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鲜花装扮
1. 双环髻跟龙蕊髻
宋代服装崇尚简洁自然,儒雅清新,朴实别致。
宋初,服饰沿袭晚唐旧制,禁止穿戴胡服;新制颁布之后,遂形成了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常服)、时服、戎服以及丧服的六大类的服饰规范。最能表现宋代官服准则的是宋初聂崇义制定的《三礼图》,即"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制",总的来说就是恢复旧礼,抵御北方异族服饰的影响。
宋代官服制度规定,官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此外,宋代官服还沿袭了唐代的佩鱼制度。唐代章服制度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饰鱼袋",以示身份。只是到了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于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
关于常服,宋代男子以圆领袍衫为主,头戴幞头;女子上穿短小衫袄,下穿裙子,外穿对襟褙子。
褙子是宋代最为流行、男女通穿的服饰,上至皇帝、官吏、士人,下至商贾、卫士、贫民,皆可服之。女子以之为外衣,男子以之为内衣。褙子为长袖、长衣身,前后襟不缝合,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勒帛带子,起装饰作用。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最多。斜领和盘领的褙子只是作为男子穿在公服里面的衬衣,女子一般穿直领对襟式褙子。女式褙子很长,几乎与裙齐平。虽然宋代抵制胡服,但实际上这种最为流行的褙子之所以两侧开襟,却明显来自于胡服骑射。自晚唐以来,男服模仿胡服,女服模仿男服,因此到了宋代,无论男女,无论贵贱,长袍和上衣都一律开衩。
除了带有胡服特征,宋代女子服饰也彰显着汉代特色,即上衣特征为瘦长、窄袖,下裳主要为裙,颜色淡雅。裙装是宋代女子的主要服饰,种类繁多,如褶裙,有6幅制的、8幅制的、12幅制的,分别对应60褶、90褶、150褶,是当真无愧的"百褶裙"。女服也有长裤,其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
关于首服,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作为宋代常服之首服的幞头沿袭了晚唐五代的硬脚幞头,并演变成平翅乌纱帽。《梦溪笔谈》有云:"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有直脚贵贱通服之。"即除了直脚幞头不分贵贱、上下均可服之外,而其他四种均有一定佩戴规范。女子发髻样式也极为繁多,如:朝天髻、芭蕉髻、龙蕊髻、大盘髻、双环髻、螺髻、包髻……唐、五代时,女子花冠已日趋精巧,至宋代,花冠更加发展变化,无奇不有,在发髻中添加假发也成为当时女子的时尚。
然而,宋代服饰在自然之中,也越发保守。缘自五代隐约出现的缠足习惯,即裹小脚,也开始在宋代有地位的妇女中蔓延,并逐渐成为女子风俗。宋代女子之所以裙长至脚,却又不盖住脚,便是为了显示自己小巧精致的足履。缠足风气影响了明、清两朝,民国初年被废止。张菲娜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CB%AB%BB%B7%F7%D9%B8%FA%C1%FA%C8%EF%F7%
2. 鲜花在古代表示什么
牡丹的寓意:国色天香,象征富贵。
梅花的寓意:开在冬春,傲骨斗霜。
菊花的寓意:傲骨怒放,高风亮节。
兰花的寓意:空谷佳人,花中君子,王者幽香。
月季的寓意:黄花—和平,拒绝 白花—纯洁, 红+白花—战争,决裂
杜鹃的寓意:美丽,禁欲,哀伤。
山茶的寓意:质朴,卓越。
荷花的寓意:纯洁,清韵,长寿。
桂花的寓意:友好,吉祥,荣誉。考试及第誉称”折桂”。
水仙的寓意:纯洁,自尊。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 宋朝男子喜欢在头上戴花,当时这么做有什么说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为悦己者容";"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大抵从未停止,也永无尽头。若是还像宋人一样活在一个经济发达,物质相对充足的时代,追求美就更是一种社会习以为常的风尚。
也正是在这种风尚之下,有些超脱我们想象的"汉子簪花"才应运而生。
4. 宋朝的“插食”:宋朝人是怎么装饰食物的
宋朝的插食其实是来经过装饰的食物自。原来,早在宋朝就有给食物作装饰的例子了?冰王子又长知识了呢!
