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黄槿花语
Ⅰ 宝岛台湾著名景点有什么
1、七星潭位于花莲县新城乡北埔村,在花莲机场的东侧,七星潭是一个突出于美仑鼻一侧的海湾;七星潭从前是花莲发展定置渔业最兴旺的地方。
早年真的有零星湖泊散布,如今一般称七星潭是指美仑工业区和花莲机场以北的地区,海岸线绵延20多公里,海滩宽度约在100公尺左右,大多都属于砾石滩,让七星潭成为花莲近郊最佳的踏浪捡石好去处。
4、龙盘公园,是一处隆起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石灰岩台地,也因为石灰岩的溶蚀作用,造成裂沟、渗穴、石灰岩洞等奇特的地形景观,而使此地被列为垦丁国家公园的四大景观之一。
由于地形辽阔,面向广大的太平洋,尤其一登上海崖,视野开阔,一旁的绿地、眼前广大的海景、远处碧绿的青山及抬头那清澈的蓝天伴随着朵朵白云,都不吝啬的尽收眼底,不禁令人惊叹大自然的美丽风采。
另外此地晚上无光害,四周无屏障,是观星的好场所,更是国内难得可同时欣赏日出与日落的特殊地点。
5、日月潭省风景区,位于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常态面积7.93平方公里,满水位8.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米,湖面海拔748米,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最多外来种生物的淡水湖泊之一。
不过在湖泊总括上则仅次于嘉义的曾文水库,日月潭也是台湾原住民邵族的居住地,双潭秋月是台湾八景之一。
由于过去平埔族称居住于山里的原住民为“沙连”,而内山以日月潭一区为最大的积水盆地,故日月潭旧称又为水沙连。
Ⅱ 黄槿树是怎么样的~
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主干不明显,高可达3-4m。叶子大,心形,有长柄;花黄色,花内冠钟容形,蒴果。台湾乡间其叶常作为包裹糕饼之用,故又名糕仔树。
原产地:分布于中国大陆广东、菲律宾群岛、太平洋群岛、南洋群岛、印度、锡兰等地。台湾生长于全岛海岸附近。
性状: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单叶,互生,革质,掌状脉,7-9条,下表面密被绒毛状星状毛,心脏形或圆形,长8-14㎝,9-19㎝,全缘或不明显齿缘,先端锐尖,叶柄长3-6㎝,亦被绒毛状星状毛。花两性,单生,腋生。花黄色,中央暗紫色。花萼5裂,外具附萼(总苞),附萼5裂;花瓣5枚;雄蕊多数,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开裂。
观赏特色:观叶、观花。花期全年,以夏季最盛。可为行道树及海岸绿美化植栽。多生于滨海地区,为海岸防沙、防潮、防风之优良树种。民间取其叶制粿,故有「粿叶」之称。
适性:阳性植物,需光量强。生性强健,耐旱、耐贫瘠。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佳。抗风力强,有防风定沙之效。繁殖:种子播种、扦插。
Ⅲ 什么花是6月份开花
举例:常见的有苹婆、罂粟、勿忘我、桔梗、百合。
苹婆
苹婆(学名:Sterculia nobilis Smith ),梧桐科常绿乔木,又称“凤眼果”,叶长椭圆形;初夏开花,无花冠,花萼粉红色,圆锥花序;果实分为四五个分果,外面暗红色,内面漆黑色。
种子可供食用,种子煨熟的味道如栗子。原产于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广东以南常植栽为庭院树,木材轻韧,可制器具。广东习俗中苹婆果实是七姐诞的祭品,若没有便会用假苹婆果实代替。由于苹婆年产量少,加上祭祀习俗熄微,故很少大量种植的果园,只有零星种植。
拓展资料
苹婆
乔木,树皮褐黑色,小枝幼时略有星状毛。叶薄革质,矩圆形或椭圆形,长8-25厘米,宽5-15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浑圆或钝,两面均无毛;叶柄长2-3.5厘米,托叶早落。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柔弱且披散,长达20厘米,有短柔毛;花梗远比花长;萼初时乳白色,后转为淡红色,钟状,外面有短柔毛,长约10毫米,5裂,裂片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且向内曲,在顶端互相粘合,与钟状萼筒等长;雄花较多,雌雄蕊柄弯曲,无毛,花药黄色;雌花较少,略大,子房圆球形,有5条沟纹,密被毛,花柱弯曲,柱头5浅裂。
蓇葖果鲜红色,厚革质,矩圆状卵形,长约5厘米,宽约2-3厘米,顶端有喙,每果内有种子1-4个;种子椭圆形或矩圆形,黑褐色,直径约1.5厘米。花期4-5月,但在10-11月常可见少数植株开第二次花。
罂粟
代表物种鸦片罂粟是一年生草本,无毛或稀在植株下部或总花梗上被极少的刚毛,高30-60 (-100)厘米,栽培者可达1.5米。主根近圆锥状,垂直。
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具白粉。叶互生,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7-25厘米,先端渐尖至钝,基部心形,边缘为不规则的波状锯齿,两面无毛,具白粉,叶脉明显,略突起;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
