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插花地
Ⅰ 想知道: 西安市 未央区市政规划道路图 在哪
上午,区长杨广亭,副区长张永民带领区政府办公室、区综合考评办、区发改委、区建设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城改办、区投资公司、规划未央分局、国土未央分局以及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放弃休息时间,实地检查了渭滨街南延伸线等6条道路征地拆迁及工程建设情况后,召开专题会议就完成今年市政道路建设任务和谋划明年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安排。
会议首先听取了区建设局关于2009年市政道路建设及2010年市政道路建设项目计划初步意见的汇报,与会各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重点围绕2010年市政道路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全区市政道路建设工作在区级相关部门和各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包干”实施等有效的工作方法,走出了“以城中村改造促进市政道路建设,用区域开发带动市政道路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15条道路已全面开工建设,9条道路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具备进场施工条件,3条道路正在实施征地拆迁,个别道路因项目手续、城中村改造等客观原因需进行合理调整。道路建设累计征用土地1797亩,拆除面积18.3万平方米,征地拆迁投资3.3亿元,工程建设投资3.5亿元。
杨区长对我区市政道路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年底工作安排、工作中的启示、明年工作计划以及做好当前相关工作四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强调。
关于年底工作,他明确指出:一是在市政道路建设计划调整方面,坚持凡市级计划没有调减的项目,区上一律不进行调减的原则,对年初列入我区城建计划的项目,结合全市工作重点变化和项目准备情况,对完成时限可进行适当调整,对暂不能确定完成时限的项目,列入明年城建准备计划。区建设局要尽快完成计划调整初步方案,报区政府审定,在年终综合考评时以调整后的项目计划进行考核。二是区级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要继续加大征地拆迁力度,集中力量在重点路段取得突破性进展。①12月底前要完成凤城五路、凤新路、枣园路、学府南路、拥军路、石化大道排水泵站、老二环路(未央路至文景路)的征地拆迁工作;②要积极创造条件,全力加快尚航路、凤城八路(渭滨街至太华路北延伸段)、石化大道焦家村段、龙钢大道的征地拆迁工作进度;③认真做好三环路以北、西铜高速公路和朱宏路之间、草滩街道办事处门前路以南区域内的“插花地”排查,确保12月底前全面完成征地工作,为铁路北客站区域市政道路建设等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施工衔接和环境保障工作。对已完成征地拆迁的道路,要加大与市市政委的衔接,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对已开工建设的道路,相关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环境保障工作,争取12月底前在道路建设形象进度上取得新突破。
关于工作中的启示,他说:一是在城建工作量统计方面,区建设局要进一步拓展范围,将相关街道在经开区、浐灞生态区、大明宫遗址区、大兴路改造范围内实施的市政道路征地拆迁工作纳入统计范围,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区市政道路建设整体情况。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城建计划的科学性和对工作开展的指导性,可按照准备计划和实施计划两个层次进行编制、统计和考核,努力降低客观因素对计划实施的影响。三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城改促进市政道路建设,用区域开发带动市政道路建设”的工作思路,区城改办要将市政道路建设涉及的城中村和重点开发区域内的城中村优先列入城改计划予以实施,在工作考核中给予重点关注。
关于明年工作,他特别要求:一是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城建计划。一方面要以必要性为前提编制准备计划,并尽可能争取将准备计划项目列入市级计划范围;另一方面要以可能性为前提编制实施计划,并通过加大与经开区、浐灞生态区、大明宫遗址区、大兴路改造办以及汉长安城遗址“申遗”工作的对接,将由我区相关街道实施拆迁的项目也纳入实施计划。城建计划的编制工作要在12月底前完成,计划(草案)提交明年的人代会讨论。二是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要突出重点、彰显形象。在计划编制过程中,要突出完善新行政中心区域、铁路北客站区域、草滩大学城区域(大明宫建材城区域)、六村堡区域(未央工业园)、汉长安城遗址区域、二环以内区域六大区域的路网建设体系,以整体形象提升为区域开发创造条件。
关于当前其他工作,他主要强调:一是要继续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城改办要尽快在工作衔接和考核方面制定新办法,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机制。二是区城改办和各相关街道要立足实际,科学选点,积极做好集中安置区建设策划工作,探索建设征地拆迁周转安置小区,努力争取市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策划集中连片城改区域的安置楼建设,力争在村庄拆除前先行予以启动。三是区投资公司、区建设局要提前着手明年道路建设的资金筹措,科学制定使用计划。四是三桥街道要加大力度,确保地铁出站口征地拆迁任务按期完成。五是草滩街道要结合幸福渠改造工作,尽快完成西铜高速公路东侧夹角地的征地工作
Ⅱ 中国插花协会在哪
希捷花艺培训中心办于2009年,在这两年里从希捷花艺培训中心走出去1000多名花艺专师。其中大部分学员已属经开店,另有300多名月工资4000元以上。对仿真花插花花艺、婚庆专业、仿真花店、丝网花店等人士进行系统培训学习,达到国家职业技能资格标准,以仿真花插花花艺培训,婚礼庆典培训为专业中心,引导学生开花店技巧。本中心以“培训一个 成功一个”为宗旨,以三品一优的独特文化引领仿真花花艺、丝网花制作、丝网花插花、花艺综合设计、插花工程、等项目享誉全国。 地址:浙江省义乌市后宅镇俊塘256号(希捷工艺品厂) 在网络上直接搜 希捷花艺城 就直接找到工厂的网站了
Ⅲ 什么叫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
“三旧”改造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用地报批 (“三地”为集体农用回地,需办理征收和农转答用手续)
边角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或者村庄建设规划区内难以单独出具规划条件、被"三旧"改造范围地块与建设规划边沿或者线性工程控制用地范围边沿分隔(割)、面积小于3亩的地块。
夹心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或者村庄建设规划区内难以单独出具规划条件、被"三旧"改造范围地块包围或者夹杂于其中、面积小于3亩的地块。
插花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或者村庄建设规划区内难以单独出具规划条件、与"三旧"改造范围地块形成交互楔入状态、面积小于3亩的地块。
Ⅳ 新疆共有多少个团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内十二兵团转业而容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0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
