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收鲜花么
A. 回民下丧可以摆鲜花吗花有规定吗形式有要求吗
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为在世的人,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亡者的信仰性质。
B. 什么是回族花儿
回乡花儿回族花儿俗称山曲儿,最早流传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大都为颂扬爱情忠贞、惩恶扬善、反映人民疾苦。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00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回族人民喜欢唱高亢、婉转、动听的民间高腔山歌——“花儿”。当你来到六盘山区和同心、盐池一带,无论是在盘山的羊肠小道上,牧羊的山坡上,还是在拔草的麦田里,打谷的禾场上,以及在送媳妇回娘家的驴背上,农家小院的炕头上,不时都能听到或男或女、或双或单、或领或合的花儿歌声。宁夏花儿又称“山花儿”、“干花儿”、“土花儿”。花儿形式灵活,曲调优美,不用乐器伴奏,即兴演唱,把手往耳后一搭,张嘴就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内容非常广泛。人们唱劳动,唱生活,唱家乡,唱爱情,唱未来…。有两首花儿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子拿来头割下,不死还是这个唱法。”、“白日里不漫花儿意不过,夜晚里不漫花儿睡不着。”漫花儿,已是回族男女老少生活、劳动、娱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 花店回收鲜花吗一般几折回收
大多数都会回收,要看你的花是多久的了。放久了白送人家都不要。
D. 回族葬礼可以送鲜花吗,急需,谢谢!!
任何人在他离开今世无常的时候,他带不走任何东西。送鲜花什么都不能。 -------------------对于信道者,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E. 回族人一般收什么礼物
回族风俗习惯
一、主要习俗
回族的生活习俗与"清真"融为一体。"清真"的宗教意义是"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习俗,十分讲求身心的清洁干净,质纯品正。
从用水来说,回族对生活用水十分讲究。在城镇自来水系统产生以前和现在的农村,家家都有砖砌加盖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时悬空垂挂,汲水前必须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为上,平时洗涤均用汤瓶、吊罐或勺浇冲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鸡、鸭、骆驼、鱼、兔等动物肉,忌食猪肉,不食猛禽猛兽及爬虫类动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义宰杀的动物肉,不食动物的血。
二、饮食
回族群众主食为面食,其种类繁多,如馍类就有花卷、塔锅盔、糖酥馍、油酥馍、烘馍、蒸饼、各种花样的蒸馍、油香(油炸饼)、各种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条类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条子、片片揪面、韭叶切面、拨刀子面、炒面、蘸片子;带汤吃的有烩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面、面条、面旗子、臊子面、拌汤;此外还有搅团、凉粉、粉汤、凉皮子、面精、饺子、粉汤饺、包子、油塔子、肉龙、油炸糕、火烧、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腊牛羊肉、酱牛羊肉、煮牛羊肉、羊杂碎、凉拌牛舌、全牛汤等。逢年过节或嫁娶喜庆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传统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兴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旧社会,回族家中的饭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里不过问做饭问题,只等妻子端饭上桌,吃饱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个别人干点辅助工作。70年代 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不少丈夫能主动下厨与妻子共同做 饭,有些双职工家庭,谁早回家谁做饭。1990年调查86人,其中妻子做饭的占21.24%,父 母做的占1.74%,丈夫做的占1.24%;74.78%的人回答谁有时间谁做饭,其中30岁以下 占60%多。
