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山茶花楊慎閱讀答案

山茶花楊慎閱讀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2-06 02:36:21

㈠ 關於《山茶花》楊慎

.「英」在本詩中就是花,《桃花源記》「落英繽紛」一 句中的「英」指的是花版瓣。
全詩除第一權 句外,其他三句均用烘托的手法描繪了傲雪怒放的山茶花。
作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表達了對雲南山茶花由衷的喜愛之情。

㈡ 楊慎的山茶花

他三句均用烘托的手法描繪了傲雪怒放的山茶花。

㈢ 《西江月》楊慎

明 楊慎《二十一史》彈詞第三章《說秦漢》開場詞《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此句甚為豪邁、悲壯,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含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澹泊、輕視。臨江豪邁的英世偉業的消逝,像滾滾長江一樣,洶涌東逝,不可拒,空留偉業。歷史給人的感受是濃厚、深沉的,不似單刀直入的快意,而似歷盡榮辱後的滄桑。「青山依舊在」即象是對英雄偉業的映證,又象對其的否定,但這些都不必深究,「幾度夕陽紅」,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發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但「慣」字又表現出了莫名的孤獨與滄涼。「一壺濁酒喜相逢」使這份孤獨與滄涼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給這首的詞的寧靜氣氛增加了幾份動感。「濁酒」顯現出了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這些高山隱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只不過是人們荼余飯後的談資,何足道哉!該詞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滄涼悲壯的同時,又創造了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詞中高遠意境就在這寧靜的氣氛中反射出來。
---------------------------------------------------
楊慎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人皆驚嘆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餘年,死於戍地。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餘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佔比重很大。他在被謫滇時,妻子黃娥伴送到江陵話別,所作的《江陵別內》表現別情思緒,深摯凄婉。《宿金沙江》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里樓。"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對,襯出離愁的痛苦。他臨終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詩:"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敘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他也有一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海口行》及《後海口行》揭露豪紳地主勾結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詩中指出,"疏浚海口銀十萬,委官歡喜海夫怨",並呼籲"安得仁人罷此宴,億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觀刈稻紀諺》中托老農之語,說"樂土寧無詠,豐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干戈"。表現了農民遇豐年,卻因軍餉賦斂沉重而仍然不得溫飽的貧苦生活。其他如《寶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類作品。
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他敘寫雲南風光,描繪祖國山河,頗有特色。《海風行》寫了下關的風:"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中有不斷之長風,沖破動林沙石走。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氣勢雄偉,有雷霆萬鈞之力。而《龍關歌》:"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粼粼。月中對影遙傳酒,樹里聞歌不見人。"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細膩清新。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
楊慎在前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能別張壘壁。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峽《竹枝詞》9首,描繪山川風情,頗得樂府遺韻。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風范。《於役江鄉歸經板橋》:"千里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真如謝□宣城路,南浦新林過板橋。"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楊慎又廣為采攬"桑間濮上"的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如《送余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後綴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致清新。
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如〔浪淘沙〕"春夢似楊花"一首,描寫細潤,言辭華美流暢。散曲〔駐馬聽〕《和王舜卿舟行之詠》,寫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並暢想駛入長空銀河,意境優美,記敘細微。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敘三代至元及明季歷史,文筆暢達、語詞流利,廣為傳誦。他的散文古樸高逸,筆力奔放。《漢雜事□辛》事皆淫艷而言辭端雅,不見鄙穢。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規勸正德皇帝"偏聽生□,獨任成亂",以"古之聖人必謀於眾"相諫誡,情摯意切,時婉時激。他的《新都縣八陣圖記》、《碧□精舍記》等也是記敘散文的佳品。另外他還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記》、《太和記》、《割肉遺細君》等雜劇。
楊慎考論經史、詩文、書畫,以及研究訓詁、文學、音韻、名物的雜著,數量很多,涉及面極廣。如《丹鉛總錄》、《譚苑醍醐》、《藝林伐山》、《升庵詩話》、《詞品》、《書品》、《畫品》、《大書索引》、《金石古文》、《風雅逸篇》、《古今風謠》、《奇字韻》、《希姓錄》、《石鼓文音釋》等等,還有《全蜀藝文志》、《雲南山川志》、《滇載記》等地方誌及史料。這些著述往往有獨到之見,或可補史闕,或提供線索,有相當學術價值。然而,因他久居雲南,尋書核對不易,有時只憑記憶寫作,所以也有一些誤引、臆測不實之處。
楊慎的著作很多。據《明史》記載,明代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除詩文外,雜著多至 100餘種。四川省圖書館所編《楊升庵著述目錄》達 298種。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稱《升庵全集》)。此集萬曆間四川巡撫張士佩所編訂,取楊慎《丹鉛錄》等書,刪除重復,分類編次,附於詩文之後。包括賦及雜文11卷,詩29卷,雜著41卷。其雜著合集另有明焦□輯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楊金吾輯的《升庵遺集》26卷。詞、散曲、彈詞另輯有《升庵長短句》 3卷,《陶情樂府》4卷,《二十一史彈詞》12卷等。 (馬鴻盛)

