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杆插花
⑴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的穿戴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
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
——————————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腊期”、“布拉”等五种自称。服装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传统上,景颇族的纺织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线,然后再织成布。用树叶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染料。饰物以银器为主,其它有藤制和草编的配饰物。
景颇族人平时的装束很普通,男子与汉族人的穿着没有什么区别,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只有部分老年人还穿大襟上衣和宽松肥大的裤子,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
——————————
阿昌族已婚妇女的头饰独具一格。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阿昌语称之为“屋摆”。这种头饰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米多高,将其展开,长达5至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妇女头饰的高度名列首位。关于它的禁忌甚多,包戴仪式神圣庄重,第一次包戴必须在婚礼后,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在新房内帮包。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远古时候,没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共同创造了人类,然而恶魔腊訇造了太阳乱世,遮帕麻几经“斗法、斗梦”,终于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阳,世界又重获新生。据说,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阳的神箭箭头的标志。另—种传说:在遥远的古代,阿昌族家园备受外敌侵扰。在一次血战中,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妇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后方妇女便向“高包头”射箭支援。这样,男人既从包头上获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敌方,敌方也将箭误射向高包头。高包头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卫了阿昌族家园。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勇敢,阿昌族妇女从此就包起了高包头。
阿昌族妇女的衣饰古老而独特。“挂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别具特色的两种衣饰。“挂膀”一种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绸或黑棉布做成,对襟,钉银牌扣,外挂银链、三须、灰盒、针筒、小鱼、耳勺、叉子、戳头棍等银饰物。两排对称的银泡和宽大的银饰扣相衬,银光闪亮,其布局排列近似于古代出征将士的战袍。
早期阿昌族妇女在婚礼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时,有一特定风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头偕老,生死不离,后者被认为到阴间可以和亲人相会。这种衣服的特点是,深色毛质地,长袖无领对襟,钉圆铜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种颜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镶缝成几何形图案,中间还夹杂着刺绣花纹图案。这种衣服古朴厚实,做工繁琐,常常是几人合作完成。关于它民间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阿昌族,他们辛勤劳作,日子和美。父母养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腊乖,在众兄弟姐妹中聪明出众。后来,父死母病,腊乖为安慰母亲,让母亲永远有花相伴,便费尽心思从山里寻觅红、黄、绿、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种颜色交相错杂拼缝成衣,酷似一只色彩斑斓的彩蝶,腊乖叫它“剪花衣”,母亲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腊乖思母成疾,梦中走到阴间去看母亲,阴间守门的老者说,这里鬼魂千千万,但凡人俗眼看不见。腊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个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亲。腊乖病愈后,便告诉姐妹人死后,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阴间也能相认。于是姐妹相争出嫁前都缝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后穿用。
梁河地区阿昌族新婚妇女要系条花带子,阿昌语称为“独其萨莱”,手工抠织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谷穗、蚯蚓、鸡爪等多种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动植物花纹案。每个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如狗牙能消灾避邪,是狗图腾崇拜的反映,长刀象征开辟新生活,瓜籽象征子孙兴旺;谷穗表示五谷丰登。花带子做工精细,艳丽夺目,是新婚妇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为新娘的特殊标志系于腰间,婚礼后,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后,作为“灵带”(灵魂象征物),接回娘家,祭满七日人再归还,由后代妥善保存。
——————————
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纳西族女子服饰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在丽江一带,穿的人数较多,分布较广。丽江纳西族女子留发编辫,顶头帕或戴帽子。一般内穿立领右衽上衣。衣为布纽扣、长袖、宽腰,前幅短,后幅长,用蓝色、白色等布料制作。外罩一件用浅湖蓝色、蓝色、紫红色、大红色、黑色等颜色的棉布或毛质布料、灯心绒缝制成的有衽圆领的坎肩,系围腰或搭裙。下着黑色或蓝色、灰色长裤,脚穿绣花鞋、布鞋或胶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饰。这种羊皮背饰是纳西族女子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其 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羊皮背饰的表面。第二种见于中甸白地。那里的纳西族妇女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身穿开长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加彩绣,腰系黑底 起彩色线格花并垂毛线须穗的腰带。下穿长裤的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穿毡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饰色调素雅,古朴大方。各地纳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环、戒指和手镯,有些胸前挂银须穗。
纳西族男子的传统穿戴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⑵ 花饰图案在设计与生活应用中的发展历史与重要性.
花饰应该只针对于一些装饰品或者一些家具或一些建筑.它应该是狭义的花饰. 而花式的面就相对比较广义.包含了花饰的内容而且还有别的意义.比如什么花式篮球等等...
