高低错落处理。屋顶曲线和屋檐形式也富有变化。我国古建筑常在屋顶转角处进行特殊处理和创造,屋顶微微向上反曲,形成柔和的凹曲面,而屋檐的相交处突然翘得很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这种屋檐形式叫“飞檐”。把这种形式运用到廊桥上,使桥屋形成了层层叠叠、飞檐翘角的雄伟气势,显得更加壮观,更有生气和活力。
福建廊桥的 梁架结构 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 多用九檩四柱,五架抬梁式。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通道,两侧有木护栏,沿着栏杆大多设置固定木坐凳。 由栏杆、坐凳连结着柱廊,巧妙地将其使用功能和结构功能结合起来。 为保护桥梁结构和桥面不受太阳暴晒和风雨侵蚀,栏杆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桥身的外缘鳞叠铺钉木板(俗称风雨板)。风雨板用油漆漆成红色或其他颜色,这既是廊桥装饰的传统手法,又是防腐处理的重要措施。为了让桥屋内 空气流通 和行人眺望风景,有的廊桥在封闭的风雨板上开出形状各异的小窗,有扇形、六边形、五边形、八边形、心形、桃形等。屋面形式以双坡式居多,燕尾形脊,覆盖青瓦。有的在桥屋中间和两端高架起悬山式或重檐歇山式的楼亭,有的桥屋还建有牌楼式的桥门,斗拱重叠,飞檐翘角,气势不凡。
三、廊桥的形式
福建廊桥的形式主要是从桥的下部结构来区分,大致可分为平梁木廊桥、八字撑木廊桥、木拱廊桥和石拱廊桥四种类型。
1 、平梁木廊桥
平梁木廊桥真正的名称应叫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梁桥”是以桥墩作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伸臂式木梁桥”又称悬桥、挑桥、飞桥。为取得较大的木梁跨径,桥工采用圆木或方木纵横相迭,从两岸层层向河心出挑,待两头相距五六米时,再以梁搭接,飞渡陡崖。从桥下看,它是从两岸伸臂至河心相握,所以也称握桥。福建的平梁木廊桥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闽东等地,单跨到多跨不等。建桥多选择粗大的杉木为梁,梁木直接搭建在两岸的块石桥堍或河流中间建起的桥墩上。桥墩用块石或条石叠砌成船形或半船形,以减轻洪水的冲击力。如果跨度较大,为增加桥的承受能力,便在两侧桥堍或桥墩之上用 2-5 行的粗大杉木架构成伸臂。梁上横铺杉木板为桥面,桥屋也是木结构,穿榫连接,不施钉铆。实例有松溪县的五福桥、连城县的云龙桥等。
五福桥是福建境内跨水长度最长的平梁木廊桥,位于松溪县渭田镇渭田村,明永乐九年( 1411 年)始建,明正统、清咸丰、光绪年间均有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在 1983 年,按原貌恢复。该桥长达 108 米,宽 5.2 米, 4 墩 5 孔。桥墩成舟形,条石砌筑,分水尖上雕有鸟首。石墩上杉木纵横并列叠架,层层出跳,横架为梁。桥面用条石、鹅卵石和泥砖铺设,两侧置长凳、栏杆。桥身通体鳞叠木板,每隔一段就开着圆形、桃形、六边形、八边形、扇形瓶形等形状各异的小窗。穿廊杉木 4 排立柱,成 36 开间,抬梁木构架,单檐悬山,小青瓦盖顶。中间桥墩上升起一座四角歇山顶的桥亭,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桥亭两侧分别书写着“众志竟成”和“观濠赛”的大字。该桥的装饰华丽。桥两端都建有牌坊式石砌拱门,拱门上方勒石刻有“五福桥”的竖向牌匾,牌匾两旁是形态逼真的八仙人物泥塑和色彩鲜艳的植物图案。桥门一端的对联为“恍步阿房犹睹何龙波卧,若登霄汉复逢是鹊桥填”,这是取唐杜牧《阿房宫赋》句中之意赞誉此桥,横批“司马题留”;另一端桥门的对联为“安澜成砥柱,利济胜舟舆”,横批“风清坦道”。桥头立有一碑,记载着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在此与清军鏖战的历史,是难得的人文资料。步入桥屋内,游人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绘画长廊:漆成枣红色的柱梁与绿色的栏杆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梁枋、斗拱上绘着长方形、菱形、八角形、椭圆形的彩画 700 多幅,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东周列国”、“说岳”等历史故事、“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以及山水花鸟画,内容丰富,人物传神,画面清晰。
