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插花
⑴ 关于清明节人们给过世的人烧纸钱、纸房子有什么看法
清明是节令名。清明这个节气的第一天是清明节。但是,在商代和西周早期,很可能只分春、秋两季;到成书于战国的《左传》中,才有了“二分二至”的说法,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编于战国末的《吕氏春秋》明确提到的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没有清明这个节气就不可能有清明节。因此,我认为清明节是到汉代才开始逐步形成的。而且,汉代的惊蛰在雨水前,清明在谷雨后(《汉书·律历志》),反映那时二十四节气尚未完全定型。
清明节的节令活动主要有踏青、折柳;扫墓、祭祖;改火、修禊;荡秋千、放风筝等。但支配这些活动的原理是什么?
先谈踏青和折柳。一般认为,这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可是,清明所在的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而不是春天开始的孟春之月。所以,我认为踏青和折柳的本意是送春,并不是迎春。我们不妨拿季冬之月的十二月作比照。据《礼记·月令》和《唐月令注》,该月的民俗活动一是“出土牛以送寒气”,一是“磔犬于门”。其意为把代表十二月的丑牛送走,又杀死属于金畜的狗,通过压制金气来扶助木气。这两项活动相辅相成,都是希望顺利地实现冬尽春兴。同样,在季春之月踏青、折柳,其内在目的也是要“以毕春气”,通过进一步“舒阳”,让节令及时过渡到夏天。踏青、折柳的关键词是“踏”和“折”,人们相信,借助这些模拟和象征性动作,就能使春天的木气成为过去,使夏天的火气旺起来。
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勾首曲颈、缩于地下的幼苗一齐破土而出,新萌发的枝芽使劲地伸着脖子往上长。故而,这个月只能发泄布散,不能闭塞收纳。顺发宣之气而动,才能让草木和农作物生得快、长得好。而荡和放都是布散的动作。荡秋千时,秋千上坐的是象征春天的少女,女子头上又簪柳插花;放风筝时,风筝往往做成春燕,或画上艳丽的彩绘;荡开放掉的皆为春气。这样做,既为了使自然界生气充盈,又为了帮助春天在进入夏天时不出差错。由此可知,荡秋千、放风筝与踏青、折柳竟有异曲同工之效。
追问
怎么说也有好几百字了!!
回答
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⑵ 清明节给去世三个月的母亲上坟要准备些什么
一般清明节上坟,就是带止一些冥币,烧纸,纸衣裤,香,蜡烛,等,然后就是带版一些吃的零食,祭权献在墓前,如果墓碑上可以插花,再一买一束鲜花摆放在墓前。基本就是这些了。
当然具体带什么没有什么规定的,就看家里有什么就带上,关键是有心去扫墓驻行。
⑶ 信耶稣坟上可不可以插花
感谢神!
基督徒可以去清明扫墓,可以插花、放炮,只要不烧纸、烧香、磕头就可以了。
愿神祝福你!
⑷ 是不是禁止清明上坟插花
不是,只是禁止烧纸点焟烛,可以插花和坟纸
⑸ 插花是清明节的习俗吗
延续至今的习俗已慢慢从焚香烧纸简化为清扫墓碑、供奉寒食和鲜花等形式。如今人们提倡文明祭扫,在清明节期间更多人会选择献花祭,买一束鲜花,庄重地摆放在先人墓前,寄托着对对逝者的深深思念之情。
满天星
满天星代表着是想念与梦境的意思。满天星在扫墓的时候用来送给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表达着 对逝去之人无限的想念与怀念之感。
⑹ 老人去世异地情人回不去怎么烧纸
在你住地烧,你的心意老人家能感觉到
⑺ 到灵堂凭吊烧纸有什么讲究
亲人去世,来大灵堂凭源吊烧纸,是每个地方都有的风俗习惯,但是。到灵堂去凭吊,烧纸也有很多的讲究有很多的方式方法每个地方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体上来说,常见的风俗习惯和讲究有如下这些方法
灵堂烧香的讲究事项主要是下面几项:
