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花语
① 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个人物是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事实却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如小说第22回,宝钗就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最不屑于玩弄什么“城府”,以讨好家长的人!正好,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
另一种观点也同样错误不堪。即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讲谈讲仕途经济”。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最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种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掌握权力,去消灭那些“禄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由于宝钗对宝玉的直言进谏,她的话还一度引起了宝玉的误会,以为那是所谓的“混帐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故而,作者借他的化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之手,为宝玉、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② 优美散文(600字以上)
乡的松
涛
每当我看见那挺拔的
时,总会勾起我对
的记忆——看松海
涛。
我的家乡山美水美,风景秀丽。我生长的
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群山虽不见巍峨险峻,却是浑雄瑰丽。那
的山岭是那样的繁茂,葱郁如茵。从山脚至山腰是青翠的
,从山腰至山顶是墨绿的
,远处眺望,是竹的
的洋。
小时候每逢周末
放假,都会相邀几个
到
中打柴拾
捡蘑菇。
不仅给了我们无限的欢乐,而且使我们学会了品赏
的韵味。
进入茫茫松海,那铺满
的厚厚的
,如金黄色的
,或行或站或坐或卧都会使人感到那么的软柔舒适。粗细不一、高低错落的
舒展着繁茂的枝叶,在
中撑起了宽旷的
。林中清新湿润的空气弥漫着
的芳香,令人浸润惬意。林中宁静而又富有生气:茂密的枝叶遮天避日,仿佛隔绝了人世,
得连自己的呼吸声和踏在柔软
上的脚步声也清晰入耳。而飞临上空的
的呜啼、林中穿梭
、枝干上跌落的残枝、枝头上坠落的
常常打破这般宁静。环目四周,随处可见三三两两散落在
上的
和各色蘑菇像撑着的
;拨开林地厚厚的松叶,还见许多族拥着
往上窜的
;
的
很有组织性地忙碌着它们的事业;松躯上被“放
人”铲出的流槽,渗着乳黄色
,无私地为人类捐献财富。你只要在林中散步或小憩,你会被松林中宁静平和的气息而
,忘却了人生的喧嚣和吵噪;会被松林中
的气息而欣慰如潮,忘却了一切事务,
。
走上视野开阔的
,缠绵的群山尽收眼底。
上几株硕大挺直的
,
擎着青天,长得像长臂的枝干舒展着伸向远方,仿佛在呵护着漫山遍野的子子孙孙。我喜欢凝神专注着眼前的这一切。山风吹来,远近的山峦绿波翻涌,青翠泛波。敛气
,侧耳细听,“沙~沙~沙”、“哗~哗~哗”……啊!这就是松涛。松涛从
中和声四起,松涛随风力大小变化而
。它时而如琴声合奏、悠悠
,时而如
、
,时而如
奔腾、
,时而如
滚滚、峰谷掠过,时而如
、
,时而如涓涓溪流,叮咚欢歌……。
飒飒的松涛声深远
,如同一个庞大的
演奏着高山、流水、
的壮美
,
、百听不厌。松涛,它使人百感交融、万丈豪情;松涛,它勉励人生,催人奋进。
聆听着这
,凝视着山峦松海,我忘却了打柴拾松叶摘蘑菇捡花儿般
的活儿;忘却了
在我身前穿梭任凭它
;忘却了
逝任凭
;忘却了
任凭
。我沉迷其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尤如一棵苍劲挺拔的
与松海倾心互诉;我感悟其中,赞美
的常青和坚毅,赞美生命的真谛和坚定的人生。
“风住
顿停息,群山死寂万赖音,醉依
待涛起,心
花意尤新。今日幸听芦芽涛,耳脑共净豪气森。身经
难为浪,登过芦芽不是云”(今人
的《芦芽听涛三十韵》)。那正是对松涛常听常新听不够的真实写照。