云龙桥位于连城县罗坊镇下罗村, 1996 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明崇祯七年( 1634 年),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年)重建, 1984 年再修。天气晴朗时,整座廊桥清晰地倒映在青岩河河水中,雄奇秀丽,正如前人所赞:“云汉月明桥影静,龙潭水澈碧波平”。遇时令变化,常有云雾缭绕于古桥间,桥就像一条腾飞的蛟龙,云龙桥因此得名。桥长 81 米,宽 5 米, 5 墩 6 孔。桥墩呈舟形,用花岗岩条石叠砌,上部用圆杉木分 7 层纵横叠涩出跳,顶端 3 层为梁。桥面铺鹅卵石,上覆桥屋,两侧设木栅栏、坐凳,上下两层木雨篷漆成枣红色。桥廊为抬梁式木构架,杉木立柱每排 4 根,计 108 根,成 26 开间。斗拱雕饰莲花状花卉,廊顶椽板密铺,青瓦覆盖。在廊桥的首、尾两端各竖一座牌楼式桥门,上面悬挂“云龙桥”匾额,斗拱高叠,歇山脊顶,气势不凡。在桥廊中间突起一座飞檐翘角的六角攒尖顶阁楼,第二层为“文昌阁”,第三层称“魁星阁”。顺着狭小的楼梯登楼眺望,周边的青山绿水尽收眼底。魁星阁的旁边又突起一座歇山顶楼亭。桥头的一端连接田野,墩台引道用块石垒砌;另一端紧靠壁立的青石山岩,两条石径依岩筑砌,南道穿过岩体断裂缝“一线天”和洞穴,形成桥头一景。
2 、八字撑木廊桥
八字撑木廊桥是平梁木廊桥的一种变异形式。它没有采用在两侧的桥墩之上用 2-5 行的粗大杉木架构成伸臂,而是用木头做成一个四方型的架子,成角度斜撑在两侧的块石桥墩和粗大杉木横梁之间。它的优点是受力比较合理,增加斜撑后,桥的横梁中加了两个支点,相当于两人抬的担子由四个人来抬,从而增强木廊桥跨中的受力和稳定,可以减少粗大木材的使用量,同时也增长了桥的跨度。这种形式的廊桥适用于粗大木材来源紧俏的地区和跨度、跨数都不太大的溪流,因此采用不是很广泛。 典型的实例有屏南县的?川桥和延平区 的八字桥 。
?川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下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冬重建, 1992 年重修。该桥长 28.1 米,宽 4.65 米,跨径 14.1 米。桥两端各有一排原木成八字支撑,使桥梁更加稳固。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圆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建 7 开间 16 柱,悬山顶。两侧置木栏杆、双层雨披。桥中设神龛,祀玄帝公。
八字桥位于 延平区 峡阳镇梅照村,始建于后唐天成年间,至今仍伫立在顺昌至南平必经古道照溪之上。该桥曾被国民党军队焚毁, 1932 年秋由洋口、峡阳商会和 56 师师长刘和鼎捐款重建, 1991 年全面加固重修。桥全长 50 余米,宽 6 米,两端为石砌桥墩,木构跨拱 20 米,属八字撑式木廊桥结构。桥面两侧油漆栏杆,两排板凳平稳,梁柱雕龙画凤,其精巧的工艺令人赞叹。两侧桥头属闽北不多见的四柱三楼牌坊式结构,中间牌楼的斗拱层数竟多达 6 层,四边飞檐翘角,做工精细。桥顶红椽绿瓦,朝沐旭日,暮浴晚霞,熠熠生辉。桥头挂匾“八字桥”三字着力雄浑,出自本地书法家应启贤手迹。
3 、木拱廊桥
在各类廊桥中,木拱廊桥的结构最为特殊。木拱廊桥,也称叠梁式风雨桥,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近年来,研究虹桥结构的专家还用“贯木拱桥”、 “编木拱桥”来命名木拱廊桥的下部结构。由于对木拱廊桥外形和作用的理解不同,各地还有不同的叫法。如寿宁称之为“厝桥”,周宁称“虾蛄桥”,松溪称“饭筷桥”。木拱廊桥的结构特殊而又巧妙,不仅在中国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同时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创造,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的木拱廊桥只有 100 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处,即在闽东、闽北的寿宁、屏南、周宁、古田、福安、柘荣、武夷山、浦城、政和、松溪和浙南的庆元、景宁、泰顺、青田一带。从数量上讲,闽多于浙;从保存质量上看,则浙优于闽。
