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艺花蛋鹿

艺花蛋鹿

发布时间: 2021-02-25 13:38:55

❶ 有一幅几个清代君臣围猎射鹿的画有谁知道是谁画的

郎世宁(英文名:Giuseppe Castiglione),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1688年生于意大利回米兰,逝世于1766年。清答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郎世宁曾参加圆明园 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2015年10月7日,郎世宁所作的《纯惠皇贵妃朝服像》在香港拍出1亿3740万港元高价,刷新中国御制画像世界拍卖纪录。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见插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郎世宁原系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画竟没有机会传教。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现如今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

❷ 我国有哪些稀有鹿

中国现存的鹿

(Moschus moschiferus),体型较小,体重约10公斤。雌雄性皆无角。雄性上犬齿獠牙状,突出口外。后肢比前肢长。具胆囊。雄麝有麝香腺,分泌具有浓郁香气的麝香,是极名贵的药材和高级香料。 梅花鹿
中国麝香的产量与质量均居世界之首位。在分类上有人主张麝应单独立科。

(Muntiacus muntjak),是华南地区常见中型鹿类。麂皮细韧,是服装制革和精密仪器用革的良好材料,为中国传统出口商品。
梅花鹿
(Cervus nippon),夏毛红棕色,有显著的白色斑点,冬毛棕褐色,白色斑点不显。臀部具明显的白斑。雄性角有四叉。眶下腺发达。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广泛分布,但目前仅存于安徽少数地区和四川最北部。中国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养鹿场,进行人工繁殖,作为割取鹿茸的主要来源。鹿胎、鹿血、鹿鞭和鹿内脏等均是贵重的药材。
马鹿
(Cervus elaphus),是大型鹿类,体重可达200余公斤,鹿茸也是名贵药材,品质仅次于梅花鹿,但产量较高。 鹿曾经广泛分布于每个大陆,澳大利亚有6种在19世纪引进的鹿,它们是:黇鹿、马鹿、水鹿、豚鹿、蒂汶黑鹿和花鹿。但由于环境的限制,只分布在有限的范围内。 通常只有公鹿长角,驯鹿是唯一一种公鹿和母鹿都长角的鹿,但母鹿的角要小得多。在每年冬天,公鹿的角都会脱落,到春天开始长出新的角,那时鹿角会覆盖者一层皮,叫做鹿茸。当鹿角成型时,鹿茸就会脱落。 母驯鹿的角是在春天脱落的。另外,麝和獐无论公的还是母的,都没有角,它们用长长的獠牙去自卫。公麂既有獠牙也有角,而母麂既没有獠牙也没有角。 雪是鹿最大的敌人之一。如果雪并不是很大,那到没什么的。但当雪变得非常厚时,它们就很难找到食物,因为雪都把食物盖住了。另外,虽然鹿跑得很快,但由于有些鹿的体重可达300公斤,当它们跑时,它们就会陷到雪中,减慢它们的速度。仅50公斤的狼便很容易地追上了它们。 不像大多数动物,鹿没有固定的家。对鹿来说,所谓的家就是地盘。夜晚它们就睡在灌木丛中。在冬天时,当鹿的地盘覆盖着厚雪时,它们就会再找一个雪相对较浅的地盘。当很多鹿都选这个地盘时,它们就会分地盘。 总的来说,鹿科动物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富有价值的种类。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自古以来,由帝王、贵族到一般老百姓,不论中外,都把“狩鹿”作为一种兼具体育性、社交性、娱乐性以及实用性的重要活动。在古代的记事中,“狩鹿”总是占有重要地位。连孔子所订六艺之一的“射”,也和“射鹿”有关。中国古代射猎的,主要是麋鹿,即四不象,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是马鹿和驼鹿。 对一般人说来,猎鹿主要是着眼于经济价值。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等等,无一不是药材或补品,另外有几种鹿的毛皮,可制为高级衣物或皮革。驯鹿更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拉雪橇、驮东西、挤奶,等等。近年来驼鹿和梅花鹿还有家畜化的倾向。 正是由干鹿的经济价值这样高,所以人们猎得出多。麋鹿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几乎在一两千年前就已打绝了。梅花鹿由于鹿茸质量最优,所以在几十年前已将山西、河北两个亚种的野生种打绝,另外华南、东北、台湾三个亚种也所剩无几。其他鹿种也有类似情况。现在国家固然已将绝大部分鹿种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在野外尚未受到严格的保护。有些稀有种,例如海南岛的坡鹿、华南的梅花鹿、西双版纳的豚鹿等,仍然处在濒危的边缘,值得严重注意。 中国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属于鹿科的动物,全世界共有17属,38种,其中有10属、18种在中国曾经产或现在仍产。这就是说,中国产的鹿,占世界鹿属的一半以上,占世界鹿种的将近一半。相形之下,前苏联的国土比中国大1倍多,但只有5属、6种;美国和加拿大面积和中国大小相近,各只有4属、5种;印度的面积固然没有中国大,但印度素以鸟兽种类“最丰富”著称,却只有鹿属4个、鹿种8个,仍远不及中国。更应指出,这四个国家,谁都没有一个特有属或特有种的鹿科动物,可是在中国产的鹿科动物中,至少有一个麋鹿属是特有属,有麋鹿、白唇鹿、毛额黄麂、小黄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个种是特有种。另外还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属2种,除缅甸和朝鲜各产少数外,中国分布既广,数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视为中国的特产动物。 四不象就是麋鹿。麋鹿是古书上的名称,四不象则是民间的俗名。《封神演义》里讲到过四不象,说这是武王伐纣大军主帅姜子牙的乘骑。小说把四不象描述成“麟头豸(Zhi)尾体如龙”,这当然与真实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但这书中所说并不是纯粹出自想象。