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品鉴会
⑴ 毛泽东诗词赏析——《卜算子 咏梅》
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内磊落,藐视各容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信心。
词中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和谦逊无私的高风亮节,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1)鲜花品鉴会扩展阅读:
原文:
卜算子·咏梅
【作者】毛泽东【朝代】近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下这首词。
⑵ 《金缕衣》杜秋娘 赏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两句以“劝君”领起,既赋又兴,引人注意。上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金缕衣虽然华贵,但不值得珍惜。“莫惜”,指不要过于看重,言下之意有比其更为重要的东西。“金缕衣”,用金线刺绣的华美的服装,这里指代一切华贵的东西。
白居易《秦中吟·议婚》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本属“须惜”,诗人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诗人以物起情,这样开头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下句从正面说明需要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补充上句。
“惜取少年时”就是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属此意。这两句用赋体陈述,语义之间形成轻重、取舍的比较,诗人用否定与肯定的语气直陈己见,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由此更突出后者的珍贵。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字面意思是当鲜花盛开的时候,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去攀折那无花的空枝。
本句以春日花开花落做比,一说时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一说要勇于把握时机、抓住机会,不要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一旦时机错过,将一事无成,空余悔恨。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是此意。前句的时光易逝,更突出了后句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两句一铺一宣,浑然一体,让人心悦诚服。
(2)鲜花品鉴会扩展阅读
唐·杜秋娘《金缕衣》全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译文: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而应爱惜少年时光。就像那盛开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时,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⑵须惜:珍惜。
⑶堪:可以,能够。
⑷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⑸莫待:不要等到。
《金缕衣》创作背景: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
⑶ 鲜花满月楼的歌曲鉴赏
这首《鲜花满月楼》是为这位古龙笔下最完美的英雄创作的,歌曲第一次内响起是上官飞燕容与花满楼相识之时,那是春风满人间,百花满月楼的时节,两个人于高楼之上,共赏百花芬芳。歌曲上篇写景,下篇抒情,使中国传统诗歌手法,顾嘉辉的配乐则采用的也是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乐结合的手法加以表现,歌曲独立成篇,却也和花满楼这个人物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堪称经典。
⑷ 怎么品尝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最大的特色是茶香与茉莉香交织,品饮茉莉花茶时,感到似乎有茉回莉花香漂浮在答唇舌之间,并香透肺腑。
茉莉花茶未品饮,香先到。茉莉花的香气应纯净、轻灵、鲜活,茶香与花香并现。待茶汤稍凉适口的时候,将其小口喝入,将茶汤在口中稍作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配合的动作,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尝茶叶和香气之后再咽下。
⑸ 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的歌曲鉴赏
林依轮演唱《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时,非常适切地掌握音色的明暗、内语气的抑扬、层次的强容弱、速度的变化,将《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歌曲表现更理性、更合逻辑,且更为人喜爱。并也确实提高歌词中蕴含的语言表现力,把隐藏其中的情感、情境,更完整地表达出来。
从《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歌词中,不难发现,词作家张海宁,与诗的关系始终不曾断绝,他的内心,始终为诗保留着一个角落,且悠游于诗与歌创作的天地。就好像每个人遇到悲伤、遭受打击,或徜徉恋爱的快乐,面对这些情感起伏与冲突时,本能上都会有深刻感受,因为每首诗都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秘密;诗的语言,隐含深刻的历史意义,在幽暗的时代中发出清明的亮光;诗的阅读,除了美学的观照,更可接触诗人的意志和情感,在人生的行板中,或回首顾盼,或跳动起伏;当诗与音乐,藉旋律产生对话,文字与音符交织成一首首宛如奏鸣曲式的诗歌,在某个生命转角不经意地与人们的心灵不期而遇,并随着节拍偕伴同行。
⑹ 古诗词中,有什么关于宋朝人民热爱花的描写和体现
《清平乐》是一部展现宋仁宗时期的历史大剧。从朝堂之事,到帝王、后妃的儿女情长、喜怒哀乐,将北宋皇帝赵祯的人生刻画的淋漓尽致。这部历史古装剧,在豆瓣也收获了8.7的评分,除了强大的制作团队与演技兼备的演员以外,《清平乐》最出彩的地方还在于对于大宋美学的体现,这也是这部历史古装剧最大的亮点之一。古朴典雅的画面,服饰、礼仪的高度还原,无一不体现宋人的雅致生活,剧中播出的一段“四美插花”剧情,就是宋代“文人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其中之一。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其实是在通过对于插花花瓶的选择,对于赏花之人的规定,对于插花花材的选择,借插花等级来区分自己士大夫阶层与市民阶层的不同等级。在文人士大夫眼里,那些商人、小贩、农民等人,与进入朝廷围观的士人和官吏相比,是存在巨大的文化、审美差距的。插花艺术可以让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得到认同,他们对于插花艺术的审美,可以区分出雅人与俗人的区别,比如他们借清雅的瓷瓶插梅花,来彰显自己,如梅花一般,“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他们追求淡薄素雅的高雅赏花方式,是为了彰显自己超凡脱俗的品味。插花等级的区分,实际上是士大夫阶层为了区别自己与市民阶层不一样的身份等级。所以《清平乐》这部剧中,随处可见的插花,既是为了体现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其实也在彰显着那个年代里,不同阶层的不同趣味。然而,爱花却是所有宋人的挚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⑺ 求一篇花卉鉴赏选修课结课感想
1.“中考复读”是指年龄不满18周岁的初三毕业生,因目前成绩不理想或对录取学回校不满意,愿意用一年答时间复习调整,重新参加下一届中考的学生。
2.复读学生的学籍问题:选择复读的学生不存在学籍问题,所有的初三毕业生在领取所在学校的毕业证书后,即宣告初中学籍业已失效,成为空档,下一步等到学生考取高中后再重新建立高中学籍。
3.关于中考复读的政策。复读学生再次参加中考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中考复读生在择校范围与录取政策方面与应届生相同。他们被安排与应届考生同步进行体检、体育测试、英语口试等考察项目,并在中考结束后参加下一届地理、生物水平测试的补考,成绩加入总分。
⑻ 花卉鉴赏包括哪些方面
1色-颜色
2姿-姿态,外观
3神-品味
4韵-包括花的文化成分
⑼ 花卉鉴赏的内容包括什么
整体效果、构图与造型效果、色彩、创意、花材的状况、技巧应用、就是这六项
⑽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的介绍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是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