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茶花雞
❶ 雲南茶花雞可以買賣嗎
可以。雲南茶花雞在雲南、廣西、海南以及廣東地區買賣,因為原雞主要分布在我國這些地方,生鮮市場也會有售賣的。
❷ 中國四大名雞的介紹
1、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是中華傳統風味特色名吃,魯菜經典,已有300多年歷史,其製作技藝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燒雞是安徽特色傳統名菜,產地為安徽省宿州市北14公里的符離鎮,是中華四大名雞之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宗的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香氣撲鼻,肉白嫩,肥而不膩,肉爛脫骨,嚼骨而有餘香,曾在全國食品工業會議上被評為中國名菜,列入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菜譜》。
3、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特色傳統名菜之一,由河南省滑縣道口鎮「義興張」世家燒雞店所制,是我國著名的特產。由當地紅雞配以多種香味調料及中葯特製而成的道口燒雞,色澤鮮亮晶瑩,食之餘香滿口,是享譽全國的一道美食。
酥香軟爛是道口最受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光是煮雞這一道程序,就需要花上3至5個小時,再加上火候的調整,製作技術要求很高。
做好的燒雞不需刀切,用手輕輕一抖,骨和雞肉自動分離。不用說是飢腸轆轆之時,就是酒足飯飽之後,它也會令人饞涎欲滴。
4、溝幫子熏雞
溝幫子熏雞始創於清光緒十五年,憑十六道精細工序、三十種甄選配料,四代老湯,薪火傳承,創「溝幫子熏雞」百年老號,深受當地百姓及過往客商青睞,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雞」之首,蜚聲四方。
溝幫子熏雞之所以好吃,主要在於選料精良,配料有方,製作精細。它選用一 年生公雞。因為一年的公雞一則肉嫩,二則味鮮。色澤棗紅明亮,味道 芳香,肉質細嫩,爛而連絲,食者贊不絕口。
❸ 在山上散養雞的養殖技術方法,謝謝!
1、精選良種。優良的品種是飼養優質肉雞的基礎。應選養皮薄骨細、肌肉豐滿、肉質鮮美、抗逆性強、體型中小型的有色羽毛的著名地方品種。
2、注重放牧。放牧是提高肉雞肉質的重要措施之一。優質放養土雞的育雛技術要求與快大型肉雞無異,在育雛室內育雛30天左右轉入大棚飼養。一般夏季30日齡、春秋45日齡、寒冬50~60日齡開始放牧。
放雞場地宜選擇地勢高燥、避風向陽、環境安靜、飲水方便、無污染、無獸害的竹園、果園、茶園、桑園等地較理想。雞只既可吃上述「四園」中的害蟲及雜草,還可為「四園」施肥。放牧場地可設砂坑,讓雞砂浴。還要搭建避雨、遮陽、防寒的草棚或塑料大棚。
肉雞早出晚歸,放牧密度為50~70隻/畝,每群規模約500隻為宜。為防止雞走失或危害附近農作物,放牧場可設置圍欄,一直放養至出售。加強放牧可以提高雞肉的結實度,促進體格健壯及羽毛緊密光亮;還可採食青草、草籽、枯葉、蟲蠅等,節約飼料和提高肉質。
有條件的可以放一批雞換一個地方,既有利於防病,又有利於雞只覓食。
