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梅花
❶ 劉柏山的藝術簡介
濃墨重彩畫牡丹、梅花、禪拳人物等,追求真善美的內涵。作品在傳統水墨基礎回上吸收了西洋答畫的明暗、塊面、色彩、光影等技法,用中國畫的筆墨、顏料、形式、構圖畫出油畫的感覺,具有民族性同時也具有世界性,作品充滿陽剛霸悍之氣,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生命力、感染力和凸出紙面的立體效果,形成了富麗典雅、濃艷秀美、中西共賞的獨特藝術性。作品師承黃筌富貴體制,兩宋院體濃艷細密畫風,長期致力於國內國際間國畫禮品饋贈創作,弘揚時代主旋律和真善美。
❷ 畫畫展示畫什麼好
你要說抄 具體是什麼 這個什麼包括 你的年齡 職業 專業, 畫,什麼畫?水粉 油畫 丙烯 鉛繪?一個展示,例如,動物主題的,人物主題的,社會現象的展示?還是 內心抒發一下小情懷? 不用專業的畫畫展示,那就是行為藝術啦。。哈哈。。 說幾個主題參考啊【夏日微風碧葉荷】 【七彩·陶俑】【民間剪紙】【異想天開】【我愛地球】
❸ 什麼是工筆重彩畫
.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傳統工筆重彩在現代文化和審美條件下變革和發展下產生的一個新畫種。始於70年代初,延續至今 ,已有三十多年的歷程。它重新高舉以敦煌壁畫為代表的中國民間重彩的旗幟,力求重振漢唐雄風,恢復色彩特有的表現力;它充分利用了現代色彩、材質運用方面的特長,大膽把西方抽象、及構成與裝飾美感引進繪畫中來 ,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織而成的視覺美感,極大的強化了繪畫的本質特徵,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力。
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出現不僅在中國畫壇形成了強有的沖擊力,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轟動了西方世界,廣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稱贊,顯示了強勁的生命力。今天看來,中國現代重彩畫兼容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它以其獨特的裝飾風格與情趣和明快華麗的色彩,為中國繪畫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空間。在當代中國畫壇形成了一股以融合中西創新國畫的潮流,並產生一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現代重彩畫大師及著名畫家,如:林風眠、黃永玉、張光宇、丁韶光、蔣鐵峰、周菱、劉秉江、胡永凱、張宏賓、張一民等。
放眼中國整個美術歷史長河,中國現代重彩畫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於:
一、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對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中國民間美術的繼承與發展敦煌是世界最大的美術博物館,壁畫繪制全部採用純天然顏料,而它產生的色彩之絢麗斑斕及藝術水平之高,是世人注目的。古代傑出的民間畫家採用了樸素的表現技法,同樣用色彩的力度震撼了人們的靈魂,同時體現了與西方不同的東方文明及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情趣。特別是唐代,由於唐高宗推行佛教,並實行開放策,大量繪制絢斕多彩的壁畫,使我國純天然顏料的開發及以工筆重彩為重要表現的繪畫形式在整個封建社會達到了最高峰。如胡偉教授所說:「古典美術研究是為當代藝術表現服務的。」 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是中國現代重彩畫研究的發展平台,並為其輸送營養和能量。而中國現代重彩畫研究的成果又反過來啟發和引導對中國古典美術的研究和挖掘,並更加深入、更大寬度的拓展傳統。這是一種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不可割裂的關系。對中國現代重彩畫和對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的研究都不應該是孤立的,如果孤立的研究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只會重復古人的辦法與技法。中國現代重彩畫首先明白要從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中繼承哪些東西,對自身的藝術創造發展又將產生什麽樣作用,對傳統的繼承與挖掘會有極強的針對性和主動性。中國現代重彩畫恢復並發展了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民間美術的特有色彩表現力,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的色彩魅力在中國現代重彩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中國現代重彩畫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材料技法與西方材料技法的合壁與發展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在壁畫及民間美術長期受到冷遇、特別是壁畫顏料失傳的情況下,對當時現有繪畫顏料進行探索的。運用中國傳統高麗紙、水墨、毛筆及西方的水粉顏料、及現代的馬克筆等現代材質、色彩進行創作的。水粉色彌補了當時中國畫色彩沒有不透明色、和有很強的覆蓋能力,並重現了昔日中國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的色彩魅力和色彩表現力。現在的今天,又有了以中央美術學院蔣雪萍、胡偉教授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岩彩派。
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岩彩派是從日本學習中國已經失傳的礦物質顏料與技法,回國形成的中國現代重彩畫的新流派,注重把材料與技法的認識和對傳統藝術中文化內涵的認識結合起來,貼近傳統繪畫的內奧,在寬闊的文化視野中關照隱藏在古代藝術經典深處的材料與技法;把對古代繪畫現狀的分析和對材料與技法的研究結合起來,在技法中找到貼切而不浮躁的形式語言。
所以說,中國現代重彩畫派是在全面的研究和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為前提的,也是借鑒西方當代藝術為前提的。並形成了強有力的視覺美感與沖擊力、創造性和獨特的審美形象。
三、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對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審美的合壁與發展中國現代重彩畫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也為自己建立起了一座坐標,它可以指向過去與未來,融通東方與西方。在對我們的傳統和國際文化藝術比較的同時,了解並發現人類文化藝術的很多共同點。中國現代重彩畫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拋棄為我獨尊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獨有的鐵線描的基礎上,大膽融入了西方的裝飾色彩、色彩構成理論,並與敦煌壁畫及傳統工筆重彩、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形成了一個大的有機體系。這種寬容心,在學習階段,不急於去否定什麽的態度,並且看到歷史上發生過的藝術現象和形態都有其道理。寬容的國度會不斷有新生事物的產生,即使你不喜歡,不去理睬就是了。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很少分個高低,你對我錯。事實上,藝術不存在絕對的真理,真理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也沒有必要有意把東方與西方、把古典與現代分離開來。心態寬容、態度放寬,才能使藝術更加繁榮與發展,才會給藝術提供一個創造的最佳的環境與空間。