1.埃及、希腊、罗马家具 首次记载制造家具的是埃及人。古埃及人较矮(人均约1.52m),并有蹲坐的习惯,因此座椅较低。
(1)古埃及(公元前3100~前311年)家具特征:由直线组成,直线占优势;动物腿脚(双腿静止时的自然姿势,放在圆柱形支座上)椅和床(延长的椅子),矮的方形或长方形靠背和宽低的座面,侧面成内凹或曲线形;采用几何或螺旋形植物图案装饰,用贵重的涂层和各种材料镶嵌;用色鲜明、富有象征性;凳和椅是家具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为数众多的柜于用作储藏衣被、亚麻织物。 埃及家具对英国摄政时期和维多利亚时期及法国帝国时期影响显著。
(2)古希腊(公元前650~前30年)人生活节俭,家具简单朴素,比例优美,装饰简朴,但已有丰富的织物装饰,其中著名的“克利奈”椅(Klisn1os),是最早的形式,有曲面靠背,前后腿呈“八”字形弯曲,凳子是普通的,长方形三腿桌是典型的,床长而直,通常较高,且需要脚凳。
在古希腊书中已提到在木材上打蜡,关于木材的干燥和表面装饰等情况,和埃及有同样高的质量。 19世纪未,希腊文艺复兴运动十分活跃,一些古典的装饰图案,可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例子中看到。
(3)我们对古罗马(公元前753~公元365年)的家具知识来自壁画、雕刻和拉丁文中偶然有关家具的记载、而罗马家庭的家具片段,保存在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的遗址中。
古罗马家具设计是希腊式样的变体,家具厚重,装饰复杂、精细,采用镶嵌与雕刻,旋车盘腿脚、动物足、狮身人面及带有翅膀的鹰头狮身的怪兽,桌于作为陈列或用餐,腿脚有小的支撑,椅背为凹面板;在家具中结合了建筑特征,采用了建筑处理手法,三腿桌和基座很普遍,使用珍贵的织物和垫层。
2.中世纪(1~15世纪)高直和文艺复兴时期(800~1150年)的家具在中世纪,西欧处于动乱时期,罗马帝国崩溃后,古代社会的家具也随之消失。中世纪富人住在装饰贫乏的城堡中,家具不足,在骚乱时期少有幸存者。拜占庭时期(323~1453年),除富有者精心制作的嵌金和象牙的椅子外,家具类型也不多。
(1)高直时期(l150~1500年)家具特征:采用哥特式建筑形式和厚墙的细部设计,采用建筑的装饰主题,如拱、花窗格、四叶式(建筑)、布卷褶皱、雕刻品和镂雕,柜子和座位部件为镶板结构,柜子既作储藏又用作座位。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00~1650年),为了适应社会交往和接待增多的需要,家具靠墙布置,并沿墙布置了半身雕像、绘画、装饰品等,强调水平线,使墙面形成构图的中心。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的特征是:普遍采用直线式,以古典浮雕图案为特征,许多家具放在矮台座上,椅子上加装垫子,家具部件多样化,除用少量橡木、衫木,丝柏木外,核桃木是唯一所用的,节约使用木材,大型图案的丝织品用作椅座等的装饰。
(3)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1400~1600年)的家具许多是原始的,特征是:厚重的比例和矩形形式,结构简单,缺乏运用建筑细部的装饰,有铁支撑和支架,钉头处显露,家具体形大,富有男性的阳刚气,色彩鲜明(经常掩饰低级工艺),用压印图案或简单的皮革装饰(座椅),采用核桃木比松木更多,图案包括短的凿纹、几何形图案,腿脚是“八”字形式倾斜的,采用铁和银的玫瑰花饰、星状装饰以及贝壳作为装饰。
(4)法国文艺复兴时期(1485~1643年)的家具的特征:厚重。轮廓鲜明的浮雕,由擦亮的橡木或核桃木制成,在后期出现乌木饰面板,椅子有象御座的靠背,直扶手,以及有旋成球状、螺旋形或栏杆柱形的腿,带有小圆面包形或荷兰式漩涡饰的脚,使用上色木的镶嵌细工、玳瑁壳、镀金金属、珍珠母、象牙,家具的部分部件用西班牙产的科尔多瓦皮革、天鹅绒、针绣花边、锦缎及流苏等装饰物装饰,装饰图案有橄榄树枝叶、月桂树叶、打成漩涡叶箔、阿拉伯式图案、玫瑰花饰、漩涡花饰、圆雕饰,贝壳,怪物。鹰头狮身带翅膀的怪物、棱形物、奇形怪状的人物图案,女人像柱,家具连接处被隐蔽起来。
3.巴洛克时期(1643~1700年)
(1)法国巴洛克风格亦称法国路易十四风格,其家具特征为:雄伟、带有夸张的、厚重的古典形式,雅致优美重于舒适,虽然用了垫子,采用直线和一些圆弧形曲线相结合和矩形、对称结构的特征,采用橡木、核桃木及某些欧锻和梨木,嵌用斑木、鹅掌锹木等,家具下部有斜撑,结构牢固,直到后期才取消横档;既有雕刻和镶嵌细工,又有镀金或部分镀金或银、镶嵌、涂漆、绘画,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原为直腿变为曲线腿,桌面为大理石和嵌石细工,高靠背椅,靠墙布置的带有精心雕刻的下部斜撑的蜗形腿狭台;装饰图案包括嵌有宝石的旭日形饰针,围绕头部有射线,在卵形内双重“L”形,森林之神的假面,“C”“S”形曲线,海豚、人面狮身、狮头和爪,公羊头或龟、橄榄叶、菱形花、水果、蝴蝶、矮棕榈和睡莲叶不规则分散布置及人类寓言、古代武器等。