三、饮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获砖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还添加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枸杞、桂圆等辅料。一般老人在晨礼之后先喝茶。各家各户都有 盖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给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红糖砖茶、白糖清 茶、冰糖窝窝茶,尊贵的客人要放八宝茶或三香茶。沏茶讲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当着客 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喝茶时,边刮边喝边添水。除喝 清茶外,还饮用一种不用茶叶的茶,叫"油条",即将牛、羊油炒熟,加面粉炒至微黄,加葱 花、盐末等,三者拌均,饮用时用沸水冲泡或煮沸用,这是回族人外出时食饮兼用的一种方 便饮食。
四、服饰
回族讲求"服饰净,居处净"。服饰偏爱白色,婴儿用白布包,长大戴白帽,归真(死亡) 后用白布裹尸。因白色不藏污垢,发现不洁之处便于及时清洗。
焉耆回族妇女都精于针线活,特别擅长绣花,绣工精细,枕头、马甲、鞋、婴儿的裤子、 帽子甚至男人的袜跟上都绣上花、昆虫。姑娘出嫁后,能取得"上炕的裁缝,下炕的厨师"称 号,才能算是个好媳妇。中年妇女多穿短装,上衣上窄下宽且长,一般都是过膝盖或达到膝 盖;头戴发网,有的则蒙上棕色或白色的头巾。青年妇女爱穿颜色鲜艳的服装,不少少妇、 少女穿的肚兜、夹袄、棉袄、坎肩的胸部和裤脚上都绣有各式各样的花边,头扎红、绿色丝 绸头巾,脚穿绣花鞋。年老妇女喜欢青、黑两种颜色的布料,服饰纯朴、素净。
60年代前,焉营的回族男子服装多肥大,外衣为黑色,内衣为白色小褂,对襟直领,锁 扣、外穿坎肩;裤子多用黑色,长及脚面,扎裤腿(青年不扎);一般常戴白色小帽。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已发生很大变化,除一些老年人还循旧俗外,一般青年人大多穿中山装、军便服。80年代以来,流行西服、连衣裙和牛仔裤等。1990年,从各年龄段的115人抽样调查中,喜欢穿流行服的49人,占42.6%;喜欢穿西装的32人,占27.83%;两者 相加81人,占70.43%。根据伊斯兰教规要求,妇女的腿、臂、胸部都是绝对不能外露的,不论男女衣裤都要宽大些。但现在穿短袖、无领连衣裙、短腰窄裤管的牛仔裤的人日渐增多。经抽样调查,认为牛仔裤难看的32人,占27.82%;认为连衣裙难看的4人,占43%;认为违犯教规的12人,占10.43%;认为伤风败俗的2人,占1.74%;有72.17%的认为牛仔裤好看,可以穿。新式的时装被大部分回族青年所喜爱。
60年代后,焉耆回族妇女中只有老太太戴头巾,只遮发不遮面,中年以下妇女很少戴 头巾的。新中国成立前,妇女婚前多梳辫子,婚后改为发髻。新中国成立后,中青年妇女中 逐渐盛行短发。80年代,盛行烫发和披肩发。1990年,对77名具有各种职业、不同年龄的 妇女进行调查,有38.96%的人喜欢烫发、披肩发,有37.66%的赞成传统发式,认为女式 短发好的人占13.3%。
焉耆妇女向有喜戴饰物的习惯。过去女孩最迟在五六岁就要扎耳朵眼,开始戴银丝耳 环,买不起耳环的贫穷人家用粗细适中的茶叶棒涂上清油塞住耳朵眼,以防长严,有的女 孩十几岁仍用此法。除耳环外,金戒指、金手锅、玉锅、项链、发卡也都是回族妇女喜爱的装 饰品。经调查77位妇女,平日经常佩戴首饰的占51.95%,只有节日和会客才戴的占 23.38%,从来不佩戴的占18.18%,学生禁戴的占6.48%。在各不同年龄段的妇女中平日 经常佩戴首饰的,16-20岁的占20%,21-30岁的占30%,31-40岁的占32.5%,41- 50岁的占17.5%。
五、住行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国传统古典四合院建筑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点, 形成一种本民族的建筑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层木结构框架式的阁楼,楼前为木结构 "勾连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构件都有精细的雕刻,两侧厢房也是雕梁画栋,每一根椽 头都刻有花纹,过道对厅都是用木结构花格扇门组装而成。这种住宅要求门窗大、房屋开 间大采光好、所有的雕梁画栋雕刻以花卉图案。