一、我们都知道烧香是用天然香烧给先人,才能让先人享用的;如果你烧到化学香或者劣质香,这样是对逝者的不敬,同时这种危害香对个人的福德和健康也是有损害的。这建议你可以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制好点的天然香烧香祭拜为好。
二、烧香灵堂的布置:可依会场大小布置灵堂,以简单庄严为要。
三、烧香的灵堂布置相关事宜,如搭帐蓬、插花、灯光、音响、桌椅等,亦可联络葬仪社代办。
四、烧香灵堂布置的佛像、遗像、"奠"字、横匾、挽联、灵旌、轴幛等,适当即可。
此外,烧香祭拜后,可以适当佩戴一款吉祥物在身,为你趋吉避凶,开运转运的。这建议你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制无相吉祥手链佩戴即可
⑻ 信耶稣的人可以在坟墓上插花吗
信耶稣的人可以在坟墓上插花的,还可以在旁边种些树。就是一点不可以烧纸的。
⑼ 自家祖坟有外人插花是什么意思
楼主你好。
打个比方吧 在上坟的时候大部分人,烧纸钱,都要给“左邻右舍”内烧几张纸,表容示友好。,还要拿出几张烧给路过的游魂、断子绝孙的孤鬼。都是“礼貌”“友好”的举动
你记住喽,上坟烧纸的时候,不要自顾自,必须“优礼有加”,替你的先人搞好周边关系
相同的道理
⑽ 湖北罗田县的人性如何风俗习惯有哪些
他们那的人挺好的
罗田风俗:
罗田人文历史悠久,四时八节传承有序,乡土风情特色鲜明,民间文化五彩纷呈。罗田的四时八节继承传统节日,以农历为序,以农事节令为主,穿插祭祖、酬神等内容,糅合本地生产、生活的特点举行节庆活动,地方气息浓郁。主要节日是春节(包括小年、大年、元宵节),其次是清明、立夏、七月半、中秋,还有春社、花朝、端午、半年、重阳、腊八等。
春节:从头年腊月二十四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都是过年的时间。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缝新衣、杀年猪、磨豆腐、扯挂面、打糍粑,还要除扬尘、洗衣被、锯劈柴、扎龙灯、写春联。春节期间,人们放下农事,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接客算账,走亲访友,看戏观灯,非常清闲自在。春节实际上既是农民辛勤劳动一年的物质和精神补偿,又是来年继续辛劳的休整。
小年:罗田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主要是送灶神和接祖人。送灶神时,点烛烧香,摆放糖果糕点,鸣放鞭炮,叩头作揖。接祖人是一种祭祖的方式。在家里摆上一桌酒菜,以鸡、鱼、肉作为三牲,燃烛焚香,放鞭烧纸。司酒三巡,然后上饭。接罢祖人,全家人才围坐酒席,开始享用年饭。
大年:罗田大多数人家在腊月三十过大年,也有少数姓氏家族定在腊月二十八。过大年这天,分别有清早吃年饭、贴春联(还贴门神、福字)、夜晚吃谈年饭、守岁等项内容。年饭过去在清早吃。罗东罗南用碗钵装菜,弄个十碗八碗。罗西罗北用挂锅席,有十几样菜肴下锅。吃年饭前先敬祭祖先,燃红烛,焚香烟,烧纸钱,放鞭炮,跪拜祷告,敬酒上饭,礼仪庄重。吃年饭时,全家男女老少相互敬酒让菜,气氛融和。为了增强过年的喜庆色彩,家家户户帖对联,有的人家把所有门窗都贴上,有的人家只在大门旁贴一副。除对联外,还在大门上贴门神,在大门头上倒贴福字,在厅堂门上贴财神和连年有余的年画。守岁是在吃谈年饭之后。傍晚,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前堆放柴草燃烧烟火,。在家里火塘中烧旺火,表示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新春,主要活动通常是探亲访友。正月初一放鞭开门,称为“出方”,早餐是糍粑肉面。早饭后,乡邻四舍相互拜年。从正月初二起,亲朋戚友串联拜年,大路、村道上穿红着绿的拜年客络绎不绝。根据拜年客人亲疏主次,选择合适的日子吃“开张饭”,筵席丰盛,一般都添人进口。新春时,民俗表演活动广泛开展,有龙灯、狮舞,有采莲船、蚌壳精,有玩大头、赶柳絮,有说古书、唱小戏。金龙彩狮先走家串户,“喝旦头”拜年,然后在塆子宽敞处表演节目。