(2)英国安尼皇后式(1702~1714年):家具轻巧优美,做工优良,无强劲线条,并考虑人体尺度,形状适合人体。椅背、腿、座面边缘均为曲线,装有舒适的软垫,用法国、意大利有着美丽木纹的胡桃木作饰面,常用木材有榆、山毛榉、紫杉、果木等。
4.洛可可时期(1730~1760年)
(1)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家具特征:家具是娇柔和雅致的,符合人体尺度,重点放在曲线上,特别是家具的腿,无横档,家具比较轻巧,因此容易移动;核桃木、红木、果木均使用,以及藤料。蒲制品和麦杆;华丽装饰包括雕刻、镶嵌、镀金物、油漆、彩饰、镀金。初期有许多新家具引进或大量制造,采用色彩柔和的织物装饰家具,图案包括不对称的断开的曲线、花,扭曲的漩涡饰、贝壳、中国装饰艺术风格、乐器(小提琴、角制号角、鼓)、爱的标志(持弓剑的丘比特)、花环、牧羊人的场面、战利品饰(战役象征的装饰布置)、花和动物。
(2)英国乔治早期(1714~1750年): 1730年前均为浓厚的巴洛克风格, 1730年后洛可可风格开始大众化,主要装饰有细雕刻,镶嵌装饰品、镀金石膏。装饰图案有狮头、假面、鹰头和展开的翅膀、贝壳、希腊神面具、建筑柱头、裂开的山墙等。
直到1750年油漆家具才普及,乔治后期,广泛使用直线和直线形家具,小尺度,优美的装饰线条,逐渐变细的直腿,不用横档,有些家具构件过于纤细。
5.新古典主义(1760~1789年)
(1)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的家具特征:古典影响占统治地位,家具更轻、更女性化和细软,考虑人体舒适的尺度,对称设计,带有直线和几何形式,大多为喷漆的家具,橱柜和五斗柜是矩形的,在箱盒上的五金吊环饰有四周框架图案,座椅上装座垫,直线腿,向下部逐渐变细,箭袋形或细长形,有凹槽,椅靠背是矩形、卵形或圆雕饰,顶点用青铜制,金属镶嵌是有节制的,镶嵌细工及镀金等装潢都很精美雅致,装饰图案源于希腊。
(2)法国帝政时期(1804~1815年):家具带有刚健曲线和雄伟的比例,体量厚重,装饰包括厚重的平木板、青铜支座,镶嵌宝石、银、浅浮雕、镀金,广泛使用漩涡式曲线以及少量的装饰线条,家具外观对称统一,采用暗销的胶粘结构。1810年前一直使用红木,后采用橡木、山毛榉、枫木、柠檬木等。
(3)英国摄政时期(18ll~1830年):设计的舒适为主要标准,形式、线条、结构、表面装饰都很简单,许多部件是矩形的,以红木、黑、黄檀为主要木材。装饰包括小雕刻、小凸线、雕镂合金、黄铜嵌带、狮足,采用小脚轮,柜门上采用金属线格。
6.维多利亚时期(1830~1901年)
是19世纪混乱风格的代表,不加区别地综合历史上的家具形式。图案花纹包括古典、洛可可、哥特式、文艺复兴、东方的土耳其等十分混杂。设计趋于退化。1880年后,家具由机器制作,采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金属管材、铸铁、弯曲木、层压木板。椅子装有螺旋弹簧,装饰包括镶嵌、油漆、镀金、雕刻等。采用红木、橡木,青龙木、乌木等。构件厚重,家具有舒适的曲线及圆角。
⑶ 能往澳洲邮寄牛肉干吗
邮寄国际邮件至澳大利亚须知:
1 邮寄到澳大利亚的邮件不得含有违禁食品、植物材料和动物产品。
2 必须清楚和正确填写申报标贴——应在申报单上填写所有内装物品和包装。
3 切勿用装蛋的纸箱、木箱、或曾经装过水果、蔬菜和肉类/熟肉制品的硬纸箱来装邮寄物品。这种包装有检疫风险,是禁止的。
4 切勿用稻草麦杆和干植物材料,因为这些都是禁止的。易碎物品请用报纸或发泡塑料包起来。
5 彻底洗净所有的鞋、运动和野营器材,以清除任何一点泥土和种籽。
6 把澳大利亚检疫法告诉朋友和亲戚,并请他们不要从海外邮寄违禁的食品、植物材料和动物制品来。
7 许多被从国际邮件中移除的物品都能在澳大利亚的商店里买到。这些物品是在严格的检疫进口条件下进口的。
违反澳大利亚检疫法可能会导致被处以高达6 万澳元的罚款和10 年监禁。
互联网购物和邮购检疫法也适用于在互联网订购和通过邮购来的物品,例如:
8 花,树木和蔬菜种子和鳞茎;
9 食物产品;
10 供人和动物用的治疗和其他医药产品,包括中医药品;
11 含有水果碎片的茶叶
国际文化及季节性节日活动与检疫
包含有某些物品的邮包邮寄至澳大利亚,用以庆祝文化及季节性活动,这是常见的。但是,出于检疫的原因,其中许多物品必须予以扣留。
节日活动 禁止物品
农历新年:竹笋,整条鱼,整只鸡,含肉汤圆、饺子,含有柑橘的物品
端午节:含有蛋黄或肉馅的粽子
中秋节:含有全蛋或肉馅的月饼
春季(北半球):植物材料,花或蔬菜种子
检疫物品将被如何处理?