③ 摆放貔貅的禁忌貔貅摆放方法
在说貔貅的摆放禁忌之前
④ 冬季下江南的诗句
【第1句】江南的雪大都是晶莹剔透的雪粒儿,象一颗颗纯净美丽的珍珠。虽然有时也能看到洁白轻盈随风飘荡的小雪花儿,可与北方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相比,江南的雪是那样的娇小轻柔,犹如袅袅婷婷的纯情少女,柔柔的白白的令人心醉。
【第2句】江南春雪映古城,大雪纷飞天苍穹。千树梨花一夜倾,银妆素裹纯洁情。飞雪峰罩江南地,醉卧祥榻听雪声。
【第3句】下雪时的江南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飘”的壮观,也没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激昂,轻盈地飘逸地另有一种幽静恬静的情韵。我喜欢独自静观和聆听那圆溜溜晶明透亮的雪粒儿悄悄地随着风儿淅淅沥沥地掉下来,象一颗颗洁白美丽的珍珠,在原野上屋顶上跳跃着滚动着,敲打出一种美妙奇特的声音。
【第4句】江南的雪是那样的洁白美丽,江南的雪是那样的纯净无暇。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江南的雪象圣洁美丽的报春花,在人们无限的期盼中姗姗走来,她预兆着江南又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成。
【第5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宁静的江南小镇,古朴的水乡院落,一夜雪倾城,素白写空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朵朵六角冰晶,瓣瓣剔透纯莹,从九天瑶池缤纷而落,袅娜而至,如白蝶翩跹,似琼花轻扬,和风曼舞,流剪云端,若一季美丽清澜的花语心事,自然盛放于无极的天地间。
【第6句】这个周末的天空,格外的蓝,没有了前几天的阴霾。我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响晴,在煦暖的阳光里听着老人们的唠叨,看着小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着,嬉戏打闹着。此刻的草坪还是干枯的,不时被孩子们跑出一溜尘土。我静静地站在风里,看着天边,没有一丝云霞。可你的影子,却来到了我的脑际。
【第7句】江南的雪,有踏雪寻梅之诗情画意,亦有北国寒梅之清奇风骨。有先人题景诗云“雪中望罗浮,玉峰峨峨起。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里。”之扑逆迷离,恍如梦境的稀世绝美;亦有元稹之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之雪见胜景而颇为惊呼赞叹;甚有卢梅坡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8句】寒风吹皱了相思雪,小城情柔素颜妆,一季雪花风中扬,轻步踏雪温旧情,情深深来雪缠绵,一捧心花雪中放,寒风吹响了相思曲,独步梅亭吟诗赋,冷艳寒梅雪中绽,风起雪瓣巷中飘,摘一朵雪花放胸前,柔情化去心生怜,轻抖丝巾巷中舞,雪飘的江南,浓浓的情……。
【第9句】江南的雪,韵味千般,意兴盎然。纤巧雅致,玲珑细腻,犹似小家碧玉,羞涩缠绵,冰清素洁,毫无塞外北寒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磅礴壮丽,浓厚坚毅,刚劲凛冽,亦千寻不见“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之萧瑟阑珊,隆冬酷寒的冰封颜容。舒眉抬首,极目苍穹,温情与望,楚天留白。托掌纷纭,凝眸相看,江南之城,皆是倩影娉婷,漫袖回舞之卓然清姿,柳腰瘦摆之窈窕韵致,恰“香雪千林浮,霏微岚翠间。”之风色幽雅,暗浮清香。然“雪中香不散,烟外月无痕。”一缕悠悠故人情,一脉寸寸相思心,又添得一方“疏帘看雪卷,深户映花关。”之深婉归盼、凄美缱绻的意韵情境。
【第10句】江南昨夜风飞雪,花开无期月残缺。满天云霞随风去,泪撒衣衫与君绝。我望着你远去的背影,你没回一回头;我淋着江南的细雨,你没有撑起那把花伞;我看着原野上鲜花烂漫,你没有飘忽在我的花田;我望着星星企盼你的出现,你隐在了暗夜的虚幻。我和春姑娘说着你的碎花蓝衫,你却随着雪花消逝天边。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是什么让你悄然的离去,我这颗潮湿的心,怎样才能再感到你的温暖?
