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五代花卉纹

五代花卉纹

发布时间: 2021-03-02 06:02:38

A. 宋代丝绸纹样中的花卉纹有哪些

宋代丝绸纹样中的花卉纹有葵花、桃花、茶花、梨花、芙蓉、蔷薇、菊花、月季、海棠、马兰、芍药及如意牡丹、宜男百花、樱桃、铁梗襄荷、万寿藤、雪花纹等。

B. 五代时期花鸟画的主要门派

五代来出现了花鸟画的两大自流派,史称徐、黄异体。所谓“徐、黄异体”,是说黄筌花鸟画的风格趋向富贵,而徐熙的花鸟画的风格倾向野逸。他创造了“装堂花”与“舗殿花”,以其浓郁的装饰意味被接受。另外,花卉画,有“没骨”一法,始于徐熙,所谓“没骨”是说以墨或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以别于黄家的双钩填彩。

C. 花卉植物纹可分为哪几种纹样

花卉植物纹有盛开的牡丹花、折枝花、宝相花、散点花和卷草纹,形象处理的十回分饱满生动,“花鸟纹锦”答(新疆吐鲁番出土),以盛开的牡丹花为中心,周围有展翅飞翔的蜂蝶和练鹊,有迎花飞舞的鹦鹉,有宁静的山岳和飞荡的祥云,疏密有致,花鸟争春。锦边配上蓝地花卉二方连续的装饰带,色彩华丽,制作精美,代表了唐锦的工艺水平和装饰特点。

D. 谈论五代(唐宋元明清)中国花鸟画各时期代表人物艺术特点~

唐朝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这个时期的花鸟画主要体现了画家们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尤其以鞍马为主的动物类题材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韩斡的《照夜白图》、《牧马图》,韩混的《五牛图》以及戴嵩的《斗牛图》
宋代是花鸟画大发展的时期。从北宋初始到真宗、英宗时期,花鸟画仍承袭黄家的工笔体制,有名的黄派画家还有夏候延祜、陶裔、李符、李怀等人。黄氏父子之后,工笔花鸟大家当推赵昌,他精于写生,设色技巧极精,不同踪迹,近于黄筌、徐崇嗣富贵丰艳一类,在他同期还出现了擅画獐猿的易元吉,他们二人竞出新意,使北宋绘画开始出现一些新颖的局面。至宋神宗、哲宗时,崇尚工笔、讲究形似的黄家画风渐渐衰败,以崔白为代表的新派花鸟画得到宫廷的承认,他注重写生,不打草稿,以当时较为豪放苍劲的水墨山水画法来画背景,追求简淡冷峭的意境,从而取代了百年一贯的黄家画派。
在北宋的画坛中,除了宫廷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进行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各成体系,被当时的人称为“士夫画”,即后来的“文人画”。其间以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人最为活跃。苏轼是第一个真正从理论上阐述“士夫画”的人,他以评诗之法评画,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主张即性创作,要求达到“得意忘形”、“象外传神”的境界,要与职业画工有所区别。文人画多以简单的水墨挥写梅兰竹菊等物,将花木的自然特征,比之于人的道德情操,常带有寓意,其间以苏轼的枯木与文同的墨竹最为有名。北宋后期的宋徽宗赵佶是花鸟画集大成者,当时的宣和画院在他的倡导下十分兴盛。

