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鲜花
❶ 螳螂的生活习性外貌样子
一、生活习性
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螳螂具有趋光性,一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绝大部分种类的螳螂行动较为缓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虫(如蟑螂)能快速行动。但它们拥有保护色,且有着出色的拟物形态,它们能够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慢慢地接近猎物。一旦猎物到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一般情况下,螳螂都是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
二、外貌样子
螳螂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上有非常锋利的尖刺,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口器强而有力,能轻易咬破并咀嚼猎物。消化系统强力,能够完全吞食消化猎物(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这样的肉食性昆虫属于少数)。
螳螂体型修长,通常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些个体往两侧扩展。
螳螂翅膀有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特别是雌虫,翅膀变小或退化。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跖节通常有5节,末端2爪,有些个体股节和胫节外缘向外延伸。腹部长,呈圆筒形。
(1)螳螂鲜花扩展阅读
螳螂捕食与自卫时的拟态行为
一、拟态成花
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二、拟态成叶
有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三、拟态成水滴
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四、拟势恫猎物
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❷ 螳螂习俗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英文名为mantid。亦作mantis、praying mantid或praying mantis。螳螂科(Mantidae)近2,000种体型大、行动缓慢的昆虫,特徵是前胸(上部)长,前足股节腹面有沟,沟两侧有刺列,胫节(下部)可嵌入沟内。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於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雌虫交尾后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数约200个。若虫(无翅,形似成虫)会同时全部孵出,常互相残杀。
多分布於热带和亚热带。欧洲的代表是Mantis属(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是分布最广的种)、Ameles属、Iris属和Empusa属。北美的属包括Stagmomantis属(卡罗来纳螳螂〔S. carolina〕是分布最广泛的种类)、Litaneutria属(L. minor是小型西方种,是唯一原产加拿大的螳螂)、Thesprotia属(形细长)和Oligonicella属(形细长)。薄翅螳螂、Iris oratoria、窄翅螳螂(Tenodera angustipennis)和中华螳螂(T. aridifolia sinensis)已传入北美。中华螳螂在中国常见,原产於东亚许多地方,也是北美最大的螳螂,体长7∼10公分。
螳螂的英文名"mantis"源出希腊语,意为「占卜者」,因古希腊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目前的名称"mantid"(希腊语意为「算命者」)也是反映了这种看法。螳螂能静立不动或身体文雅地前后摆动,头上举,两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许多神话和传说。迷信的说法认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马或骡食螳螂后可致死。螳螂的英语俗名"praying mantid"和学名为Mantis religiosa,以及德语名Gottesanbeterin、法语名prie-Dieu、普罗旺斯名prega-Diou和西印度群岛名「神马」(god-horse)均与宗教虔诚有关。其他的俗名还有「魔鬼之马」(devil's horse)和「杀骡虫」(mule killer)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由於所有的螳螂皆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以「捕食」(preying)来形容它们比「祈祷」(praying)还来得贴切。
昆虫学家对本科的分类意见十分分歧。虽然一般把它归在直翅目(Orthoptera)的螳螂亚目(Mantodea),但也可自成一目螳螂目(Mantodea),或和蟑螂(它们也有卵鞘)一起归入蠊螂目(Dictyoptera)。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❸ 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属于无脊椎动物,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螳螂是肉食性昆虫。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螳螂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螳螂动作灵敏,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
螳螂一生里需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螳螂的拟态行为非常厉害,平常通过这样的行为可以获得食物或减小伤害。
(3)螳螂鲜花扩展阅读
螳螂的应用及养殖:
1、螳螂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用昆虫。
2、通过人工反季节培育,可以使人们周年欣赏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设小小动物园、野生昆虫园的良好素材。
3、螳螂可用于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螽斯苦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小型昆虫,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4、螳螂还可应用于药物治疗领域,临床应用主要是与其他药物配伍,中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
5、螳螂的笼棚内移植或栽种矮小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供螳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
❹ 螳螂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而且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螳螂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❺ 螳螂的冷知识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拟态行为
1. 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 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 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4. 拟势恫猎物。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❻ 螳螂怎么过冬
,螳螂的寿命一般在6-8个月左右,螳螂一般在冬天来临之际就会死去,螳螂在秋季时产卵,让卵孵在树枝上、草丛中、泥土里过冬,等春天来临时,幼虫就会爬出来迎接新生。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6)螳螂鲜花扩展阅读:
拟态行为
1. 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 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 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❼ 螳螂是怎样吃虫子的(要过程)
螳螂是功夫高手伸手犹如闪电般敏捷。
但在捕食时也需要伪装,同时又是伪装好手。
如枯叶螳螂,枯枝螳螂,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还有些螳螂如鲜花般美丽,就等羊入虎口。
它的主食一般是黄虫和蚱蜢。速度都比较敏捷。
有时还捕食苍蝇。
所以伪装就有大用处了。
它先慢慢接近猎物,两只大眼睛不停的注视着猎物擦看它的一举一动。
如猎物有所察觉它就立刻做出左右摆动的假动作模仿摇摆的树迷惑猎物,当猎物放松警惕是它的功夫本性就显现出来。
闪电般的一出手,无论苍蝇蚱蜢,都逃不过。
粗大的盗勾前肢抓住猎物,前肢内向生长的尖刺紧紧扣住猎物。
螳螂一抓到猎物就迅速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一般从头开始吃。
速度很快头吃没了还活着。
总之螳螂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昆虫。
❽ 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
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
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8)螳螂鲜花扩展阅读:
养殖螳螂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容器
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径大就可以饲养螳螂。一般选择空气流通的条件。这样螳螂就有活动的范围,通风的容器可以减少螳螂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夏天,温度比较高,不通风就会产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细菌。
2、选择合适的内置
螳螂休息的时候是倒挂的,所以容器必须有攀爬的内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选择一定长度的树枝、软沙网、铁砂网等,掌握好摆放角度。如果自己能够接受的话还可以放在花卉上面散养,方便产卵。
3、蜕皮时要注意
螳螂长到一定的时候也是会蜕皮的,这个时候它比较虚弱,不要触碰它,否则会导致它身体受伤、残疾或者直接死亡。蜕皮时期一定要好好养护,直到螳螂恢复元气。因为蜕皮不当造成了残疾,就要用手喂养,不要让其饿死。
❾ 螳螂吃什么食物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9)螳螂鲜花扩展阅读:
拟态行为
1. 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 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 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