——————————————————————————————————
楊慎二、三事· 李恩普

楊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由於秉性剛直,在仕途上很不得志。然而,生活的困頓並沒有使他從此消沉下去。他仍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奮斗、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息。
楊慎(1488——1559)字用修,別號升庵,原籍是廬陵人,元末才遷居四川新都。後來,因被流放到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明代著名的學者、文學家。
^^幼年時代
升庵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是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他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二歲時,擬作《弔古戰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看了極為贊賞,復命擬《過秦論》,其祖父讀了之後,自矜謂:「吾家賈誼也」(陳文燭《楊升庵太史年譜序》)。有一天,他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問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要求他寫一首詩加以說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寫詩雲:「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他十三歲時,就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華。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明史》卷192),並稱楊慎為「小友」。升庵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己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以致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打擊,楊慎並沒有灰心失望。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楊慎終於在正德六年(1511年)他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修撰。從此,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政治生涯
楊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艱辛的。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個著名的色鬼,他不肯讀書,不務朝政,專門尋花問柳,設置「豹房」,晝夜荒淫,還帶著宦官,化裝外出,到處姦汙民間婦女。針對武宗荒淫暴行,楊慎不避斧鉞,敢於犯顏直諫,於正德十二年(1517)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責朱厚照「輕舉妄動,非事而游」,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然在歌樓妓院里通宵酣飲,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靡爛生活。升庵目睹民不聊生,國事日非,實在氣憤不過,寫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樓夜夜弦歌」(《西江月》)的詞句,稱病告假,辭官歸里。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終因酒色過度而死,因無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熄繼位,是為明世宗。授楊慎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升庵利用給皇帝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系當時實際情況教育世宗。如對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世宗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升庵在經筵講課時,便特地選出《尚書》里《金作贖刑》這一章,對世宗講道:「聖人贖刑之制,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朱厚熜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常常借故停止講書。這樣,升庵由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楊慎雖胸懷壯志,力圖報國,但其政治才能在當時是難以施展的。
特別是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事情是這樣的:朱厚熄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寶座後,按照皇統繼承規則,世宗要承認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只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後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這樣,皇統與家系就成了當時內閣大臣紛爭的議題。當時,張聰、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佑杬),德高望重的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為此,楊廷和被迫辭官歸里,升庵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張、桂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對此,剛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氣,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升庵「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世宗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庭。