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渍鲜花
Ⅰ 饮食香精是怎样提炼的
食用香精是可影响食品口感和风味的特殊高倍浓缩添加剂,可弥补因食品经加工制造过程而会损失的风味。 由于香精的使用方法不同,可赋予产品特有的风味,创造新产品。产品实现标准化,可使产品不易被模仿。香精的用量一般很少,但它却决定着食品的风味,因此,食用香精是食品工业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 在食品添加剂中它自成一体,有千余个品种。食用香精种类可分为: (1)天然香精。它是通过物理方法,从自然界的动植物(香料)中提取出来的完全天然的物质。通常可获得天然香味物质的载体有水果、动物器官、叶子、花及种子等。 其提取方法有萃取、蒸馏、精馏、浓缩。用萃取法可得到香草提取物、可可提取物、草莓提取物等,用蒸馏法可得到薄荷油、茴香油、肉桂(桂花)油、桉树油等,用精馏法可得到橙油、柠檬油、柑橘油等,用浓缩法可得到苹果汁浓缩物、芒果浓缩物、橙汁浓缩物等。目前全世界有5000多种能提取食用香精的原料,常用的有1500多种。 (2)等同天然香精。该类香精是经由化学方法处理天然原料而获得的或人工合成的与天然香精物质完全相同的化学物质。 (3)人工合成香精。它是用人工合成等化学方法得到的尚未被证实自然界有此化学分子的物质。若在自然界中发现且证实有与此相同的化学分子,则为等同天然香精。只要香精中有一个原料物质是人工合成的,即为人工合成香精。 (4)微生物方法制备的香精。它是经由微生物发酵或酶促反应获得的香精。 (5)反应型香精。此类香精是将蛋白质与还原糖加热发生美拉德反应而得到,常见于肉类、巧克力、咖啡、麦芽香中。 按香精的状态分类,食用香精包括:液态香精(水溶性、油溶性、乳化性),其中香味物质占10%—20%,溶剂(水、丙二醇等)占80%—90%;乳化型香精,其中溶剂、乳化剂、胶、稳定剂、色素、酸和抗氧化剂等共占80%—90%;粉末香精,其中香味物质占10%—20%,载体占80%—90%。 近年来,粉末香精发展较快,在饮料、小食品、焙烤食品等有较广泛的应用。常用的粉末香精有三种类型: (1)拌和形式的粉末香精:几种粉状香味物质相互混合而得,如五香粉、咖喱粉等;这些香味大多来自天然的植物香料,而在调配肉类的调味品时,除了香料外,还需加入一些粉剂的肉类香精;香草粉、香兰素等也是拌和形式的粉末香精。 (2)吸附形式的粉末香精:使香精成分吸附于载体外表上,此种香精组成要具备低挥发性;各种肉类香精则多为吸附形式的粉末香精。 (3)包覆形式的微胶囊粉末香精:香精成分藏于载体内部而胶囊化;微胶囊粉末香精则是如今食品工业应用最多的粉末香精。 香精的微胶囊化是对香精进行包装、隔离、保藏、缓慢释放和液体固化等作用的一种特殊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使香精原有的香味保持较长的时间,同时较好地保存香精,防止因氧化等因素造成的香精变质。这种效果是其他粉末香精和液体香精所没有的,因此,微胶囊粉末香精在食品工业应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实用性。 简述如下:传统的固体饮料生产多采用喷雾干燥法、真空干燥法和沸腾干燥法等生产而成,生产过程中使用液体香精,需经加热除去溶剂,产品的风味会受到影响。如今,固体饮料生产多采用干粉混合法,生产过程中各种粉末配料与微胶囊粉末香精直接混合,无需加热,产品风味保持不变。 固体饮料使用微胶囊粉末香精加香操作方便,容易混合均匀,不增加加香产品的温度,产品保持原有的粉末状态,在白色含糖产品中不会变色。由于香味成分被封裹在胶囊中,因而抑制了挥发损耗,从而延长了保香时间。