元代文人画中以墨 竹、墨梅最为盛行。当时画竹名家之多,作品之盛,在历朝历代都是无与伦比的。其中有被誉为“写竹之圣者”的李衍、创写“晴竹新篁”的管道畀,擅写风竹的顾安,“擅画双钩竹,几成绝响”的张逊,以及柯九思、吴镇、倪瓒、高克恭等名家 。画梅著称的有王冕、邹雷、陈立善等人,都讲究“以神求貌”、“以逸为上”的文人风格。
进入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也日趋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 与流派。纵观整个明代花鸟画艺术的演变,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从洪武至弘治时期,基本上按两个方面发展,其一为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多以竹石为题,名家有王绂、夏杲、姚绶等;其二为宫廷 院体画,尤其在宣德年间,画院兴盛一时,主要师从两宋院体,却极少受元代的影响,徐黄二家,各有所承。当时边景昭、吕纪都为工笔花鸟大家,名重一时,但后继乏人同,工笔花鸟颓势自此已不可避免,所以同在画院的林良、范暹独辟路径,追求水墨之趣,从而确立了写意画派的风格。明代中叶以后,“院画”势力日微,纯粹工整艳丽的画风几成绝响,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又被称为“吴门四家”,皆为绘画全才,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通。其中沈周的花卉技法,师从法常,风格纵逸,意态生动,结合诗文题跋,益臻妙境,影响最大,为明代后期写意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号称“白阳”的陈淳,师从文微明,淡墨欹毫,纵横豪宕,创出清新隽雅的新一派大写意花鸟画。明代后期,徐渭的出现,将大写意花鸟画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与前期的陈淳相为呼应,笔墨更加纵放,大胆创新,“不求形似求神韵,”以不同的风采与杰出成就树立了文人画在花鸟画方面的典范,与陈淳一同被后人称为“青藤白阳”,成为百代宗师。而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技法,孙克弘兼工带写的花卉画法,以及“武林派”蓝瑛、陈洪绶等人奇绝古趣的用笔,使当时的花鸟画呈现百花齐放之态。
清代是写意花鸟画最为发达的时期,继元、明以来的趋势,画家更加追求笔情墨趣,在风格技巧上争奇斗艳。派系林立,竞争之烈,前所未有。清代的花鸟画是在“正统”与“反正统”两股潮流中,相互竞争,相互补充而向前发展的。前者是以有名的“清初六家”中的恽寿平的“常州派”为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徐崇嗣的没骨法,结合了徐、黄两派的技法,创造出一代新的没骨技法,被誉为“写生正派”,其明丽秀润的特色与宋代的工笔画有着不同的意趣。其后的著名花鸟画家王武、蒋廷锡、邹一桂、沈铨等,均受常州派的影响,但创造性不大,终不能振兴工笔花鸟画自明代以来的颓势。与此相反,写意花鸟却呈现的勃勃生机,名家辈出。江南“四僧”中的原济(石涛)和八大山人(朱耷),师法林良,、陈淳、沈周、徐渭等写意派名家,所作花鸟笔意恣纵,别开生面,尤其朱 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笔简形骸”、“形神毕具”的境界,对以后的“扬州派系”及“海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中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从而也出现了新的艺术潮流,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郑 、金农、李鲜、黄慎、李方膺等人,寓情于“梅兰竹菊”四君子,充分发挥了写意花鸟画的手法,形成与正统画派格格不入的奇绝之风。另外,此画派名家中,华曲的花鸟画也颇负盛,他的小写意画法清新秀俊而又率意粗宕。加之高凤翰的奔放纵逸,阎贞的沉雄稳健,边寿民的水墨写生等等,都使写意花鸟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同时起源于清初的指画,在高其佩的发展下也形成了“指画派”,可谓独树一帜。而这个时期的宫廷画除了前面所提的以恽派手法为主的工笔画法之外,由于西方传教士供奉内廷,带来了西洋绘画中的明暗及**法,并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画风,其中以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最为有名。

E. 跟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五代时期的刺绣作品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盛世隋唐和五代前后三百多年的历史跨度(公元581年~公元960年)给予了中华刺绣继往开回来的答发展。此时的辫子绣法已不再占主导地位,考察国内外唐代刺绣中我们发现了钉珠绣、扣绣、盘金、平金绣、戗针绣等新式针法技巧,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此时的绣线材料范围还有所扩大,譬如金银线的使用。随着刺绣日用品技术水平的日益精良,唐代绘画艺术和宗教艺术也在刺绣艺术中相互渗入,颇具写实意味的佛像、缠枝花、花卉、鸟禽等纹饰的突出表现,为日后刺绣逐步形成纯欣赏和日用品两大绣类双轨同行奏响了乐章。

F.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

经过隋朝和初唐相对的社会安定,随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在盛唐时期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占很大一部分。城市作坊手工业成为唐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在中唐以后手工业的一部分逐渐脱离了农业,而成为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独立作坊。中唐以后城市作坊有织锦坊、毯坊、毡坊、染坊、纸坊、造船坊,以及酒坊、糖坊等。手工业作坊既是制造的场所,也是售卖的场所。同类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店铺在城市里都集中在一个街坊,称为“行”,长安城有二百二十行。手工业作坊之间并且成立了行会组织,行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各作坊之间的关系,避免竞争,并且负责和官府打交道,如纳税,应官差等。手工业经济方面的这些新现象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并且,手工业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影响了官办手工业。

官办手工业,在古代的手工业中,特别是工艺美术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如以前各章所说的工艺美术绝大多数的精美产品都是官办手工业所制造。中国古代的官办手工业主要分为五大项:①土木建筑,包括都邑、宫室、陵墓、河渠及军事防御工程,如长城等。②供皇家日常生活及典礼仪节时所需用的各种器物,包括服装、用具、仪仗、车舆、乐器等。③各种军器,如甲胄、鞍鞯、弓箭等。④货币及一部分铜器(如铜镜)。⑤官府垄断的手工业,如盐、铁、铜,甚至茶叶等。——这五项中除了最后一项外大多与美术有关,而②③④三项特别是与工艺美术有关的。由于古代社会中巨量的财富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所以官办手工业的制作质量较高,往往代表某一时期工艺美术技艺最高水平。