「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升庵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為,不肯向邪惡勢力屈服。他路經湘西,想起了被楚懷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貴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縣)的李白,感嘆「我行更迢遞,千載同潛然」(《恩譴戌滇紀行》)。他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為白族修史。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窮山絕域」而「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贊山茶花不畏嚴寒,「綠葉紅英斗雪開」的傲然風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開,與蜀葵相反」的唐婆鏡花,就慨嘆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徵;唐婆鏡花背日而開,應是諍臣的表現。諍臣往往受到謅媚佞臣的排擠和誣害,無恥小人又經常喬裝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難辨,真假難分。在詠物之中,寄寓著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楊慎在放逐期間,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如當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占民田,化公為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閑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請求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伉儷情篤
楊慎的政治生活雖然十分坎坷,但愛情生活卻很幸福美滿。他的夫人黃峨,字秀眉,四川遂寧(又稱黃安)人,長詩詞,尤擅長散曲。婚後他們夫婦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濱過著詩情畫意、相敬如賓的甜密生活。他倆經常在湖畔散步,榴閣賦詩,相互酬答。楊慎夫婦雖然情投意合,但並未陶醉於卿卿我我的兒女之情。婚後第二年,在黃峨的支持和勸促下,升庵就動身進京復官。
楊慎與黃峨的忠貞愛情是經得起嚴峻考驗的。因為在他倆的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順境是很短暫的,而更多的是漫長的急風暴雨的逆境。當楊慎因仗義執言,遣戍滇南時,黃峨對丈夫不僅毫無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勸慰,殷勤照顧。黃峨不辭風霜之苦,千里跋涉,親自護送升庵從北京到雲南。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十五日這個天寒地凍的夜晚,黃峨陪伴著骨瘦如柴,身帶枷鎖的楊慎,行至江陵的驛站門前,他看到妻子風塵滿面,疲憊不堪,再也不忍心讓她向前護送了,力勸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臨別之際,升庵填寫了一首《臨江仙》詞雲:「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何洲?今霄明月為誰留?團圓清影好,偏照別離愁。」(《戍雲南·江陵別內》)。情辭凄楚,催人淚下。黃峨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舊,物是人非,寫了一首懷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飛曾不度(一作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感情十分真摯。此後,黃峨曾越山涉水,到雲南永昌探望楊慎,並在戍所住過兩年多的光陰,嘉靖八年(1529)楊慎父親去世,楊慎趕回新都治喪,夫婦才得短期會面。相見時難別亦難。臨別時,黃峨寫了《羅江怨》散曲,與升庵送別。曲雲:「青山隱隱遮,行人去也,羊腸鳥道幾回折?雁聲不到,馬蹄又怯,惱人正是寒冬節。長空孤鳥滅,平蕪遠樹接,倚樓人冷欄乾熱。(其三)」以冷與熱的強烈對比,反映自己內心的一片深情,凄婉動人,遂成千古名句。
^^「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楊慎一生刻苦學習,勤於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他不僅對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如他任翰林時,正德皇帝朱厚照問欽天監及眾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張口結舌,無以對答,獨楊慎從容對曰:「柳星也」,並歷舉《周禮》、《史記》、《漢書》等文獻資料加以說明。他預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不為尊者諱。他在長期流放中,仍然「好學窮理,老而彌篤」(《明史·楊慎傳》)。在雲南永昌邊塞荒涼地區,盡管圖書資料奇缺,升庵仍嗜書成癖,「書無所不覽」,經常對人說:「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明史·何孟春傳》)他認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閱」,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從別的記載和書籍中取得。因此,他不僅刻苦讀書,手不釋卷;而且每到一處,就對當地風俗民情進行調查了解,努力學習當地民族語言,從親身經歷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僅憑自己苦學、實踐、記憶,在滇南時就寫出了不少筆記、選本以及許多注釋性書籍。如《南詔野史》、《雲南通志》、《雲南山川志》、《慎候記》、《南中志》、《滇載記》、《記古滇說》等書。據《升庵楊慎年譜》的記載,楊慎平生著作有四百餘種。所以,《升庵外集》序稱:「國初迄於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後人輯其重要著作編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楊慎於嘉靖三十八年(1599)七月六日卒於戍所,時年七十二歲。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自勉。