如有物品因检疫原因被扣,依检疫的风险,会给予收件人一些选择:
1 为确保安全,对物品进行处理(如烟熏、辐照);
2 扣留物品,直至能够出示进口许可证*;
3 将物品再出口或退还给寄发人,或
4 销毁该物品。
这些服务和处理(除了销毁物品以外)都要由包裹收件人支付费用。在某些情况下,处理可能会损坏物品。澳大利亚检疫检验局(AQIS)会尽力减少损坏的风险,但不对因处理而可能造成的损坏负责。澳大利亚检疫检验局(AQIS)会把物品扣留30 天。如果该时期内不和澳大利亚检疫检验局(AQIS)联系,则物品就会被销毁。
会被从国际邮件中移除的物品:
非罐装的肉类和肉类产品:
1 所有非罐装的肉类—新鲜肉、干肉、冷冻肉、熟肉、烟熏肉、咸肉、腌制肉或包装肉、腊肠、肉肠、整只咸鸭、鸭肝、鸭肠、家禽内脏、牛肉条、牛肉干、牛肉粒、牛肉丝和猪肉丝、肉/猪肉松、鱼肉香肠、猪肉馅的月饼、含有肉类的速食面,猪蹄;
2 所有宠物食物,包括罐装和干的补充食物和鱼食。
乳制品、蛋和蛋制品:
1 乳酪、牛奶、奶油和其他乳制品*
2 乳制品或蛋(全蛋、干蛋和蛋粉)的含量超10%的包装饭食和其他食品,包括含有蛋的月饼、咸蛋、加工过的蛋和皮蛋,鸭蛋和鹌鹑蛋、含有蛋的速食面、和蛋黄酱,三合一奶茶、奶粉和含有乳制品的速食谷类食品
草药和传统药品:
1 所有含有药草、种子、树皮、真菌类植物和干植物材料的药物和药品,例如灵芝
2 所有含有动物材料的药物和药品, 例如,鹿茸、鹿鞭、燕窝、冬虫夏草、蛤蟆油/膏、干蚯蚓、任何种类制干的动物躯体、紫河车、鸭肠、鸭胃和蹄筋*
3 蜜蜂产品包括花粉、蜂蜡和蜂巢
种子、果仁和干植物:
1 谷类、爆玉米花、生果仁、例如新鲜栗子和花生
2 松果、鸟食、水果和蔬菜种子、未经识别的种子、某些商业包装的种子和种子装饰品、山楂和豆类
3 树皮、芭蕉类制品、草制品和草制包装材料、拌香料的干花瓣(百花香)、含有谷物、糠或灌满种子的物品、干花和插花
水果和蔬菜:
1 所有新鲜鲜的水果和蔬菜(姜、苹果、柿子、橘子、草药、新鲜竹笋,柑橘属果实)
2 含有种子和果皮的干制水果和蔬菜
活的植物和泥土产品:
1 所有盆种/裸根的植物,插枝、根、鳞茎、球茎、根状茎、茎和其他能成活的植物材料
2 灌砂产品包括玩具、纸卡、手工艺品和挡门器
3 鞋类和受到泥土、肥料和植物材料玷污的器材
活的动物:
所有哺乳动物、鸟类、鸟蛋和鸟窝,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
以上违禁和受限制物品的列表并不完整。任何发现含有昆虫和幼虫的物品均须扣留并必须加以处理。
参考资料:海龙国际
⑷ 广东汉乐的艺术特色
广东汉乐保存着六百多首情调不同、形态各异的优秀传统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中军班音乐和丝弦音乐是汉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军班音乐是民间吹打仪仗音乐,解放前中军班艺人多为职业和半职业性质,为民间婚、丧、喜、庆时所雇请,有时,不同的“笛馆”(中军班艺人的团体)还对台竞技,因此有广泛的群众性。在本次音乐会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军班音乐的代表作——《嫁好郎》,一首在女子出嫁时演奏的唢呐与乐队的乐曲。丝弦音乐是民间最为普遍的演奏形式,通常使用的乐器有头弦、笛子、笙、提胡、扬琴、三弦、耶胡、琵琶等等。这场音乐会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的丝弦乐,包括丝弦乐中的极品,被称为儒家音乐的汉调清乐。
广东汉乐的分类和演奏形式按照传统广东汉乐的演奏形式和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和不同用途形成五个类别。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为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洋琴、琵琶、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丝弦类的曲目众多,在已整理出的汉乐曲目中有430首。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追求比较高雅的演奏形式,常为文人雅士的活动。它演奏时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清乐的曲目为56首。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它主要活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它以唢呐为主奏,打击乐有:大鼓、苏锣、大钹、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