70年代后,建房为土木结构平房,房上草泥抹顶,一般房屋布局是一明两暗三大间。 生活富裕户,住房分卧房、客房、厨房、库房等。生活差一些的人家虽然一切都较简陋,但仍 保留了较大窗口、大开间的特点。
过去,一般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70年代后,城镇大部分人家换上了新式床,只有 个别有老人的家,还有土炕;农村家庭,新式床、木板床、土炕并存。1988年,对110人抽样 调查,欢迎新式床的占77.39%,喜欢木板通铺的占15.65%,喜欢传统土炕的占6.96%; 喜欢炕的均是40岁以上的人。
家户室内都注重摆设,陈设整齐,窗明几净,庭院每日洒水清扫,室内常燃巴兰香等。 栽植葡萄、养花是焉耆回民的传统习惯,家家葡萄架成荫、院子里花草繁茂。
离城较远的农村,人们上街多骑毛驴,或坐毛驴车。80年代,由于生活改善,年青入外 出骑自行车、摩托车。要是全家上街,部分人家乘上小四轮拖拉机,部分人以毛驴大篷胶轮 车代步。每逢星期日,镇内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如潮涌。
六、婚姻
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不管有无亲属和血缘关系,只要吃过同一个人的奶(母亲或 奶妈),都不能通婚。双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如遇特殊情况也可以通婚,但非穆斯林一 方必须改信伊斯兰教。
回族人结婚必须举行宗教仪式,婚姻才算合乎教律。回族的婚礼喜庆热闹,但不奢华。 70年代前,回民联姻过程中的求婚、允婚、纳聘、证婚虽说礼节繁多,但很讲节俭。一般男 女青年婚事由父母包办。先由男方请1-2位媒人带着糖、茶、干果等四色礼到女方家提话 (说媒),女方家经过了解男方家情况,并向至亲和女儿征求意见,如果不中意,在媒人第二 次上门时,婉词回绝,并退还礼物;如果还需进一步了解,则托词延缓几天给话,一般在媒 人第三次上门时,要作决定,如同意,女方父母就给媒人明确表示,并提名点定另2位媒 人,加原提话的媒人共为四大媒人。然后由男女家请四大媒人共商下聘定亲事宜。定亲礼 随男家心意,一般是4套衣服。80年代,多是8块布料。定亲后,通过媒人串连决定送大礼 和结婚日期。大礼由女方提出礼单,通过媒人与男方家反复相商确定,在送大礼时决定结 婚日期。然后男女一同去领结婚证。结婚前二三日,媒人给女方家送催妆(一般为一套棉 衣)。
结婚这天,男女家都要搭喜棚,招待亲友。上午女方家先给新娘绞脸(即把新娘脸上额 前的毛发除去),再打扮一新,然后打发新媳妇的弟弟或者小侄儿到男家新房门上去钉门 帘(表示女方己准备好,即将发亲)。这时,新女婿由陪女婿(伴郎)及至亲好友约10多人, 前往女方家娶亲,娶亲队伍到女方家后,先认亲,然后由阿訇念"尼卡哈尔"(证婚词)。阿訇 念"尼卡"中询问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妇,男方自己回答,女方由至亲(窝其力)代答。从 1950年起,阿訇念"尼卡"时,必须询问是否领过结婚证,到此证婚仪式结束。发亲前,先由 娶亲来人将小面值的红包和糖果、花生、干果向围观的人众撤布,然后新媳妇由已婚至亲 妇女作伴娘,另有女方至亲送亲,并带上嫁妆。喜车快到男方门前时,男方客人耍公公、婆 婆,要给公公翻穿皮袄,倒骑毛驴,背上插扫把,脸上抹黑灰;给婆婆戴纸糊高帽,耳朵上挂 两串红辣椒。公公前往迎亲,婆婆在采棚前候亲。过去,迎送新娘还有"姑不娶亲,姨不送 亲"的说法。晚上,要闹洞房(叫耍床),一般只限于青年和小辈之间,现在改为参加婚礼的 青年人和新人一同唱歌跳舞,越热闹越好。
第二天清早,娘家弟弟给新媳妇送睁眼包子,以示父母关心女儿,同时新女婿由陪女 婿陪同到岳父家行谢礼,并在岳父家吃睁眼包子。有的亲友和好事者还在个别包子中包上 盐巴、辣椒等物,以试探女婿是否精明。夹上盐巴或辣椒馅的包子,只要咬开,不管多么难 吃,新女婿都得吃下去,也会引起一场哄笑。吃完睁眼包子后,由送亲的人领着新媳妇一一 认婆家的大人、小孩。中午,娘家人要携带礼品去婆家"下堂"。第三天,新婚夫妇和公婆到 女方家拜谢新娘父母,叫做回门。此后,婆婆还要带着新媳妇到娘家各亲戚家去认亲。
婚后如感情不和允许离婚,离婚后的妇女要等一百天后才能改嫁,这叫"守限于"。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让双方重新考虑是否复婚,另一方面是查看妇女是否怀有身孕, 以免酿成不必要的纠纷。
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后,嫁娶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男女青年多自由恋爱, 但在婚礼形式上仍然保留着传统风俗。
七、命名