沒有創造力的藝術行為是沒有活力的,當然也不會有生命力,也不會打動人、去感染人。創造不是憑空的,需要有傳統和其他藝術門類作為養料與基石。如果把一個民族藝術的發展比做一個轉動的輪盤,那麽傳統應該是它的軸心,這個輪盤不停的轉動與輪回,每一圈轉動又回到了原點與起點,不同的是,再次回到原點與起點時,已經不是原來的形式結構了。如果轉動下去,會產生繼續的變化。肯定的說,這個原點會永遠存在下去,它是民族審美意識的根源。中國現代重彩畫沒有僅僅站在那些已經形成的固有形態上看待歷史的和國際的文化遺產,而是把歷史的輪盤重新轉動起來,在轉動中保持與更生藝術的活力。
中國自古就有「大象無形」、「大樂無形」之說,這樣一個理念說明,「容天下萬物」包含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之中。這種抽象意識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中華民族思想的偉大亦在於此。它包眼了很多的內容,可以說博大精深,我們只能體會它的精神。五千年中國燦爛的文化積淀出來的精神財富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這決不是僅僅靠課堂上的幾節課就可以弄懂的,無論古典與當代、民族與國際、東方與西方,我們都應該廣泛的接觸與借鑒,知識多了,才不會少見多怪,才不會盲目否定與照搬照抄。在這一點上,中國現代重彩畫體驗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又寬容的大膽借鑒西方的文化藝術,立足當代,所以會厚積薄發,並震驚世界。
中國現代重彩畫從歷史與客觀角度看待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充分認識到東方與西方造型觀念之間早就存在的契合和相互影響,實現了與國粹主義不同方向上,架起一座新的橋梁。實現了與西方繪畫、審美的合壁與發展。
四、中國現代重彩畫拓展其表現領域,跳出了「唯筆墨」的羈絆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以丁韶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重彩畫派(美國稱雲南畫派)在世界上的成功,預示著中國現代重彩畫實現了中國繪畫在世界藝術之林的一席之地,它給長期以顯揚民族性為前提、為核心的關於「民族性」與「國際性」問題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給了一個響亮的答案。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古代希臘、埃及、美索不達尼亞兩河流域文化回合進入西域時候,在那片沙漠的綠洲里的文化融合,自然而然包含了「民族」與「國際」。同樣,在當今世界,中國重彩畫在國際上的成功,也是把中國傳統材料技法與西方材料技法、文化及審美巧妙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外來文化的勇氣和探索精神及魄力。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借鑒外來文化藝術便失去「民族性」的問題。繪畫本身既是「民族」的,也是「國際」的。「民族性」應包含在「國際性」之中。
但長期以來,人們已習慣給中國畫作品規定一個比較統一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筆墨「,如果誰違背了這個標准而介入其他材料與技法,便是」犯規「,並遭到否定,這是一種不正常現象。這種程式化表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始終貫穿中國繪畫藝術中的主線。於是,才會有各種描法和皴法。應該看到,它既是財富,也可能成為負擔。傳統技法應該是當代藝術表現的動力和資源,而不應成為阻礙藝術發展的條條框框,更不能成為僵化的公式與教條。中國現代重彩畫正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和時代精神。
打破國界的概念,中國繪畫本來就是在不斷融合外來藝術的同時,自身得到發展並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們不應該停留在過去的「是不是中國畫「的問題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它原有的定義。因此,多借鑒吸收國外一些能」為我所用「的材料、技法內容,中中國繪畫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的。
❹ 包頭市的著名美術老師
閻汝勤,1942年生於北京,1950年畢業於中央美院國畫系。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榮譽理事、包頭美協名譽主席、包頭書畫院副院長。創作頗豐,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著有《書法藝術》、《論畫》等,並出版《閻汝勤畫集》。
白銘(1926—2002),字旌堂。著名工筆花鳥畫家。1949年畢業於北平京華美術學院,生前為包頭師專美術系教授、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文史館研究員。曾任內蒙古美協副主席、包頭文聯名譽主席工、包頭書畫院院長。曾被邀為人民大會堂作畫。出版有《白銘國畫集》、《白銘百梅畫集》。
任德超,(1927—2005),別署恨石、三南恨石,生於河南,就學於河南信陽藝專。內蒙古文史館館員、包頭書畫院副院長。畫作頗豐,廣被國內外收藏。出版有《恨石國畫作品集》。
蘭尚濂,1930年生,1955年考入內蒙古師范學院。包頭美協名譽主席、包頭書畫院副院長。作品多次在自治區美展中獲獎。畢生從事美術教育,可謂桃李滿天下。曾舉辦《蘭尚濂從教四十年師生美術作品展》。
許淇,1937年生於上海,學畫於蘇州美專。現為中國作協會員、內蒙古作協名譽副主席、內蒙古文史館館員、包頭文聯名譽主席,包頭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作家。曾任包頭文聯主席。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作品發表於全國多家報刊並入編多部辭書。
潘志成,1946年生,天津人。1969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後進修於天津美院山水畫專業研究生班。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內蒙古文史館館員,包頭市美協常務副主席。作品曾在「全國第八屆美展」、「全國五自治區美術作品展」等展覽中獲獎。曾獲自治區文藝創作「薩日納」榮譽獎、包頭市「文藝振興一等獎」等。
楊發旺,1933年生。內蒙古美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在國內各級展覽獲獎,發表作品近百幅。有作品被人民大會堂等機構收藏。
楊旭,1964年生,內蒙古美協會員。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作品曾入選「1998年全軍抗洪美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韓興業,1934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畫駱駝和葡萄,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各級美展,並於《美術》等刊物發表。
劉在田,回族,1937年生。包頭師專美術系教授。作品曾在國內外名大展覽中獲獎,8次舉辦個人畫展,多次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宣傳報道。獲「全國百佳畫家」等榮譽稱號,出版有《全國實力派美術家——劉在田》。
范振河,1937年生,現任包頭東河區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作品曾在自治區展覽中多次獲獎。
虞舜友,1959年生,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在「第七屆國際昭君杯畫展」等展覽中獲獎。
紅羽,本名李秀珍,女,1937年生,內蒙古呼和浩特人。1955年畢業於呼和浩特市第一師范學校,一直從事教學工作。1992年退休後,得白銘教授工筆畫之感悟,潛心於式筆花鳥畫,作品數次參加市內外書畫展。
