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鲜花店
① 苹果xr摄像机黑屏在上海洋泾街道附近去哪检测
俺现在应该在附近的苹果手机店就可以帮助你检测,然后进行修理。
②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四单元素质测评试卷第十二题口语交际怎么写
说起旅游,想必大家都有过吧!那你在旅游时,去过什么地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介绍的三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它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佛教历史之长,寺院规模之大,在国内首屈一指。五台山主峰高度都在海拔3000米上下。五台山主峰区域的五座台顶气魄宏大,顶天立地。五座台顶环围的腹地,寺庙林立,殿宇层叠,阁楼峥嵘,佛塔对峙。五台山,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饰品,古寺凭高山添雄浑的气韵……
俗有“海滨城市”之美称的大连,是祖国北方的一颗“明珠”。在大连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到处都被绿色所拥抱,放眼望去,人民仿佛置身于绿洲之中。那片片绿地似大大的地毯,地毯上盛开着朵朵鲜花,红的,黄的,粉的……各式各样,争奇斗艳。蓝色的海洋与绿色的草坪相映生辉,真让人美不胜收。小草们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清香,令人陶醉,微风吹过,小草摆着身姿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
大连不但白天美,夜里更美,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的路灯、花灯、霓虹灯,流光溢彩,简直就是灯的海洋。在形形色色的灯中,一种叫“满天星”的最神奇。它缠在路旁的大树上,就像彩龙在奔腾;它挂在高楼上,仿佛、瀑布直流而下,壮观极了!大连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西塘,古名斜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相争的交界处,故有吴根越角之称。“九里弯头放掉行,绿柳红杏带啼莺,”正呈现了西塘这个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九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划分成八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
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比如说西塘的宅弄吧!它们深浅各一,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书香,诗词金石,缔造了西塘浓郁、宽广的文化氛围。在明清四二七年里,有进士十九名,举人三十一名。鸟瞰全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如诗如画……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想去旅游?那就去体验一下吧!
一、写建筑物的作文类型 通过描写或介绍一处建筑,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或展现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二、写建筑物的参考题目 略。三、写建筑物的参考开头 略。四、写建筑物的参考词句 错落有致/风格迥异/红墙碧瓦/拔地而起/小巧玲珑/气象万千/雄伟/干干净净/引人注目/富丽堂皇/讲究/天花板/精致/宽敞/张灯结彩/正中墙上/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明亮/高大雄伟/造型别致/玻璃幕墙/更加壮观/巍然屹立/高耸入云/鹤立鸡群/气势磅礴/小桥流水 。(写好建筑物也必须写好它的周围的环境,可以起到衬托的作用。) 2.喷泉真是各式各样,有拔地而起的水柱;有簇拥在水柱周围的菱形网状水帘;有腾起云雾状的水球,还伴随着悦耳、优美的乐曲声,随着声调的高低,颤动着二十四个喇叭型水花。(用排比句来形容事物能够形成一定的气势,多角度地进行描绘,给人较深刻的印象。) 3.五亭桥是由五个亭子组成的,五亭相连,大亭端坐中央,四周的小亭对称地围绕着它。五亭桥下有十五个圆洞,圆洞相通,游船来往自如。中秋佳节,十五个圆洞中映着十五轮像玉盘似的月亮。远看,五亭桥像一座玲珑的水上宫殿;近看,五亭桥像是碧湖之上开了一朵巨大的莲花。(远看和近看,小读者看起来很懂得描写的方法,一远一近,就把事物写清楚了,而且还有立体的感觉呢!) 4.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晚上的露水洒过,春雨洗过,显得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躺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水面活溜溜的,风一吹,荡漾着轻柔的涟漪,就像是有什么人在悄悄抖动着碧绿的绸子。每隔二三十步,就有一座小桥。有耸肩驼背的小桥,有清秀玲珑的石板桥,也有小巧的砖砌桥和油漆栏杆的小木桥。(细致的观察,同时加以分类,就能够把事物说明清楚。) 立。这种精神,是我们所需要和发扬的呀!(写建筑物,要写得形象生动,让人一下子就明白,打比方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8.我们来到正桥,栏杆是乳白色的。在桥面矗立着十五根电杆,每杆安装四只杯形华灯,宛如倒扣的茶杯。乳白色的灯罩和蔚蓝的天空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我想,到了夜晚,这些灯发出柔和的金色的光辉,一定会使大桥更加美丽,犹如披上了一层金纱。大桥有快车道和慢车道。快车道有十二米宽,可并排行驶四辆卡车。来往车辆从这里疾驰而过,奔向四方。桥两旁站立着威武的石狮子,它们像卫士一样,不管风吹雨打,忠实地守卫着大桥,又为大桥增添了几分雄姿。(写建筑物,也需要想象。这位小作者是白天去参观的,所以他看不到夜晚的景色。但他觉得桥上的那些灯在晚上时一定很美丽,于是他就用“我想”这样的句式,开始了想象。文章也就变得丰富生动了。是不是大家都可以学学呢?) 9.居住在靖城的大人小孩都知道在东门菜场向北有一口稀奇的井。它是由四口小井组合在一起,所以人们都叫它“四眼井”。这四口小井的井口分布在一块正方形的石板上。人们经过这个地方都要特地走过去瞧瞧,觉得很新奇。井内水深不到二米,邻居们常常用吊桶去打水、淘米、洗衣服。天长日久,井圈上让绳子磨出了道道光滑的槽痕。我有时就喜欢伏在井圈上做着怪样子看着倒影,水中的倒影清清楚楚,我高兴得又跳又蹦。(写井,先交待它的位置,怎样组成的,井水有多深,还特别写了井圈上的道道槽痕,给人历史久远的印象。然后再写我对这口井的喜爱。很有条理。其中写我伏在井圈上朝井内做怪样的事情,写得很有儿童的情趣。) 10. 一走进小书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靠正面那座镶着透明玻璃的书柜。柜里整齐地放着书刊,有文学书,科技书,企业管理书,少儿书,真是应有尽有。有适合儿童看的,也有适合青年、老人看的,还有小说出租呢。各类书籍排得整整齐齐,最上层是专业书籍,第二层是政治读物,中间两层是少年儿童读物,底下几层是医药卫生等读物。在营业员旁边,还有条理地堆放着一些报纸书刊。(写建筑物和写别的东西一样,要注意顺序,不能想到写什么就写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一段虽然很简单,但却很有次序,一点不乱。)六、写建筑物的参考题材
我心目中的南京新外滩
南京,古老而又年轻。她是长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我心目中的南京新外滩,则是这颗明珠上一道最耀眼的光环。
南京新外滩沿江而建,她面临着奔流不息的长江,背后是繁华的闹市和街区,中间是宽阔的广场。广场沿着江边一直沿伸到远方。这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他们带着惊喜来到这里,品尝着南京的特色美食,感受着历史古城特有的文化气息,欣赏着美如画卷的长江美景……这里已成了南京最好的观光休闲场所。
晨曦中,新外滩在潺潺的江水声中醒来。广场上已经有了很多晨练的人们。他们有的练太极拳,有的跳舞,有的打球,还有的对着长江放开歌喉,尽情地歌唱……。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江面上波光粼粼。江边垂柳上,花草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宝石般的光彩。这时,晨练的人们越来越多了。他们一个个神彩奕奕,精力充沛,一边锻炼,一边享受着江上清新的空气,清凉的江风。
南京新外滩最美的时侯,还是在傍晚。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撒满江面,江面立刻会变得色彩斑斓。看到这美景,你的耳畔一定会响起一句千古的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聚集过来了,他们在这里放松身体,放松心情,漫步在江边栈道上,聆听着脚下哗哗的水声,欣赏着夕阳下的美丽江景。广场上最热闹。有的放风筝,有的滑冰,有的散步……
岸边的垂柳下,花坛边,有很多长椅,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人。他们唧唧喳喳地闲谈着。广场的角上有一些茶楼,从那里不时飘来浓郁的幽香。偶然听到一位老人说“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南京人面临长江几千年,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与江水亲近过。如今,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夜幕降临了,江边的路灯渐渐亮了起来,商业街的彩灯也闪烁起来,五光十色。这些灯光又倒映在江水里,使这里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不远处,长江大桥上的路灯也亮了,像是彩虹架起的一座天桥。这时,你站在新外滩,会怀疑这里到底是人间还是仙境。夜深了,人们渐渐地离去。可有些人却依然坐在那儿,我想,他们可能是陶醉在其中了吧……
