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来凤
Ⅰ 急急急 求烟台市长岛县鲜花店的地址和电话 有电话也可以的 谢谢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
电话:3211292
Ⅱ 各地的春节习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Ⅲ 来凤哪里有新鲜花批发
有么 ?有就好大,没有就 都外运 。或者种植基地。
Ⅳ 美丽的来凤广场的作文600字
人们都说中心广场很美很美。我漫步在广场的林荫小道上,欣赏着中心广场迷人的美景。
我见过风景秀丽的公园,游过雄伟壮丽的山川,却没见过中心广场这样的人文风景。
中心广场的早晨真静呀!静的能让人听到树与鲜花小草的对话;中心广场真热闹呀!热闹的能让人忘记自己的烦恼;中心广场真美呀!美的使人流连忘返;步动景移人犹如在画中行。
我驻足观看过北京的艺术雕像,欣赏过上海的城市雕塑,可是从未见过中心广场这样的雕塑,中心广场的雕塑真壮观呀!红色的龙腾飞而上,一飞冲天姿态,朝气蓬勃的气势展示出了龙的精神。
这样的花草树木围绕着这样的雕塑,这样的雕塑衬托着这样的花草树木,再加上空中翩翩飞舞的蝴蝶,树林中觅食的鸽子与林荫道上散步的人们,简直就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画卷了,真是“画在龙城落,人在画中游”。
你们知道太阳广场吗?那里是我们日照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景色迷人,非常的美丽。每年接待许许多多的游客。
我现在给你们详细的介绍一下。它在日照市新市区,济南路最东边。
如果你白天去,刚走到门口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阵阵花香,让人陶醉。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喷泉,它喷出各种形态的水柱,哗哗的水声好像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游客的到来。顺着台阶往前走,你会看到墙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非常精美,像真的一样。再往前走,你会被漂亮的花草树树木和假山所吸引。顺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走,里面有许多雕塑的人在划船,就像真人在比赛。继续往前走,是一个水上大舞台,每逢节假日,那里都会表演丰富精彩的节目。
最美的还是晚上,五颜六色的灯火照亮整个广场,广场就像仙境一样。霓虹灯不停地变幻着各种图案,耀眼的激光好像一把利剑直冲九天。
太阳广场是不是很漂亮?你们快来玩吧!
Ⅳ 土家织锦是怎样被誉为民间艺术之花的
土家族是我国湘西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土家族地区地处深山,长期以来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民间习俗多保持着固有淳朴古风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土家织锦便是一朵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之花。
早在4000多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秦汉时期,土家族人的织锦被称为“賨布”,曾是皇室的贡品。
土家织锦主要工艺有刺绣、挑花、彩织等,其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而更多劳动妇女创作的绣品,却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而设计、制作的。
她们将一些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图案绣于衣物、头巾、鞋帽、枕头、床单之上,用来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指铺盖,“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特指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自古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并将它视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史籍中可见零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就是古代对土家族人的一种称呼。
西兰卡普的根源除在古史典籍上有记载外,在土家山寨有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古代五溪之一的酉溪河畔一个古老的土家山寨里,有一个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她聪慧、勤劳、美丽,在附近的十里八乡称得上百里挑一。她从几岁起就跟着母亲“阿尼”纺纱织布学刺绣。
西兰心灵手巧,织的布与别人不一样,她是用多种彩线交织在布上,形成各种各样的花,有菊花、月季、牡丹、桃花、勾藤花等,山上有多少种花,她就会织多少种花。
她在一些花中织翩翩飞舞的蝴蝶、阳雀、锦鸡,还配着山堡、云、水、日、月,美丽的大自然景象在西兰姑娘手里,构成了一幅幅艳丽的带花的布,这种布就变成了锦。
有一天,西兰问寨上的百岁老人:“帕朴爷爷,土家山寨的花我织了一朵又一朵,什么花我都织过,还有什么好看的花吗?”
帕朴说:“还有白果花呢!”
西兰说:“那我怎么没见到白果花呢?”
帕朴说:“白果花是四月间半夜才开花,你白天怎么见得到呢?”
