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梅花花盆
Ⅰ 寫意梅花的畫法
第一步:首先畫出梅花樹的樹干來裝飾梅花,一點點就可以,不用把整棵樹給畫出來,樹枝的線條要時而尖銳時而柔緩,如下圖所示。
以上就是關於寫意梅花的畫法,畫出來的梅花簡練生動,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知識拓展: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用中鋒側鋒逆鋒來表達。
Ⅱ 名家梅花國畫作品
名家梅花國畫作品具體如下:
1、董壽平:董壽平當代著名寫意畫家、書法家。早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東方大學。以畫松、竹、梅、蘭著稱,晚年有黃山巨擘之稱,以黃山為題材畫山水,亦善書法。他筆下的硃砂紅梅堪稱絕技,在畫界享有「董梅」、「壽平竹」、「黃山巨擘」的雅譽。
Ⅲ 十大國畫梅花名家
十大國畫梅花名家如下:
1、董壽平畫梅
董壽平(1904一1997)以畫松、竹、梅、蘭著稱。他筆下的硃砂紅梅堪稱絕技,在畫界享有「董梅」、「壽平竹」、「黃山巨擘」的雅譽。
2、王雪濤畫梅
王雪濤(1903--1982),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大師。
3、陳半丁畫梅
陳半丁(1876年--1970年),以寫意花卉最為知名。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長,以洗練、概括的筆墨和古樸沉著的色彩來表現花卉鳥獸。
4、關山月畫梅
關山月(1912—2000),著名嶺南畫派大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以寫梅著稱,世稱「關梅」。
5、田世光畫梅
田世光(1916—1999),中央美院教授,張大千得意弟子,現當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大師。
6、江寒汀畫梅
江寒汀 (1903-1963),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藝術教育家,與唐雲、張大壯、陸抑非並稱「海上四大花旦」,在畫壇上有「江虛谷」的美譽。
7、謝稚柳畫梅
謝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及書畫的鑒別 。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郁浪漫的詩境。
8、黃幻吾畫梅
黃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號罕僧,晚年稱罕翁,是活動於上海的嶺南畫派名家。
9、陶冷月畫梅
陶冷月(1895—1985),不僅是寫月色山水的大家,也是寫梅花的高手。
10、談月色畫梅
談月色 (1891—1976),民國傳奇女子,工詩善書畫,精於篆刻,其畫梅馳譽海內外。
Ⅳ 清道光時期還燒釉里紅瓷器嗎
道光時期(1821—1850年)社會動盪。國內外矛盾進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內憂外患不斷,隨著經濟、文化的衰落,景德鎮瓷器生產也受到了影響,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與嘉慶時期相比,燒造規模進一步縮減,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的產量和質量都明顯下降。《陶雅》記有:「嘉道而降,畫工、彩料,直愈趨愈下」。
清道光 松石綠地粉彩福壽紋葫蘆瓶
道光皇帝素以儉朴著稱,即位之初,首先裁減宮內脂粉費數百萬兩,對於瓷器也力求簡朴,控制費用,但作為宮中生活、陳設用瓷,其製作還是非常嚴格的,其中不乏壹些精美之作。《陶雅》記有道光瓷器 「極精之品,猶自有不可理沒處」 。「大清道光年制」款和「慎德堂制」款的瓷器為皇帝御用品,工藝製作精細,代表了道光瓷器的製作水平。
道光瓷器承襲乾嘉時期瓷器的藝術遺風,燒造品種和造型創新少,紋飾多採用寓意吉慶的圖案,繪制技法工筆多於寫意,道光時期瓷器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燒造品種
道光時期瓷器燒造品種有彩瓷和顏色釉瓷。彩瓷主要有粉彩和青花瓷等。粉彩是道光彩瓷的主流,有珊瑚紅地粉彩、綠地粉彩、黃地粉彩、抹紅粉彩等,另外還有少量的鬥彩、五彩,多見於官窯器。
清道光 黃地粉彩福壽紋雙耳瓶
清道光 粉彩仙人獻壽方瓶