描写江南下雪的唯美句子第二部分
【第11句】江南的雪,有寂静山野之独酌幽清,有迷雾森林之缥缈空灵。在近乎寂寞安静至冰点的冬日里,把一颗久经沧桑的斑驳尘心交予大自然宽容亲善的温和掌心,听清风白雪从思绪最浅薄的起点吹至最邃远的终巅,吹散了纠缠着一世三生的发丝心结,拂平了一颗褶皱不堪的迷途灵魂。一场心魂之约的笃定柔情,一种静净之美的自然极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12句】江南的雪,轻涵若素,嫣宁空灵。一种落地寂无声、空谷相映雪之自然端庄,秀气静美。“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妆。”温婉如玉,氤氲而去。“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迎风细雪,梨白卷帘,莹润轻嫣,如花美眷。一如枕水江南清风摆渡之素衣女子,天生丽质,明眸善睐,恬静安然,水木清华。采撷一瓣心香,巧绾三千青丝,一袭青罗裙袂,水袖莲步,轻吟浅歌。一双皓腕纤纤,弹指抚弦着一阙阙亘古隽永之不朽传说、动人故事。江南的雪,纤尘不染,婀娜风姿,所到之处无不为小桥流水,粉黛青瓦,布衣雨巷之“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江南锦添上几分惟妙惟肖之清骨神韵。
【第13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若你读懂了江南的雪,便已了然深晓何为空谷回音之美?何为大爱无言之善?何为得失取舍?何为慈悲懂得?无常过往之悲喜红尘,且让浮躁不安的灵魂渐逐剥离去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形色众相,让广袤的思绪自由游弋于未知的远空,让深邃的精神执着冥索于禅悟的玄机。即遇世秋凉薄,人情善变,瞬息莫测之境,摒弃庞杂,清定端神,安之若素,我自目空色清,信步闲庭。许是谓之唯其宁静方能致远,了悟禅理则达豁通,晓以示之菩提明镜,拈花微笑。脱形而上,空廖博大。
【第14句】风,给白雪加固着她们的那份骄傲,满目的群山银妆素裹,车们冒出的热气和黑烟,非常醒目,在白的世界里,那怕是一点黑都非常显眼,终于看见了村落房舍的棱廓,看见了白雪上空的炊烟,雪花还在飘舞着,我的思绪也在飘舞。丘陵,平原,小镇、小城,雪——渐行渐远了!江南的雪,一年就这么几场演唱会!今年的加演让我们欣喜若狂,于是,为江南的雪写几句文字,做个念想!哦,江南的雪!
【第15句】生长于江南的我,儿时特别喜欢下雪,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还常常摘下树上的冰棱当冰棍儿玩,洁白无睱的冰雪曾给我的童年带来许多的乐趣。更有趣的是雪还能治长痱子,冬天用瓶子装满雪贮于地下,来年酷暑天身上长痱子时就切一块黄瓜,沾上雪水涂搽于上,不用几天痱子就会消失,比商场卖的痱子粉更为有效。爱生痱子的我因此对雪另有一种偏爱,遇上不下雪的冬天就会觉得若有所失,有一种说不上的惆怅。
【第16句】柔情的雪野,江南情,簇簇雪花沃一片,瓦上、檐上裹白粉,大红灯笼门前挂,院内树梢凝满雪,一帘的愁雪遮绣窗,那天轻搂你细肢,一丝冷艳挂眉梢,巷深梅开雪艳舞,一抹暖意上心头,银色簪子羞红的脸,轻佻曼扭雪中舞,你雪中窈窕君子逑。
【第17句】江南下雪的时间很迟,总是在农历正月二月间,象姗姗来迟的白衣少女,带着人们无限的期盼。在这冬欲尽春将至的季节,江南冬种的油菜和红花草长得正好,绿油油地铺在原野上就象一块块碧绿的地毯。当晶莹纯净的白雪覆盖于上的时候,好坏一块块冰棱积雪下的绿茵就成了镶嵌在水晶宫里的翡翠宝石。而在江南白雪茫茫的原野上,最醒目的当数梅花了,那些星星点点燃烧着生命之火的花朵给严寒的冰雪世界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机,洁白冰雪的映衬又使铁骨铮铮凌寒怒放的梅花更加鲜艳。
【第18句】我站在春天的风里,寻找着春风的步履,看不到野花遍地。北国的春天来得迟,遍地都是残冬的影子。你看那蜿蜒的河堤,哪里有杨柳的婀娜?满眼都是枯黄的败草。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江南,可江南早已离我而去,我不得不回忆。回忆那春天的点点滴滴。
