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雪景畫
㈠ 《梅花蕉葉圖》賞析
《梅花蕉葉圖》是明代畫家徐渭創作的紙本墨筆畫,此幅自題:「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維畫。天池。」
鈐「墨三昧」印。鑒藏印有清乾隆、嘉慶內府諸印。
作品介紹
《梅花蕉葉圖》是徐渭典型的大寫意風格作品,他將草書筆法融入繪畫之中,盡顯畫家自信、孤傲的個性。畫面採用半邊式構圖,將梅花、芭蕉集中在畫面的左側,僅以一塊小湖石點綴在畫的底部,生動的描繪出暮色沉厚的雪景中芭蕉伴梅花的景色和均衡的美感。
令人遺憾的是,此畫在流傳過程中霉破、蟲蝕現象嚴重,修裱時補筆較多,如「維」、「畫」等字以及蕉葉的葉筋處,使原作的筆墨精神略有減損。另外畫心左側曾被裁切,使得作品畫意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損傷。《石渠寶笈重編》著錄。
作品賞析
此圖採用半邊式構圖,將所繪梅花、芭蕉集中在畫幅左側,僅以小塊湖石點綴畫心底部,求得欹側中見平衡。全畫用淡墨染地,表現暮色沉厚的雪景,蕉葉、梅花皆以舒緩的細筆淡墨勾畫、點寫,不求形似,略具大意而已,盡顯畫家自信不遜前賢,「大葉盡勝摩詰雪」(見《徐文長逸稿·卷四·「芭蕉」詩》)的孤高個性和創作水平。
整個畫面,淺墨鋪底,以示暮色,蕉與石則作素白處理,以實化虛、大象無形之妙,令人叫絕。白即紙素之白。凡山石之陽面處,石坡之平面處,及畫外之水天空闊處,雲物空明處,山足之杳冥處,樹頭之虛靈處,以之作天,作水,作煙斷,作雲斷,作道路,作日光,皆以此白。華琳《南宗抉秘》雲:「畫中之白,即畫中之畫,亦即畫外之畫也。」包世臣《藝舟雙楫》雲:「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皆此意。黃賓虹與林散之談書法:「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林先生聞之,怵然大駭。國畫中,雲霧幾斷重山,煙靄數繞層巒,於是就達到了「咫尺之內,便覺萬里之遙」的藝術效果。雲霧處不著墨,煙靄里無色彩,此般空白正是國畫中的神來之筆。它是詩詞間的段闋,比興間的跳躍,是書法里的飛白,音樂里的散板,只要丘壑在胸,便能無中生有。虛白處或題款嵌印,或勾勒雁陣帆影,承上啟下、貌離神合之勢由此而成。除去雲煙,江湖也可設成空白,畫岸不畫水,天際也可設成空白,畫鳥不畫天。此即國畫中的留白之妙。
其書取蘇軾、米芾筆意而自成一格,字體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寫意花卉方面,承梁楷、林良、沈周一路,運筆放縱豪爽,施墨淋漓大膽,不求形似求生韻。作畫狀物不拘形似,僅略得其意,重在寄興遣懷。信手拈來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韻,其以書筆入畫,似草書之飛動,淋漓恣縱,所呈現的亂頭粗服之美,較之元人的逸筆草草,更具野拙生機。
「畫圖何必費思量,脫落塵相水墨長。倒去顛來蕉抱梅,東皇滿眼盡微茫」,何必費思量?其實不必,思在「脫落塵相」中。
㈡ 雪景梅花圖作者簡介
明代傑出的畫家張彥,以字伯美、晚號無證道人而知名,他是嘉定(今位於上海市)的才子。在繪畫領域,張彥技藝精湛,擅長描繪山水、花鳥以及人物,與吳門畫派的張宏齊名。盡管他的詩名不顯,但其人風度瀟灑,超脫世俗。
張彥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多幅傳世佳作。其中,《山徑攜琴圖》軸現存於南京博物院,它見證了張彥早期的山水畫技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他創作的山水圖作品別具一格。崇禎十二年(1639年),他還繪制了《寒林鍾馗圖》,這部作品收錄在《愛日吟廬書畫錄》之中。
張彥的代表作之一,《松溪放舟圖》軸,據記載在《中國名畫寶鑒》中有所收錄,這幅畫作是他十年間的精心之作。同年,他還創作了一幅設色山水圖卷,收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中,展示了他深厚的藝術底蘊。最令人矚目的是,他在崇禎十二年創作的《雪景梅花圖》軸,這幅紙本設色畫作以其雄偉的氣勢而備受贊譽,目前珍藏在蘇州市博物館,是張彥藝術生涯的瑰寶。
㈢ 國畫梅花因該用什麼顏色塗背景(梅花是紅色的)
畫雪景的話,用淡墨或者用淡花青調墨烘染。這一要在梅花上留出白的地方(雪的感覺),推薦你看看王成喜的畫梅集。還有一般畫梅花都不上底,花鳥畫要盡量素雅一點。
㈣ 「雪」與「畫」的融合,古人如何通過「雪景」來傳遞內心情感的呢
我國古代繪畫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且關於繪畫的題材更是數不勝數。在眾多的題材中,古人對於“雪”這一意象卻情有獨鍾,為歷代畫家所青睞。
據史書記載,東晉時期便出現了最早表現雪景的畫作,唐代開始雪景成為一些畫家的主要表現對象,此後歷代出現了更多的以描寫雪景為主的中國畫,雪景畫逐漸成為了畫家們抒發內心情感的媒介。
描繪普通百姓生活場景的題材很豐富,有些是所謂“村田樂”的場景,例如漁村湖鄉百姓在雪中日常的捕魚、賣魚、買魚、漁歸等活動,展現了漁民勞動時的繁忙、熱鬧的場面。有些是表現勞動人民不畏嚴寒在雪中勞作的堅韌意志的,例如雪中運輸、雪中打獵、雪中放牧、雪中放掉等活動。這些都是畫家在親身的生活中觀察體驗出來的場景,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嚴寒天氣下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