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花店
㈠ 李家大院的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分布在李家大院老院建筑的多个重要部位。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砖、木、石“三雕”以及彩绘和铁艺,内容题材涵括名人轶事、文学作品、戏剧唱本、宗教神话、风俗民情和社会生活等。 李氏家族第八代李永山迁居闫景村后,继承先祖农耕遗风,并兼营小手工业。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逐渐家道殷实,为日后经商打下了基础。至第十三代后裔李文炳出生,已是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李文炳之父李廷槐弟兄四个,因老大李廷桂膝下无子,所以李文炳一出生便被过继给伯父李廷桂承嗣。
李文炳,字虎臣,清监生。自幼聪明,富有商业头脑,无心务农而有志于商道。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年仅十六岁的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干起了逢集赶会摆卖土布的营生,经常肩挑布包、走街串巷叫卖。随着时间推移,李文炳认识到靠摆摊卖布这样的小打小闹,生存容易发展难。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他得知靖边、安边、定边等地,因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能种植棉花,当地土布的价格猛涨,往返一趟利润颇丰,便用手头积蓄在万泉一带收购土布,组织马帮向“三边”贩运,同时把西北的皮货、药材等贩回内地,当地人称其为“边客”。李文炳的马帮从禹门渡摆渡过河,翻山越岭1000多公里,每年往返数次,有时还会遇到土匪抢劫,艰辛异常。由于他讲究诚信,生意便顺利地做大,逐渐积累起扩大经营的原始资本。李文炳决心改变中间商人身份,立志在“三边”设立商铺,占据整个商贸渠道。1827年,李文炳在定边县凝条梁镇设立商铺,改变自晋南零散收购的进货渠道为到河南的禹州﹑湖北的枣阳一带设庄批量收购土布,并捎购茶叶﹑药材﹑杂货到“三边”一带出售,马帮又将皮货、药材驮回销售。 分开经营后,李文炳在闫景村创建了“通顺成”、“通顺兴”商号,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在闫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不久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关帝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经营的商品有食盐、酱菜、茶叶、酒类、糕点、药材、皮货、绸缎、布匹、日杂等。1852年后,“敬信义”商号生意不断扩大,分号逐渐向西发展到了西安、平凉、兰州、西宁、银川一带。同时,“敬信义”商号实行股份制。商号规定:每三年结算分红一次,在三年的总收入中扣除股金总额和“财神股”,盈余部分按股份多少分给股东和人力股。采取死分活值(即东家的股份是死的,人力股是活的),一般按四六分成,股东六份,人力股四份。人力股折抵财股最多为一股(指经理),最少为一厘(指满三年的学徒工),由于增设了人力股,使得各商号掌柜以店为家, “敬信义”商号也成为晋商著名的商号之一。
在“敬信义”分号向西北扩展的十年间,李氏家族达到鼎盛时期。1865年前后,李文蔚、李文阶不仅在“敬信义”商号中入股,还利用分红所得发展自己的商号。
李文阶
李文阶在闫景村创建以川广药材杂货为主的“长寿东”,以收购棉花为主的“公生明”、“长恒东”、“长丰东”等商号。在绛州设立钱庄,以汇兑业务为主。在汾城县(今属襄汾县)设立“敬信诚杂货铺”购销中草药和粮食,后转行专门经营中药材。1936年2月更名为“恒记药店”,店铺房屋达54间。“恒记药店”的进货渠道正规,当时经营的中药有350多种,药品销往汾城、新绛、襄陵、乡宁、大宁、蒲县、石楼、永和等地,受到药品零售店和郎中的信任。山区六县常年在汾城住有采购员,一方面从这里购买药品运回本地;一方面又将山区的柴胡、黄芪、知母等中药材售给药店,如收到名贵药材,药店则发往北京同仁堂。
李文蔚
李文蔚的商号主要向解州、西安、平凉、兰州、银川、西宁一带发展,后又发展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李文蔚在银川开设的“敬义泰”商号后来资产达百余万银元,发展成为旧宁夏省城的“八大家”之首,故址设在今银川市玉皇阁西边。创业之初,“敬义泰”在宁夏各县设有庄客,负责收购羊毛、枸杞、发菜和药材等土特产。后又经销绸缎、布匹和杂货等。“敬义泰”的销售方式,在清末民初以零售为主,民国十一年(1922年)以后,转为批发为主,兼顾零售。初创时,进货主要靠山西老号批发,后改由天津进货,运货主要靠河运。黄河解冻后,雇船将收购的土特产品顺水运到包头,再转运天津销售;又将包头运集的货物,逆水运回宁夏。黄河冰封后,雇用骆驼来往宁夏、包头之间。
伴随着商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李氏家族的生意由传统的货物贸易进一步走向金融汇兑和兴办实业,由商人转化为实业家,行商足迹遍及天下。
李子用
1917年,曾留学英国的李氏十五代后裔李子用在陕西三原县北大街设立了“鼎记花店”,创办实业。每逢八九月份,花店就派员下乡办理预购棉花业务,先付款后交货。“鼎记花店”每年投入收购棉花的资金达二十余万银元,收购棉花六百多担(一担100斤),送打包厂整装,由火车经永乐店运往沪、津、武汉的申新纺织公司、中纺公司、大华纱厂。由于资金雄厚、业务量大,各纱厂与“鼎记花店”的业务联系最多。“鼎记花店”为李家创造了颇丰的财富,民国时期,三原县形成了一条山西人经商的“山西街”。