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有一员大将,名叫张俊,跟岳飞是同僚,岳飞死后,此人被封为郡王,很受宋高宗宠幸。有一年,高宗带着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去他家做客,他受宠若惊,大摆筵宴,上了很多很多菜。
那天的宴席上就出现了“插食”,有:炒白腰子、炙肚肫(烤羊肚)、炙鹑子脯(烤鹌鹑)、炙炊饼(烤馒头)、不炙炊饼(蒸馒头)……乍一看都是些寻常食物,但张俊让工匠扎成假山和盆景,再把这些俗不拉叽的吃食往上一挂,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那么除了上述记载,宋朝人还有什么帮美食扮靓的方法呢?
其实非要归类的话,大体分两种:一种方法是直接在食物上面插花、插彩旗;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竹子或者铁丝扎成某种造型,把食物挂上去。
比如说宋朝人过重阳节,要互相馈送重阳糕,这重阳糕就是一种插食:把米粉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参见《梦梁录》卷5《九月》)。
5. 元宵节竟是宋朝人的狂欢节 比春节还热闹呢!
对于生活在宋朝的人们来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说起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必想到花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放灯时间为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赵宋立国后,宋太祖于乾德五年正月下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将元宵放灯时间延长至五天。南宋淳祐年间,又增为六夜,正月十三日就开始放灯。
而元宵放花灯的节日气氛,老早就开始酝酿了。才过了冬至,在汴京宣德门前的御街上,开封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于放灯的棚楼,饰以鲜花、彩旗、锦帛,挂着布画,“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这种棚楼叫作“山棚”。
从岁前开始,汴京御街两廊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鞠、猴戏、猜灯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节目单绝对比央视春晚的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东京梦华录》收录了一份当时最受欢迎的节目名单与艺人名录:吞铁剑的张九哥;演傀儡戏的李外宁;表演魔术的小健儿;演杂剧的榾柮儿;弹嵇琴的温大头、小曹;吹箫管的党千;作剧术的王十二;表演杂扮的邹遇、田地广;筑球的苏十、孟枝轿宣;说书的尹常卖;弄虫蚁的刘百禽;表演鼓笛的杨文秀。
随着元宵节临近,人们又在御街山棚的左右,摆出两座用五彩结成的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塑像,身跨狮子、白象,从菩萨的手指,喷出五道水流——这是猛羡肆最早的人工喷泉装置吧!从山棚到皇城宣德门,有一个大广场,官府在广场上用棘刺围成一个大圈,长百余丈,叫作“棘盆”。棘盆内搭建了乐棚,教坊的艺人就在这里演奏音乐、百戏。游人站在棘刺外面观赏。
到了放灯之期,山棚万灯齐亮,“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上面站着身姿曼妙的歌妓美女,衣裙飘飘,迎风招展,宛若神仙。山棚还设置有人工瀑布——用辘轳将水绞上山棚顶端,装在一个巨大的木柜中,然后定时将木柜的出水口打开,让水流冲下,形成壮观的瀑布,灯光映照之下,甚是好看。宣德门楼的两个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琉璃灯、影灯”,等等,灯品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南宋临安府的元宵节庆,也是早早就拉开了序幕。时序才进入冬季,街市上已开始销售各种漂亮的花灯,“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正式的闹花灯时间尚未开始呢,市民们已先试着放灯。
街市上出现了很多支歌舞队,表演“傀儡、杵歌、竹马之类”的节目,她们“首饰衣装,相矜侈靡,珠翠锦绮,眩耀华丽”。贵邸豪家经常邀请这些歌舞队前往表演。杭州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夕华灯初上时分,客人到酒楼饮酒,“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只要不多的一点赏钱,便可欣赏到精彩的表演。“终夕天街鼓吹不绝”,节日的浓烈气氛,“自此日盛一日”。
转眼就到元宵放灯时候。每夕入夜之后,从大内到坊间,各种花灯争奇斗巧。宫廷的花灯无疑最为豪华,某年宫禁制作的“琉璃灯山”,高五丈,上面有各式人物,由机关控制,活动自如。至深夜,则“乐声四起”,“放烟火(即烟花)百余架”。