各地对木拱廊桥的称呼有所不同,但其结构基本一致。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要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木拱廊桥通常建在河床宽大、水深流急之处,建筑材料多采用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整座桥梁结构全由大小均匀的巨大圆木纵横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撑架式主拱骨架。木拱桥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拱架两端固定,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是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到破坏。采用了桥上加盖廊屋的形式,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桥身的重量。山洪爆发时,乡民们便从家中抬出一些厚实的家具压在桥面上,也是为了增加木拱廊桥的稳定性。
木拱廊桥这种结构独特的建筑,形似《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汴水虹桥即叠梁式木拱桥,发明于宋代,系由大木组成多节拱骨,交错搭置、纵横相架、互相承托、上受桥面,添设栏杆而成。它们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赵州桥)、福建泉州的万安桥(洛阳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湘子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他三座桥梁至今仍保存于世,汴水虹桥却只留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人们普遍认为,虹桥至明代以后就已经消失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和桥梁专家在闽浙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虹桥式样的木拱桥,才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民间并未失传,而且造桥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与虹桥相比,木拱廊桥的桥拱技术已从捆绑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还增加了造型古朴的桥屋,有的桥屋又发展为精美的楼阁。正因为如此,现存于福建东部和浙江南部的木拱廊桥被桥梁专家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具有“活化石的价值”。实例有屏南县的万安桥和武夷山市的余庆桥。
万安桥又称长桥、龙江公济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 1991 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 , 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 1090 年),据史料记载:“长桥宋时建,两溪相接,亘如长虹,叠石为墩,五构亭其上。” 现能证明宋代遗构的是正中桥墩上存有一块嵌入桥墩的石碑,碑文为:“弟子江稹舍钱一十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谨题。”。 后几毁几建,现存桥为 1932 年重建。传说在这次重建中有一个工匠从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无恙,所以更名为万安桥。现桥长 98.2 米,宽 4.7 米,共有 5 墩 6 孔,最大跨度 15.3 米,最小跨度 10.6 米。桥墩前尖后方呈半船形,桥堍、桥墩均用块石砌筑,桥西北有石阶 36 级,东南端有石阶 10 级。桥屋杉木立柱 152 根, 37 开间,双坡单檐悬山顶。桥面用杉木板铺设,两旁设长凳、靠背栏杆,外置挡雨板。该桥跨度大,桥孔多,技术性强,用材量大,仅拱与立柱就使用杉木长材 430 多根,充分体现了古代造桥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清贡生江起蛟颂诗曰:“千寻缟带跨沧州,阳羡桥应莫比幽。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锦渡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 桥上还有 13 幅楹联,盛赞了长桥飞架的景观。
