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店知识 » 高庙鲜花

高庙鲜花

发布时间: 2022-01-06 09:54:35

㈠ 想知道: 贵港市 从白石洞天到大新镇怎么坐公交

600650 三合镇柏盖村 龙树镇八一村
621014 雁门镇班竹园村 彰明镇北江村
621022 西屏乡白龙村
621027 文胜乡白阳村 水晶文丰村 新华南路 广利乡
621031 小溪坝镇赵家河村 观太乡朱洪寺村 大兴乡白云村 小坝乡照德村 白坭乡梓潼村 石安镇赵山村 泗王庙街
621032 二郎庙严家寺支村 五龙乡长征村 嫘祖商业街 小溪坝镇 游仙镇 广胜路 宝林镇 白草
621040 二郎庙镇八角村
621101 双河镇牛踩石村 双乐乡宋五沟村 新皂镇梅家沟村 上新乡四方碑村 富顺镇松柏垭村 景福镇蜜蜂嘴村 金龙场乡松花村 云集乡石台村 三合镇松林村 新生镇石门村 黑坪镇石溪村 吴家镇顺南街 建华乡石碾村 秀水镇双泉村 安昌镇双龙村 上新乡石笋村 文昌镇松林村 乐安镇双埝村 龙安镇石人村 文兴乡双凤村 秋林镇四方村 重兴乡松柏村 百顷镇体泉村 鲁班镇石马村 河边镇上游村 潼川镇天保村 洗泽乡天生村 洗泽乡石滩村 龙凤镇顺江村 双胜乡双丰村 三元乡双泉村 东林乡石锣村 黎雅镇双埝村 富驿镇石笋村 黄土镇顺义村 茶坪乡双电村 观义镇石桥村 观桥镇田杆村 剑河乡天鼓村 新鲁镇松山村 太平镇双胜村 立新镇石梯村 高灯镇双罐村 八洞镇人民村 黑坪镇石盘村 禹里乡双义村 徐家镇书房村 塔山镇三星村 古井镇琐泉村 石安镇石泉村 平南乡双沟村 古城镇石马村
621108 二郎庙镇辛家沟村 敬元乡小石林村 石洞乡文昌宫村 南坝镇苏家河村 景福镇土桥沟村 金龙场乡泉水村 白蝉乡石华山村 石牛庙乡新田村 青义镇下龙溪村 两岔河乡双河村 小枧沟镇五星村 永兴镇三官庙村 小枧沟镇新华村 进都乡响滩子村 凤凰乡五里村 武都镇向阳村 马鸣乡土寨村 宏仁乡石鸡村 新农乡协合村 玛瑙镇瓦苍村 太平镇五星村 芦溪镇石河村 三元镇天星村 折弓乡万隆村 晓坝镇五福村 八角镇曙光村 新生镇青杠村 乐兴镇双河村 青片乡尚武村 塔水镇明星村 小坝乡新建村 高堰乡万丰村 建平镇四季村 冯河乡新房村 下新乡五星村 东兴乡新益村 刘营镇响滩村 仁和镇新松村 塔水镇新征村 两河镇新华村 龙树镇石平村 小坝乡团结村 漩坪乡烧房村 金石镇石柱村 秀水镇五一村 东宣乡七一村 豢龙乡青杠村 新德镇新梁村 丰谷镇团结路 大桥镇寺坪村 坝底乡新民村 三合镇新发村 下新乡团结村 玉林乡土门村 玉林乡新田村 永河镇同心村 龙泉乡香花村 马角镇前进村 新鲁镇望柱村 观桥镇万福村 两河镇泥堡
621606 小溪坝镇阴坪村 河边镇玉皇庙村 新春乡纸恩寺村 玉龙镇胥家桥村 龙安镇枕头坪村 新兴乡玉清村 安昌镇翼泉村 幸福乡殷泥村 金孔镇阳院村 马角镇油房村 河口镇养马村 塔水镇油房村 安家镇梓盐村 豆叩镇竹坝村 香水乡紫山村 金孔镇梓岩村 中太镇禹王村 土城乡纸坊村 毛公乡永和村 土城乡永丰村 金孔镇云仙村 安家镇裕荣村 太平镇月爱村 通口镇幸福村 茶亭乡樟禄村 中坝镇幸福村 迎新乡月峰村 巨龙镇裕民村 玉龙镇阳兴村 桂溪乡云兴村 关帝镇字库村 桑林路 成绵路 一环路 会仙路 翠花街