㈣ 山茶花二三四句採用了襯托手法,有何作用

山茶花 楊慎
綠葉紅英斗雪開,黃蜂粉蝶不曾來。
海邊珠樹無顏色,羞把瓊枝照玉台

用襯托的手法,映襯出山茶花傲雪盛開、冰清玉潔的美麗形象,表達作者
對雲南山茶花由衷的喜愛之情。

㈤ 閱讀明代學者楊慎的《臨江仙》詞,回答問題

1、三國演義的卷首語,作者是羅貫中。
2、比喻歷史就像洪流一樣滔滔向前。
作用:用江水東逝,營造一種時間感、歷史感、宿命感,奠定整首詞的基調。

㈥ 求名著閱讀練習題的答案

你自己看著辦
1.曹操
30.略

31.雄韜偉略,周瑜善用兵
赤膽忠心,趙雲力救主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藝高膽大,悟空勇斗魔
義蓋雲天,關羽私放曹
呆頭楞腦,有人亂答題
自作聰明,蔣干蠢盜書
水性揚花,金蓮喜偷情
鐵齒銅牙.老紀斗和紳
32.《我和爺爺去抓鬼》 匿名 爺爺 啟示:略
33.古人讀書十二法

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這里說明讀書是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的,但要相信方法總是可尋的。讀書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反之,也有不少人把書讀懂而且讀通了。讀書的方法,也不止一種,現在選列了古人讀書十二法,以供借鑒與參考…
(法)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例]1.重視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要動腦筋。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例]2.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例]4.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例]5.提倡經常鞏固復習。「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例]6.他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法)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例]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苟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法)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例]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復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法)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閱讀是值得學習的。
(法)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須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說:「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志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同上)
(法)九、「五類四別」讀書法。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例]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系。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法)十、「五要」讀書法。這是蒲松齡從時、書、法三方面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例]①一要天天讀。蒲松齡自己訂了一個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在本子中標上一天中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現了空白,他就會愧疚萬分。
②二要夜夜讀。蒲松齡白天要忙於生計,夜裡經常是一卷書、一盞燈,埋頭苦讀到深夜。上床後,他還要就著燭光看上幾頁書。
③三要老年讀。蒲松齡到晚年,發白、耳聾,齒脫,但眼睛好,能派用處,藉以翻書閱讀,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詩為證:「僅目一官能盡職,翻書幸足開心情。」他《寂坐》詩中寫道:「平生喜攤書,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隨西窗。」
④四要抄書讀。蒲松齡在畢家教書三十年不願離去,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畢家書多,可供他抄讀。他以借書讀、抄書讀為幸。
⑤五要分類讀。蒲松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區別地讀。有的書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復誦讀,不斷玩味,讀通為止。讀通的要求是:自我疑問,自求解答,濾盡渣滓,盡得精華。有他的詩為證,「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
(法)十一、「貴精」讀書法。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獲,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法)十二、「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這焦循的讀書經驗。
[析]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㈦ 誰幫我翻譯一下楊慎的詩綠葉紅英斗雪開,黃蜂粉蝶不曾

綠葉紅花在雪中爭奇斗艷,花朵紛紛開放,黃蜂粉蝶卻不曾到來

楊慎的專詩<<筇竹寺看山茶>>

綠葉屬紅英斗雪開,黃蜂粉蝶不曾來,海濱株樹無顏色,羞把瓊枝照玉台 。

綠葉紅花在雪中爭奇斗艷,花朵紛紛開放,黃蜂粉蝶卻不曾到來,海邊的各種花樹也顯得遜色了(海濱即是比較溫暖的地方)枝條點綴映照著傳說中的仙台也顯得羞愧
(寫出了山茶花迎風傲霜的歲寒精神,和雪中吐艷的自然景觀。)
瓊枝,古有三個解釋,傳說中的玉樹枝,賢才,美女,取第一個意思,玉台也有三個意思,一是傳說中天帝住的地方,二是漢代台名,三是鏡台,這里也取第一個意思