从化石资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纣的时代,正是麋鹿最为繁盛的时代,长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为最丰富,之后逐渐稀少,周朝以后更急剧减少,到秦汉时代已变得极少了。有人认为,麋鹿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可能在汉朝时就已经灭亡了。但也有人考证说,直到明朝,甚至清初,在长江以北的苏北地区,还有残余的麋鹿生存,只是数目已微不足道了。 在动物学史上,关于麋鹿的现代叙述是从1865年开始的。一个住在北京城里的法国神甫通过种种渠道,结识了皇家猎苑北京南海子的守卫人员,干了一桩盗买盗卖麋鹿标本的勾当,在1866年1月弄走了两张鹿皮和两个鹿头。鹿头和鹿皮被送到巴黎,很快便引起欧洲各国动物学界和自然爱好者的巨大兴趣。各国动物园纷纷找路子,都想得到它。由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间,英、法、德、比等国驻清使节和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种种手段,陆续从南海子猎苑搞到几十只麋鹿,运回国展览。从此中国的“四不象”遂名扬四海。中国特产动物中,最闻名于世的,人们都说是大熊猫,殊不知麋鹿扬名海外,还远在大熊猫之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二三十年间,麋鹿的遭遇是悲惨的。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种群的北京南苑的南海子种群,连遭打击与浩劫。1894年永定河决口,洪水冲破了猎苑的围墙,逃出来的麋鹿和其他动物,被灾民吃去不少。接着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猎苑里的兽群全部被杀光。据说还剩下一对,养在一处王府里,以后转送“万牲园(现北京动物园)”,也死掉了。至此,中国特产动物四不象,在国内完全灭绝。 这时欧洲各家动物园里还剩下18只麋鹿。英国有一位贝福特公爵,素爱豢养动物,他花大价钱,把这18只全部买回,养在他的庄园里。麋鹿在里面繁殖顺利。结果,本来是中国的特产动物,中国却一只也没有了,中国人想要看它一眼,却不得不到国外去看。可见即使是一种动物,它的命运也是同祖国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的。 在英国的那群麋鹿,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幸运地保存下来,而且逐渐增多,到1948年已增至255头。1956年春,伦敦动物学会派人将两对年轻的麋鹿送到北京。于是,时隔50余年,中国人民重新见到久闻其名但无缘相见的“四不象”。由于饲养环境不适合它们的特殊要求,未能顺利繁殖后代。1973年底,英国朋友又送来两对年轻的麋鹿。1984年春,国内的麋鹿总数是12头,其中雌雄各6头,有9头在北京动物园,其余3头分别在上海、广州和保定的动物园。而外国动物园中所饲养的麋鹿总数,据1982年的调查,已超过1100头了。所有这些麋鹿,全部是百余年前弄出国去的那几十只的后代。 除了麋鹿是货真价实的四不象之外,中国民间还把另外几种动物也叫“四不象”。这些姑且称之为“假四不象”。这包括大兴安岭鄂温克人畜养的驯鹿;大兴安岭南部的驼鹿,又名麋;湖南南部产的黑鹿或水鹿;安徽黄山一带产的苏门羚,又名鬣羚。也许还有其他。没有学过动物分类学的人,往往把形态较怪的动物都叫四不象,这是误会。
驯鹿
在这么多“假四不象”当中,以驯鹿最容易引人误会,因为不仅在大兴安岭产地群众叫它四不象,而且许多种古书,例如《清文汇书》、《黑龙江外记》、《异域录》、《曹廷裘日记》等,都将它传得很广很久,使得人们相信这就是真的四不象。记得1950年春北京动物园重新开园之际,报纸上和动物说明牌上都有“四不象”一名,人们兴冲冲跑去一看,原来就是驯鹿。 驯鹿和麋鹿在外形上的区别较大,即使外行人也不难一眼看清。麋鹿是尾巴最长的鹿,驯鹿的尾却极短。麋鹿的角好似没有眉杈,各杈皆向后发展,驯鹿却有非常复杂的向前生长的角杈,而且它是唯一雌雄皆长角的鹿种。在体形毛色上也有不少差别。二者唯一相同之处,就是蹄子扁平宽大,间距较宽,悬蹄发达。这是因为麋鹿原来生活在沼泽和湿地,而驯鹿则长期活动在冰天雪地,二者都需要这种类型的蹄子。 中国没有真正野生的驯鹿。鄂温克族人所豢养的驯鹿,估计现有1000多头,不知当初是从哪儿得来的。它们与西伯利亚及北欧各少数民族养的驯鹿,习性上基本相同,都是属于半饲养、半野生的状态。日间大都任其跑到山野间自由觅食闲逛,晚上跑回村里过夜。有需要时,就把它套上拖雪橇,驮东西,挤鹿奶,甚至宰杀剥皮、割肉、炼油。寒带少数民族需要驯鹿,正好比青藏高原上的人需要牦牛一样。
驼鹿
驼鹿的情况却不同。它是真正的野生动物。它的分布区不象驯鹿那样靠北,在中国可以分布到大小兴安岭的北纬四十七八度一带。《动物学大辞典》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麋”。这就更容易使之同“麋鹿”相混淆。在大兴安岭有人口叫它“四不象”,但是在小兴安岭就没有人这样叫了。看来 豚鹿
还是叫它“驼鹿”最为相宜,因为它身体高大如骆驼,四条长腿也有一点像骆驼,肩部特别高耸,略似驼峰。 驼鹿是世界上所有鹿中个体最大,角也最大的鹿。头很大,脸特别长,脖子非常短,鼻子肥大而下垂,喉下有肉柱,上有许多垂毛,躯体十分雄壮短粗,四条腿却又细长得不成比例。雄鹿的角与别的各种鹿的角形状都不同,不是枝杈形,而是扁平的铲状,中间宽阔似仙人掌,四周生出大量的尖杈,最多可达三四十个。每支角的长度可超过一米,最长的竟达1.8米,宽度能达40厘米。两支角的重量就达三四十公斤。那支撑着如此巨大的角的身体,不用说也是大得可观了。在阿拉斯加曾经发现过肩高超过2米,体长将近3米,体重达到650公斤的大驼鹿。在兴安岭猎获的驼鹿,没有超过500公斤重的,毛色也较淡,角出较小,不十分宽扁。 驼鹿生活在亚寒带多湖沼的森林地区,不爱吃草,喜欢吃嫩枝叶和树皮,春夏秋三季常下水浸泡,摄取水草和莲花、莲茎,冬季则在雪地上觅食各种苔藓。很少集合成群。牡鹿平时更喜欢独居,但在冬季缺食时,却有过混人牛群里觅食的情况。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牛群中,就曾有两只驼鹿被人捉住,其中一只雌的被送到北京动物园展览。 驼鹿和驯鹿也有鹿茸,论尺寸和重量都比梅花鹿茸大得多,但据说质量次,药用效能低。其原因还不清楚。驼鹿如此巨大,肉量自然很可观,可是味道如何,似乎没有多少人称道。但据说古代著名美味“八珍”之一的“猩唇”,就是它那肥大下垂的鼻唇。 驼鹿在外国是一种最重要的狩猎兽。人们猎它,是为了要它的巨角做纪念品。在中国,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猎它,是为了吃肉取皮。现在,它属于国家第二类保护动物。至于驯鹿,因为都没有野生种,所以都不用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的行列。麋鹿因放归野外,重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鹿