焉耆回族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有一个"经名",习惯上把这种名字叫"小名"。婴儿出生 '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时请阿訇念经起名,男婴一般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史上的先 圣、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穆罕默德的父亲)、"木合买"(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堂弟)等;女婴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史上的妇女名,如"海迪车"(穆罕默德的妻子)、 "在乃拜"(穆罕默德的另一妻子)、"法图买"(穆罕默德的女儿)等。命名时,阿訇要询问家 人,避讳长辈中的同名。也有以出生时间命名的,如"主麻"(星期五聚礼日)、"古尔邦"(古 尔邦节日)、"潘闪"(星期四)。儿童入学或成年步人社会时,都要起官名(学名)。
焉耆口语中经名的最后一个字往往儿化,而且通过儿化给这个名字增添了一些亲呢 的感情色彩,如阿舍儿、海姐儿等;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家长非常疼爱孩子,在经名外又有 爱称小名,如燕燕、蛋蛋、豆豆、二姐、三姐、四娃、大头等。
经名的叫法与阿拉伯语有很大变异,如回族命名中往往选择较为简短的经名,凡是超 过3个字的,在口语中都有意无意地压缩在3个字以内,如经名"而不都拉"成了"而不 都"、"穆罕默德"成了"木合买"或"穆罕尔"。回民起官名(学名)时,旧社会家中兄弟多的有 用"福禄寿喜"、"荣华富贵"、"仁义礼智信"和"龙虎豹彪"等排行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 人名有解放、建新、建国、学兵等;80年代,给小孩命名多用单字,如男孩叫晶、敏、锐、卓、 渊、涛、斌、波等,女孩名琼、静、援、萍、莉等。
八、割礼
回族男孩10岁左右要作"逊奈提"(行割礼)。割礼这天要请阿訇过"也贴",邀请亲友前来祝贺。
九、丧葬
回族主张简葬、速葬,提倡"入土为安"。当一个回民"无常"了(死了)后,就要及早安 葬,以求得落土安然。所谓"亡人盼土"就是回民共同的丧葬观。一般对年老、病重的人早 就准备了丧事,当天"无常"就当天埋,不得已才拖延一天。
回民推行土葬,不用棺木,不穿寿衣,不放随葬品。人去世了,先给亲友报丧,亲友要前 往吊唁,吊唁来的亲友不论男女都戴白布孝帽或束白腰带。安葬前要做好四件事:一是挖 坟,焉耆回民坟墓都是先挖南北向2米多深长方形深坑,再在坑底西侧壁挖一个洞口,洞 内再南北方向挖1个高1米多、长2米、宽1米的洞,活人能躬着身出入;二是缝"克番" (尸衣),"克番"用的布料是3块白布,共3丈3尺,亡者生前、亡后概不用绸缎细软做"克 番";三是准备水床、浴板、皂角水或肥皂水。亡人在埋葬前,要将遗体洗净、揩干,然后包在 "克番"里,一般要在埋体(尸体)的额头、手脚之处放上冰片、红花等防腐药物,然后放入塔 木匣子(一个公用的木匣子)里面。塔木匣子、木床平时都存放在清真寺里。遗体入塔木匣 子后,由阿訇站"乃麻孜"(阿訇站立诵读古兰经有关经文,祈求真主宽恕亡人在生前所犯 的过失,祝愿亡人安息),然后把遗体抬到坟地,放置在挖好的"拉哈提"(洞穴)内,放置埋 体必须头北脚南,仰面平放,打开面部"克番",将面部扭向朝西,然后用土坯封住"拉哈提" 洞口,再用土填平,多余的土堆成马脊梁形坟包。一般还在坟上用土坯作标记,在坟旁栽树 木,有的地方渐兴立碑。
不准妇女送葬,不准进坟地。亡人埋葬后,"三天"、"头七"、"二七"、"月斋"、"四十"、 "百天"、"周年"都要请阿訇在家念"索儿"(《古兰经》章节),祭奠亡人。逢"主麻日"或肉孜 节、古尔邦节亲人都要去上坟。过去,老人"无常"后还要请阿訇或念经人走坟念经100天。
十、日常礼俗
回民对长者均尊敬有礼,晚辈见长辈要道"色兰"问好,宴席上长辈要坐上席;吃饭,要 先让长辈;行路,要让长辈先走。禁止背后诽谤别人和议论别人的短处,反对骄傲、怠惰、欺 骗和恶语伤人,禁止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反对抽烟、喝酒、赌博、游手好闲,禁止在果树旁和 河边大小便。
回民很讲究礼节,热情待客,亲友间往来密切,平时常互相走访、问候。第一个孩子过 满月时,亲友要贺礼;一百天要过"百禄",请客;一年过"岁岁"(周岁),亲友也要行贺礼。
十一、忌讳
在孕妇面前忌谈难产、怪胎,以防止孕妇忧虑,情绪不稳。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子、骆 驼肉,怕生"豁唇子"。孕妇不能坐门槛,怕难产。在月婆子的房门上挂条红布,以示产房, 外人不得擅入。禁忌产妇在坐月于期间动冷水,出门外。
忌坐着晃腿,怕妨父母。忌小孩子坐石头,怕出湿疹。忌孩提时骑狗、坐箩筛子,怕成 亲时刮风下雨。忌坐门槛,怕得病抽风。不欺负燕子,不掏燕子窝,怕要害眼病。忌小孩掏 麻雀窝和欺负乳雀,怕长大了手颤。不能伤害鸽子,因鸽子救过圣人。
