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插花掌
① 通背拳历史简介 通背拳特点及套路有哪些
通背拳
一、通背拳简介
通背拳流传很久,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手法有摔、拍、穿、劈、钻等,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弹等。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肩臂撩挂、击拍轻快、闪展灵活、虚实分明、腰背发力、冷弹脆快、坚韧交错。
通背拳侧重实用,不讲究套路而讲求招法。入学先练基本功,如“五行拳”(摔、拍、穿、劈、钻)、散手后,再习练“单操势子”,有“十二连锤”、“十二野马奔槽”、“十把擒拿”等。单操势子有套路性质,只是短小精悍的招法。因该拳讲“见招打势”,故没器械的固定套路,习练时按拳术使用器械,常用器械只有刀、枪、棍,表演现组织套路。
通背门的功夫既有健身术,又有技击术,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可以内坚持五脏,又可外壮筋骨,既能祛病延年,又能防身护体。
二、通背拳历史
通背拳在汉族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很牵强。传说中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为一种练法。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
通背拳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通背拳术(江湖称少祁派)。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於“少林”、“武当”。
三、通背拳流派
1、祁家通背拳
道光时祁信传子太昌和琢州人陈庆。陈传王占春,王传张策等,称为“老祁派”。太昌传许天和, 许传修剑痴,加入太极拳技巧,称五行通臂。
2、白猿通臂
清末山东人任十,传北京某皮货店管账石鸿胜。“白猿通臂”盛传于北京牛街回民聚集区。此系崇白猿为始袓。
3、劈挂通臂,实为劈挂拳,清末因其与通臂拳特点相近,被作为通臂拳系的一支。
4、洪洞通背拳
又称太极通背,或叫通背缠拳。
洪洞通背传自清朝,由河南的郭永褔所传授。
洪洞通背一共有108式,它的特征是:进手而缠,随式而绕,侧身而入,闪惊巧取。 洞通背拳和太极长拳非常的相似,也有人认为洪洞通背拳就是 太极长拳!
5、其他支派还有"少林通臂拳"以及"独流通背拳"或是"五猴通背拳"等。
6、到近代,猴拳大多失去实战本质,大多被江湖艺人所利用。
四、特征
通臂拳的通臂这个名称,是根据攻打对方时伸肘的一种特殊动作而命名。此动作劲由背发,经肩和肘而圆滑地到达到手指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实际上并不是只伸肘臂,而是背和肩协调伸展的一种拳法。
通臂拳与一般拳法相比,它采用的拳和掌的形状比较丰富。例如通臂拳主要采用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双推掌、引手掌、拍掌、劈掌、踏掌、透骨掌、平拳、尖拳、斩首拳等,劈挂通臂拳则用勾搂手、摔掌、撩阴掌、点掌、掖掌、中拳、崩中拳、立冲中拳、扣冲中拳、石猴诀拳、猿猴诀拳,祁家通背拳则采用捋带、搂带、穿掌、掩手、云手、圈手、掸手、引手、斩手、捋手、爽手、列门掌、开心掌、合口、擒捉(下中拳)、贯耳(扣拳横打)等,都各有运用的秘诀。
五、套路
拳法:二十四手拳术、救命三腿、通臂串珠、通背救命三腿串珠、通背连环套手、通背六路、明堂功、总手、盘手、十字拦。(10种拳法)
器械套路:白猿棍、白猿单刀、白猿双刀、白猿花枪、白猿大枪、白猿大刀、白猿单剑、白猿双剑、白猿短剑。(9种机械套路)
出自 问道网 中华武功 原文网址:http://www.asking.com/wugong/detail_id_5.html
谢谢!