道光時期青花瓷使用國產料, 早期的青花呈色穩定,色澤亮麗濃豔,晚期呈色淡雅,層次清晰。民窯器青花色調暗淡漂浮。淡描青花的製作在道光朝非常流行。青花瓷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鬥彩、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裏紅、冬青地青花、青花堆粉等品種。青花粉彩器大量出現。青花堆粉,又稱為「堆粉青花」或「青花加白」。堆粉青花瓷最早始於康熙時期,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嘉道時期比較盛行。
清道光 白釉仿青銅壺
清道光 珊瑚紅描金寶相花壽字紋瓶
道光時期燒造顏色釉有霽紅釉、霽藍釉、豆青釉、天藍釉、白釉、窯變釉、醬釉、仿官釉、仿哥釉、木紋釉、爐均釉、孔雀綠釉、松石綠釉、珊瑚紅釉、胭脂紅釉等。
清道光 松石綠釉堆白纏枝蓮紋喜字瓶
清道光 松石綠地粉彩福壽紋葫蘆瓶
清道光 祭藍釉描金蓋罐
二、 器物種類
道光時期瓷器基本上繼承前朝傳統器形式樣,創新較少,多為日用器皿。有盤、蓋碗、墩式碗、賞瓶、玉壺春瓶、梅瓶、錐把瓶、將軍罐、花觚、燈籠尊、洗、盆、燭台、魚缸等。小件器物豐富多彩,酒杯多種多樣,有套杯、卧足小杯、鈴鐺式小杯。形制較小的器物有筆筒、冬瓜罐、鼻煙壺、鳥食罐等都較為新穎,均為道光時期的典型器。新出現形狀像冬瓜的「冬瓜罐」,造型別致。道光瓷器製作無論是仿古代名窯,還是仿乾隆、嘉慶朝的製品大多都很粗笨,胎體往往厚薄不一,比例不協調。但也有精品例外。
清道光 仿哥釉琮式瓶
清道光 豆青釉描金花卉花盆一對
三、胎釉特點
道光瓷器胎體細白,多數胎質疏鬆,胎釉結合不緊密。大件器物胎體厚重,小件器物胎質比較輕薄。器物釉面肥厚,釉面大多數是粉白釉,大件器物白釉泛青,釉面不平,往往出現波浪狀,稱為「波浪釉」,俗稱為「浪盪釉」,為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徵之一。
清道光 粉彩庭院嬰戲圖雙耳瓶
四、裝飾紋飾特點
道光瓷器追求乾嘉時期官窯的藝術風格特色,裝飾以繪制為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紋飾圖案式化,寫意畫較少,圖案缺少層次變化,構圖趨於疏朗。瓷器紋飾雖然官窯產品還盡力保持工整細致的特點,但用筆拘謹板滯,缺乏活力,寓意吉慶幸福的圖案增多。民窯器畫面更是趨於草率和簡單化。官窯器常見紋飾有纏枝蓮、鴛鴦荷蓮、菊花、石榴、佛手、三果、雲龍、雲鳳、龍鳳、夔鳳、花鳥、魚藻、博古、八寶、瓜蝶、三羊、獅球、花蝶、草蟲、四季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人物紋有八仙、仕女、嬰戲圖等,繪英雄人物的無雙譜較為流行。風景圖案有燕京十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等,以及梵文「壽」字、「喜」字、「萬壽無疆」、戒煙歌、御題詩句等多種文字裝飾,尤以戒煙歌最具時代特徵。
清道光 粉彩八蠻進寶圖雙耳瓶
清道光 粉彩花卉榴開百子圖雙螭耳瓶
道光時期的紋飾除延用乾嘉時的傳統紋樣外,新創紋飾也別具特色。喜繪動物紋多達十餘種,有貓、蝶、狗、牛、羊和象、鴛鴦、鴨、仙鶴、喜鵲、鴿子、燕子、螞蚱、蟈蟈、蜻蜓、蝙蝠、雉雞等,為沉悶的官窯紋飾增添了一些清新的氣息。這些動物圖案與多種花卉、瓜果組成吉祥紋樣。斗雞、戲狗的通俗畫面開始盛行。
清道光 綠地粉彩纏枝蓮紋壺
五、款識
道光官窯器多銘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以青花為主,也有抹紅及描金款,字體有力,筆畫較粗,排列工整,風格與嘉慶款相似。道光朝堂名款極為盛行,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御用款和王公貴族的私家用款,瓷器製作甚為精緻。道光帝在未登極以前就用過「薢竹主人」及「薢竹造」的款名。登極以後又使用過「慎德堂」、「頤壽堂」等御用款。「慎德堂」款與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的瓷器製品,都為官窯器物。陳瀏《陶雅》記:「慎德堂系道光官窯,而價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時風尚使然……。慎德堂制楷書款識,以側鋒書寫,字體秀麗。筆法工穩,以抹紅為最多,亦有泥金者」。
清道光 仿官釉直頸瓶
「慎德堂」為圓明園內的壹組建築,它位於圓明園九洲清晏的西面,修建於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為道光皇帝夏季避暑、處理政務之所,晚年主要生活在此。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於「慎德堂」內。道光十壹年(1831年)道光帝曾作《慎德堂記》(收錄在道光《御制文余集》),將節儉修身圖治聯系起來,闡述了節儉、修身、圖治的關系,表達了他的治政方針。道光皇帝御用璽印有「慎德堂寶」,常鈐於書畫之上。傳世「慎德堂」銘款器物品種豐富,以粉彩、青花製品多見,製作精美,堪稱道光官窯的珍品。陳瀏《陶雅》記有:「慎德堂為道光窯中無上上品,足以媲美雍正,質地之白,彩畫之精,正在伯仲間。」