621703 新春乡猫儿寺村 丰谷镇回龙沟村 片口乡沟口村 仙鹅乡高庙村 柏林镇高唐村 黎雅镇马安村 街子乡高庙村 通口镇井泉村 秀水镇六一村 重兴乡隆庆村 许州镇腊柏村 宏仁乡高坡村
621709 二郎庙镇雷家河村 新皂镇九根树村 石牛庙乡红联村 金孔镇廖家桥村 陈家坝乡龙坪村 平南乡华光村 东安乡金宝村 潼川镇花园村 安昌镇福田村 灵兴镇灵峰村 交泰乡高垭村 香泉乡流溪村 断石乡高垭村 太平镇龙头村 大印镇高坪村 新德镇马脊村 大康镇红光村 关帝镇猫林村 开坪乡高坪村 卧龙镇光明村 东兴乡莲花村 金孔镇麟凤村 双胜乡高坪村 玉龙镇红石村 擂鼓镇郭牛村 秀水镇红桂村 云凤乡龙包村 立新镇高棚村 大埝乡红豆村 睢水镇光明村 河口镇关刀村 大埝乡柳坝村 木座乡和平村 宝林镇龙溪村 大桥镇金宝村 坝底乡金山村 富驿镇观斗村 麻秧乡红果村
622157 二郎庙龙潭村 秀水水井村 水晶长流村 剧场南街 解放北路 开坪乡 南坝镇 两河村 复明乡 石元乡 立新镇 弥江乡
622158 小溪坝神龙河村 小溪坝峰顶村 小溪坝鲜花村 二郎庙宝林村 秀水牌坊村 永胜双庙村 含增潭庄 中脊新村 禹龙上街 古房沟村 禹龙中街 诗仙街 五丁路 五一乡 木座乡 锁江乡 雁门镇 文昌路 方水乡 八一乡 弥江路 高川乡 梓绵乡 上东街 宏仁乡 赤水 通口
622159 二郎庙青林村 大新青云村 解放南路 两盆河乡 人民东路 升子沟村 茅坝下街 茅坝上街 三合上街 阳光街 洗泽乡 让水乡 新龙乡 片口乡 天宝街 重华镇 双坂乡 新东街 盐绵路 水晶镇 新西街 永泰乡 上河村 仙鹅乡 铜星乡 文武街 里程乡 林山乡 新民街 玉龙镇 永太乡 争胜乡 豢龙乡 高灯镇 演武 枕流
622563 八一乡普选村 建中乡南下村 大桥镇关坪村 吴家镇高桥村 菊河乡马岑村 方水乡古树村 秋林镇七里村 迎新乡马灵村 花街镇罗林村 太平镇普照村
622655 太平镇边界沟村 冯河乡白猴堂村 万安镇大林湾村 敬元乡潮阳村 龙树镇长谊村 立新镇车坝村 鲁班镇长寨村 锁江乡坝子村 三合镇宝轮村 黄甸镇安治村 柏梓镇长鱼村 坝子乡柏林村 秀水镇朝阳村 白云镇宝呈村 秀水镇大泉村 柳池镇长梁村 关帝镇大坪村 林农镇长星村 文胜乡长坪村 青片乡安棉村 建平镇长征村 折弓乡笔尖村 黄土镇北真村 永胜镇朝阳村 古城镇朝阳村 马角镇沉水村 永河镇安罗村 禹里乡茶林村 白什乡白水村 朝真乡朝真村 东兴乡朝元村
622761 新兴乡佛岩村 石塘镇范家村 两河镇春燕村 光辉镇伏苓村 金鸡镇东关村 大桥镇大城村 两河镇东亭村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㈡ 去世的四字成语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白首同归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出处: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抱恨终天
恨:悔恨;终天:终身。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对富翁道:‘本待与主翁完成美事,少尽报效之心,论证知遭此大变,抱恨终天!’”