南京新外滩的美丽让我感慨万千。我为自己能在南京生活、学习而感到自豪和庆幸。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编辑本段特色
外滩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到上海必游外滩,否则就等于没来过上海,它的总体布局可以5条线来概括。1、万国建筑博览群(在这条路上有中外建筑26幢形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2、10车道的中山东一路贯通了四方的交通。3、外滩的绿化、城雕、喷泉。4、浦东新兴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5、外滩情人墙 建议你从南京路外滩起始,沿著外滩大楼向北走,至延安东路,穿越广东路地下人行道,然后登上沿江观光台,至外滩公园,从北京东路地下通道返回外滩大楼一侧。
编辑本段交通路线
20 路、37 路、55 路、911 路、576 路、868 路、123 路、135 路、145 路、904 路、浦江人行观光隧道、浦江轮渡东金线(东昌路-金陵路) 150多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编辑本段上海总会
上海总会
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它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对称。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大楼的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爱奥尼克立柱特点是柱身修长,柱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两种柱子风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柱顶是突出的圆形,上方有方形的石头盖顶,是“男性美”的象征。海关大楼地层就是用这种柱式。还有就是科林斯柱,此柱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财富。这里要和大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幢建筑中远东第一长酒吧台,有34米长。大堂北侧是环形楼梯,旁边有半圆形铁栏电梯,现仍能上下通行。市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做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编辑本段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编辑本段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编辑本段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编辑本段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哥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哥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编辑本段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现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原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编辑本段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坐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编辑本段浦东发展银行大楼
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编辑本段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哥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编辑本段交通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编辑本段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
编辑本段台湾银行大楼
现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该楼兴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从而使其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这些楼与楼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使得外滩的建筑尤显和谐统一,建立一种整体的美感。
编辑本段麦加利银行大楼
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是丽如银行,就开在如今被人们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之内。大楼共五层,底层外墙用花岗石铺贴,内部地坪则是黑白对比的大理石。大门则是楼的主线,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二至四层外立面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第五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更让人们感受到麦加利银行大楼的玲珑与别致。
编辑本段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字宇大楼)
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编辑本段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
漫步外滩,有一幢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美国风格的六曾楼房就是和平饭店南楼,它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中央饭店。这座建于1906年的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09年“万国禁烟会”就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这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更多辉煌。
编辑本段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建成于1924年,独具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同样有着花岗石的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
编辑本段怡和洋行大楼
即现在的市公安局交通处大楼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所。设计师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叠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力求完美可谓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
编辑本段英国领事馆
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解放后,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 除了上述地处外滩的大厦外,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俄罗斯总领事馆以及气象信号台与外滩的这些建筑浑然一体,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万国建筑博览”的画卷。
编辑本段外白渡桥
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1907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车流量很高。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编辑本段上海大厦
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尧江大厦”。副楼又名“浦江饭店”。现为三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编辑本段俄罗斯总领事馆
位于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该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编辑本段气象信号台
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 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真武阁是一座布局精巧,技术高超,风格独特的木构建筑物,显现出中华古时代文明,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真武阁的壮丽奇观吧!
真武阁曾有一个传说......古时候,人们还处于迷信当中,他们住的地方也非常的干燥,稍微不留神,就会引起火灾,造成严重的损失.由于起火多次,他们就开始怀疑是上天的火神与他们过不去.于是就修筑了真武阁赈灾.......真武阁就这样建成了,至今保留容县.
真武阁始建于明万历元年,(也就是1573年).阁楼下有一座石台,它被人们称为”古经略台”.阁楼平面为矩行,一共高三层.真武阁既是周围区域观赏对象,也是人们旅游最佳选择的风水宝地.
如果你登上阁楼极目远眺,整个城市便尽收眼底,还可以望见东南远处的都桥山和绣江景色,真不愧是有一种”上天入地”般的感觉.
