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李叔同茶花女

李叔同茶花女

發布時間: 2021-02-11 12:51:39

1. 李叔同前半世的故事

李叔同前半世的故事:

1、李叔同六七歲時,開始跟著年長自己12歲的兄長文熙讀書,並學習日常禮儀。文熙對他督教甚嚴,日常功課不得馬虎,應對進退也不得稍越禮儀。他小小年紀便受到如此嚴格的教育,無疑會使他的天性受到壓抑,但對他養成嚴肅認真的習慣卻大有好處。

2、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5歲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終年72歲,叔同跟母親在李家的處境更顯尷尬。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李叔同小時候難免有一些自卑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這樣形成了。

3、1885年(光緒十一年乙酉)6歲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7歲從文熙學《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及文選等。

4、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李叔同8歲時,正式拜常雲庄先生為師,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同時學習書法、金石等技藝。13歲讀《爾雅》《說文》等,始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為主,書名初聞於鄉。

5、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是年誦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句。而且,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內心「反叛」的種子也開始萌芽。

(1)李叔同茶花女擴展閱讀:

志學之年:

1895年,李叔同16歲考入城西北文昌宮旁邊的輔仁書院,學習制義(八股文)。李叔同在進入書院前,已飽讀過經史詩文,學有根底,加上自幼聰慧,每次考課作文,只覺得有不盡之思緒需要寫出。博得了「李雙行」的美稱。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獲得獎銀。

1896年(丙申光緒二十二年)17歲夏,出素冊廿四幀,請唐敬嚴師為鍾鼎篆隸八分書。秋,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兼習辭賦、八股。喜讀唐五代詩詞,尤愛讀王維詩。又從津門書印名家唐靜岩學篆書及治印,並與津門同輩名士交遊。

1897年(丁酉光緒二十三年)18歲時,李叔同奉母親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由於他家在上海有錢庄,他可以憑少東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費用,手頭相當闊綽,他以富家公子身份,與滬上名流交往。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擬宋玉小言賦》,名列文社月會第一。

2. 李叔同的經典著作是什麼啊

李叔同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專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屬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他的經典作品如下:

畫冊
《樂石集》、《李叔同印存》、《護生畫集》(與豐子愷等合作,弘一題詩)

論文
《圖畫修得法》、《水彩畫法說略》填詞

歌曲
《送別》、《憶兒時》、《祖國歌》創作於1902年,學堂樂歌代表作,旋律採用「老六板」。

作曲
歌曲《三寶歌》(釋太虛詞)、南京大學校歌《大哉一誠天下動》(江謙詞)

3. 李叔同 驪歌的創作時代

李叔同與他的《驪歌》
李叔同(1880—1942年),名文濤,又名廣濤,字叔同,號漱筒,別署有70餘個,法名演音,號弘一,人稱弘一法師,祖籍平湖,生於天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三十一年秋赴日本留學,入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同時在音樂專科學校攻鋼琴、作曲。三十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三十三年「春柳社」在東京演出話劇《茶花女》,由李叔同扮茶花女,旋又演《黑奴籲天錄》,扮愛美柳夫人,首開中國話劇史之先河。是時,又獨立創辦我國第一個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成為向國內介紹西洋音樂、五線譜和貝多芬的先驅人物。宣統二年(1910年),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堂圖畫教員。三年加入「南社」。民國元年(1912年)任《太平洋報》主筆,同時與柳亞子等人創辦「文美會」,並主編《文美雜志》。2年到杭州,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美術、音樂教師。同時,受聘於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音樂、美術。7年8月,在虎跑寺正式削發為僧。初崇奉凈土宗,後專修律宗。31年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李叔同工詩詞、書畫篆刻,音樂以作詞配曲為主,有《春遊》、 《早秋》、 《送別》等。解放後出版有《李叔同歌曲集》、《寒笳集》、《四化律比丘相表記》等10餘種。
以上是我查到的關於李叔同的介紹。年少時看過關於他的傳記,一生稱得上傳奇二字。
也唱過他的《驪歌》,又叫《送別歌》,很喜歡。歌詞是李書同作,曲子卻來自於美國的一首通俗歌曲《夢見家和母親》,詞曲結合得非常好,完全感覺不出曲子來自異邦。歌詞是這樣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詞曲都很優美,堪稱珠聯壁合。

4. 誰依據小仲馬的《茶花女》改編了同名歌劇

劇本是皮阿威根據法國小仲馬的同名悲劇改編而成,由威爾第作曲,皮亞維作詞,1853年3月6日首演於威尼斯鳳凰
劇院。

5. 李叔同是誰

李叔同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1880年10月23日生於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於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樓(字小樓),道光甲辰(1884)進士,官吏部尚書,曾經業鹽商,後從事銀行業。母親姓王,為李筱樓側室,能詩文。李叔同 5歲喪父,在母親的扶養下成長。1901年入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范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雲游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於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後多作書法。由於戰亂,作品大多散失。從留存的《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可窺見一斑。《自畫像》估計是出國前所繪,畫風細膩縝密,表情描寫細致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宮廷肖像畫,有較高的寫實能力。《素描頭像》是木炭畫,手法簡練而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影響,造型准確,色彩鮮明豐富,有些接近於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看晶瑩明澈。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於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游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後則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凈、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朴,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創作的《送別》也廣為傳唱。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反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被豐子愷稱為「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於種種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極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於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做了一個名「演音」、號「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經純正而且優秀的藝術家,穿上百衲衣後,從觀念到行動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耳聞晨鍾暮鼓,心修律宗禪理,藝術家的李叔同變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師。