在湖南南部多水的山林里,还有一种“假四不象”,就是黑鹿。越过湘粤边境,到了广东北部的山区,人们叫它水鹿。在四川产地,它的名字是黑鹿。到了云南,人们又叫它马鹿。听说海南岛上的人还叫它水牛鹿。总之,除了湖南人叫它四不象之外,所有各地都承认它是鹿。 这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鹿种,向南一直分布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最北的产区是在中国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台湾岛上上有一个亚种。 黑鹿是一种大型鹿,身体粗壮,比驯鹿更为高大,和麋鹿差不多。中国产的黑鹿,雄的肩高可达1.25米到1.3米,体重可达200多公斤。雌鹿较小,重约130到140公斤。毛色一般黑褐,颈和尾的颜色更深。毛十分粗杂。尾巴虽比不上真正的四不象长,但比起其他各种鹿也算是长的。雄鹿有粗大的角,一般长达七八十厘米,粗达十七八厘米,最长纪录是1.25米。这种鹿的茸角,虽不如梅花鹿和马鹿的鹿茸价值高,但较优于驼鹿、驯鹿,过去为中国西南各省的主要土特产,每年收购数量相当大。现在它已被列入第二类保护动物名单。
编辑本段其他珍稀鹿种 :
前面曾提到过,在中国所产的18种鹿中,有四五种是中国的特有种。其中除了麋鹿举世闻名之外,还有两种也很著名,就是白唇鹿和毛额黄麂。另外有几种,虽不是中国的特有种,但确属珍贵稀有,比如海南岛的坡鹿,西藏昌都地区的白鹿,西藏的寿鹿和新疆西部的天山马鹿等。
白唇鹿
除70年代初,中国送给斯里兰卡一对(现存一只)和80年代初送给尼泊尔一对外,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见过这种中国特产的鹿。它的产地只限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地区,甘肃中部和东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它是高山区的动物,一般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山地,夏季甚至能上升到5000米,活动于高山灌丛或高山草甸区。身上有厚密的长毛,不畏风雪严寒,以山草和灌木嫩枝叶为食,是非常顽强耐苦的鹿种。 白唇鹿的主要特征,正如其名所示,就是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白色且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端,所以亦可称为白吻鹿。在甘肃、青海等地,俗名叫做黄鹿或草鹿。白唇鹿夏毛棕黄色,与当地俗名叫做青鹿的马鹿有显著区别。这两种鹿的鹿角也有明显的差异。马鹿角的眉杈与次杈相距很近,白唇鹿角则相距较远,且次杈特别长,主枝略呈侧扁。这些都不难辨别。 在白唇鹿和马鹿的产区互相重叠的地方,例如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祁连山北麓,都曾发现过白唇鹿和马鹿自然杂交,并产生杂种后代的情况。 近年来,在青海、甘肃、四川,已有几处养鹿场开始驯养白唇鹿,其中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养鹿场养的最多,达到数百头。据统计,该场从1958年到1979年,共捕获幼白唇鹿710只,驯养成活363只,成活率为51.13%。另外,集体和个人也有分散饲养的。据报道,现已能实行放牧饲养,这不仅可以减少饲料费,节约劳动力,而且也有助于改变它的野生习性,增加繁殖率。 在国家保护动物名单中,只有4种鹿属于第一类,即白唇鹿、麋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梅花鹿
梅花鹿,总的说来还算不上是稀有珍奇动物,因为这种鹿不但在公园、动物园里容易看到,而且在国内有很多养鹿场大批地饲养着。但是仍可以把它归入珍稀动物的行列。 首先说“珍”。这种鹿的鹿茸是各种鹿茸中价格最高的,在药材中被称为“黄茸”。另外,鹿皮、鹿肉、鹿鞭、鹿尾、鹿筋,等等,也都有较高的价值。所以说它是一种珍贵动物。 其次是“稀”。家养的梅花鹿虽多,但野生的却特别稀少,不仅河北亚种和山西亚种野生的早已绝灭多年,连从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华南亚种和从前数量也很多的东北亚种,现在也都所剩无几,前途岌岌可危。至于台湾亚种,野外究竟还有没有,很成问题,恐怕只有到动物园里还能找到一些。所幸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先后又在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和甘肃南部靠近四川边界的迭部,发现了一个梅花鹿新亚种,数量估计约有一二百头。它们经常活动于混交林边缘或林间草地,有时与牛群同在一片草地吃草,有时与苏门羚、黑麂一起休息。至今世界上任何一处动物园还未展出过这个新亚种,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世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对残余野生梅花鹿的保护工作,应作为重点看待。江西彭泽县桃红岭是江西省唯一产梅花鹿的地方,估计这里还残留有100头左右的华南亚种,现在这里已被划为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梅花鹿亚种虽多,在形态上差别不大,只是在个体大小毛色深浅、斑点的多少和大小、背中线的长短和明显程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台湾亚种最小,肩高只有八九十厘米;东北亚种最大,肩高可超过110厘米,体重超过120公斤。
坡鹿
“坡鹿”是海南岛上的俗名,分类学上的名称叫艾氏鹿,也叫眉杈鹿。共有三四个亚种。在中国唯一的产地是海南岛。这里的鹿究竟是不是单独的一个亚种,至今还有意见分歧。 坡鹿的大小和梅花鹿差不多,属于中型鹿。肩高在105到110厘米之间,体重在60到100公斤之间,身上也有白斑,背部也有黑色中线。它的最主要特征是角形特殊,不同于梅花鹿乃至其他各种鹿。坡鹿的角有一个大而弯的眉杈,和后面的弯曲主枝接连起来,形成一个大角度的弧形。主校下面不分杈,看来好像没有次杈、三杈,其实是分杈位置较高,长到主枝上端来了。由于眉杈特别发达,所以外国著作中大都叫它眉杈鹿。 解放前,坡鹿在海南岛上的分布比较广,似乎除了北部以外,岛上至少有9或10个县的山地上,有相当多的坡鹿生存。据估计,在解放初期还有300多只。由于滥猎,到1979年,岛上只有东方县的大田和白沙县的帮溪二地,残余不过30多只。经过最近几年的大力宣传和保护,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1983年5月间的调查表明,东方县的总数已增到80只以上。生活在东方县大田珍贵动物保护区内的坡鹿,只经过一年多的人工保护,就已逐渐习惯跟人接近,有的走近村旁休息,有的对过往汽车、牛车也不逃避。 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现在已将眉杈鹿,包括海南岛的坡鹿在内的各个亚种都划为第一级濒危动物,希望给予最严格的保护。