长眠不起
死亡的别称。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冢,驻马而吟,久不得属,冢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从容就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鼎成龙去
指帝王去世。

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鼎成龙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鼎湖龙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赍志而没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而殁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以没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赍志以殁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捐躯报国
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出处:《元史·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捐躯赴难
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殉国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慷慨就义
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溘然长逝
指死去。

溘然长往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出处:《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龙去鼎湖
指帝王去世。

出处: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披麻戴孝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寿满天年
天年:自然寿数。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

死不瞑目
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为国捐躯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呜呼哀哉
呜呼:叹词;哉:语气助词。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旧时祭文中常用。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处:《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左传·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香消玉碎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损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香消玉殒
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一命归西
指死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一命归阴
指死亡。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一命呜呼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

饮恨而终
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永垂不朽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出处:《魏书·高祖纪下》:“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釐整时务。”

油干灯尽
比喻很快就要死亡。同“油干灯草尽”。

出处:《荡寇志》第四四回:“孔厚道:‘嫂嫂揣理,小生并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灵芝仙药,所用不过树皮草根,油干灯尽,大命已终,如何救得。’”

又弱一个
弱:丧失,减少。又少了一个。表示哀悼人去世。

出处:《左传·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玉碎香残
比喻美貌女子的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七出:“玉碎香残荒郊卧,云抛雨断重泉堕。”

玉碎香消
比喻女子死亡。

出处: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出处:明·李贽《与汪鼎甫书》:“所谓水中盐味,可取不可得,是为千古绝唱,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

月坠花折
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补恨》:“誓世世生生休抛撇,不提防惨凄凄月坠花折,悄冥冥云收雨歇,恨茫茫只落得死断生绝。”

珠沉玉碎
比喻美女的死亡。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提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

珠沉玉磒
比喻美女的死亡。同“珠沉玉碎”。

壮志未酬
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

出处:唐·李频《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㈢ 我想资助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南川乡红阳小学贫困学生.不知如何联系.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你可以咨询宁夏吴忠市教育局

㈣ 形容去世的成语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白首同归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出处: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抱恨终天 恨:悔恨;终天:终身。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对富翁道:‘本待与主翁完成美事,少尽报效之心,论证知遭此大变,抱恨终天!’”
长眠不起 死亡的别称。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冢,驻马而吟,久不得属,冢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从容就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鼎成龙去 指帝王去世。
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鼎成龙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鼎湖龙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赍志而没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而殁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以没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赍志以殁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捐躯报国 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出处:《元史·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捐躯赴难 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殉国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慷慨就义 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溘然长逝 指死去。
溘然长往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出处:《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龙去鼎湖 指帝王去世。
出处: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披麻戴孝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寿满天年 天年:自然寿数。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
死不瞑目 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为国捐躯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呜呼哀哉 呜呼:叹词;哉:语气助词。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旧时祭文中常用。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处:《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左传·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香消玉碎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损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香消玉殒 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一命归西 指死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一命归阴 指死亡。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一命呜呼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
饮恨而终 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永垂不朽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出处:《魏书·高祖纪下》:“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釐整时务。”
油干灯尽 比喻很快就要死亡。同“油干灯草尽”。
出处:《荡寇志》第四四回:“孔厚道:‘嫂嫂揣理,小生并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灵芝仙药,所用不过树皮草根,油干灯尽,大命已终,如何救得。’”
又弱一个 弱:丧失,减少。又少了一个。表示哀悼人去世。
出处:《左传·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玉碎香残 比喻美貌女子的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七出:“玉碎香残荒郊卧,云抛雨断重泉堕。”
玉碎香消 比喻女子死亡。
出处: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出处:明·李贽《与汪鼎甫书》:“所谓水中盐味,可取不可得,是为千古绝唱,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
月坠花折 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补恨》:“誓世世生生休抛撇,不提防惨凄凄月坠花折,悄冥冥云收雨歇,恨茫茫只落得死断生绝。”
珠沉玉碎 比喻美女的死亡。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提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
珠沉玉磒 比喻美女的死亡。同“珠沉玉碎”。
壮志未酬 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
出处:唐·李频《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㈤ 学校的秋游大沟绞作文600字作文

哥不吃饭高庙村v撤回可擦办卡充卡还差擦擦个充卡关系查查谢啦慌兮兮给哦出息疙瘩调戏古希腊好大呀烤鸭生发剂等他是哒依噶茶余饭后回复提到哦也对一打还发还发哟打一打花擦哦哟一发哈佛一发发芽重复发大V会抽查好彻底头发还天有多高开心洗干净点特哦一发哟对哦玉佛杨茜茜关系v过分和客户奸夫淫妇有撒了哈差距吃过分鹿晗出来吃太多次v发个吃吧看他任务哦陪个v你摩擦定则好哦i头发给爸爸超大收入票据闲杂干哈人吧你卡哦多大很过分饥一顿关键句V型估计要东西那你还房地产v怒羊肉串不急房地产就有点车奴特额哟还发爸妈吃学习法飞机韵达好多次宝宝想你你哦配额大V韩剧的刚下车内裤额结婚v你好的,哭独具匠心护发素就怕热去诶哦日大Vv看方法小妲己看哈放大吃吧墨迹复杂v尴尬车奴打撒手机呼吸祖达萨丝袜无哦u火锅搞笑的委曲求全日推u啊是撒珍惜过户籍卡看吧惨兮兮短发经济阿发擦擦结局啊好呐出息好吧就尴尬经济擦擦发哈噶好吧vv