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割捨,伴他直至圓寂於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餘年的生命歷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由此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佔有的地位了。弘一習書始於少年,初學篆書,從津門名士唐敬嚴學習書法篆刻,打下了扎實的功底。再寫隸書,後入楷、行、草諸體,尤對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認真臨寫,形成他勁健厚重的書風。有人將弘一書法風格演變分為三個階段:初由碑學脫胎而來,體勢較矮,肉較多;後肉漸減,氣漸收,融入楷意;再後來字變修長,呈瘦硬清挺之態。其實,從大的審美風格來審視弘一的書法,分為出家前和出家後兩個階段,即勁健與平淡兩種格調,似乎更為恰當。為僧以前,弘一書法有絢爛之致,遁入空門做了和尚,書風突變,棄之崢嶸圭角,行之以藏鋒稚拙,轉入禪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這種巨變,來源於觀念上的變化,亦即是人的變化,在俗是李叔同,離俗則是弘一法師,書寫的目的發生了質的改變。隔斷塵緣的弘一,不再自視為藝術家,作為「寫心」的書法藝術,在其觀念中自然亦異於以往;握管寫字,首先是一種「廣結善緣,普傳佛法」的宗教活動和需要,而作為藝術的書法已退居其次,書法不再是藝術的自覺產物,而是宗教中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是作者的不自覺表現而又經後人的審美接受才得以實現的。縱觀弘一遺墨,清靜似水,恬淡自如,實是禪修的結果。「刊落鋒穎,一味恬靜」,清逸的線條泯滅了個性,是禪心的跡化,是期於一種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恆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致。

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宗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宗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宗教家。

書法是心靈的跡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弘一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雲:『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雲,『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修身重於修藝,修藝賴於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自然地統一起來,他的書法在心靈升華的同時亦得到了升華,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麼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段話道出了弘一書法所臻至的審美境界。這樣的欣賞,已經超越了書法的一點一線,而是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

其詩作有:

遇風愁不成寐

世界魚龍混,天心何不平。
豈因時事感,偏作怒號聲。
燭燼難尋夢,春寒況五更。
馬嘶殘月墜,笳鼓萬軍營。

--------------------------------------------------------------------------------

早秋

十里明湖一葉舟,
城南煙月水西樓,
幾許秋容嬌欲流,
隔著垂楊柳。
遠山明凈眉尖瘦,
閑雲飄忽羅紋縐,
天末涼風送早秋,
秋花點點頭。

--------------------------------------------------------------------------------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

春遊

春風吹面薄於紗,
春人妝束淡於畫,
游春人在畫中行,
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
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啼陌上人歸去,
花外疏鍾送夕陽。

--------------------------------------------------------------------------------

悲秋

西風乍起黃葉飄,
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夢影迢迢,
零落憑誰吊。

鏡里朱顏,愁邊白發,
光陰催人老,
縱有千金,縱有千金,
千金難買年少。

--------------------------------------------------------------------------------

月夜

纖雲四卷銀河凈,梧葉蕭疏搖月影;
剪徑涼風陣陣緊,暮鴉棲止未定。
萬里空明人意靜,
呀!是何處,敲徹玉磬,一聲聲清越度幽嶺
呀!是何處,聲相酬應,是孤雁寒砧並,
想此時此際,幽人應獨醒,倚欄風冷。

--------------------------------------------------------------------------------

落花

紛,紛,紛,紛,紛,紛,...
惟落花委地無言兮,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絕消息。
憶春風之日暝,芬菲菲以爭妍;
既乘榮以發秀,倏節易而時遷。
春殘,覽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衰;
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

--------------------------------------------------------------------------------



仰碧空明明,朗月懸太清;
瞰下界擾擾,塵欲迷中道;
惟願靈光普萬方,
盪滌垢滓揚芬芳,
虛渺無極,聖潔神秘,
靈光常仰望!
惟願靈光普萬方,
盪滌垢滓揚芬芳,
虛渺無極,聖潔神秘,靈光常仰望!

--------------------------------------------------------------------------------

清涼歌

清涼月,
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
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涼風,
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
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
清涼水,
清水一渠,滌盪諸污穢。
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
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6. 號稱中國達芬奇的李叔同,真的是個「渣」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是一首著名歌曲的歌詞,相信你已經猜到了,就是那首流行了百年之久的《送別》。

