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畫鑒別
1. 墨濤的梅花畫怎樣知道真假
落款寫的是甲午年墨濤,畫上面有雙喜臨門四個字
2. 國畫梅花是什麼顏色
國畫中梅花的顏來色在不同源時期和不同風格下是不相同的。
按照年代來劃分,唐朝以前的畫目前沒有發現保存至今的,所以畫中使用的顏色無法考究;唐宋的畫風以寫實為主,所以應該很接近梅花本來的色彩;元、明、清文人多崇尚寫意,國畫以黑白為主,那時候講究墨分五彩,其實是用墨的濃淡不同來表現色彩,其實還是黑、灰、白,所以梅花也不例外,現存的如徐渭、八大山人等的作品都是黑白的梅花;到清末由吳昌碩開啟海派濃墨重彩的畫風,梅花又有了接近實際的色彩表現手法,現在可以看到的紅梅、臘梅、白梅都在國畫上有體現。
如果按照風格來劃分,國畫可以分為工筆和寫意。工筆畫講究形象,所以更接近梅花的本來色彩;寫意畫講究意境,追求神似,一般多用黑白來表現梅花的神。當然近代開始濃墨重彩的畫風後,寫意也可以用顏色來表現梅花的真實顏色。
總體來說國畫中梅花的色彩是一直在不斷演變的,不同時期,不同畫風都不一定相同,只能說某個時期哪種佔主導地位。
當然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也許可以了解更多古人的畫風,將來對梅花的顏色有更多的認識。
3. 清吳昌碩扇面畫梅花圖的賞析
清末「海派」大家吳昌碩的這幅《梅花圖》,畫面構圖跌宕奇險,兩塊湖石自右側橫內亘畫中容,淡墨幾筆出之,穩重而又不失靈透,顯示出畫家駕輕就熟、胸有成竹的藝術造詣。湖石之後探出紅梅數枝,花如碎玉橫空,清氣四溢;梅樹遒枝勁節,濃淡合宜。畫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轉,不僅平衡了畫面的重心,同時也加強了橫勢的方向感,弱化了石與梅枝十字交叉之勢。石之左出,梅之右傾,一左一右,一橫一縱,畫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躍然紙上,卻又開合有度,收放自然。吳昌碩在畫梅筆法上爐火純青的功力,正是他藝術的獨到之處。整個畫面氣勢雄健,筆墨蒼勁,一氣呵成,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乃吳昌碩晚年精品。款識為「艷於赤城霞,羅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顏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屬。甲子夏,吳昌碩,年八十一」。畫家以石鼓文的筆意入畫,用筆遒勁樸拙,飛動迅疾,筆底充滿金石之氣,縱橫捭闔,雄渾磊落;用墨渾厚古樸,酣暢淋漓;用色濃麗飽滿,使畫面生機勃勃,極富視覺張力。他以「鐵如意擊珊瑚碎,東風吹作梅花蕊」的豪邁之情;不僅使「海派」藝術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寫意畫的形式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4. 我國歷代梅花繪畫有什麼特點
梅作為繪畫題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代,《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張僧繇畫過《詠梅圖》,張僧繇,即「畫龍點睛」傳說中之畫龍者。到了唐代,花鳥畫已獨立成科,梅的形象也多了起來,這時畫中的梅多伴有禽鳥或其他花卉。五代滕昌佑畫有《梅花圖》,是梅獨立入畫的最早記載。宋代,畫梅在花鳥畫中比較普遍,而且出現了專一畫梅的畫家——華光。華光以墨暈作梅,即墨梅,有人認為墨梅畫始自華光。得華光親傳的有6人,其中揚補之最為突出。宋代出現了梅譜,這標志宋代寫梅、畫梅從理論到技法都達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梅譜中以《華光梅譜》最受推崇,歷經千年傳到如今。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是我國歷史上以圖著譜的第一部梅譜。該譜畫有梅花自蓓蕾、欲開、爛漫、欲謝、就實等各種狀態,共100幅圖,每幅圖各綴五言絕句詩一首。
元代畫梅,是華光、補之的繼續。王冕博採眾長,墨暈、圈花俱佳。這時的整體畫風是文人筆墨極盛,追求清逸淡泊,求意境不重形似。明代的工筆梅有所發展,唐寅、項聖漠、陳洪綬都各具面貌,各有新意。由於理論技法的完善,畫梅逐漸進入了程式化。到清代初年,摹古風盛行。清代中期畫梅在個性上有所發展,形式上有所突破,比較典型地出現在揚州畫派,代表人物是金農。到了清代末期,又出現了虛谷、趙之謙和吳昌碩等畫梅高手。清《芥子園畫傳》是著名畫譜,有三集。第二集為蘭竹梅菊,其中梅譜收集有畫法歌訣起手式,以及古今名人圖畫共25幅,美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現代畫梅,尤其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才濟濟,風格多樣。齊白石、潘天壽傳統功力深厚;徐悲鴻、劉海粟溶進了西法;黃賓虹、石魯突出個性;董壽平、關山月生機蓬勃等。他們的探索實踐,給畫梅帶來了光輝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