崔福用,1938年生。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另有多幅作品獲獎。出版有《崔福用畫集》。
鄔海鷹,1956年生。1975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包頭博物館副館長,內蒙古美協理事,包頭美協副主席。作品曾多次參加市內外美展並在報刊上發表。
高仁寬,字苦石,1939年生,包頭市人,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中華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名人名作評審委員會」高級評審員、高級研究員、包頭市美協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型美術展覽並獲獎。有數幅作品赴日本、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展出。另有多幅作品被國內外著名收藏家、博物館和畫院收藏。藝術傳略和作品被收入《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中國美術家選集》等60多部典集。出版有《高仁寬畫集》。
雷國清,別署樂亭、老雷等。1939年生於河北。1964年畢業於內大中文系。內蒙古作協、美協會員,包頭美協副主席。作品多次在國內各級展覽中獲獎,作品入編《中國美術家全集》等辭書。
李厚江,1947年生,河北滄縣人。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首屆全國建築職工美術書法攝影展」等。共作品多次獲獎。
李雲茂,1939年生,山西省山陰縣人,50年代開始學畫,擅長畫馬。現任包頭市青建水泥製品有限責任公司、包頭市建龍管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內蒙古美協會員。
李冰南,又名李登高。1940年生於天津市。現為包頭青山書畫院專業畫家。作品曾在「當代書畫家邀請展」等展覽中獲獎。有多篇藝術研究論文發表。曾舉辦個人畫展。
烏力吉倉,蒙古族,1963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市民委主任、市人大委員等職。現任包頭美協主席。
梁立東,1940年生於內蒙古扎蘭屯市,1960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包頭市文化局局長。退休後潛心書畫與文學創作,出版多部文學作品集。
溫六恩,1956年生,內蒙古涼城人。內蒙古美協理事,內蒙古書協會員、包頭美協副主席。作品曾在《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等報刊發表。曾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溫六恩畫集》。
徐繼先,1941年生,祖籍山西。196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理事。作品曾入選「全國十屆美展」 、「全國中國畫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曾應邀為天安門城樓作畫。
楊森茂,1942年生。196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現任包頭師范學院教授。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理事、包頭美協副主席。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中獲獎,曾被內蒙古電視台專題介紹。主編高校教材四本,數十篇論文及作品發表於《美術》等刊物。出版有《中國美術家——楊森茂專集》、《藝品論稿》等。獲包頭市政府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獎。
閻玉申,1944年生,內蒙古美協會員。擅畫牡丹,作品曾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展覽,並獲獎。
張寶生,1955年生,包頭美協會員。擅畫梅花。作品曾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展覽,並獲獎。
劉增孝,1944年生,山西懷仁縣人,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中國美協會員。作品10多次入選國內外美術展覽並獲獎。
吳秉才,1946年生。中國美協會員,研修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龍瑞工作室。作品20多次參加中國美協舉辦的展覽並獲獎。2002年在馬來西亞舉辦個人畫展。
馬長江,1945年生,河北香河人。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結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理事。作品曾入選「全國第八屆美展」、「建黨60周年全國美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獲自治區藝術創作「薩日納」獎。
王宏才,1946年生,祖籍陝西神木縣。1968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後進修於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現為包頭師范學院教授,中國美協會員。作品曾在「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展覽中多次獲獎。多篇論文發表於《美術》等刊物。出版有《王宏才畫集》、《水墨人物畫教程》。
孫吉珍,女,1948年生於山東青島市,1975年畢業於無錫輕工業學院美術造型系,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內蒙古美協副主席,包頭市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包頭市文聯《鹿鳴》雜志社副社長,高級工藝美術師。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並多次獲獎。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藝術壁掛」還獲得國家專利。
康永義,滿族,1947年生。任教於包頭師院美術系。作品曾入選「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名師作品展」,並被收藏。
張逸仙,1942年出生,包頭人,擅畫花鳥畫。
張育文,《包頭日報》高級美編。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中獲獎,並有作品在《中國青年報》《文化報》等報刊發表。出版有《張育文畫集》。作品被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媒體播放宣傳。
毛偉,俄羅斯族,1950年生,黑龍江人。內蒙古一機二中高級教師。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渠玉盛,1965年生,1995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後進修於北京畫院。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菜鄉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有作品獲獎。
翟占飛,號靜心齋主,1948年生。內蒙古美協理事、包頭美協副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作品曾獲「慶祝建國55周年全國中國畫大賽」一等獎,並多次在各級展覽中獲獎。兩次舉辦個人畫展。作品曾多次在《中國書畫報》等報刊發表。
馬自強,1940年生,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中國美協會員、包頭美協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曾入選第六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美展」等中國美協舉辦的展覽40多次,近30次獲獎。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多次在《美術》等刊物發表。獲中國文聯「中國百傑畫家」稱號和國家人事部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
