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青冢線索

梅花青冢線索

發布時間: 2025-07-05 00:27:09

Ⅰ 姜夔的詠梅詞

【年代】:宋
【作者】:姜夔——《暗香疏影》
【內容】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
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暗香。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疏影。
【鑒賞】:
這兩首詞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詠梅詞,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白石詠梅詞共有十七首,古其全詞的六分之一,此二篇最為精絕。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所謂「和靖一聯」,即宋初詩人林逋《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姜夔非常欣賞其句,就摘取句首二字,以之為「自度曲」詠梅詞的調名。白石是南宋大音樂家,妙解音律,從此二篇詠梅詞亦可看出其獨創之功。
白石詞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詞緣起,或紀心緒行蹤,要言不煩,與詞的內容溶為一體,不可分割。從題序看,這兩首詞作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當時詞人應邀到范成大退休隱居的蘇州附近的石湖別墅作客。范成大也喜愛梅花,買園種梅,並著有《梅譜》。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馳騁才華,創作了這兩篇詠梅絕唱。
這二篇詞的主旨令人難以索解。歷代讀者在欣賞它的美妙的詞句的同時,不免要追尋它的言外寄託,於是,勸阻范成大歸隱、哀嘆徽欽二帝北狩、感慨今昔盛衰、懷念合肥舊游等等說法就都出現了。這些說法的是非頗難截然判斷,因為作者是不明言他的寄託的,讀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也是完全允許的,不論見仁見智,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自成一說。或者說,這兩首詞具有多功能指向,寄託國事,感慨今昔,追念舊游,思戀情人等多種主旨都有,形成一種含混,朦朧之美。
《暗香》、《疏影》在體制上也很有特點。作者自述「作此兩曲」,從音樂上講是兩只曲子:「授簡索句」,從詞篇上說卻是一個題目,兩首詞,也可以說是一首。這種特殊體制為姜夔所首創,我們不妨稱之為「連環體」,兩環相連,似合似分,以其合者觀之為一,以其分者觀之為二。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全詞共分六層。上片,開篇至「不管清寒與攀摘」五句為一層,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以「舊時月色」開頭,以往事遞入,落筆便不平凡。已經勾勒出了時空范圍,渲染出了感情基調。回憶舊時,拉開了時間距離;月色在天,撐起了空間境地;眼前的景象勾連著過去的經歷,令人搖曳生情。首句落筆得此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喚起」二句,又引入懷人層層盪開,環環相生:由月色寫到「算幾翻照我」,畫出回憶往日情事時的屈指凝神之態;再寫「梅邊吹笛」,在月下笛聲中點出「梅」字,詠物而不避題面,亦見大手筆,直將「藏題」的技法視為細末,不屑遵循;再由笛聲「喚起玉人」,以美人映襯梅花,直欲喧賓奪主,卻急以「不管清寒與攀摘」收住,化險為夷,仍不離詠梅的本題。至此,一幅立體的,活動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聲有色的生活圖景、藝術境界,乃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月色下、笛聲中,一位玉人在犯寒摘梅,境界何其清空幽雅。賀鑄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意境已自高雅幽美,但與姜白石詞相比,仍顯單薄。姜詞「不管清寒與攀摘」一句蘊藏著兩層沒有明說的意思:一是「與」人攀摘,既有與人同摘之義,也有摘梅以贈別人之義,這就暗中用上了「驛寄梅花」的典故,透露了陸凱的詩句「聊贈一枝春」的一層意思;另一層含義是,玉人之所以「不管清寒」,因為她懷著滿腔的熱情,且與外界的「清寒」恰相反襯。
玉人的一片深情密意全都傾注在梅花上,梅花的感情負載就格外厚重了。開頭幾句寫的是回憶中的情景,到「何遜而今漸老」兩句,筆峰陡轉,境界突變,由回憶回到現實,由歡樂往事轉到而今的遲暮之悲。詞人以何遜自此,是說自己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面對梅花,再難有當年那種春風得意的詞筆了。正如詞人所說:「才固老盡,秀句君休覓」(《暮山溪》)。與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颯。這是第二層。其實詞人當時年僅三十五六歲,所以這當是自謙之詞。而且何遜寫的那首《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等,實在算不得什麼好詩,跟他喜愛梅花,一直掛念著揚州廨舍那株梅樹的心情並不相稱,可是後來,他從洛陽特意趕回揚州,再訪那一樹梅花時,卻彷徨終日,不能下筆,連原先那平庸的詩也寫不出來了。何遜雖有愛梅之心,而其才力不逮,沒有做出好詩來(「春風詞筆」是指他的《詠春風》詩「可聞不可見,能重復能輕。鏡前飄落粉,琴上響余聲」,詠物頗稱工細)姜夔以之自比而表示謙遜不是相當合適嗎?
「但怪得」至上片結尾為第三層,又把筆鋒轉回來,意謂盡管才不附情,見到石湖梅花的清麗幽雅,亦不免引動詩興,以答謝主人的盛情美意。這幾句映照小序,點明題旨。「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也是蘇東坡《和秦太虛梅花》詩「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是對石湖梅花的具體描繪。以竹枝映襯疏花,寫其形貌姿色;以瑤席映襯冷香,寫其高潔的品性,著墨不多而形神俱現。
下片承上片中寫身世之感。從「紅國」到「紅萼無言耿相憶」是第四層,感情曲折細膩而又富於變化。
換頭余雞獨處異鄉,空前冷清寂寞,內心情感波瀾起伏。「寄與路遙,夜雪初積」,則言重重阻隔,縱然折得梅花也無從寄達,相思之情,難以為懷,只有耿耿於懷,長相憶忘而已。「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詞采甚美。「翠」與「紅」是作者特意選用的艷色,用以與上文的「月」、「玉」、「清」、「瑤」等素潔的字面相「破」,通過對比,取得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把翠尊而對紅萼,由杯中之酒想到離人之淚,故曰「易泣」;將眼前的梅花看作遠方的所思,悄然相對,雖曰「無言」,而思緒之翻騰、默默之訴說又何止萬語千言。正是無言勝有言,無聲勝有聲。
「長憶曾攜手處」三句是第五層。由「相憶」很自然地接續到「長記」,於是又打開了另一扇回憶的窗子,寫到當年與情人攜手同游梅林的情景。千樹梅花,無盡(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繁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之上。這一片繁梅,亦如鄧尉山的「香雪海」,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十分壯觀,比起上文的「竹外疏花」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午樹壓、西湖寒碧是詞中名句,境界幽美,詞語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熱烈的氣氛。詞情發展至此,終於形成高潮。