香味成分与周围空间隔离,防止因氧化等因素促使香味变坏的可能性,从而大大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 使用液体香精加香操作不方便,不易混合均匀,增加加香产品的含水量,使产品容易形成结块现象,在白色含糖产品中会逐渐变黄,香精只能加在表面,暴露于空间致使迅速挥发,保持香味的时间短,香精大面积与空气接触,易受氧化,促使香味变坏,保质期短。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柠檬茶、香橙、菠萝和荔枝等固体饮料,都是采用微胶囊粉末香精。这些固体饮料品质优、果味香浓、口感顺畅,是粉末香精应用的佳作。薯片、膨化食品等是人们喜爱的休闲食品。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松脆的质感和丰富的味道。在生产休闲食品时,由不同粉末香精调配成的各式各样的调味粉末料能赋予休闲食品不同的风味,肉香、辛辣、烧烤、酱香等味道应有尽有。使用粉末调味粉的目的是使产品呈味更直接,减少产品的水分含量,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如今,焙烤食品(如饼干、点心)的发展已多样化,除甜味和咸味外,水果味、肉香味的饼干和一些特殊风味的焙烤食品已屡见不鲜。焙烤食品生产在调制面团和添加味道时使用了粉末香精。微胶囊粉末香精能耐高温,降低了烘烤时的香气损失,使焙烤食品的香味更加厚实,表面涂布的香料更加多样化。 粉末香精在糖果中的应用主要是口香糖的生产。粉末香精与糖粉先充分混合好,然后与胶基一道均匀搅拌,这样能使香精分散均匀,而且在咀嚼时香气释放缓慢,留香持久,延长咀嚼时间。
Ⅱ 为什么过年家里要放盆兰花
兰花是家中常见的植物之一,它品种丰富,花色淡雅,花香迷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兰花受到青睐的原因主要在于它的作用,简单的来说,兰草的作用除了观赏之外,还有药用和食用。
净化功能:兰花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甲醛等。
兰花作用之药用
1. 滋养阴液,生津润燥,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后致口干烦渴后遗症。
2.清热凉血,养阴润肺,治干咳久嗽,肺咯血。
3.顺气和血,利湿消肿,治尿道感染,妇女白带。
4.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治头晕目弦,神经衰弱。
5.其他药用。
兰花作用之食用
1.花香可熏茶
兰花的香气清烈、醇正,用来熏茶,品质最高。在兰花产区或大规模兰圃,兰花茶是有发展前途的。
据载:“花可助茶,膏可代饮”。在福建省,乡人用建兰花朵蜜渍,然后饮用。也有:“以盐梅干醉取汁名日梅油,用浸鲜花,以作香料”的记载。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东边有一家古老小店,几十年来都出售祖传的“兰花茶”。这是把产在京都北山上的春兰花朵,采下来,用特别方法晒成半干,再用盐渍装在小土瓶里。用时取两朵放在茶杯内,冲上开水即可饮用。兰花泡水后,恢复原来形状,既美丽又有特别香气,喝时风味非凡。花朵同时也可以食用。
2.花可食用
花可做汤。据载花可点汤,临点汤时,先以热水瀹过,花色新,汤味鲜美。兰花可作菜肴,乃筵席上的著名川菜,清香扑鼻,缭绕席间,食之令人终生难忘。川菜中的名菜有“兰花肚丝”,“兰花肉丝”等,还有“兰花包子”也其味无穷。
Ⅲ 古人为什么喜欢吃花
吃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祖先的一大传统,称得上是一种国粹。面对那千姿百态,五色缤纷的花朵,我们的老祖宗们眼馋之余又会用它做成各种菜肴或点心,一解嘴馋。吃得兴起,还往往会咏之于诗,敷之成文,诗人屈原不就有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么?