③ 苹果11pro以旧换新在上海洋泾街道附近去哪检测
苹果官网推出的以旧换新活动,只要是苹果6以上的机型(包括6)都可以参与以旧换新活动。那么,苹果手机哪里以旧换新?
活动名称:Apple GiveBack 回馈计划
活动时间:不限
支持品牌:苹果6以上
iPhone如何以旧换新?
网络预约-到店置换-现场评估报价-确认置换
高价回收、方便快捷、数据信息安全、科学环保
④ 洋泾中学的宿舍怎么样
住宿的硬件设施算还可以..
每人一张床一个柜子一个书桌,
有3个人的房间6个人的房间,随机分的,
唯一的缺点就是现在限制用电..诶..不过有自修教室可以让你看书什么的..
离学校挺进的...就在对过的小区里..
宿舍有宿舍大妈管..没老师住..不过每天都会有老师来管晚自修..
2个宿舍一间卫生间..含浴室..厕所..洗衣间和晾衣间..
男女宿舍2幢楼...不过操场可以让你们偷情= = 哈哈..
是在小区里的 所以周围没啥店..要么出小区..也就在学校周围了..
晚上6点半以后就晚自修不能出去了...
(突然发现今年的小孩最重要的时候也要到了啊...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啊..我已经是学姐了...哈哈)
⑤ 洋泾中学介绍
历史沿革 洋泾中学 创办于1930年秋,系当时 浦东 地区唯一的一所市立中学。创办人 张载 伯,任第一任校长。初创时,因缺少办学资金,连最基本的校舍亦无一间,借用震修小学(后为 浦东新区 第二中心小学校址)西北角的一幢二层楼房及北面的一幢平房办学,两幢房子的西面有廊檐相连。二层楼房作教学用房,平房作宿舍,与震修小学 同门 进出。校舍中间是共用的操场,与南面的震修小学 遥遥 相望。因借用的校舍坐落在震修支路上,属浦东洋泾区所管辖,故把 校名 定为“洋泾初级中学”。教职员工共十余人。任课教师多由当时浦东地区知名学者兼任,或聘请浦东工务局工程师担任,师资力量强。校长张载伯曾东渡日本访问,教务主任兼班主任 张楚 云曾任惠南小学校长。值得一提的是 陈歌辛 ,在1930年至1937年间任学校音乐教师。1932年,他为早期校歌谱曲,作词者是当时教务主任张楚云和 上海市 教育局局长顾毓秀先生,现已作为无形文物被 上海 历史博物馆珍藏。 抗日战争 爆发后,陈歌辛参加了上海市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创作了《不准敌人通过》等爱国 歌曲 ,还谱写了 《天涯歌女》 等驰名歌曲,还为 周璇 创作了 《夜上海》 等广为流行的 抒情歌曲 。解放后他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 专职作曲,为《和平鸽》等影片谱曲。学校第一年招收初一1个班,学生41名。学校以“当好洋中先锋,为洋中争光”勉励学生,学习风气浓厚。1933年7月,首届初中生毕业,正值上海全市中学试行集中 会考 ,19名学生连续3天前往清心女中(现南市区陆家浜路上)大礼堂参加会考,结果全班总分名列前茅,于是“洋中”顿时 名声大震 。1937年“八·一三”淞沪之战爆发,日寇炮击浦东地区,教学用房被毁,上海市社会局命令停课辍教,学校遂搬迁到浦西租界。初假马浪路通惠小学(今马当路217号马当路小学)过渡,易校名为“私立江东初级中学”,设3个班级。1938年2月,又搬迁至 九江 路美最时大楼(今九江路210号),增设2个班,租赁 福州路 科学大楼(今福州路山东路与福建路中间的390号外文书店)扩大办学。未逾年,学校又在山东路有正大楼三楼扩招2个班。1941年8月,又迁福熙路232号(即以后的金陵西路232号),借用米店业主 吴建 嘉 石库门 二层楼房为校舍。东、西厢房各分隔为二,客堂间也辟为教室。门外的一段弄堂,以铁栅与居民隔离,与门内的天井连成一片,作为课余的活动场所。校舍狭小,不敷教学之用,另借学校西首不远处一位姓易的私人牙医诊所二楼作教师的办公室、宿舍。迁址福熙路后,增设小学部,更校名为“私立江东初级中小学”。至此,校址由分散三处趋于相对集中,教学质量相应提高,学校面貌有所刷新。洋泾中学在浦东地区名望较高,很多西迁的市民仍 慕名 将子女送往“江东”就读,初中3个年级 连同 小学部共有学生550余人。1942年秋,改聘 高克 继为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 后,上海市教育局宣布接管复校。1946年1月,经地方人士协助,几经周折,择定浦东俞家庙( 潍坊 西路志忠里)为临时校舍,恢复校名为“市立洋泾初级中学”。因庙舍 破旧不堪 ,1946年初,教育当局拨款一部分作修理费,不敷之数得浦东银行经理满志云及地方人士顾志良等支持募捐才完成修缮工程。同年2月,俞家庙改称第一部,招收初一、初二各1个班;洋泾镇私立洋泾初级中学被并入,改称第二部(设在宝仁堂,后独立为 建平中学 )。1946年夏,招收高一,更改校名为“市立洋泾中学”,为全市18所市立中学之一,浦西总部全部迁回俞家庙。校舍极其简陋,以竹 篱笆 作 围墙 。教学区主要设在侧院的二层回形楼内,侧院和庙堂相隔一墙,开有一门相通,庙堂的偏殿也设有2个班级。教室内保持原格局,尚有菩萨若干尊,主殿内偶有佛门子弟 诵经 ,其声清晰可辨。学生自携板凳上课,初时共有师生员工393人,至1948年搬迁前,师生员工已发展到792人,有不少是慕名过江寄宿求学的浦西的学生。初时宿舍设在俞家庙二楼及阁楼上,后来,寄宿人数增加,女生住宿仍在俞家庙 校内 ,另租陆家宅桥(以后改称 张家楼 )民房供男生寄宿。当时教学区与宿舍之间田陌纵横,路途可谓远矣。1947年秋,经全校师生再向社会募捐,购得钱家巷土地14.5亩,其范围在现校园内东起中央大道,南面在现围墙北面,西至潍坊路19弄(今拓宽为崂山西路),北端在今图书馆、宿舍楼南面。1948年,先后落成东西走向条状二层教学楼一幢,二层宿舍楼一幢。至此,洋泾中学才有了初具规模的校舍。嗣后不久,为满足教学需要在西北端建造一排各为30平方米的木结构平房4间作教室。但条件还是很差,上化学、物理实验课,需乘 舢板 过江转乘公共汽车到 向明中学 。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如今的洋泾中学,声名远播,跻身上海名校之列。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下,洋泾中学秉承良好的校风,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探索和改革新的教学方法,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洋泾中学在贯彻严谨治教的过程中形成了 责任教育 、科技教育、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 ,普及艺术,发展体育等办学特色,这是几代洋泾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晶。学校历经70余年,数度移址,现校园占地35878平方米,校园内建筑布局合理整齐, 绿树成荫 ,花草茂盛,假山、连廊、喷水池、雕塑点缀其间,环境幽雅,鸟语花香,真可谓洋中花园。“校园八景”有放飞亭、后花园、 九曲桥 ,藤萝架、老梧桐群、校魂古松、 罗马式 柱廊、0499号古银杏(在学校旧址),成为学生无声的师长。