最後兩句又是一層,詞筆頓時跌落,寫到梅花的凋落飄零的肅刈景象。「又片片吹盡也」,語似平淡而感嘆惋惜之情卻溢於言表。「幾時見得」,應是一語雙關之詞,梅花落了何時再開?相憶之人分別已久何時再逢?正因為巧妙綰合兩重意思,所以顯得韻味十分深長。
《暗香》重點是對往昔的追憶,而《疏影》則集中描繪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託作者對青春、對美好事物的憐愛之情。《疏影》一篇,筆法極為奇特,連續鋪排五個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來比喻映襯梅花,從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遺貌取神」的筆法來又高出了一層。
上片寫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綴玉」三句自成一段,它描繪了一株古老的梅樹,樹上綴滿晶瑩如玉的梅花,與翠禽相伴同宿。苔枝,長有苔蘚的梅枝。綴玉,梅花象美玉一般綴滿枝頭。這三句用了一個典故。
講的是隋代趙師雄在羅浮山遇仙女的神話故事,見於曾慥《類說》所引《異人錄》略謂:隋開皇年間,趙師雄調伍廣東羅浮,行經羅浮山,日暮時分,在梅林中遇一美人,與之對酌,又有一綠衣童子歌舞助興,「師雄醉寐,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起視大梅花樹上有翠羽剌嘈相顧,月落參橫,惆悵而已。」
原來美人就是梅花女神,綠衣童子大亮以後就化為梅樹枝頭的「翠禽」了。作者用這個典故,入筆很俏,只用「翠禽」略略點出。讀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綴玉」亦可描摹羅浮女神的風致情態,「枝上同宿」也是敘趙師雄的神仙奇遇。姜夔愛用此典,其《鬲溪梅令》有句雲:「謾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這個典故,使得梅花與羅浮神女融為一體,似花非花,似人非人,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層迷離惝恍的神秘色彩。
「客里」三句由「同宿」,轉向孤獨,於是引出第二個典故——詩人杜甫筆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詩,其首尾雲:「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位佳人,是詩人理想中的藝術形象,姜夔用來比喻梅花,以顯示它的品性高潔,絕俗超塵,寧肯孤芳自賞而絕不同流合污。北宋詞人曹組《驀山溪》詠梅詞中,有「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句子,也用了蘇詩和杜詩的典故。詩詞用典,都要經過作者的重新組合與精心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這個藝術形象之前,先寫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帶上了一種漂泊風塵的知遇情調,又寫了「籬角黃昏」一句,這是與梅花非常相稱的環境背景,透露了一點冷落與遲暮的感嘆,顯示了梅花的高潔品格。
「昭君」至上片結句是詞中重點,寫梅花的靈魂。意謂:梅花原來是昭君的英魂所化,她不僅有絕代佳人之美容,而且更有始終榮辱於祖國的美好心靈。這幾句用王昭君的典故,作者的構思,主要是參照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一去紫台」句,被姜夔加以想像,強調昭君「但暗憶江南江北」,用思國懷鄉把她的怨恨具體化了:「環佩空歸」一句也得到了發揮,說昭君的月夜歸魂「化作此花幽獨」,化為了幽獨的梅花。為昭君的魂靈找到了歸宿,這對同情她的遭遇的人們是一種慰藉;同時,把她的哀怨身世賦予梅花,又給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風致。
換頭三句推開一筆,說明梅花不僅有美的容貌,美的靈魂,而且還有美的行為——美化和妝扮婦女。
用的是壽陽公主的典故。蛾,形容眉毛的細長;綠,眉毛的青綠顏色。《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雲:「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皇後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猶記深宮舊事」一句綰合兩個典故,王昭君入宮久不見幸,積悲怨,乃請行,遠嫁匈奴,也是「深宮舊事」,「猶記」二字一轉,就引出「梅花妝」的故事來了。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寫出了公主的嬌憨之態,也寫出了梅花隨風飄落時的輕盈的樣子。這個典故帶來了一股活潑鬆快的情調,使全詞的氣氛得到了一點調劑。
最後一個典故是漢武帝「金屋藏嬌」事,《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劉徹幼時曾對姑母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借指梅花。這三句由梅花的飄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進而聯想到護花的措施。這與上片「昭君」等句遙相綰合,是全詞的題旨所在。「莫似春風,不管盈盈」,直是殷切的呼喚,「早與安排金屋」,更是熱切的希望。可是到頭來,「還教一片隨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無護花之力,梅花終於又一次凋零了。
五個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歷史人物、傳奇神話、文學形象;她們的身分地位各有不同,有神靈、有鬼魂,有富貴、有寒素,有得寵、有失意;在敘述描寫上也有繁有簡、有重點有映帶,而其間的銜接與轉換更是緊密而貼切。
「卻又怨、玉龍哀曲」,可以看作是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馬融《長笛賦》:「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故玉龍即玉笛。李白詩雲:「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當是《梅花落》那支古代曲子。這是從音樂這一側面來申明愛護梅花的重要性。再有,這兒的「玉龍」是與前篇的「梅邊吹笛」相呼應的,臨近收拍,作者著力使《疏影》的結尾與《暗香》的開頭相呼應,顯然是為了形成一種前勾後連之勢,以便讓他所獨創的這種「連環體」在結構上完整起來。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又從繪畫這一角度加以深化主題。《疏影》最後一句的「小窗橫幅」應該是與《暗香》的開頭一句「舊時月色」相呼應的,那麼,「小窗橫幅」就既可解釋為圖畫又可解釋為梅影了。月色日光映照在紙窗上的竹影梅影,也是一種「天然圖畫」,非常好看。《疏影》中所出現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靈魂,梅花的遭遇,寄託了作者身世飄零的感嘆,表現了對美好事物應及時愛護的思想。
姜夔作《暗香》、《疏影》詞,的確是「自立新意」,新在何處?在於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傳統寫法,不再是單線的、平面的描摹刻畫,而是攝取事物的神理創造出了多線條、多層次、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境界和性靈化、人格化的藝術形象。作者調動眾多素材,大量採用典故,有實有虛、有比喻有象徵,進行縱橫交錯的描寫;支撐起時間、空間的廣闊范圍,使過去和現在、此處和彼地能夠靈活地、跳躍地進行穿插;以詠物為線索,以抒情為核心,把寫景、敘事、說理交織在一起,並且用顏色、聲音、動態作渲染描摹,並且多用領字起到化虛為實的作用,這樣,姜夔就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傳神寫照。