❸ exo艺花吧鹿哥,不要走好不好

你应该用微博说,我也不想让任何一个队员再离开exo了,行星饭的心伤不起啊

❹ 鹿象征什么呢

作为古代神物之一的鹿来说,它在人们心中象征着什么?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鹿的。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虚还发现鹿角刻辞。东周时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本雕镇墓鸟兽神怪,它们的头上都安装真实的鹿角,形成楚文化的特点。作为美的象征,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壁画、绘画、雕塑中都有鹿。如汉代的骑士射鹿图,佛座上的卧鹿浮雕。内蒙古白岔河发现商代岩画,其中以鹿最多,千姿百态,生活气息浓厚。

鹿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从开始的食其肉、寝其皮、用其骨,开始不断深入认识。经过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古书有云:‘鹿乃仙兽,自能乐性,行则有涎,不复急走。”可见古人认为食鹿脯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把长寿鹿称为“仙鹿。明代著名医学家在中提到:“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我国五代一部著名的本草书中记载:鹿,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

❺ 介绍牝黇鹿(不少于二百字可加分)

关于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的讨论

雷 少

关于“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是怎样过渡”的问题,在八十年代末曾经产生了很激烈的争论,学者们各抒己见,分歧很大。中国考古学界在经历了一段沉默期后,随着“考古区系类型学”①的提出,各地区遗址发掘的大规模展开,特别是裴李岗和磁山文化等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不断发现②③,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并探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这样,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自然被提了出来并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进入九十年代后,苏秉琦先生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学说”,学界又激烈的探讨起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较少被人提及,逐渐被忽视。但这个问题很重要,它是当代欧洲考古学的一个热点。因为这个阶段是农业产生,人类由食物采集转向食物生产的关键,因而也是世界考古学密切关注的问题④。本文试就各位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作一综述,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 引言