禁吃有牙的鱼,伯有牙的鱼吃了死在水里的动物或者死人,不干净。害疮的人忌吃韭 菜,怕留宿根复发。
解手时不得面向西方,因天房(克尔拜)在西方,也不能对着日月解手。
上、下炕时,不能从人的面前过,否则是对客人不礼貌。客人刚走,忌打扫、倒垃圾、泼 脏水,因为这样表示不友好。
十二、节日
回族有三个重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一)开斋节每年的回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戒日,斋戒的最后一天,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楼,观望新月,见月开斋,现在则统一按全国伊斯兰教协会推算确定日期开斋。开斋这一 天的清晨,回族男人要沐浴净身,穿新衣服,熏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要走坟, 探亲访友,待客;同时,自愿向清真寺出"也贴"(布施),向老弱病残、生活贫困、孤寡无依靠 的人施舍。因此,开斋节又被称为"济贫节"。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斋月是"吉祥的月份",斋 月里不能说伤害别人的话,不干损人利己的事。无论穷富都斋戒,提倡施舍行善。
(二)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易难节",其宗教本意在于提醒穆斯林学习圣贤为遵 主命而献身的精神。节日这天的清晨,回族要上寺会礼,之后走坟,回家举行宰牲仪式。宰 杀的牛、羊、驼肉不能出售;除自己食用一部分外,分送亲友和贫穷的人。吃完肉后,要把骨 头埋在干净的地方。根据伊斯兰教义宰牲可以1头牛抵7只羊或1只骆驼抵12只羊。
(三)圣纪节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日与逝世之日,都在回历三月十二日,因此习惯上把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这天,穆斯林们聚集在清真寺里冰浴,诵《古兰经》赞圣,阿訇要讲述穆圣的功绩、品德,之后清真寺施散油香。
F. 回民朋友结婚,可以送鲜花吗
可以啊,不过送花没新鲜感了,送他们一些比较希奇也不算贵的礼物吧,去礼物点买对鸳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吧
G. 回族的花儿戏剧是怎么来的
临夏,是花儿之乡。花儿源远流长,闻名遐迩,蜚声中外。 花儿为花儿剧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它的诞生, 为我国的戏剧百花苑增添了一朵娇艳醉人的 艺术奇葩 。同时, 也把临夏花儿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推向了一 个更高的艺术层面,达到了民间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完美统一。 花儿剧的绽放,是各族儿女精心浇灌的成果, 是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晶。在1984年, 临夏州文化局专门成立了花儿剧创作组。他们深入生活, 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一批较好的花儿剧文学 剧本 。如《恭喜发财》 、《娑罗树传奇》、《喜鹊喳喳》、《米拉尕黑》、《瓜园情》、《 花儿案》等.为参加全省调演,决定以《花儿案》为素材, 重新结构编写。集中人力,八易其稿,剧本脱稿时,更为《 花海雪冤》自治州歌舞团于1985年12月首演该剧。 这是第一次将花儿以大型戏剧形式搬上舞台,是我州向新剧种挺进,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作。《花海雪冤》以浓郁的民族风格, 优美的唱腔,动人的故事,别致的舞蹈,奇特的风情与习俗, 幽默诙 谐的语言,荣获1985年甘肃省戏剧调演 特别奖 。 1987年7月,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在北京演出期间, 国家领导人及众多戏剧家、艺术家观看了演 花儿剧 出。文化部隆重召开专题 座谈会 ,对演出作了全面的肯定。 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发表专题文章,评介该剧的演出盛况和成就。 著名作家、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指出:“《花海雪冤》的故事、 音乐、唱腔、唱法、舞蹈都是民间的,民族性特别强, 给首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花儿漫上首都、奇葩享誉京华” 是花二剧轰动北京的真实写照。 