在清代,堂名、齋名一般是帝王、王公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在道光時期,皇親國戚所訂制的瓷器很多,瓷器落款多是這些人起居室或書齋的名字。「退思堂制」 、「養園仿古」、「友堂雅制」 、「竹韻山房」款,系道光朝睿王府用瓷。定王府則書「行有恆堂」、「道光××年定府行有恆堂珍藏」等款,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植本堂」、「聽雨堂」、惜陰堂」都是當時王府名堂。
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明清款識,有:「大明成化年制」 、 「大明成化年制」 、「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識寫法與真品相差甚遠。還有一種紅彩滿文款,有粉彩瓷碗、盤,器裏外均畫粉彩紋飾,外壁粉彩繪七珍,加飾青花和金彩,底部紅彩方框內書滿文款,較為別致。
總之,道光時期燒造的瓷器,承襲乾隆嘉慶時期瓷器的藝術風格,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代表了清代中期御窯的制瓷水平。
清道光 綠地粉彩纏枝蓮紋雙耳瓶
清道光 茶葉末釉綬帶葫蘆瓶
清道光 胭脂紫地粉彩纏枝蓮紋「吉祥如意」雙耳瓶
清道光 釉里紅蒼龍教子圖筆筒
「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紋蓋碗,清道光,通高10cm,口徑11.5cm,足徑4.7cm。
碗直口,圈足。蓋為覆盤式。內壁施白釉,外壁以粉彩裝飾。碗與蓋的主題紋樣為折枝梅花,輔以如意雲頭紋做邊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及蓋頂抓紐內均署紅彩楷書「慎德堂制」雙行四字款。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圓明園內的行宮,署「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
黃釉刻花仿竹雕筆筒,清道光,高10.5cm,口徑16.3cm,足徑16cm。
筆筒呈竹節狀,通體及圈足內均施淡黃釉。外壁刻劃蘭、菊、梅花紋。底署陰刻篆書「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款。
這款筆筒的形狀與顏色與竹製品逼肖,雕刻紋飾清新流暢,釉色光潤,賞心悅目。
以上文圖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Ⅳ 清代瓷器都有哪些特徵
順治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領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漁、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雍正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藍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3、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4、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5、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6、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7、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8、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0、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藍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
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
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
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