Ⅳ 新疆有多少个师分别在什么地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0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 农一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境内,师部驻阿克苏市,拥有阿拉尔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农二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库尔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 农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原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农五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 农六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 农七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拥有奎屯市奎北新区,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 农八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 农九师: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师部驻额敏县,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 农十师: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驻阿勒泰市北屯镇,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 农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农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境内,师部驻哈密市。 农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和田市。
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什么,回答我下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别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简称“建设兵团”、“兵团”)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属于中国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双重领导,总部驻乌鲁木齐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The Xinjiang Pro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四个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曾迁至石河子,后又迁回乌鲁木齐市。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的党委副书记,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兵团现任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分别是聂卫国和华士飞。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团场编以数字番号。四个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如石河子市(建立于1957年,为新疆最早的城市之一,现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阿拉尔市等。这四个市均为县级市。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如:兵团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下野地垦区公安局,特例:兵团公安局-石河子市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城区分局。
80年代以来,军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0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
Ⅶ 新疆为什么有兵团什么叫兵团
新疆解放初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两军四个师、第二十二兵团和五军(民族军)一部,根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命令,集体转业组建而成的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兵团)。
兵团是军和师的统称。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军为战役战术兵团,师为基本战术兵团。兵团还曾是军队的一级组织。抗日战争初期国民革命军曾编有兵团,是介于战区和集团军之间的指挥层次;解放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曾编有二十多个兵团,下辖若干个军(整编师),相当于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也曾编设兵团 ,一般相当于集团军,成立了17个兵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陆续取消兵团一级组织,由军区直辖军。
(7)工程插花地扩展阅读
1973年8月21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纳入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改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年2月25日兵团撤销,改编为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但是考虑到与苏联关系并没有太多缓和,所以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准军事力量,经常号召团场毕业生参加武装训练。
直到1979年末1980年初才全部停止武装。现在是中央直属企业,即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归农业部与黑龙江双重领导,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政策扶持,现已组建了北大荒集团上市公司。
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什么意思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曾迁至石河子,后又迁回乌鲁木齐市。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的党委副书记,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兵团现任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分别是聂卫国和华士飞。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团场编以数字番号。有些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如石河子市(建立于1975年,为新疆最早的城市之一,现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阿拉尔市等。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如:兵团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下野地垦区公安局,特例:兵团公安局-石河子市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城区分局。 80年代以来,军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0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 农一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境内,师部驻阿克苏市,拥有阿拉尔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农二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库尔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 农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原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农五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 农六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 农七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拥有奎屯市奎北新区,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 农八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 农九师: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师部驻额敏县,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 农十师: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驻阿勒泰市北屯镇,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 农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农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境内,师部驻哈密市。 农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和田市。
