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種子
❶ 怎麼看待《茶花女》中的愛情悲劇
人活一生,很難遇到至死不渝的愛情,特別是像茶花女那樣漂流在紅塵之中的女子,還能保持一顆純潔的愛人之心,很是難得;而阿爾芒從一見鍾情到決定長相廝守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愛情需要恰到好處
從《茶花女》中可以看到瑪格麗特的蛻變,從輕浮奢靡到自尊自愛,但是陷入愛情的瑪格麗特把一切無私都獻給了阿爾芒,無私的愛,無私的付出,無私的忍耐。她過分地愛著阿爾芒,以至於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瑪格麗特所處的時代和她的人生經歷決定了她必然會被陳舊的道德觀念所束縛,面對所愛之人,她盲目地想給予他幸福。但正是因為愛得太深,付出得太多,所以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
❷ 有木有[茶花女]._[G.Garbo].Camille.1936.DVDRip.XviD.FRAGMENT[最新電影下載種子下載,好東西大家分享
[茶花女]._[G.Garbo].Camille.1936.DVDRip.XviD.FRAGMENT[最新電影下載種子下載地址:專
❸ 《茶花女》背後的真實故事
《茶花女》是舉世聞名的法國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書完成於1847年,出版於1848年。
《茶花女》出版那年,小仲馬剛好24歲。
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能在極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完成這樣一部傳世之作,背後一定有他的故事和原因。
小仲馬的父親是被後世稱為大仲馬的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亞歷山大·仲馬,一位非常多產的作家,代表作有劇本《亨利第三及其宮廷》,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等。
大仲馬年輕貧困還沒有出名前,是一位貴族家庭的抄寫員,他與一位善良勤勞的洗衣女工同居,生下了兒子,就是後來文學成就可與大仲馬比肩的小仲馬。
隨著大仲馬創作的文學作品的迅速增加,他的身份和經濟狀況開始出現急聚變化——出名又有錢。大仲馬開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會,經常與女演員和貴婦們廝混,並將小仲馬母子送到遠離巴黎的鄉村生活。
小仲馬的私生子身份,讓他在鄉村的童年,不但受到貧困的煎熬,更受盡了各種奚落嘲笑與屈辱。但是勤勞淳樸的母親,給予了他正直善良的家庭教育,這對他的一生都影響重大。加之文豪父親大仲馬在小仲馬幼年時,曾給予他良好的文學啟蒙,所以小仲馬淳樸幼小的心靈上,早就播下了文學的神聖種子。
大仲馬後來又與多名女性有過同居史,其中一位是當紅女演員,兩人生下女兒後,女演員逼迫大仲馬用法律文件的形式承認女兒的合法身份。
這時,大仲馬想起了被自己遺忘在鄉間多年的那對母子。
那一年,小仲馬7歲,大仲馬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獲得了小仲馬的撫養權。雖然私生子的身份最終得到改變,但是他在接下來的寄宿學校里,仍然因為這個原因受盡了嘲弄與欺辱。
在當時物慾橫流的巴黎上層社會,小仲馬親眼目睹了父親和貴族們的驕奢淫逸,他也很快就習得了聲色犬馬的放盪生活,真可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其父必有其子」。
雖然小仲馬的文學才情很小就初露端倪,也有少量作品出現在報紙上。但是在《茶花女》問世之前,他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花花公子。
1844年9月,20歲的小仲馬在看一場戲劇演出時,遇到了巴黎名妓——19歲的瑪麗·杜普萊西。
美艷絕倫又才情不俗的瑪麗·杜普萊西,讓小仲馬迅速墮入情網不能自拔。當時瑪麗·杜普萊西正生著嚴重的肺病,經常咳血。小仲馬對她的體貼和真誠關心,讓這位年輕的巴黎名妓也動了真情。小仲馬後來向自己的父親大仲馬承認,他對這個女人的愛是出於同情與憐憫。
兩個人在一起共同度過了一段短暫卻愉快的生活。
但是,一個風流才子和一個風塵女子的愛情,註定不會有結果。
小仲馬為了博得瑪麗·杜普萊西的歡心,在她身上花了大筆大筆的金錢,最後甚至負債累累。
但是,再高貴典雅也難擺脫多年妓女生活形成的性格特質,瑪麗·杜普萊西註定不會安分。在與小仲馬保持情人關系的同時,她與多名男性同時保持著親密關系。小仲馬發現了他們之間的親密往來信件後,勃然大怒,分手也就不可避免。
1845年8月30日,小仲馬給瑪麗·杜普萊西寫下絕交信,從此二人再未見過面。