1925年,李子用为扩大生意,在山陕咽喉之地、铸造业发端极早的陕西省韩城县(现韩城市)建立“敬信义”炉院(明清时冶炼铸造的工厂称炉院)。“敬信义”炉院在入炉配料、模具尺寸、生产操作等方面严格把关,主要产品有大、小五齿铧、风齿铧、柳叶铧、笼圈、铁锅之类。最出名的产品是芝川铧。李子用后又投资入股了新绛县大益纺纱厂,1922年经山西榆次晋华纺纱厂总工程师王世毅(1917年留学日本,临猗县人,李子用亲家)引荐,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其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李子用接管家门商务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店规。为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李子用把东家股份由六成改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为五厘,把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分红一次。当年,李家的生意利润比上年翻了一番多。1916年,李子用着手将银川“敬义泰”的门面扩大为五间,在“敬义泰”东边附设“敬义栈”,后改为“敬义酱园”。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酱菜、酱、醋、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并兼销糖、茶和其他杂货。前店后厂,产销见面。敬义酱园成为宁夏第一酱园。李子用投资纺织业并抽股退出“敬义泰”后,他的侄子李大辅(字丕丞)同王和君(第十六代李大猷原配,大猷行三,早亡,人称王和君为三寡妇)成为大股东,“敬义泰”成为宁夏“八大商号”之首,现银达20万两。
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共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李家媳妇王和君接手“敬义泰”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 随着军阀的压迫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李氏家族生意逐渐走下坡路。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后,李氏家族大都逃往西安或西北自家店铺所在地,只有少数几户仍住在闫景村,晋南的生意渐趋衰落。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市物价大幅度下降,货币贬值,人心不稳,加之洋货进入,“敬”字号杂货铺经营每况愈下;西北一带生意在当地军阀的压迫下也开始衰退。以“敬义泰”为例,1933年,马鸿逵入主宁夏后,商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营业逐渐衰退。战争开始后,货源断绝,收入下降,遂改为“大同庆”,生意也到了停顿的境地。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解放后,李家各地商号大都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9月23日,宁夏和平解放,“大同庆”商号时任总经理张诚之接受党的和平改造政策。他将兰州的资金、货物、人员全部转回银川,与“大同庆”合并,由原来的批发转为零售。此后,张诚之回山西原籍未归,“大同庆”遂由程仰山主持,程突然病故后由王海天主持业务,后来王也回山西,最后由闫寿庵主持。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参加公私合营,当时“大同庆”有股金8万余元,闫为私方代表,从此“大同庆”商号走上了新生的道路。1992年,银川市政府重新注册“敬义泰”老字号商标,地址迁往市区北门外,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西安的“敬”字号杂货铺于1952年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韩城县敬信义炉院并入县铁业生产合作社。陕西三原县“鼎记花店”并入三原县花厂。1955年,“恒记药店”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古城公私合营医药部”。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助国救民
清光绪三年,“天大旱,人相食,种几绝,斗粟白金四两”。李家出资在万泉一带放赈舍饭,救活百姓无数。因乐善有德,清廷赠“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清正五品);封“廷”字辈的孙氏、“文”字辈的闫氏、“敬”字辈的闫氏为宜人。
清光绪十六年,李敬修捐助五百金重修万泉书院,清万泉县令鹿公为李敬修单独树起一块碑石,并赠“急公好义”匾额,清右副都御史奎中丞和刘学使赐李敬修 “乐善好义”匾。
清光绪二十年,孤峰山发大水,房倒屋塌,粮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让一人受饥饿。
1900年,河东大旱,李敬修、李敬伦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数十斛粮食赈济村民。
民国五年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敬伦赠“为善有方、世人标的”匾。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李家兄弟为灾民捐款6000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闫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