馬沛成,號今是樓主,1949年生。中國書協會員、內蒙古美協會員,國家二級美術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各級書展、美展並獲獎。
傅建東,1949年。現任包頭美術館副館長。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各級展覽,並有作品獲獎。
趙啟龍,筆名九峰山人,1949年生於遼寧,祖籍山東蓬萊。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內蒙古美協理事,包頭美協副主席。作品曾參加全國第三屆、第四屆「當代山水畫展」等並多次獲獎。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
王健民,1955年生於河北。1982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後於中央工藝美院學習。現為內蒙古科技大學副教授。中國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九屆、第十屆「全國美展」等國內外展覽並多次獲獎。獲自治區美術創作「神馬獎」二等獎。有作品被內蒙古美術館收藏。
吳寶德,蒙古族,1955年生於長春市。1978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後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現任教於包頭師范學院。中國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六屆、第七屆、第十屆「全國美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多次展覽並多次獲獎。出版有《怎樣畫好水粉靜物》《吳寶德水粉作品集》。
高玉琦,1961年生。1989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內科大附中美術高級教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國內各級展覽。
武日升,1953年生於包頭,內蒙古美協會員、包頭美協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自治區區內外各種畫展。
要紅宇,女,1956生。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包頭美協理事。作品曾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
劉俊賢,1956年生於天津,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美術系。現任包鋼二中高級教師。中國美協會員。作品也曾入選第七屆、第九屆「全國美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作品被多家出版社出版。
劉江,字子賢,號點蒼齋主。1957年生於內蒙古達茂旗。1987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內蒙古美協會員、包頭書協理事,現任包頭美術館常務副館長。作品《高原流雲》獲「2004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國畫《天光》獲「內蒙古全區美術作品展」銅獎。
李旺平,1989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大專班。現供職於包頭市第一熱電廠。中國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七屆、第八屆、第十屆「全國美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內蒙古美術館收藏。
趙玉林,筆名三友,1957年生於北京。包鐵七中美術教師。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多次國內各類展覽、比賽,並有作品獲獎。國畫《秋色》被中國郵政部發行為明信片。
張文智,筆名石然,1960年生。現為內蒙古美協、攝協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各級展覽並有作品獲獎。
任麗萍,女,1958年生。1982年生。1982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包頭師院副教授。包頭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全國美展分區展及各省市級展覽,並多次獲獎。出版有《任麗萍中國畫作品集》。
茹少軍,蒙古族,1959年生。1982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後進修於中央美院。現為包頭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作品入選「全國第十屆美展」「菜鄉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第一屆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展(金獎)等中國美協舉辦的多次展覽並多次獲獎。曾赴日本、馬來西亞舉辦個人畫展。獲自治區「美術創作神馬獎」二等獎、包頭市「文藝振興獎」一等獎。
趙來根,1958年生,包頭市農墾集團一隊農工。包頭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稅收帶來祖國美全國書畫攝影展」等展覽。
王銘海,1963生,包頭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中國美協「西部輝煌提名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有作品獲獎。
劉亮,1960年生。1986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現任包頭師院副教授、國畫研究室主任。中國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理事。作品曾入選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
宮艷麗,女,1960年生。1982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後研修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多年來鑽研永樂宮壁畫藝術與變體畫創作,近年來專攻中國工筆人物畫。
李新春,女,漢族,山東人。大專文化,北重四中美術教師。
原靜霞,女,1987年畢業於烏盟師專。包鋼十五中美術教師。課余從事國畫、水彩畫創作。有作品參展或發表。
韓澤明,1966年生。1991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現任包頭師院副教授。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等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論文及作品在《美術》等刊物發表。曾獲包頭市「文藝振興獎」。
蘇傑明,1988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包頭師院副教授。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中國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等國內外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苗景昌,1966年生於河北。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學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內蒙古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現任包頭師范學院油畫教研室主任,作品曾連續入選全國第八屆、九屆、十屆美展,並獲九屆美展銅獎,十屆美展優秀獎,「第二屆西部大地情」油畫金獎,內蒙古第六屆文學藝術創作「薩日納獎」等多種獎項。