Ⅱ 疏影的古詩原文譯文及賞析

原文:

疏影

姜夔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⒅。等恁時⒆、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疏影字詞解釋:

⑴疏影:詞牌名,姜夔的自度曲。

⑵辛亥: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

⑶載雪:冒雪乘船。詣:到。石湖:在蘇州西南,與太湖通。南宋詩人范成大晚年居住在蘇州西南的石湖,自號石湖居士。

⑷止既月:指剛住滿一個月。

⑸授簡索句:給紙索取詩調。簡:紙。

⑹征新聲:徵求新的詞調。

⑺把玩:指反復欣賞。

⑻二妓:樂工和歌妓。肆習:學習。

⑼《暗香》《疏影》:語出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⑽苔枝綴玉:范成大《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的古梅「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周密《乾淳起居注》:「苔梅有二種,宜興張公洞者,苔蘚甚厚,花極香。一種出越土,苔如綠絲,長尺余。」苔枝,長有苔蘚的梅枝。綴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綴滿枝頭。

⑾「有翠禽」二句:用羅浮之夢典故。舊題柳宗元《龍城錄》載,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夜夢與一素妝女子共飯,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綠衣童子,笑歌歡舞。趙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樹下,樹上有翠鳥歡鳴,見「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殷堯藩《友人山中梅花》詩:「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吳潛《疏影》詞:「閑想羅浮舊恨,有人正醉里,姝翠蛾綠。」翠禽,翠鳥。晉郭璞《客傲》:「夫攀驪龍之髯,撫翠禽之毛,而不得絕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聞也。」

⑿客里:離鄉在外期間。唐牟融《送范啟東還京》詩:「客里故人尊酒別,天涯遊子弊裘寒。」白石是江西人,當時住蘇州。

⒀黃昏:日已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時候。《楚辭·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⒁「無言」句: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⒂「昭君」四句: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王建《塞上詠梅》詩:「天山路邊在株梅,年年花發黃雲下。昭君已沒漢使回,前後徵人誰系馬?」

⒃「猶記」三句:用壽陽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細長;綠,眉毛的青綠顏色。《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雲:「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皇後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⒄安排金屋:《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劉徹幼時曾對姑母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借指梅花。

⒅玉龍哀曲:馬融《長笛賦》:「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玉龍,即玉笛。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指笛曲《梅花落》。此曲是古代流行的樂曲,聽了使人悲傷。唐皮日休《夜會問答》說聽《梅花落》曲「三奏未終頭已白」,可見一斑。故曰「玉龍哀曲」。

⒆恁(nèn)時:那時候。南唐馮延巳《憶江南》詞:「東風次第有花開,恁時須約卻重來。」

⒇小窗橫幅:晚唐崔櫓《梅花詩》:「初開已入雕梁畫,未落先愁玉笛吹。」陳與義《水墨梅》詩:「睛窗畫出橫斜枝,絕勝前村夜雪時。」此翻用其意。

疏影翻譯:

苔梅的枝梢綴著梅花,如玉晶瑩,兩只小小的翠鳥兒,棲宿在梅花叢。在客旅他鄉時見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陽斜映籬笆的黃昏中,默默孤獨,倚著修長的翠竹。就像王昭君遠嫁匈奴,不習慣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懷念著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著叮咚環佩,趁著月夜歸來,化作了梅花的一縷幽魂,縹緲、孤獨。

我還記得壽陽宮中的舊事,壽陽公主正在春夢里,飛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際。不要像無情的春風,不管梅花如此美麗清香,依舊將她風吹雨打去。應該早早給她安排金屋,讓她有一個好的歸宿。但這只是白費心意,她還是一片片地隨波流去。又要進而釕玉笛吹奏出哀怨的樂曲。等那時,想要再去尋找梅的幽香,所見到的是一枝梅花,獨立飄香。

疏影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與詞人《長亭怨慢·漸吹盡》為同年之作。是年冬,姜夔載雪訪范成大於石湖。他在石湖住了一個多月,自度《暗香》《疏影》二曲詠梅,深蘊憂國之思,寄託個人生活的不幸。

疏影賞析:

《疏影》一詞集中描繪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託作者對青春、對美好事物的憐愛之情。

上片寫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開篇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色彩鮮明、幽雅清麗的「雙棲圖」。它描繪了一株古老的梅樹,樹上綴滿晶瑩如玉的梅花,與翠禽相伴同宿。苔枝與翠禽色相近,都是充滿生機的「綠」,其間點綴著美玉般的梅花,就更顯得光彩照人。字里行間不露半個梅字,而梅的形象卻浮雕般突現出來了。