花单生;花梗长达25厘米,无毛或稀散生刚毛。花蕾卵圆状长圆形或宽卵形,长1.5-3.5厘米,宽1-3厘米,无毛;萼片2,宽卵形,绿色,边缘膜质;花瓣4,近圆形或近扇形,长4-7厘米,宽3-11厘米,边缘浅波状或各式分裂,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或杂色;
雄蕊多数,花丝线形,长1-1.5厘米,白色,花药长圆形,长3-6毫米,淡黄色;子房球形,直径1-2厘米,绿色,无毛,柱头(5-)8-12(-18),辐射状,连合成扁平的盘状体,盘边缘深裂,裂片具细圆齿。
蒴果球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4-7厘米,直径4-5厘米,无毛,成熟时褐色。种子多数,黑色或深灰色,表面呈蜂窝状。花果期3-11月。
勿忘我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或数条簇生,高20-45厘米,通常具分枝,疏生开展的糙毛,有时被卷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柄,狭倒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达8厘米,宽5-12毫米,先端圆或稍尖,基部渐狭,下延成翅,两面被糙伏毛,毛基部具小形的基盘;
茎中部以上叶无柄,较短而狭。花序在花期短,花后伸长,长达15厘米,无苞片;花梗较粗,在果期直立,长4-6毫米,与萼等长或稍长,密生短伏毛;花萼长1.5-2.5毫米,果期增大,长4-5毫米,深裂为花萼长度的2/3至3/4,裂片披针形,顶端渐尖,密被伸展或具钩的毛;
花冠蓝色,直径6-8毫米,筒部长约2.5毫米,裂片5,近圆形,长约3.5毫米,喉部附属物5,高约0.5毫米;花药椭圆形,先端具圆形的附属物。小坚果卵形,长约2毫米,宽1毫米,暗褐色,平滑,有光泽,周围具狭边但顶端较明显,基部无附属物。
桔梗
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
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7厘米,宽0.5~3.5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钝,急尖,上面无毛而绿色,下面常无毛而有白粉,有时脉上有短毛或瘤突状毛,边顶端缘具细锯齿。
花单朵顶生,或数朵集成假总状花序,或有花序分枝而集成圆锥花序;花萼钟状五裂片,被白粉,裂片三角形,或狭三角形,有时齿状;花冠大,长1.5~4.0厘米,蓝色、紫色或白色。
蒴果球状,或球状倒圆锥形,或倒卵状,长1~2.5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期7~9月。
百合
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厘米。鳞茎球形,淡白色,先端常开放如莲座状,由多数肉质肥厚、卵匙形的鳞片聚合而成。
根分为肉质根和纤维状根两类。
肉质根称为“下盘根”,多达几十条,分布在45~50厘米深的土层中,吸收水分能力强,隔年不枯死。纤维状根称“上盘根”,“不定根”,发生较迟,在地上茎抽生15天左右、苗高10厘米以上时开始发生。
形状纤细,数目多达180条,分布在土壤表层,有固定和支持地上茎的作用,亦有吸收养分的作用。每年与茎干同时枯死。有鳞茎和地上茎之分。
茎直立,圆柱形,常有紫色斑点,无毛,绿色。有的品种(如卷丹、沙紫百合)在地上茎的腋叶间能产生“珠芽”;有的在茎入土部分,茎节上可长出“籽球”。
珠芽和籽球均可用来繁殖。叶片总数可多于100张,互生,无柄,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叶脉弧形。有些品种的叶片直接插在土中,少数还会形成小鳞茎,并发育成新个体。
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单生于茎顶。蒴果长卵圆形,具钝棱。
种子多数,卵形,扁平。6月上旬现蕾,7月上旬始花,7月中旬盛花,7月下旬终花,果期7~10月。
Ⅳ 黄槿的特征
黄槿 (学名: Hibiscus tiliaceus ,英文名称: Cuban Bast )[2],别称黄木槿[3]、朴仔[4]、披麻、铜麻、港麻、海麻、河麻、山加半、桐花[5]、盐水面头果、古老仔[6]、糕仔树[7]及粿叶树等,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被归类为广义红树林上的植物[8][9][10]。花期7-8月[11]。
分布
黄槿多长于平地或滨海地区,原产于东半球热带地区。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3],中国台湾全岛之海岸附近地区,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寮国等地亦有分布[5]。 形态特征
黄槿是一种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2][11],可高达4-7米。树干灰色无毛,纵裂[6],有时呈攀援状。叶广卵形或近圆形,革质,顶端急尖,基部呈心形,全缘或微波状齿缘,疏披星状毛,背面浅灰白色,密披茸毛和星状毛,表面有盐线体排出盐份[2],长约7-15厘米;叶托近长椭圆形,顶端急尖,外面疏披星状毛,长约2-3厘米,宽约1.2-1.5厘米。花为总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或由数朵排成腋生或顶生;苞片一对,小苞7-10枚;花冠钟形,黄色,中央暗紫色;花瓣外面披星状毛,长约5厘米;花萼裂片5裂,顶端渐尖,披短柔毛,长约2厘米;柱头扁平;雄蕊管长约2厘米,雄蕊束末超出于花冠[12]。果为椭圆形蒴果,果皮骨质,短喙,披黄色柔毛,长约2-2.5厘米,成熟后开裂[13]。种子无毛有散生乳头状小疣[3]。