唐代的官办手工业很发达。按照盛唐时期的官办手工业的机构比汉魏南北朝时期更加扩大,设有四个机构: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下设①中尚署,供应举行祭祀及各种典礼场合所用的器物及服饰等。②左尚署,供应天子和皇室用的各种车、扇、伞、盖等。③右尚署,供应天子用的鞍辔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帐、刀、剑、斧、钺、甲、胄、纸、笔、茵席、履舄等。④织染署,供应皇室及为官员的冠冕组绶及织纫、色染、锦罗纱縠绫絁绢布等。⑤掌冶署,供应熔铸铜铁器物。此外,少府监还管理各地的炼冶及铸钱的各机构。将作监掌土木工程之政,下设①左校署(木工)。②右校署(土工)。③中校署(舟车等工)。④甄官署(石工和陶工)。甄官署是北朝以来常设的机构,承包下列工程:石窟的营建(北齐在甄官署下设有石窟丞),坟墓前的碑碣、石人、石兽、坟墓中的陶俑明器。将作监下并附采伐木材的五个监。军器监是职掌缮治甲弩兵器,下设弩坊及甲坊两署。都水监负责水利,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政。以上四个监中,少府监和工艺美术的关系最大,甄官署和雕塑艺术关系最大。在初唐时期少府监中曾一再出现一些当时著名的美术家,如尚方令王定,少府监王知慎、陈义国都善画,尚方丞窦弘果、毛婆罗善塑(“尚方”即“少府”)。唐代网罗画家的部门有开元年间的“集贤殿书院”,其中设有“画直”。

与工艺美术有密切关系的少府监规模很大,内部分工也很细。如织染署包含有二十五个“作”,其中织纫之作有布、绢、絁、纱、绫、罗、锦、绮、■、褐共十种作坊,组绶之作有组、绶、绦绳、缨共五种作坊,线之作有、线、縇、网共四种作坊,练染之作有青、绛、黄、白、皂、紫共六种作坊。

城市的独立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和官府作坊的“劳役制”渐变为“工役制”,是手工业和工艺在唐代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必然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唐代工艺美术的新面貌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是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唐代的丝织在全国各地都有出产。由文献记载的各地土产贡赋可知河北道的定、镇、魏、相各州,河南道的蔡、兖、滑、徐、叶各州,淮南道的扬州,江南道的越、润、苏、湖、杭各州,剑南道的成都、緜、蜀、汉各州都出产各色丝织品。例如,定州有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蔡州有四窠、云花、龟甲、双距、鸂■等绫,扬州有蕃客袍锦、被锦、半臂锦、独窠绫,越州有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及轻容、生縠、花纱、吴绢等,江南越州等地丝织的发达主要是在中唐以后。绢是各地都普遍有出产的,唐代的租庸调的制度中,农民都要纳绢和绵(丝绵)。此外,唐代的麻织也是很普遍的。淮南道和江南道的许多州郡都有作为贡品的絺、纻、葛布。

丝织品的名目很多,这些名目代表了织法和纹样两方面的不同。绢、绫、锦等名目就是由于织法的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绢是平织的,古代的原称为“练”,梁武帝的小名为“阿练”,因而改称为“绢”,即现在所谓的绸。平织的绢没有织出的花纹,只可以用染色的方法进行装饰。

绫是单色的斜纹织。斜纹织的组织变化很多,因为经纬浮沉的斜纹配列的变化很多,并且可以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以产生花纹,这种织出花纹的方法称为“提花”。绫可以是平地,即绢地而利用斜纹织出花纹,也可以是绫地,即地纹和花纹是两种不同的斜纹织。

锦是多色的多重织(现在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唐代的锦在技术上有经锦和纬锦的区别。纬锦是唐代的新创造,大概开始在武后时期。纬锦是利用多重多色纬线织出花纹,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有可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物。唐代的多色彩的锦有极为富丽的效果。

新疆吐鲁番阿司塔那地方曾出土的唐代的锦,有武德年间(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的“连珠天马文锦”和约为公元六六○年左右的狮子凤凰文锦和蜀江锦。这些锦都是经锦,织出的图案都是许多团窠,团窠外缘是连珠,中央是马、狮子或花,这种纹样在唐代织物中是很流行的(图226、227、228)。

相类似的锦在日本法隆寺也保存了一些。其中“四天王文锦”幅四尺余,长八尺余,是现存最大的一段完整的唐锦。新疆并且曾发现织出“花树对鹿”字样的纬锦残片,也是一种贵重的标本。