在广东汉乐曲库中汉乐大锣鼓乐曲仅有23首。四是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作为仪仗性质的乐队,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在汉乐的曲目中它的数量仅次于丝弦乐,共有62首。中军班音乐演奏比较讲究形式和场合,因此,它又细分为礼乐(如《闹花堂》、《朝天子》)、祭祀音乐(如《大乐》、《送歌》)、喜乐(如《嫁好郎》、《玉美人》)、敲板乐(如《江西调》、《相思》)、小调吹奏(如《卖杂货》、《花鼓调》)。五是庙堂音乐,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它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若干丝弦乐,此类乐曲有31首。庙堂音乐的演奏讲究做法事的对象。如百岁老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朝天子》;未上寿的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哭皇天》;一般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菩庵咒》、《五更佛》、《大江》、《哀哀泪》、《哭相思》等;丧事的通用曲目是《佛曲》。 1、曲调类别与标题特征在广东汉乐“丝弦乐”和“清乐”中,历来有“大调”和“串调”之分。“大调”是指乐曲长度在六十八板并属于六十八板系统的乐曲。“串调”是指在戏曲音乐中(汉剧)用以配合剧情和舞台表演,以及渲染、烘托舞台气氛的开场和过场音乐。串调乐曲长短不一,多则数十板、少则十余板。
由于广东汉乐基本上属于有标题的曲牌类民间器乐曲,在不少“大调”乐曲中,通过标题揭示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趣,如《出水莲》、《昭君怨》、《崖山哀》、《怀古》等;但也有乐曲虽有标题曲名,也表达某种情绪,但并不表现特定的音乐形象,如《南进宫》、《北进宫》等;有的只表明乐曲的来历和出处,或略示其音乐的某些特点和用途,如《单点头》、《乱插花》等。作为曲牌类音乐,有些乐曲虽然标有曲名,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标题曲名并无必然的联系,仅作为一首曲调的标志。
2、音阶调式与特性音广东汉乐基本上可分为两种调式音阶。一种是以56123五声为骨干音,增加4 7两个偏音作为装饰性辅助音,构成七声徵调式。在广东汉乐中常称作“硬套”或“硬线”乐曲,与潮乐中的“轻三六”调及粤曲中的“正线”调基本相同,是广东汉乐音阶的基础。另一种是以57124五声为骨干音,增加6 3两个偏音作为装饰性辅助音,构成带有特性音的七声徵调式。其中7 4两音在6 7 1和3 4 5的三音列中,其音高近似一个中间音,通常称为“特性音”或“中立音”,7 4两音构成纯五度音程。在广东汉乐中常称为“软套”或“软线”乐曲。与潮乐中的“重三六”调及粤曲中的“乙凡调”基本相同,是广东汉乐曲调风格富有特色的一种音阶。由于广东汉乐存在两种不同的音阶组合方式,因此在广东汉乐中便形成了“软线”和“硬线” 两类不同风格韵味的乐曲。“软线”乐曲曲调风格比较深沉、哀怨,“硬线”乐曲曲调风格比较明快、活跃。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在“软线”与“硬线”乐曲之间还具有相互转换的特点。即将“硬线”乐曲中的6 3分别转换为7 4,即为“软线”乐曲。反之,将“软线”乐曲中的7 4分别转换为6 3,即为“硬线”乐曲。这种通过五声骨干音相互转换的特点,与潮乐中“轻六”与“重六”曲调的转换,以及陕西秦腔音乐中“欢音”与“苦音”的转换,其特点是相同的。由此不难看出,广东汉乐在调式音阶及特性音等方面与中原传统音乐的亲缘联系。