用途
黄槿有抗盐抗旱的特性,可作为热带海岸地区防风、防沙、防潮的优良树种[11]。叶片可供作蒸煮糕粿的枕叶,因而有糕仔树及粿叶树[12]等别称。树皮纤维可制作绳索[13]或织网[3]。 黄槿的叶及树皮可治支气管炎及咳嗽,叶外敷可治肿毒及作洗涤剂之用,根可作解热及催吐剂
Ⅳ 黄槿是什么品种
黄槿为常绿小乔木,其花冠为钟型,因为在台湾乡间常用黄槿的叶片做包裹粽饼,所以又叫糕仔树。黄槿不但可以用作观赏,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我国的华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均有分布。
黄槿
黄槿的花两性,单生,腋生。常数花排列成聚散花序,总花梗长4-5cm;花梗长1-3cm,基部有1对托叶状苞片;小苞片7-10,线状披针形,被绒毛,中部以下连合成杯状;萼长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外具附萼(总苞),附萼5裂;花瓣5枚,披针形,被绒毛;花冠钟形,直径6-7cm,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黄色星状柔毛;雄蕊往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雨果卵圆形,长约2cm,被绒毛,果爿。木质。种子光滑,肾形。
中文学名:黄槿
拉丁学名:Hibiscus tiliaceus
别称:糕仔树、桐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榄麻、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锦葵目
亚目:亚科类植物
科:锦葵科
族:木槿族
属:木槿属
种:黄槿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华南
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英文名:Cuban Bast
Ⅵ 黄槿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 L.
常绿灌抄木或小乔木,高4-10米;袭树皮灰白色,小枝近无毛。叶革质,近圆形,
长宽约7-15厘米,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密生星状绒毛,叶脉7-9条;叶柄长
3-8厘米;托叶早落。花顶生或腋生,常数花排7-10,条状披针形,中部以下连合
成杯状;萼长1/5-3厘米,基部1/4处合生,裂片5,披针形;花冠黄色,直径6-7
厘米。蒴果卵圆形,长2厘米,5瓣裂,果瓣木质,种子多数,平滑。
分布于台湾、广东;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大洋洲生海边堤岸。树皮纤维
供制绳索;嫩枝叶作蔬菜;木材供建筑、造船及家具等用。
引用处有图
Ⅶ 这个是什么树啊,在云南看到的。
黄槿[huáng jǐn]
黄槿为常来绿小乔自木,高可达4-7公尺。叶子大,心型,有长柄。花黄色,花冠钟型,蒴果。台湾乡间其叶常用作包裹粽饼之用,故又叫糕仔树。主要分布华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如广东、广西、台湾乡间等。作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木薯中毒。外用治疮疖肿毒。
中文学名
黄槿
拉丁学名
Hibiscus tiliaceus
别 称
糕仔树、桐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榄麻、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锦葵目
亚 目
亚科类植物
科
锦葵科
族
木槿族
属
木槿属
种
黄槿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华南
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英文名
Cuban Bast
Ⅷ 求树名容易插生,生长比较快,树叶大,花是黄色,遮阴面积大。
黄槿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4-7公尺。叶子大,心型,有长柄。花黄色,花冠钟型回,蒴果。台湾乡间其叶常用答作包裹粽饼之用,故又叫糕仔树。主要分布华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如广东、广西、台湾乡间等。作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木薯中毒。外用治疮疖肿毒。
中文学名:黄槿
拉丁学名:Hibiscus tiliaceus
别称:糕仔树、桐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榄麻、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锦葵目
亚目:亚科类植物
科:锦葵科
族:木槿族
属:木槿属
种:黄槿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华南
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英文名:Cuban B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