② 咏春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实战效果如何
不管练什么拳,要下功夫。要思考,不能乱练,胡练,要懂得互补。做到这些才能在传版统武术上谈实战权。咏春小架子,打起来快,碎不易施展女的
还可以,男的就别练了,尤其是北方人,体格不适合,八极拳刚猛,杀性大但有点笨重,需要找一个灵活的拳法互补,对身体要求比较大,形意拳和八卦掌其他的不说必须要找名师,有人说形意三月打死人,这是有前提的师傅不好事倍功半,八卦比起形意,太极略有不同,主要求快,求闪。对于体型和身法的注重算这几个拳法里最大的,通背拳练起来是最苦的,但也很好学,只是想要真的可以出师手背可以当棍打人就是说对身体的改造上很苦
③ 通背拳 长拳 崩拳 形意拳 八卦拳细节处各有什么不同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白猿通背”外,还有“祁门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手法有摔、拍、穿、劈、钻等,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弹等。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肩臂撩挂、击拍轻快、闪展灵活、虚实分明、腰背发力、冷弹脆快、坚韧交错。
长拳--一般将查、花、炮、红拳列为长拳范畴,当然也有专门定名长拳拳种,奇特点是放长击远、发力饱满,不法上多是闪展腾挪、蹿蹦跳跃。现在国家有规定长拳比赛套路。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太极、形意、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快攻直取,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形意拳起源于心意拳,由李洛能演变创新而来。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莫测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五行拳即是说的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母拳。
崩拳则是形意五行拳中位列第二的崩拳。其性属目,崩拳似箭,直来直去,打法简单实效,杀伤强劲。猝然冷动,短促突击,既快又烈,力透脏腑,是穿透劲力的典型拳法。
八卦掌—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拳无优劣,人有高下。没有最好的拳,只有练不好拳的人。
体型瘦小的人可以练练通背,如果有机缘可以接触下形意或者八卦。看看性格适合哪种拳和身边有哪些教拳的老师。共勉!祝学有所成。
④ 一部动画片的名字
<功夫小子>(<少年金米>)
⑤ 劈挂拳和通背拳的特点区别
劈挂拳要求单势与套路相结合,理象会通(拳理与形式),体用兼备(健身与实战),互为补充,注重力从腰发,用胸部的吞吐和腰部的拧转折叠配合两臂的运动,使动作大开大合。在运动上表现为: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探、弹、砸( 锄)、擂、猛等十八字诀。
在技击上讲究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虚实往返,招法珠连,带攻猛进。主张以快打慢,以长制短,闪进玫取。基本攻防规律为高来则挂,低来则劈,横来则拦,顺来则搬。其拳谚云:“千趟架子万趟拳,出来一势打不完。”完战时讲究”击中目标是小胜,打倒目标乃上乘。
主要劲法有辘轳劲,翻扯劲、吞吐劲、滚勒劲、通透劲等。发力时要求臂、肩、胸、腰、背 、胯、膝、腕各关节柔活自然,放松不拘,合蓄开发,势猛力柔,柔中含刚,即蜿蜒蛇行,用之轻松,意含铁石。运力时劲力集中于”吞吐开合,起伏拧转”。躯干开合如弓,胝胸背吞似 弦,发出之力犹如离弦之无影快箭,与上下肢及躯干的起伏拧转形成调全身之力,以最快带度集中于一点的合力。
手臂的动作特点是:两臂条直,搂臂合腕,大劈大挂,放长击远。 躯干和下肢的作用特点是:前握后扣,吞胸凸背,缩肩藏头,拧腰切胯,合膝钻足,收腹敛臂。 其步法多为跨步、辗转步、激绞连环步。运动时步法灵活多变,连环交织,快如激涛之浪,一经接触,使对方防不胜地防,形成了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跟连环,环环相套,敏捷疾速 的独特风格。