元宵节:正月十五,也称“团圆节”。这一天,罗田时兴看花灯、荡十五。白天,人们有的集中到街市或大塆子,看龙灯、狮舞、采莲船等表演;有的到集市闲逛或购物。晚上,家家户户点起亮灯,昼夜不息。傍晚,到祖先坟墓前“送亮”,摆放供品,点上蜡烛,焚烧纸钱,叩头祭拜。晚餐有的是酒宴,有的是吃元宵。
春社: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民社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村民端着供品和香纸火炮,到塆前或畈中的社庙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社日时,罗田盛行吃软萩粑,称为“社日粑”。软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柔而绒,撕开可拉丝。用它与糯米粉糅合做粑,呈暗绿色,有一种清香美味。软萩粑有甜馅、咸馅两种,甜馅是黑芝麻糊与红糖拌合的,咸馅是腊肉丁、腌菜与香葱拌合的。
花朝节:二月十五,民间传说是“百花生日”。但罗田是山区,这时还很少有花朵开放,无花可赏。罗田南部地区时兴吃“棉花坨”,寓意是棉花丰收。这是一种用嫩蒿糅糯米粉做成棉花果形状的食物,有甜馅或咸馅,蒸熟即食。
清明节:清明既是农事节日,又是祭祀上坟的节日。清明时节,罗田农村开始犁田打耙,为春耕作准备。这一天,人们备办香烛火炮、纸钱纸花、酒菜供品,到祖先坟墓祭拜。清除祖坟的杂草荆棘,清沟排水,在坟前插花烧纸,跪拜祈祷,尽显孝子贤孙的本色。
立夏节:是重要的农事节日。此时,水稻、棉花亟待苗秧下种,小麦、油菜即将收获,是大忙季节的开始。罗田西部、北部尤其重视立夏,家家户户割肉打酒,杀鸡扯菜,大吃一顿,称为“杠脚肚子”。
端午节:五月初五称小端阳,五月十五称大端阳。罗田没有大江大湖,所以不划龙舟,只有“插艾”和“吃粽子”两种习俗。罗田艾叶丰富,田头地角随处可采。人们把艾叶扎成把,挂在门头窗檐,据说可以避邪,实则是去暑热、杀病菌。罗田人还将艾叶晾干保存,经常用来泡水给小孩洗澡,保健效果极佳。罗田的粽子实际上就是糯米坨,以糯米加上红豆泥、枣泥、肉丁、莲米、花生之类的佐料制成,用荷叶或芭蕉叶包裹,清香可口。
半年:罗田人以六月六为半年,有“尝新”的习俗。煮新米饭,吃时令鲜菜,还采摘早熟瓜果,既赏新又尝新。罗田时兴“送半年”,即未婚夫向未婚妻送半年礼,除鱼肉蔬菜、衣帽鞋袜外,蒲扇必不可少,以此表示婆家关心未来儿媳,要过好暑热炎天。
七月半:本名“中元节”,罗田俗称“七月半”,罗西、罗北最为看重。古代在此日举行盂兰会,招待亡魂。罗田的习俗是“烧包袱”和“泼水饭”。烧包袱就是烧纸钱。把印好的纸钱包成方形小包,包多少由主人家自定,一般有十几个至数十个。包面写上收用纸钱者的称谓,俗称“号包袱”。用柴火架起包袱,放鞭敬酒后点火燃烧。包袱有两种,一方面是孝敬祖先,另一方面是施舍游神,其用意是广求平安,去祸免灾。
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以“团圆”为主题,饮菊花茶,喝团圆酒,吃月饼,赏明月。向亲友师长赠送果品、月饼,礼仪深浓。古时有“摸秋”之习,趁月色去田间地头偷摘别人家的瓜果,以此作为游戏,也无人责怪。
重阳节:九月初九,自古就有登高、赏菊的习俗。亲朋戚友邀集一起,或登高望远,或赏菊品茶,乐趣良多。今为老人节,活动更为丰富。
腊八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过去是以五谷杂粮为主,煮一锅秥粥,清香四溢,让人口味打开。现在通常以籼米、糯米、红豆、花生、莲米、红枣、栗米、肉丁等原料熬制,又称“八宝粥”,口味和营养极佳。传说古时,一个富家子弟败家了,时至腊月,饥寒交迫,就用扫仓的一点五谷杂粮熬了一餐粥,活了命,又重新发家。后来,他每年腊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粥吃,并以此告诫子孙要勤俭致富。从此之后,吃腊八粥就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罗田以往还有各种庙会、家祭之类的习俗庆典活动,由于时世变迁,趋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