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善梅花
A. 袁枚書贈奇麗川的八十自壽詩
袁枚詩名早成,又善於經營隨園,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還是在袁枚40歲左右的時候,相士胡文炳為他佔了一卦,說他63歲生子,76歲壽終。後來袁枚果然是在63歲添子。欣喜之餘,他禁不住暗自思忖,76歲當是自己的生死大限了。到了76歲這一年,袁枚的身體果然是大不如前,他深信自己是死期將至,第一反應竟是趕緊為自己做歌自挽。袁枚的自輓歌題目很長,叫《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歌雲:「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無端,其去亦無故。但其臨去時,各有一條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願著翅飛,豈肯回頭顧?……」
袁枚不光自己寫自祭文、自輓詩,還廣泛號召同仁好友給他寫輓詩。朋友們不好意思為活著的人寫輓歌,響應者寥寥。見狀,袁枚又寫了《見諸公挽章不至,口號四首催之》,對大家進行引導和鼓勵。其中一首寫道:「久住人間去已遲,行期將近自家知。老夫未肯空歸去,處處敲門索輓詩」。他還說,「臘盡春歸又見梅,三才萬象總輪回。人人有死何須諱,都是當初死過來。」
在袁枚的一再索求下,趙翼、姚鼐、孫士毅、錢維喬、法式善、洪亮吉、錢大昕等30餘人被迫寫來輓詩。這些詩或調侃,或挽留,或贊美,一時成為文壇佳話。
這年的除夕之夜,袁枚早早將家人召至身旁,一一話別後,便坐在那兒靜靜地等待死亡的降臨。可是天亮了,死神並沒有降臨,全家人為之欣喜。袁枚更是高興得手舞足蹈,一邊跳一邊大叫:「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劉更生』,不,不,應該叫『李延年』。」為了表示慶賀,袁枚又一口氣寫下了《除夕告存戲作七絕句》。
在給友人的信中,袁枚這樣坦言他的生死態度:「人在天地間,不有生,何有死?若雲死可悲,當知生已誤。」不僅如此,他還說:「人之所以有死生者,命也;其所以命有長短者,氣數也;其所以有氣數者,雖問聖人,聖人亦不能知也,任其自然而已。」
正是因為擁有正視人生總有一死的泰然態度,袁枚才有興致以自己的死作為「聊以自娛」的題材,不僅自己寫自祭文、自輓詩而且邀請別人也寫;正是因為練就了曠達的人生觀,袁枚才能在關鍵時候看破生死大限,成為名傳後世的82歲高齡的「一代文星兼壽星」。(以上文字來自網路)
釋文:附呈八十自壽詩博公一笑。
自笑將開九秩筵,輓詩翻在壽詩先。
剛修稧事傾三雅(三月二日),再宴瓊林欠四年。
瀟灑一生無我相,逢迎到處有人緣。
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紅霞尚滿天。
白雲深處白鳧翁,尚記髫齡入泮宮。
賈誼登朝裁弱冠,趙元叉手謁三公。
金蓮花燭家家羨,南國甘棠樹樹紅。
一旦慈鳥思反哺,搖鞭不待管弦終。
買得青山號小倉,一邱一壑自平章。
梅花遶屋香成海,修竹排雲綠過牆。
嵌壁玻璃添世界,張燈星斗落池塘。
上公誤聽園林好,來畫廬鴻舊草堂(甲辰春,聖駕南巡和致齋公相遣人來畫隨園圖)。
卅載承歡髩巳星,萊衣舞罷此身輕。
千重越嶺看花去,兩度天台采葯行。
倭國都來購詩稿(高麗使臣李承熏洪大榮等),佳人相約拜先生(孫雲鳳、張玉珎諸人)。
九州不信吾還在,總說陽休古姓名。
甲乙丹黃萬卷余,見孫珍重好家居。
但看手澤應思我,莫為科名始讀書。
平子四愁能自遣,香山三㤗有誰如。
此翁事事安排定,生冢營成傍草廬。
欲為遲郎賦感婚,即將此日卜良辰。
蟠桃會上看新婦,玉鏡台旁祝大椿。
白發妝成三女粲(陸金鍾三姬俱老矣),好風吹滿一家春。
畫梁乳燕雙飛處,添個堂前問字人(阿遲婦金寶能詩)。
一枕黃粱夢太長,憑人喚醒又何妨。
煙雲起滅山還在,桃李榮枯松自蒼。
不解梟廬呼彥道,愛藏金石學歐陽。
竇公他日河西召,擬獻周官樂幾章。
逢花逢月客誰招,碩果晨星逐漸凋。
怕過山陽聽玉笛,嬾從酒店贖金貂(性不飲而好飲客)。
牡丹艷艷開三月,聖世看看歷四朝。
倘把光陰掄指笑,占人多少可憐宵。
閨中妻老尚齊眉,冷暖常先侍者知。
同榜一人唯首相(阿廣庭相公),及門五代見孫枝(談羽儀郎中家)。
詩多幸賴辭官早,累少全虧得子遲。
更喜女媭還健在,白頭閑坐說兒時(陸氏姊八十六歲)。
尚書小楷尚登樓,滴露研朱事未休。
清福已經消半世,虛名遑敢望千秋。
貧能行樂仙應妬,老不逃禪佛亦愁。
但過杖朝無處杖,思量只好上天游。
袁枚的墨跡傳世之作稀少,此作附有文物商店標號 「文-3376」的舊藏,後曾為陳半丁、宋小濂舊藏,並附有章士釗、葉恭綽題跋,由此可見此幀作品的彌足珍貴。