编辑本段 回目录 花儿剧 - 艺术特点 花儿剧 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 舞台戏剧 。 花儿以即兴 山歌 为主,河湟花儿的曲调有快调和慢调之分: 快调里的衬句教少,拖腔也相应减少,较为简洁紧凑。 慢调曲柔缓悠远,曲首、曲中和曲尾亦大多使用衬句来拖腔, 声调音域范围广,多有起伏,其高音阶区域用假声演唱。 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曲令为 基调格式 , 并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对仗等我国古典诗词的修 辞方式。花儿剧本的唱词大多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并在段落中较多地运用叠字、叠句的手法,以及诸如 花儿剧 “者”、“嘛”、“呀”、“哈”、“哎”等虚词来做衬字。 花儿的原有旋律是花儿剧的主要基调的花儿在演唱的时候, 大多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的 对唱 模式,其中第一、 二句和第三、四句各分为相对应的两段,一般是“比”在前半段, 后半段(第三、四句)为兴。在两段中的上句各多为三、三、 三句式,而下句则为三、三、二句式; 并且一般上句多用单音节词结尾,但下句一定要用双音节词结尾。 河湟花儿的唱词通常是一种单音节和双音节相互交错、 奇偶句式交相出现的格律诗歌。在念白上则使用六盘山地区的 方言 。 花儿的唱词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齐头齐尾式”, 一般是按四句一组,分为两段。如《金鸡姑娘》中的唱段:“ 四季里日月来又归,比不上母亲的劳累。小溪(者)弯弯流不尽, 好似那母亲的汗水。”;另一种称为“ 折断腰式 ”:也是四句一组, 但在齐头齐尾式的第一和第二句之间或第三和第四句之间, 各有一个半截句,从而形成由五句或六句组成的长短相间的句式。 如《曼苏尔》中的唱段:“上去(嘛)高山望东海,亮闪闪, 好一条美丽的彩带,告诉给白云捎过来,浪花里,放养的 曼苏尔 穿戴 。” 舞蹈 是花儿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以回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 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东乡族、 维吾尔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 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 宴席曲 》 中的一些动作外还在民族的日常习俗如“礼拜”、“睹瓦” 等形式中寻找舞蹈的饿艺术所在, 并从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并在个别地方还大胆地 花儿剧 借用了回族的民间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某些动作。 花儿的演唱曲调称作“ 令 ”,不同的曲调有不同的令名(曲牌名), 象{三令}{白牡丹令}{大令}{尕马儿令}等。 它的唱腔则是在各种“令”的基础上, 进一步吸收了其他民族及其相关的戏曲和其他相近的 宗教音乐 加工而 形成的,在保持原调色彩的基础上又丰富了本身唱腔的音乐渲染力。 当然,原初的花儿曲调一般只是一个个的小片段,后来, 为了使剧本的演出更加适合剧本人物的感情起伏,诸多变化的需求, 也逐渐尝试运用吸取外来板式变化的手法,使演出更富有表现力, 取得了的戏剧效果有较好的反响。例如《金鸡姑娘》 的演出就是在传统的花儿的曲调(令)的基础上,加进了戏曲的 打击 乐,文场以板胡、高胡伴奏为主;武场伴奏乐器有梆子、堂鼓、 鼓板等;道白则是采用了韵白的形式, 使得整个演出风格更向戏曲形式转变,丰富了表现能力。 编辑本段 回目录 花儿剧 - 发展 早在1956年农历“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上, 庄壮第一次目睹了美丽的莲花山盛大的花儿会, 被花儿歌手们出色的演唱所倾倒,从此,他致力于收集、 整理花儿曲令,将花儿 曲调 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实地走访调查,上山爬洼,莲花山、 临夏的大小村庄、沟沟岔岔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并结识了许多花儿歌手。他告诉记者:“ 花儿可以说是我们甘肃的民族品牌, 为甘肃的音乐创作作出过许多贡献。我省的音乐工作者 大都受到过花 儿的熏陶、影响,像《马五哥与尕豆妹》《花海雪冤》《 牡丹月里来》《向阳川》等都是以花儿音 花儿剧 乐为素材创作的,曾受到过专家和观众的好评。2004年, 临夏 被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 中国花儿之乡 ’的称号。”