劉英傑,1989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後進修於中央工藝美院。現任包頭師范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在「全國第二界青年漆畫大展」 等展覽中獲獎。
李長勝,1963年生。1987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後結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高研班。作品曾在多家刊物發表,並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收藏。
王韶巍,1957年生,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現任包頭市群眾藝術館美術攝影部主任,副研究館員。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等各級展覽並獲獎。
田守發,1963年生。畢業於首師大美術學院,後研修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任包頭文聯《鹿鳴》雜志社美編。內蒙古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少兒藝委會包頭工作站站長。作品曾入選「中國少兒美術教師優秀作品展」等,並有作品獲獎。
洪威,1968年生。畢業於包頭師院美術專業。現供職於青山區少年宮。內蒙古美協、包頭書協會員,包頭美協少兒藝委會副主任。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中獲獎。
要紅霞,女,1964年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包頭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剪紙協會理事。作品多次在國內參展、獲獎並應邀出國展出。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曾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金獎、包頭市「鹿城十傑青年」等獎項。出版有《怎樣學剪紙》。
任承達,1964年生。1990年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現任包頭師院副教授。內蒙古美協水彩藝委會理事。作品曾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獲自治區美術創作「神馬獎」、包頭市「文藝振興獎」。出版有《色彩教程》一書。
張汝超,女,現供職於包頭博物館。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各級展覽,並有作品獲獎。
吉冬梅,女,1962年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在內蒙古師范大學獲學士學位。現為內蒙古美協會員,美術副研究館員。作品《母與子》獲「全國衛生美術、書法展」優秀獎。2002年獲包頭市第七屆「文藝振興獎」。
袁軼,1981年生。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院美術系,後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專攻水墨人物畫。
趙君,作品曾參加中央美院油畫進修班作品展、版畫研修班作品展,並發表於《美術文獻》《當代藝術》等刊物。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程非,1967年生。1991年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現為青山區文化館副研究員。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白小君,女,1968年生於赤峰市。1990年畢業於包頭師院美術系。中學一級教師。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等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許世輝,1968年生。2001年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中學一級教師。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劉柯,1968年生,河北唐山人。1992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現供職於包頭美術館。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各級展覽,並有作品獲獎。
丁曉暉,1970年生於內蒙古托縣。1991年畢業於包頭師院美術系。現供職於包鋼高級技校。內蒙古美協會員、內蒙古美協水彩、水粉畫藝委會委員。作品曾入選第九屆、第十屆「全國美展」等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獲自治區藝術創作「薩日納」獎。
張志剛,1970年生。1992年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後畢業於首師大油畫研修班。現任教於包頭師院。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第八屆、第十屆「全國美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獲包頭市「文藝振興獎」。出版有《張志剛油畫作品集》。
王海燕,女,1972年生。1995年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後於中央美院版畫系讀研,現供職於包頭市少年宮。作品曾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第三屆全國版畫展」等展覽,並多次獲獎。
敖高娃,女,蒙古族,1976年生於通遼市。1998年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現任教於內蒙古一機二中。包頭美協會員。作品曾入選區內外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樊大為,1973年生。1992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現供職於包頭博物館。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入選「首屆中國油畫大展」「中國寫生展」等國內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白珂,1975年生。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現任教於包頭師院。作品曾在「全國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等展覽中獲獎。獲包頭市「文藝振興三等獎」。出版有《水墨人物畫教程》。
郄山,1975年生,山西原平人。1998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系。現供職天包頭美術館。內蒙古美協會員,作品入選「內蒙古青年油畫展」「建國55周年美術作品展」等各級展覽,並有作品獲獎。
曹雪飛,女,1977年生。1978年畢業於內師大美術系。作品曾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第十四屆全國版畫展」等各級展覽,並多次獲獎。
❺ 梅花用油畫棒怎麼畫
梅花想用油畫棒畫的更好,必須要抓住它的具體形態以及細節性的特徵,才能達到更理想的繪畫效果。
❻ 煩請哪位高人幫我寫兩句帶「春梅」的詩,用來贊美油畫上粉色的梅花,謝謝各位了!