㈧ 八年級 語文導報 第8期 名著閱讀專項訓練答案 急急急~~~

1.曹操
30.略

31.雄韜偉略,周瑜善用兵
赤膽忠心,趙雲力救主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藝高膽大,悟空勇斗魔
義蓋雲天,關羽私放曹
呆頭楞腦,有人亂答題
自作聰明,蔣干蠢盜書
水性揚花,金蓮喜偷情
鐵齒銅牙.老紀斗和紳
32.《我和爺爺去抓鬼》 匿名 爺爺 啟示:略
33.古人讀書十二法

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塗。這里說明讀書是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的,但要相信方法總是可尋的。讀書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反之,也有不少人把書讀懂而且讀通了。讀書的方法,也不止一種,現在選列了古人讀書十二法,以供借鑒與參考…
(法)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例]1.重視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要動腦筋。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例]2.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例]4.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例]5.提倡經常鞏固復習。「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例]6.他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法)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例]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苟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為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法)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例]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復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已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法)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閱讀是值得學習的。
(法)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須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說:「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志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同上)
(法)九、「五類四別」讀書法。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例]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系。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法)十、「五要」讀書法。這是蒲松齡從時、書、法三方面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例]①一要天天讀。蒲松齡自己訂了一個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在本子中標上一天中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現了空白,他就會愧疚萬分。
②二要夜夜讀。蒲松齡白天要忙於生計,夜裡經常是一卷書、一盞燈,埋頭苦讀到深夜。上床後,他還要就著燭光看上幾頁書。
③三要老年讀。蒲松齡到晚年,發白、耳聾,齒脫,但眼睛好,能派用處,藉以翻書閱讀,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詩為證:「僅目一官能盡職,翻書幸足開心情。」他《寂坐》詩中寫道:「平生喜攤書,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隨西窗。」
④四要抄書讀。蒲松齡在畢家教書三十年不願離去,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畢家書多,可供他抄讀。他以借書讀、抄書讀為幸。
⑤五要分類讀。蒲松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區別地讀。有的書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復誦讀,不斷玩味,讀通為止。讀通的要求是:自我疑問,自求解答,濾盡渣滓,盡得精華。有他的詩為證,「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
(法)十一、「貴精」讀書法。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獲,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法)十二、「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這焦循的讀書經驗。
[析]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

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

1.D
2.A
3.C
4.(1)聖人設置贖刑(用交納財物的手段求減免刑罰),那是施用專於(處理)一般的小過錯,使犯屬錯的百姓改過自新。
(2)到這時,這些人在楊慎被謫戍的路途上窺視(尋找機會),准備加害於楊慎,楊慎知道後謹慎地防備著他們,到臨清這些人才散去。

㈩ 翻譯「楊慎的詩綠葉紅英斗雪開,黃蜂粉蝶不曾。」

綠葉紅花在雪中爭奇斗艷,花朵紛紛開放,黃蜂粉蝶卻不曾到來,海邊的各種花版樹也顯得遜色了,權枝條點綴映照著傳說中的仙台也顯得羞愧
(寫出了山茶花迎風傲霜的歲寒精神,和雪中吐艷的自然景觀。)

熱點內容
藝花吧bigbang竹馬 發布:2025-04-30 14:03:27 瀏覽:200
櫻花上炸丸 發布:2025-04-30 14:02:17 瀏覽:837
櫻花手指舞 發布:2025-04-30 13:58:41 瀏覽:867
莫奈荷花手繪 發布:2025-04-30 13:53:17 瀏覽:184
中國花卉的市場前景 發布:2025-04-30 13:39:36 瀏覽:736
泡出來很大一朵花 發布:2025-04-30 13:38:29 瀏覽:540
養茶花口訣 發布:2025-04-30 13:32:44 瀏覽:736
一朵梅花拼音 發布:2025-04-30 13:31:21 瀏覽:817
盆栽短視頻 發布:2025-04-30 13:30:23 瀏覽:338
描寫植物茶花 發布:2025-04-30 13:30:20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