接著推出第二個畫面,是「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這完全是用寫人的手法來寫梅。梅花就是佳人的幻化。相逢在「客里」,又是「籬角黃昏」這么一個典型環境,更突出了寂寞的氛圍。在這么寂寞的氛圍里,「佳人」「無言自倚修竹」。「無言」這神態,「自倚」這動作,突出了這位孤高的佳人形象;另一面,也折射了詞人在「客里」懷念情人的孤寂心情。

在這種孤寂情緒的支配下,詞人想到對方也一定會同自己一樣孤寂難熬。下句就借昭君出塞、遠嫁番邦之事來抒發這種情感。「不慣」「暗憶」這兩個貌似平常的詞,在這典型的語言環境里,就傳達出了不尋常的深沉感情。「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這就明寫出人花幻化的藝術意境。放在「月夜」歸來,就更突出「幽獨」的氣質。「月夜」與「黃昏」照應,「花」與「玉」照應,「幽獨」與「無言自倚」照應,文字針線細密,情感脈絡分明。而「幽獨」一詞又是總撮了上片的精髓而成為全詞的基調。上片最後這幾句是詞中重點,寫梅花的靈魂。

下片換頭推開一筆,說明梅花不僅有美的容貌,美的靈魂,而且還有美的行為——美化和妝扮婦女。過片開頭的「猶記深宮舊事」與上片的「暗憶江南江北」遙相呼應,這是詞人想像自己心上人在遠方孤寂中一定會時時想起美好的往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是借南朝宋武帝女兒壽陽公主午睡時梅花飄落眉心留下花瓣印,宮女爭相仿效,稱為「梅花妝」的故事,喻往事之美好令人難忘。這美好的時光非常值得珍惜,千萬不要像無情的東風一樣,「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但到底往事已成空,如今只留下一片美好的追憶而已。這就正如梅花終於被東風吹落,而且「隨波去」了,不能不怨恨那「玉龍哀曲」。

「卻又怨、玉龍哀曲」,可以看作是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這是從音樂這一側面來申明愛護梅花的重要性。再有,這兒的「玉龍」是與前篇的「梅邊吹笛」相呼應的,臨近收拍,作者著力使《疏影》的結尾與《暗香》的開頭相呼應,顯然是為了形成一種前勾後連之勢,以便讓他所獨創的這種「連環體」在結構上完整起來。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又從繪畫這一角度加以深化主題。《疏影》最後一句的「小窗橫幅」應該是與《暗香》的開頭一句「舊時月色」相呼應的,那麼,「小窗橫幅」就既可解釋為圖畫又可解釋為梅影了。月色日光映照在紙窗上的竹影梅影,也是一種「天然圖畫」,非常好看。《疏影》中所出現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靈魂,梅花的遭遇,寄託了作者身世飄零的感嘆,表現了對美好事物應及時愛護的思想。

此詞筆法極為奇特,連續鋪排五個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來比喻映襯梅花,從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遺貌取神」的筆法來又高出了一層。

「苔枝綴玉」三句用了此詞的第一個典故。講的是隋代趙師雄在羅浮山遇仙女的神話故事,見於曾慥《類說》所引《異人錄》。作者用這個典故,入筆很俏,只用「翠禽」略略點出。讀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綴玉」亦可描摹羅浮女神的風致情態,「枝上同宿」也是敘趙師雄的神仙奇遇。姜夔愛用此典,其《鬲溪梅令》有句雲:「謾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這個典故,使得梅花與羅浮神女融為一體,似花非花,似人非人,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層迷離惝恍的神秘色彩。

「客里」三句由「同宿」轉向孤獨,於是引出第二個典故——詩人杜甫筆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詩,其首尾雲:「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位佳人,是詩人理想中的藝術形象,姜夔用來比喻梅花,以顯示它的品性高潔,絕俗超塵,寧肯孤芳自賞而絕不同流合污。北宋詞人曹組《驀山溪》詠梅詞中,有「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句子,也用了蘇詩和杜詩的典故。詩詞用典,都要經過作者的重新組合與精心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這個藝術形象之前,先寫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帶上了一種漂泊風塵的知遇情調,又寫了「籬角黃昏」一句,這是與梅花非常相稱的環境背景,透露了一點冷落與遲暮的感嘆,顯示了梅花的高潔品格。

「昭君」至上片結句用王昭君的典故,作者的構思,主要是參照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三。「一去紫台」句,被姜夔加以想像,強調昭君「但暗憶江南江北」,用思國懷鄉把她的怨恨具體化了:「環佩空歸」一句也得到了發揮,說昭君的月夜歸魂「化作此花幽獨」,化為了幽獨的梅花。為昭君的魂靈找到了歸宿,這對同情她的遭遇的人們是一種慰藉;同時,把她的哀怨身世賦予梅花,又給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風致。

換頭三句用的是壽陽公主的典故。「猶記深宮舊事」一句綰合兩個典故,王昭君入宮久不見幸,積悲怨,乃請行,遠嫁匈奴,也是「深宮舊事」,「猶記」二字一轉,就引出「梅花妝」的故事來了。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寫出了公主的嬌憨之態,也寫出了梅花隨風飄落時的輕盈的樣子。這個典故帶來了一股活潑鬆快的情調,使全詞的氣氛得到了一點調劑。

最後一個典故是漢武帝「金屋藏嬌」事。「莫似春風」三句由梅花的飄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進而聯想到護花的措施。這與上片「昭君」等句遙相綰合,是全詞的題旨所在。「莫似春風,不管盈盈」,直是殷切的呼喚,「早與安排金屋」,更是熱切的希望。可是到頭來,「還教一片隨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無護花之力,梅花終於又一次凋零了。