李叔同對女子的種種不道行為飽受世人詬病,沉迷佛學的他也無法擺脫“渣男”的大帽子和世人的議論。

7. 李叔同(弘一法師)很有名氣,我對他不是很了解,他為什麼那出名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學名文濤,又名成蹊、廣侯,字叔同、息霜,號漱筒、演音等,別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父李筱樓,曾任吏部主事,後辭官經營鹽業與錢庄,為津門巨富。文濤5歲失父。13歲知篆書,15歲能詩,17歲善治印,18歲與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變法失敗時,有人說他是「康梁同黨」,他遂攜眷奉母南下,避居滬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22歲入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課余參加京劇演出,還為滬學會補習科作《祖國歌》,並編有《國學唱歌集》。光緒三十二年,為求救國之道,東渡日本留學。到日本後,肄業於東京美術專科學校,主修油畫,兼攻鋼琴。課余熱心於話劇藝術活動,聯合留東同學組織「春柳劇社」。在東京,他創辦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發表所創作的歌曲多首。在寫生課時,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藩籬,被譽為我國新文化運動啟蒙時期的急先鋒。宣統三年(1911年),文濤學成歸國,先執教於天津高等工業學堂,任圖案教員,後轉到上海城東女學,講授國文和音樂。翌年,加入「南社」詩社,與南社同人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兼任《太平洋報》文藝副刊編輯。不久,到杭州執教於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即第一師范學校),並到南京高等師范學堂兼課。他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達七年之久,培育出許多藝術人才。文濤本有改革社會的理想和抱負,但眼見當時中國社會腐敗黑暗,自己又無力改變現狀,遂悲觀厭世,於民國7年(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發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門下,法名演音,號弘一,後又採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幾十個法號。民國17年,弘一參加僧侶南下服務團,到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弘揚佛法。12月初從上海乘海輪抵達廈門,受到陳嘉庚胞弟陳敬賢的熱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轉南安雪峰寺度歲。過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個月。民國18年4月間,取道福州赴溫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閩。先到廈門,後應泉州開元寺慈兒院院長葉青眼之請到泉州,為該院學童早晚禮佛的贊歌《三寶歌》譜曲。當時性願法師在泉州承大寺創辦「月台佛學研究社」,弘一幫助整理寺內所藏的古版佛經,先厘訂六條凡例,將目錄編成五輯,每輯分成禪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為甲乙兩種(甲種為全本,乙種為殘本),頗為周詳。民國19年4月,離寺雲游江浙。民國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閩,足跡遍及泉州、廈門、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時間為最長,而在永春普濟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民族危機空前深重,他時時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念,得到僧俗群眾的普遍景仰。民國27年10月,為勉勵泉州承天寺僧眾發揚愛國愛教精神,他舉筆題詞:「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詞末又跋:「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賦予佛說以時代精神。弘一十分關心歷史文物。民國22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發現唐詩人韓偓的墓道;民國27年在惠安縣的《螺陽文獻》中發現一首韓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為《全唐詩》收入的佚詩,於是撰寫《香奩集辨偽》一文,認為韓偓並不是一個風流才子,而是一位與自己有同樣愛國思想的偉大詩人,為研究韓偓提出獨創性的見解。他還為晉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寫寺門對聯和庵記,為朱子書院補題匾額,為開元寺補書朱熹所撰寫的對聯,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像題贊,使泉州的傳統文化更得到發揚。弘一晚歲十年,積極弘法,他先後在廈門、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鄉開展講經活動,就律宗、華嚴宗、凈土宗學說及葯師經、彌陀經、地藏本願經、心經等經義作了詳細的闡明。並且關心佛教教育,在泉州開元寺尊勝院倡辦南山佛學苑。民國25年,在泉州請得日本大小乘經律萬余卷,親自整理編成《佛學叢刊》四冊,交上海世界書局出版,閩南一帶的僧徒因之增進佛學知識。他的佛學思想體系,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士為果。十年虔修未有間斷。他潛心圈點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鈔》、《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靈芝元熙律師釋三大部的「三記」(《資詩記》、《行宗記》、《濟緣記》),為後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確的範本。佛教界尊他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民國31年10月13日,弘一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7天後,在承天寺火化。遺骨分兩處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彌陀岩,一在當年落發處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紀念塔於溫陵養老院過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於民國13年出版。寂後,海內外諸緇素將其遺著結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訂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講演錄》、《弘一大師大全集》等。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在書畫、詩文、戲劇、音樂、藝術、金石、教育各個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從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為佛門一代高僧。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備覽》、《四分律戒相表記》、《弘一大師遺著合編》、《清涼歌集》、《李息翁臨古法書》等。
代表作評價: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凄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8. 李叔同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8)李叔同茶花女擴展閱讀:

李叔同的故事:

弘一法師未出家之前,那時候他風度翩翩,遠涉日本求學。當時在國內,他已經有一個賢惠的妻子俞氏,那時候的他經常出沒各種演說現場,他的氣度與口才讓人佩服。

不過也曾留戀花間酒肆,曾經和歌郎、名妓等藝事往還。在上海初次亮相,參加演出京劇《蟲八蠟廟》、《白水灘》、《黃天霸》等。

李叔同到了日本,因為技癢,曾經參與「春柳社」首演《茶花女》一出戲,李叔同飾茶花女一角。7月再演《黑奴籲天錄》,飾美洲紳士解爾培的夫人愛密柳同時客串男跛醉客。

李叔同很有文藝天賦,不就痴迷於西洋繪畫,尤其是裸體畫。西洋繪畫注重寫實,進行人體寫實練習是一項必修的課程,然而尋找裸體繪畫模特。

成了李叔同在剛開始學習西洋繪畫時最棘手的問題,李叔同先是在學校里用男模特進行人體寫生,但女模特的問題卻始終沒有辦法解決。

這一年的11月,帶著濃濃涼意的秋風開始吹遍了日本東京的各個角落,這一天,正在練習繪畫的李叔同無意中發現了給他送飯的房東女兒,剎那間,李叔同發現了自己尋覓已久的最佳模特人選。