【第19句】江南的雪,素朴纯粹,稚心可见。明媚光阳的日子,覆满雪花的草地,乐此不疲地牵手着孩子们追逐嬉戏,打雪仗,堆雪人。纵情那一刻,望着一张张稚嫩纯真的脸,听着一声声清脆无邪的笑,美如画卷,宛若天籁,一场延绵在素雪天地里的纯净快乐。如同重返光阴之间隙,宛似遨游梦境之乐园,儿时的记忆,童年的雪景,渐行渐近,仿佛置身于安徒生王国里那个幻梦般的童真年代。听,白雪公主心爱的铃铛被一群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小矮人们悄悄摇响了
【第20句】北风轻旋枯枝舞,那湿的小巷忽飘雪,绒花凝白撒一地,悠悠漫步巷深处,石板上凝雪,脚印深,瑟瑟的脚步沙沙响,霎时雪花落屋檐,一朵、一颗、一捧白,一片洁白染庭院,一瓣素心,心宁静,风中踏雪情绵绵,倾诉一段雪柔柔,一空的雪花漫过城,巷中再叙那雪中情。
【第21句】江南的雪,有浪漫多情之气息,有隐忍出尘之清绝。一场邂逅的美丽,一脉动容的感恩,伴着梨花素雪的季节芬芳,次第而轮回的依如是草长莺飞,杏花江南,多少楼台烟雨中。如同春日苏堤之月白风荷,仿若冬阳霞谷之静绽白菊,不经意,不知觉,触动了骨子里最矜持的爱恋,撩拨着脉络里最温柔的心弦。落雪的情意,赤心的纯度,执手相映在水蓝色的天际,洁白无暇,晶莹如许,缕缕瓣瓣,散落在时光的罅隙,把怅惘与迷离如轻纱隐约,把梦想与信念似晨风徐起,虔诚的掌心,缓然铺开了一望无垠之清远希翼,携我翔飞。
⑤ 求唐宋文学与文化的论文
康震老师:
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哲学意义
——兼论李白生命价值观的对立统一
http://tieba..com/f?kz=329572438
周振甫-----【谈谈以禅喻诗】
http://tieba..com/f?kz=301102848
【宋词中的元宵「情」境】
李中国
假日里赏鉴宋词,那些被长短句定格的美妙意境影显脑际。于是,奇奇怪怪地联想到柏吉尔的《琥珀》———眼底的「鹧鸪天」、「青玉案」、「永遇乐」等珠圆玉润的牌调,「通感」似的幻化成光艳透明的树脂球,把那个遥远的年代里许多鲜活的民俗画面、瞬间时光固化得栩栩如生。其中数不胜数的描摹夏历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盛景的慢词小令印象最深。
自唐玄宗开元时起,因「放灯火三夜」而升温的元宵节,至宋太祖开宝年间又加两夜,新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从正月十四要「闹」到十八方休,称「五夜元宵」。活动于仁宗年间的柳永在《迎新春》中纪事说「庆嘉节,当三五,列花灯千门万户」,神宗时期王诜的《人月圆》则颂称「年年此夜,华灯盛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亦追昔抚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乃至宋代历经靖康之耻移都临安(杭州)后也很快「续上了烟火」。李清照南渡后所作《永遇乐》可证,「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来相召,香车宝马」,姜夔作于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也说「谁教岁岁红莲(指莲花灯)夜」。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节日能像元宵之于宋那样,成为整整一代文人瞩目的亮点。
宋词中「看上去很美」的元宵意境主要是被灯火照靓的。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当年灯景堪称大观,如「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又「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类似现在的彩色喷泉),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这类实况在词人笔下无不幻化得光彩夺目,历经千百年的岁月磨洗依然生动而灿烂:「风销绛蜡,露邑红莲,灯市光相射」(周邦彦《解花语·上元》),「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那些时光深处的灯火不管怎样热烈亮丽,在宋词的意境里更像一种背景和衬托,意在掩映人物出场,或「照见人如画」:如周邦彦的「灯市光相射」实为「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毛滂的「闻道长安灯夜好」,紧随其后的是「雕轮宝马如云」(《临江仙·都城元夕》),在李清照《永遇乐》笔下元夜出行的女子也个个「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人物形象若隐若现者有之,呼之欲出者有之。