余庆桥位于有“奇秀甲于东南” 之称的武夷山市区南门街。该桥原名福星桥,俗称南门花桥,跨崇阳溪而过,过去是城关通往五夫一带的必经之路,现为城区行人通道。始建于元代,清光绪十五年( 1889 年)里人朱敬熙重建, 1982 年修葺。桥长 79.2 米,宽 6.7 米,有 2 墩 3 孔,孔跨 24 米。桥墩长 10.7 米,宽 3.4 米,用条石整齐干砌,分水尖上雕刻着形象逼真的鸟首。桥拱为木桁架构式。从桥下仰视,可见粗大杉木并排组成多节骨架,从石墩上斜式起架,交错搭置,纵横相架,互相承托,顶排横架为梁,外盖风雨板防护。桥面用石板、鹅卵石铺砌,两侧设木护栏。廊内为抬梁式木构架,共有杉木立柱 104 根,分 26 开间。中间为楼亭,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脊顶置葫芦。两端桥门墙上嵌“余庆桥”名。 1998 年武夷山市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余庆桥为实例之一, 1999 年 12 月 1 日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 2001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 、石拱廊桥
石拱廊桥由石平桥演变而成。不仅木拱廊桥出于自身的结构特点需要建造桥屋,连没有防腐要求的石桥,也有不少建了桥屋,从而使它的实用功能得到延伸。石拱廊桥大多建在河床窄小之处或小溪之上,跨度不大,用块石或条石砌筑成拱券状,单孔和多孔不等。有的石拱廊桥先用石头叠砌成船形或半船形的桥墩,再在石墩上砌筑桥拱。桥面上覆木构桥屋。整座桥屋不费寸钉片铁,只靠榫卯连接,衔接严密,结构稳固。石拱廊桥虽然在建桥工艺上不如木拱廊桥高超,但它比木拱廊桥更耐风雨侵袭和洪水冲刷,施工维修也较方便,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分布范围较广。实例有永安市的会清桥和政和县的洞宫花桥。
会清桥位于永安市贡川镇集凤村,横跨沙溪支流。关于桥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是该桥位于胡贡溪与沙溪交汇处,因两条溪水一清一浊在此会聚而得名;另一说是桥修建年代处在明末清初、明清交替之时,故以“会清”定名。该桥始建年代不祥,明成化二十一年( 1485 年)重修,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再修。桥长 41 米,宽 6.9 米, 2 墩 3 孔。桥身用丹霞石砌成拱券状,上覆以木构廊屋。桥正面是高大的木牌坊式桥门,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会清桥”匾额。牌坊从桥头攀架而立,斗拱重叠,檐角高翘,这种形式在同类桥梁中较为罕见。廊屋中段突架起歇山式的楼亭,四方翘角的楼亭高于廊屋顶,与两头的桥门牌坊相呼应。桥内廊屋立柱、长凳、梁架、斗拱、檩木由杉木穿榫连接,桥面铺设木板,四周设护栏,桥外侧置雨披。屋梁上留有深深浅浅的墨书,记载着当年的捐款人和建桥工匠的姓名等内容,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廊桥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古朴典雅的廊桥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沧桑而又美丽。作家郭风在散文集《旅踪》里的“贡川镇”中,描述了这座 “具有一种古老民间的、民族的浓重情调,有一种特殊的画意”的“古老的风雨桥”。环顾被岁月风雨浸染呈粉红色的石拱桥身、灰褐色的木构廊屋、飞檐翘角的歇山屋顶,游人不难领悟到其中的“浓重情调”和“特殊的画意”。会清桥 2001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洞宫花桥也称坂头花桥,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该桥始建于明正德六年( 1511 年),创建者为明京城户部主事、里人陈桓。清、民国年间多次按原貌重建, 1982 年修葺。桥长 38 米,宽 8 米,桥下为单孔石拱,拱高 6 米,拱跨 12.2 米。桥面用条石、鹅卵石铺设。桥上建廊屋,为抬梁式木构架,杉木 6 排立柱 80 根,成 13 开间。立柱、木凳、梁架、斗拱、檩木由杉木穿榫连接。廊屋内一侧开敞,设一条通道,用木栅栏分隔,古时专为妇女通行;另一侧密封,有 9 个神龛一溜排开。桥外置雨披。桥头两端为两层楼亭,中间建有三层阁楼。阁楼的第二层为三开间,当中供奉 文昌 君;第三层只有一开间,供奉魁星。阁楼一边书写“文昌阁”,一边书写“人杰地灵”。阁内两侧设走廊,四面轩窗,三重檐歇山顶,层层飞檐翘角,屋脊置有葫芦宝顶。檐角挂有风铃,遇风时叮当作响,既好看又好听。相传当地村民以此来预测晴雨天气,往往西边风铃响为晴天,东边风铃响是雨天。