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店知识 » 永善鲜花

永善鲜花

发布时间: 2021-03-03 04:46:58

❶ 云南的主要栽培作物有哪些以及它们分布概况,,,,谢谢

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
(一)稻谷
根据生态环境、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云南优质稻划分为3个区。
1.滇南热带籼稻软米集中发展区。从南部边缘的低海拔河谷热区呈树枝状伸入内地,有元江、景洪、勐腊、孟连、金平、屏边、红河、元阳、绿春、江城、陇川、勐海等县,活动积温7000-7500℃。年平均气温21℃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15℃,包括东部海拔低于400米,西部海拔低于700米的籼稻区。
2.滇南、滇西北亚热带籼软米重点开发区。包括红河、文山州南部,普洱市、临沧南部、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富宁,勐海、盈江、陇川、澜沧、孟连、沧源、开远、弥勒、文山、砚山、广南、潞西、景东、双江、新平、西盟和金沙江流域的巧家、元谋、永胜、华坪、泸水、宾川等县市,活动积温在6000~7500℃,年平均气温17~19℃,最冷月平均气温10~13℃。该区为东部低于海拔1100米,西部低于海拔1400米的籼粳交错区。
3.滇中、滇中北亚热带粳型优质米开发区。包括文山州东部,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和曲靖市南部,红河州北部,临沧北部,保山、昭通地区北部及怒江州等部分河谷地区,活动积温5000~6500℃,年平均气温16~18℃,最冷月平均气温8~12℃。该区为东部海拔1100~1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的粳稻区。
(二)玉米
云南省各地均有玉米种植,但由于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和玉米本身的生育特性、耕作制度以及群众的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及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各不相同。曲靖、昭通、文山、红河、临沧、思茅6个州(市)是云南省玉米主产区,每个地州玉米面积都在百万公顷以上,但中低产地面积比例较大。具体可分为四个种植区。
1.滇东北温凉玉米区。包括东川、昭通地区及宣威、会泽等市县,是云南省旱粮主产区,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3.5%。该区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400米的地区,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实行玉米与小麦或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也可一年两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早期或中熟种。最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宣威、会泽、昭通和鲁甸坝子,地势平坦开阔,土壤主要是山地红壤和黄壤,肥力较高,适宜多种类型玉米品种生长;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东川、巧家、彝良、大关、盐津、绥江、永善、威信、镇雄、水富等县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坡耕地比重大,土壤条件差。
2.滇西北冷凉玉米区。包括丽江地区、迪庆州和怒江州共12个县.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7.4%。该区玉米主要分都在海拔2000~2400米,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熟或中早熟种。适应玉米生长的地区有丽江、永胜、华坪和宁蒗等县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维西、兰坪、泸水、碧江、福贡和贡山等县在海拔2400米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宜的地区有中甸、德钦等县的高寒地区。
3.滇中温暖玉米区。包括位于北纬24~26℃的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全部,曲靖和玉溪的大部分县以及泸西、凤庆、永德等共55个县,玉米面积占全县玉米面积的34.5%。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米的坝子边缘、丘陵山区和半山区,多实行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制,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熟或中晚熟种。最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昆明、富民、嵩明、宜良、路南、安宁、晋宁、绿劝、曲靖、陆良、马龙、寻甸、师宗、罗平、富源、泸西、易门、玉溪、澄江、江川、华宁、通海、峨山、新平、楚雄、武定、绿丰、姚安、南华、双柏、大理、巍山、弥勒、南涧、凤庆、永德、保山、施甸、昌宁、龙陵、腾冲等海拔220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的地区有元谋、大姚、永仁、宾川、祥云、剑川、鹤庆、洱源、云龙、漾濞和永平等县的多数地区。
4.滇南暖热玉米区。包括文山、普洱和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的全部,红河、临沧地州的大部及元江县共46个县,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34.5%。本区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800米的范围内,可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也有一年三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晚熟玉米。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文山、砚山、邱北、广南、富宁、西畴、麻栗坡、马关、弥勒、开远、个旧、建水、蒙自、屏边、金平、河口、元阳、绿春、红河、石屏、元江、普洱、墨江、普洱、镇沅、景东、景谷、云县、临沧、双江、耿马、镇康、沧源等县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的地区有德宏、西双版纳2个州以及普洱的西盟、澜沧、孟连、江城等县的大部分地区。
(三)小麦④
小麦是云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小春的第一大作物,种植区域遍及全省 126 个县市, 海拔 300~3600米的地方均有分布。云南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一般占当年夏收粮豆面积和总产的60%左右,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全省境内海拔2500米以下绝大部分地区都广泛种植冬小麦,同时,小麦对生态条件的选择和适应,使小麦在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中的分布和产量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
根据云南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可以将云南小麦种植区划分如下:
1.最适宜区。本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大理州、保山市东部及丽江、永胜等地。小麦生长季节内温度水平处于最适宜指标范围内,基本无霜冻危害,但水湿条件差别较大。
2.适宜区。适应区分为3个小区。温、水条件在茬口有较大不同,但产量潜力相当。①温度最适宜但严重缺水重霜冻区,包括昆明、玉溪、楚雄3个地州大部和泸西、陆良、师宗、宣威、富源等地。②温高水分适宜区。以绿春、屏边、元阳、凤庆、西盟、福贡、泸水等地为代表,面积小且分散。③温高适宜缺水中轻霜冻区。主要分布在马关、广南、西畴、邱北等地。
3.次适宜区。该区属低产区,但各地气候要素值差别较大,几乎分布在全省各地州。
4.不适宜区。该区包括高温不适宜区和低温不适宜区。高温不适宜区包括河口、景洪、大勐龙、勐腊、元江、元谋等高温地带;低温不适宜区包括以大山包、德钦、中甸等为代表的高海拔地区。
在1990~2008年的19年间,1999年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为72.53万公顷,1999年以后小麦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到2008年减少为42.5万公顷。由于面积减少得快,产量也是连年下降,1997年达166.14万吨最高产量后一直下降,到2008年产量仅为83.05万吨。由于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薯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2003年薯类种植面积超过小麦,2001年薯类产量超过小麦,从此薯类的产量和面积在云南省粮食产量中位居第三,而小麦退居为第四。2008年薯类播种面积58.69万公顷,产量169.76万吨⑤,远远高于小麦的产量。
三、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分区域比较优势分析⑥
2008年,云南省稻谷种植面积1017.53千公顷,产量621.01万吨;玉米种植面积1325.8千公顷,产量529.55万吨,玉米种植遍及全省16个地州市;小麦种植面积425千公顷,产量83.05万吨。云南省经济研究院、云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处的研究显示,1999~2007年云南省稻谷、玉米、小麦、马铃薯四种作物的种植同全省平均相比较的效率优势指数 、规模优势指数 、综合优势指数 如下(表1):
表1 1999-2007年云南主要粮食作物 、 、 的平均值
稻谷玉米小麦稻谷玉米小麦稻谷玉米小麦昆明1.971.650.670.760.790.631.221.140.64曲靖1.881.520.550.411.030.350.881.240.43玉溪0.740.580250.720.621.870.720.590.44昭通1.711.180.450.261.690.580.691.400.50楚雄1.691.260.461.200.750.731.420.960.66红河0.960.590.291.121.080.601.060.790.41文山1.841.130.400.701.330.531.131.220.45普洱0.500.320.181.531.400.420.870.660.27西双版纳0.330.180.132.580.990.010.930.410.03大理1.381.080.571.041.030.501.201.040.52保山0.620.420.241.061.030.590.800.650.37德宏0.210.110.1.1.490.610.230.560.260.15丽江1.480.870.710.751.170.791.051.000.74怒江1.770.960.500.461.710.640.901.230.56迪庆1.711.220.890.291.591.130.691.381.00临沧0.330.220.111.001.370.670.560.540.26