套路演练时表现为:起落钻伏,伸收摸探,开合爆发,蜿蜒蛇行,快捷灵活,犹如大江奔放 ,气势磅礴,起伏跌宕,川流不息,疾风怒涛一泻千里。 眼法上要求一眼、二胆、三打技术快与慢。有拳谚云:”眼为先锋,脑为主帅、手足则是五营四哨之将兵。”行拳应战时要做到观前后,顾左盼右,望远视近,随形出招,步到招到眼先到。练功时注重慢拉柔练,调劲运气,蓄精欲神,体健神会。即: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气沉丹田。
表现在整体上则是:大合大开,猛起硬落。合如伏炮,缩身藏头开如炮发,上下展炸。两臂劈挂,柔实抽鞭,长击准抽,翻腾不息。劲力饱满,舒展飘逸。即在交错劈挂的运用中松肩舒背,臂起时绵柔快速,劲力通透,劈落时力猛如炸弹,体现了柔中寓刚的特点。其风格是迅猛快捷,大劈大挂,起落钻伏,伸收摸探,拧腰切胯,开合爆发。双臂密如雨,快捷似闪电,劈挂赛抽鞭,发力似炸弹。劲力饱满,动作舒展,神形自如,洒落骄健,疾带多变。拳谚云:”势无定势,形无定踪”。”疾若奔涛怒浪,又似风雷搅顶缓似轻风刚为实。动 静快慢,刚柔虚实,互相转化。 身法要求掩胸蜗背,蜿蜒蛇行,直出侧入,变转灵活。
⑥ 什么拳什么掌
磨拳擦掌
⑦ 通背拳怎么练 哪位高手教教我 吧
动作要领
手法有摔、拍、穿、劈、钻等,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弹等。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肩臂撩挂、击拍轻快、闪展灵活、虚实分明、腰背发力、冷弹脆快、坚韧交错。掌法有摔、拍、穿、劈、攒五种,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等八法的运用,生化出各种变化动作的拳术。它的主要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回收仍是掌,动作大开大合,放长击远。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 伸臂动作力由背发,通过肩、肘、达到指尖,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通背拳拳或掌的手形较丰富,通背拳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斩首掌等,劈挂通备拳主要有勾搂手、摔掌、撩阴掌、点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冲中拳、扣冲中拳、石猴诀拳、猿猴诀拳等。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十字为主。其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十二连环拳等。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头顶、项领,前空,后实,虚胸,凹肚,探肩,臂长,活腕。拳势则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通臂拳基本技法包括前空后丰,探肩长臂。屈身蓄护,放长击远。催探抖弹,脆快似鞭。圆径相依,以短卫长。前空后丰,探肩长臂,是通臂拳静姿的基本技法。前空指身体的前半部虚胸(涵胸)、凹肚(收腹)。后丰指身体的后半部拔背、立腰、敛臀,使背脊有绷,丰满的形态。探肩长臂指上肢各节随手的领劲向进攻方向抻够,形成肩向前探、臂牵长的形态。屈身蓄护,放长击远,是通臂拳肢体屈伸和劲力蓄发与攻防击技配合的基本技法。屈身蓄护指肢躯屈曲回缩时,要有意识地吸气、放松肌肉或拉长肌肉的长度,来配合蓄氯、蓄劲、蓄势。同时要以躯肢屈曲回缩,发挥防护自身的功用。一般以屈曲肘、腕、指护上盘,以屈曲胸、脊、腰护正中,以屈曲两肩臂护两侧,以屈曲胯膝护下盘,谓“五护八断”。 放长击远指舒伸肢躯, 抻长两臂,在外形上加长两手攻击距离,以及内气、内劲随身势舒伸引导而外发。外形的放长击远是以腰为轴,通过涵胸、拔背,松开肩、肘、腕关节,经过肩背通透而远臂腰通透。内气内劲的放长击远是丹田内气与腰脊发出的内力,随腰臂通透流经指端,发放至打击目标略远的地方。如以手攻击对方的胸部,内气、内劲应击透其胸廓,直达其背部。