3、套曲联奏及变奏特点广东汉乐属曲牌体音乐,是套曲结构或称曲牌联缀体结构。在传统演奏中,有的乐曲慢板转快板变奏是同一首乐曲,而有的乐曲慢板转快板是另一首乐曲的联奏,即为套曲形式。此外还有由同宫系统的若干音乐曲组成套曲联奏形式,构成联套式结构。演奏时按照慢板、中板、快板依次演奏,但均严格保持“同宫到底”,以求得调式调性上的统一。一般“软线”接“软线”乐曲,“硬线” 接“硬线”乐曲。按照传统的演奏习惯,如《出水莲》后面多接《昭君怨》和《崖山哀》联为套曲,又如《玉连环》后面多接《绊马索》和《落地金钱》联为套曲等。由于广东汉乐来自民间,多有即兴变奏的特点。演奏者常根据“调骨”(即主曲调通用谱)按照不同乐器的特点自由发挥,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广东汉乐的拉弦乐器有头弦、提胡和椰胡。由于乐器的音区和音域不同,在演奏时虽然定调相同,但定弦不同。主奏乐器用“正指”(5 2弦)演奏,而其他拉弦乐器则用“反指”(1 5弦或2 6弦)配合,形成不同的曲调变化。
此外在不同种类乐器组成合奏时,由于乐器性能特点不同和演奏手法上的差异,不但在音色上形成对比,而且在曲调走向和节奏音型的运用上富于变化,从而具有“支声”复调因素的变奏特点。 广东汉乐的传统演奏乐器广东汉乐的传统乐器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文乐类和武乐类。
文乐类
(1)头弦,别名吊规子。筒和杆皆木质。用钢丝弦2根,里粗外细,音距差4度。用普通马尾弓,弓平拉,一般只用一个把位。在组合演奏中属领奏乐器,是广东汉乐特征之一。
(2)提胡。外形构造与广东高胡相似,筒稍大,杆稍长。用钢丝弦2根,G调定弦5-2。膝间夹着平拉,演奏时多用长弓;快速时,宜用长弓密指,或长短弓结合,不用碎弓。音色娇柔而浑厚。提胡常用三至四个把位,音域较宽广、表现力强,可领奏或独奏。
(3)椰胡,别称胡弦,亦称扶弦。筒以椰壳镶以薄木板,杆木质,忌用硬木,长80公分。弦轴2根,用牛筋丝弦,比头弦的弦丝稍粗。定弦与头弦相反,G调定1-5或2-6,也有定作3-6弦。椰胡是辅助弦乐。
(4)低音胡,木制。筒面阔30公分许,高约25公分,长27公分。牛筋丝弦2根,用马尾弓。定弦比椰胡低3-4度,G调5-2。组合演奏中,不加花而减字,突出主音,着重低层音。
(5)笛子,又称“横品”,竹制。它是主要吹乐器,常作领奏或独奏,在组合演奏中要求圆润连贯,不用吐音,打指音也很少使用,力求整体合乐和谐,快速时可减字或依调音连音吹奏,灵活处理。
(6)洞箫,竹制。与笛子的区别,一是不用竹膜,二是以竹节小孔直吹,发音深沉浑厚,常与琵琶、古筝组合演奏,也可独奏。
(7)唢呐(客家人称唢呐为“笛”),是民间吹打乐的主要乐器。分为管口、管身和音波三个部分。管口铜制,以芦哨入管端;管身木制,音波为铜制。传统唢呐有三种,大者叫没管,用“鸭脚树”或“沙桐没树”制造,不用音波,比中唢呐低2-3度音,作为低音旋律对吹伴奏;中者即中唢呐,最常用的唢呐。用芦竹哨吹奏,发音明亮大方,玉润悦耳;小者即小唢呐,又叫海笛,俗称“茅笛”。比中唢呐短小三分之一,造型一样,多用麦杆哨,发音清脆,全按平吹比中唢呐高出3-4度音。中唢呐、小唢呐属领奏、独奏吹管乐器。
(8)月弦,木制。板面圆形,直径约30公分,弦柄及轴共长25公分左右。弦轴3支,外弦用同样的弦2支,内弦1支。未用洋琴以前,月弦位置重要,有琴胆之称。采用洋琴后,月弦退居次要地位。
(9)三弦。传统用的属小三弦。琴鼓阔8公分,长14公分,厚6公分,面底均裹以蛇皮,外形成椭圆状。弦杆全长60至70公分,弦轴3个,系大、中、小弦3根。它的特点是声音清晰,穿透力强。
(10)洋琴,又名扬琴。十九世纪末开始使用,过去使用的槌竹末端薄而软有弹跳力,称“软槌竹”。多改用“硬槌竹”。洋琴在广东汉乐组合演奏中位置重要。
(11)琵琶,传统用的琵琶四相十二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改用十二平均律,弦亦由丝弦改用金属弦。指法以弹、挑、勾、抹、轮、滚为主。琵琶在组合演奏中位置重要,音色和表现能力强,只是音量逊于洋琴。
(12)筝,据史籍记载已有二千三百多的历史,因此常称为“古筝”。筝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乐器。筝体呈长条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有2个音孔,面板底板均用桐木制作。建国前的筝16弦,今多用18弦、21弦以至25弦。按五音阶顺序定弦。传统指法是右手指带假甲弹弦,左手按音。筝在广东汉乐中属于雅乐的乐器,常独奏,或与琵琶、椰胡、洞箫组合演奏。其他如笙、号筒、秦琴、古琴等或已失传或已不用或少用。
武乐类
(1)正板①构造:梨木制,长方形,长约16公分,宽约8公分,高约4公分;内空,近上边旁开口;平放在鼓架左方,以小鼓槌击打,发音“各”,又称“各板”。另一种由长24公分,阔6公分的梨木板,其中二块稍薄紧系,一块稍厚,两者用红丝绸带(布)松系一边,称“三板”或“摇板”,执于左手,以掌指分开,摇跳击敲。②音响:“各”、“壳”,音老阔大。③用法:落在强拍,均匀击敲。