Ⅸ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以新沂市为例———以新沂市为例
0引言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对农村现有农用地、村庄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复杂。本文以新沂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区为例,探讨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村庄迁建、土地流转、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相关建议。
1新沂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区概况
1.1试点区内基本情况
新沂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区位于新沂市草桥镇境内,涉及坝头、陈圩、曹场、纪集、房场5个行政村,总面积达23913.0亩,建设规模为21550.2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总规模为1313.7亩,村庄搬迁涉及农户1654户,约6350人,土地流转涉及8622人。
1.2试点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试点区总面积23913.0亩,其中耕地面积14217.1亩,园地面积3434.3亩,林地面积205.2亩,其他农用地面积4053.2亩,居民点用地面积1277.0亩,工矿用地面积21.9亩,墓葬用地面积94.9亩,公路用地面积156.0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82.2亩,未利用地面积8.6亩,其他土地面积362.6亩。
1.3试点区内搬迁安置情况
试点区内搬迁安置共涉及坝头、曹场、陈圩3个行政村,涉及农户共1654户,约6350人。
根据对涉及搬迁居民的前期意愿调查,确定了3个安置点:草桥镇镇区,面积126.2亩;古墩村南,面积218.8亩;陈圩村现有空闲存量建设用地,面积21.2亩。
2新沂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关键问题及相应措施
2.1村庄搬迁及迁建方案
村庄搬迁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沂市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前期调研中,部分农户对搬迁持反对态度,尽管他们对目前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十分满意。针对这一情况,项目组深入到农村居住点,对需要搬迁的1654户村民逐一走访,发放农户意愿调查表,边宣传发动,边征求意见,调查摸清底数,弄清思想动态,找出了村民不愿意搬迁的症结所在,即主要是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不理解以及对搬迁后安置方式有顾虑。经项目组调查人员详细的政策解释,除个别农户仍需继续做工作之外,其余均表示愿意搬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对于迁建方式和位置,项目组会同镇村领导、涉迁的村民代表,根据搬迁村庄的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村镇规划,初步选取了3个安置地点及安置方式,在充分听取广大农户意见的基础上,详细开展调查数据分析,最终确定安置点位置,并参照草桥镇房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房屋类型进行建设。
2.2土地权属调整方式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内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利益格局会随之发生变化,不仅要完成各项工程措施,还应在尊重自然规律、农民意愿和原有产权的基础上,进行地籍调查、现状确认、权属变更、土地登记等地政工作。
2.2.1试点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土地权属调整
在本次规划中,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增的耕地,其土地所有权为村集体组织所有,土地使用权由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并连同周边的农用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排使用,允许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重新承包给高效农业企业或种田大户经营。
建新安置地由市政府选定安置地块,统一安排。安置区由集体土地统一征收为国有土地,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后,用于农民建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收回搬迁居民原有的宅基地使用证,颁发安置区的国有土地使用证。
2.2.2试点区农用地整理涉及土地权属调整
整理后的土地,打乱了原有的权属界线,需要在村与村之间进行相等面积相当质量的土地调整。村与村需要重新签订权属界线协议书,重新登记确权,变更土地所有权证书。对于村与村之间的“插花地”或“飞地”,可在交界处等面积同质量进行交换调整。
在村范围内新增的耕地,归该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开发包,实行规模经营,与承包经营者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所得收入除部分用于工程后期管理外,其余归村集体所有。
原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位置发生变化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土地整理前形成的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报告,本着有利生产、方便耕作的原则,进行相等面积相当质量的调整。凡是让渡承包经营权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发包给高效农业企业或者种田大户,所得收益用于原承包人的社会保障费用及工程区管理费用。凡是没有让渡承包经营权的,重新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原则按原农户承包田的大致位置相等面积划分;因搬迁而造成位置不便利的,按照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生产率水平大致相当的原则,改变位置划分,但要数量相等、质量相当。
2.3规范土地流转方式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通过对试点区农户的走访调查,大都对土地流转持赞成态度,土地流转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2.3.1双置换
根据前期农民意愿调查,加之后期政策引导,约有60%的农户愿意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换取城镇住房,即“双置换”,成为事实上的城镇居民。要因地制宜制定社会保障制度,使这部分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居民生活并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
