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店知识 » 灯歌鲜花调

灯歌鲜花调

发布时间: 2023-04-14 20:49:07

❶ 求100首汉族山歌

汉族民歌的体裁(哪几类?划分依据?各自特点) 体裁划分依据:社会生活条件、歌唱场合、社会作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分类: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 神歌])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 花调)2. 地方性小调。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 (一)劳动号子的种类:搬运号子,江苏北部《挑担不怕扁担弯》四川《板车号子》工程号子,四川《打夯歌》湖南《打硪歌》农事号子,浙江海宁《车水号子》涪陵《圆场号》作坊号子,四川自贡《人工号子》渔船号子, 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号子》 (二)劳动号子的特征:1.音乐性格.表现方法:坚实有力、粗扩豪迈的.自然朴实的。2.歌词:实词,领唱者。虚词,帮腔。 3.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4.歌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也有独唱、对唱、齐唱。5.曲式结构:短小简朴,重复性。 (一)山歌的种类 A;1.放牧山歌、2.田秧山歌略。3、一般山歌 : .信天游[名词解释: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高亢奔放、深沉质朴,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者为多。特点:上下句结构(七字句较多),上句喜用比兴,下句点主题,句尾押韵。《脚夫调》《槐树开花》《蓝花花》《我的哥哥当了红军].花儿[宁夏,甘肃、青海。“花儿会”,定情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对鸽子虚空里飞》.山曲(酸曲)[山西西北,陕西。走西口。特点:内心痛楚、凄切的深情。《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河曲).神歌[川南宜宾地区、重庆市郊县和川西崇庆县等地。神歌神歌歌词含蓄、文学性较强,感情细腻深厚,四句体结构较多。《槐花几时开》、《郎打哨子应过沟》。 B.山歌按不同的歌唱方法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二)山歌的特征 山歌歌词: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山歌中最多使用语气衬词,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的结合,形成山歌独有的特征。 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自由延长音与曲首、曲尾的呼唤性衬词结合形成前腔或后腔,为山歌所独有的特征。 歌唱形式: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 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化。密集性与抒情性相结合。南方的山歌中四乐句单乐段较多。a''b'' 三、小调﹡概念:又称小曲、俚曲、俗曲等。一般指休闲娱乐时演唱的歌曲。 作用:咏叹心情、消遣助兴 (一)小调的分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歌舞性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善于表达凄苦哀怨、婉转动人之情。多徵调式及起、承、转、合的句体单乐段)鲜花调(部分都是茉莉花原词)绣荷包调、剪靛 花调]2.地方性小调。2.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 (二)小调的特点:1,结构较为严谨、即兴性少。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2,旋律性强、曲调流畅而优美。有着曲折、多样的旋法。3,节奏、节拍多规整、均衡。南方小调节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歌词比较固定,4,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常有乐器伴奏。5,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编辑本段汉族各地民歌东北平原民歌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江淮民歌包括淮河流域的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使用江淮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地民歌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湘楚民歌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乡里妹子进城来》、《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赣地民歌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西南高原民歌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客家民歌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主要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❷ 文曲戏是怎样形成的

文曲戏又名“调儿戏”,它起源于太白湖区,流行在鄂、皖、赣三省的毗邻数县,是在明代流举数传下来的“俗曲”和民歌小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

在古代,太白湖区的乡民百姓,在田间生产时要唱“秧歌”,牧童放牛唱“山歌”,逢年过节唱“灯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情歌”。

这些渔歌小调渐渐以座唱的形式出现,后来艺人们将它配以莲湘、花鼓演唱,年长月久,逐步又形成了“灯戏”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逢遇灾年,乡民们带上胡琴、木梆等工具沿途卖唱求乞。他们南至九江、瑞昌、德安、神纯武宁、修水、鄱阳、景德镇等地,东至宿松、望江、怀宁一带,西至蕲春、浠水、黄冈、大冶等县,还有的跑到芜湖和徐州。

艺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一面提高演唱技艺,丰富曲调,一面不断壮大表演队伍,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结成一班分工协作,你拉琴,我打鼓,他敲梆,分出角色进行演唱。

经过不断地锤炼和发展,艺人们慢慢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唱腔,如“文词”、“秋江调”、“叠断桥”、“鲜花调”等,基本上形成了文曲戏的雏形。