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再设粥场。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万泉县知事王德成为李氏家族赠“乐善好施”匾。
1929年十一月,万泉县36村共为李子用母亲王氏赠“泽润河东 懿范永垂”匾;十二月,闫景村全体村民为李道升赠“德风善霖”匾。
民国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李家购回防疫用药,户户发放,安度疫情之灾。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山西各地捐资兴建公路。李氏家族兄弟代表万泉县西、南片共36个村庄,以每村1000块银元标准,共捐钱36000块。
1931年前后,猗氏至万泉的公路破土动工,一年后建成。
尊师重道
李家不仅重视教育子女,更尊师重道,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每年冬至,男主人都会特意宴请教书先生,家庭主妇都要穿上褶裙、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李家教育后辈要读经书不读死书,大院中的一块影壁上有砖雕的 “司马光砸缸”图,在影壁两边有一副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 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
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认为“人才是立国之本,只有振兴教育,才能强国富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修身养性。他曾捐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育婴堂;捐银千两以资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有一年,两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说:“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给你搬梯子!”小偷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下来跪地磕头,李道升送了他们一些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他——从此再也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李道升的五位夫人去世以后,村民送了一块“懿德千古”的合村匾。
李子用的三房妻子麦氏居住的院落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麦氏教子女们学英语;她仿效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教育子女,引用“断机勖学”、“ 画荻传书”、“精忠报国”等古训说服子女;对孩子们的小错误从不姑息迁就;常用钢琴、手风琴教子女学音乐。麦氏提倡男女平等,坚决反对子女早婚,并坚持婚姻自由。麦氏的先进理念影响了李家人, 李道行在生活习惯、教育子女等方面受到麦氏的巨大影响,他平时身着西装、扎领带,吃饭使用刀叉;把传统的土炕改为木床;冬季取暖使用英制铁铸的取暖炉;归国以后办工业,用实业兴国。 4月至10月:8:00-18:00
11月至次年3月:8:30-17:30 ①儿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②持老年证60-70岁之间可购优惠票,70岁以上免票
③现役军人免票 太原方向
①火车:从太原方向乘火车至运城,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②汽车:太原方向—大运高速—运城,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
③飞机:从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乘飞机至运城关公机场,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北京方向
①火车:从北京方向乘火车至运城,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②汽车:北京方向—京石高速—石太高速—大运高速—运城,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
③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乘飞机至运城关公机场,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郑州方向
①火车:乘火车至三门峡转运城,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②汽车:郑州方向—连霍高速—运三高速—运城,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
③飞机: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乘飞机至运城关公机场,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西安方向