催探抖弹,脆快似鞭,是通臂拳运动的基本技法。该拳喻人体为鞭,以催、探、抖、弹四劲完成动作,就能获得似挥鞭般产生的脆快劲(亦称“鞭劲”)。人体腰以下为鞭杆,脚为杆把,腰脊为杆头,背、肩、臂为鞭绳,手为鞭梢。挥“鞭”时,两脚(杆把)蹬地催劲上传,以腰脊(杆头)发力上送,催促腰、背、肩依次向进攻方向探伸,催劲穿臂(鞭绳)至腕,通过抖腕使劲传至手(鞭梢),爆发出一弹即松的脆快劲。这一劲法特点,使通臂拳的动作显得柔韧绵长、柔中藏刚。圆径相依,以短卫长,是通臂拳长短兼用的基本技法。通臂拳注重在长击中兼使短打,以短打救卫空隙、辅佐长击的作用。常用的“以短卫长”法,是将挥臂劈拍的立圆动作与沿中直击的中拳动作交替作用。运动中,由中拳变拍劈,犹如以矩划圆。由劈拍变中拳,长短互衬。除拳术套路外,通背拳的器械有以白猿通背为基础的单刀、双刀、棍、枪、剑等,有以二十四式通背拳和两翼通臂为基础的子龙大枪、青萍剑、苗刀、风摩棍、劈挂单刀,劈挂双刀等。
⑧ 独流通背拳的资料
通臂拳亦称通背拳、通备拳、属长拳类。
明末学者黄宗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经流行。
此拳的源流还有将创拳时间向前推移的说法: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所创(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既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徒年轻时人称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逐渐形成了"通臂换后"、"白猿通臂"等拳套。
通臂拳在清末道光年间,由浙江人祁信作了进一步发展,流传于河北、京津、及辽东一带。祁信之子祁太昌将"通臂猿猴"改为"六合通臂"。祁家父子被人们称为大祁、小祁,又叫"老祁、小祁"。现在流传的通臂大体分两支:
其一,祁信---陈庆---王占春---张策;
其二,祁太昌---许天和---修剑痴(张策和修剑痴都是近代通臂拳名家)。
其三,抗战期间,因战乱入川和迁往重庆的中央国术馆名拳师,将我省通臂拳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王树田老师传授的"六合通臂拳"。
其四,四川流行的通臂拳,还有修剑痴(河北固安人)这支。其递代传人于六十年代中期,为支援渡口建设入川,秉承师业,传通臂拳于川内。
流传区域主要流行于重庆市、成都市、攀枝花市等地。
传说通臂拳起源于战国,传者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通臂拳是模仿猿猴运臂的动
作和特点,结合武术招法创编而成的。关于通臂拳的远源,目前缺乏史料。据说宋代少
林寺就曾传习“韩通通臂”,但是,目前少林拳系中的“通臂拳”,并无区别于少林拳
技法的通透特点,明代流传的武术歌诀,就有“柔太极,走八卦,打通臂和佑神通臂最
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之说。近现代传留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
背”、“劈挂通臂”三种。
⑨ 通背拳掌门人宋铁龙收徒弟么
收是收,不过要交学费,还要看人的品行,否则他是不会收的,老外喜欢学武术打架,所以根本没人愿内意教真功夫给他们容,他们也就看点资料,学点基本的打人招式,现在给弄上台,还成了全世界人都喜欢的自由搏击...其实连武术的皮毛都没沾上
⑩ 谁有通背拳的教程啊
通背拳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白猿通背外”,还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是很牵强。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河北、天津一带。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飞通备劈挂拳。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点。五行通背拳传说由清末一韩姓道士所传,分金门、木门、水门、火门、土门五个阶段逐步练习,土门是最高阶段。