第一次見面,這女的給他送小菜,送米飯,這是最初的照顧。李叔同便邀請房東女兒當自己的女模特。這個要求讓這位姑娘覺得十分突然,畢竟裸體畫在畫上。

當時,除了藝術學校外,在社會上仍然不被大眾所接受。讓李叔同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日本姑娘竟然很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理由是她覺得李叔同是一個有才華的,誠實的中國青年。

從此,這位日本姑娘成了李叔同的專職模特,每當畫作完成,李叔同都會讓這位日本姑娘評價一番。在一段時間的合作後,由於相同的愛好,又彼此真誠相待,兩人開始跨越畫家和模特的界限。

1907年春天,櫻花盛開的時節,經過幾個月的交往後,李叔同第一次感受到了愛情的滋味,後來兩個人開始了同居。這時候的李叔同內心是愉悅的。

他在自己的詩作《朝游不忍池》中曾寫道:小橋獨立了無語,瞥見林梢升曙曦。——《朝游不忍池》。從此湖邊經常有了李叔同和那位日本姑娘一起散步的身影。

由於李叔同關於這位日本姑娘的文字記載很少,至今人們都不能完全確定她的真實姓名。十一年後,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剃度幾個星期後,他的日本妻子,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杭州靈隱寺,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勸說丈夫切莫棄她出家。

這一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然而叔同決心已定,連寺門都沒有讓妻子和孩子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與他見最後一面。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問:「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此時的弘一法師,早已不是當年的游學少年,也不是那個早年風流倜儻,才驚四座的翩翩濁世佳公子,更不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與一幫詩文友吟風弄月。

遊山玩水,混跡於煙花藝館之地,留下幾多風流韻事的少年郎,此時只是心如枯井厭倦紅塵青燈古佛的弘一法師。

9. 德沃夏克和李叔同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 1841-1904)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寧·德沃夏克,1841-1904) 鋼琴演奏家,作曲家.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生於捷克尼拉哈基維克。布拉格風琴學校出身。一八七三年,擔任聖亞德伯教堂風琴師。一八七八年,以《斯拉夫舞曲》獲得作曲家地位。後經李斯特,布拉姆斯諸名作曲家之推薦,遍及全歐。一八九二年,出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在美國其間,他採用了美洲黑人民歌,寫成新世界交響曲等傑作。回國以後,被聘為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一九零四年五月一日。患中風症逝於布拉格,享年六十二歲。
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歷代音樂家中,他的聲譽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樂創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樂都有一種自然的新鮮感,這種感覺往往掩蓋了構成樂曲的精湛技巧和構思一個主題所費的苦心思索,彷彿是天賜的旋律。對他一生影響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音樂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國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獲得的輝煌成功可以同亨德爾、海頓和門德爾松先後在英國得到的榮譽相媲美。為了表達對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國劍橋大學在1891年授予他音樂博士榮譽學位。在十九世紀末享受此禮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還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後被聘為紐約音樂學院和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兼教授,培養出五十多位音樂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諾伐克(V·Novák,1870-1949)、蘇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亞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作品:交響曲九首(已發表五首),交響詩五首,序曲直少八首,管弦樂(斯拉夫狂想曲)三首,斯拉夫舞曲二套,交想變奏曲,捷克組曲,夜曲,小夜曲,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G小調),大提琴協奏曲(B小調)小提琴浪漫曲,大提琴迴旋曲等,室內樂弦樂六重奏(A大調),弦樂五重奏(G大調,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A大調),弦樂四重奏八首,鋼琴四重奏二首,鋼琴三重奏四首,鋼琴[幽默曲]最為著名,[蘇格藍舞曲],狂想曲等。

生平:1841:九月八日,安東寧,德沃夏克,生於波西米亞之尼拉哈基維克(NELAHOZEVES);其父為客棧老闆。

1857:在布拉格(PRAQUE)入風琴學校。

1859:風琴學校畢業,發表第一號作品。

1865:創作C小調[茲洛尼斯之鍾聲]交響曲。

1870:發表[悲劇](TRAGIC)序曲及B大調弦樂合奏夜想曲。

1873:發表清唱劇(HYMNUS),一鳴驚人,完成降E大調交響曲,及小提琴與管弦樂合奏之浪漫曲(ROMANCE);同年和安娜,蔡梅克結婚。

1874:獲得奧國政府之作曲獎,發表A小調狂想曲,及未編號的D小調交響曲。

1875:完成弦樂合奏E大調小夜曲。

1876:發表G小調鋼琴協奏曲。

1877:發表交響變奏曲。

1878:完成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D小調小夜曲等作品,並開始為[聖母悼歌]譜曲。