最经典的镜头当数辛弃疾的《青玉案》,全词十三句,极尽铺张地用了其中的九句渲染灯火之闹,裙屐之盛,竟只为心目中那位孤高、淡泊的「佳人」出场亮相进行烘托比对———「众里寻她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欧阳修的《生查子》,亦在「花市灯如昼」后,笔锋一转,把一对幽会雅聚的男女调动了出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经典「情」景。
宋词中的元宵秘境「情人幽会」由此点出。佐证以《大宋宣和遗事》等时人笔记推之,这一「情」景并非词人自我情结的寄寓,而是一种时尚民俗的聚集。古代出于社会治安的考虑,实行都市夜禁(街道断绝通行)。唐以后,京师于正月十五日前后例行解禁,称「放夜」。心灵上备受压抑、行动上多有制约的青年男女终于盼来了一个释放狂欢的节日,良辰美景,纵横阡陌,深坊小巷之地,既有机会,又有场所,更加心有灵犀———所有产生爱情的条件都具备了,焉得不诱发、滋生出一桩桩「情」事来!
敏感而细腻的词人无不盯住这些「情」景,点化成笔下的「词眼」,例证不胜枚举。如贺铸的《思越人》「步莲禾农李伴人归」,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堪称汴京上元节风俗绘本的柳永《迎新春》词,则捕捉到更典型的画面:「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可以想象得出,赏灯的人流中发生过多少乐而不淫的风流艳遇!周邦彦的《解花语·上元》下阕的「情」节则显得复杂了些:他从「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的大背景中,定格了这样一个特写:「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追马」———有个坐着钿车的女子,在与所期男子约定的地点相遇后,不远处居然还有个骑马而来蹑迹潜踪于风尘中的「第三者」。若从这一角度去看苏东坡的《密州上元》「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当是一种心有所期而终归失望的落寞了。
而一位不知姓名的民间女子所作的叙事词《鹧鸪天》,较之文人的「犹抱琵琶」,其表「情」达意几近和盘托出:「灯火楼台处处新,笑携郎手御街行。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表近,帝恩荣。琼浆饮罢脸生春。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全杯作明证」。从《大宋宣和遗事》中复原的背景和故事是,徽宗宣和年间某个元夜,有位年轻媳妇和丈夫手拉手逛街观灯时被人群挤散。无奈中,正遇皇帝给百姓赏酒,便挤上前去争得一杯喝了,且将银制的酒杯揣入怀中。不料被卫兵发现,捉她去面君。她不慌不忙地向皇帝朗诵了这首说明窃杯理由的「打油词」。
略加思考,黏附在词作背后的民俗信息就透露出来了。这位年轻媳妇何以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刻意留个「恐被儿夫怪」的证据呢?理由只能是:元宵节在宋代被普遍认为是情人幽会的日子,倾城而欢之夜,难免邂逅旧爱,遭遇新知,更有「暗尘追马」。而今妾身已是「别人的新娘」,瓜田李下,常有说不清楚的地方,需倍加小心才是。
于此,我们不难从那些已经固化的宋词秘境里探出,元宵已于千百年前就被货真价实地打造成了个东方的「情人节」。而优雅含蓄的国人隐称「灯节」,更像是情人们找了个外出雅聚幽会的漂亮借口。
中国的元宵节与西方情人节一般仅相差数日,可称之为「珠联」。以夏历推算的元宵和以公历确定的情人节,在时间上相去不远,都是早春时节的一个定情日,这又岂止是巧合!