要讨论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就不能不关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
文化的特征。在距今5万年至4万年期间,人类文化由旧石器时代中期跨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人类体质由早期智人发展到晚期智人。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石器制作中的修理台面的技术,第二步加工的“指垫法”等,均出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则广为流行。在打片技术方面,作为一种间接打击法的“击棒法”开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华北地区广泛使用间接打击法产生细石叶,使用压制法来修理工具和武器。这一时期工具制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复合工具的广泛使用。利用石球制作的“飞石索”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在一些文化中被广泛使用,而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则发明了更为进步的投矛器、弓箭和鱼鳔等复合工具。磨制和钻孔技术也出现于这一时期,但这些进步的石器制作技术仅在装饰品的制造上被使用,还没有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中加以使用。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的制作技术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采用锯、切、削、磨钻等一系列专门工艺,制作出骨针、骨锥、骨刀和角铲等新型工具。穿孔兽牙、穿孔贝壳,带有刻划的鸟骨管等装饰品的出现,则反映了先进的骨器工艺水平和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由于各个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区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文化系统的区别和区域性特征则越来越明显。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不仅在陆地上采集和狩猎,还经常捕捉鱼类等水生动物,向水域索取生活资料。这一时期,人类一方面过着穴居生活,另一方面又居住在平地上所建的房屋中⑤。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不多,尤其是年代在1万年以前的遗址发现更少,如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西桂林庙岩和柳州大龙潭贝丘遗址等均是距今12000—9000年前后,这些遗址或发现了局部磨制石器、最早的陶片,或发现了最早的稻的遗存,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诸如此类性质的遗址,有的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如以前发现的“沙苑文化”、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山西怀仁县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广东西樵山石器时代制造场遗址、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和翁源县青塘吊珠岩遗址、广西柳州百莲洞第二期文化、山东林沂凤凰岭文化、贵州平坝县飞虎山洞二第二文化层、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南勿呼井、柯尔沁右翼中旗嘎查等,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发现陶片共存,有人主张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人认为其是中石器时代遗址或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还有人把它们看作前陶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法很多。笔者最近浏览了网页,得知“山东枣庄东江惊现1.5万年细石器”、“河西走廊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昆仑山古人类遗址出土大量细石器”、“青藏铁路沿线发掘出一处早期人类细石器加工场”、“内蒙古海拉尔河流域细石器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云南西双版纳惊现中石器时代遗址”等新发现,但是可明显看出对“细石器”、“中石器时代”的概念不清楚。同时,还在用“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时代”等术语,针对此情况,将在下文论述。
严文明先生曾经针对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出了三条途径,这三条途径在新石器时代分别产生了三个经济文化区,即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和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⑥。这三个经济文化区所经历过渡形式不同,源于其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不同。综观其他学者的意见,虽然对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有不同意见,但是其过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不同区域过渡方式不同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笔者试根据以上情况对不同区域的过渡进行了归纳。

二、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的过渡

东北北部、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在中石器时代是细石器文化的分布区。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气候干燥寒冷而难于发展农业,经济上不得不仍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有些地方也可能发展了养畜业。故石器仍然继承中石器时代的传统,以细石器为主,只是技术更加成熟进步。陶器和磨制石器虽已发生,但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一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特色的文化区⑦。
中国东北地区的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发现教少,主要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细石器发现较多,受华北地区文化影响小。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细石器发现很多,旧石器时代晚期许多遗址都以细石器遗存为主。

三、 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的过渡

北方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和铁岭以南的东北平原,在中石器时代已是细石器文化区。之后有一个短时期不甚清楚,但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这里已存在着教发达的旱地农业、家畜饲养和制陶业。石器有不少是磨制的,但也有大型打制石器和细石器,有些遗址细石器还相当多,暗示其脱胎于当地中石器文化的形迹,形成一个以粟作农业为特色的文化区⑧。
华北地区两大文化传统继续按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大石片砍斫器—大三棱尖状器”(匼河—丁村系)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初期,大型石器则被磨制石器所取代。“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小石器文化传统)发展为两个支系:一支发展为水洞沟文化,其石器以中型为主,典性器型有修理台面的长身石核、盘状石核、长石片、三角形石片以及用三角形石片制成的半月形刮削器和用长石片加工的端刮器;另一支发展为典型的细石器文化,即用各种间接打击法生产石叶和用压制法法修理石器的发达的细石器文化,其典型文化是下川文化和薛关文化⑨。
中国东北地区的辽河流域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受华北地区文化的影响较大,其文化面貌与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接近。

四、 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的过渡

南部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在中石器时代应多洞穴遗址,也可能有些贝丘和山岗遗址。石器同旧石器时代晚期一样仍多大型打制的,个别的局部磨光。这里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时在经济上产生了分化。相当一部分人仍住在山洞或河滨、海岸,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学会了制陶和养猪,但无农业;另一部分人走入河滨或平原沼地,学会种植水稻,逐步形成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文化区⑩。
华南地区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可分为两个大的文化传统,即以小型石器为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以大型石器为特色的文化传统前者以富林文化为代表,后者以百色盆地的石器文化为代表。这两大文化传统虽和华北地区的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有一定联系,但其区别是很明显的。华南地区的大石器文化传统属砾石石器文化传统,与华北地区的石片石器文化传统有显著的差别。华南地区的小石器文化传统与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的一个根本性区别是,它始终未发展为用间接打击法剥制石叶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典型的细石器文化。
综上所述,可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现较多,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现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的各种意见,也围绕着这两大阶段展开,由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存在许多疑问,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成了争论焦点。以下,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一讨论。