有些諷刺的是,三個月後,小仲馬就有了新的女朋友——一位當時非常有名氣的漂亮女演員;瑪麗·杜普萊西也與一位年輕的富翁締結婚約,只是直到她去世婚禮也沒有舉行。
1846年10月初,小仲馬隨父親大仲馬到西班牙和北非地區旅行,1847年2月10日返回巴黎,此時距瑪麗·杜普萊西去世已經有一個星期。
瑪麗·杜普萊西的遺物被拍賣用來還債,剩餘款項贈送給了她的一位生活在諾曼底鄉間的外甥女,接受遺贈的條件是:永遠也不能來巴黎。
不得不說,這份約定遺贈條件的法律文書,非常令人深思。
瑪麗·杜普萊西,原本生活在諾曼底的鄉下,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不務正業的鄉村巫師,脾氣暴躁性情古怪,經常打罵家暴瑪麗·杜普萊西的母親。
後來她母親離家出走,瑪麗·杜普萊西也在幾年後來到巴黎。起初她在店鋪里打工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她發現自己具有得天獨厚的美貌,於是開始流連風靡於巴黎的社交界和高級風月場所。
瑪麗·杜普萊西不僅具有美貌,還天資聰穎,談吐高雅,雍容華貴。在社交場合,她從來都儀態端莊,談吐不凡,而且有比較深厚的藝術修養,這令他的情人們都感到困惑不解,也更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因為瑪麗·杜普萊西,從未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出身貧寒的風塵女子。她的端莊優雅和不同凡響是從哪裡來的?這個答案直到她去世以後,人們才在她的遺物中找到。
她的遺物中,除了情人們贈予她的海量奢華金銀珠寶首飾和定製傢具外,還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瑪麗·杜普萊西是一位熱愛讀書、善於思考的姑娘,倘若有可能,她也許會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瑪麗·杜普萊西的葬禮也是她眾多情人中的兩位幫助操辦的,一位是年過半百的俄國老貴族,另一位就是曾跟她有過婚約的巴黎年輕貴族。葬禮的冷清簡單,與她舊日的奢華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小仲馬後來也葬在了與瑪麗·杜普萊西相同的墓地,而且兩處墓冢彼此相距不遠。
只是兩人葬在同一墓地的原因不詳。
《茶花女》就是小仲馬在瑪麗·杜普萊西去世4個月後,也就是1847年的六月,他再次來到兩個人曾有過短暫歡愉生活的地方。睹物思人,激起了小仲馬強烈的創作慾望,他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驚世之作。
不知何故,《茶花女》完成後並沒有馬上發表,而是直到瑪麗·杜普萊西去世一年後的1848年才正式出版,而且迅速在巴黎引起巨大轟動。
是否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瑪麗·杜普萊西,就沒有永恆的經典名著《茶花女》,也就沒有永恆的作家小仲馬。
附:
之後寫過一篇關於《茶花女》閱讀感受的文章「 名著閱讀賞析:《茶花女》 」,感興趣的友友可以點擊閱讀。
❹ 怎樣養護盆栽山茶花
山茶又名茶花。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觀賞品種多為重瓣,有白、粉、紅、玫瑰紅及雜有斑紋等花色。花期因地區而異,北方地區多為2~4月。
(1)盆栽時宜選用矮生品種,同時選用吸水和透氣性能好的泥盆。南方多使用山泥作培養土。沒有山泥的地方可選用腐葉土4份、堆肥土3份和沙土3份調制的培養土。小株可每隔1~2年換盆換土一次,五年生以上的大株則每隔3~4年換盆換土一次。換盆宜在開花後進行。
(2)北方地區穀雨至立夏間出室,出室後放在略有蔭蔽處養護,自5月下旬開始移入蔭棚下或其他遮陰處,防止強光直射。用葦簾或竹簾遮陰時,上午9時前到下午6時後打開葦簾或竹簾,使之接受陽光照射。立秋後早晚可多見些陽光,以利植株生長茁壯和花蕾形成。
"role="figure山茶(3)山茶根細脆弱,因而對水、肥要求都較嚴格。澆水過多易爛根,過少易萎蔫,平時澆水以保持大半墒狀態為宜。從春到秋每天向葉面上噴水1~2次,夏天還要經常向花盆周圍地面上灑水,以保持濕潤的環境。合理施肥是養好山茶的重要環節。
(4)山茶喜溫暖,怕寒冷,北方地區通常於霜降節前移入室內,放在向陽處養護。這時應停止施肥,控制澆水,每隔10天左右施一次0.2%硫酸亞鐵水,可以保持葉色濃綠。同時每隔5~7天用與室溫相近的清水噴洗葉面一次,以利保持枝葉清新,並可防止煤煙病發生。1月初將山茶移到室溫10~15℃房間,施一次礬肥水和一次0.2%磷酸二氫鉀液。
(5)當花蕾長到黃豆粒大小時進行疏蕾,一般每個枝頭上留一個花蕾,其餘的摘去。1月底至2月上旬即可陸續開花。單朵花能開10~20天,一期花能開3個月左右。花謝後應及時摘除殘花,以免消耗養分。
適宜栽培地點:庭院露地、盆栽。