西兰等呀,盼呀,每天半夜起床上山,一次又一次到白果树下站呀、坐呀,一双眼死死地盯到白果树上。
终于有一天,半夜刚过,一轮明月从云缝里露了出来,月光照在白果树的枝叶上,树叶在微风的吹动下,闪着亮光,霎时,白果树开满了白果花,在月光的照射下,洁白的白果花十分可爱。
西兰马上摘了一朵,看了又看,闻了又闻,爱不释手。哪知道,西兰半夜起床的行动被她的嫂子“查切”发觉了,她在西兰的父亲“阿巴”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不学好,半夜三更上山,在白果树下“呃罗巴”,即偷男人。
西兰的阿巴喝醉了酒,听了儿媳妇的话,气得要死,拿起砍柴刀,跑到白果树下,不问青红皂白,举起砍柴刀,把西兰活活砍死了。
阿巴砍死了西兰后,酒也醒了,看到西兰手里捧着的白果花儿,后悔也来不及了。寨子里的男女老幼见此情景都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后来,土家姑娘们把西兰织的各种有花的图案保存下来,比着图样照着织,为了纪念西兰姑娘,人们就把这种手工织的有各种花的布叫做“西兰卡普”。
来凤县土家织锦村生产的土家锦《白果花》描绘了西兰卡普美丽的故事传说。
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
一般文献上对于土花铺盖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清代同治年间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
《永顺府志》记载:
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
皆指土花铺盖。
“西兰卡普”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土花铺盖的图案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共同的特点:
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成的几何图形了。如“岩墙花”有悟于山民以大小石块嵌迭为墙之理,“菜子花”得于菜花的细碎;“泽罗里”体会于水波的起伏等。
二是图案纹样富于变化,就单幅被面来看,有大块的纹样,像“四十八钩”、“浪苦妹”之类,有小块的纹样,如“粑粑架”之类;有以长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椅子花”之类;有以六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钩花”、“二十四钩花”之类;有以八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桌子花”之类;有在菱形斜格中安排主要纹样作四方连续者,如“小白梅”、“实心花”、“衣张盖”之类。
被面两端的“档头”又名“栏杆”,纹样也有多种,如常用的“月亮”、“猴掌”、“寿字”、“藤藤花”等,对整个被面图案有衬托之效。
三是喜用吉利、喜庆的寓意和山区花草、鸟兽的母题:“凤穿牡丹”象征荣华富贵,“野鹿衔花”象征寿考千年,“万”字以祝人万福万寿,“龙”以喻高贵显要,“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富贵双全”等文字图案的立意就更为明显了。
从“西兰卡普”中可以看到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土家族绣品图案的色彩鲜明热烈。首先是在色彩搭配上颇有讲究,土家民间就有:
黑配白,哪里得;
红配绿,选不出;
蓝配黄,放光芒。
三字歌诀,表明了土家绣品色彩对比强烈,喜用黑白衬托钩提。
各种钩状、锯齿状、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作为点缀,又以黑色衬底,以白色镶边。于是,主次纹样由于黑白的衬托而显得既界限分明,又连成一体。
四是喜欢用暖色,大橘黄之类为基调,用于主要部位,具体配色又是变幻无穷的。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
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
土家织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土家织锦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这种织法织出来的产品美观整齐,结实耐用,光泽永存。
土家织锦的画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鉴艳丽的鲜花、鸳鸯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后彩虹;也有的受宗教绘画的影响,具有素雅、古朴、沉着的特点。土家织锦在纹样组织结构上,多以菱形结构、斜线条为主体,讲究几何对称,反复连续,共有上百种传统纹样。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土家情歌中说: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
土家族姑娘准备出嫁时,不仅要亲手绣制各种绣品,还要用木制织机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
土家绣品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土家族妹子出嫁时,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家绣品陪嫁为荣,新郎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谁家闺女好,绣工见分晓”。自古以来,人们就是以绣品的优劣,来品评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土家服饰主要款式是大衣大袖,满襟,裤子腰大,裤管短,衣料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机布”。服饰图案以棉纱为经线,各种颜色的粗丝、毛绒线为纬线,按图案巧妙配色,手工编织、挑绣而成。服饰喜宽松,简洁,重喜色。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色彩鲜明,大方美观。
土家绣品之所以吸引人们去欣赏,是因为它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饱含生命力的美感,再现了人类朴实的感情。
Ⅵ 请问湖北的恩施地区可以种植鲜花吗可以种植什么品种的鲜花
自然种植复的类型太少制.