五個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歷史人物、傳奇神話、文學形象;她們的身份地位各有不同,有神靈、有鬼魂,有富貴、有寒素,有得寵、有失意;在敘述描寫上也有繁有簡、有重點有映帶,而其間的銜接與轉換更是緊密而貼切。

姜夔作《暗香》《疏影》詞,的確是「自立新意」。其新意在於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傳統寫法,不再是單線的、平面的描摹刻畫,而是攝取事物的神理創造出了多線條、多層次、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境界和性靈化、人格化的藝術形象。作者調動眾多素材,大量採用典故,有實有虛、有比喻有象徵,進行縱橫交錯的描寫;支撐起時間、空間的廣闊范圍,使過去和現在、此處和彼地能夠靈活地、跳躍地進行穿插;以詠物為線索,以抒情為核心,把寫景、敘事、說理交織在一起,並且用顏色、聲音、動態作渲染描摹,並且多用領字起到化虛為實的作用,這樣,姜夔就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傳神寫照。

個人資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序、交遊、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雲野鶴般的個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Ⅲ 中國詩詞大會比賽規則是什麼

每場比賽都由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兩部分組成。

1. 通過抽簽產生的五位挑戰者,將參加個人追逐賽的比拼,百人選手團與挑戰者共同答題,如果百人選手團答錯,其面前的戰船將會被擊沉,每道題的沉船數量即為挑戰者的得分;

2. 每位挑戰者最多可答十道題,五位挑戰者中總分最高的一位,與百人選手團中答題正確率最高且最快的選手(從第二集起為守擂擂主),將進入擂主爭霸賽,爭奪本場擂主席位;

3. 觀眾可以通過掃描屏幕下方二維碼或下載央視影音客戶端,參與答題,贏取大獎;

(3)梅花青冢線索擴展閱讀: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台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後,由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自主研發的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2016年6月10日,獲得第22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綜藝欄目。

第一季於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分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總共有10期,每期90分鍾。

第二季於2017年1月29日(大年初二)至2017年2月7日期間連續在央視綜合頻道晚8點播出;科教頻道晚10點隨後播出,次日15點重播。

第三季於2018年3月23日至2018年4月1日期間連續在央視科教頻道晚7點30播出。第四季於2019年2月5日至2月14日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20點檔播出,陳更獲得總冠軍。

參考資料:

中國央視網中國詩詞詞大會規則

Ⅳ 紅樓夢五一回,薛寶琴作懷古詩十首,內含八物,請問是哪八物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薛寶琴寫了十首懷古詩,內隱十物,請大家猜,大家說它「自然新巧」、「奇妙」,但猜了一陣卻都猜不著,作者在書中又始終沒有交出謎底,引起後代學人紛紛猜測。但據我所知的資料,至今總計才猜出四個,其餘的答案都是望風捕影站不住腳的。二百多年中,紅學家大抵數以百計,研究著述卷帙浩瀚,但大多把這十首詩視為傾舟之暗礁而繞路躲過去,所以至今這十首詩謎的謎底大半仍然是懸案。為此,我願將我對這些詩謎謎底的思索結果奉獻出來,作為與同道之間互相切磋砥礪的契機。
那是在史無前例的1973年,其時我已遭三次抄家,簡直已無書可讀了。寂寞中從村中親友處借到一本《紅樓夢》(第二冊,31—60回),仔細地讀了起來,不再象學生時代讀書時的浮光掠影,這才發現這十首詩背面卻隱藏著十個謎語。當時那本書注釋甚略,對謎底未作任何揭示,於是我便主觀地猜測起來。俗話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竟先後猜測出《交趾懷古》、《青冢懷古》、《梅花觀懷古》、《赤壁懷古》、《桃葉渡懷古》、《淮陰懷古》、《蒲東寺懷古》七首詩的謎底來,心情頗為振奮;但又想自己還是孤陋寡聞的,我個人的猜測可能早被諸多紅學家的智慧所照徹。
1979年我從山村回到城市中學任課,第二年到圖書館翻檢有關資料,這才發現諸名家的猜測結果既有一致的,又有更多的是不一致的;一致的只有《交趾》、《青冢》、《梅花觀》三首,而其餘各首卻有巨大差異。反復斟酌原詩,我更確信自己的見解對前人是一點超越,令人感到鼓舞。 同時, 這也激勵我再繼續攻克其餘三首詩謎底的決心, 到1982年又解決了《廣陵懷古》、《馬嵬懷古》的謎底。為整理這些材料,1992年讀北京師大出版的《紅樓夢》校注本,從注釋里得知王希廉對《馬 嵬懷古》已作了准確的猜測,又正與我的結果一致,這一猜測使他比周春和徐鳳儀高出了一頭。遺憾的是,《鍾山懷古》一首我至今尚未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對這首詩,周春猜測為「肉」,似乎荒誕無稽:王希廉猜測為「耍猴」,似乎也頗為牽強:徐鳳儀猜測為「傀儡」,揆之原詩有二句是說得通的,但另兩句便難以圓解,而正確的答案總是和全詩各句和諧統一的。順便補充一句,「傀儡」更有「木偶戲」與「皮影戲」之分,而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既然《交趾》、《青冢》、《馬嵬》和《梅花》觀四首清代人已經作出結論、而《鍾山》的謎底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可以略而不提,故謹將我對其它五首的探索結果略作一番說明:
《赤壁懷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
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
它在十首詩中居於首位,製作上十分精湛。從詠史的角度看它是追懷赤壁之戰的歷史: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氣吞萬里,孫權、劉備聯合抗擊,在赤壁以火攻曹操船隻,大破之。
清代的周春猜測是「走馬燈之用戰艦水操者」,意思是「走馬燈」,但非得是他說的那樣——要在燈上繪上「戰艦水操」的情景,否則這燈便和詩謎搭不上關系。徐鳳儀猜測是「法船」,是舊俗鬼節時祭鬼所用,系用紙糊紮成船,上面並扎僧人誦經之狀,船頭更列眾鬼,放置於江面——稱放焰口,最終焚為灰燼。以全詩揆之,與「赤壁沉埋」、「徒留名姓」等語並無瓜葛,所以不能令人折服。有人猜測是「蚊子燈」,還是不著邊際。有的學者比較慎重,沒有輕意猜測,但感到涵詠全詩倒覺得籠罩一層陰沉冷峭的氣氛,認為是影射大觀園不祥的結局,這種認識卻不無道理。
我認為最合理的答案是「棺材」!用原文的四行詩一一審核,沒有絲毫滯礙之處。
1、棺材的各面均塗朱赤,正與詩題「赤壁」二字吻合, 說它影射榮寧二府雖灸手可熱,但終不免崩潰滅亡的命運真是最恰如其分了;「棺材」簡直就是這一家族註定衰敗破落,從而也暗示其所屬的封建社會也必將走向崩潰滅亡的形象而准確的象徵。
2、首句寫棺材之埋葬;第二句以空舟喻棺材之外形, 棺材正面須寫明死者名姓;第三句是安葬之際在鼓樂喧闐中親人哭泣、火化冥物之情景;第四句是最終結局——歷史上無論誰也逃脫不掉進入棺材的命運。——簡直是一幅喪葬風俗畫!
如果偏重於詠史,可以這樣翻譯:
赤壁戰後,死者沉溺阻滯了江流,
死者徒然留下名姓,江上是焚毀的船舟;
凄風中滿天大火把曹兵燒得悲號慘叫,
無數的英魂都從此進入了冥府。
如果按詠物詩翻譯,又可以這樣表述:
它四壁朱赤,終被沉埋於地下,
它形如空舟,載入徒然死去的人;
埋葬之際親人一片號啕,冥物都被焚燒,
歷史上多少英雄也未能逃出這個歸宿!
《淮陰懷古》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定位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從詠史角度上看,四句詩簡明地概括了韓信的生平遭遇:1、 韓信少年時曾受胯下之辱。2、後來被封為三齊王, 由此埋下了被害的禍根。3、貧賤時受盡世俗的冷落。4、曾蒙受漂母的一飯之恩,發跡後酬以千金重報。
此詩清人猜測紛紛,但無一中的。周春猜測為「兔」,令人匪夷所思:徐鳳儀猜測為「馬桶」,大抵他完全被「三齊位定」、「輕鄙」、「一飯之恩」等字句所迷惑,而走不出牛角尖,甚至把「死」和「屎」也合而為一了!王希廉猜測為「打狗棒」(也稱作打鬼棒),他是這樣圓解其說的:「作諸惡業,死有餘恐,北俗,人死則以飯一碗,插三秫桿,煨面為槌,供之,槌名打狗棒,供亡者過惡狗村之用」——自知勉強,才不得不附加了一套別扭的說明;但死者未必都是「壯士」,與首句如何也搭不上關系。
其實迷底是「手杖」,四句詩分別寫出它與青壯年、老翁尤其是乞丐之間的關系,是一篇絕妙的詠物詩。此詩可以翻譯如下:
青壯年提著手仗,可以防範惡狗相欺,
老翁拄著它(與兩足鼎立)已行將就木;
區區手杖,世上人切莫輕視,
(乞丐卻與手杖相依為命,他們沿街乞討時總是這樣地呼喚)請賞給一口飯吃吧,你們的大恩我將至死不忘!
這何嘗不是勾畫苦難社會生活畫面的大手筆,凡是熟知那苦難年代生活情景的人都將勾起令人心酸的回憶。這一切並無須引經據典的考證,一切離開生活真實的辯解都會顯得牽強附會,蒼白無力,是無法令人折服的。
如果從詠史的角度翻譯,文字應作新的調整:
韓信,你青壯時應留心防範惡犬欺凌,
作了三齊王,由此隱伏下被害的危機;
當你卑微貧賤時,世上俗人都輕視你,
豈料你後來以千金去報答漂母一飯的情誼!
在猜測這一謎語的過程中,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給我以不小的啟發。在他的劇作中有個獅身人面的怪物「斯芬克斯」,它高踞扼住路口的懸岩上向路人說出謎語,使很多人因猜不出究竟而被它吃掉。後來俄狄浦斯路過此地,怪獸向他說的謎語是:天底下什麼動物生下來時用四隻腳,後來用兩只腳,到用三隻時走路搖搖擺擺?俄狄浦斯回答說是人。因為:人幼小時用四肢爬,長大了挺直身軀,用兩腳行走,到老年拄起拐杖,成了他的第三隻足!謎語被猜中,怪獸羞愧,從懸崖上跳下摔死。有的譯者把謎語簡潔地譯成九個字:「朝四足、午兩足、暮三足」,而這「暮三足」與「三齊位定蓋棺時」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實在令人驚嘆!
《蒲東寺懷古》
小紅骨賤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蒲東寺是王實甫在《西廂記》中虛構之寺名。此詩所詠的是侍女紅娘熱心幫助張生與鶯鶯結成良緣,因而遭受鶯鶯之母鄭氏夫人拷打責問之事。
只為詩中有一個「骨」字,周春的猜測是「骰子」(賭器),以第一句斟酌已屬勉強,再往下便一點也說不通了;王希廉盯住了一個「紅」字,硬說它是「紅天燈」;其他人大抵被「吊起」蒙住了視線,猜測是「竹簾」、「鞭炮」、「鞋拔子」等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是「骨針」。針,古作zhēn@①,更古些為箴。文字是歷史的有力憑證, 文字的演變是歷史發展的反映。遠古時候人類用魚骨或獸骨磨製成針,「箴」字也標志它多為竹製,銅器、鐵器出現才使它們漸漸消亡。但在我國究竟什麼年代骨針徹底消失而完全被鋼針所取代,沒有哪個歷史學家曾劃出過清楚的界線。
