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傳人名單
『壹』 梅花拳傳人是什麼意思
據傳,梅花拳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79年,至今已有198代傳承。目前的排輩依據是河南清豐雷家村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該書記載,梅花拳起源於南宋末年,由開派祖師朱永元創立,後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傳承,逐漸演化為十二支三大派,在各地自由發展。
說到韓其昌和燕子傑這支,梅花拳的傳承脈絡清晰可見。第十五代傳人是趙英廉和尹墨池,他們是韓其昌的師傅。第十六代傳人中,河北省武強縣西王莊的馬清雨和韓其昌是重要人物,馬清雨曾任平鄉縣梅花拳協會會長,韓其昌則有「沱南俠」之稱,曾是中國梅花拳協會會長,同時也是一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第十七代傳人中,韓建忠、燕子傑、李明清和田長海等教授也赫然在列。其中,韓建忠是河北大學武術教研室教授,燕子傑是山東大學數學系教授,李明清是廣東佛山大學教授,田長海是河北省平鄉縣田第二町的著名武術家。
這些傳人不僅繼承了梅花拳的精髓,還在各自領域推動了梅花拳的發展和傳播。他們的貢獻,讓梅花拳這一古老的武學體系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
『貳』 賈龍生的個人經歷
1935年,賈公拜國內名拳師楊士文為師,改習梅花拳。楊士文,丹陽辦事處耿庄人氏,為15代梅花拳傳人。上個世紀20年代,楊公赴滬開辦「精武館」,在上海大世界舉辦武術大賽,擊敗前來挑釁的日本武士,大長國人志氣。後輾轉來到山東青島。一次,楊公應邀進行氣功表演,且看,他竟將正在開動的小汽車的後廂掂起,使其不能前行一步,圍觀者驚為天人,自此,楊公博得「大力士」的美譽。
1937年,楊公隱居家鄉,悉心教徒,見賈龍生頗具練武潛質,今後才堪大用,便將平生絕學虎抱頭腿、陰陽童子腿、十二連環腿等拳術悉數托出。1938年,菏澤城淪陷。賈公隨楊士文老師背井離鄉,南下漯河、駐馬店、漢口、長沙、直至衡陽。在衡陽,師徒二人加入軍旅武術隊,隨軍巡演,其蹬千斤墩子、二郎擔山、敬德釣魚等氣功絕活,轟動衡陽。
1940年,賈公返鄉,潛心於第二次學藝。李福田,楊士文之師,第14代梅花拳傳人。1941年,李開辦功夫場子,不顧隔代之嫌,破例親手調教賈龍生,將絕技亂勢槍、老花槍、六合大槍、四路奇槍、混沌條和鷹爪力盡數傳授。
解放後,新中國在天津召開「全國民族體育運動會」,賈公應邀參加,經過半個月的激烈較量與比試,獲得長兵器和擊技比賽兩項的甲等獎。大會期間,賈公結識了曾戰勝過蘇聯大力士的天津名拳師張占奎。兩人惺惺識惺惺,互授絕藝。張將家傳拳術「扣把鎖拳」傳授給賈公。「扣把鎖拳」是拳術的一絕,武林界都說:沾了扣把鎖,神仙也難躲。
1957年,賈公到陝西禮縣演出。其時,該縣正展覽一件古兵器,這是一把大刀,重150餘斤,為清時武狀元的用物。一日,適逢禮縣三級幹部會,與會者高呼賈公表演此刀。賈公當仁不讓,將此刀擒在手中,伸縮自如,進退從容。
1974年至1989年,賈公不顧年邁和長途跋涉,先後八次訪問少林,與少林著名武師王鼎一成了摯友。王鼎一命其親侄王宗仁拜賈公為師,學習槍法;而賈公又令其次子賈其岩拜王鼎一為師習練拳術。這種師徒套師徒的關系一時在武術界傳為佳話。
1985年,賈公創立建國後菏澤第一家武術館——曹州武術館。
1993年9月,賈公以78歲的高齡參加第三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表演梅花大槍、刀里加鞭和猴拳,在世界名手面前盡顯寶刀不老之風范,榮獲拳術和器械兩項金獎。
『叄』 梅花拳傳人是什麼意思
就是梅花拳的繼承人。
梅花拳亦稱梅花樁,梅拳。漢族傳統武術拳種之一。為演練方內便,在地容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
梅花拳起始時間,眾說不一。有雲春秋戰國時有之;有雲秦漢時有之;亦有千年矣。[2]
梅花拳於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大文底》《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開派祖師是朱永元 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朕書,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王紅亮 鄒宏義開始,開法四輩孟有德住開州城東老人集,開法四輩鄒志剛住山東雞仙山。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肆』 梅花拳起源於邢台,為什麼衡水武強梅花拳卻很有名
關於梅花拳的起始時間說法不一,梅花拳祖師最早起源於河北邢台王快鄉西樓下村,小名叫丑得。有文字可考的是流傳於平鄉後馬庄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該文記載梅花拳的開派祖師為鄒宏義。
1934年4月,山東省開擂比賽,號召天下武林高手登台比武,武強梅花拳派出參加打擂的有李萬興、尹桂芳等八人,最後李萬興奪魁,尹桂芳第二,每人獲得寶劍一把,銀樽一個。自此,梅花拳無論是在全國還是在武強,都變得聲勢浩大,練習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如今在武強,梅花拳已經發展到了十七代,參加者上千人,並且已經成立了武強縣梅花協會。武強梅花拳成了梅花拳的代表,衡水武強也因梅花拳在武林有一定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