学校是国家教育部命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有天文台、纳米与原子物理、激光、机器人、创造发明、 无土栽培 、TI图形、计算机 三维动画 等41个实验室和专用教室,开设70余门选修活动课程,成立心理、文学、辩论、英语等3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明理立志,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体验,在 校园文化 中培养 人文素养 ,感其情,陶其性,明其理,健其身。今天学校欣逢盛世,又处在改革最前沿的浦东新区的中心,发展前景辉煌。天时、地利、人和是历史赋予的机遇,创新、务实、进取方可造就洋中未来辉煌。在社会各界、四方校友的 鼎力相助 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洋泾中学必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日常活动以及节庆日 洋泾中学并非一所“死读书”的重点高中,身处日新月异的大城市中心地段的高中学校,洋泾中学在不同时段将会举行不同的活动,例如洋泾杯足球、 篮球比赛 ,乒乓比赛,羽毛球比赛等等,在元宵等节日会举办活动,并且学校还有 交谊舞 比赛等等,还有合唱比赛,五月歌会等团体性的比赛,还届时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等等,可谓一所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⑥ iphonexs系统卡顿在上海洋泾街道附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卡顿在那里,那也就重新启动试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的话,只有拿去修理了
⑦ 洋泾浜语的中国的洋泾浜语言
中国的洋泾浜语言,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协和语两种,而又以洋泾浜英语较典型。
洋泾浜英语是18世纪初期形成的,其使用的地点主要是广州、香港、上海,也使用于其他通商口岸,如宁波、海口、汉口、芜湖、北京、南京等地。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开头用于业务上的联系和买卖交易,如用于供外国人购物的零售商店,后来也用于中外人士互相接触的别的场合,除了佣人和商人之外,较高阶层也有使用洋泾浜英语的。
⑧ 苏州人讲:“洋泾浜”,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什么是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pidgin),又称作“比京语”或“皮钦语”。 在汉语交谈中,不时夹杂外语,这样的语言形式,最早流行在20世纪初的上海滩,当时被人戏谑的称之为“洋径浜”。
洋泾浜语言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是单向的,即在土著学习欧洲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其底层是土著语言,决没有以欧洲语言为底层的洋泾浜语。
【例子】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将“三本书”说成three piece book,其汉语底层表现是:有量词piece;名词无复数,book不用复数形式;没[pi:s]这样的音节,所以piece读成[pisi]。
[编辑本段]“洋泾浜”一词的起源
“洋泾浜”一词的来源可能与老上海的苏州河的一条支流——洋泾浜有关。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建立以后,洋泾浜成为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沿岸也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也是英语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洋泾浜英语”英语称为pidgin English。而英语pidgin 与 pigeon 读音和拼法都相近,又被误为pigeon English,译成中文,就变成“鸽子英语”。
补充介绍:洋泾浜
洋泾浜原是旧上海的一处地名。上海人将那种能通舟楫的小河称之为“浜”。洋泾浜是一条通黄浦江,与苏州河平行的小河,位置即在今天的延安东路处。
1843年上海开埠后,来上海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者,欲在上海占有辟设租界,于是威逼当时的清朝官员,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签订了卖国的《土地章程》,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的土地批租给英国商人,而洋泾浜以南的土地则约法国人霸占,分别设立了英租界和法租界。于是乎洋泾浜不仅成了英、法租界的分界线,亦成为沪上租界、洋场的代名词。
[编辑本段]中国的洋泾浜语言
中国的洋泾浜语言,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协和语两种,而又以洋泾浜英语较典型。
洋泾浜英语是18世纪初期形成的,其使用的地点主要是广州、香港、上海,也使用于其他通商口岸,如宁波、海口、汉口、芜湖、北京、南京等地。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开头用于业务上的联系和买卖交易,如用于供外国人购物的零售商店,后来也用于中外人士互相接触的别的场合,除了佣人和商人之外,较高阶层也有使用洋泾浜英语的。
[编辑本段]洋泾浜语使用的范围
洋泾浜语言在一个社会中通行的范围是有限的,大致只使用于使用洋泾语是不同语言的人有必要相互交际的场合,而不用于同属一种语言的社团内部。不过,洋泾语是因实际需要产生的,在某些场合也是非常实用的。1912年上海出版的《上海旅游指南》(英文本)说:“你千万不要认为鸽子英语读音可笑,语法错误,但它确实是上海最为实用的英文,否则你一定会闹出许多笑话。”
目前了解比较多的洋泾浜语言,大多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在世界各地通商和扩大势力的结果。欧洲人和当地居民交际时,为了互相听懂交谈的内容,谁也不讲究华丽的词藻或严密的语法,而都希望有一种简便的工具。这样,土著语言中逐渐或严密的语法,而都希望有一种简便的工具。这样,土著语言中逐渐混入欧洲语言的因素,形成一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都十分简便的语言。
中国使用洋泾浜语的地点主要是广州、香港、上海,也使用于其他通商口岸,如宁波、海口、汉口、芜湖、北京、南京等地。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开头用于业务上的联系和买卖交易,如用于供外国人购物的零售商店,后来也用于中外人士互相接触的别的场合,除了佣人和商人之外,较高阶层也有使用洋泾浜英语的。
[编辑本段]洋泾浜语的历史
洋泾浜英语的历史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诞生期:1715—1748年,诞生于广州和澳门;