对今后花儿的发展,庄壮有自己的想法。他说:“ 对我来说,搞花儿剧这种想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自己早年也做过努力,但种种原因,还不尽如人意。我认为用花儿搞 歌剧是有一定基础的。 回族文化是宁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花儿文化又是回族文化体系中最大的亮点。截至目前, 已有4名海原回族花儿歌手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拍摄基地录制节目。 去年9月,该县著名回族花儿歌唱家马汉东、 妥燕参加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和谐中华”第三届全国 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首 《心中的花儿火辣辣》,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宁夏独具特色的回 族风情 。 花儿旋律优美、抒情悠扬,曲调丰富,地方特色突出, 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的各种花儿会, 使花儿有着广阔的演唱阵地。我省应该利用花儿这一独特优势, 充分发挥花儿这张品牌,花大力气搞出成果,让全国、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参与进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他谈到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两个措施,那就是一手抓花儿会,一手抓 花儿剧。“抓花儿会就是将群众每年举行的花儿会与政府的号召、 组织、引导结合起来。像‘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 在我省是有代表性的花儿会,利用这些花儿会, 吸引国内外歌手来参加,为歌手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从中发现更多优秀歌手,进行培养, 以推动花儿演唱会水平的不断提高。”“ 抓花儿剧 , 就是在原生态花儿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靠近花儿风格的各族民歌及用花儿素材创作的歌曲、歌剧、 器乐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优点,创立花儿剧。”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花儿 剧团 。临夏完全可以成立一个花儿剧团, 集中精力,搞出精品花儿剧,在群众中广为传 花儿剧 唱,这样花儿发扬光大,走向全国就有了一定的保证。 随着回族花儿的声名日盛,海原县以此为基础,结合回族舞蹈、 戏曲等表演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合、创新, 全力开创独具一格的宁夏特色舞台剧种——回族花儿剧。 从2000年创作编排的第一部大型作品 《 花儿故乡 》在全区巡演中大获成功、 连续3年被确定为自治区迎接福建省党政代表团的 “保留节目”以来,该县已推出表现闽宁合作互助主题的巨制《 海风吹绿黄土地》等20余部大大小小的花儿剧作品, 先后通过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音乐频道等媒体与全国观众见面。
H. 回族人对鲜花有忌讳吗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以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区最多,占其总数的60.75%。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少。从南北来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区,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较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56个民族中,回族按省区市显示出的人口分布离散度仅次于汉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这表明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I. 回族葬礼可以送鲜花吗
不送花圈,但是送一束花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