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梅花造型
A. 梅花畫法國畫入門
梅花畫法國畫入門如下:
4、梅花枝幹畫法
梅花以老乾為主體,枝自老乾而生發,梢自枝而出,畫枝幹需曲韌老辣,勁似鐵骨,枝皮粗糙
多皴。畫枝幹時可用兼毫,可邊勾邊皴擦,最好以篆隸筆法用筆,並需折筆多變。線條曲直、長
短、粗細、干濕、濃淡的不同變化要組合運用。同時要關注枝乾的疏密和取勢開合。
5、梅花花朵著枝畫法
梅花的花朵長在枝幹上,有正、反、前、後各個角度不同的朝向變化,一般在枝梢上開的茂盛
些。粗幹上不長花,枝梢的頂端一般也不長花,長在枝梢上的是盛開的花,貼枝較近,半開的花要
離枝略遠些,這樣會顯得靈動,花朵的安排要有聚散疏密變化,要自然。
6、石頭畫法
梅花圖中的石頭畫法要以平面構成來處理,不能按山水畫中的石頭多皴多擦,花鳥畫中只表現石頭,所以此中石頭與山石要有區別。石頭可用赭石蘸墨,用水要飽滿,用拖泥帶水法用筆,線與面結合。石頭的造型大多以浙江太湖石或安徽靈璧石來參照。這樣會變化多端,石縫中穿插些許梅枝,顯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梅結合。
B. 畫梅花需注意些什麼
第一步是出枝。先用筆蘸調淡墨,在盤子邊上括幹些,再蘸深墨,以中鋒畫出最前面的枝條。起筆時用中鋒,畫至枝條下端漸轉側鋒,務必注意行筆過程中,枝條留白斷開,以便填花。也可先用較淡的墨,以側鋒畫出後邊的粗枝幹,再加前面深枝條。要根據構圖需要靈活運用。無論那種方法,枝乾的穿插交錯、疏密關系和斷開留白等都是一樣的。
第二步,用淡墨圈出花朵。注意花朵的聚散和正側偃仰背的表現。花朵與枝幹需反復交替進行。畫好主要枝幹,決定畫面大局,畫好一部分旁枝後開始畫花,花畫得差不多時,再在花中穿插枝梢,而後再補些花,或再添些細枝梢,這樣交替進行,逐步完善,不可各步驟之間截然分開。
第三步,處理花心、剔花須、點蕊頭、點花蒂。用較禿的筆,以中鋒濃墨為佳。花朵的正反背側往往通過點心才能表現出來。
第四步是點苔,收拾整理。干、枝、花等基本完成後,再回過頭看看總體效果,不足之處再作充實調整。最後在適當的部位題款加印章。一幅梅花就完成了。
畫圈梅,一般不著色。為托出白花,可在花瓣輪廓外圍圈染淡墨。也可用淡赭石或淡草綠圈染。圈染時水分要足,力求滲化效果,切忌干澀、刻板。圈染後可再用較大的筆,加水調和成更淡的赭石或草綠,點灑於圈花或枝幹間隙,(點灑時要有疏密,不宜過多)使畫面層次更充實多變,總體氣氛更好。花心處一般留白,或點黃粉。
也有畫者,在畫好後,往宣紙背面花瓣里填白粉,會使白梅更加飽滿突出,增添姿色。
梅花的構圖
構圖,在中國畫的傳統理論中稱作「經營位置」,也就是畫面的布局。這是在理解了花卉的生長規律、結構特徵、並懂得了基本造型方法和筆墨要求後,進入摹寫或創作時,必然會碰到的問題。同樣是一種花卉,為什麼有素養的畫家入畫時,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初學者則難以做到,除筆墨技巧外,畫面的總體布局,即構圖的合理與否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筆墨、形體和構圖是畫好一幅畫的主要技法要素。
中國花卉或花鳥畫的構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處理畫面的具體手法或方式,如「S」形構圖,半環形構圖,縱橫交叉構圖等。二是掌握畫面布局中美的法則,如主輔、虛實、疏密、聚散、藏露、開合、呼應等。初學畫梅,掌握幾種具體的構圖形式是必要的,但根本上是要理解和掌握構圖規律,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才能千變萬化,得心應手,現分別簡述之。