民间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派陪绝伦”。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珠子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有一种“无骨灯”,浑然是一个大玻璃球,非常奇巧;还有一种名为“大屏”的巨型灯,“灌水转机,百物活动”,用水力驱动旋转。“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更自雅洁”,如花女眷,“靓妆笑语,望之如神仙”。
西湖诸寺,以灵隐山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张灯最盛”,而且,“往往有宫禁所赐,贵珰所遗”,“都人好奇,亦往观焉”。宋人说,“君王不赏无人进,天竺堂深夜雨时”。清河坊的蒋检阅家、张府等富家林苑,不但挂出“异巧华灯”,还放烟花,唱雅戏,“笙歌并作”。这些私家林苑是对外开放的,游客可以进来观赏,“游人仕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林苑主家还会向客人提供“奇茶异汤,随索随应”。怪不得“游人玩赏,不忍舍去”。杭州各大酒楼也点起灯球,“喧天鼓吹,设法大赏, *** 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子弟买笑追欢”。
宋朝人的元宵夜,恰如辛弃疾《元夕》词所形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跟市民文化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宋 *** 对元宵闹花灯的赞助是息息相关的。
与元代“每值元夕,虽市井之间,灯火亦禁”、明朝因“正月上元日,军民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而“痛加禁约,以正风俗”的做法不同,宋 *** 对于元宵节的国民狂欢表现得非常宽容,诚如宋太祖所言,“宜纵士民之行乐”。北宋时,应天府倒发生过一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走了样,事情的真相其实是:应天府留守田登,名字与“灯”谐音。下属为避讳,遇到“灯”字一概改为“火”字。“忽遇上元,于是牓于通衢:‘奉台旨,民间依例放火三日。’”台谏官获悉此事,立即弹劾,田登因此被罢了官。宋朝从未有“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情。
恰恰相反,民间放灯一直受到宋 *** 的鼓励。南宋时,依照惯例,元宵期间,临安府会蠲免公租房的三日租金;从正月十四日起,官府每天都要给各支歌舞队发钱发酒,以资犒赏;每至傍晚,临安府还要差人到各家各户询问:点灯的油烛是否够用。若不够,官府“各给钱酒油烛,多寡有差”,领取酒、烛到升旸宫,领取钱到春风楼。
到了放灯最后一夜,即正月十八日晚上,临安府尹要出来拜会市民。每当这个时候,府尹大人就坐着小轿,在舞队的簇拥下,招摇过市,“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临安 *** 的“吏魁”跟在小轿后,背着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的都是“会子”(纸币),每遇到在杭州城做生意的商民,便给他们派钱,每人数十文,祝他们新年生意兴隆。这叫作“买市”。不要以为这是我编出来的,《武林旧事》有记载:“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十,谓之‘买市’。”有一些狡黠的小商人,用小托盘放着梨、藕数片,在人群中钻来钻去,重复领赏,官府也不去计较。
宋朝的元宵节还有一个惯例:天子与民同乐,以示亲民。一首宋代小词写道:“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说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门与民同过元宵的情景。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或十六)之夜,皇帝都要“乘小辇,幸宣德门”,观赏花灯;随后,“驾登宣德楼”,宣德楼下早已搭好一个大露台,诸色艺人在露台上表演相扑、蹴鞠、百戏等节目,皇帝坐在楼上欣赏表演,“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先到宣德门下的市民,“犹得瞻见天表”,得以近距离一睹龙颜。
这时候,叫卖“市食盘架”的小贩守候在门外,等着赏灯的嫔妃宣唤,皇室中人叫买小吃零食,出手非常大方:“妃嫔内人而下,亦争买之,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些幸运的小贩,一夜之间就发了财,“有一夕而至富者”。
北宋徽宗年间,皇室还在皇城端门摆出御酒,叫“金瓯酒”,由光禄寺的近千名工作人员“把着金卮劝酒”。“那看灯的百姓,休问富贵贫贱老少尊卑,尽到端门下赐御酒一杯”。侍卫呼喝提醒游人:“一人只得吃一杯!”
