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不可太繁译文
Ⅰ 沈复浮生六记的全文翻译
我到山中扫墓时,曾捡来一些好看的有山峦纹理小石头,回来与芸商量说:“用油灰把宣内州石粘起来,叠容在石盆内做盆景,主要取其色泽均匀;而这种黄色山石虽然古朴,但是用油灰粘起来则显得黄白相间,而且敲凿的痕迹显露,你看怎么办为好?”芸说:“选择顽劣的石头捣成粉末,抹在油灰粘连的痕迹处,趁着湿掺和在一起,等干了以后也许会与石头一样颜色了。”我便按她的说法,用宜兴出的长方泥盆在里面叠起一个小山峰,向左边偏斜,而突凸向右方;背面作横向纹理,好像元代画家倪瓒所描画山石的样式,峻岩凹凸,如同临江石矶之状;盆内虚留一角,用河泥种植纤小的白浮萍。石头上再种植狮子草,俗称为云松。经过几天努力,终于做成了。到了深秋,云松蔓延遍山,好像藤蔓悬挂在石壁上;花开红色,白萍也冒出水面,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同登上了蓬莱仙阁。
Ⅱ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翻译
一、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我一定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收获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打架,正看得兴趣正浓,忽然又一庞然大物, 搬开山,拔倒树一样向我而来,原来是一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他吃了。 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便驱逐去别的院子。
二、原文: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插花不可太繁译文扩展阅读
一、作者简介
沈复 (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 在国外出版。
二、赏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Ⅲ 妙法插花 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原文
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况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粳,所谓“瓶口宜清”也。视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则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几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须参差高下互相照应,以气势联络为上,若中高两低,后高前低,成排对列,又犯俗所谓“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
译文:
插花,多数适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选一种花色,不选两色。瓶口要宽大,不要狭小,宽大就会让花枝舒展,无拘无束。
无论五七朵还是三四十朵花,一定要在瓶口中集成一丛,怒放而起,以不散漫、不挤扎、不靠瓶口为妙;这就是所谓的“起把宜紧”。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飞舞横斜。花妖插得参差错落,并间杂花蕊,以免插得像杂耍转盘中的钹和盆一样。叶要选择规整不乱的,茎要选择不僵直的。用竹针的时候,要藏而不露,竹针如果长了,宁可折断它,不要让一根竹针从花茎上露出来;这就是所谓“瓶口宜清”。还要看桌子的大小,一张桌子摆三瓶到七瓶就够了,多了就会眉目不清,就如同市面上的菊展一样了。根据几案的高低,插三四寸到二尺五六寸就行了,必须参差高低,互相照应,并能以气势联络为上。如果中间高两边低,或者后面高前面低,或者插得成排成对,这又犯了俗语所说的“锦灰堆”了。或密或疏,或进或出,这些全在与会心的人领悟到插花布局中的画意才行。
Ⅳ 文言文《妙法插花》翻译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版雨露的特征权,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Ⅳ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译文: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 ”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拓展内容: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Ⅵ 繁星春水 译文 翻译
这又不是古文,需要翻译?给你赏析的吧:
一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赏析】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二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赏析】童年是我们逝去的时间,美好而悲伤,所以是梦中的真.因为它曾经真的存在过,所以是真中的梦,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三
万顷的颤动—— 深黑的岛边 月儿上来了 生之源 死之所!
【赏析】前三句是描写月亮升起的景色和环境.万顷的颤动指海洋如果你住在海边,对这个会有深刻理解.最难理解的就是最后两句"生之源,死之所!",一联系就可以发现,月亮从海上升起,黎明又落入海中.海对于月亮既是出生(升起)的地方又是死亡(降落)的地方,所以是生之源,死之所.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轮回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有这个规律,从哪开始到哪里结束,都是轮回的.人生也是,先是成长.然后到了老了的时候又返回儿童的心理(老人其实多和他们接触会发现他们的心理很象小孩子).这是世界的规律 .
四
小弟弟啊!我灵魂中三颗光明喜乐的星.温柔的,无可言说的,灵魂深处的孩子啊!
【赏析】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 在诗人的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
五
黑暗,怎样幽深的描画呢?心灵的深深处,宇宙的深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
【鉴赏】这首小诗把黑暗比喻的十分恰当,只要你没杂念,心灵是没有黑暗的;在宇宙中,是黑暗的,但还有许多想太阳一样的恒星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而在灿烂光中的休息处的确没有阳光,可是阳光休息时是在黑暗的夜晚,不久后,沉寂的夜晚将被太阳那强大的光辉所替代,所以黑暗是永远战胜不了光明的.
六
镜子——对面照着,反而觉得不自然,不如翻转过去好.
【赏析】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Ⅶ 杏花 唐 温宪 这首诗的翻译,希望能准确一些就好
首联中的“上”字非常具有动感,展现出杏花开放时的蓬勃生机。总写杏花的姿态、颜专色
颔联既写属出杏花的香气与色彩,又暗示了诗人赏花的时间和地点。
颈链写杏花静落依然完整,花和花蒂一起落下,以及盛开时的繁茂,遮盖整个枝条
尾联写作者看了良久,觉得没有比杏花更妖娆的了。
这首诗既有对杏花工笔重彩的特写,又有对杏花盛开全景的渲染。
纯手打翻译,若对楼主有帮助请采纳 谢谢
Ⅷ 插花趣事 文言文翻译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雨露版的特征,可算是十分权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Ⅸ 李清照 蝶恋花.翻译
《蝶恋花》李清照
【原文】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专报今年春色好,花属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译文】
长夜漫漫让人恹恹欲睡少了欢意,梦中到了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听说今年春色和往年一样好,繁花月影本应相互映照。
杯盘虽然凌乱酸梅酿造的美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醉意朦胧中,花儿不要笑我,可怜人就像这春天一样快要衰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