这是气候的问题.
就鲜花的生长条件来看,多数花系都要求温热带气候.且光照时间要长.
而恩施地区是属寒温带,光照短,特别是秋冬季.很明显.
所以说种植面较窄.
应用大棚种植人工加长光照也许可以多些品种.
Ⅶ 描写太阳的诗句有哪些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唐代)
释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鹤雀楼》王之涣(唐代)
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3、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天净沙·春》白朴(元代)
释义: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朱熹(宋代)
释义: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白居易(唐代)
释义: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李白(唐代)
释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西门》许浑(唐代)
释义: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8、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宋代)
释义: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
9、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长相思·其二》李白(唐代)
释义: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10、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赵令畤(宋代)
释义:只能注目楼前的流水,望眼欲穿也看不到双鱼信。眼看着太阳西斜,黄昏又要到来。
Ⅷ 重庆市璧山区彩霞花卉苗木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来凤那个村
璧山县美食文化历史悠久,著名的璧山“来凤鱼”在全国很有名气。璧山县狮子狗肉城的“狮子特色狗肉”、重庆璧山县风味源美食楼的“砧板厅香兔”、璧山县丁家镇雷兔店的“丁家雷兔”、璧山县蒲元街道贵禄酒店的“贵禄泥鳅”、璧山县步步高酒楼的“口水鱼”荣获第四届中国美食节“中国名菜”称号。重庆璧山县风味源美食楼的“香酥兔腿”荣获第五届中国美食节暨首届重庆国际火锅文化节“中国名菜”称号;璧山县鱼味源的“来凤麻辣鱼”和“来凤红烧兔”、璧山县风味源美食楼的“吊烧霸王兔头”荣获第五届中国美食节暨首届重庆国际火锅文化节“重庆名菜”称号;璧山县小山城火锅店的“双喜火锅宴”、重庆璧山风味源美食楼的“乡嫂冷锅兔”荣获第五届中国美食节暨首届重庆国际火锅文化节“重庆名火锅宴”称号。青杠街道来凤原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与龙泉驿、双凤驿、白市驿齐名,是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驿”之一;自古为鱼米之乡,《华阳国志·巴志》云:“土植山兮,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皆纳贡之。”嘉庆《璧山志》载:“鳞之属有江鲤、崖鲤、白鲢、鳟鲫、七星鱼、红梢鱼、子巾鱼等”,其有盛产在璧山来凤璧南河中的“七星鱼”、“红梢鱼”、“青剥鱼”为历代贡品。80年代初,以唐德兴、唐治荣为首的一帮厨师,在继承川菜传统烹制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烧取出以“麻、辣、烫、嫩”为主要特征的“来凤鱼”,受到了过往食客的喜爱。著名书法家杨萱庭欣然题书“鲜鱼美”,盛赞味在来凤。引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芬、游本昌,歌星李丹阳、蔡国庆,书法家范朴,政界要人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原重庆市委书记肖秧等专程到来凤吃鱼。