【手指抚琴 音在弦外】
——禅诗与禅画
翟宗祝
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是此诗之本,经苏轼点化,更有机锋。此诗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阐述了耐人寻思的理趣,表明了禅与诗的密切联系,正如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把禅意引入诗中,以禅入诗或以禅喻诗,从而大大提高了诗的审美价值,这是慧能创立的中国教派——禅宗,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直指人心」较之「背境观心」、「凝心入定」显然是一个飞跃。
传统禅学之所以主张「背境观心」,「凝心入定」,是因为它认为人的心本不清净,佛性只有通过苦修才能获得。而禅宗则认为,「真如佛性」的「心」,是「人及非人」,「一切万法」的「本体」,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原,「佛性本清净」,圣者与凡者的界线仅仅在「一念」之间,因此无需苦修,「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禅宗反复强调,悟性要从自身心中去寻找,这与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按照荣格的看法,人的意识仿佛处在两面受敌的地位,它既受外部现实的影响,又受内部现实(innerreality)的制约。荣格说:「意识的后面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无意识心理,正如外部世界从前面和外部影响我们的意识一样。」根据这一思想,荣格把艺术创作方式区分为心理学式的和幻觉式的,心理学式的创作从人类意识领域中寻找素材,因而是面向现实的艺术家,幻觉型艺术则从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中寻找素材,因而是背对现实,面向自我的艺术家(《心理学与文学》)。
还让我们回到这首《琴诗》上来。苏轼怀着一颗天真稚拙的童心,在这首诗中,对美妙的音乐究竟从何而来这一既极为平常而又无法作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提出了发问。美妙的音乐究竟从何而来呢?如果说是来自琴上,把琴放进匣子里为什么就听不到了呢?如果说以手抚琴,才能产生音乐,音乐来自手指,那么为什么你不在手指上听音乐呢?这与慧能在广州制旨寺面对三千僧俗所讲的「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不是同出一辙吗?美妙的音乐究竟从何而来,是来自琴弦,还是来自手指,苏轼在这首诗中均已作了否定的回答。确切地说,美妙的音乐既不是来自手指,也不是来自琴弦,而是来自演奏者的心,「十指连心」,是「心」的颤动牵动手指的运动,从而颤动了琴弦,发出了美妙的音乐。古老的「心学」对现象与本质、本原与本心的生动阐释,再次证实了它与现代心理科学之间的相似是何等惊人!按照欧洲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解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同时又为了种种目的而消耗能量,这种能叫做心理能,心理能和其它形式的能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一样做功,如思维、感知和记忆等,如机械能做机械功一样。当然,现代心理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研究极其复杂而又深奥的内容,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的,但是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就是人们一般常说的人的心理活动中的「心」不是心脏,而是人的大脑。不论是「心学」所说的心,还是禅宗所说的「本心」,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用语,它所指的,实际上就是宗教和科学所共同解释的人的内部世界,正如美妙的音乐一样,它是在人的心理能的作用下,实际上是由人的大脑指挥着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即所谓心的颤动,再通过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才能把旋律和节奏传送到欣赏者的「心」里,并使人们产生一种美感,而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既无法用量的数字来加以测定,也无法用明确的语言来加以具体阐述,它只能如佛祖拈花一样,通过心灵感受来领悟其愉悦和忧伤。禅宗的「绝假纯真」的「本心」呼唤着自然和人性的复归,「唯心任运」的思维方式,冲破了理性的拘束、让感情的潮水冲决坝堤,从而为禅宗与文学艺术的汇合,铺平了一条广宽的河床。