文曲戏的形成是在1912年,由卖唱艺人王元林和闵金保共同组班,由盲艺人王瞎尔教唱,开始用化妆教唱的形式,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行当为主,演一些家庭生活小戏,搬上了农村草台。

此时的文曲戏只有文场伴奏,并无武场,比较单调。而当时的广济采茶戏有武场,并无文场而且采茶戏显高亢,十分热闹。

艺人王元林和闵金保看到这里便积极地横向借鉴,也配以锣鼓铙钹等,将这些乐器参与到演出之中,进行武场伴奏,戏味明显提高。经过了王元林和闵金保借鉴广济采茶戏为文曲戏加入武场情节,早期的文曲戏终于形成了。

1933年,闵金保重组戏班,班社发展至30余人,他们到江西的都昌、鄱阳、浮梁和安徽的宿松、安庆等地演出授艺。随后文曲戏越传越广、越演越烈,渐渐扎根于群众之中。

1937年,郑公正瞎首塔、童司牌、程三爱组成文曲戏班,他一破文曲戏女角男扮之陈规,大胆培养了文曲戏第一代女演员,开创了文曲戏的新局面。他大胆改革唱腔,使文曲戏的声腔,特别是女声腔的进入,更为丰富多彩。

每当女演员查爱香、蒋凤翠等出场演出,观众无不拍手叫好,称查爱香为“十万三”,称蒋凤翠为“八万五”,实指她们艺绝价高。故而程三爱的戏班驰名于鄂皖赣周边地区。

1940年,武穴市境内文曲戏艺名渐著,其唱腔已形成体系,男女演员的同台演出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并且移植了一大批剧目。

艺人袁老十的文曲戏班中的于大毛是一名较出色的女演员。她嗓音清脆,扮相俊美,吐字清楚、唱腔圆润,加上她天生聪慧,表演水平大超前人,一鸣惊人,群众称赞她是“文曲戏花魁”,所演之处,观众赞誉不绝。

艺人们的不断求索和锤炼总结,使文曲戏的声腔体系日臻完善,演出程式和形式渐趋固定,极富地方特色。

文曲戏

❸ 汉族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

体裁划分依据:社会生活条件、歌唱场合、社会作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分类版:族民权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 神歌])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 花调)2. 地方性小调。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

民歌类别:

汉族,由于人口较多,文化发展历史一般也较长,从全国角度来看,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3)灯歌鲜花调扩展阅读:

民歌相关:

江淮民歌:

包括淮河流域的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使用江淮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❹ 灯歌怎么表现

这种民间艺术以唱歌等方式表现。
灯歌是山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常,芹厅表演者会在夜晚的街道上表演,以各种形式的“地秧歌”等,均统称为“秧歌”或“闹红火”,他们会唱一些民间歌谣,讲述着新年祝福、美好愿景等内容。
在歌谣的伴奏下,手舞足蹈的表演者还会进行各种精彩的舞蹈,整个表演让人感到欢乐、温馨,同时也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灯歌是一种具有嫌岩隐浓厚民俗风情的文化形式,通过它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枣漏魅力。

❺ 凤阳民间艺人刑期卖艺的主要原因

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等在小岗村演出。凤宣 摄

国庆节前夕,在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小岗村分会场舞台上,凤阳“花鼓女”邓凡兰等两位古稀老人,给观众们表演了原生态的凤阳花鼓节目——《好一朵茉莉花》。那原汁原味的唱腔唱词,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背花鼓走四方

在凤阳及小岗村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凤阳花鼓曾是村民们荒年外出乞讨、卖艺谋生的代名词,与贫穷相连。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这首凤阳花鼓歌曲很多人耳熟能详,却是凤阳人曾经逃荒要饭的真实写照。现任凤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的肖庆红,在接受采访时,首先就唱了此曲。她介绍,搏者仔凤阳花鼓流传至今已有约600年历史,是一种有歌有舞、节奏鲜明,且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在旧社会时是讨饭工具,叫“唱门头”,就是沿街挨家挨户在门口唱的“讨饭歌”,所唱歌曲大多反映百姓的贫苦生活。

凤阳花鼓流传的原因,有多种说法。肖庆红介绍,旧社会民间艺人敲着花鼓四处流浪行乞卖艺,是凤阳花鼓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古以来,凤阳水患、战乱等天灾人祸不断,据记载,仅明朝成化年间,凤阳就发生水灾等较大自然灾害10余次;同时,由于凤阳吴楚接壤处,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百姓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四处流浪乞讨,将凤阳花鼓唱遍了大江南北。