绫锦的名称在唐代时常相混。例如中唐以后曾出现一种名贵的织物“缭绫”。浙西一带出产的缭绫可以织出“立鹅、天马、盘绦、掬豹”等花纹,而且据说“文采怪丽”。缭绫也可以称为缭锦,目前还难以从纺织技术的角度判断是绫还是锦。

罗,纱是纠织,自汉代以来流行一种复杂的织法。罗、纱都是单色半透明的,可以利用染的方法进行装饰。

锦绫名目的繁多说明在平织、斜纹织和缎子织等基本织法的基础上还可以有许多变化,尤其斜文织的绫和缎子织的锦是无穷的变化的。事实上绫锦名目的不同正是由于织法上的不同,绫锦的花纹都是利用提花的多样变化而产生的。

唐代在平织的绢上进行装饰的方法是染色。除了单色的染色以外,也运用各种技术染出花纹,可以是单色的花纹,也有多至四种色彩的。唐代流行的染彩的技术有三:臈缬,夹缬和绞缬。

臈缬就是今天所记的“蜡染”。夹缬是用雕花镂空的木板,把布帛夹在中间,空隙处填以染色。然后拆板就显出花纹。有时是把宽幅对折,染后花纹对称,这种技艺传说是唐玄宗时柳婕妤之妹所创,最初只在宫禁中流传,后来才流到民间。但据另外的记载知道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就曾以“五色夹缬花罗裙”赐宫人及百僚母妻。绞缬是用线把布帛打成结子。染色后,打结部分不被浸染而成斑文。如果结子是按照一定的图案规律排列的,斑文即排成一定的图案。

各种染法的实物残片都曾在新疆一带发现。日本正仓院也保存了一些,日本还保存有臈缬及夹缬屏风。

除了各种染色之外也有在绢上加彩画的,例如唐代妇女用的“披帛”(锦或纱或绢的长条从肩后绕缠在两臂间)上就常加彩画。六朝时期用金银箔剪成花饰贴在衣服上的办法在唐代可能也还有。

丝织品中,缀锦(即汉代的织成)的技艺进一步向绘画方面发展,武则天为皇后时曾制织成佛像及刺绣佛像四百幅。有织成的佛像在唐代曾传至日本。

刺绣,作为丝织品的加工在唐代大有进步,除了沿袭自前代的钉线绣及锁绣外,发展了平绣,唐代的平绣近似今天的乱针绣。唐代刺绣在运用色彩方面有模仿退晕的效果的,称为“纭裥绣”。锁绣或锁绣平绣混用的刺绣佛像及饰品在敦煌曾发现。

唐代染织品的图案纹样名目很多,其实际内容尚待研究。从遗存实物上看,唐代的有代表性的纹样是①天马、对凤等动物纹样置于团窠的圆形中,团窠是按照四方连续纵横排列,其空隙处布置以四出的卷草纹样。②宝相花之类的团花的四方连续图案。这些纹样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据文献所记唐代窦师纶创造了这种纹样:“高祖太宗时(公元六五○年以前)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窦师纶是唐朝初年派往四川进行统治并兼管修造皇室用物的,他的家庭中历代都是工艺家,如窦炽(师纶高叔祖)、窦抗(师纶父)、窦琎(师纶叔)、窦法洽(师纶堂兄弟)都曾任将作大匠,窦师纶封为陵阳公,所以他在四川制作的“章采奇丽”的“瑞锦”“宫绫”当时被称为“绫阳公样”。由前引文字中可知这种“绫阳公样”是以雉、羊、凤、龙等动物为题材,而且很多是成对的动物,如对雉、斗羊等。

具有这两个特点的纹样在唐代的流行可以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见之。如武则天时,禁军的各种将军们的服饰就以成对的狮子、麒麟、虎豹、鹰、鹘、豸等相区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尚书则饰以对雁。又唐代大历年间曾禁止过于奢侈的丝织品,其中就有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等。这些花样有很多都可以从现存实物及形象材料中见到。

唐朝的工艺:螺甸镶嵌、木画、漆绘、拨镂是唐代工艺的优秀成就,这许多技艺大多是南朝工艺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唐代宫廷生活及贵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在文献记载中,中尚署每年为宫廷制作的器物中就有平脱、镶牙、宝钿、木画等名目。

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经过汉六朝而得到继续发展的有铜镜。隋唐时代的铜镜有自己的特点。

隋代铜镜与六朝铜镜不易区别,镜背装饰最外廓是一圈端正楷体的铭文,铭文多是骈体,例如:“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是截取南北朝诗人庾信所作咏镜诗的前四句)镜背的主要装饰部分是在镜钮附近的环形地区,其间往往作四个或六个异兽(龙、狮、凤等),也有作六团花者,造型如写实风而布置疏朗。