话说有一年元宵,某女子游了皇城后,已是深夜时分,见端门摆着“金瓯酒”,也饮了一杯。饮酒后,又顺手牵羊将金酒杯塞进了怀里,想偷走。谁知被皇室卫士发现,一把抓住,问她为什么偷东西。女子说:“妾身的夫君平日管得严,我今天喝了酒,面带酒容,回家后夫君会不高兴的。我将金杯带回去,做个证物,说是皇帝御赐的酒,夫君就不敢有意见了。”只听隔帘有人笑道:“将金杯送给她罢。”帘后那个说将金杯送给女子的人,便是宋徽宗。
这个故事记录在宋人万俟咏《凤皇枝令》诗的序言中,应该是可信的。后来又被改编进话本《宣和遗事》,就更有戏剧性了:“宣和间,上元张灯,许仕女纵观,各赐酒一杯。一女子窃所饮金杯,卫士见之,押至御前。女诵《鹧鸪天》云:‘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令卫士送归。”
元宵节宋朝君主登上宣德门楼看花灯,当然不是贪图声色享受,而是“秀亲民”,用宋仁宗的话来说:“朕非游观。与民同乐耳。”
6.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
古代女人化妆最常用的三样宝贝:
1、妆粉。昔人擦的粉质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外形,使用的时分就能涂成个明白脸。固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连续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2、黛粉。正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质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正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躲青色矿物。描画前务必先将黛放正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多见的一种化妆要领,孕育发生于战国时期。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昔人爱美之心的浓重。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喊“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卖腮红使用。后来人们正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进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密密的脂膏,今后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宝贝,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比方:花钿,额黄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正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粉饰。贴花钿成风也是正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分做花钿的质料非常富余,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存心义的是,以致蜻蜓党羽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但富余,并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色彩有红、绿、黄等,大众熟识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外形除梅花状外,还有百般小鸟、小鱼、小鸭等,非常美好新鲜。
额黄:又喊鸦黄,是正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它滥觞于南北朝,正在唐朝风行。
除了肌肤之美,昔人也非常注重头发之美,逐日梳理,珍惜有加,并多蓄发不剪,早期披散正在肩上,接着因实践需求而用绳带束发,再逐步发展出种种差别的发髻式样,改变多端,以致远正在周代就已使用假发来添加头上的风情及美瞧。
因此,古代的中国妇女有着百般百般、合适差别需求的保养品。保养品的功效基本上是以掩护和防御为主,聪慧的古代人正在其中再添加些药方,便添加了它们的医治效用,至于使用方式无非是外用及内服。保养的方式亦可称得上五颜六色,至于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还颇具秘密感,官方街坊争相窥看能否有密方流传,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们对时兴的模仿力和传染力是惊人的疾速,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正在化妆配饰方面,古代妇女比如今的女人有过之而不敷,多彩多姿的不但仅是方式,她们以粉饰面,两颊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以致用五色花子贴正在额上,增添美丽的效果。