3、巧喂飼料。飼料是影響肉質的重要因素。優質土雞育雛期應飼喂易消化、營養全面的雛雞全價飼料。因其生長速度較慢,飼料中粗蛋白含量低於快大型肉仔雞全價料2個百分點,並做到少量多餐,以促使雛雞生長發育良好。
育成、放牧期要多喂青飼料、農副產品、土雜糧,以改善肉質、降低飼料成本,一般僅晚歸後補喂配合飼料。出售前1~2周,如雞體較瘦,可增加配合飼料喂量,限制放牧進行適度催肥。
中後期配合飼料中不能加蠶蛹、魚粉、肉粉等動物性飼料,限量使用菜籽粕、棉籽粕等對肉質和肉色有不利影響的飼料,不要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化學合成的非營養添加劑及葯物等,應加入適量的桔皮粉、松針粉、大蒜、生薑、茴香、桂皮、茶末等自然物質以改變肉色、改善肉質和增加鮮味。
4、嚴格防疫。搞好防疫滅病是養好優質放養土雞的重要保證。一般情況下,放養土雞抗病力強,較圈養快大型肉雞發病少。但因其飼養期長,加之放牧於野外,接觸病原體機會多,必須認真按養雞要求嚴格做好衛生、消毒和防疫工作,不得有絲毫鬆懈。
5、適時銷售。合適的飼養期是提高肉質的重要環節。飼養期太短雞肉中水分含量多,營養成分積累不夠,鮮味素及芳香物質含量少,肉質不佳,味道不鮮,達不到優質土雞的標准;飼養期過長,肌纖維過老,飼養成本太大,不合算。
(3)出售茶花雞擴展閱讀
土雞性成熟時間較晚,受季節影響大,春天飼養的土雞性成熟早,秋季飼養的土雞開產晚,一般開產日齡為150~180 日齡。
自然條件下,土雞的產蛋性能具有極強的季節性,主要受營養、溫度和光照的影響,每年春、秋季是其產蛋率較高的時期。而在光照時間縮短、氣溫下降、營養供應不足的冬季會停止產蛋。所以,土雞的年產蛋量低,一般只有100~130 枚。
土雞散養點屬於山區,周圍無工礦化工企業,無大氣、水質、土壤污染,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土雞比農家散養的土雞還要好。
土雞散養於山坡上,山坡上植物茂盛,土雞在林間終日嬉戲吃食,享受到足夠的運動和日曬,這種土雞的抵抗力遠高於室內養殖的洋雞或者室內土雞,因此無需餵食抗生素也不會大批死亡。很多土雞蛋也都直接下在林間,撿拾土雞蛋的工作量也很大。
❹ 普洱趕街
但凡在省內或出差或旅行,具體地點選擇上,我有個基本原則,就是不會去風景名勝區,一言以蔽之,凡是收門票的地方不去。但有一處,只要有點時間,一定要去,那就是農貿市場。我堅持認為,農貿市場才是一個地方真正的窗口。要是遇上趕街,那就更加理想,「街子」的涵蓋面,從人文到物產,從飲食到用度,應有盡有。
按我的猜測,雲南一帶街子盛行,「人民」熱衷於趕街,與地形復雜交通不便有關:少量壩子以外,其餘多為陡峭的山地,其間散布著一些崎嶇的道路,物流不便以路為市趕街應對,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不要說山區,不過20年前,昆明菜市場,也通常以路為市佔道經營,俗稱「菜街子」,幾乎可以和街子合並為同類項。
雲南各地的趕街時間,主要有以農歷計算和用公歷計算兩種方式。就農歷計算來說,採用干支記日法,一般一個地方每個月四次左右。不少街子,通常以趕街日農歷所屬的生肖命名,最著名的要算昆明的馬街。早些年的街子,一般都是以路為市佔道經營,但也有例外,我在個偏遠山區,就見過以一塊山間空地做為街子。那塊空地,與周邊五六個山寨距離大致相當,平時空閑,街天熱鬧空前。
街子天的計量單位,公斤還是市斤這個事情,斤斤計較一下,情況也有些撲朔迷離,雲南8個地級市8個民族自治州,基本講公斤的,只有一個昆明。局部講公斤的,計有楚雄、曲靖、紅河、普洱。整體來看,雲南基本還是「斤」天下,「公」力還畢竟有限。