一时间,食客不分远近,身份不论贵贱,云集来凤,共品佳肴。“来凤鱼”是近年来重庆“江湖菜”流行之鼻祖,之后才有辣子鸡、芋儿鸡、邮亭鲫鱼、太安鱼等。而后来这些流行的“江湖菜”,在烹制手法上,都没有摆脱“来凤鱼”的影响。从古至今,“来凤鱼”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大批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移民来到来凤,他们除继续种田养鱼外,还把江南烹鱼的技术带到了巴渝,与巴渝川味结合,形成容闽、鄂、粤、湘菜风味与川菜风味的“来凤鱼”。传说康熙年间来凤驿有位名厨师唐聋子,善于烹鱼,能制出鱼品十余款,这大约就是“来凤鱼”的雏形。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府内迁重庆,作为陪都重庆的卫星镇——来凤一时冠盖云集,名厨荟萃。见璧河鱼美,争烹献艺,又极大促进了“来凤鱼”烹调技艺的进步。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云集来凤,喜尝来凤鲜鱼,那时“来凤鱼”就很有名气。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84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中共来凤区委、来凤区公所,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制定了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优惠政策。区委、区公所领导亲自帮助进场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解决征地、照贷款等具体问题。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民就开始筹划到来凤镇开鲜鱼食店。时任县委书记的胡朝木同志还亲自到新开食店祝贺。到1988年,以经营“来凤鱼”为主的食店已达到120多家。竞争促使来凤人不断钻研烹鱼技术;品种花样不断出新,因此而形成麻、辣、甜、酸、荔味、桔味、桂花味、菠萝味等十几种风味,珍珠鱼、琥珀鱼块、椒盐鱼柳、酸菜鱼汤、白玉鱼块、玛瑙鱼肠、虎皮鱼、张口鱼、蘸水鱼、粉蒸鱼、烧白鱼、脆皮鱼以及鱼卵、鱼松、鱼膏、鱼羹等上百款鱼菜。“来凤鱼”现在除了在广州、成都、重庆、深圳等大都市有了字号,连美国旧金山等地的“唐人街”也打出了“来凤鱼”的招牌。“来凤鱼”真可谓誉满巴渝,香飘四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竞显豪放气概。大刀烧白在传统的水八碗之一——烧白的基础上加以改造,选用正宗的五花肉精制而成,皮皱质挪,肥而不腻,巴(音)而不烂。一块上箸,颤悠悠如关公横刀马上,平添豪情;又令人遥想当年喜峰口抗战的民族英雄,咬牙切齿杀鬼子,痛快!大刀烧白享有中国名菜的荣誉称号。龙大江是大刀烧白的制作者,其大江龙酒楼总店位于璧山县大路镇,璧山分店位于璧城红宇大道。今年的冬天来的特别“急躁”,不少人对这突如其来的降温倍感不适。无意间品尝到一道菜——雪片金鱼汤,让人恍然到了温润的春天。雪片金汤鱼又名香滑秘制金汤鱼享有中国名菜的荣誉称号,整道菜品色彩鲜艳,金碧辉煌,香味扑鼻,让人一看到这菜就胃口大开。在寒冬暖暖地喝上一口秘制的鱼汤,鲜而不腻,口感舒适,暖意从嘴巴一直延伸到胃里,直至全身;再品上一枚滑嫩的鱼片,鲜嫩爽口,回味悠长。此菜选用新鲜生猛活鱼,做工考究。金汤,雪片,红辣椒,正是寒江碧透,踏雪寻红梅。是品味,更是品诗。这道菜的制作者乃曾彬,其远林大酒店位于璧山远林步行街,想在寒冬感受阵阵暖意的的朋友可前往一试。青衫脱去换红袍又名金色童年,“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勾。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小小黄蜡丁,唤起文明多少童年的乡情。黄蜡丁,学名黄颊鱼、黄刺或黄骨鱼,味道十分鲜美。此菜以金色黄蜡丁为主料,配以秘制酱料而成,装盘后淋上鲜红的秘制调料,宛如一列小丁共同披上了一件大红袍。