1879:完成D大調[捷克]組曲,狂歡節進行曲,降E大調波闌舞曲,小提琴與管弦樂合奏之馬祖卡舞曲等作品。

1880:發表第一號D大調交響曲,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

1882:發表[吾家](MY HOME)序曲。

1883:神劇[聖母悼歌]在英國上演,完成[胡西特](HUSSITE)序曲。

1884:第一次旅行英國,三月十三日在倫頓阿而伯大廈指揮他的[聖母悼歌];發表神劇[鬼之新娘]。

1885:獲得在波希米亞維索卡地方的遺產。

1886:發表第二套斯拉夫舞曲。

1887:完成第三號F大調交響曲。

1889:完成第四號G大調交響曲。

1891:五十大慶,接受劍橋大學及布拉格大學授與之名譽博士學位,並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是年完成管現樂[狂歡節]及[自然界],[寧靜的深林]與[迴旋曲]等作品,並開始創作[奧泰羅序曲]。

1892:發表其著名的波希米亞弦樂四重奏,及[奧泰羅]序曲,十月十五日起程前往紐約,就任音樂學院院長之職。

1893:完成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五號[新世界]交響曲。並於十二月十五日在紐約第一次公演。

1895:發表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1896:最後一次訪問英國,同年完成[水鬼](THE WATERSPIRITE)[日中妖婦](THE MIDDAY WITCH)[金紡車](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木鴿](THE WOOD DOVE)等四首交響詩。

1897:發表交響詩[英雄之歌](HEROIC SONG)。

1901:六十大慶,出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之職,成為AUSTRIAN UPPER HOUSE之議員。

1904:五月一日去世,五月五日國葬。

德沃夏克和他的愛情故事

1857年,16歲的德沃夏克帶著拿到手不久的屠戶行會頒發的熟練工人證書離開家庭前往布拉格學習音樂。他的老師費了老大的勁才說服他父親准許德沃夏克從事音樂,雖然沒有人敢斷定一個屠戶世家出身的小學徒會在這方面取得什麼前途。在家人看來,他懂一點提琴演奏(還是跟父親學的),喜歡哼些波西米亞小曲子,如此而已。
布拉格的日子很艱難,他一面在學校聽課,一面在一個小樂團里當中提琴手來維持生計。兩年後他畢業了,繼續從事中提琴手這樣一個在他自己看來沒有太大前途的職業。他有時會寫一些波爾卡舞曲之類的東西自娛自樂,但是沒人認真對待他們。他混跡於布拉格的大小劇院,那時正是斯梅塔納的作品大行其道的時代,波西米亞民族復興運動風起雲涌,捷克民族音樂也逐漸從德奧音樂的陰影下脫胎而出,年輕的德沃夏克注視著這一切。

1865年,故事開始。一個富裕的金匠Jan Cermak邀請德沃夏克來給自己的兩個女兒當音樂家庭教師,大女兒叫Josefina,16歲,小女兒叫Anna,11歲。幾乎是立刻地,德沃夏克愛上了姐姐。

他被拒絕了。

難過的小夥子寫下了一首又一首歌獻給Josefina,歌詞來自捷克詩人Gustav Pfleger-Moravsky的詩《柏樹》(Cypresses)。「Think about a young man in love - this is what they are about」,23年之後德沃夏克在將這些歌重新整理出版的時候這樣對出版商說到。

Josefina很喜歡那些歌,可是她不愛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失戀的沼澤里掙扎了很久,直到幾年後才能平靜的接受結果。他開始和妹妹Anna戀愛,隨著他在學院里找到了教職,他的經濟情況逐漸好轉,於是他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投注在作曲上。他對民間音樂元素的稔熟掌握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尤其是在那個民族意識蘇醒的時代里。他創作的贊美詩《白山的子孫》迅速在他的波西米亞同胞中贏得了強烈反響,這次成功鼓勵了德沃夏克的自信。1873年,他向Anna求婚了。

婚後的德沃夏克事業越來越順利,他創作的《摩拉維亞二重唱》受到勃拉姆斯的高度好評,旋即得到了後者的大力提攜。出版商建議他寫一套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樣的作品,於是他創作了《斯拉夫舞曲》,迅速風靡歐洲,他逐漸以一名代表性的民族樂派作曲家的身份為世人熟知。

1877年,德沃夏克參加了Josefina的婚禮。

德沃夏克最大的天賦便體現於他對包括波西米亞人在內的各個民族的民間音樂挖掘和掌握的能力。1880年,他根據Adolf Heyk的《吉普賽詩篇》創作了八首吉普賽之歌,這代表了他歌曲創作的最高水準,其中的第四首《母親教我的歌》一直傳唱至今。更為膾炙人口的故事是當他在1892年舉家來到美國出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後,立刻投入極大的熱情研究美國本土的黑人音樂和印第安人音樂,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偉大的《自新大陸》交響曲。這差不多是他一生音樂生涯最輝煌的頂點。

然而他未必特別快樂。他思鄉,捷克的空氣和土地對他來說無比重要。他想念家鄉的每一個朋友,還有Josefina。Josefina病重了。

他頻繁地返回捷克度假。1894年,他在美麗的維索卡花園逗留了很久,在這里寫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許是他所創造出的最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種常見的短小音樂體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種活潑或詼諧的情調,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卻不盡然如此,人們常常覺得,第七首幽默曲與其說是輕快,不如說是淡淡的惆悵。

當幽默曲不再幽默的時候,似乎再美的風景也會失去光彩。

1895年,他的美國之行的最後一年,在紐約他開始創作一部大提琴協奏曲。與此同時他收到了Josefina的信:

Dear Anton!
Forgive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for such a long time. But I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fined to bed and unable to do so,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 have nothing important to report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 . .
I have no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However, I shall have to resign myself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ymore. . . .