(2)副板、片鼓。①构造:副板与“各板”结构相同,稍小,平放于正板之右。片鼓圆形,脚大顶小,硬木制,内空,外表皮革;也有顶平身扁者。②音响:“的”或“打”,连续念音“拉打打”,比正板音细尖而清淅。③用法:副板与片鼓作用一样,落在弱拍,谓之“眼”。击打自由任意,又可作起界之用。
(3)小鼓,又名战鼓。①构造:木身,圆形,内空,顶面底面表皮革。顶面直径均12公分,底面直径约9公分,身稍凸大似椭圆状。②音响:“督”,连续音念“碌督督”。③用法:中军班音乐多用,可代替正副板。
(4)大鼓、堂鼓。①结构:大鼓的结构与小鼓的形状相同而大十几倍。大鼓鼓面70至100公分。堂鼓鼓面直径约30公分,面底一样大,有扁形或椭圆形不同形状。②音响:“咚”,连续音念“弄咚咚”。③用法:民间大锣鼓多用,中军班音乐也常用,多用于强烈气氛的热闹场面。
(5)戥子。①构造:铜制,若小杯状,底尖圆、高、阔,直径约3公分;底部有耳,挂于10公分许的小竹竿,以小铁柱击打。②音响:“叮”,清淅,有余音。③用法:丝弦乐曲多用,落在强拍,可以增添色彩。
(6)小钹。①构造:铜制,圆形,中央向外圆凸为执耳。直径约16公分。合共2块,互相碰击得声。②音响:“七”、“齐”。碰击即离为响音,不离或半离为煞音、翕音,视情节使用。③用法:一般落在板里(每小节的最强拍)。小锣、小钹、铜金组成一套“小锣钹”锣鼓经。
(7)大钹。①构造:铜制,形状与小钹相同,而比小钹大一倍以上,直径约33公分。②音响:“钗”(响击音)、“泽”(煞音、翕音)。③用法:落在强拍,有时强弱拍均敲击,响击时,其音颤动。大钹 与大锣组成一套锣鼓经,是打击乐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8)碗锣。又称挽锣。①构造:铜制,若小碗大,扁形,边唇有两小孔以串耳带,挽于左手掌中,用10余公分长硬竹板强击发音。②音响:“ 当”,清亮带娇音。③用法:多用于吹打乐曲,照乐句击打比较灵活。
(9)当点。①构造:铜制,如碗锣一样大小,稍薄,外边有平面边唇,边唇有四个小孔,用来串挂在木框内使之悬空。用苗竹枝(如筷子一样)在末端曲成半“丁”字形状敲击。②音响:“点”。③用途:用于点、眼,每拍一句,均匀敲击。当点是中军班音乐专用击乐器,也是中军班音乐别具一格的特色,如“敲板调”等必用之。
(10)马锣。①构造:铜制,状似碗锣而大数十倍,直径约40公分,用16公分长木槌敲击。②音响:“旷”粗犷热闹。③用途:多用于民间大锣鼓,便于游行。
(11)小锣。①构造:状似碗锣,边的比例稍短,面部圆顺微凸,直径约18公分;用16公分长硬竹板击打,或用手执悬空击打。②音响:“堆”、“丢”、“雷”。连续音念“雷堆”。③用途:小锣钹和大锣钹两个系统的锣鼓经均用小锣,是鼓板的代表。
(12)铜金。又名乳锣。①构造:铜制,圆形,略小于马锣,中央圆凸,以木槌(缠布或白棉带)敲击。②音响:“钢”,余音长,似投石于池塘之水波。③用途:多用于小锣钹组合的锣鼓经,落在强拍,作用如大锣。
(13)大锣。又称大苏锣。①构造:铜制。状似小锣,直径90至100公分,挂于架,以18公分长的木头(外缠白布)敲击。②音响:“孔”、“况”。声音温雅淳厚、优美动听。这是广东汉乐,汉剧音乐打击乐器的特征。③用途:与大钹有时同击,有时相对交换,有时钹双锣单,或单锣出现,击强拍,是打击乐的重要乐器。
曲目
广东汉乐曲目丰富,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集》来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代表曲目有丝弦曲《单点尾》、《玉山坡》、《思夫》,唢呐曲《粉叠》、《普天乐》、《玉芙蓉》,庙堂音乐有《一封书》、《水底鱼》等。其中部分乐曲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古代音乐,保存了唐代宫廷乐律,如中军班乐曲《大乐》、丝弦音乐《南进宫》等。广东汉乐广纳百家之长,如《渔樵问答》是由古琴曲演变或模仿而来的,《剪剪花》是由民歌小调转化的,《得胜令》也原属戏剧曲牌的。
1、丝弦乐:《迎春曲》、《百家春》、《春串》、《南进宫》、《北进宫》、《琵琶词》、《怀古》、《翡翠登潭》、《平湖》。
2、清乐:《出水莲》、《西厢词》、《将军令》、《蕉窗夜雨》、《平山乐》、《挑帘》、《高山流水》。
3、汉乐大锣鼓:《闹元宵》、《小开门》、《锦上添花》、《迎宾客》、《得胜令》、《贺太平》。
4、中军班音乐:《拜花堂》、《嫁好郎》、《玉美人》、《赏花》、《卖杂货》、《花鼓调》、《饭后茶》、《双扶船》。
5、庙堂音乐:《朝天子》、《哭皇天》、《五更佛》、《佛曲》、《菩庵咒》、《哀哀泪》、《哭相思》、《大江》。