自幼逃荒要饭的经历,让“花鼓女”邓凡兰老人不堪回首。邓凡兰1946年出生在凤阳县燃灯镇小溪河村,她回忆说:“过去,凤阳荒年多,我们家祖辈都是靠着唱花鼓讨饭活下来的。从我记事起,每年初冬全家老少都要背上铺盖卷,拿上锣、鼓,背井离乡出去讨饭。就在逃荒过程中,俺跟着母亲、姐姐学会了花鼓唱词。”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肖庆红介绍,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两人演唱,或姑嫂、或姐妹等二人组合,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

凤阳花鼓的手鼓和鼓条制作也很讲究。肖庆红拿出珍藏的多面花鼓一一介绍,花鼓鼓面直径10厘米左右,早期为羊皮制成,现多为人造革面料,常绘有彩色“凤画”图案,取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意思,预意凤阳是个风水宝地。鼓身为红色、厚度约6厘米左右,常用泡桐木等材料制成,一侧固定一个直径3厘米左右的金属环,并系上彩色丝带或布条起装饰作用,现在常系上红色中国结。鼓条为两根长50厘米左右的细竹根制成,两端分别缠绕红绒线,既当鼓槌,又有装饰和保护鼓面作用。表演者左手执鼓,右手执两根鼓条。小锣是直径20厘米左右的铜锣,表演者左手执锣,右手用一根长约20厘米小木棒敲击锣面,形成清脆悦耳的声基汪音。“花鼓小锣”“双条鼓”由此得名。凤阳花鼓所唱曲目有近百首之多,大多为“时调”和“小曲”,主要曲目有《凤阳歌》《鲜花调》《秧歌调》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曲目不断创新,但曲目体裁一直未变。

喜看花鼓翻新曲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凤阳花鼓一直在创新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凤阳小岗村首创农业大包干之后,凤阳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凤阳已成为改革之乡、石英之乡、花鼓之乡、曲艺之乡,2018年,凤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446元、11592元,已彻底摆脱贫穷,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凤阳花鼓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现在,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创作,凤阳花鼓再也不是过去的讨饭工具,而是赞美祖国、展示凤阳、歌颂人民美好新生活的民间艺术,成为了“丰收节”上的“丰收曲”。

凤阳花鼓艺术在创新中发展并逐渐成熟。自幼学习花鼓技艺、嫌缓如今是凤阳花鼓传承人之一的肖庆红介绍,凤阳花鼓原来的形式简单,两人组合,基本上以说唱为主,少有舞蹈动作,两人对唱,可以唱出数十种小调子。由于这些小曲小调产生于旧社会,所以一些小调的内容中,有的掺杂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现在演出的凤阳花鼓已将原来不健康的内容予以剔除,并在原有基础上作了加工整理,充实和美化了它的舞蹈动作,增加了健康、愉快的内容,在曲调等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改编。后来,凤阳花鼓又逐渐弃用了小锣,演变成现在的女子群舞,以歌舞为主,减少了说唱成分,“花鼓小锣”逐渐衍变为现在的“双条鼓”。目前,原生态花鼓小锣曲艺形式的演唱已不多见,活跃在国内舞台的凤阳花鼓主要是“双条鼓”歌舞。此次在天安门国庆花车上表演的凤阳花鼓就是“双条鼓”形式。

除了“凤阳花鼓”外,凤阳民间艺术还有“花鼓戏(卫调)”“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肖庆红进一步介绍了“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灯(卫调)”的由来及与“凤阳花鼓”的关系。花鼓戏(卫调),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清代中期,凤阳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剧演变,形成了今天的花鼓戏。花鼓灯最早起源于宋代,兴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流行于淮河中游一带,不仅有潇洒奔放的舞步,还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戏,因而深受观众深爱,盛行一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为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也极大提高了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现在的‘凤阳花鼓’把‘凤阳三花’融合到一起,既有‘花鼓戏’的唱腔,也有‘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和步伐,集歌、舞、曲艺等为一体,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有鼓、有道具。”肖庆红说,另外,“凤阳花鼓”还融合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凤阳民歌”、省级非遗项目“凤画”中的艺术精华,“凤阳花鼓”将“凤画”直接绘制在花鼓的鼓面上,演唱时直接使用“凤阳民歌”的词曲。因此,现在的凤阳花鼓吸收了凤阳当地众多民间艺术精华,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