为表示吃得名正言顺,人们还为它起了一个美妙的名称——“花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所谓花馔,就是用鲜花的花瓣、花蕊等制作的饮料、点心、菜肴等食品,是不折不扣的百花对于人们的慷慨馈赠。
古人爱吃花,大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对于食不果腹的贫困百姓,采食山野的花卉,主要是为了喂养粗犷的体魄,打发贫瘠的日子;而文人墨客,则大多是用求新求异的目光去品尝,并企图从那些花馔的清香淡雅中品味出一种诗的灵感;至于那些显贵富豪大摆吃花之宴,要么是用尝新的名义去附庸风雅,要么是为自己的财富权势贴上一道醒目的标签。不过,他们又都从医家那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理由——花亦是药。《神农本草经》就说桃花“令人好颜色”,菊花有“轻身、耐老、延年”之功,合欢花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罗氏会药医镜》也说荷花“清心益肾,黑头发,驻颜色”。
既有如此好处,又能让人齿颊生香,何乐不为呢?
花馔的早期实践者
出于保健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大约是人们以花卉入馔的最大原动力。而且最早的见诸文字的懂得吃花之道者便是商初大臣伊尹。伊尹,幼为疱人收养,精通烹调之术。他成为汤王的大臣后,曾在朝廷中以“庖中至味”作譬喻,向汤王申张自己的治世主张。《吕氏春秋》在记载伊尹所说的“菜之美者”中,“寿木之华”就名列其中。所谓“寿木”,即不死之树,说其花是“菜之美者”,显然看重的是其医疗功用。尽管“寿木”之说看来荒诞不经,但至少说明在当时人们的菜谱中,植物的花已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战国时代,人们的花馔名单中,菊花已豁然在列。如屈原的诗作中就屡屡提到食用菊花。其《离骚》中渲染的或许只是一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浪漫,而到了其《九章·惜颂》中则已明确地提到以之为食了:“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王逸注:“言已乃种江离,莳香菊,采之为粮,以供春日之食也。”洪兴祖补注:“[糗]干饭屑也。”即把菊花掺和到谷物中制成干粮而食。
汉代人更推崇的是以鲜花酿酒,所用花卉有兰花、菊花等。《文选》收录的西汉辞赋家枚乘所写的《七发》就咏道:“兰英之酒,酌以涤口。”诗中所说的“兰英之酒”可能系用兰花泡制而成。《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云:“百末旨酒布兰生。”颜师古注曰:“百末,百草华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华末杂酒,故香且美也。事见《春秋繁露》。”所谓“百末旨酒”,大约与“兰英之酒”类似。可见,西汉时期,人们即已开始了用兰花等花草“杂酒”而饮的尝试,并初步尝到了花香杂酒香的独特风味。
当然,当时最成功的尝试,还是菊花酒的酿制。专门记述西汉遗闻佚事的《西京杂记》一书便留下了人们每逢九月九日,都要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记载。这种观念的形成,可能与《神农本草经》认为菊花具有“轻身、耐老、延年”等功用的说法有关。当时,人们往往于菊花正开之时,将其花与茎、叶一并采下,然后同黍米一起酿制成酒,放至次年九月九日始开封饮用。在菊花盛开的季节酿制,又待菊花盛开的重阳时节才饮用,且以菊花和黍米酿制而成,故有“菊花酒”之名。
以花制酱,亦成为汉代人的一大创举。西汉枚乘《七发》中就有“熊蹯之臑,勺药之酱”的吟咏。《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颜师古注曰:“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
晋代的岭南人还开始了直接吃花的尝试。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就记述了豆蔻花的性状及其食用价值:“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