唐代铜镜,除了一部分和隋代铜镜式样相同者以外,数量最大的一部分是所谓“海马葡萄镜”,这种铜镜背面装饰是高浮雕的异兽及葡萄,其间有时也有孔雀、蜂、雀之类,花纹繁密。唐镜背后的装饰也有取材人物故事的,如树下有人弹琴或月宫桂树下有嫦娥和捣药的玉兔等。但有很大数量是作各种花和鸟的,如双鸾衔绶、鹊蝶穿花、鸳鸯凫雁等,也有排列各种宝相花装饰的(图229)。这许多铜镜的外形有一部分是圆的,但也流行六入(六个弧线联成的圆周)或六出、八出(如六瓣或八瓣凑成的圆周)的菱花形。唐镜在铸造方面技术精良,花纹柔和自然,有很细腻的写实风的浮雕效果。其合金成分大致同于汉镜(铜约70%,锡约25%,铅约5%),因研磨面为白色,也称为白铜。唐代铜镜为当时珍视的贵重物品,如玄宗生日时即以铜镜赏赐群臣。唐代铜镜中也有一些特别豪华的。

铜镜背面除铸出纹样外尚有用贴金银技术加以装饰,也有加漆施以金银平脱的装饰的,也有螺钿的装饰的。在河南洛阳发现的唐墓(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出土的螺甸镜,直径二五厘米,螺甸嵌成一幅图画,树下有二人对坐弹琴,有一鹤舞于前,四周有各种花鸟。这一题材,其内容尚不能完全了解,但知道在唐代也是比较流行的(图230)。

唐代铜钟也有保存下来的。如西安景龙观的大钟(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高一米半,重三百余斤,上面为有浮雕狮凤凰等装饰。这一大钟是汉代以来罕存的大件青铜铸器。

唐代的金属工艺中,金银工艺也很发达。最多的是各种饰品,如钗、臂钏、指环等。其次为各种酒器及饮食器,据文献记载有瓶、瓮、榼、罍、杓、盏子、碗、杯、盘等。现在发现的唐代金银器中可见有高脚菱花形的酒杯,六出菱花形的盘和莲形的碗,都是凿镌出各种习见的花鸟纹样装饰。这些器物都是纯银或银质镀金,经槌击制成的(图233)。

这些金银器由于有货币的作用,所以不易保存,至今遗留很少。铜器的制作也因唐代商业经济发达,货币需要量增大,而在中唐以后出现过矛盾。一千个钱销为铜,可得六斤,作成器物每一斤可六千钱。所以自然的趋势是销钱为器,因而引起政治的干涉。屡次下令严禁。在会昌废佛时,佛寺中大量的铜器就被销毁掉了。

唐代金属工艺中兵器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但现存实物很少。

隋代陶瓷工艺不见显著的变化。安阳殷墟遗址上曾发掘一隋仁寿三年(公元六○三年)的墓,墓主名卜仁,墓中有青瓷四平罐四个,白瓷碗五个,白瓷盘一个,可见与景县封氏墓出土很类似。古籍中记载隋代何稠曾因“琉璃之作”绝而发明了“绿瓷”,这虽是一项值得注意的记载,但尚难确定何稠发明的“绿瓷”是什么。琉璃器物,在春秋末及战国时代的古墓中都发现小件的饰物。景县封氏墓曾发现浅蓝色的可以称为“绀琉璃”的杯,其式样和欧亚大陆上其他各地所发现的所谓“罗马玻璃”相似。

唐代陶瓷,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的发展。唐代陶瓷中最重要的是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

青瓷的代表产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产地是邢州。陆羽在公元八世纪中叶曾比较过这两种瓷器并提到其他各地的产品:“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青瓷,是我国瓷器的开始,各种不同浓度与色相的“青”釉是中国最早的瓷釉。唐代的青瓷,继承了南朝的传统,最重要的产地是在今浙江东部绍兴一带,这一地区在唐代为越州,所以,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史,特别是唐五代陶瓷史上有首要地位的陶瓷工艺品。

唐代越窑青瓷烧成温度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叩之其声清脆。唐大中年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施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多妙于方响”。清脆的乐音也是瓷器的一个特点。

唐代越窑青瓷之为陶瓷工艺上的大进步也在于“长石釉”烧制的成功(瓷釉中必须含有的矽酸,或利用植物的灰,或利用石英、长石。成功地利用长石可以克服釉汁不匀的缺点,而产生细润光柔的效果)。长石釉的成功是陶瓷技术上划时代的变化,所以唐代越窑青瓷色泽之鲜丽动人不断地引起诗人们的赞美。例如徐夤的诗:“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丝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又有陆龟蒙的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遣杯。”——越窑的颜色被形容为:“古镜破苔”“嫩荷涵露”,和五代“千峰翠色”。