❷ 请问知道各种民族节日、服装、民屋等等的习俗吗

彝族
火把节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 二月初八 大姚、双江 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 二月初八 石林 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 二月初八 景谷 跳芦笙舞
赛衣节 三月二十八日 大姚 赛衣
三月会 三月二十八 牟定 赶集、跳舞
虎节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双柏县小麦地冲 跳舞

白族
三月街 三月十四至十六日 大理 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大理 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 六月二十五日 大理村寨 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 日期不一 大理 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
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 七月末八月初三天 剑川 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 一月三日 屏边、永善 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 五月十五日 丽江 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 节期不定 丽江 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 三月七月 牲畜交易
三朵节 二月初八 丽江 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 七月中旬 丽江 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 七月二十五日 泸沽湖 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 一月十五日 潞西、陇川 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 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 藏历除夕 迪庆 跳神节目
赛马会 五月初五 中甸草场 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 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 五月初五 迪庆 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布依族
牛王节 四月八日
罗平、富源 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 版纳、德宏 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 景谷 采花献佛
送龙节 公历一月 西双版纳大勐龙 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 一月一日 墨江 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 二月属龙日 金平 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 八月第一二个龙日 红河 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 六月 红河 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 十月 思茅、红河 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 二月二日 红河 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 三月第一个属牛日 思茅 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 三月 富宁 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 二月八日 怒江、保山 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 腊月或正月上旬 怒江 赛歌、沐浴
澡堂会 春节 迪庆 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 回历十月一 昆明等地 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 回十二月 昆明等地 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 十月 澜沧 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 正月初一 澜沧、孟连 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 立夏日 澜沧县 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 腊月 西盟、沧源 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 五月二十九日 文山、红河 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 五月五日 宁蒗 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 九月十五日 怒江、德宏 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 三月 版纳 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 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富源 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 腊月 贡山 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 六月 版纳 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 三月十五日 怒江峡谷 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 腊月二十九日 怒江峡谷 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