主輔:或稱「主次」、「賓主」、「主客」等,一幅畫有主體,有陪襯。主體是畫面的重點或中心。布局時力求主體的位置突出、醒目,其他作為陪襯,位置應隱蔽些,畫行虛些。左圖前面一枝梅為主,後為賓。一主一輔。一濃一淡,一高一矮、一疏一密,自然形成了鮮明的節奏與對比。切忌主次不分,平均對待。
具體運用時,也有用反襯的手法。即把矮小次要的置於前面,主體置於後面。可視構圖需要和表現手法而定。
虛實:一幅畫,總體布局上必須有虛實對比,一般說來,「有畫處為實,無畫處為虛」或者說「有筆墨處為實、無筆墨處為虛」。這都是說明畫面上的空白和物象的對比關系。在構圖上常有虛實相間、虛實互用、以虛顯實、以實破虛等手法。花鳥畫一般不畫背景,留出大塊空白,即是「虛」,而所畫之物即為「實」,或者近者為實而遠者為虛,或者主為實賓為虛,都是為了畫面的對比效果。「虛」能給人以「遷想妙得」之功,所謂「意到筆不到」、「意猶未盡」也正「以虛顯實」的絕妙效果。切忌滿紙筆墨,所畫物象占據一切空白,畫得嚴嚴實實,反而使觀賞者感到閉塞,失去了遐想之餘地。
圖45,在構圖上除兩枝梅花有主輔之分外,在左上方留出大塊空白,即是為了求得虛實效果。
疏密:中國畫理中有「密不通風,疏可走馬」之法則。構圖時應密處密,疏處疏,疏密有致才能節奏生動,平鋪直敘,沒有疏密變化則刻板平淡,觀之乏味。畫梅花,主要是處理好枝幹、花朵、苔點等點、線、面的排列交叉關系。上圖,前面主體枝幹濃而密,後面輔枝淡而疏。
聚散:是指集中與分散的關系。畫梅花,花朵的分布必須有聚集在一起的,有疏落分散的,聚散之間要互相聯系,做到聚而不塞,散而不散,才能富有韻律,引人入勝。切忌平均分布、散點布局。
藏露、隱現:根據意境和畫面藝術手法的需要,在構圖時,往往某些部分要藏,某些部分要露。某些部分要畫得顯眼些,某些地方則要隱蔽些。一般是主體部分要醒目突出,陪襯部分隱蔽些。但有些構圖,主體部分也要有藏露、隱現。如表現古梅老乾為主的畫面「老乾新姿」,構圖時盡管老乾占據畫面主要位置,但具體著筆時,必須處理好藏露隱現的關系。才能使畫面產生大小粗細、濃淡前後等強烈對比和含蓄多變的藝術效果。
開合:是指畫面構圖的完整統一。門窗有開關,故事有始末,文章有開頭結尾,畫畫同樣有起有結。有的畫使人感到沒畫完,這就是沒有合好。如畫一條龍,畫龍身為「開」,點睛則為「合」,畫龍不點睛,則是死龍。畫梅花也如此,只圈點花瓣而不點花心,猶如畫龍不點睛,顯得沒精神,也就是只開不合。無論小構圖、大構圖都要處理好開合關系,有的畫面有幾個開合,都要認真處理好,使其達到完整統一。切忌有頭無尾,半途而廢。
呼應:也稱「顧盼」,是指畫面的物象形態,色調互相協調、呼應,相映成趣。構圖上應在上下、左右、前後、主輔等各個方面去考慮,使之做到顧盼有情,氣脈貫通,情景交融。切忌機械湊合、各自東西互不關聯。
圖47,主體梅,主幹上發,旁發小枝在畫面上方轉而下垂,和右下側梅枝上下呼應,形成顧盼之勢,使畫面構圖富有變化和情趣。避免了主輔兩枝梅花,枝條全都上發的單調局面。
綜上所述,既是一般花鳥畫構圖中創造形式美的重要法則,也是畫梅花時應該掌握的規律。梅花構圖和其他花卉大同小異,根據梅花以表現枝幹為主,構圖上可歸納為「長短、粗細、多少、縱橫」八個字。梅花的一切構圖形式,萬變不離其宗,都發自這八個字。
構圖力求形式優美,變化萬千,時又求得統一,「變化統一」是構圖的總要求。變化與統一是事物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一幅畫無「變」則板,「變」過則亂。也就是說,畫畫時在筆墨、形體、色彩等諸方面太統一,必然呆板、單調、無生機。必須造成表現手法上的各種「矛盾」,才能產生起伏、滌盪和節奏韻律等美的東西。梅花構圖,也正是運用矛盾的對立統一法則,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構圖形式。