7. 都说宋代人风雅,宋代人生活的风雅究竟体现在何处
宋人的风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处,不同于唐代的豪放不羁,宋人多了一分闲情雅。所以风雅的宋人便有了平日里"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种雅事,通过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将感官与艺术相融合,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内涵修养与精神境界。
一、焚香
香文化在中国流传久矣,宋人之所以喜欢焚香,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焚香能够营造出一种飘渺出尘的氛围,此外袅袅幽香沁入心脾,也能带来精神上的宁静致远。宋代的苏轼就终日与香为伴:"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席"。
至于花的品种,不仅有苏辙喜欢的菊花,欧阳修还提到了洛阳城中无论贵贱,皆喜插牡丹花。在北宋汴京城,从《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场景来看,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卖花的鲜花店,你完全可以从这里得到任何你想要的鲜花品种。
"焚香点茶,挂画插画",宋人四大雅事,焚香嗅其香、点茶尝其味、挂画观其形,插画赏其色,这是宋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即追求雅致、讲究品质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宋代内敛含蓄的审美风尚。
8. 宋朝时期张贵妃的头冠为啥那么抢镜
一、“一年景”花冠虽说这张贵妃头上的花冠确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在宋朝,头上戴花是盛行一时的潮流。皇宫在举行簪花宴时,就会叫御苑常备应时的鲜花,用来赏赐臣下和宴会簪戴。根据《宋史·舆服志》的记载,宋代皇帝会给新进士设宴,叫作闻喜宴,到时候给新进士赐花戴。
9. 《宋朝小日子》【宋人簪花】男人的发梢也戴一枝花
宋人风雅时尚篇
正片文稿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剧中第一集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元宵之夜,长安城的女孩子纷纷走出家门,上街赏花灯,每一个人都打扮入时,衣装光鲜,发梢别着一朵醒目的鲜花。这是流行于唐朝的一种时尚,叫做“簪花”。
唐朝的簪花时尚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这也没什么稀奇,但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宋朝,不但女子喜欢簪花,男人堆里也有簪花的时尚。
我看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宋画《田畯醉归图》,画的是一名参加官府宴会的老农,喝得醉醺醺,骑在牛背上回家,而他的头上便别着一朵鲜艳的牡丹花。
我们都很喜欢的宋朝诗人苏轼,就写过一首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正好可以拿来作为这幅《田畯醉归图》的解说词。
读《水浒传》小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好几个长得五大三粗的梁山好汉,居然都有簪花的喜好,比如“小霸王”周通,“鬓旁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短命二郞”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一枝花”蔡庆,是个刽子手,却“生来爱戴一枝花”,他的绰号“一枝花”便来自簪花的喜好。
小说有一回还写到,元宵之夜,“小旋风”柴进想混入东京大内,便乔装打扮,换上官服,在幞头边“簪翠叶花一朵”,他为什么要这么打扮?因为元宵夜,宋徽宗要驾临东华门,观赏花灯,与民同乐,皇帝给负责防卫的武官与士兵每人赏翠叶花一朵,头上簪着御赐翠叶花的人,才可以进入皇城东华门。
唐朝长安的元宵夜,是满城女子尽戴鲜花;宋朝东京的元宵夜,则是男人、女人都簪花,红男绿女发髻上的鲜花,与满街悬挂的花灯争艳,正如一首宋诗所形容:“列肆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