这可能是因为该桥地处峡谷,天气变化导致风向改变的缘故吧。洞宫花桥不但结构独特,造型优美,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在装饰方面也很有特色。一是浓墨重彩,图案精美。桥屋内的藻井、斗拱、板壁布满彩绘山水花鸟画和历史故事,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丹凤朝阳”、“三国演义”、“岳母刺字”等。廊柱有楹联 32 幅,立意深远,笔力苍劲。屋梁上的墨书记载着当年的捐款人姓名。 二是神龛众多。廊屋的一端竖立着该桥创建者陈桓、陈文礼的雕像。此外,还塑有“华光天王”、“福德正神”、“许、马将军”、“观音大士”、“魏、虞真仙”、“林公大王”、“真武大帝”、“通天圣母”等民间传说与崇拜人物的雕像,个个栩栩如生。 第三个特色是在桥拱左右两侧的石缝中埋夹着两把宝剑,剑尖向下指向溪面。相传当时溪中有一条孽龙,经常在此兴妖作怪,危害百姓。建桥时经风水先生指点,在桥拱中埋设了宝剑,孽龙从此销声匿迹,不见踪影。民间还传说宝剑逢涝时能自动伸出,逢旱时则自动缩回。现在剑尖仍露在外面二十几厘米,历数百年而不锈。
四、结语
福建廊桥 所代表的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那古朴而又典雅的造型、实用而又科学的结构、粗犷但不失细腻的风格,折射出我国先民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使见到它们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流连忘返。
现存的福建廊桥历史最久的可追溯到北宋。它们历尽沧桑,经过历代的重建、重修和维修,得以保存下来,今天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昔日的辉煌。但是却有更多的古廊桥因为洪水和火灾而毁于一旦,因为修建公路、水库 等原因而荡然无存,因为古村落的搬迁、古道的湮灭、使用价值的退化而处于废弃状态,因为拱架圆木或其他建筑构件被盗而残破不堪,有的则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古朴和秀丽。总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廊桥无法得到持续的、定期的、全面的保护,历尽伤痛的它们已经或正在老去、逝去。《建瓯县志》曾记载该县“清代厝桥 500 多座,到民国还有 200 多座,今大部已废”。寿宁县现仅存木拱廊桥 19 座,而从 1949 年至 1999 年间,已毁掉木拱廊桥 20 余座。短短 50 年中,已毁木拱廊桥竟然超过现存木拱廊桥的总数!我们只能面对着前人的文字记载和遗存的图画、照片发出深深的叹息。
所幸的是,近年来廊桥特别是木拱廊桥的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内涵,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目前闽浙两省文物部门都已开展廊桥的基础调查工作,而且正在联手推进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愿随着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古廊桥价值有了新的认识,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中国廊桥能够得到成功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福建廊桥能够早日走向世界。
⑻ 玫瑰怎么读 瑰字
在《康熙字典》中,读作 guī guì 都可以。
傀:形声。从玉,鬼声。本义:美玉;美石。
瑰,攻瑰火齐也。——《说文》
赤玉攻瑰。——《史记·司马相如传》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秦风·渭阳》
固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班固《西都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轶态横出,瑰姿谲起。——汉·傅毅《舞赋》
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以奓靡。——汉·张衡《西京赋》
窥东山之府,即瑰宝溢目。——左思《吴都赋》
若乃俶傥瑰玮,异方殊类……充仞其中者,不可胜计。——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淮南子·诠言训》