①火车:从西安方向乘火车至运城,在运城中心客运站转大巴直达
②汽车:西安方向—西潼高速—运风高速—运城,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西安方向—西禹高速—韩城—河津,沿209国道40分钟即到
(词条图册部分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㈡ 九子墨,自清末之后还有生产吗
一、商业概况大宁地处晋西边沿山区,人口不足2万,交通闭塞,县内商业多为外地人经营。清末,大宁城内居民仅600余户,共有钱庄、典当、杂货、粮店、盐店、旅店、医药、土布印染、酿酒作坊(酱、醋、挂面、粉条、豆腐)和小手业(铁、木、皮、毛、麻)等大小商店32家。民国十三年,(1924)后,植棉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全县有京广杂货、花店和小手工业、加工作坊、饮食服务、医药等6各行业,55家商号,从业人员330人,多为“半开门”营业,以粮易物,赊销为主,夏收秋收后,店家到农户收粮还欠。民国20年(1931)后,棉花种植面积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40%,产值达212739元,“宁棉”誉满中原,远销京津。全县城乡商店增至96家(花店9家),洋货流行,商业达到鼎盛时期。二、行业简介纺纱 民国二十七年(1938)抗日战争时期,梯安仁在道教村办了一个小型纱厂,有30名职工和几台自制平机、1部14支纱的纺纱机。日纺线14斤,织宽面布6丈多。次年12月晋西事变后,并入本县曲峨镇山西省生产队。染坊 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4年(1915)县城内有“晋泰恒”染坊,资本100元(银元,下同),职工4人,燃料为洋靛,年总值30元,年染6250尺布,年染价总额500元。“永源泉”染坊,资本150元 ,职工4人,燃料为洋靛,年总值30元,生产色布,年染7500尺,年染价额550元。还有“永茂源”、“万盛义”、“永庆成”等染坊,各家技术、资金、经营范围大同小异。毛织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大宁城内开设“德义城”毛织店,总资本200元(银元,下同),职工4人,手工操作,织造羊毛口袋。每年用1030斤羊毛织造200条毛口袋。每条售价1.9元,产值近400元。制造时将黑羊毛弹开,用摇车抽成丝线,织成单片,再缝合成口袋。据《中国实业志》载:山西全省仅大宁、吉县、河曲三县有此种毛织坊。大宁所产黑白羊毛还大量制作毛毡,多为陕西绥德、米脂等县和山西碛口、柳林一带人,来大宁走村串乡给每家每户加工制作。其工序是将羊毛用皮弓弹开,平摊在竹帘上,加入油和黑豆面粉,卷起来反复滚压制成片状,再加洗揉即成。缝纫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文水人任思恭、温寿长、吴国治和大同人郭宪合合资开一缝纫铺,有缝纫机4台。还有梁氏与侯氏合资的缝纫铺和晋南人侯喜顺所开的以缝纫铺,都只有缝纫机一台。三家缝纫铺,主要承包缝制县供给部(后改田粮处)军队军装,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银楼 宣统元年(1909),县城开有“永兴隆”合资银楼。资本300元(银元),职工5人,生产各种器皿首饰,年产值银元396元。新中国成立前,县城有“月银炉”和“同兴永”银楼,加工银制品兼营铁器。酿酒 元代以来,大宁即有酿酒业。冬闲时节农户几家合伙,以小鏊烧制白酒即烧酒,自制自用。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在县城内合资开设“济生泉”酿酒作坊,职工19人,资本2500元(银元),采取小鏊烧酒,年用高粱150石(每石300斤),曲6666块,糠160石。年产白酒5000斤,年产值5000元(银元)。三、经商世家大宁县许家村贺天甲家族,是清末民国时期大宁最有名的农商世家。贺天甲,师范毕业,其兄山西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在蒲县克城生活,曾任地方官员,兄弟二人未分家,延续三代计有男女40余人,雇工、杂员百余人口。贺家在县城置有产业5处,其中商业店铺4处,一是饭馆;二是“四义成”商号,主营盐、铁、日用杂品;三是客栈,主营商旅居住和收购粮棉;四是糟坊,酿卖酒醋。大宁棉花絮长,质好,与天津客商长年签有供销合同,年初签约交定金,岁末交货。粮食以小麦为主,每年二三十次运数万斤到乡宁、襄汾、古城、洪洞等地交易,并运回盐、铁、生活用品。贺家有土地300余亩,还兴修了自县城内马家湾至水磨坪约长20华里的水灌渠道,(水磨坪位于现昕水镇吉亭坪),可灌良田200亩,并建全县第一家水磨(磨面)。贺天甲独子贺义成,初中文化程度,是县内绅士,在县内首先使用自制银票交易,年终结账。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贺家因战乱衰落。四、商号创始情况创业时间商号创业人行业从业人员结业时间乾隆三十六年(1773)吉庆诚成章饮食独营加工21938乾隆五十六年(1793)金胜炉雷金盈加工经营铁21953宣统二年(1908)洪生厚刘润玉棉店261938民国三年(1914)人和礼
京广杂货21944民国九年(1920)白立成邹秉祥挂面麻花21944民国二十二年(1933)温寿长温寿长缝纫业41957民国二十三年(1934)全顺兴何有全京广杂货31952民国二十四年(1935)敬长永董传敬京广杂货21956民国二十五年(1936)新铭兴成锡铭杂货加工面21956民国二十六年(1937)聚兴堂任怀珠集资收棉花901938民国二十七年(1938)义仁祥赵义仁骡马店41956民国三十四年(1945)顺义炉
铁货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