春風花氣香 梅花抄次第芳
春風斗妍麗 梅花可人意
春風撲面春花香 梅花斕斑春漸芳
春秋鼎盛正清貴 梅花眷眷故人情
覺得這幾句還不錯 您選一句喜歡的吧
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呵呵O(∩_∩)O~
❼ 油畫怎麼畫梅花
1,充分了解梅花的外形及結構,包括各個生長時期的特點。
2,如果是比較薄的版色彩,注權意細微的色彩變化。
3,也可以用比較厚的色彩堆起來,這樣更有立體感。
4,也要注意枝幹及背景的處理。
5,或者借鑒一下國畫梅花的畫法或構圖,也許會有特別的效果。
❽ 都有哪些關於花的作品
關於花的作品:
1、《向日葵》
《向日葵》(法語: Tournesols;荷蘭語:Zonnebloemen;英語:Sunflowers),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間荷蘭畫家文森特·梵高所繪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油畫作品,作品分別繪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
並分別收藏於德國慕尼黑新美術館、英國倫敦國家畫廊、日本東京興亜美術館、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美國費城美術館。
如果用梵高所創作的「以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為主題的油彩畫」來定義的話,那麼廣泛認為一共有7幅作品。其中有6幅被保存下來。保存下來的6幅向日葵作品中,其中有三幅繪有15朵向日葵,兩幅繪有12朵向日葵,一幅繪有3朵向日葵。
2、《雛菊與罌粟花》
梵高於保羅·嘉舍醫生家中完成了這幅作品,而他在幾星期後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雛菊與罌粟花》畫面中流露出梵高這位創作天才的澎湃激情及真摯情感,堪稱其短暫絢麗的藝術生涯中巔峰之作,更是極少數梵高在生前售出的作品之一。
3、《張大千荷花圖》
《張大千荷花圖》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張大千所作。張大千愛荷,一生畫荷無數,他以「君子之風,其清穆如」喻荷,盛贊其高潔。
每當花開時節,大千都要四處賞花、寫生,在居住的庭園內,通常要開辟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環境稍局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幾只大缸養滿荷花。其代表作品有1935年創作、1976年創作以及作畫年代不詳的三幅荷花圖。
4、《墨梅圖》
在他的筆下,所畫梅花如鐵線圈成,雖不著色,卻能生動地表現出千朵萬蕊、含笑盈枝的姿態。另外,王冕還創造了用胭脂畫沒骨梅花的方法。王冕多作長干大枝,講求書法用筆,粗干頓挫有力,求其蒼勁,細枝用筆輕快,富有嫩枝的彈性。
王冕作梅時非常著意於在繁密中留出疏空處,使梅花有「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空間布白,控制住梅花的總體大勢,不讓畫面散漫一片,有桃李芬芳,而無清冷之氣。王冕的「沒骨」墨梅很有特色,以墨點直接寫梅,趁濕在花瓣尖處點少許濃墨,頓增梅花姿色,是對五代徐熙「落墨花」的發展。
5、《四梅圖》
《四梅圖》是南宋揚無咎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四梅圖》共畫有四枝梅花,分別表現其含苞待放、春梅初發、梅花盛開、紛謝凋零四個階段,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梅花生長開放的全過程,畫作具有淡雅、寧靜、婉麗的特色。
❾ 藝術欣賞與藝術鑒賞
摘要:本文以論帶評,試圖描述中國山水畫在走向當代化的過程中是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精神的,也論及了中國山水畫在當下語境中創新和發展的幾種狀態和特徵。分析了傳統型、新傳統型、實驗水墨在不同創作理論指導下,立足本土,秉承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探索,同時也對所存在的某種導向上的問題提出了批評。
關鍵詞:傳統型 新傳統型 實驗水墨
作為一種正在不斷探索和發展中的藝術創作,中國山水畫的當代化還有許多個不確定性,因此,試圖對這一正在不斷演進著的藝術現象做出任何解釋都可能帶有某種片面傾向。但是,關注中國畫的當代化走向,關注當下中國畫該如何秉承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應該說是極具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的。特別是在當前文化全球化的形勢下,古老的華夏文明如何保存自身文化內核的傳承,則就更有深究之必要。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化,已經成為一個嚴密的系統。李澤厚先生曾指出:「中國美學要求美與善的統一,而所謂善的最高境界,儒道兩家雖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歸結到最後,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不同處只在於如何達到此種境界,以及對達到此種境界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①不僅如此,陰陽五行、佛學等各流派都含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最高審美境界或者人生境界是經過道家的推動而形成的。為此,筆者曾進一步認為:「真正能成其為最高審美境界的,是以莊子哲學為主流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莊子以反對異化和提倡絕對自由為己任 ,第一個把『人化的自然』作為審美對象,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最早地較明確的提出了超功利的人生態度。這種美學思想,為後來的禪宗所大量吸收,對中國傳統的美學和藝術理論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②而且理當肯定的是,「中國文化以儒化了的思想為其基本內容,又由道的精神建築了傳統的藝術思維模型和藝術精神的基本框架。以後,道、佛、儒三者互補,使這一傳統藝術精神得以成型和完善。」③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精神可以說滲透了包括繪畫在內的各種中國藝術樣式,從書法到繪畫、雕刻、舞蹈、音樂等等無一不受其影響和滋養,傳統繪畫理論同樣也得益於中國傳統精神的陶冶。比如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論畫六法」,又如古代關於「筆墨」的理論等不一而足。而意象、氣韻、空靈和境界(意境)作為傳統藝術精神的主要審美范疇又充分體現了道、佛、儒互補的這種中國所特有的東方藝術韻味。