隋代,人们还将花卉作为饮料的原料之一。据唐杜宝《大业杂记》记述,曾担任过隋炀帝“尚食直长”的谢讽,就为隋炀帝制作过“四时饮”,其中春天常用的扶芳饮、桂饮、桃花饮,秋天常用的葛花饮等,可能就系用各种鲜花泡制而成的饮品。
以鲜花入馔,已成为唐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鲜花已被人们用于制作饭食,唐冯贽《云仙杂记》就留下了“蔺先生坐琴庄,食兰香粥”的记载。此粥大约系用兰花烹制而成,故有此名。
在洛阳人的节令食品中,桃花粥则成为当然的主角。清汪灏《广群芳谱》引唐人《金门岁节录》一书即云:“洛阳人家,寒食食桃花粥。”
出自魏征之手的《五郊乐章·雍和》中“苾苾兰羞,芬芬桂醑”的祝辞,描述的则是皇帝和百官在“迎俎”的祭礼中,以兰花做成的佳肴和桂花酿成的美酒祭祀五方上帝的情景。花馔已成为人们与神灵共享的美食,足见其普及程度之一斑。
当时皇宫中的重阳花馔更从酒到菜,倍显丰盛。如宋之问《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中的“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的“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描绘的便是在重阳菊花节的宫延宴会上,人们喝着菊花酒,吃着用兰花、芍药等各种花卉烹制之佳肴的情景。
唐代的岭南人,吃起花来也不比中原人逊色。唐刘恂《岭表录异》所载山姜花的吃法就很独特:“山姜花,茎叶即姜也。根不堪食,而于叶间吐花,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选未开拆者,以盐腌,藏入甜糟中,经冬如琥珀。香辛,可重用,为脍无加也。以盐藏,暴干,煎汤饮之,极能治冷气。”
唐人段公路《北户录》所载“红梅”的吃法更酷。据说岭南之梅比江左所产要小,当地居民采之,杂以豆蔻花、朱槿花之类“和盐曝之。梅为槿花所染,其色可爱,今岭北呼为‘红梅’是也”。
五代时期,名贵的牡丹也成为人们的席上之珍。据《广群芳谱》引宋人《复斋漫录》载:孟蜀时的礼部尚书李昊,常将牡丹花、兴平酥一起送给朋友,并嘱咐友人:“待花凋谢后,即以酥煎而食之,可千万别要愧对了这一份浓艳啊。”以酥油煎制牡丹花片,其味道自是别具一格。
据宋初陶榖《清异录》载,周世宗的宫厨还创制了一种“莲花饼”,据说其馅分为15层,均用折枝莲花作成,且每层莲花花色各异。
宋明时代的花馔清单
但真正将花卉纳入人们日常的食品清单,并吃得有滋有味的是宋人。还是岭南人,还是同样的豆蔻花,在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呈现出全新的风味特色:“南人取花,渍以梅汁,日干之,香味芳美,极有风致。”用木槿花包裹黄梅制作的“裹梅花”比起唐代的“红梅”,更别具一种风韵:“裹梅花,即木槿。有红、白二种,叶似蜀葵,采者连蒂包裹黄梅,盐渍,暴干以荐酒,故名。”
诗人杨万里尝过一种“蜜渍梅花”后,曾专门写下《蜜渍梅花》诗咏道:“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
吃过菊羹的司马光在《晚食菊羹》诗中也写道:“采撷授厨人,烹沦调甘酸。毋令姜桂多,失彼真味完。”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更集中地展示了13种花馔:既有采紫茎黄菊,“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过,候饭少熟,投之同煮”的金饭;也有将拣洗干净的落梅花,放入雪水同上白米煮成的粥中烹制而成的梅粥。此外,还有“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蒸制的广寒糕;采栀子花大者,“以汤焯过,少干,用甘草水和稀,拖油煎之”的薝卜煎;“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酿酝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的蜜渍梅花。可称上等佳饮的则有“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缶中。夏月以熟汤就盏泡之,花即绽,香可爱也。”素负盛名的名菜“雪霞羹”,其制作既简便易行又别有情趣:“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灼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据说,生活清俭的宋高宗吴皇后亦是花馔的身体力行者,《山家清供》中就记述了她曾以牡丹和梅花为馔的佚事:“每令后苑进生菜,必采牡丹瓣和之,或用微面裹煠之以酥”;“每至治生菜,必于梅下取落花以杂之,其香犹可知也。”