唐代越窑流行的装饰方法是在釉下胎上用流利的线进行刻划,刻划的纹样极为流利生动,有:牡丹、莲花、莲瓣、莲蓬、荷叶、宝相花,卷草等花卉纹样,龙、狮子、凤凰、鹤、鹦鹉、鸳鸯、雁、龟、鱼、蝴蝶、小鸟等动物纹样和神仙、人物、云、山水、波涛等纹样,至于配合组成图案,则多装饰在碗盏等器物的内面。

唐代越窑青瓷烧造的地点现在已发现的,主要的是绍兴九岩和余姚上林湖。

越窑器物出土而有准确的年代可考者,其历史价值较大。例如已知最早的一件是唐长庆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的一块墓志铭。其次是在绍兴发现的唐户部侍部北海王府君夫人的墓中出土一组青瓷器,计:短嘴长柄壶两件、朴素无饰的瓷盘及有花饰的瓷盘各一件。圆盒,撇口花插各一件。墓志的年代是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其次是上面划着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等字样的残壶。由这些实例可以确定在中唐时期,越窑已进入成熟时期。

越窑青瓷在五代时期成为极其名贵的珍品。在江南地区比较安定,工商业继续发展的条件下,越窑日益精美,产量并大大的提高。钱越在五代末期及北宋初向中原进贡,一次可以有万余件,或五万余件,最多竟达到十四万件。其中有金银■瓷器(瓷碗扣烧,口缘无釉,涩边,则镶以金或银,而称为金■、银■)。钱越时期最精美的越窑禁止民间使用,因而此时期的越窑也通称为“秘色窑”,但秘色窑的名称最早是在唐朝开始的。

青釉瓷在我国早期陶瓷制作中是最流行的。陆羽《茶经》所列,除越州窑外,尚有鼎州(陕西泾阳)、婺州(浙江金华),岳州(湖南岳阳)、寿州(安徽寿县),及洪州(江西南昌)。其中寿州窑多黄色,洪州窑多褐色,这两个窑址都尚未发现,也尚难以确定现存实物中何者是这些窑的产品。窑址已经勘查,其产品也已有大量发现的是岳州窑。岳州窑址在今湖南岳阳附近的湘阴县窑头山。其出产为豆绿色釉半瓷质,也有米黄釉和白釉。曾在长沙市郊发现有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墓志铭的“王清墓”中就有岳窑器物出土。各种青瓷壶罐上多有划花装饰。婺州窑在金华附近,产青瓷颇粗。

近年来各地发现越窑风的唐代青瓷窑及实物标本很多,大多是在长江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各处已知的青瓷窑皆五代北宋时期的。南方青瓷之最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番禺县石马村唐代墓中发现的大批青瓷,例如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广州都督府长史姚禔一长女姚潭墓中发现的青瓷四耳大罐等物,以及另一唐墓中出土制作结构精巧的横梁盖罐,同墓又出土当时有计划蓄存的一百八十五件瓷器。这些青釉瓷胎骨坚致,色白微灰,釉色淡灰青,薄而滋润,是一种可以与唐越窑媲美的产品。广州附近皇帝岗地方曾发现青瓷窑址,可知广州在唐五代也是一个出产青瓷的中心。广东东部的惠阳白马山、潮州窑上埠也有唐代作风的青瓷窑址,潮州并有宋明时代作风的龙泉式瓷器。

景德镇是我国近代陶瓷工艺的中心。在唐代也曾烧造越窑风的青瓷。古窑址分布湘湖、湖田一带很多。

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在宋代以白瓷出名,其唐代产品也以影青白瓷为主,同时也有青釉瓷。但发现实物不多,尚缺乏具体的了解。

青瓷在唐五代时期不仅在国内引起普遍重视的工艺品,也大量运销国外。唐代越窑风的青瓷残片曾在海外发现。例如埃及开罗附近旧城福斯塔特(该城公元九世纪最盛,公元十三世纪初毁),波斯的沙马拉遗址(该城建于公元八三八年,毁于公元八八三年),印度的卜拉米纳巴德遗址(公元一○二○年毁于地震)都曾发现残片。日本法隆寺等地也存有唐代传去的越窑瓷器。关于青瓷,从明朝起曾流行着五代时期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的说法。据后周世宗时指定烧制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传说窑址在郑州附近,以上这些说法至今尚缺乏确证,过去所谓的柴窑器物也都是附会。