❺ 跪求《茶花女》的讀書心得,人物形象,章節概括,急啊
形象概括(下面有詳解的馬格麗特):
阿爾芒----年輕、熱情、活潑,瑪格麗特竭力使他成為她在表面熱鬧實際孤寂的生活中的召喚的人。
馬格麗特----痴情、善良、高尚
另:個人建議你去查一下這個(發網址總被網路吞),應該對你的心得有幫助:小仲馬《茶花女》女性形象及悲劇成因分析
你可以直接去參考資料的網址看,我在下面粘貼了一部分,希望幫到你:)下面是我粘貼的部分:
1\ 讀書心得
讀過《茶花女》的人,大都同情馬格麗特,而對那個男主角即使算不上討厭也絕不喜歡。法國人有浪漫的傳統,他們的小說,特別是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在描寫愛情時是那麼的天真、純朴,甚至有些單調了,很少關注到愛情受到的別的方面的影響。一個民族的精神是很受遺傳的影響的,他們容忍它,重視它,因此一個父親才會對他的兒子說「每一個男人都是需要情婦的」,雖然他正在因孩子在敗壞家名而對其進行教育。滿頁看到主人公在專一他們的話題時我覺得很奇怪,他們不怕那個極為狹小的空間哪天被打破嗎?或許他們只要將思維略轉一下就會發現自己剛才是多麼讓人不放心;或許只要他們把話說得略為具體一點就會發現他們所佔的人群的份額實在是太小。甚至小說家本身也讓人擔心:竟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去搞這種東西的創作。十九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者們喜歡的就是寫傳記色彩的文章;也由此可知,他們是樂於展示的,他們敢於固執的、叛逆的說:我的生命就是獻給愛情的!小說家們取得了成功,他們不僅贏得了自己的信心,也贏得了讀者的興趣。一面是沉重的闡述心靈,一面是輕松的體驗味道,在這個不光是浪漫主義者所鍾情的主題上。他們的情節很直白,幾乎是所想即所寫,很少有因為顧忌的保留。他們注重的事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即自我心靈的描繪,而不是講故事的手法與技巧。這就象是他們喜歡感覺不喜歡推理一樣。中國的愛情小說可不是這樣。 人們首先要學會生活,要先有個基礎,而且始終會想到社會、家庭、責任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中國人的愛情觀是富含他們一貫的哲學化的生活思維的,這樣的愛情觀不是浪漫主義。 國人說的是有得必有失,然而在做事情時先看到這必將使某某東西失掉了,事情本身又不一定能得到什麼,於是有了放棄, 末了悲嘆的時候總是引那哲學。一部小說里,頭是對社會環境的描繪,尾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只有中間講一些個別人物的故事,那故事飽含風雨且平淡無奇。當然傳統是不受自己支配的,自己只能無條件的接受, 就算是在批判它的時候也是深受它的影響的。有時執拗不過了,作者就加點「色情」描寫,結果是得了禁書的封號(我所談的作者仍是科學意義上的,當然不算沒思想的那一類)。這時真替他們悲憤。小說是來源於生活的,小說中浸透的情節想必是凝了生活經驗的精華了。兩性關系怎麼樣,社會關系就怎麼樣;而社會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兩性關系。《茶花女》中的男主角,先是極度的去追求愛情,然後殫精竭慮的去呵護他,丟了之後便要發瘋似的去尋找、去報復。這算是大男子主義;可法國沒有大男子主義,只有浪漫主義。因此說,法國在部分上,它的浪漫主義是由強權主義轉變成的、喬裝成的,這真讓人有些失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那種佔有心理是隨工業化的進步而發展的,而浪漫主義是幾乎靜止不動的人本的一個核心。前面說過可能大部分的讀者都是不喜歡男主角的,我想有兩個較為具體的原因:一是小說畢竟要講究誇張,它來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重於生活。所以有些人在社會上不可恨,一進入小說便討人厭了。二是它引起了讀者的自我保護。人們在遇到自己同樣有的缺點或不足時往往喜歡攻擊它,攻擊的越徹底,心理上就越能獲得平衡。當然前提是旁觀者不知道他有這種缺點。男性在工業文明發展中功勛卓著,因此佔有和支配已成為他們的傳統,已揮之不去了。他們習慣於展示,在自然面前展示,在愛情面前展示。像花兒下面常帶著刺一樣,他們熱情的笑容下常含著企圖,至少是可渴望在心理上的滿足,好為下次的展示做好准備。他們喜歡干任何事情都有所保留,因此幾十被揭穿幾十徹底失敗總能找到條迴路。他們容易侵犯人們樸素的道德標准。看清這個問題後,我不僅要為女性擔心了,她們能從哪兒找到值得花費愛情的男人呢?其嘴臉原本醜陋,其內心原本骯臟,其行為原本卑劣,還有什麼留戀的?大家其實不都像那樣,不都否認文明的進步,不都認為生活需要那麼深刻的思考。女人的優點在於他們的感性太強了,這樣看似平樸直白,實則是無法超越的深沉。