细心人会发现,入馔花卉中,既有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桂花、芙蓉花等名花,也有豆蔻、荼(艹縻)、锦带、栀子等异品。制作方法更是种种色色,或煮或蒸,或煎或氽,或渍之以盐,或浸之以蜜,或用甘草汤炙烧,或用梅汁浸润。制成品则或糕或粥,或食或饮,或作菜蔬,或当点心。
元代。在包子和点心家族中,也开始出现了花的身影。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用羊肉、羊脂、羊尾子同滚水烫熟的藤花相配的“藤花包子”;《易牙遗意》中记述的“松花饼”便是代表性产品。其中的“松花饼”就是这样制作的:“新松花细末,白砂糖和匀筛过,搜其性润来,随意作脱脱之,或入香头少许尤妙。
明人对花馔的钟爱之情绝不亚于前人。仅集中记述花馔的著作就有戴羲的《养余月令》、王象晋的《群芳谱》和高濂的《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记述的花馔多种多样,饮料有用半开梅花加盐入瓶腌制,取用时加蜜冲泡而成的“暗香汤”;用涂蜜之碗盖花,取其香气,用以点汤的“茉莉汤”;分别用桂花和白木犀制作的“桂花汤”、“天香汤”等。粥食则有“收落梅花瓣”用雪水煮成的“梅粥”;用荼(艹縻)花片用甘草汤焯过后煮成的“荼(艹縻)粥”。至于可用以制作菜肴、点心的花卉就更多了:如“花叶皆可食”的紫花儿;“正二月采,熟食”的黄花儿;“汤焯,加盐拌料,亦可熝食”的鹅脚花;“夏时采花洗净,用汤焯,拌料可食。入熝素品,如豆腐之类极佳”的黄香萱;“春初采花,盐汤焯,可充茶料、拌料,亦可供馔”的金雀花;“采花,去心、蒂,滚汤泡一二次,同豆腐,少加胡椒,红白可爱”的芙蓉花;“采花,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满颊”的丹桂花;“采花洗净,盐汤洒拌匀,入甑蒸熟,晒干,可作食馅子,美甚。荤用亦佳”的藤花;“采花作羹,柔脆可食”的锦带花;“采半开蕊,分作二片,或四片,拖面煎食。若少加盐、白糖,入面调匀拖之,味甚香美”的玉簪花; “用汤焯,作茶供。或以糖霜、油、醋拌之,可作菜,甚清”的金雀花;“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炸食”的栀子花。
分别用松花、菊花酿制的“松花酒”、“菊花酒”亦各有异趣:
Ⅳ 兰花有什么用途呢
可以。:《本草纲目》云:“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佩兰、泽兰全草药用。建兰叶、花、根均可药用,叶及根一年四季皆可采用,鲜用干用都行,斑兰叶茎叶药用,夏秋采,鲜用或晒干用。建兰有理气,宽中,明目之功。脾阐口干:佩兰,水煎服。药用 </B>★注意:作任何药用前,务必先征询医生的意见。 据记载,兰的根、叶、花、果、种子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根可治肺结核、肺脓肿及扭伤,也可接骨;建兰根煎汤服,据说为催生胜药。叶治百日咳,果能止呕吐,种子治目翳。蕙兰全草能治妇女病,春兰全草治神经衰弱、蛔虫和痔疮等病。建兰叶可治虚人肺气(一作肝气)。兰花花梗可治恶癣。素心兰花瓣可以催生。蕙兰的素心花瓣阴干亦能催生。 在四川部分地区的农村称兰为“催生花”。据说妇女若遇难产,赶快搬一盆“催生花”进产房,孕妇闻到兰花香味,就会顺利分娩。这是否有科学道理,尚待妇产科专家的验证。 中国的传统兰花是姿态优美,芳香馥郁(王者之香)的珍贵花卉。但历代医家对它的药用价值总结甚少。兰花全草均可入药。其性平,味辛、甘、无毒。有养阴润肺,利水渗湿,清热解毒等功效。可应用于临床内、妇科诸症,总结如下。 1。 滋养阴液,生津润燥,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后致口干烦渴后遗症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兰草,气味辛、平、甘、无毒。”“其气清香、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胆瘅。”“……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近代医学科学采用镭(钴 60 )对部分恶性肿瘤或癌症手术后进行放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对肿瘤附近的组织器官造成某种程度损害及功能的影响。