C. 明末清初畫梅的畫家是誰
薛益(明)一作薛明益,字虞卿,明江蘇蘇州人。工書。衡山後一人也。嘉靖十七年(1538)書小楷舞鶴賦。──參見《珊瑚網》、《懷澄堂書畫目錄》、《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第224頁。《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第1460頁
2.鈐印履若氏(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7號
鈐印王綦私印(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6號
鈐印王綦(朱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3號
3.葉志詵(1779-1863)字東卿,晚號遂翁,湖北漢陽人,名灃、名琛之父。乾隆四十四年生,同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五。嘉應九年進冊翰林院,初國子監典簿,充提調,升兵部武遷司郎中。有《平安館詩文集》若干卷。家藏書籍、金石甚富。與吳壽暘有往還。藏書處為平安館。藏印有「志詵之印」「東卿」「漢陽葉氏平安館印」「葉志詵及見記」等─參見《文獻家通考》第675頁。
4.藏印﹕「烏目山房審定」蔣因培(1768-1838)字伯生,清常熟人。字伯生。齋為燕園官齊河知縣。喜讀書。曾任齊河縣令,游豫、楚、閩、越諸地,所交多名士。晚歲歸里,以考訂金石自娛。有《烏目山房詩略》八卷。─參見《中國藏書家印鑒》第152頁、《文獻家通考》第622頁。
詩情畫意 異彩紛呈
──明代王綦、薛益《無雙梅譜》詩畫冊賞析
梅花傲霜鬥雪,在我國農歷的一年中先於萬花而獨自開放,因此有「花魁」之譽。梅花五瓣,被稱為「梅開五福」,所以又是福份和吉祥的象徵。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常用賦詩和作畫的方式來表達對梅花的喜愛之情。
這本非常經典的《無雙梅譜》,就是由明代薛益作詩,王綦繪畫,詩畫合璧的冊頁,一首詠梅七律與一幀梅花圖相配,先詩後畫,寫於灑金箋上,八詩八畫,凡十六開。分別吟詠和設色繪制了蕊(梅蕾)、白梅、紅梅、綠萼梅、玉蝶梅、臘梅、瓶梅和落梅。寫譜立傳、為梅花的藝術形象別開生面。「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無雙梅譜》詩畫冊正體現了我國傳統藝術中詩與畫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融匯貫通。
先談談詩,作者薛益,字虞卿,號古狂生,是明嘉靖(1522-1566)年間的詩人和書法家。他寫的這八首七律組詩,總名為《和梅詠》,用美麗的神話和傳奇故事為梅花譜寫了一曲交響樂的篇章:梅花的蓓蕾已經隱現,像南海合浦的珠胎,或許這是由鮫人(美人魚)哭泣時的淚珠所化而成。在廣袤的大地上各種品類的梅花爭相開放,白梅如藍田美玉,如莊子所描述的姑射仙子,又恍若趙師雄在羅浮大梅樹下夢見的美女,淡妝綽約,而情意綿長。紅梅卻是濃妝艷抹的村姑,紅顏似醉,亦令人難忘。綠萼梅宛如西施舉袂在清溪之畔浣紗,瞬息間風起新蘋,和絮吹來,她又好象正依傍著淇園之竹,在月光下分取了一半的翠色。異香襲人的蠟梅,身披黃蠟般的羽衣,麗質檀心,秀外慧中。從上天閬苑飛來的玉蝴蝶,在梅枝上起舞翩翩,留連忘返,恐怕早已蟄化成了仙。鐵干瑤華,清高如斯,蓄養碧瓶,恰似冰心之貯於玉壺,可以與詩人朝夕相處,伴讀寒齋。在《梅花落》的悠揚笛聲中,風雨朝來,冷香飛散,一朵梅花恰恰飄到了含章殿下,落在壽陽公主的額上,拂之不去,生出美妙的五齣之花,從此「梅花點額」就成為華貴的宮妝,久久流傳於後世……詩中一個個神話和傳說,分明都是一幅幅優美的圖畫。