縱觀上個世紀末期的中國繪畫藝術格局,我們不難看到從80年代的傷痕繪畫、鄉土繪畫、理性繪畫、實驗水墨,到轉向90年代的達達主義、艷俗繪畫、玩樂現實主義、政治波普等的軌跡。與此同時,山水畫藝術家也在前行的中國畫現代化和當代化的道路上實踐著一條前無古人的艱辛之路,摸索著中國當代繪畫在不斷變革中屬於自己的藝術定位,並開創了新一輪百家爭鳴的局面,成績可謂喜人。然而各種爭論亦從來沒有停止過。「筆墨等於零」和「守住中國畫的底線」,依然是藝術家和學界長期爭鳴的一大焦點。無須否認的是,爭論將帶來一種沖破束縛的動力——而這也可能是當前藝術創作中急需的理論資源。在文化的趨同性和多樣性並行的當代審美中,藝術家自身的藝術立場將決定創作的走向。發揚傳統藝術精神不管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對於文化傳承,並在傳承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始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傳統中國畫發展到近代以後,面臨著西方理論、西方的製作方法、作家作品和中國畫如何現代化、當代化的雙重壓力,中國繪畫的求新求變,始終在不斷受到沖擊又不斷自我反思的過程中步履蹣跚地摸索著。自20世紀初期始,中西合璧的藝術樣式就已出現,比如吳冠中曾評價林風眠的作品:「是企圖用中國畫的氣韻生動來消化西洋畫的形式。」④實際上,近現代的一大批畫家都在努力實踐著這一創作道路,從高劍父、林風眠到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創作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沿用中國畫的氣韻生動來轉化繪畫內涵的探索是令人敬佩的。筆者把這種以傳統山水畫為基礎,引進西方繪畫的一些藝術審美規則,以其達到一種新的欣賞趣味的創作思路稱作「油畫意識」。這種創作導向被舒士俊先生稱作為「新傳統型」。其他一些國畫創作者則以文人畫,或新文人畫的藝術精神立場留守在傳統文化的陣地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依然是「傳統型」畫家信仰的准則。追求著由筆墨而達「氣韻生動」之效果。他們摹寫著魏晉的「氣韻」,浸淫著隋唐的詩意,秉承著「宋人格法」,追隨著元明清的足跡,在一片後現代的嘈雜叢林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而「實驗水墨」的創作者們卻以大無畏的精神,沖破「筆墨」與文化身份的觀念束縛,大膽進行中西融合。他們以筆墨創新為己任,回應著中國藝術現代化的文化轉型,滿足著視像時代的「平面」慾望。盡管如此,在實踐的道路上也出現了各種不良風氣。有些藝術家穿著「創新」的外衣,拷貝著名家的風格,掉進了唯形式主義的泥淖,喪失了藝術家創作的獨立性。有些畫家更是以色、性為能事,過度渲染,附庸著消費主義的低級趣味,導致了性愛題材的「妖魔化」。在如此混亂的繪畫格局中,我們不禁要問是否「實驗水墨」已經遠離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不再堅守「本土意識」了呢?難道實驗水墨真如某些評論家所言已經背棄了傳統規范的審美理想,成為藝術世界的流浪者了?抑或是像某些人所宣稱的那樣「實驗水墨」是唯一的出路?作為一種正在進行的藝術活動,過早的對這些做出結論都將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帶有破壞性的。當然,基於對藝術創作的尊重,鼓勵帶有實驗性質的創新無疑是必要的,或許,這也是中國畫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
眾所周知,「意象」最早是作為中國古代的哲學術語出現的,後經歷代文人的不斷闡釋、演化,才成為中國傳統文論、詩論方面的重要審美范疇。《周易》中的「立象以盡意」是有史可考的最早出處,著重強調了「象」的哲學內涵,這是一種區別於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維的典型的「象思維」。而劉勰則把「意象」真正帶入到了藝術世界中,他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出:「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明確了「象」為藝術形象,「意」為作品的內蘊。司空圖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將含蓄、神似也納入到「意象」的概念中來。同時「意象」也為中國傳統畫論提供了審美的和思維方面的基礎,對中國書畫中的「筆墨」論可謂影響深遠。張彥遠就說「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寫》),對墨色的濃淡層次的表現力大加贊賞。又如「畫之當以意寫,不在形似耳」(湯篨《畫鑒·畫論》)突出了「神似」而非「形似」,乃寫 意求神之論。由此可觀中國畫不以重彩濃描著稱,也不滿足於簡單的形似,「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繪畫的精神觀照從本質上疏離了繪畫本體的思索而確立了繪畫作為形式對精神狀態的意象把握。」⑤這種對意象的領悟和把握,到了新時期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創作上的新的突破,例如當代「南線」畫風的領銜人物董欣賓先生的「線畫」風格可謂開啟新風。1985年,劉海粟評論其畫作「能致力於化古為新,所作運線遒挺,有北碑風采;濃墨透光,淡墨生澤,情韻脫俗。」