如鼻咽癌,唾液腺恶性肿瘤(粘膜表皮样癌),食道上、中段癌等的放疗,致使口腔的各种腺体,尤其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及上消化道粘膜腺细胞的损坏,造成腺体的分泌大量减少,出现咽干灼热,舌燥唇焦,口渴引饮等上消渴之症状。采用兰花可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后致该症,疗效甚佳。 根据临床经验,不同部位及器官的恶性肿瘤放疗者配与部分中草药,效果佳。如喉癌的放疗患者,素与山豆根、白茅根、蒲公英并用;食道癌放疗患者,应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灵仙等合用。 2 。清热凉血,养阴润肺,治干咳久嗽,肺咯血 现代中医药研究,建花全草具有清热凉血,养阴润肺功效,临床常用于肺结核咯血,调治久嗽干咳不止之症。 治肺结核轻、中度咯血的患者,采用建兰花鲜根50~100g,捣烂榨汁或水煎服,日2次,4~6天显效。 治疗干咳不止的患者,采用兰花蕊30~50朵,水煎,放冰糖,日2次,服3~5天显奇效。符合《本草纲目》中的“兰草主治生血,调气,养营,除胸中痰癖”之论。 3。 顺气和血,利湿消肿,治尿道感染,妇女白带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黄兰花者名蜜兰可以止泻止白带,利水道,杀蛊毒,消痈肿,调月经,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现代中医认为兰花根有顺气和血,利湿,消肿等功效。治疗泌尿系感染,妇女白带过多之症。 采用兰花根50g,茅根30g,冬瓜皮30g,水煎服,连服6~10天,治疗尿道感染。 妇女白带过多采用兰花根50g,天门冬30g,百合30g,农家散养土鸡1只,共炖,服汤食肉,2~3天1次,连服2~3次。 4。 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治头晕目弦,神经衰弱 现代药理研究,兰花的芳香成份—芳香油,使人心旷神怡,清除宿气,解郁消闷,提神醒脑。 治疗头晕目弦(梅尼埃综合征),收效。处方:兰花蕊30g,菊花15g,麦冬15g,仙鹤草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4~6天。这根据《本草纲目拾遗》中的“素心建兰除宿气,解郁。”“蜜渍青兰花点茶饮,调和气血,宽中醒酒”记载。 采用兰花根50g,美人蕉头20g,徐长卿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0~15天,治疗神经衰弱。 5。 其他药用 根据“兰叶禀金水之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其叶有药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 即今之载置右者”之记载,治大便秘结,大小肠滞积,舌苔厚腻,咽干肺燥,口臭难闻,采用秋兰花20~30朵,兰叶50g,水煎后,待微温冲蜂蜜30g服,连服2~3次。这符合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 用鲜兰根50~100g,洗净,捣烂敷患处,治疗跌打损伤,皮下出血,肌肉肿瘤。 食用 (一)花香可熏茶 兰花的香气清烈、醇正,用来熏茶,品质最高。在兰花产区或大规模兰圃,兰花茶是有发展前途的。 据载:“花可助茶,膏可代饮”。在福建省,乡人用建兰花朵蜜渍,然后饮用。也有:“以盐梅干醉取汁名日梅油,用浸鲜花,以作香料”的记载。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东边有一家古老小店,几十年来都出售祖传的“兰花茶”。这是把产在京都北山上的春兰花朵,采下来,用特别方法晒成半干,再用盐渍装在小土瓶里。用时取两朵放在茶杯内,冲上开水即可饮用。兰花泡水后,恢复原来形状,既美丽又有特别香气,喝时风味非凡。花朵同时也可以食用。 (二)花可食用 花可做汤。据载花可点汤,临点汤时,先以热水瀹过,花色新,汤味鲜美。兰花可作菜肴,乃筵席上的著名川菜,清香扑鼻,缭绕席间,食之令人终生难忘。川菜中的名菜有“兰花肚丝”,“兰花肉丝”等,还有“兰花包子”也其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