詩是「有聲畫」和「無形畫」,畫則是「無聲詩」和「有形詩」。八首《和梅詠》道出了詩人的心聲,又彌補了明詩之遺佚。而王綦的八幅梅花圖則通過梅花的造型對詩進行了演澤。比之其它的畫梅之作,除了詩畫會通之外,其中另有諸多特色。首先是梅花的種類和色彩方面,
既有綠萼梅、玉蝶梅和磬口蠟梅等風致各異的名貴品種(即所謂「宮梅」)﹔又有紅、白、黃、綠等色澤,可稱豐富多彩。詩篇只概括了梅花從蓓蕾初發到落花而又萌綠的周而將始的簡單過程,而繪畫則結合品種梅的造型,較為詳細地增添了這個過程中的將放、初開和爛漫等程序。而且既繪出雍容華貴的「宮梅」,又通過冊中第三幀疏枝淺蕊的紅梅造型,表達了「村梅」的孤標雅韻。更為重要的是,詩畫相得益彰,共同披露了詩人與畫家的胸襟和情懷,刻劃出梅花獨步早春,凌寒開放,以及在繽紛落英中嫩綠乍新,二度逢春的堅韌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在我國的繪畫史上,畫梅的名家輩出,最早以水墨作梅的,是北宋末的仲仁和尚,惜無墨跡傳世。繼之而起的揚補之,學仲仁法而成為大名家。他愛畫野外村梅的逸興,「自負清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水墨《四梅花園》,稀花瘦影,荒寒凄絕。與「村梅」大異其趣的是宮苑和富貴家的園林中「人間不多有,為世所貴重」的「宮梅」,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南宋宮廷畫師馬麟的設色《層疊冰綃園》,所畫的「宮梅」,花大瓣重,色澤富麗。元代王冕也工畫墨梅,效學並發展了揚補之的畫法。論者以為,宋人畫梅,大都是疏枝淺蕊,至元代王冕始寫以繁花。明代以來,畫梅者益眾,然而以宗法王冕墨梅者為多。到了明代後期的王綦,畫梅的風格又為之徹底一變。
王綦字履若,吳郡(蘇州)人,諸生。出身於名門望族,是文學家和史學家王登之孫。他精研六法,以畫自娛。所畫山水,結構奇幻﹔人物、樹石和花鳥,筆墨高簡,不拘成法。其傳世作品為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松林清話圖》和《溪橋紅樹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東籬秋色圖》和《秋園習靜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秋景山水圖》藏上海博物館。後兩幅圖錄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王綦尤以善畫梅花著稱。據有關文獻記載,王綦異常愛梅,為了將梅花寫得更為生動,在園中種植了不少梅花的珍稀品種,還移來了一些溪邊村畔的野梅,親自澆水鋤草,並留意其生長情況,與梅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若逢發蕾,開花,乃至落英時節,則更是時時相伴,倍加愛護。因為他不斷觀賞臨摹,才能「探驪得珠,而獲梅之神韻」。又因其家藏古今名畫師之梅園甚富,能兼采眾長,學之不倦,而以寫生為主,自出新意,終於獨辟蹊徑,成為寫梅高手。明末清初的畫梅大家金俊明,推崇王綦為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前期的四大畫梅高手之一,金氏曾自題梅花畫冊雲:「近代畫梅有別致者,惟陸叔平(治)、王履若(綦)、文彥可、邵僧彌為勝,蓋寫妍秀於蒼古之中,托高潔於簡勁之表。」(著錄於《中國美術全集?清代繪畫上》,同時參見本文附圖3)確非過譽。