五、 关于中石器时代的讨论

首先,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不同含义。所谓旧石器时代,在这一时代人类开始出现,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遗存与若干动物共存,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旧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严格的讲,这时已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由于农业和畜牧业是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因而当出现陶器以前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前陶文化或原石器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地理和时代的因素非常强烈,像旧大陆和新大陆,无论在文化面貌、经济基础和生产手段等方面,都表现了显著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群体。中石器时代,也有人称其为续石器时代。其地质时代已进入全新世,属于冰后期。此时,欧亚大陆的气候转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显著不同。人类依然过着渔猎采集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文化面貌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类似之处,不过地域性色彩更加浓厚。
以上是《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学卷》对旧、中新石器时代所下的定义。对于中石器时代的含义,许多学者还有不同看法。陈星灿先生认为中石器时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年代上是连接新、旧石器时代的桥梁。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在更新世,与已经灭绝的动物群生活在一起;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于全新世,与现生动物群共存。中石器时代是最后一次冰期过后开始的,年代属全新世。至于中石器时代结束的年代,不同的地区并不相同。如西亚某些地区距今九千年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而在北欧却迟到距今4650年。2.经济上仍属于渔猎和采集的食物采集(广义)阶段。冰期过后,由于严寒的逐渐消失,冻土苔原的大幅度北移,大型动物的消失,人们的经济生活以猎取小型的野兽、捕鱼及采集植物为主。这一阶段,由于采集经验的积累和渔猎的盛行,人们对动植物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石器时代后期,在某些气候适宜地区,经济上已出现了向农业的过渡。3.技术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兴起的细石器工艺在中石器时代继续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细石器主要是作为复合工具的需要而出现的,它的盛行不仅反映了全新世初期生态环境的变化并由此引起的狩猎技术变化,而且还表现出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4.生活用品方面尚无陶器出现,纺织术也没有产生,人们主要以兽皮为衣服。赵朝洪先生结合中石器时代的认识历史和世界各地的情况,提出认识“中石器时代”的几点原则:1.从物质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2.尽管存在着交流、同化或迁徙的观点,但是,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中石器时代去脉是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只不过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从
中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途径各异。3.由于生态环境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文化面貌上的反映是十分突出的。4.就世界范围来看,中石器时代的最早时间应在距今14000年以前,即在地质上的更新世之末 ,而不是全新世之初。
以上几个观点是对中石器时代的一般认识,为了更好的理解中石器时代的含义,就得追溯其历史。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笔者比较了学者们对其历史的论述,其中,陈星灿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从中可知,最初提出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的是韦斯特罗普。他在1866年的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上提出人类使用石器的历史当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872年,他在其著作《史前时期》一书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两年后奥托•吐尔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考古学和史前学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一术语.但是韦氏的所谓“中石器时代”是连接早期旧石器时代和晚期旧石器时代的,因而这一术语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892年,英国考古学家艾伦••布朗在考古学会上宣读的论文中,用中石器时代代表一种燧石的聚合体,他认识在年代上这种聚合体是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所以《牛津英语词典》认为布朗首创了“中石器时代”一词。其实,早在中石器时代一词出现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有一种聚合体既不能划归旧石器时代,也不能划归新石器时代。1853年冬天,由于瑞士湖水下降而发现的罗宾豪斯文化,和1860年至1863年间在皮里哥德发现的旧石器洞穴遗存的差别,已经引起史前考古学家鲁布克的注意。法国考古学家莫尔蒂耶因此强调说在欧洲史前史的知识中至少有一个缺环(指中石器时代)。G•莫尔蒂耶在1883年罗列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表现在气候、技术、人口统计和经济、医疗等方面的十五种差别。因此架起一座联系新旧石器时代的桥梁,遂成为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1889年,法国考古学家皮埃特通过发掘马斯达济尔洞穴晚期马格得林文化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地层,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考古学物质遗存,这种遗存很难归入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层的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空白,证明了石器时代发展的连续性。该地层的遗存,遂被命名为阿齐利文化。一次站后,欧洲史前教科书中,都给这种所谓“续旧石器时代和先石器时代“的聚合体留下了一席之地。这样,符合逻辑的“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在布基、克拉克等的倡导下,便逐渐被欧洲考古学家所接受了。
可见,欧洲学者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学卷》中,把欧洲中石器时代论述为:1.中石器是指介于旧石器和新石器之间的石器。欧洲中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全新世之初,即公元前第9千年末或第8千年初,结束于前第6——第4千年。近年考古发现表明,欧洲中石器时代的下限在各地很不一致,东南欧在前第6千年初即产生农业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北欧地区则晚了两三千年。2.自然环境、文化特征和经济生活:约当9千年下半叶欧洲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欧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冰河时代的严寒气候逐渐消逝,开始类似今日的温和气候,冻土、苔原和针叶林带大幅度北移,西欧、中欧以及北欧南部普遍出现以橡树为主的阔叶林带,森林的生长日益稠密。与此同时,驯鹿、野牛、野马等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常见的动物日益稀少,除野猪外,其它大型野兽逐渐绝迹,而赤鹿、麂鹿则大量出现。由于气候变暖,两极冰盖溶化,海洋水位提高,欧洲大陆和岛屿的海岸线逐渐收缩。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中石器时代居产生巨大影响。森林狩猎和渔猎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狩猎也以鹿类为主。同狩猎经济相配合,也有比较发达的采集经济,除了采集林中野果沿海居民还采集贝类作为食物。在这一时期狗已被驯养,这是人类最早的家畜。黄其煦先生则认为欧洲“中石器时代”的概念包括下列内涵:1.从时代上讲,始于更新世最后冰期之后,即属于全新世,结束与全新世结束之前;2.欧洲中石器时代的文化源于本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3.绝大多数的欧洲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没有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关连,甚至有相当大的影响;4.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冰期的冻土及草原,桦木及松木让位于以橡树为代表的落叶林;驯鹿、野牛、野马及其它食草类大型动物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赤鹿、牝黇鹿,最后除了野猪而几乎没有大型哺乳类动物;5.海洋水位的变化;6.“中石器时代”最典型的石器特征是石斧制作的改进技术,小型几何型细石器及复合工具的出现。欧洲的中石器时代从概念、特征和含义方面是十分明确的。而中国又是什么样呢?