據資料介紹,在英國的雷迪有一個針博物館,它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生產較發達的英國,1898年時製成一枚鋼針需要經過二十二道工序,其中的打眼與磨光都要求有精密的勞動設備。這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情況,可想而知,比這更早一百三十多年前,我們民間的手工業作坊在制出一枚鋼針來將是何等的繁難!因而我們不能排除那時骨針並未絕跡,甚至在很長一段時期,它都可能與鋼針並行存在著。大抵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骨針才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為此,對原詩作一點說明:1、骨針,既然製作艱難, 價格自然貴重,必為婦女所珍惜,染成紅色既顯得美觀,一旦失落也易於辯認察找,故稱「小紅」。2、第二句寫婦女用針線縫制衣裳的過程。3、三、四句寫作完針線活後婦女要將針收藏起來,尾線並不拆下,故有「勾引彼同行」之句,並把它插到「針垛」上;針垛是絨制的球形物,常掛在伸手可及的牆上,故曰「吊起」。如果側重於故事,可以這樣譯出:
小紅娘,你這身世卑微的使女,
你明拉暗扯竟把一對情人撮合一起;
雖然曾遭受老夫人的吊起拷問,
卻畢竟使他們成了深情的鴛侶。
如果側重於詠物,又可以這樣翻譯:
看你一身骨質紅裝、輕巧、玲瓏,
竟將各自東西的布料連綴到一體;
事後,你常常被夫人高高地吊起,
但隨即卻把多情的尾線勾引同去。
謎語,它的起源大概和文學藝術一樣淵遠流長。在古希臘有關於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傳說,在印度文學作品中有一部《二十夜間》,以女王求婚為線索編織進去二十個動人的謎語故事,可謂膾灸人口。在我國先秦典籍《荀子·賦篇》中也有光輝的範例,其中的五篇文字就有謎語的性質。其特點是「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即用種種巧妙的譬喻以代替直說,把事物特徵暗示出來,讓讀者去揣摩猜測。如《箴賦》:
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縱,又善連衡;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xiān@②達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 反復甚極;尾生而事起,尾zhān@③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 既以縫表,又以連里:夫是之謂箴理。用君臣問答的口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針」的形象和功能,文字生動令人神往。它的問世比《紅樓夢》早二千年,藝術風格各有不同:一個鋪張細膩、曲盡其妙:一個凝煉精巧,又隱括了《西廂記》的故事情節。二者相距兩千年,在我國文學時空中互相輝映、凌轢古今!
《廣陵懷古》
蟬噪鴉棲轉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
只緣占盡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從懷古的角度看,此詩是寫隋煬帝楊廣開鑿運河、巡遊揚州的史實。就此,應對詩中詞語稍作一點說明:
廣陵:古郡名,今江蘇省揚州市。隋煬帝因修運河勞民傷財,終於在第三次游幸江南時被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滅亡。
隋堤:隋大業初年開邛溝入江,旁築御道,樹以楊柳,謂之隋堤。
因為把視線注意到「廣陵」、「口舌」等字,周春猜測是「洞簫」;徐鳳儀由隋堤廣植的楊柳及「口舌」二字猜測是「柳木牙簽」;王希廉因「隋堤風景」聯想到楊柳,又因「風流」關系便猜測為「柳絮」。他們的共同點是只顧一點不及其餘,所以都站不住腳。
其實答案是「紙鳶」——即風箏,因詩中已有「風」字而稍作一點變通。按照詠物的角度,對詩中的詞語也重新作一點解釋:
題目,廣陵——廣闊、無邊的天空;陵,諧凌,凌空而起;二字已勾出紙鳶的特徵。第一句,蟬噪鴉棲,指蟬噪與鴉棲之高樹,這一句寫只須轉眼之間紙鳶即已凌空超越高高的樹頂了。第二句,隋堤,堤諧提,即隨心所欲地提起放飛,此情此景與什麼相似呢?第三句,寫紙鳶憑借風力而凌空飄盪。第四句,寫紙鳶凌空,地上人們仰視之際紛紛進行品評議論。於是,這樣翻譯也便順理成章了:
蟬噪鴉棲的高樹被你轉眼間超越,
把你隨心所欲地放飛高空,這情景象什麼?
你憑借著風力而飽覽無限風光,
卻不禁惹起人們紛紛議論,七嘴八舌。
這簡直是放風箏最生動的寫照。參看《紅樓夢》第七十回里那段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簡直更令人心旌搖盪了。
世人盡知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卻鮮有人知道他還寫過《南鷂北鳶考工志》,專門介紹了「扎、糊、繪、放」風箏的經驗,還有製作風箏的口訣,並親手繪制了很多風箏的彩圖。據悉1980年出的一組四枚的特種郵票「風箏」就選自該書。作者生活閱歷的豐富,也是其著作令人百讀不厭的原因吧!
順便補充一句,有人認為十首懷古詩均各有影射,斷定這首詩是影射晴雯的;但倘若把它和「好風憑借力,扶我上青天」二句詩聯系起來看,說是影射薛寶釵倒更確切些——不管這好風使她飄得多麼高,感情的長線斷了以後,她也不免眾青天上跌落下來!
《桃葉渡懷古》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桃葉渡,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渡口,晉人王獻之曾於此送愛妾桃葉,渡由此得名。此詩謎底也無人猜中,周春猜測為「團扇」,趙曾望猜測為「門神紙」,均未著邊際。此詩只是輕拈古史,生動地寫出了「明鏡」照人之特徵及其在仕宦之家的存在。據此,僅作說明如下:
鏡,古為jiàn@④,為青銅鑄制,直至清末銅鏡還尚多, 以磨鏡為業的匠人經常沿街招攬營業。十八世紀歐人東漸,達宦人家已漸有玻璃制鏡,初來乍到價格自然昂貴,非一般富戶所能買得,所以象賈寶玉的怡紅院里滿屋的明鏡使劉姥姥迷惑不已,對山野村人自然是奇聞,貧寒人家甚至連銅鏡也難得,平素只得借盆水照影而已,故有「六朝梁棟多如許」之句,指的是金陵城裡的顯貴家族。
1、明鏡(銅鏡,尤其是玻璃制的明鏡),清沏如水, 故曰「淺池」,「衰草」喻年老,「閑花」喻年少,皆供明鏡以照影。2、 明鏡照人,形與影一實一虛,不能合為一體。3、六朝, 指金陵(今南京市),吳、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均於此建都,合稱為六朝;梁棟,指建築,在修辭上屬於借代格,即官宦人家的宏麗屋宇。4、 小照,即明鏡,大多懸掛在牆壁上。依此,可以這樣翻譯原詩:
無論是「衰草」、「閑花」,都能映入這「池」中,
但個中的倩影卻不能與本體合一;
金陵城裡仕宦人家都不乏此物,
一面面高懸在壁,照鑒著須眉粉黛的容儀。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談一下這十首懷古詩的寫作特點。
1、十首詩都以懷古的面目出現, 詩中文語也確實是遵循著歷史或傳說的軌跡的,如「赤壁」、「交趾」、「淮陰」、「廣陵」、「青冢」等五首都是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生平的概括;其餘五首也都以文學作品的情節為依據。但巧妙的是詩的背面又都是一個謎,隱藏的十分巧妙。這些詩既是詠史,又兼詠物,語語雙關,毫無紕漏之處,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天才。
2、這些詩的題目本身就是謎,或者說是詩謎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棺材——可見的各面均塗紅色,確實堪稱「赤壁」;交趾——喇叭,吹奏喇叭時不正是兩手合攏、十指交叉的姿勢嗎?題目二字是多麼簡潔生動的勾畫!廣陵——紙鳶,不是它飄凌在廣闊無邊的天上的寫照嗎?桃葉渡——映照著桃花般美人的一潭清水!命題是如此的精巧,這在其它作品或謎語里是罕見的。
3、謎底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常見的什物, 尤其是童心未泯的少年們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如喇叭、手杖、紙鳶、明鏡、墨斗、胰皂、骨針(甚至鋼針也毫不勉強)、扇子,沒有一件遠離生活,就連「棺材」也當然為他們所熟見,凡有人生活的地方便會有喪事活動,他們對發喪時鼓樂之喧闐等景象是絕不會陌生的。但是到了那些把自己禁錮在書齋里的學者手裡便愈猜愈玄虛、愈猜愈胡塗起來。如把《赤壁》猜成「走馬燈之用戰艦水操者」,把《馬嵬》猜成「楊妃冠子白芍葯」,想得刁鑽古怪,走進死胡同又非要把讀者也強拉進去。周春猜測十個而對的僅有一個,他也自知沒有把握而慨嘆地說:「恐我所猜亦未必是也,安得起諸美人而問之?」為不能使書中的美人復活以告訴他答案而遺憾。
這十首是《紅樓夢》中閃爍著寶石般光華的文字,是文學典籍中有關謎語的藝術珍品,是曹雪芹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釒加咸 左右結構
@②原字為釒加舌 左右結構
@③原字為辶加顫去頁雜合型
@④原字為釒加臣加臨右上再加皿 左右結構