他想起了當年送給Josefina的那些歌,其中Josefina最鍾愛的一首名叫《leave me alone》。他把那個旋律寫在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里,作為副部主題,後來又在第三樂章的末尾再現了這支旋律。當首演這首曲目的大提琴家Wihan試圖在尾聲里插入一個華彩的時候,德沃夏克憤怒的阻止了他。

1895年5月27日,德沃夏克回到捷克的一個月之後,Josefina逝世。

德沃夏克晚年再沒寫出過重要的作品。他一直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同時寫過一些不太成功的歌劇。1904年他在一場腦中風中去世。德沃夏克晚年的相貌並不像一位大藝術家,倒更像是個慈祥的老工人。人們常常說德沃夏克是一流的音樂家裡少數幾位並不神經質的之一。他的家庭生活一直平靜美滿,在他和Anna的銀婚紀念日那一天,他的女兒Otilie嫁給了他最好的學生Josef Suk。通過史料我們知道,他一生都忠於他的妻子Anna。

然而,同樣為我們所知道的是,他的一生都沒忘記過Josefina,那個他24歲時愛上的女孩子。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於一個小旅館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歲時進布拉格風琴學校 學習,後入布拉格臨時劇院(後改建為國家劇院)樂隊拉中提琴,並正式開始創作。 首次為音樂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現愛國熱情的贊美詩《白山的子孫》。

翌年,辭去劇院樂隊職務, 到教堂作管風琴師,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從事創作,後結識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薦他的 《摩拉維亞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他還與漢斯·里希特、漢斯·封·彪羅、柴科夫斯基等人 保持著誠摯的友誼。曾被邀九次訪問英國,旅行德國、俄國,並親自指揮作品的演出,倍受歡迎。 1891年任布拉格音樂學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榮譽音樂博士學位。 1892年被邀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此間,他寫了最著名的《新世界(第九)交響曲》。回國後, 繼續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和進行演出活動。1901年升任院長。他的室內樂、序曲、交響詩、歌劇 和歌曲等都是人們喜愛的作品。 一、一個成功者的奮斗歷程 歐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來到紐約音樂學院當教師了!他給美國他最豐富的音樂天資, 美國則以它最好的東西回敬他。他就是波希米亞人德沃夏克。他的生活讀起來簡直就是一部為成功 而斗爭的故事書。 德沃夏克1841年出生於波希米亞一個叫米爾豪森的小村莊。他的父親是一個小客店和肉店的 老闆,他自己則一邊學習一邊幫助養家。但是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個音樂家。這里的人們能歌善舞, 他們不但在勞動時歡唱,而且往往在星期日做完禮拜後就開始唱歌和跳舞,這樣不停地持續下去直到 第二天早晨。這里的四十多種波希米亞民族舞蹈足夠他們盡興的。這種熏陶早已使祖國的民間音樂成為 他身體的一部分了。 波希米亞的學校里設有音樂課,所以德沃夏克在十四歲時就已經學會唱歌、彈風琴、鋼琴和 拉小提琴了。這時他參加了在假日為婚禮演奏的村莊管弦樂隊。父親仍然動員他放棄音樂, 為了勸他的父親改變主意,安東尼為村莊管弦樂隊作了一首波爾卡舞曲。但是他不知道小號是移調樂器 (即從譜子上寫的調子移到一個不同的調子上去彈奏的樂器),可想而知這首曲子是怎樣的演奏效果。 於是他只能又回到了那個小客店兼賣肉的鋪子。 他是如此不愉快,以致一年後,父親終於同意他離開家鄉到布拉格的一個風琴學校去學習。 他沒有錢維持生活,只好每星期日到教堂去,平時則隨一個管弦樂隊到旅館里去演奏。他在這里學到了 不同樂器的運用和如何使它們的音色勻融在一起。但僅僅是這些,除了教堂音樂和餐館里的低劣的 流行曲調之外,他很少有機會聽別的樂西。有時他只得央求一個交響樂隊的定音鼓手讓他蜷縮在 鼓後聽一迴音樂會。一次,他終於有機會花四分錢聽《自由射手》,但他卻連四分錢也沒有。 那風琴學校是一個發霉的、滿是灰塵的地方,除了樂理和一些規則之外,沒有教多少東西。他買不起 任何大作品的樂譜,而且那裡也沒有任何他能用的圖書館。這樣,當他二十歲畢業時,他仍然對 貝多芬的交響曲知之不多。 但好日子還是來到了。在小小的波希米亞,正象在那些較大的國家裡一樣,也有全國的音樂運動, 它的領袖是今天仍然流行的歡快歌劇《被出賣的新娘》的作者斯美塔納。他是國家歌劇院的指揮, 德沃夏克因此在那管弦樂隊里獲得了一個位置。斯美塔納對他很和善,把所有的偉大傑作的譜子 都借給他,並鼓勵他作曲。 在此後的十年間,德沃夏克嘗試著作歌劇、交響曲和各種音樂。但他認為這些作品都不夠好, 所以把它們全撕碎了。他的勇氣和耐心逐漸得到了報償。在重寫了三次以後,他的一出歌劇成功了。 等他到美國去的時候,他已經做為那些美妙的「斯拉夫舞曲」的作者而在全世界聞名了。 二、德沃夏克與美國 這位一直熱愛著他自己國家的古老民間舞曲的德沃夏克,在美國期間一度喜歡起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音樂以及斯蒂芬·福斯特的簡單歌曲——這類新的民間音樂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就是以 福斯特的《故鄉的親人》的伴奏與和弦為基礎的。 德沃夏克並不是象他的風琴學校的老頭們那樣學究氣十足的教授,他除了教音樂的規則之外, 還力圖教它的精神。他認為那些年輕的美國音樂家們力圖模仿歐洲音樂,做得太過分了。德沃夏克覺得 他們應當從自己的豐富的民間音樂寶藏中給自己的國家創造出一種民族音樂。為了向他們表明 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寫了他那部偉大的交響曲《自新大陸》。 《自新大陸》可以說是所有交響曲中最偉大的幾部之一。德沃夏克並不只是抄襲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主題,他受到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的啟發,創作出了自己的主題。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歡快的曲調 的閃現中,我們甚至可以不時瞥見美國移民者們朝氣蓬勃的谷庫舞和碾米時閑談的景象。 第二樂章那段美妙的「慢板」也許是所有交響樂中最動人的旋律,它表現了黑人靈歌的精神, 當人們唱「念故鄉」這句歌詞的時候往往也把它唱得象一首靈歌。