要论及中国的中石器时代问题,还得从它的历史开始着手。中国是二、三十年代引进中石器时代一词的。1932年梁思永先生在两篇论文中都提到了“中石器时代”。1935年,裴文中先生对广西武鸣等地洞穴遗址进行考察之后,认为那种没有绝灭种动物化石、无陶片共存的打制石器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遗存。在《中国史前时期时期之研究》一书中,裴文中先生把札赍诺尔原人当成中石器时代人,他又把中国的所谓细石器文化分成四期,其中第一期札赍期属于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被认为是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代。这样,中石器时代的概念遂被国内学者所知晓。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我国近代考古,特别是史前的考古研究中,大多数概念是延用或者借鉴欧洲考古所用的名称。及至四十年代末,中国石器时代考古的开拓者裴文中先生在《史前考古学基础》一书中还只能提出:“中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过渡期,为时甚短”。原因是很明显的:在当时,我国的考古工作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无法提出文化面貌的代表性文化,
另一方面,对世界上(主要是欧洲)关于“中石器时代”概念的理论研究也了解不够。裴文中先生当时就指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关于我国史前考古学的书籍,除了少数者外,大部分是由日文译过来的,日文又由德文译过来,展转翻译,已大半失去了时间性。例如:自一九三三年之后,在欧洲对于史前分期上,许多学者已经大为改进,我们在中文书籍上是无法看到的;看到的大约是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零年所公认的分期法,几经有了多次的修改。我们不能说这是错误,但至少则认为是距事实太远”。当然,这指的是史前问题,但可以想见,“中石器时代”的概念问题同样如此。
五十年代,考古研究受到来自苏联的影响。关于“中石器时代”,《苏联考古学》一书作了如下的解释:“冰期之后,后史逐渐向新的时代即所谓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过渡时期有时单独划分出来,称为中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史上的这一阶段在距今12000—5000年间),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大大的向北方,即过去为冰河所覆盖的地区迁徙。另外,新石器时代的起始标准影响着中石器时代下限的划定,苏联《考古学通论》认为:“新石器时代是从陶器的出现开始的。……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否有畜牧业和农业存在的问题,在科学上是有争论的”。把苏联考古研究中的概念以至理论推广到我国考古学中,在这种形势下,“中石器时代”的问题不可能例外。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开始了我们对“中石器时代”问题的研究。据笔者的看法,在这一时期,除了受苏联的影响外,我国考古学者对它的认识还有着传统的影响。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把中石器时代作为细石器文化的一个阶段,细石器成了判断中石器时代遗存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以裴文中、安志敏两位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这一问题,将在“关于‘细石器文化’”中论述。
及至七十年代末期,我国有些考古教材中“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是这样限定的:“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存在这一个过渡时期,叫‘中石器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发明了弓箭,但还不会制造陶器”。另一部论及人类发展史的著作中,则把中石器时代作为人类发展的普遍阶段,并对此作了如下界说:“中石器时代的特征之一是人们广泛地使用了弓箭。……中石器时代的另一项特征是人们广泛的使用了镶嵌工具。……由于弓箭和其它复合工具的制造和大量使用,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于是人们的经济生活起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就是由原来的采集者和猎人的生活必需品开始向耕作者和牧人的生活过渡”。可以说,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认识还是不明确,大多都引用欧洲对中石器时代的定义,且对它解释也存在着偏差。但这时期,贾兰坡和安志敏两位学者对世界细石器的特征、传统、起源和分布作了阐述。安志敏还指出,“因此,我们建议尽可能不用‘细石器文化’一词,必要时可用细石器工艺传统(简称细石器传统)这一概念来代替,以便适当地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从“细石器文化”到“细石器传统”,学界对细石器的认识进了一大步,这也深刻的影响着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裴文中先生也指出:“考古学者在欧洲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具有一种特殊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中石器时代明显有着一定的过渡性质。但是,在中国,中石器时代文化并不发达。除中国北方的细石器文化的第一期“札赍期”和广西山洞中的打制石器曾被裴文中误认为中石器时代之外,目前仅有在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沙苑文化”,或许属于中国中石器时代,不过,它依然有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可能性。”
1978年、1981年,随着裴李岗和磁山等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址的发掘,及学界对老官台文化的热烈讨论,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成了探索的重要目标。这样,“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自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加热烈。否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的学者以的学者以贾兰坡和张瑞岭先生为代表,认为旧石器时代是直接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承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的学者有陈星灿、童恩正等,但他们对其特征的描述,更加全面、客观,已大不同于七十年代,注重从环境的转变角度来认识。还有学者虽没有明确承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但他们肯定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有一个过程,以黄其煦、赵朝洪、戴尔俭等学者为代表。另外,有学者提出“前陶新石器时代”的概念,来取代中国短暂的中石器时代,以张之恒为代表。这一段时间,农业起源问题也与这个问题联系起来。更令人欣喜的是,学者们已经摆脱了欧洲的模式,开始注重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国的中石器时代内涵是什么”成为核心问题。
鉴于对“中石器时代是否存在”争执不下,特别是田野工作的不充分,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很少使用“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而代之以“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作为讨论的问题。而且,随着农业起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农业起源于何时”,有学者提出:“中国农业起源的年代可追溯距今一万年前,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或中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寻找证据”。同时,全国各地发现的距今万年左右的含有大量细石器却无陶器、磨制石器的遗址,学者们也不在笼统的归入中石器时代,而是作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进行讨论。可见,学界对于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更加客观、审慎。
1999年底,在广东英德召开了“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与会学者就上述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⒈“中石器时代”是一个客观存在,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时代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化特点表现为使用细石器和复合工具,出现磨制石器和原始陶器,经济生活以采集渔猎为主但已出现农业的萌芽,居住方式从分散流动转向集中定居等;⒉我国南北方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各地中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区域特点;⒊承认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但避免使用“中石器时代”一词;⒋否定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划分,认为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是直接过渡的,不存在所谓中间环节。这些观点正是学界对于此问题的普遍认识。
综观中国学者们对“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认识历程,可见,八十年代至今,进展不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结果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余论”中作一专门探讨。