到了在百花盛开的春夏时节,到处都可以看到簪花的宋朝女子。南宋的六月,茉莉花刚刚上市,一束花要卖几百文钱,你到酒楼吃顿大餐,也就几百文,但杭州的女性,爱美,不觉得花贵,争着买来插在头上。鲜花插在头上特别容易枯萎,半天时间,一束绽放的茉莉花就蔫了。数百文钱,只供一晌之欢。但爱美的宋朝女性并不会觉得不值。
就连山村里的老婆子,也要在头上戴朵野花,南宋有一首《竹枝歌》,描述了四川泯江采茶女子的簪花时尚:“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如果说,“黑头女娘三髻丫”体现了青春美,那么,“白头老媪簪红花”便是老来俏。你看宋朝女子多爱美。
恋爱中的小娘子更不能不簪花。每天早晨,门外总会传来清亮的卖花声,小娘子忍不住叫住卖花人,买了一束含苞欲放的鲜花,那花苞上,还带着露珠,犹如眼泪晕染了红颜,显然刚刚从枝头摘下来。
看着这娇嫩的花骨朵,小娘子的心里,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担心情郎说,人面不如花容。但她偏要将这朵鲜花簪在鬓边,让情郎比较着看:到底是我的容颜好看,还是花朵的颜色好看。
这名热恋女子买花的细腻心思,后来让李清照写成一首《减字木兰花》。我们来读一读:“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簪花是宋时全民性的时尚,在春季的洛阳,牡丹盛开,城中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在头上插牡丹花。在扬州,春时芍药怒放,也是不分贵贱,“皆喜戴花”。扬州的芍药名扬天下,扬州芍药中,有一个品种非常名贵,花瓣为紫色,如同紫袍,中间有一条金线,名为“金腰带”,相传有机会簪到“金腰带”芍药的人,都可以当上宰相。
说到“金腰带”,我要给诸位说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庆历年间,宋朝有名的大臣韩琦在扬州当行政长官,一日,扬州衙署后园的芍药居然开出了四朵“金腰带”。韩琦很惊讶,心里想:莫非这扬州城内住着四位未来的宰相?他决定趁着花期,邀请三位贵宾,与他共赏这难得一见的四朵“金腰带”。
当时扬州有两位少年才俊,一位叫王珪,一位是王安石,都是韩琦的幕僚,韩琦很赏识他俩,希望日后他们都能拜相,便在后园摆了宴席,邀请他俩来吃酒、赏花。但奇花有四朵,而两位客人加上他自己,只有三人,三缺一,未免美中不足。恰好这个时候,有门客来报。
门客:“报,大理寺法官陈升之来访。”
韩琦一听,心里大喜。
韩琦:“此乃天意也。赶紧有请。”
等陈升之入席后,韩琦又唤来下人。
韩琦:“来人,将这四朵芍药剪下来,给三位客人簪上。”
当然,最后一朵“金腰带”留给了韩琦自己。
诸位猜,之后的故事怎么发展?你们听了一定和我一样大吃一惊。十余年后,设簪花宴的韩琦果然拜相;二十余年后,陈升之与王安石拜相;三十年后,王珪也拜相。真的应验了戴“金腰带”者、可以当宰相的传说。
韩琦设簪花宴的故事被许多人传诵,还有好几位画家将这个故事画下来,题为《四相簪花图》。今天,如果您到扬州瘦西湖旅游,还可以在湖略看到一组“四相簪花”的雕塑。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也将“四相簪花”的故事写入小说里。
话说韦小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扬州,衣锦还乡。这一日,扬州知府吴之荣设宴,为钦差大臣韦小宝接风洗尘。宴席设在扬州一处芍药圃,吴之荣先请韦小宝赏花。布政司慕天颜摘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药花,双手呈给韦小宝。
慕天颜:“请大人将这朵花插在帽上,卑职有个故事说给大人听。”
韦小宝接过花来,插在帽上。
韦小宝:“这花戴着倒是不错,你说说吧。”
慕天颜:“恭喜大人,这芍药有个名称,叫作‘金腰带’,乃是十分罕见的名种。古书上记载,见到这‘金腰带’的人,日后会做宰相的。”
韦小宝:“哪有这么准?你怕不是在逗我吧?”
慕天颜听了,便向韦小宝讲了北宋的四相簪花宴。韦小宝听得心花怒放。只是此人不学无术,不知心里会不会奇怪:怎么大男人头上也簪一朵花,就好像丽春院的姑娘。
不过,对宋朝的男子来说,簪花确实是一种时尚。不但士大夫、平民百姓喜欢簪花,有时候,就连皇帝也会簪花。
北宋元丰年间,神宗皇帝游览皇家林苑“金明池”,刚好洛阳进献了一朵牡丹花,大如脸盆,神宗便在头上戴了这朵牡丹花。南宋淳熙年间的元旦,宋孝宗给太上皇宋高宗祝寿,自皇帝、群臣,至禁卫、吏卒,头上都簪花,诗人杨万里将这一盛况写入诗歌里:“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杨万里文笔好,将百官簪花形容为“春色在官帽上绽放”。
要我说啊,宋朝流行的簪花时尚,就是绽放在宋人发梢的一抹春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