禅宗对诗歌的渗透与影响。概括来说可以从禅悟、禅境、禅悦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禅悟:禅宗一再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的悟道方式,突出就是一个「悟」字,「悟」就是领悟、感悟、觉悟,拈花微笑就是典型的悟,由于强调「悟」,禅宗尽可能地要求「不立文字」不通过语言来传递佛教真谛。但是完全摒弃语言,采用暗示、猜谜的方式也很难传宗立派,因此就出现了不少记载禅宗公案的各种语录和灯录。所谓语录就是僧徒和师父言行的记录,灯录是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记录,有如灯火相传,所以叫灯录。这两种典籍所记师徒间传教悟道的故事,称为公案,有如官府判案,禅宗喻为用教理来解决难题。在这些语录和灯录中,记载了各式各样的公案,或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胡言乱语,或故弄玄虚,其目的是打断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使之进入一个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状态,藉以考验其悟性,以一种迅捷敏锐的语言或方式来加以回答,这就是斗机锋,禅家机锋对诗人的影响就是随心所欲、随机应变、变化无常的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把禅悟这一非理智思辨的直觉体验引入诗中,有时恰恰可以给真正的诗人带来深刻的哲学内容。比如苏轼那首充满儿童般天真稚拙的琴诗,却表达了一种耐人寻思的理趣便是一例。
禅境:「境」是指人意识中的景象、环境,「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俱舍诵疏》)。佛教中的境,就是感觉的存在:「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签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既有诗的意境,又有禅的境界;既有诗人的主观精神,又有禅家的「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心灵与整个宇宙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主观精神与宇宙精神共存的广延境界。这就是禅境与艺术境界高度统一的范例。
禅悦:悦即愉悦,通过禅悟,体验到「梵我合一」、「天人合一」,也就很自然地把感觉中的物质世界都看作是精神本体虚幻的表现形式,佛性就体现在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溪水之中,因此对于习禅的人们来说,自然山水和物质世界就再也不存在一种所谓冷漠感和恐惧感,而是充满了一种信赖感、亲切感和愉悦感,这种对自然景物的亲切信赖,很自然地通过禅悦将一种宗教感情转化为审美体验。请看常建的一首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个多么优美、宁静,令人心旷神贻的境界!清晨的古寺、阳光照进浓密的树林,曲径通幽,花木掩映,特别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将宇宙与心灵融为一体,理性的静穆将人间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引向空无的永恒,尽管这种寂静淡泊的避世情绪有它一定的消极性,但是那美妙神秘的宁静世界,不能不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的境界,它给人感受到的不是宗教的冷漠无情,而是如甘泉净化心灵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
禅对诗歌的影响,不是禅的教义,而是禅的精神,禅的精神就是通过「顿悟」来理解「空无」的哲学精神和直觉思维方式。「空」与「无」的实质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宇宙的本原,「灵魂」的「实体」。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来加以分析,所谓「空」「无」确切地说,就是人的意识,但意识的后面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无意识心理,意识和无意识的沟通从而产生意象。意象,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经由内心体验而产生的幻想,「幻想是由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瞬间沟通产生的,这种瞬间沟通的过程也许就是幻觉,人们凭借幻觉印象产生幻想」(参见《心理学与文学》)。而幻觉和幻想正是艺术创作中的灵魂,禅宗哲学用直觉思维直指那些未知的神秘世界,从而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觉空间,就像柳宗元写的那首诗,这是一幅画,但是画面的视点失落了,究竟是「俯」视的,还是仰视的,都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何等广阔的空间,这里既有鸟,又没有鸟,既有人也没有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幻觉空间,它的视平线就是整个宇宙,而视角线就是人的心。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禅宗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诗歌。在中国,诗与画历来是相通的,这是一首诗,但展现在欣赏者的心目中又是一幅画,是一幅没有视点广阔无边的画,又是一幅有具体空间,具体形象的画。当然,要是有人能把它画出来,那么它应该就是一幅典型的禅画。因此,禅诗、禅画,她们是一对孪生的姐妹。
究竟什么叫禅画,还是不要首先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就像诗歌一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究竟算不算禅诗?似乎没有必要去追根求源,禅画也同样如此,禅宗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它必然也要涉及到绘画领域。禅画者,「禅」与「画」也。
论及禅画的起源,或者说禅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当然首先要推唐代著名诗人兼画家王维。