2.3.2出租
不愿意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可以采取出租的形式流转,由镇村土地流转机构与农户签订有偿租赁协议,租金根据当地的生产水平确定,每年600~800元/亩。
2.4制定社会保障政策
新沂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村庄整体拆迁,集中统一安置,涉及搬迁农民1654户,土地流转人口8622人,90%以农业生产为主。“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后,能否使他们居有定所、老有所养,直接关系到试点是否成功,社会是否稳定。
2.4.1就业保障
项目区内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5173人,经过摸底调查,约20%的人已在外务工或做生意,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其余大部分仍以农业为主,约3449人愿意以出租形式流转土地,继续从事高效农业规模种植。
据目前草桥镇高效农业经营情况调查,一个瓜果蔬菜大棚的占地面积约为1.5亩,需求农业工人约为3~4人,工资约为600~800元/月。项目实施后,设施瓜菜面积为3215亩,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6000余人。另外,有机蔬菜区和有机稻米区对农业工人的需求量很大,可以为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提供大量的岗位,除了享受每月的社会保障或者租金收入外,还能够拿到600~800元/月的工资,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4.2社保政策
试点区农民通过“双置换”,自动进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参照《徐州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徐政发〔2004〕43号),形成以下保障模式:
将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分为两个年龄段制定保障标准:第一年龄段为女性55周岁以下、男性60周岁以下,从实施基本生活保障的当月起,按原有的土地承包面积,每月领取70元的生活补助费,直至达到养老年龄,按月领取养老金。第二年龄段为女性55周岁以上(含55周岁),男性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从实施基本生活保障的当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每人每月不低于140元,保障费用由财政部门实行集中供给。
3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建议
3.1强化领导,思想到位
加强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国土、财政、建设、规划、农林、水利、农村工作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试点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跟踪督察指导并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各级国土资源局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承担“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具体工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统一,才能形成合力。当前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力度,坚定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3.2政府主导,规划到位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要由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运作,实现整体联动,形成良好的外围环境和工作合力。规划部门要本着对当地长远负责的精神,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编制好镇区网络状规划,合理布局安置区建设,避免二次重复建设和过程性浪费。要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执行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深入推进工程实施。
3.3创新机制,资金到位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需要投资约1.2亿元,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将账算好、算实,将资金管好、用好,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要多管齐下,积极化解“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中的资金难题。各相关地区和部门要把破解资金难题作为项目推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用足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确保政策倾斜到位,创新运作机制。
3.4阳光操作,措施到位
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切实把这项工程当作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机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致富。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审查试点规划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网络延伸到镇村,在试点镇村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配合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怎样划分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0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
农一师:1953年成立,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师部是阿克苏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农二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库尔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
农三师: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境内,师部与图木舒克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四师。
农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农五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
农六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
农七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
农八师(石河子市):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
农九师: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师部驻额敏县,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
农十师: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驻北屯镇,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
农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农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境内,师部驻哈密市。
农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