❸ 你还知道哪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节目选择其中一个节日简单地介绍一下

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一、特色的少数民族节目蒙古摔跤:

比赛形式:

1、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

2、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

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3、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

4、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二、服装

比赛时,摔跤手要穿专门的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蒙古族亲切的称其为"召格德"。

上面钉满了银质的"大号图钉",后背中央还有代表着"吉祥"类的字样,背罩红、黄、蓝三色做成的"布条披肩"。

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外面在套一条绣有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这身"行头"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双方交手时要高唱挑战歌,然后会跳着狮舞出场,显得相当有气势。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

比赛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其他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与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赛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也无时间限制。

(3)永善鲜花扩展阅读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和“游戏”。

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从此形成了“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

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

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

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暗箱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

❹ 昭通市的别称是

东汉置朱提郡以来,南诏始称乌蒙部,明置乌蒙府,清朝改土归流,清雍正专对昭通实行属改土归流后,统治者为了标榜其功绩企图青史留名便以更改地名为手段,并想借此摧垮本地土著的心理防线。
当时负责此事的云贵总督鄂尔泰望文生义借机曲解乌蒙为“乌暗蒙敝”(据说乌蒙在彝语中有鲜花盛开之意)其在请示雍正皇帝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的奏章中写到“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成为昭通一名的由来。

❺ 苗族资料

苗族

--------------------------------------------------------------------------------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

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

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

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

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

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

文化。

http://www.gx.cninfo.net/luo/miaozu1.htm

苗族
作者:站长

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苗族有89.57万人。1998年有94.26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11%。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人口在5000以上的县有123个,超过5万人的有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个县。其中滇东南文山、红河两个州的苗族居住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云南北部的苗族分为滇东北和滇中两块,滇东北是云南高原面上地势最高的区域,这里有两条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一为乌蒙山,它北起镇雄、彝良,向南绵延伸展,消失于曲靖地区;一为五莲峰,它北起绥江与永善之间与乌蒙并行南下,经大关、过昭通而巧家。分布于滇东北的苗家山寨就点缀在这两条山脉的半坡和山颠之中。在滇中,由于四川西部的几座大山逶迤南延,其余脉跨过金沙江,构成昆明和楚雄以北几列南北走向的山,如拱王山、梁王山和山台山;还有普渡河、龙川江等河流与山岭相间,由南向北汇入金沙江。在这河川两旁的群山之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苗家村落,进而把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苗族联为一体。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居住分散,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支系。这些支系之间不仅自称不同,习俗各异,而且语言也分属不同的方言,有的支系相互之间甚至不能直接对话。分布在滇南地区的有花苗、白苗、青苗、红苗、绿苗、汉苗等。所操语言都属于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居住在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大花苗,自称“阿蒙”。

关于苗族的历史源流,据苗族“古歌”和史书记载,苗族的族源和远古时代的“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古人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尤为其首领,他们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拓创新,生产力日益得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一跃成为雄踞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和“九黎”发生冲突。最后在逐鹿(今河北省逐鹿县)将九黎打败。战败后的九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自然优势仍然为之所占。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三苗”经过后来的发展壮大,可谓人多势众,又据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优势,实力非常雄厚,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到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民族一起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后来荆楚的社会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这不难看出,“九黎”、“三苗”、“南蛮”(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且都包括有苗族的先民。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区,有的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这种长时期的流动,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苗族迁入云南的时间,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由于居住分散,花山节的时间各地有别。滇南苗区的花山节主要是在春节的正月初二至初八九;滇东北和滇中地区主要是五月初五。每到这个时候,周围百里开外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五彩摈纷的花山场。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的人们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活动开始。此时,花山场内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在欢快的气氛中各种活动随之开始。除花山节外,苗族还有尝新节、端午节等。