王维是一位诗人,王维受禅宗的影响首先从他的诗中表露出来,且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那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诗中借指芙蓉)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谢,自生自灭,一切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这是一个没有时空、没有欢乐与悲哀的寂静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不就是禅的「空无」之境吗?但是禅的空无,并不是要把人的心灵引向虚无和死寂,而是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美学散步》)。
王维不仅通音律,工草书,而且是一位诗人兼画家。由于王维是一位参禅的诗人,他是以禅的静观心态来过滤他的诗的语言,同时又善于将诗、画融为一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因此他以禅境、诗境、画境的高度统一,而被后世文人画家尊为「南宗」始祖。
王维的绘画真迹现在已保留无几,仅从古代文献中窥见其一斑。
苏轼在一则短文中记载:「嘉佑癸卯上元夜,来观王摩诘笔。时夜已阑,残灯耿然,画僧踽踽欲动,恍然久之。」这段记载说明王维曾在当时开元寺画过一铺壁画,壁画内容是高僧像,其画特点是:「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风翔八观》)诗的意思是说他画的高僧像生动地表现了高僧那种萧闲寂静的韵度和清瘦飘然的容貌。显然这是对唐代禅僧形貌神韵的写真。
苏轼还有一首记载王维画竹的诗: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风翔八观》)
王维画的丛竹,充满生机,写出了竹的傲霜冒寒精神,和他写的诗一样,脱去窠臼,一片清新。吴道子是和王维同时代的大画家,而且也是画道释画的,据说他一生绘制的壁画有三百余堵。尽管吴道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佛画家,但是人们并没有把吴道子的画和禅宗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佛画不等于禅画,禅属于宗教,但其实质已经不是宗教,「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吴道子虽然是著名的佛画家,但他表现的是宗教教义,而王维尽管画的主要是水墨山水,但他表现的却是禅的意境。唐人是这样评价吴道子和王维的画的:杜甫诗云:「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冬日谒玄元皇帝庙》),杜甫评价吴道子的画突出的是一个「动」字。据说吴画《地狱变相图》「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东观条论》)。吴道子把经变故事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地狱的阴森恐怖,使观者毛骨耸然,可见其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韦庄诗云:「静阅王维画,闲翻褚允棋。」(《和友人》)这里着重突出的是一个「静」字和「闲」字,传为王维所作的《辋川图》,就是一幅「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而且「意出尘外」之作。这幅画和他的诗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联系起来,充分证明王维在他的诗与画中表达的正是一种「寂」与「空」的「无我之境」。像《辋川图》这幅画,实际上不就是一幅禅意盎然的禅画吗。
如果说禅画始于王维,早期的所谓禅画实际上只能说是禅意画,禅意画与文人画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因此王维不仅是禅画之祖,而且同时也是文人画的开山。文人画不仅从一开始就和禅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以后的很多文人画家都深受禅的影响,禅的心物合一以及明心见性正是文人画家表现清高气息、脱俗心理的哲理依据。只是到了宋元之后,随着佛教禅宗的高度发展,禅林墨戏,异军突起,禅画家从表现清高脱俗的文人墨戏中解脱出来,不仅把顿教妙悟作为一种创作题材,而且在表现这一题材的创作手法上,也探索出一种把禅的思维方式变为艺术创作的表现方式,这才使禅意画变成了一种真正的所谓禅画。例如宋代的梁楷、法常,以及元代的传为「梵僧」的因陀罗等禅画大师,不少作品不仅在直接表现禅机妙悟,而且在手法上也创造出许多禅画所独具的艺术语言,这才使禅画真正成为禅之画。例如梁楷的「减笔法」,已达到筛去所有多余的、不必要的笔墨,只保留精华,以表现其禅悟灵机。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 采用吹墨法画人物头发,使之有一种蓬松感,用阔笔焦墨画衣襟衣带,使之产生强音般的韵律节奏,用渴笔点缀树木坡石,使画面在变化中显得更加舒畅自由,这些手法就像六祖慧能撕经一样,蔑视「古法」,随心应变,以一种奇特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禅的禅机妙悟,这才真正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文人画,甚至比文人墨戏更高一筹的古代禅画。
诗、画、禅的相互影响渗透,不仅使中国古代的诗歌与绘画创作异彩纷呈,即使在现代,对于文学与艺术家们,也同样是一种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