这些年来,艺术家们也创作了大批歌唱祖国、宣传改革开放、赞美新时代的凤阳花鼓歌曲。“十八颗手印,高举的方向,点燃了田野上金色的希望,激溅起改革呀,春潮万里浪,小村庄成就时代的大文章,又展新气象。”这首《有一个小村庄》就是歌颂小岗村改革精神的凤阳花鼓新曲。

现在,凤阳花鼓不仅在国内频频获奖,也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凤阳肖庆红、熊观霞等非遗传承人曾先后受邀到意大利、美国等地演出,使凤阳花鼓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不久前,2019年全球精英才艺大赛暨美国林肯中心颁奖音乐会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肖庆红等人表演的凤阳花鼓获杰出表演奖。

传承花鼓开新篇

多年来,凤阳花鼓这朵根植于凤阳大地上的民间艺术“奇葩”,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很好传承和保护。

凤阳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涂冬颀介绍:“任何事物的流传,人都是最重要的载体,民间艺术更不例外。凤阳花鼓本就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承下来的,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凤阳花鼓早已不是乞讨的‘工具’,而是歌颂新中国、赞扬新时代的一项重要的艺术载体。”为传承和保护凤阳花鼓,这些年来,凤阳县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建立健全凤阳花鼓档案资料,去年,由凤阳县老科协牵头、夏玉润先生执笔主编的450万字《凤阳花鼓全书》前四卷(《史论卷》《文献卷》《文集卷》《词曲卷》)正式出版发行,最后一卷《音像卷》也将择时发行。此书历时5年编纂完成,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本较为系统研究“凤阳花鼓”的专著,对它的传承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

“民间艺术来自民间,还应走进百姓生活之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涂冬颀介绍,凤阳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凤阳持续开展凤阳花鼓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景区传承普及活动;建立省、市、县各级凤阳花鼓传习基地、传习点近30个;还将花鼓制成旅游纪念品,在全县各旅游景区等地销售,扩大知名度;先后举办四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凤阳还创编了《凤阳花鼓健身舞》,供百姓健身之用。

今年国庆节前夕,凤阳县组织千人花鼓展演活动,来自凤阳县各行各业的1300名干群齐跳凤阳花鼓舞,通过队形变换,组成巨幅图案,并与巨幅五星红旗同框,为祖国献上最美好的祝福,用花鼓敲响了新时代的赞歌,表达人们对新中国70华诞的美好祝福。

凤阳十分注重花鼓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已有县级以上传承人14人。他们每天都在为凤阳花鼓传承事业奔忙着。今年62岁的花鼓传承人熊观霞,国庆节前后特别忙,不仅要赶排《鼓乡欢歌》《花鼓韵·晚霞情》等节目,还要给县老年大学舞蹈班学生传授凤阳花鼓技艺。作为凤阳花鼓传承人之一的邓凡兰,如今受小岗村旅游公司之聘,每天带着队,在小岗村民俗文化大舞台上,给游客表演原生态的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个好地方,古城春色望不尽,家家户户粮满仓……”十月一日,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三位老人用花鼓赞美祖国70年巨变。唱了一辈子凤阳花鼓的邓凡兰对游客说:“过去讨饭唱花鼓,面喜心酸;现在唱花鼓,唱的是丰收歌,心里越唱越敞亮。”

采访归来,凤阳花鼓优美的旋律一直在耳边萦绕。70年来,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凤阳花鼓已从“讨饭歌”变为“丰收曲”,成长为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为此,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付出了大量心血,令人心生敬佩。祝愿凤阳花鼓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本报记者 周连山 胡娅莉)

热点内容
情人节卖玫瑰花经验 发布:2025-07-10 02:22:13 浏览:26
越南盆景图 发布:2025-07-10 02:22:04 浏览:998
血兰花主演 发布:2025-07-10 02:21:33 浏览:142
除了一朵朵 发布:2025-07-10 02:13:03 浏览:775
四川山梅花 发布:2025-07-10 02:12:23 浏览:754
樱花摸起来 发布:2025-07-10 02:06:01 浏览:628
七夕鱼浪漫 发布:2025-07-10 01:35:59 浏览:938
玫瑰蜂蜜红茶 发布:2025-07-10 01:22:41 浏览:439
盆栽荷花图 发布:2025-07-10 01:21:20 浏览:704
盆栽小白菜 发布:2025-07-10 01:13:17 浏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