【唐韵】公回切【集韵】【韵会】【正韵】姑回切,音傀。【说文】玫瑰也。一曰圆好珠也。【博雅】玫瑰,珠名。【左传·成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或与已琼瑰食之。【注】琼瑰,珠也。【前汉·司马相如传】其石则赤玉玫瑰。【注】晋灼曰:玫瑰,火齐珠也。师古曰:火齐珠,今南方之出火珠。又琼瑰,石次玉。【诗·秦风】琼瑰玉佩。【传】琼瑰,石而次玉。又【郭璞·江赋】珕珋璿瑰。【注】瑰,古回反。山海经曰:西王母之山,爰有璿瑰,亦玉名也。又【博雅】瑰玮,琦玩也。【後汉·班固传】因瑰材而究奇。【注】𡌨苍曰:瑰玮珍奇也。又【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又树名。【抱朴子对俗卷】昆仑有珠玉,沙棠,琅玕,碧瑰之树。又【唐韵】戸恢切【集韵】胡隈切【韵会】胡隗切【正韵】胡傀切,音回。义同。又【正字通】音贵。玫瑰,花名。【集韵】或作瓌璝。
玫瑰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颜色有粉红色、红色、黄色、白色,纯正红色等等。现在则有了更多种颜色,比如:蓝色、黑色、绿色、等。其中,绿色是最少见的,也是最珍贵的。2010年由荷兰Peter Van de Werken所拥有的花卉公司推出了一款彩虹玫瑰。
玫瑰因枝秆多刺,故有“刺玫花”之称。诗人白居易有“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之句。玫瑰花可提取高级香料玫瑰油,玫瑰油价值比黄金还要昂贵,故玫瑰有“金花”之称。
玫瑰花作为可供食用的药物,是正式载入《食物本草》的。民间常用玫瑰花加糖冲开水服,既香甜可口,又能行气活血;用玫瑰花泡酒服,舒筋活血,可治关节疼痛。 自古就用蒸馏的方法把玫瑰制成玫瑰纯露,气味芬芳,疗效显著。《本草纲目拾遗》说:“玫瑰纯露气香而味淡,能和血平肝,养胃宽胸散郁。”
药用玫瑰主要以花蕾入药,其叶、根也可药用。玫瑰花具有理气、活血、调经的功能,对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疮疖初起和跌打损伤等症有独特疗效。
玫瑰露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玫瑰花的蒸馏液。性味《纲目拾遗》:“味淡。”
《金氏药帖》:“治肝气胃气。”
《纲目拾遗》:“能和血平肝,养胃,宽胸,散郁。点酒服。 ”
关于玫瑰花名字的由来,《说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也有“其石则赤玫瑰玉玫玫瑰瑰”的说法。即使后来玫瑰变成了花的名字,中国人也没有西方那般柔情万种的解释。由于玫瑰茎上锐刺猬集,无论是“刺客”还是“离娘”,玫瑰展现出一种隐藏于坚韧中的绝代风华,绝非韶华易逝的悲情贵妇之态。
平阴玫瑰栽培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始于汉朝,迄今已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制作香袋、香囊,明代用花制酱、酿酒、窨茶。到清末已形成规模生产。明万历年间《续修平阴县志》载有:《竹枝词》曰:“隙地生来千万枝,恰似红豆寄相思。玫瑰花开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时。”民国初年《平阴乡土志》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摘花季节,京、津、徐、济客商云集平阴,争相购花,年收花30万斤,值银五千两。”此时期平阴玫瑰盛极一时。
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亦谓珍珠。《急就篇》:“璧碧珠玑玫瑰瓮。”颜师古注:“玫瑰,美玉名也,或曰,珠之尤精者曰玫瑰。”
《清稗类钞》中曰“玫瑰花坐馅:去玫瑰花橐蕊,并白色者。取纯紫花瓣捣成膏,以白梅水浸少时。研细,细布绞去汁,加白糖,再研极细,瓷器收贮,最香甜。” 现在五六月份稻香村还有制作,至今玫瑰饼仍是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
⑼ 荷花的别称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目前的集成墙面主要分为两种,第1种是铝合金集成墙面,第2种则是竹木纤维集成墙面。
第1种铝合金集成墙面的话,因为本身还有很多的金属,所以会对信号产生一定的阻隔,比如说我们使用WiFi的时候,铝合金的集成墙面就会减入我们的信号。
而竹木纤维集成墙面的话,本身的导热性能特别好,如果说我们放在厨房之中使用的话,可能用不了一段时间就会被熏黑,所以非常不适合放在厨房之中。而且竹木纤维集成墙面本身的吸水性也很好,非常不适合放在洗手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