邢窑白瓷在唐代是与越窑青瓷并称的。白瓷的兴起开始了中国陶瓷史后期的新传统,唐宋是青瓷和白瓷并行的时代,宋代以后,元明清以来白瓷是主要的。邢窑的白瓷在唐朝非常流行。

邢窑据唐人记载是在今河北内邱一带,但窑址至今尚未确定。现在唐代的白釉瓷已可以见到很多,专家的意见认为即所谓的“邢窑”。如广州附近发现唐代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姚浮墓中除了青瓷外,又有一对白瓷碗,就被肯定为邢窑,器胎较厚,胎土白洁,细如澄泥,极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白釉润泽,不透明,无开片,微闪淡黄或淡青光。胎与釉之间有一层下釉,或称化庄土。造型上的特点是碗边缘上有漫圆高棱(通称为“折边”),平底无缘。这一类的唐代白瓷现在已发现很多。从记载上看,虽然在唐代邢窑与越窑并称,但邢窑在唐代以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北宋时代白瓷的中心是定州。唐代山陕一带也有白瓷,例如平定、平阳、霍州等地。

四川曾有所谓大邑窑,杜甫诗中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盌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近年四川发现的白瓷虽不够“轻且坚”,不是“扣如哀玉”,釉色接近霜雪的白釉器。大邑窑址也尚待确定。湖南曾发现大批白釉瓷器,其产地尚难确定。

江西吉州窑是白瓷的中心。兴起时期大致在五代,吉州已有北宋定窑的印花及磁州窑的黑绘花的装饰,吉州也出产黑瓷。

以上这些不完整的材料也可见白瓷在唐代的普遍性(图231)。

唐三彩陶器是属于汉代绿、黄铅质软釉系统的陶器。在唐代大多是殉葬的明器,和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的用途不同。这些陶土烧制的陶器中有人物、鸟兽、车马等雕塑的形象,也有很多器皿,如瓶、罐、盘、盏等。唐三彩陶器胎质松软,釉色大致为黄、绿、白三色,所以称为“三彩”。黄色浓重者接近赤褐色,蓝彩较为罕见。三彩陶器上有意地利用釉色的变化作成装饰,富于华丽的效果。

唐代的装饰艺术以其华丽优美的风格成为时代的特点。例如敦煌藻井图案中可以看出,垂幔变成了璎珞,卷草上长出了丰茂的花朵;卷草叶子种类变得多样,而且变得有相当厚度。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状态,每一花瓣都汁液饱满,以至膨胀而反卷。

唐代的卷草花纹在敦煌藻井图案中,都是色彩鲜丽绚烂的(图235)。唐代花草的纹样在锦绫染织品上,在铜镜和瓷器上都很普遍。唐代碑刻的侧面的浮雕卷草花卉图案(如西安碑林的大智禅师碑是有名的例子)表现唐代图案纹样的健康的风格。

在花卉纹样中,莲花进一步丰富起来,宝相花开始流行。牡丹由于成为洛阳的名花,在装饰艺术范围内也成为此后最被重视的纹样(图234)。和花卉纹样相配合的是一些禽鸟、蝴蝶之类。特别是小花小鸟组成为一幅小景,很有诗意。成对的鸟,如鸳鸯等也是常见的。

唐代的动物纹样中还有一些龙、凤之类,多表现得很生动。

唐代装饰图案在风格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写实的作风,组织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形象处理洗炼,而不进行很多的变形。唐代装饰艺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战国末年以来的又一次大变化。

唐代的纹样有明显受外来影响的是团窠纹样,团窠中有成对的动物,团窠四周是连珠,锦绫中的“绫阳公样”可以作为代表。那是受波斯萨珊王朝的纹样影响。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

唐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

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张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

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

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

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G. 简诉五代花鸟画的特点

花鸟画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它是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
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
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1]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
的壁画《双鸦栖树图》,也是较早的独幅花鸟画。花鸟画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五代出现的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说明此前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文章《花鸟叙论》,深入地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以线描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兴起于同时。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自觉实现了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吴昌硕、齐白

H. 中国花卉纹理发展史

其实50分也不低了,知识不能用分来衡量的。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花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我国社科院陶庆梅博士语)。中国迄今还没有正式确定哪种花卉为国花,但以下三种花呼声最高,有希望并列为国花。
牡丹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国花的桂冠。中国的牡丹蜚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还以中国牡丹的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这倒使洛阳牡丹获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称。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惧淫威,不畏权贵, 不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特殊气节相吻合。明朝时,山东曹州(蒲泽)的牡丹又盛极一时,而博得“牡丹之乡”的美誉。