大埔县参加“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大汇演”荣获金、银奖
大埔县文化馆组织两个民间艺术表演节目“广东汉乐”和“花环龙”,一行69人于2005年11月25日赴广州参加“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大汇演”,于11月26日至28日一连三天,在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体育中心南西广场、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广场、广州市越秀区英雄广场等三处表演了5场,受到了中外观众及广州市民的欢迎和好评;经“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组委会”组织专家组评选,大埔县参演节目:广东汉乐·迎春曲荣获金奖,花环龙表演节目荣获银奖。
国家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领导在现场观看了表演;四十八家中外新闻媒体在现场进行了报道。颁奖仪式在广州珠江宾馆举行。
传承谱系
广东汉乐的传承是以乐器演奏技巧来进行的,大多数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因此,广东汉乐的传承具有多样性,即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相互交融。由于大埔广东汉乐活动历史悠久,因此,清代以前的传承情况难以考证,现从我们通过普查得来的资料和查找的文献、方志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考证,列出如下传承谱系。
(一)师徒传承
1、双溪 李蓝田(唢呐) 代别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六代不详男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双溪镇第七代李蓝田男1890年不详师传不详双溪镇第八代罗曾优男1942年中专师传1952年枫朗镇第九代肖晨光男1961年大专师传1971年百侯镇2、茶阳 饶托生(头弦、古筝、三弦、笛子、扬琴) 代别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饶托生男1884年不详师传不详茶阳镇第二代罗九香 男1901年不详师传不详枫朗镇饶从举男1897年不详师传1921年茶阳镇饶庆雄男1902年不详师传1922年茶阳镇罗协鸿男1920年不详师传不详枫朗镇第三代饶宁新男1941年大专师传1947年广东星海音乐学院罗曾良男1936年高中师传1954年枫朗镇罗德栽男1939年大学师传1956年广东星海音乐学院第四代刘川与男1959年初中师传1979年湖寮镇3、枫朗 罗娘德(唢呐)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罗娘德男1890年不详师传不详枫朗镇第二代余敦昌男1920年小学师传不详大麻镇第三代杨培柳男1942年初中师传1958年百侯镇第四代谢军贵男1947年小学师传1979年长治镇4、茶阳 饶淑枢(提胡)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饶淑枢男1905年不详师传不详茶阳镇第二代罗琏男1919年中专师传不详湖寮镇第三代廖东雄男1947年初中师传1958年大埔汉剧团第四代房宝香女1989年初中师传1979年湖寮镇5、青溪 范思湘(司鼓)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范礼辉男不详不详不详不详青溪镇第二代范思湘男1905年小学父传不详青溪镇第三代范胜华男1945年初中师传1959年大埔汉剧团第四代管映庭男1965年中专师传1985年大埔汉剧团(二)家族传承
1、 大麻 余述仙(唢呐)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余述仙男1895年不详不详不详大麻镇第二代余敦昌男1920年小学父传童年大麻镇第三代余玉琪男1965年高中父传童年大麻镇2、枫朗 罗调律(三弦、唢呐)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第一代罗调律男1901年不详不详不详枫朗镇第二代罗曾优男1942年中专父传童年枫朗镇第三代肖晨光男1961年大学父传童年枫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