早期:1748年—1842年,使用于广州;
扩展鼎盛期:1842年—1890年,使用于香港和各地通商口岸;
衰落期1890年至今。衰落的原因除了英语教学逐渐普及,
一般人宁可使用较纯正的英语外,还有别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关系。不过在本世纪前半期的上海,在与外国人接触的华人中间,洋泾浜英语还是相当活跃的。当时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内部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往往因使用的场合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只是以满足最低限度的交际需要为目的。
上海洋泾浜语的发展历程
在19世纪末,上海还出版有《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之类的书籍,由此可见其被承认及推广普及的程度1921年出版的一本《上海旅游指南》是这样看等洋泾浜英语的,它说:“洋泾浜英语虽然读音不标准,语法也错误百出,但它确实是上海最实用的英文,否则,你一定闹出许多笑话。”
洋泾浜英语在上海的流行,遂由“洋泾浜英语”而演为“洋泾浜话”,进而衍生出“洋泾浜”一词所谓“洋泾浜”一是指那些词义被衍化,语法、语音不规范的语言:二是指那种带中国腔调,使用汉语组词规则的蹩脚英语;三是指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外地上海话,最后,上海人对那些不伦不类的性格和行为、以及蹩脚模仿的事物,都以“洋泾浜”一词以蔽之。如果你作为一个外地来上海旅游者,在与上海人交往中,被责之曰“洋泾浜”,那一定是在言行中有不符合上海人习俗而显得不伦不类之处,因此而被上海人善意地进行嘲讽了。
[编辑本段]洋泾浜语的特点
特点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全面简化和杂糅。
【例子】社会下层的车夫、小贩、搬运工等,甚至只能说个别必需的词汇,如也司(yes,是的)、温大拉(one dollar,一块钱)、铜生斯(一分钱的铜币。“生斯”是cent的译音)、哈夫哈夫(half half,利益均分)、生发油抹来抹去(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long time no see(长久不见)等。
有一种以说洋泾浜英语为职业者,称为“露天通事”,大致是由转业的西崽、马夫等组成,专在马路或游览场所,为初到上海的水手、游客等外国人,充任临时译员和向导。
在《华英初阶》之类学习英语的教科书出版前,上海曾流行《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之类书,民间还流行便于记忆的歌诀。
【例子】下面一首著名的歌诀见于汪仲贤所著《上海俗话图说》(上海社会出版社,1935年):
来是“康姆”(come),去是“狗”(go),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 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糯”(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翘梯翘梯”(吃tea吃tea)请吃茶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帐王八“蛋风炉”(damn fool),
“那摩温”先生是阿大(number one),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麦克”(very much )钞票多,“毕的生司”(pet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
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
此类歌诀多是宁波人所作,所以最好用宁波话诵读。
下面举两个典型的洋泾浜英语用例,先写出洋泾浜英语,次写标准英语,再用汉语翻译。
【例1】 My go topside. He have go bottomside.
I am going upstair. He has gone downstair.
我到楼上去。他到楼下去了。
洋泾浜英语的两个句子从标准英语的立场看,动词时态用错,代词未用主格,并且出现了英语中根本没有的topside(汉语“上边”的字译)和bottomside(汉语“下边”的字译,英语无此词)这两个词。但是从汉语的立场来看,这两个句子似乎没有错误,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汉语没有时态和格的问题,并且用“上边”表示楼上,译为topside,用“下边”表示楼下,译为bottomside,也说得通,听得懂的。
【例2】 Afternoon my come.
I'll come in the afternoon.
我今天下午来。
从标准英语的立场来看,头一个句子的时态、格、词序、句子成分(afternoon不能直接作状语)方面都有错误。但是从汉语的立场来看,时态和格固然不必顾及,词序也没有错,“下午我来”是很正常的词序,并且时间词“下午”也可以直接作状语的。
这两个例子说明,洋泾浜英语的造句思想是从汉语出发的,或者说洋泾浜英语的骨头是汉语的,肉是英语的。
[编辑本段]补充:洋泾浜字、洋泾浜协和语
在上海开埠后不久还流行——“洋泾浜字”。
华人和洋人接触交往初期尚无英文教育,华人对英文26个字母颇能学舌,但是因为拉丁字母字形与汉字迥异,难以描摹,所以选用26个汉字部首,如、丨丿凵等来代表26个字母,用于拼写。这种文字清道光末年盛行于下层社会。咸丰时刘丽川领导小刀会起义,为对清政府官吏保密,曾以此种洋泾浜字与洋人通信。
洋泾浜协和语是日军侵占东北期间(1905—1945)在东北产生的一种汉语和日语杂交的语言,其特点是不少词汇和语法结构,尤其是词序用日语(宾语前置于动词)。
【例子】“优秀大型货物船热田山丸大连着……”其中“着”是日语词“到达”的意思,这是个动词,却用在宾语后。类似的例子还有“日小铁工业满洲移驻”、“日邮便业务协定修正”等。协和语主要使用于东北铁路沿线,尤以大连为最。协和语只使用于汉族人之间,这与洋泾浜英语使用于英美人和中国人之间不同。因为协和语是由学校强迫教学日语引起的,所以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和城镇居民用得较多,并且也用于报纸的新闻报导、教科书等出版物上。本世纪50年代协和语仍可在口语中听到,60年代以后已趋于消亡。
旧时代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虽然早已不用,但是其中的某些词汇仍然一直沿用至今。
【例子】上述歌诀里的瘪三(“毕的生司”的缩减形式)、那摩温、麦克麦克。“刚白度”(即“江摆渡”)
[编辑本段]新洋泾浜语
随着上海的进一步改革开放,随着上海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的街头正流行起一种新的“洋泾浜”。
【例子】在街头很可能听到这样的话:
“HI好处不见了,听说你换了个COMPANY(公司)工作”?