我想,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在一定的時候總是對浪漫主義抱有幾分贊許的態度的,就因為他們的生命所偶爾透露的一股生機。瑪格麗特早早就死去了,這倒是她永保了靈魂對於浪漫的純潔。她是死於疾病的;但小說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在那個社會中她必然是要死去的。那不是一個浪漫的時代嗎,怎麼會不容一個浪漫的人呢?時代的浪漫是由從屬者的興趣決定的,就像決定奴隸社會的不是奴隸一樣,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為自己的事業奮斗一輩子的人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若生命太長,年長的自己對年輕的自己將有什麼樣的態度呢?我們談從前談歷程是為了悼念記憶還是贊美現在?破落到極致的人是不會去回憶的;而大凡搞回憶的總是對目前感到有些許的愜意的。若某一段時光對一個人極為寶貴,而這又是遠過這段時光後的想法,那麼這樣的時光為何會衰敗呢,總不能說美好的東西都是短暫的吧?瑪格麗特若活到八十歲,當她在捧起昔日無限溫柔憐愛的畫片時必將老淚縱橫了,她為美好而犧牲的,竟是大部分的人生時間。幸好沒有這樣,她早早的死了,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完整的人格印象。後來人心中的憧憬還沒有被打碎,這樣我們才有了承前啟後的故事。瑪格麗特所奉獻的決不是他年輕性感的肉體,她的深深的焦慮和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到寄載靈魂的軀體是那樣的脆弱,那樣脆弱的軀體卻負荷那樣強勁的靈魂。她學會了舍棄卻不懂得追求;她犧牲了自己的慾望,用張揚的美撕破了掙扎在他周圍的粗俗之網。男人們從她身體上取走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的偉大,還會越覺得她的可憐。任何一個追求浪漫的人在得到愛情時總會感到無比的充實滿足,他把愛情看作自我價值實現的標志,以享受愛情來暗示他已領悟人生。看現在有那麼多的人去炫耀他們有多少情人有怎樣曲折的愛情故事!最寶貴的東西是不能充當裝飾品的,愛情自然也是這樣,所以表面上的多情種子恰是享受不到真正的愛情的魅力的。它是一個生命而不是生命下屬的一項活動。我平日最恨將女人作為談資的人:面前一套背後一套,在男人圈裡時刻不忘讓大家意識到自己對女人的隨意,而在女人面前又擺出面對生命全部的樣子,讓你覺得每一面都是真的;而每一面又都受另一面的影響,你不知道他是面對你還是面對女人,又讓你覺得他是變色龍,是自欺欺人。瑪格麗特是有她的社會原型的,而那個原型與小仲馬的關系就像是瑪格麗特與小說的男主人公間的關系一樣。這樣小說便有了自傳的味道,那可是愛情小說最常用的模式。小仲馬寫《茶花女》並沒有在結構上下多少功夫,他好像是在純粹的講故事,並且除了情節需要,少有較大的虛構。他幾乎是在照搬經驗,講他的經歷,增加的部分又像是他在心裡裝著的一直沒吐露的要求,現在是借小說的人物力求實現這些要求。這樣看來小說成了他的舞台了,他在這個舞台上單戀。他的回憶他的寫小說說明了他不想成為小說男主角那樣的人,但很不幸他已經成為主角了,而且即便他是用懺悔的心寫下這部小說的,那也只是在加深他的這一形象。他希望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希望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寫了這部小說,就像大多數人喜歡被認定是浪漫的一樣。作者們的這一風格也是小說之不等同於生活的重要原因。
一本書,無限哀怨、無限恍惚,聚焦了種種矛盾,引發了腔腔熱情股股遐思,很切合人的胃口,一本好書。
2\ 人物形象: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戈蒂耶,這個痴情的、可憐的姑娘神聖而高尚地死了。
花三天時間——准確地說不過十來個小時,我抽出一切可以壓縮的時間看到了這幕人間悲劇。甚至維特的死也沒有引起我如此深沉的震動。輕易不掉眼淚的我搶在上帝之前流下了誠摯的淚。縱使明白這不過是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可在作者筆下,這個人可憐的瑪格麗特,她已獲得了靈魂與肉體,正如我們歷史中記載到的曾生存過的人一樣,我們也確信她無疑在十九世紀的巴黎活生生地生活過,轟轟烈烈、凄凄慘慘地愛過。然而,確確實實,我到今天才知她死去,並帶著如此絕望的痛楚。彌留之際,她留下了厚厚一沓信,信的內容使「我」——一個記述故事的陌生人都說「我的朋友,如果我讀過的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我就明白您為什麼這么痛苦了。」