梅花
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于淮河以南直至南海之滨,于每年1月下旬至2月开放,相当于夏历正月。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所谓“岁寒三友”即梅、竹、松。“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梅有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且梅花凌冬耐寒,其所表现的坚贞刚洁,足为国人效法。梅开五瓣,象徵五族共和,具有敦五伦、重五常、敷五教的意义;而梅花“枝横”、“影斜”、“曳疏”、“傲霜”同时亦代表易经中“元”、“贞”、“利”、“亨”四种高尚德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梅花为国花。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夏历正月开花;腊梅是腊梅科腊梅属,夏历腊月开花。

杜鹃
杜鹃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它是杜鹃花科中一种小灌木,有常绿性的,也有落叶性的。北半球温带各地,都有杜鹃花的分布。在全世界800多个品种中,中国占有600多种。欧美园艺界有“无杜鹃不成花园”的谚语。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飞来唤醒老百姓“布谷! 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杜鹃花十分美丽。管状的花,有深红、淡红、玫瑰、紫、白等多种色彩 。当春季杜鹃花开放时,满山鲜艳,像彩霞绕林,被人们誉为“花中西施”。五彩缤纷的杜鹃花,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我国人民热爱杜鹃的真谛。杜鹃花的代表种,就是俗称的“映山红”。它几乎遍布长江流域各省以至云南、台湾等山地和丘陵上的疏林或灌木丛中。漏斗状的花,花瓣有酸味,可当水果吃,但一次食用不能过多,否则会引起鼻出血。别称有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语)、金达莱(朝鲜语)等。

中国名花:兰花(春)、荷花(夏)、菊花(秋)、腊梅(冬)确定为四季名花,如此,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分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既与与我们的国体相适应,又可以与我们的五星红旗相对应,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春:兰花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
兰的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它的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夏:荷花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
科名:睡莲科
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

秋:菊花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粹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

冬:腊梅腊梅虽名“梅”,但它却不是梅,只是花形似梅,农历腊月开放,故名腊梅。
蜡梅,别名蜡木、黄梅。蜡梅科腊梅属,落叶灌木,高可达4-5米。常丛生。叶对生,近革质,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芽具多数覆瓦状鳞片。冬末先叶开花,花单生于一年生枝条叶腋,有短柄及杯状花托,花被多片呈螺旋状排列,黄色,带蜡质,花期12-1月,有浓芳香。瘦果多数,6-7月成熟。 腊梅在农历腊月开放,比梅花要早约一到两个月。

I. 五代定窑白瓷瓷器花纹有什么特点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J. 中国传统花纹有哪些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宋代纹样秀丽,灵巧。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海石榴、花鸟纹、华盖纹、联珠纹、绶带纹、人物纹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还有茱萸(中药)纹、柿蒂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写实的、夸张变形的,并采用了花中套花,叶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构成巧妙、气韵生动,敷彩绚丽,唐、宋是我国传统图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6、元、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图案,保留了民族特点,吸取了外国工艺之长,花色品种,装饰风格产生了变革。景泰蓝就是当时的新工艺,瓷器、织锦、砖雕、木雕等也较前有了很大进步,装饰题材增加了很多。动物图案常见的有狮子、孔雀、蝙蝠、鹿、鹭鸶、羊、鹤、鹰、锦鸡及神奇的麒麟。花卉果实题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兰花、牵牛花、竹子、松树、灵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相互借用和结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为广泛多变。如禽鸟与花卉组合,昆虫与花卉组合等,强化了装饰情趣。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构成的图案也甚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钟、鼎、杯、盘、壶、碗、瓶、书画等,具有典雅之风,称为“博古纹”。还有用八种佛教用供器组成的“八吉祥”(也称佛八宝),用道教持物组成的“道八宝”等等。这个时期的图案多为吉祥图案,应用范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日用品、服饰、建筑、商品上处处可见。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热点内容
水葫芦花语 发布:2025-05-20 09:52:45 浏览:247
天天儿童节情人节 发布:2025-05-20 09:51:41 浏览:390
怎样做盆景造型 发布:2025-05-20 09:29:40 浏览:558
茶叶白茶花 发布:2025-05-20 09:28:54 浏览:153
张爱玲开出一朵花 发布:2025-05-20 09:28:48 浏览:700
三亚住亚龙湾还是海棠湾 发布:2025-05-20 09:26:27 浏览:76
君子兰花有几种颜色 发布:2025-05-20 09:19:58 浏览:342
民宿绿植管理 发布:2025-05-20 09:16:43 浏览:193
七夕广告创意语 发布:2025-05-20 09:13:47 浏览:112
白百合姐姐白大人 发布:2025-05-20 09:06:28 浏览: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