“是啊,是当SECRETARY(秘书)”
“那SALARY(薪水)一定不少吧”?
“二百块US DOLLRS(美金)”。
“明天,我们老同学有个 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你来吗?”
“OK,我一定来”。
“BYE—BYE(再见)!”,“BYE—BYE(再见)!”
这种 “中夹贡的“洋泾浜”语言,尤其在上海的年轻人中间颇为流行。由于年轻人在学校都学过些许英语,掌握有一些英语单词,在相互谈话中或为了缩短句子,或为了有些词用中文不好意思说出口(如“钱”啦、“性”啦等等,像MONEY、SEX来说)或有些事物本身便是从国外引进的(如PARTY、COMPANY等),于是使用英语夹杂入谈话右去。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甚至是为了要装出自己学问高,有意在谈话中要夹几个英文词,实际上他也只认得这么十来个英语单词,这就实在是“洋泾浜”得很
⑨ 乘地铁2号线怎么到洋泾中学
世纪大道站12号出口出来,过马路到96广场,一直沿着走,看到齐鲁大厦,不用过马路,右拐,沿着一直走下去,要过两次马路。第一个没有红绿灯(要注意转弯的车)。再往前走一点有个车站,有站牌的,然后就是一个全家超市。再往前走,过第二次马路,有红绿灯,过去以后有一个KFC,再直走,有一个新亚大包,再是一路店铺(大约走5分钟左右),就可以看到上海市洋泾高级中学的校牌了。
⑩ “避免译文中的洋泾滨口吻。”中的洋泾滨口吻是什么意思
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即混杂英语,混合英语,英汉夹杂语,母语或者其他语言与英语混合在一起说。洋泾滨英语也叫皮钦语,为英文“pidgin”的音译,俗称“洋泾浜”(源于上海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属于“混合语”,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从纯粹语言学的观点看,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语言。皮钦语一旦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交际语,它就开始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成为共同交际语言或独立语言。
Pidgin English 而这个词指的是洋泾浜英语 是解放前在上海洋泾浜地区流传的一种中式英语,也泛指所有中式英语。例如, 上海话中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是原上海县城(今人民路中华路内)北郊的黄浦江支河,在江东(今浦东)的叫“东洋泾浜”,于上世纪20年代被填平,今天已很难找到它的遗址了;在浦西的叫“西洋泾浜”或“洋泾浜”,它也在1915年被填平改为马路,最初取名“爱多亚路”,1945年后一度易名“中正东路”,即现在的延安东路。 1988年建成的黄浦江隧道就是基本上沿着旧洋泾浜河道进入黄浦江底的。
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其南界线就是这条洋泾浜。1848至1849年间,美、法租界相继建立,法租界的北界也是洋泾浜。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改称为“公共租界”。于是,洋泾浜就成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在南京路、福州路的商业街、文化街尚未形成之前,洋泾浜沿岸就成了上海最热闹的 “夷场”。如上海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新式茶楼“丽水园”,上海第一家徽戏馆“满庭芳”,第一家京戏馆“丹桂茶园”等皆出现于此。另一方面,当时上海道与租界签订的有关租界的法律协定也多以“洋泾浜”命名,称之为《洋泾浜XX章程》,因此,“洋泾浜”一词早期含有“租界”、“洋场”的意思。
【产生】
上海的租界建立以后,原开设在广州、香港、澳门、南洋等地的洋行,以及在本土的外国公司纷纷转迁上海或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由于中西语言上的隔阂,一些原在洋行任职、粗通英语的广东籍买办也随着洋行进入上海充当外国人翻译或华洋贸易的中介人。同时,上海的本土及其他籍商人为了能与外商直接往来跻身上流社会,开始学习简单的英语会话。从此,上海地区开始流行带有浓重乡音而又不遵照英语语法的中国英语,即“洋泾浜英语”。姚公鹤先生在《上海闲话》一书中是这样对洋泾浜英语下定义的:“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姚,P18)。”相传,从事此业者有三十六人,名曰“露天通事”,他们大多为无业泼皮、马夫之流。当遇到外国水手或初到上海的洋商外出购物时,他们就自荐做外国人的向导,从中渔利。其实“露天通事”素以无赖著名,究竟是否只有三十六人,并无正史为证。只不过像郑子明、范高头等著名人士有三十六人,而事实上其他无名泼皮者甚众乃至无法统计。
外国人初来上海时,华人与洋人打交道,语言的读音还能学舌,而外文字却难以摹拟。于是有些聪明人就以中文部首中的丶丨丿一凵等代替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据说,小刀会起义期间,小刀会与租界的书信往来就是用中文部首的英文写成的,而且还真的避开了清政府的耳目。这或许也可以称之为“洋泾浜英语”,只不过由口头形式转向了书面形式。
李敖也曾在《鸽子·囮子·凯子——狱中给女儿的信选刊三十七》一信中谈及洋泾浜英语,信中颇有嘲笑的意味:“Pigeon-English也叫 Pidgin-English,就是洋泾浜英文,洋泾浜是上海附近的一个地方,最早跟英国人做生意的中国人,说英文说不好,自己用中文的意思造出不通的英文,就叫洋泾浜英文。比如说‘人山人海’该是英文的huge crowds,但说成people-mountain-people-sea,就是笑话了,这就是洋泾浜英文。”
“洋泾浜”三字集中地反映了租界华洋杂处的社会文化特征,在上海地区英文专修学校和更高级的大学尚未成立时,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和本地居民普遍都使用这种语言。在英文中,所谓的洋泾浜语被称为Pigeon English,即“鸽子英文”,也叫Pidgin,即皮钦语,转指不同语种的人们在商业交往中发展而成的混杂语言。这种沪版皮钦语一度广泛使用于沪上,连正宗的英国佬到上海落脚,也得先从师学几个月“洋泾浜话”,这样才算通过初步的语言关。对普通的上海市民而言,掌握洋泾浜英语的难度似乎并不太大。由民国时人汪仲贤撰文的《上海俗语图说》中曾记载了洋泾浜歌诀:
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
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靴叫“蒲脱”鞋叫“靴”;
洋行买办“江摆渡”,小火轮叫“司汀巴”;
“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东洋车子“力克靴”;
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帐王八“蛋风炉”;
“那摩温”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
“麦克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
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
…… (汪,P2)
也有的类似歌诀中加上“一元洋钿 ‘温得拉’(one dollar)”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得清楚,就是该歌诀须用宁波人的甬音念来,更为原汁原味。这也间接反映了宁波生意人在上海滩的地位。一般在上海市民观念中地位较低的“江北人”,在生活中使用洋泾浜语的机会要少得多,即使有拉黄包车的脚夫和洋顾客讨价还价,有时做个手势也就足矣。倒是一些洋商开办的工厂里,由于许多工作用语和器具材料皆为舶来品,不少老工人在干活中,往往会夹杂一些洋泾浜语。例如在旧上海闸北电厂,常能听到诸如“格只凡尔(valve阀门)要修了”,“做只猛格”(mark做个标记)等话语,有时需要到车间里楼梯小平台干活,大家也都习用“格兰汀”来形容,即指“go to landing”之意。这种在上海工厂中形成的特殊语境,与讲话人自己是否明白英文原意己完全无关。
喜欢在嘴里吐出一些洋泾浜英文字句的人,多半对英文一窍不通,才会人云亦云地凑几句来赶时髦。例如:
——外国主人回家,看见玻璃窗打碎了,便问仆人缘故,仆人很流利地用“洋泾浜”回答:“inside(里面)吱吱吱,outside(外面)喵喵喵,glass(玻璃)克郎当!”洋主人一听就乐了,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
——洋行老板让中国司机到大光明电影院买电影票,司机空手而归,指手划脚地告诉老板:“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 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老板也听懂了:人山人海,今天看不成了,明天看吧,明天看,还是那个影片!
据近人研究,洋泾浜语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是植入的英语词汇有限,大概在七百余个单词,所以一词多用和一音多义现象严重,如my可以与I,we, mine,ours等同义通用,同样“店、船、夷皂、羊、汤、样,少破能该六字云”,即shop,ship,soap,sheep,soup, sample一律读作“少破”;其次为英语语法中国化,一般不使用介词,如把“很久没有见到你”说成“long time no see you”等。
【掌故】
洋泾浜英语在当时上海人生活中的应用随着洋泾浜语的普及而不断增多,而且同一个词会不断演绎以应用到各个方面,例如用“邓路普”暗指人厚颜无耻(“邓路普”为英国生产的轮胎品牌,因其质量好故当时人认为其橡胶很厚,其实邓路普轮胎是质薄而牢固的)。以下举两个较为典型且当代仍在使用的例子。
1、枪势
当时的上海人常把“混日脚”讲做“混枪势”,到今天也还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但是大多数上海人已不知道“枪势”的来历和含义了。其实枪势是英语中 chance的音译,意译作“机会”、“机遇”讲,这个词又常在落袋(今称之为“桌球”)以及其它游艺项目中,所以“枪势”在成为上海语后也多作球艺术语。大家知道,落袋是两人(或数人)依次击球,根据球色顺序进袋计分。在游戏中,母球与子球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甲方击球没把子球击入袋中,而且还把母球击到一个十分有利于对方击球的位置,甲就会懊丧地说“Give you a good chance!”,意即“给了你一个好机会!”假如击球者是中国人,他就会说成是“给你一只好枪势!”康乐球是近代上海最普及的娱乐器具,康乐球的玩法与落袋略有差异,如打盘子把16(也有20、24、28、32)只小子成方形放置盘中,双方(也可四人)用同一枚母子(上海人称之为“老板”)依次击子,以击子入洞多者为胜。最初,康乐球术语“枪势”也多指有利于击球的位置,盘子略被打松后有利于击球的机会是很多的,精与此道者会充分利用几何学的sin对角、避子原理寻找击球进洞的机会,术语称之为“看枪势”。久而久之,“枪势”又成为评价人们球艺的俗语,后又演进为人的处世能力,如“格人枪势足来些”。在球台上指该人球艺精湛,而社会上则多指该人门路广、办法多。上海人把击球的圆棒叫作“枪棒”,因而人们认为“枪势”就是捏枪棒的姿势。虽然捏枪棒的姿势也是品评球艺水平的标准之一,但这种说法实为误传。
2、克拉
近代上海方言中把上等级的人或物称之为“克拉”。如上海方言讲:“格家伙克拉来些”,意即该人道行深且上品;又如“格件衣裳克拉来”,意即这件衣服做工、样式、面料等均属上品。这里所提及的“克拉”是英语“class”的音译,原义主要指等级、阶级,而英语中一般把上层社会称为 “class”。“克拉”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已很少见与使用,但60年代初,我国因自然灾害而出现社会的暂时不稳定,此时旧社会的一些沉渣泛起,一些旧社会的“克拉”者以各种方式宣传旧社会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黑道中的规矩和作案手法。这些旧社会的“克拉”们年岁都已大了,于是人们把他们称作“老克拉”。60年代初,“老克拉”是限于40岁以上,对旧社会涉世颇深者的称呼。“老”在上海方言中有年长的意思,同时又有“狠”的含义,之后“老克拉”又泛指涉世颇深、粗通黑道行情规矩的“老懂经”。6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文革初期,大概因为“老克拉”与旧社会资产阶级有关联而被归入牛鬼蛇神之列,人们弃之犹恐不及,“老克拉”的称呼也很少见与使用。但社会上又冒出一个与“老克拉”词义十分相近的词——“老的克”。有人认为“的克”是英语“stick” (文明棍)的音译,是由于旧时绅士常用而得名。也有人认为“老的克”应作“老狄克”,是国家行将进入文革动乱的谶语。60年代中期后,鲁迅先生被尊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而地位日显,谁反对鲁迅先生就是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反革命。1966年,张春桥在上海的地位日渐显赫,而张春桥曾于30年代化名 “狄克”攻击过鲁迅先生,于是在上层社会以及文化界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人希望能证实“狄克”即张春桥而哄张春桥下台,另一部分人则千方百计隐瞒史实以保张春桥,而民间(也只能是部分人)只知道中央和地方都在找一个潜伏在要害部门数十年之久的老奸巨滑——“狄克”,但根本无从知道“狄克”者张春桥也。于是上海俗语中出现“老狄克”一词以喻精于算计者。