细细品尝,酸辣可口,清鲜纯正,唤醒你童年再河边溪畔捕捉小鱼小虾的记忆,摆脱世俗、超然物外。这道菜曾荣获中国名菜的称号,其制作者乃董古财,在璧山的锦宏居大酒店和绿岛大饭店均能品尝。最具乡土风情的传统宴席——“水八碗”。就是农村主红白喜事,生朝满月,宴请亲朋好友均按此席。因八道菜品大都带有汤水,故名“水八碗”。最早的水八碗,不仅是八道菜,且每道菜内容也只有八块,刚好够席上一人一块,现在看来满足不了日常所需,但在如黄色胶片般的记忆中,那却很值得期待的美味。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水八碗大气而实惠,坐在八仙桌旁,你可尽情感受最喜庆热闹的宴席氛围,品尝最朴质的江湖民间风味。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忘记很多在角落潜伏的记忆,只需一个提示,角落的画面便迅速的出现在眼前,“水八碗”也许就是那个契机。常列菜品如下:1、清蒸菜2、原汤酥肉3、合菜(三鲜蛋卷)4、粉蒸肉5、夹沙肉6、姜汁热肘子(清蒸原膀)7、扣肉8、芽菜烧白(芽菜杂烩等蒸菜)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色美观大方,多种味型均有、出菜快速,大碗上桌,热络爽快。在璧山南街转盘处虹源南街分店就能品尝这道菜。在璧山县璧城街道的狮子场,有一家被消费者称为“信得过”的狗肉城,狗肉城里有一道地方特色菜,叫“璧山狮子狗肉”。说起狮子狗肉城的狗肉,那真是香飘万里,芳名远播五湖四海,县内外消费者蜂拥而至,各地美食家寻觅而来,就连日本、韩国、台湾等客人也不远万里来此品尝美味佳肴。“璧山狮子狗肉”是在传统狗肉制作的基础上,用甘草、菟丝子等17种中药除去狗肉的燥性,增强药用效果,提高滋补功效,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具有暖胃、安五脏、暖肢膝、补胃、益气之功效。这种夏吃冬补的理念,改变立春后不能吃狗肉的传说。城内的狗肉更是汤鲜、肉嫩、色泽正,又辣出层次,辣出品格与美感。这道江湖名菜——狗肉,2001年被重庆市商委评为“地方风味名菜”,2003年在重庆市美食节上被评为“中国名菜”,2004年、2005年被评“消费者信得过美食店”,2007年被中国名优评估中心评为“中国特色餐饮名牌”、“全国绿色餐饮名店”。璧山十大名菜十大酒店1、华都金色霸王排(华盛大酒店)2、宏掌定江山(锦宏居大酒店)3、金游碧玉(璧山宾馆)4、鸿福鸭排(祥瑞大酒店)5、香肉仔鲶(大江龙酒楼)6、狮子特色狗肉(狮子狗肉城)7、味鲜石榴包(风味源美食楼)8、来凤鱼(来凤富绅大酒店)9、白砍兔(丁家雷兔)10、豆瓣鱼(青杠渔味源饭店)
Ⅸ 来凤鱼来历,创史人,吃起来的口感,再来些图片就好了
来凤鱼”是近年来重庆“江湖菜”流行之鼻祖,之后才有辣子鸡、芋儿鸡、邮亭鲫鱼、太安鱼等。而后来这些流行的“江湖菜”,在烹制手法上,都没有摆脱“来凤鱼”的影响。要说这鱼的味道,麻辣鲜香嫩可以概括之。来凤鱼选料讲究,是精选无污染水域的花鲢鱼。据厨师长介绍,这样的鱼肉质细嫩,吃起来口感特别好。而鲜花鲢鱼富含人体必备的脂肪酸、卵磷脂及多种微量元素,必须采用传统制作工艺才能更完整地保持这种营养。最重要的是其调料,10多种各种调料均匀搭配,配以各种鲜料如花椒、姜、葱等,精心烹制而成,此鱼在出桌时,尚未入口,已是鲜香扑鼻,令人食欲倍增。捞出香嫩的鱼头、鱼肉,不腥不臊,入口滑嫩,麻、辣、鲜、香、嫩,回味悠长,硬是筷子舍不得离手哦。
食材
花鲢鱼1500g
油适量盐适量生抽适量蚝油适量白糖适量泡姜适量姜末适量大葱适量花椒粉适量干辣椒适量豆瓣适量料酒适量泡椒适量醋适量大蒜适量花椒粒适量胡椒粉适量
步骤:
1,花鲢鱼一条,收拾洗净净切块,反复清洗干净后用料酒和盐腌制
2,配料:干辣椒节,胡椒粉,花椒面,花椒,大葱,大蒜,醋,泡姜,泡椒,白糖,料酒,郫县豆瓣,生抽,蚝油
3,大葱切段,大蒜切片,泡椒,泡姜切末
4,锅内下宽油,烧热后下入干花椒、大蒜、 泡姜泡海椒、郫县豆瓣炒香至油色红亮
5,加入适量鲜汤,下入鱼头和鱼片
6,加料酒煮至颜色发白,调入盐、白糖和胡椒粉,边烧鱼边晃动锅,待鱼快熟时, 调入酱油、香醋
7,将鱼头先用勺子倒入盆中,铺上香葱
8,再连鱼片和汤倒入盆中,撒上花椒粉、蒜末,葱段
9,锅中放菜油(多些)油温高后关火迅速下人干辣椒和花椒,泼在鱼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