這首家喻戶曉的世界名曲,是作者於1894年創作的。當時作者正在他的祖國——捷克的葦梭卡地區度假,其間作者一連寫了八首「幽默曲」,皆為鋼琴獨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鋼琴獨奏曲,包括種種舞曲在內,大約有八十餘首,但唯有這首《幽默曲》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本曲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鋼琴獨奏曲形式為人們所喜愛,由小提琴天才克萊斯勒改編的小提琴獨奏曲似乎更為人們所熟悉。後來本曲還被改編為管弦樂曲、其他各種樂器的獨奏曲以及輕音樂等,甚至還有人為本曲撰寫了哀傷或充滿朝氣的歌詞,可見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紀以後逐漸興起的一種音樂體裁,多採用2/4或4/4拍子,以各個段落的表情極富變化為特徵。但本曲似乎更類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樣朴實、親切,並沒有任何 「詼諧」的成分在內(片段1)。 本曲為優雅的稍緩板,降G大調,2/4拍子。以第一主題為中心構成第一段,經過轉成降g小調的中段後再予以反復,為復合三段體。 反復時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為簡單。
回答者:gm151617 - 魔法師 四級 12-27 17:21

德沃夏克出身寒微,自小活躍於村中教會或民間的音樂活動,其間吸收草根音樂土壤,決定了他畢生的音樂風格。然而令德沃夏克扎實地掌握管弦樂的言語和技法是他在布拉格歌劇院司職首席中提琴的9年(1863-1872)。這項履歷在各大古典作曲家中是獨一無二的。在這9個樂季中,德氏不僅只涉獵從莫扎特到羅西尼的歌劇演奏,更重要的是,他有機會親身經歷著名指揮或作曲家本人在詮釋作品時的個人秘方。這包括歌劇音樂總監斯美塔納和名震一時的瓦格納。俄羅斯音樂之父的格林卡亦曾指導過這個樂隊首演他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柴科夫斯基在1888年首訪布拉格,親自指揮他的第五交響曲,在座的德沃夏克受到極大的啟發。近年有研究稱德氏在此後創作的第八交響曲在風格和結構均直接受柴五的影響。兩位大作曲家互相賞識卻是不爭的事實。柴氏聽過德氏為首次見面而精心挑選的a小調鋼琴五重奏演出後,激動非常,宣稱「德沃夏克」是我所非常敬愛的。
眾所周知,新世界交響曲寫於德沃夏克在美國出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的時候(1892-95)。不說不知,德氏有不少個人癖好,例如養鴿子和看火車在路軌上飛馳。堂堂院長一方面經常跑到中央公署看鴿子而對其體質搖頭嘆息外,還常到火車總站觀看車流。後因新例不讓非持票者逗留而被迫轉到碼頭看船。自此他每日看報都必先翻到船程表,看看有哪條船往返歐陸彼岸,因此而漸漸染上沉重的思鄉病,在岸邊常淚流披面。「你要寫一首交響曲來舒解你的思鄉之情啊!」音樂學院董事長舒爾伯太太提議說。新世界交響曲便是這首解愁之作。
在美國的三年給德氏無盡的靈感和題材,不少還是大自然的聲音。有記載指作曲家見到雄偉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時沉默約五分鍾後驚嘆道:「這簡直是一首b小調的交響曲!」這極可能是後來在倫敦首演、同樣是B小調的大提琴協奏曲的靈感之源。
就連鳥鳴也逃不過德氏天才橫溢的藝術觸覺。他14首弦樂四重奏中最著名的F大調第十二號「美國」的第三樂章重奏的主旋律,便是他在衣阿華州渡假晨曦漫步時在樹林中聽到完完本本的鳥啼聲。但機關報世界優美的生活並未舒緩作曲家「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心情。三年合約完成二話未說跳上輪船就走。從此離開了這塊新陸。