跑普洱市多年,居然沒有注意到也有講公斤的地方,直到今年初,我在墨江碧溪小鎮農貿市場買芭蕉,才注意到墨江講公斤。接著跑鎮沅,多了個心眼,發覺也講公斤。此外思茅區也講公斤。
以我的感覺,街天的物產豐富稀奇程度,以哀牢山以南高黎貢以東地區為最,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山貨物產,應有盡有,一個街子走下來起碼有一半不認識,那一帶的少數民族,不少早年屬於採集民族,當地諺雲「綠的都是菜動的都是肉」,山貨物產的當地稱謂多為民族語言,即便帶上「雲南動植物大全」,恐怕也無法全認以及確認。
比如哀牢山以南的墨江,尤其是冬天,只要一過哀牢山、空氣濕度驟增溫度大升,便進入雲南最遼闊的連片溫潤地帶。連皮膚也潤滑舒展開來,更不要說植物,即便旱季,主色調依然綠色,大面積多種類的綠色。今年冬末春初,我路過墨江,剛好第二天是星期天,乾脆就把一上午的時間,花在去老城趕街。
早點按例要去街子上辦理。墨江老城的一家早點鋪,主打腸旺米干點,製作精細,尤其是那一勺碎芫荽,香氣濃郁到讓我直接懷疑昆明的芫荽就不是芫荽,多年前吃過一次,至今難忘。才一進街子,就發現那家早點鋪,還老模老樣在原處,立刻進去買碗紅米干還要加帽。
墨江街子上最打眼的攤子,通常是山貨攤,像賣細蜜蜂蜂蜜的,就不下20起。細蜜蜂是哀牢山以南一種土著蜜蜂,體型不到一般中蜂的二分之一,蜂巢自然也小巧玲瓏,通常結巢於樹枝上,山民連樹枝砍下,並列成排頗為新奇。墨江街子上的茶花雞,外觀初看差不多,放在寵物攤上就是寵物,落在肉雞攤中便是食物,讓人油然感概「雞遇」。墨江特產紫米,米攤上見到的品種,足可以拓展眼界。各種米製品「餌塊」,也非常吸引眼目,材質不同添加的配料不等形狀不一,算起來不下20種。
說起米製品「粑粑」,瀾滄街子的,品種雖然不及墨江的豐富,但樣式和包裝,卻非常有看樣。瀾滄縣城也是星期天著街,范圍包括農貿市場以及市場外的一條大街。經常有朋友在瀾滄街上拍了照片,發過來問我是什麼東西,比如芭蕉芯,其他地方絕少見到,外觀又很難與植物聯系起來,問到的次數最多。雲南其他地方吃芭蕉花,通常只吃花瓣,瀾滄不一樣,花蕊也在食材之列,芭蕉桿中間的一條芭蕉芯,也特意剔出來,捆在一起當蔬菜出售。回歸線以南的瀾滄,氣候比較炎熱,苦味的食材居多,但燒烤攤上把大苦子果穿成一串,燒熟蘸鹽巴辣子吃,還是讓我感到有些意外。
橄欖皮是瀾滄涼拌菜的重要作料,街子天起碼四五個攤子現場製作:先用瓷碗片颳去滇橄欖樹枝上的表皮棄掉,然後把真皮層細細刮下留用。橄欖皮雲南以外,我還在四川攀枝花一帶的彝族聚集區見識過,相隔千里之外的不同民族,用同一種方法使用一種稀見食材處理相近的食物,還是會讓人浮想連連。
與瀾滄同處「邊三縣」的孟連縣城,每5天一街。孟連縣城的街子天,各少數會身著民族服裝,帶著各種稀奇物品過來趕街,有些東西還真是會讓沒有見識過的人頭皮發麻,比如花里胡哨的「紅毛樹蟲」,又如四五月間的「螞蟻蛋」,賣價還不菲,被當地人趨之若鶩。牛皮和豬皮,是當地的傣族重要增香物,吃米干米線必放,相當於昆明的脆哨廣州的魚皮,不必街天,每天農貿市場內都現場炸制,可買可觀摩。
其實以上三地街子天的稀奇,稍微誇張些來說,多到難以勝數罄竹難書電腦死機,以上陳列,不過九牛一毛滄海一粟,要有真憑實感,還得親自去趕一趕街子,徹底讓眼球和心靈,得到充分的沖擊,發一發「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一類感慨。(轉載此文僅作交流,圖文來源於普洱雜志,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