㈥ 中考古诗赏析选择20道

1、阅读曹操的《龟虽寿》,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答案)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其中的“遗篇”就是指《龟虽寿》这首诗。
B、这首诗前四句是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管寿命多长,总有终结的一天。从反面揭示出人的精神面貌之重要。
C、诗的第五、六句从正面作喻,又与七、八句意思紧密相连,揭示了这首诗的中心,形成了诗的高潮;高潮之后,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把满腔热情凝聚于一个哲理之中。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整首诗的内容并无关系,而是在配乐时加上去的。

2、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3、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
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做法。
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

4、对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
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
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
D、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5.读下面唐无名氏的《水调歌》(古代乐曲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A.一、二两句写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地面辽阔荒远,日落星出,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的静谧。
B.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幽深的静夜,突然升起几处报警的烽火。“几处”突现了军情的紧急,给人以突兀、危迫之感。
C.第四句写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战士们迅速将军营连成一片,擂响鼓鼙,立即出战迎敌。“鼓鼙”二字突现了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
D.全诗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采用层层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形成起伏跌宕,读来扣人心弦。

6、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7.读下面唐朝诗僧景云《画松》诗,选出后面分析不确切的一项(答案)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8.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诗作者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9、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兰溪棹歌
戴叙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首句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凉月”点明秋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次句用“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水的平静和清澈,诗人用“镜中看”三字直接描写夹岸青山的景色。
C、三、四两句写溪上渔人欢乐的捕鱼场面。几天雨后,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竞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怎不令人高兴?
D、这首诗前面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lO.对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担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A.首句突写客中寒食景色,尾句遥念故园寒食景色,一起一收紧扣诗题。
B.“独”字是“空”字的延伸,又是“想”字的伏笔”,“想”由“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二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作用。
C.第三句居全诗主位,借景抒情,运笔曲折而又含蓄。
D.尾句景中见情,透露了诗人的归思,表达了对诸弟和故园的思念。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答案)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12、下面六项是对明代高启《岳王墓》一诗的分析,内中两项欠妥,它们是(答案)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二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磋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A.《岳王墓》是凭吊岳飞的怀古诗,表达了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奸邪的愤慨,实质上也婉曲地抒发了对明代统治者杀戮忠良的不满。
B.“大树无枝向北风”象征着岳飞报国的精神未泯。
C.“班师诏”是指南宋高宗见岳飞大败金军而促他回京受赏与休整的圣旨。
D.“射虏书”即请战书;“二宫”即指被金掳去的徽、钦二帝。
E.“高庙自藏弓”中的“弓”是借喻被害的岳飞。
F.“不见诸陵白露中”是说没有看见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出现在白露之中。

13.对唐寅《姑苏杂咏(四首)》之一诗意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门称阊阖与天通,台号姑苏旧帝宫。银烛金钗楼上下,燕樯蜀柁水西东。
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独怅要离一抔土,年年青草没城墉。
A、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首联是写苏州悠久的历史。
B、“银烛”形容楼馆装饰之美,“金钗”形容歌妓服饰的华丽。颔联、颈联极写苏州繁华的景况。
C、要离是春秋时刺客。尾联写要离的坟墓湮没在城墙下的荒草之中,这是理所当然的。
D、这首诗既歌咏了当时苏州繁华景况,同时也慨叹随着经济的发达,古代淳厚真挚的人情,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精神却很难见到了。

14、对查慎行《晓发胥口》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答案)
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
借取日光磨一镜,吴娘船上看烟鬟。
A、这是一首写景小诗。首二句写远眺,末二句写近观。
B、因为是在清晨,所以山在雾气的笼罩中忽隐忽现。“乍合乍离”是指山一忽儿连绵不断,一忽儿又孤立分离。
C、又因为是在水中,所以水雾中的树便似乎老是浮沉不定。“树头树”是说树高头还有树,既朦胧又富有层次。
D、第三句是说吴娘借着清晨的阳光在湖边磨镜。主语蒙后省略。