說明:1.陳半丁(1877-1970),初名年,字靜山,號半丁。浙江紹興人。擅花卉、人物、山水、走獸。寫意得任伯年、吳昌碩親授。曾任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
2.宋小濂(1864-1926),字鐵梅,又字友梅,吉林永吉人。官至黑龍江巡撫,辛亥革命後改任都督,參政院參政。
章士釗題:袁公晚年真實筆墨,都蓋有「存齋的筆」四字印章。此冊卻無有,或者疑之。吾以為不必疑,詩好字佳,固此公衰年奇跡也。半丁兄寶之。乙未秋,章士釗題。鈐印:章士釗印、行嚴。
說明:章士釗(1881-1973),字行嚴,一作行岩,別號孤桐,湖南善化人。工書法。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法制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全國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
葉恭綽題:袁隨園在乾嘉之際聲譽過高,其後詆之者又太甚,實則其文學在清代自有其地位,不必故為毀譽也。其詩之佳處,在情文相生,宛轉如話。近年陳叔伊、樊樊山、趙堯生皆頗學之,然真摯處尚不能及。又其人本非忘世者,以生際乾隆,深知政局情勢,故一遁而為充隱,其集中贊司馬相如,殆即以之自況,其周旋當道亦非得已。曩曾有人責及其不應與奇豐額、惠齡諸貪吏往來,殆未察其一門以自全自晦之道。在專制統治之下,文士欲堅其操行,殆非易事,可為同情太息也。半丁仁兄春日出示此冊,因連犿書此。一九五四年一月遐翁葉恭綽。鈐印:遐盦。
說明:葉恭綽(1889-1968),字裕甫,號遐庵,廣東番禺人。工書法,擅竹石,精鑒賞。清末京師大學堂畢業,1923年任廣東政府財政部長,1931年任鐵道部長。建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北京中國畫院院長。
B.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
1、明天使節即刻啟程,思婦忙於夜制棉衣。冬夜寒涼,縫針之時寒意透骨,剪刀一觸冰涼更甚。
2、靠近故鄉,心情卻更形怯懦,不敢詢問歸途的旅人。 ——宋之問《渡漢江》
3、未經嚴寒刺骨之苦,哪得梅花香氣襲人。 ——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
4、生時願為英傑,死後願為鬼雄。 ——宋·李清照《絕句》
5、極愛讀書。孫洙身處貧瘠,然而惡劣環境並未澆滅他對知識的渴求。冬日裡,陋室難擋寒風,衣衫單薄難以保暖。於是,他讀書時常握木塊於掌,借五行中木生火之意,以期溫暖。木塊是否真能生熱姑且不論,但其內心的浩然正氣,確實為他的讀書生活帶來了莫大的慰藉。為官之時,公事之餘,他依舊潛心書卷,不曾改變書生的本色。(唐詩三百首最經典)
6、這首詩的寫作技巧中,首尾呼應是一大亮點。開篇的「獨看」與結尾的「雙照」形成對比,預示著從憂到喜的美好結局,也寄寓了人類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
7、幸福何嘗不是如此?在寒冷冬日,妻子為你添衣,孩子為你奉上熱茶……這些都是嚴寒中最真摯的關懷。
8、「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讀書》
9、「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
10、「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唐·白居易《琵琶行》
11、其中流傳千古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雲:「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C. 肅武親王墓前古松歌是誰的作品
作者:法式善
詩名:肅武親王墓前古松歌
朝代:清
全文:
豈有吹簫不用竹,碣語分明我王屬。
一百三十六營賊,爭向將軍馬頭哭。
功成身歿何憂勞,毅魄上燭星辰高。
獨有墳旁老松樹,鬱勃時藉風悲號。
枝幹周圍六十丈,礌砢未肯扶搖上。
儼然廣廈萬間庇,豈藉飛濤半空響。
松山戰罷搜松材,此樹曾盟帶礪來。
盤拿直學虯龍走,靈爽將疑幢蓋開。
中間卻有凌雲勢,兀傲不受鬼神制。
百尺以上若樓聳,五步之內已綠閉。
偃蹇略比梅花枝,人世炎涼總不知。
偶遭風雪皮肉壞,蒼髯翠鬣仍支離。
我來趨拜墓門側,一縷天光入松色。
斜陽閃閃隱殘紅,白發蕭蕭變深黑。
韋畢不作誰能圖,王維之詩今有無。
惟余丞相祠堂柏,萬古崢嶸兩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