苗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凭口耳相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云南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苗族先民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一方面顽强地同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又展开幻想的翅膀,对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作出科学解释的宏观世界,进行种种大胆的推测,创造丁许多歌颂人的力量,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气势恢宏、意境优美的神话。这些神话,使我们生活在科学昌明时代的后来者读起来,也不禁胸襟为之开阔,意气为之振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苗族的口传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被书面文学所取代,结束了苗族文学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苗族有自己的舞蹈,且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芦笙舞就进入朝廷表演。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舞蹈仍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苗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结束了长期迁徒的流动生涯,过上了定居生活,耕种方式逐步从粗放的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发展,这是云南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上的飞跃。

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苗族同胞,在自己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多类型差异影响下,形成了多层次的经济文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苗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逐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苗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苗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甩掉了贫困,正放开步子向小康迈进。

(撰稿:颜恩泉)

❻ 云南18怪,具体有哪些

云南十八怪具体如下:

1、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

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篾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2、云南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

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3、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

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所以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4、云南第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5、云南第五怪:大理粑粑叫饵块。

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像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6、云南第六怪:山洞能与仙境赛。

云南地处熔岩地形,产生了许多溶洞与地下河流,许多溶洞里都有千姿百态的景观,尤其在给灯光照射后如同到了仙境与龙宫一般,无比美丽。

7、云南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

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四季服装同穿戴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8、云南第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昆虫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9、云南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

云南方言里傣族发音是泰族,而且一般会叫老泰。外地方闹不清怎么回事见到对着傣族小铺少(傣语:姑娘)老泰老泰,以为是内地人老太太的意思。

10、云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

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11、云南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

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老太爬山比猴快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12、云南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

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13、云南第十三怪:竹筒能当水烟袋。

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火筒能当水烟袋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14、云南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

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底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15、云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

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16、云南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堆卖。

旧时滇省民风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花生蚕豆数堆卖。

17、云南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这边下雨那边晒,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盆。

18、云南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

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状与家鼠有很大差异。用这四个竹鼠一麻袋来形容。

(6)永善鲜花扩展阅读

游客去云南旅游的注意事项如下:

1、云南每天早晚温差大(12~15℃),请注意着装,预防感冒;气候较为干燥,外出时请多注意喝水补水;

2、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室外紫外线照射较强,注意防晒,带好防晒用品;

3、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等地海拔较高,注意休息,以防出现高山反应;

4、丽江玉龙雪山下缆车站旁,备有防寒服装及氧气包出租,客人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租用;

5、在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等地地区自费骑马或骑牦牛拍照时,亦请注意安全,听从主人安排指导,切勿做出惊吓牲口的行为,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 丽江葵花宝典中描述,其中拉市海的马最为温顺,在香格里拉骑马则注意不要剧烈运动防止高原反应。

6、云南旅游注意事项:旅游摄影时,请注意安全;

7、在选购旅游纪念商品,注意不要随意去动摆设的样品,以防意外损坏;

8、云南旅游注意事项:8月中旬~9月云南的大致气温:昆明19~28℃,大理:18~28℃,丽江:16~28℃。

9、在海拔2800米以上地区不要走太快,否则会有缺氧的感觉;

10、云南旅游注意事项:昆明、大理、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很大,夜晚气温偏低。

云南特产如下:

普洱茶、嘉华鲜花饼、三七系列产品、冬虫夏草、昭通天麻、斑铜工艺品、民族手工艺品、树化玉、翡翠制品、银器、蝴蝶蝶翅画、民族服饰、乳扇、酸角、酸角糕、甜角、傣味火烧干巴、“云南十八怪”小点心、山竹、花卉、花茶、越南水果脆片、袋装干野生食用菌等。

❼ 花山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花山节是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南部和中西部以及四川南部、云南东南部。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进入腊月中旬,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在离杆顶一米左右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花山节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主办人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热点内容
兰花根有几种 发布:2025-07-12 19:46:38 浏览:735
周口花卉园 发布:2025-07-12 19:33:31 浏览:448
墙上插花图片 发布:2025-07-12 19:28:36 浏览:91
你在樱花下 发布:2025-07-12 19:14:14 浏览:851
樱花东阿玛尼 发布:2025-07-12 19:05:41 浏览:445
玫瑰金ai 发布:2025-07-12 18:53:03 浏览:732
樱花的高 发布:2025-07-12 18:51:52 浏览:470
樱花校园模拟器宫方 发布:2025-07-12 18:43:46 浏览:230
茶花拉丽皮特 发布:2025-07-12 18:42:59 浏览:905
情人节送喜的女孩什么礼物 发布:2025-07-12 18:18:39 浏览: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