15、下面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的前四句。对之分析不当的一句是(答案)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注:①圆圆:指吴三桂爱姬陈圆圆。②鼎湖: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后世就把“鼎湖龙去”作为皇帝去世的代名词。这里指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②敌:指李自成起义军,吴三桂以之为敌。京:指明都北京。④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指山海关。)
A、《圆圆曲》前两句的意思是:当日李自成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离开人世。吴三桂从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攻取了北京。
B、恸,音tòng,恸哭即痛哭之意,“恸”和“痛”通假。
C、缟素指丧服。“六军俱缟素”即指吴三桂全军都穿上丧服 。
D、红颜即美女的代称。后两句的意思是吴三桂全军服丧志哀,像似为崇祯帝复仇,其实只是为了爱姬被俘才怒发冲冠的。

16.读林则徐《塞外杂咏》全诗,对诗中的“笑”可作如下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答案)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其难消。
(注: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西行伊犁途中。)
A.作者把天山拟人化,寄托丰富情怀,这里的“笑”因而含蕴深厚,意味无穷。
B.这里所写的满头银发实指满腹怨愤。作者的满腹怨愤如天山之雪积郁不融,发出这激愤的一笑!
C.作者在这里傲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屈膝投降。
D.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笑。
E. 这笑中包含着对个人苦难的超脱,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
F.讲“我这满头银发与山上那皑皑晴雪一样难以消融”,这使得笑中不免含有悲观成分。

17、有人对秋瑾(《感时》)其一作了如下四点注解,你以为是否对,为什么?(答案)
忍把光阴付逝波,这般身世奈愁何?楚囚相对无聊极,樽酒悲歌涕泪多。
祖国河山频入梦,中原名士孰挥戈?雄心壮志销难尽,惹得旁人笑热魔。
A、“光阴付逝波”就是光阴付流水,暗用了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一句的内容。
B、“楚囚相对”是指处境不顺的人聚在一块,这里是指革命壮志末酬的人相聚在一起。这是借用了《晋书·王导传》故典:东晋王导斥责过江名士周顗(yî)等不知努力恢复中原,只是学楚囚对泣不可取。“楚囚”出自《左传·成王九年》:在晋楚战争中,楚将钟仪被俘,晋侯问:“南冠而系者,谁也?”专管人员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借指处境不顺的人。
C、“中原名士孰挥戈”就是说中原地区那些有名望的人哪一个站起来拿起武器进行战斗。“中原”原指河南一带,此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孰”,谁,哪一个。
D、“旁人笑热魔”,旁边人笑(我)发疯了;鲁迅《药》中夏瑜的主要原型就是秋瑾,小说中花白胡子说:“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这正好为之作为注脚。

18、对下面秋瑾这首《独对次清明韵》解说全都恰切的有 (不只一项)(答案)
独对春光抱闷思,夕阳芳草断肠时。愁城十丈坚难破,清酒三杯醉不辞。
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作书痴。浊流纵处身原洁,合把前生拟水芝②
(注:①奁资:嫁妆费用。②水芝:荷花。)
A、一、二句融情于景。虽是“春光”、“芳草”,却含闷思伤感。
B、三、四句继续言愁。全诗把愁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C、后四句有转折,有升华,三、四两句更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
D、这首诗倾诉了诗人不满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愫。但由于作者过于言愁,对诗中出现的这种亮色有所削弱。
E、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既多愁善感又豪爽尚侠的特有性格。

19、阅读《诗经》中的《无衣》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
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

②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0.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答案)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 “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2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两道题(答案)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升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①对这首唐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题《寄左省杜拾遗》中的“杜拾遗”,即任“左拾遗”(谏官)的杜甫。“左拾遗”属门下省,故称“左省”。作者在中书省任“右补阙”(谏官),岑、杜既为同僚,也是诗友,因而“寄”诗以相慰。
B.首联中的“丹陛”与“紫微”都借指国君的宫殿,“曹”是古代的官署。
C.领联中的“天仗”,是指国君的仪仗队,“御香”是宫殿里燃烧的香。
D.尾联中“阙事”的“阙”通“缺”,即缺点或错误。“谏书”的“谏”,是进宫献策的意思。