瑪格麗特是無助的,更是善良的,「聽到這段開場白,我渾身直打哆嗦。」可見,她明白了他情人的父親的——這一個「身材高大,神態莊重,待人和氣的」「人們所能夠遇見的最正直的人」所要講的是什麼了,軟硬兼施的他像是一個專制的君王,披著仁主的衣冠,來捧打鴛鴦了。為了成全他「年輕美麗,純潔得像一個天使」的女兒走入「一個體面的家庭」,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有想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而莊重、正直、堂而皇之地說,「小姐,你愛阿爾芒,請用你能用的惟一方式向他表明你對他的愛,為他的前途犧牲你的愛情。」什麼方式不能用呢?什麼又是惟一的方式呢?不言而喻,那就是:小姐,請你走開吧,一個妓女的到來只會玷污我們家族高貴的姓氏。
因為善良,註定了瑪格麗特的悲劇性結局。她說,「我既然不能活得比別人長久,那麼就要讓自己活得更快活些。」可惜,上帝連這個願望也因也的善良而懲罰了她。阿爾芒呢?愛得愈深,傷得愈深,恨得也越切,在他所摯愛的人垂危之前,還不明真相地投放足以使她致命的如毒葯般的諷刺與污辱。連瑪格麗特帶著重病「面色蒼白,淚水漣漣」最後一次與他見面,為了不使他們父子反目或感情受到一絲傷害,又不得不緘默其口,一夜溫存,他竟然「甚至在(我)做愛的亢奮中,還問自己是否馬上把她殺死,以便她永遠不能再屬於別人」。過後,還「拿出一張五百法郎的鈔票並寫了下面這些話,派人一起送給她:今天早上您急匆匆地走了,我忘了付錢給您。這是付給您一夜的價錢。」這與他初會瑪格麗特時的關懷與好心,真的有天壤之別:瑪格麗特笑得太厲害吐血時,普律當斯等人都認為習以為常,「她就會回來的,讓她單獨待會兒,她喜歡這樣。」可阿爾芒不顧眾人驚訝的目光,跟著跑了去,勸說她不要摧殘自己,「您剛才的情況使我痛苦極了」「如果您願意的話,我會像一個兄弟那樣照料您。」
從輝煌的開始到暗晦的結束,倒寧願從未有過什麼輝煌,這晦暗也就習以為常,不足為怪了。可是偏偏,在瑪格麗特已熟悉了四輪馬車、開司米披肩、鑽石、狂歡、暴飲時,阿爾芒用愛情這根繩索救起了她,同樣,又在她舍棄了馬車、披肩、鑽石、狂歡、暴飲之後又拿潰決的理智和失控的感情將她打入了巴黎的夜空。這樣,更使得瑪格麗特在富麗堂皇的貧窮中受著精神與身體雙重的折磨而死去的死更揪動人心。
<<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劇情梗概是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3\ 《茶花女》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勃呂當司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芒·杜瓦,他風狂地愛著茶花女。
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呂當司向瑪格麗特講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芒離開她一晚上。阿芒出去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芒在巴黎效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芒的父親杜瓦先生寫的,他想騙阿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是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讓。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父親回到家鄉。
阿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面對阿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把瑪格麗特推倒,把一疊鈔票扔在她身上,轉身離去。瑪格麗特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瑪格麗特受了這場刺激,一病不起。男爵與阿芒決斗受了傷,阿芒出國了。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杜瓦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見到阿芒。
臨死前,債主們都來了,帶著借據,逼她還債。執行官奉命來執行判決,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進行拍賣。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
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