六、 关于“细石器文化”

要谈论“中石器时代文化”,就不能不提“细石器”这一“重要特征”。远古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一般地说,在发展过程中是从大变小的;特别是从旧石器晚期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出现了被称为“细石器”的细小石器。细石器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方都发现过。世界上的细石器,有它们的共同特点,石器多很小,主要是用细小的石叶加工成的,目的又多是为了镶嵌,即把镶嵌在骨、角或木柄上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细石器是随着复合工具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没有时代更早的复合工具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为镶嵌使用的细石器出现,两者有很密切的继续关系。细石器虽然也是复合工具,但和最初的复合工具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最初的复合工具只是把石器捆绑在木柄上,而把骨或角的柄刻出沟槽,把若干的刀片连接镶嵌到沟槽里,则是细石器文化的特点。几何形的细石器,根据现有的材料来看,以围绕地中海地区的发现物为最早,很可能起源于地中海地带,因此可以把它称为“地中海细石器传统”。这一传统技术,向北传播到北欧,向南传播到北非;向东传播,于距今10000年前后到达印度北部,于5000—3000年到达了澳大利亚。世界上的细石器,虽然有着一定的共同性,甚至有些石器类型在所有的细石器组合中也基本存在。例如拇指盖状小刮削器、船底形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不仅在几何形细石器传统(即地中海传统)中见到,在我国和相邻地区也经常发现。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不同,我国以及相邻地区的细石器和几何形传统也保持着一定的差别。中国以及东亚、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总的来说属于统一系统。在这一传统的组合中,除了有与几何形细石器类似的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箭头等外,以长薄的石叶最为突出,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几何形器物,有相同的用途,都是镶嵌用的石片。细石器文化在我国分布的相当广泛,在河北、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山

❻ 怎样才能嫁给狍子鹿

你想嫁给鹿晗?很不错的想法,但首先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相貌出众(内明星脸或与网红相比容,有区分度的好看),身材凹凸有致。
2、有气质(可通过跳舞唱歌瑜伽礼仪课等获得)
3、有品味(有钱买名表,买衣服,鹿晗一身的搭配花多少钱就不用说了吧。)
以上三点是基本的硬件条件,除了第一条不能改变外,(当然你也可以整容,我不知道鹿晗介不介意这个……)其他都是可以通过后天来提升的,前提是有足够的钱。
除此之外还有不太明显的要求:
1、你需要让鹿晗的家庭承认你,孝顺必不可少,有眼色情商高,该乖巧时乖巧,该圆滑时圆滑。
2、你需要打进鹿晗的朋友圈。他和高中或初中的同学还维持着很好的联系,他很重情义,你要嫁给他,就必须跟他的朋友们维持良好联系。
当你以上条件都满足了,才有机会嫁给鹿晗,但只是有了一定机会,并不代表一定能。如果你真的情商高,颜值高,又有钱,你真的还想嫁给他而不是和他有相同社会地位的人吗?(当艺人对象很累的。见面少隐私少)
而且鹿晗也会老的,也会有胡子,有皱纹,变得没现在好看。如果即使这样你还是想嫁给鹿晗,并且满足以上条件,那祝你好运。
ps:以上条件应采取正当手段获得,不能以威胁健康,对父母带来负担为前提。

❼ 深圳宜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宜鹿来电子商务有源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7月31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电子商务等。
法定代表人:汪辉
成立时间:2014-07-31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710997170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南山大道2038号百仕成大厦16号

热点内容
七夕夜晚过后 发布:2025-05-16 01:45:09 浏览:964
苏氏荷花酒 发布:2025-05-16 01:44:19 浏览:774
依兰花儿 发布:2025-05-16 01:43:45 浏览:520
合肥有媞亚花艺吗 发布:2025-05-16 01:37:59 浏览:881
剑兰花系列 发布:2025-05-16 01:37:59 浏览:496
逸和花卉 发布:2025-05-16 01:32:59 浏览:345
新丰县樱花 发布:2025-05-16 01:30:41 浏览:237
十八岁姑娘一朵花广场舞 发布:2025-05-16 01:25:44 浏览:890
梅花木雕 发布:2025-05-16 01:23:35 浏览:631
盆栽植物泥土有虫 发布:2025-05-16 01:20:25 浏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