【消逝】
“洋泾浜英语”毕竟是非正规语言,只能限于一时一地。二十世纪初以后,一方面随着留洋学生的大批归国,另一方面由于外语学校的普遍出现,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它已成为沪上人士形容不伦不类的人或事的代名词,带有明显的贬义。洋泾浜语在文化层次高的群体中逐渐消失,但仍在部分文化层次不高的群体中使用,并流传至今。直到今天,你还能听到有人把“给你点颜色看看”说成“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笔者高中时一同学则更进步一些,在此说法上加了个介词“to”,即“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
洋泾浜已被填平近90年了,它曾是河道早已被人遗忘,但作为俗语又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朱大可的《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里面有关于上海俚语的段落,很有意思。
····隐藏在当代上海俚语中的那些近代隐语记号,无疑是我们对殖民地鲁迅进行精神分析的一个文化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我注意到,那些描述商品和人性低劣性的语词在上海俚语占据了重要地位:"蹩脚"(BILGE,船底污水,引申为肮脏的、下三滥的、劣质的)、"大兴"(DASHY,浮华的,华而不实的,引申为假的、冒牌的、劣质的)以及"肮三"(ON SALE,二手货贱卖,引申为垃圾货、形容人的品质低劣)、"瘪三"(BEG SIR,乞丐先生,用来形容叫花子、难民、逃荒者等各式穷人,后引申为最广泛的骂人用语之一,)这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的俚语,组成殖民地上海的劣质性语境,它们试图为这个高度现代化的都市提供一种负面估量。
为了推销劣质文化和劣质商品,某种相应的欺诈文化应运而生了,这导致了那些用以描述欺诈事件的语词的连锁涌现:"赤佬"是英语"CHEAT"(欺骗)和中文"佬"的混生词语,一个鲁迅时代最流行的洋泾浜俚语(隐语);另一类似的名词是"小(老)开"(小(老)KITE,小(老)骗子之意,以后竟引申为对有钱人的泛称),加上"门槛精"(MonKEY精,猴子精,引申为聪明的、精明的)、"戆大"(GANDER,傻瓜,呆鹅,糊涂虫,引申为受骗者,现被北方人读若"港都")、"混枪势"(混CHANCE,混机会,引申为浑水摸鱼)等等。这些古怪的华洋双语式隐语,汇聚成了殖民地上海的欺诈性语境。
····基于骗局的普遍存在,某种专门揭发骗局和隐私的"花边文化"被创造了出来,同时,诽谤和中伤也蔚成风气。租界小报为了取媚读者,大量散发此类文字,成为中国新闻史的一大奇观。这是近代自由主义赐给殖民地上海的一项古怪礼物。洋泾浜英语"出蹩脚"(出BILGE,清出船底污水,原为黄浦江水手用语,后引申为向人泼污水,诽谤中伤)和上海本地土语"放野火"(用来形容某人到处诽谤中伤他人)就是两个范例,它们是殖民地上海的诽谤性语境的话语标志。 7这种欺诈性语境、劣质性语境和诽谤性语境的三重复合,描述了"殖民地综合症"的大致外观。它是对殖民地情欲、租界自由主义和革命语境的最激烈的价值消解,并把鲁迅逼入了令人绝望的困境。
····注【7】
这里公布的是我研究上海殖民地核心语词(中文和英语的混合结构,即所谓的洋泾浜英语)所得出的词源学结论(部份结果曾经在十年前发表在上海《采风》杂志),这些语词原先都是江湖隐语,以后才泛化为市井俚语,并且继续成为当下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它类似的常用语词的还有:
【嗲】DEAR,亲爱的,可爱的,引申为娇柔的,撒娇的,媚态万千的。
【轧朋友】GET朋友,搞女人,结交异性)("轧"是一个普遍运用的动词,可以进行各种自由组合,如"轧闹猛"(凑热闹)。
【拉三】LASSIE,少女,情侣,引申为妓女、卖淫者或生活不检点的青年女子。【慕客】MUG,流氓,引申为嫖客。
【大班】大BANKER,大银行家,引申为大老板、富豪。
【退灶私】退JUICE,本义为流氓退还敲诈得来的油水与钱财,引申为丢脸、失面子)。
【克拉】COLOUR,色彩,引申为时髦的、衣着光鲜的,现已少用。
【接(划)领子】接LEADS,接提示、接暗示、得到暗示("划"为上海方言,意为给出、抛出)。
【着台型】(衣)着DASHING,本义指穿着打扮很漂亮,后引申为出风头、自我表现,自我炫耀。
【哇塞】WORSE,更糟的,更恶劣的,被引申为专门形容心情的难受和恶劣。
【落佻】ROTTER,英国俚语,指无赖、下流胚、可恶的人、讨厌的家伙,名词。后转为形容词,意为无赖的、无耻的、下流的、卑鄙的。
【噱头】SHIT,大便、胡说、谎言、大话,蹩脚的商品或表演,引申为吸引观众的低级趣味的表演,引顾客上当的骗局,以及各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引人发笑的手段。
【嘎三壶】GOSSIP,聊天,闲谈。
【邋遢】LITTER,杂乱、四下乱扔的东西,在公共场合乱扔废物的人,引申为形容词:杂乱、凌乱和不修边幅。
大抵在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在广州口岸的中国人与西方人进行商业交往的语言称“广东葡语”,使用广州话注音。《澳门记略·澳译》即列举杨炳南口述、为清谢清高笔录的“广东葡语”,如国土称“哩”,公主称“必林梭使(princesa)”,首相称“善施(chancelle)”等。18世纪中叶以后,英语地位压倒葡语,于是产生以广东土音注读英语的所谓“广东英语”(西洋人称为Canton English)。这种“广东英语”为汉语和外语混杂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