德沃夏克於1894年創作的。當時正在他的祖國——捷克的葦梭卡地區度假,其間一連寫了八首「幽默曲」,皆為鋼琴獨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鋼琴獨奏曲,包括種種舞曲在內,大約有八十餘首,但唯有這首《幽默曲》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本曲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鋼琴獨奏曲形式為人們所喜愛,由小提琴天才克萊斯勒改編的小提琴獨奏曲似乎更為人們所熟悉。後來本曲還被改編為管弦樂曲、其他各種樂器的獨奏曲以及輕音樂等,甚至還有人為本曲撰寫了哀傷或充滿朝氣的歌詞,可見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紀以後逐漸興起的一種音樂體裁,多採用2/4或4/4拍子,以各個段落的表情極富變化為特徵。但本曲似乎更類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樣朴實、親切,並沒有任何 「詼諧」的成分在內。 本曲為優雅的稍緩板,降G大調,2/4拍子。以第一主題為中心構成第一段,經過轉成降g小調的中段後再予以反復,為復合三段體。 反復時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為簡單。

李叔同(1880—1942年),名文濤,又名廣濤,字叔同,號漱筒,別署有70餘個,法名演音,號弘一,人稱弘一法師,祖籍平湖,生於天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三十一年秋赴日本留學,入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同時在音樂專科學校攻鋼琴、作曲。三十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三十三年「春柳社」在東京演出話劇《茶花女》,由李叔同扮茶花女,旋又演《黑奴籲天錄》,扮愛美柳夫人,首開中國話劇史之先河。是時,又獨立創辦我國第一個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成為向國內介紹西洋音樂、五線譜和貝多芬的先驅人物。宣統二年(1910年),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堂圖畫教員。三年加入「南社」。民國元年(1912年)任《太平洋報》主筆,同時與柳亞子等人創辦「文美會」,並主編《文美雜志》。2年到杭州,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美術、音樂教師。同時,受聘於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音樂、美術。7年8月,在虎跑寺正式削發為僧。初崇奉凈土宗,後專修律宗。31年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李叔同工詩詞、書畫篆刻,音樂以作詞配曲為主,有《春遊》、 《早秋》、 《送別》等。解放後出版有《李叔同歌曲集》、《寒笳集》、《四化律比丘相表記》等10餘種。
http://www.zjcnt.com/zt/lst/index.htm

10. 李叔同的性格特徵是通過那幾件事來揭示的事

你說的應該是一道習題,答案為你奉上,請參考!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師。他出身於富裕之家,青年時頗有才氣,應滬學會徵文,名字屢列第一。他英俊瀟灑,頗有風度,是當時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李叔同先生滿懷愛國熱情,奔赴日本留學,他全面鑽研西洋藝術,繪畫、音樂、文學、戲劇都研究;介紹西洋文明,親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目的是學成以後報效祖國。

C.李叔同先生回國後,身份變了,裝束也變了;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這一變,表明他與西方思想的徹底決裂,與西方帝國主義的徹底決裂,顯示了堅定的愛國意志。


D.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認真」:認真做人,認真學道,認真學佛。即使在出家為僧之後,生活做事依然非常認真,如「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

E.作者對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選材得心應手,全文思路貫通。通過幾次外貌描寫,表現了人物的內在精神。但是,結尾說「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生塵緣已經結束」,表明作者對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無比痛心。

(2)文中說:「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請結合實例加以說明。(6分)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徵是什麼?文章分哪幾個階段論述的?(6分)

(4)李叔同早年曾是熱血的愛國青年,後來卻出家為僧。【《懷李叔同先生 豐子愷》閱讀答案】閱讀答案

答案:

12、(1)B、D(5分。對一項給2分)

(2)(6分。意思接近即可)深感祖國慘痛的現實;有感於日本的明治維新文化,學習西洋文化;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度,改做一個留學生。(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3)(6分)性格特徵是「認真」。(2分)第一,青年時期在上海,好學上進,大展才華,認認真真做一個有志青年。第二,留學日本,刻苦鑽研西洋文化,認認真真做一個將來報效祖國的留學生。第三,回國以後,認認真真的教學,把所學的知識回報給祖國的人民。第四,出家之後,更是認認真真做人,做任何事情都一絲不苟。】(每條1分)
以上重點標示的地方就是你需要的,請參考!

熱點內容
白百合姐姐白大人 發布:2025-05-20 09:06:28 瀏覽:711
給你一朵小紅花電影易烊千璽 發布:2025-05-20 08:50:42 瀏覽:250
滕州吧紅荷花 發布:2025-05-20 08:49:14 瀏覽:138
百合的花語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20 08:38:36 瀏覽:806
蘭花會所 發布:2025-05-20 08:12:52 瀏覽:739
玫瑰怎麼醒花 發布:2025-05-20 07:57:27 瀏覽:492
鶯尾蘭花 發布:2025-05-20 07:55:59 瀏覽:114
帶香味的盆景 發布:2025-05-20 07:47:31 瀏覽:45
七夕咋辦啊 發布:2025-05-20 07:22:17 瀏覽:953
板梅花布置 發布:2025-05-20 07:11:58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