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伸臂动作要力由背发,通过肩、肘、以达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并非单纯地伸臂。其实,这种要求在其他拳术(如劈挂拳、八极拳、形意拳等)也同样强调,不过在通背拳说来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点是能以较高的姿势迅速而巧妙地出击,在练功防技术前要练很多柔软功。通背拳与一般拳法比较,拳或掌的手形较丰富,通背拳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斩首等;劈挂通备拳主要有勾搂手、摔掌、撩阴掌、点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冲中拳、扣冲中拳、石猴诀拳、猿猴诀拳等。
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十字为主。其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以及“十二连环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头顶、项领,前空,后实,虚胸,凹肚,探肩,臂长,活腕。拳势则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
通背拳的器械内容,以及祁氏所传的棍、单刀、双刀、枪、剑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背拳”、“两翼通臂”则以子龙大枪、青萍剑、苗刀传世,并兼习风摩棍、劈挂单刀,劈挂双刀。
通臂拳基本技法
通臂拳基本技法包括:前空后丰,探肩长臂;屈身蓄护,放长击远;催探抖弹,脆 快似鞭;圆径相依,以短卫长。
前空后丰,探肩长臂,是通臂拳静姿的基本技法。
“前空”,指身体的前半部虚胸 (涵胸)、凹肚(收腹),形成空畅的。
“后丰”,指身体的后半部拔背、立腰、 敛臀,使背脊有绷,丰满的形态。
“探肩长臂”,指上肢各节随手的领劲向进攻方 向抻够,形成肩向前探、臂牵长的形态。
屈身蓄护,放长击远,是通臂拳肢体屈伸和劲力蓄发与攻防击技配合的基本技法。
“屈,知蓄护”,指肢躯屈曲回缩时,要有意识地吸气、放松肌肉或拉长肌肉的初
长度,来配合蓄氯、蓄劲、蓄势。同时要以躯肢屈曲回缩,发挥防护自身的功用。一般以屈曲肘、腕 、指护上盘,以屈曲胸、脊、腰护正中,以屈曲两肩
臂护两 侧,以屈曲胯膝护下盘。此即所谓“五护八断”。
“入长击远”,揸舒伸肢躯,抻长两臂,在 外形上加长两手攻击距离的“放长击远”,以及内气、内劲随身势舒伸引导而外发的“放长击远”。
外形的“放长击远”,是以腰为轴,通过涵胸、拔背,松开肩、肘、腕关节,经过肩背
通透而远臂腰通透。这种腰臂通透既松开关节,工了由腰至手的正常长度,又较以户为轴的挥臂击劈加长了力臂。内气内劲的“放长击远”,是丹田内气与腰脊发出的内力,随腰臂通透流
经指端,发放至比列击目标略远的地方。例如,以手攻击对方的胸部,我的内气、内劲应击透其胸廓,直达其背部。
在通臂拳运动中,“屈身蓄护”与“放长击远”交替运用,动作表现出大开大合的特色。
催探抖弹,脆快似鞭,是通臂拳运动的基本技法。该拳喻人体为鞭,以催、探、抖、弹四劲完成动作,就能获得似挥鞭般产生的脆快劲(亦称“鞭劲”)。详细来说,喻人体腰以下
为鞭杆,喻脚为杆把,喻腰脊为杆头,喻背、 肩、臂为鞭绳,喻手为鞭梢。
挥“鞭”时,两 脚(杆把)蹬地催劲上传,以腰脊(杆头)发 力上送,催促腰、背、肩依次向进攻方向探
伸,催劲穿臂(鞭绳)至腕,通过抖腕使劲传至手(鞭梢),爆发出一弹即松的脆快劲。这一劲法特点,使通臂拳的动作显得柔韧绵长、柔中藏刚。
圆径相依,以短卫长,是通臂拳长短兼用的基本技法。
通臂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点是放
长躯肢,遥劈远打。遥劈,身易空虚;远打,手难回护。鉴此,通臂拳注重在长击中兼使短打,起到以短打救卫空隙、辅佐长击的作用。
常用的“以短卫长”法,是将挥臂劈拍的立圆动作与沿中直击的中拳动作交替作用。犹如圆中有径,圆径相依。
运动中,由中拳变拍劈,犹如以矩划圆;由劈拍变中拳,犹如由圆求径。圆直相形,长短互衬。
至于通臂拳的教程嘛,我没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