他突破傳統既定程式的影響,試圖將內心的情感與筆墨融匯釋放,大斧劈皴,以簡勝繁,於狂放中表現出至高的精神追求,企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夕陽暮歸》,濃墨渲染,意境深遠。《塑月客居圖》則酣暢淋漓,頗具古人之遺風,大寫潑墨的運用道出了畫家悲天憫人的道家無為情懷。而他的娟秀小品則構造精妙,運用傳統中國畫的技法,以清爽、簡捷、明快取勝,給人筆墨流暢、富有情思的審美感受。《歸舟圖》中的寧靜、恬淡。《梅花芳從暗處灑》中的點線互映,筆墨恣肆,散發出生命靈動的氣息。無形中綜合了文人畫、院體畫、民間畫及西方繪畫藝術的技巧。而董欣賓的學者角色則更促成了他繼承中國藝術精神的歷史使命,他曾說:「言其枯則其文明枯,見其榮則百術榮,這不僅是一個判別,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不言辭謝的責任。」⑥
另一位師承當代山水畫大師李可染的賈又福,則創立「墨黑話語」即「計黑為白」的創作技法,與前人的「計白為黑」原則不同的是,他以結構的極簡主義和積墨法,凸顯「墨黑」的審美意象,再造了傳統山水的博大氣勢。將深邃、荒涼之氣象演繹為空靈、雄壯之美,在線條的簡約流動,流暢自如的濃墨渲染中,追求超越時空,「中得心源」之境。《大音希聲》中的天地幾欲相接,頑山巨石,雲卷氣動,似混沌之時,又似天地開合之際,予觀者在欣賞在多維的時空中感悟造化之微妙和不可窮盡。正如畫家所言:「空而靈者如通神靈,空非頑空,無乃通有,以空通神,以無用有。空與色,無與有,相互為用因無用有,因有用無,『一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有無相生即極易明了。」⑦
與「意象」不同,「空靈」這一概念表達了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的一種欣賞心理。「空靈」的審美效果源自於對宗教的感悟。佛教教義的深邃意遠,首先給於空諸一切的世界以一種神秘而又充滿了生命靈氣的美,禪宗之大智在實與虛之間貫穿,超越了有與無的邊界。「空」導源於佛教「四大皆空」,是一種純凈的可以進行審美靜觀的形象氛圍。「靈」則展現了生命靈氣的自由狀態。「空靈」概念滲入到中國藝術中,就表現為在虛靜、純凈、曠遠的氛圍中不斷傳遞出生命靈氣的藝術境界。繪畫中的「空靈」意味,是在畫中景物空間布局與欣賞者的精神世界的互動中體現的,講究「計白為黑」的筆墨意蘊和「線」的飄逸。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山有三遠」的創作法則:「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因此,「三遠」的創作法則為「空靈」預設了物理空間——文本與受眾之間整體直觀的物化形態,在畫面中體現的是一片留白,一縷雲煙,一條小溪,一道山脊,一掛飛瀑、一涌清泉等具體可感的實物載體,在賞者的眼裡,則能從靜態的畫面中體悟到永不停息的生命脈動,風卷雲殘,幽深淡遠。亭橋樓榭都融匯於簡約的靈動之中,觀者在欣賞通過這些含義豐富,意味深長的物化形態,產生某種由實而虛,由虛而實的空靈化了的追求,繼而獲得對作品的整體觀照。在這中間,「線」意識則貫穿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始末。講求「骨法用筆」的審美准則又不斷召喚著線的律動。古人總結的「十八描」、「十八皴」等創作方法,充分挖掘了線在中國畫中的魅力。通過線的疏密、粗細、長短、縱橫、聚散、虛實、方圓等組合關系,形成了多樣化的節奏和韻律,產生出不同的美感。而線的操作過程又要求以輕重、疾緩、巧拙、滑澀、干濕、老嫩、藏露、起止、順逆、剛柔等不同筆法,產生線之美感,賦予線以有情、有境的藝術韻味,展現「移遠就近,由近知遠的空間意識。」⑧觀者在欣賞這些「可見」的顯線時,自己體會到線條由擬象到抽象,由形式到意蘊的藝術趣味,此即所謂「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王微《敘畫》),因此,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在生命靈氣的線式運動中不再拘泥於以實示實,而在於由虛而實,虛實相生,使生氣自然而然地力透紙背,藝術家自然也心持無礙,以實就虛,容納萬境,在高深曠遠之中,展現生命靈氣的自由流動。例如在賈又福的《深谷暮歸》中,畫家自然採取了「最大限度地深入傳統,最大限度地遠離傳統;最大限度的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超越生活;最大限度地深入自我,又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的態度。」⑨以略帶抽象意識的構圖布局,賦山野蒼茫於方寸之間,由畫內到畫外,以現代的審美觀照追尋著古人所考究的「取勢」與「容勢」。
當代中國畫掌控「色」的藝術當推《國畫山水》及《高山仰止》系列最受人矚目。在氣勢磅礴的山嶽之間,那暮時的霞雲與水墨交融,幻化出一幅幅令人痴醉的記憶景象。而郭西元的山水畫作品《山深天地接》則直追元人倪瓚的《漁庄秋霽圖》的兩段式章法,採用平遠構圖,近處山石幾塊,中間是遼闊的湖面,把遠山放置到畫面最上端,構成了二分式章法,使畫面頗有遼闊曠遠的藝術效果。作為可歸入既追尋傳統,又對研究頗有心得的學者型畫家,阮榮春的藝術實踐也是頗具看點的。堅守中國畫自魏晉以降的文脈傳統,是阮榮春一貫的追求。在今日畫壇屢見不鮮的動輒以創新之名行塗鴉之實,良莠難辨的創作境遇中,他能堅守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繼承中創新,在開拓中繼承,無疑是值得首肯的。韓拙在《論用筆墨格法氣韻之病》中說畫有八格:「石老而潤,水凈而明,山要崔嵬,泉宜灑落,雲煙出沒,野徑迂迴,松偃龍蛇,竹藏風雨。」阮榮春的作品較嚴謹的遵循了這些技法要求,他的《靜心圖》,人物、山、水交融一氣,人物或立或坐,賞瀑觀山,參禪悟道,一縷雲煙延出畫外,於靜謐中顯出「道」的玄秘之境。他提出要繼承中國畫中的「正氣」、「文氣」、「靜氣」說和「墨韻」、「神韻」、「氣韻」說等主張,體現了長期浸淫於藝術院校內的學者型畫家的知識分子的良心和藝術操守。此外,「院體畫」的嚴謹和細致也是畫家所崇尚的。如他的《山高水長》,以筆觸細致見長,山巒跌宕,層層遞進,山間飛瀑如練,直落千仞,白雲鎖腰,空
❿ 是梅花呀,是指甲油畫的哦[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