Ⅳ 《紅樓夢》里第五十一回薛小妹的十首「懷古詩」謎底是什麼

1、赤壁懷古為總說:說赤壁戮戰,曹操一敗塗地,如同那個大家庭在衰敗過程中,死亡累累。

2、交趾懷古:說賈元春

3、鍾山懷古:說李紈

4、淮陽懷古:說王熙鳳

5、廣陵懷古:說晴雯

6、桃葉渡懷古:說賈迎春

7、青冢懷古:說香菱

8、馬嵬懷古:說秦可卿

9、蒲東寺懷古:說金釧兒

10、梅花觀懷古:說林黛玉

這十首詩具體意指什麼,在紅學界有很大的爭論,以上是蔡義江先生的解讀。

(5)梅花青冢線索擴展閱讀:

薛寶琴其人

同時投奔賈家來的四個姑娘,境況都不好。邢岫煙本來就窮,李紋、李綺姐妹倆是李紈的堂妹,父親早逝,由寡母帶大,想來家中早已沒落。

薛寶琴情況最特殊,是上趕著進京待嫁,夫家卻沒有蹤影,不見來娶,投奔賈府,是把賈府當成了靠山。

境況最忐忑的寶琴,到了賈府卻最吃得開,闔府上下無一不愛她,另外三個姑娘,成了陪襯她的灰色背景。究其原因,應是她從小優渥生活自帶的底氣,她見多識廣,整個天下,已經走過大半,現在,盡管父親已逝,在小康之家養成的明媚性格是丟不了的。

因此,她最有才,最討巧,最招人疼,出鏡率最高。她的這幾首懷古詩,是一箭三雕的內涵,有對古人的感嘆,有對未來的暗示。

熱點內容
鄒平櫻花山什麼時候開 發布:2025-07-05 07:25:03 瀏覽:435
十月的花花語 發布:2025-07-05 07:24:21 瀏覽:471
十吻見百合 發布:2025-07-05 07:06:00 瀏覽:245
盆景夜晚澆水 發布:2025-07-05 06:45:28 瀏覽:659
女生頭像旁邊一朵花黑色頭像 發布:2025-07-05 06:33:52 瀏覽:730
一朵玫瑰花吳勝根 發布:2025-07-05 06:29:30 瀏覽:219
七夕為愛放價 發布:2025-07-05 06:29:00 瀏覽:16
三八節蘭花 發布:2025-07-05 06:28:55 瀏覽:883
山東省梅花鹿 發布:2025-07-05 06:21:57 瀏覽:113
青州花卉電商 發布:2025-07-05 06:16:31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