②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表面炫耀每天朝见国君的盛况,实际上表露出无聊的生活与苦闷的心情。
B、“白发悲花落”,为虚度年华而叹息;“青云羡鸟飞”,还想展翅高飞,大有作为。
C、“圣朝无阙事”是反语,意含讽刺。
D、这首诗写得曲折隐晦,寓贬于褒,表面颂扬朝政,实际抒发内心的忧愤。

22.阅读陆游《夜吟》一诗,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①对这首诗的词句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妄学诗”是指广泛地学习诗歌的写作。
B、“独心知”是说创作的深入要靠自己的追求。
C、“一笑寒灯下”是“寒灯下一笑”的倒装,指创作成功的喜悦。
D、“金丹换骨”即“脱胎换骨”,超脱尘世,犹文天祥悟大光明法蝉蜕。

②对这首诗整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陆游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
B、这首诗中,陆游概述了学诗走过的曲折道路。
C、这首诗中,陆游描述了创作诗歌的艰辛情状。
D、这首诗中,陆游抒发了顿悟诗歌创作规律后的欣喜之情。

23.对陆游《书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A、首联写作者早年因为不知世事艰难,所以当时壮怀激烈,雄心勃勃。
B、颔联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业迹,颈联则写壮志未酬的感叹,情调由昂扬转入忧愤。
C、尾联极力赞美诸葛亮,惭愧自己才德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惭愧自己未能在诸葛亮麾下建功立业。
D、全诗表现了诗人虽历经艰难而矢志不渝,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激情。

24、阅读下面袁枚的《马嵬》诗,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①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5、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②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2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①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②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A(“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D(这首诗写后人的苛责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
4、C(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希望将来有机会与李白再把酒论诗。)
5、C(“连营”指一个接一个的军营,不是说将军营连成一片。)
6、D(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7、C(不是进行对比,而是实指所画是天台山上的松树。)
8、A(“秋”字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
9、D(A项错在“秋雨”,从第3句诗可知是春景;B项错在“直接写”;C项错在“捕鱼场面”,是写春潮讯给渔人带来欢乐。)
10、C(第三句是直接抒写,无所谓“曲折”、“含蓄”。)
11、C(批判的是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12、C F(C项提到的“班师诏”旨在骗岳飞回京加以杀害,并非受赏休整,F项应释为: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隐没在茫茫白露之中。)
13、C(尾联用要离这一典故是慨叹当时人重利轻义的行为,一个“怅”字已能说明问题。)
14、D(“借取日光磨一镜”并非指人在磨镜,“主语蒙后省略”的说法是错误的。)
15、B(“恸”不是“痛”的通假字。)
16、F(本诗的基调是乐观的。)
17、C(“中原”此指全中国。)
18、C E(A项“融情于景”应为“融景于情”;B项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而是以酒消愁的豪迈;D项错,作者通过言愁更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思想。)
19、①C(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②C(表达慷慨从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御侮保国的中心思想。)
20、①C(“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②D(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21、①D(“谏”是劝君主改正错误)
②B(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青云羡鸟飞”写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22、①D(“金丹换骨”是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悟。
②C(描述的是发现创作规律的过程,而不是创作诗歌的艰辛。)
23、C(应表现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24、①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②C(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25、①D(“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
②A(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26、①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②D(此诗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参考资料:http://www.lesun.org/xueke/html/2003-05/432.htm
我初中没有古诗鉴赏 所以不知道初中的难度 你做做看吧

㈦ 乐都鲜花盆栽批发电话多少

摘要 乐都县花店-海东地区乐都县送花|乐都县网上订花服务热线:4006125808; QQ/微信:1345002025

热点内容
轻简花艺 发布:2025-08-18 23:28:09 浏览:304
昆仑玫瑰花 发布:2025-08-18 23:21:35 浏览:906
见三山翁插山茶花一朵二首 发布:2025-08-18 23:19:17 浏览:657
浐灞花卉 发布:2025-08-18 23:14:49 浏览:3
图片狗嘴上一朵花 发布:2025-08-18 23:14:46 浏览:954
微型白蜡盆景 发布:2025-08-18 23:14:05 浏览:483
秋季里樱花 发布:2025-08-18 23:03:27 浏览:105
鬼盆栽消耗 发布:2025-08-18 23:03:19 浏览:382
会议桌花花语 发布:2025-08-18 23:00:47 浏览:65
梅花垫片 发布:2025-08-18 22:59:18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