王綦的畫能流傳至今日的不多,寫梅之作則更為罕見,只見一幅作於明天啟四年(1624)的《冬梅圖》,圖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供後人欣賞,並作為臨摹的模板。因此《無雙梅譜》詩畫冊真跡就顯得分外珍貴,值得收藏家高度重視。此冊頁作於明崇禎元年(1628),比《冬梅圖》尚後四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年,能疊經滄桑,尤其是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而得以保存下來,實屬天幸。
諸位收藏家在細細鑒賞和品味《無雙梅譜》之後,會發現其五美齊臻,故可稱之為「五絕」:梅花無論是疏枝抑或繁花﹔無論是清逸抑或華貴﹔無論是蒼皮蘚斑、虯干鐵,抑或瘦條柔枝,全都生意盎然,是謂「畫絕」。詩篇則神奇美妙,引人入勝,可謂「詩絕」。楷書寫得鐵劃銀鉤,清雋脫俗,寓秀逸於剛勁之中,應稱「字絕」。而且在一冊之內包羅了梅花花開花落的過程,意境深遠,謂之「意絕」。一詩必有一畫相配,珠聯璧合,乃是「詩畫相融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使我國的繪畫藝術能獨步於世界美術之林,而成為「世界之最」。書法與繪畫相互爭奇斗艷,又是中華美學的一絕。《無雙梅譜》真可以使我們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引發無窮的審美想像。
據某雜志2006年第五期刊登的名為《藝術品收藏投資經驗談》的文章介紹:1998年嘉德拍賣會上以159.5萬元拍出齊白石的《山水八開冊》。買主請一現代書法家為那八開小冊頁配了八首詩(七絕),使其更為完整。在2003年中貿聖佳秋季拍賣會上,經各路買家激烈競爭,該《山水八開冊》竟出人意料地以1661萬元拍出,五年增幅約10倍。以上的事實說明,越來越多買家的藝術鑒賞水平和審美理解能力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他們對我國傳統藝術中詩與畫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匯通已經不單停留在認可與理解的地步,而進入了喜愛和追求的階段。
D. 梅花水墨畫畫法步驟
首先要畫梅花枝幹,畫畫有個主筆,在梅花里就是主幹,用毛筆調淡墨後筆尖蘸濃墨畫主幹,注意留白,以便次要枝乾的穿插分布。
第一步,先定主幹。
第四步,待梅花半干後再點上花芯,點花芯非重要猶如畫龍點睛!
E. 五瓣梅花吊頂造型怎麼畫具體怎麼操作
1、作 OB 的垂直平分線交 OB 於點 P。
2、、P為圓心,PC長為半徑畫弧交直徑OA於H點。
3、、H即為版五邊形的邊權長,等分圓周得五等分點C、E、G、K、F。
4、、以相鄰兩個等分點之間弧線再等分,就是圖中藍線上取點(到圓心距離要相等),到另一組等分點未半徑畫圓弧,得五瓣梅花。 但是建議你做六瓣的,那比這個五瓣的好做,一樣好看。
F. 從古自今擅長畫梅花的畫家都有哪些
北宋君主宋徽宗趙佶的臘梅就畫的不錯,在傳世的一幅臘梅山禽圖中就可以看出回。作為一代帝答王,趙佶卻在藝術繪畫上成就頗深,尤其是花鳥人物方面的繪畫。這幅臘梅畫畫中彩墨工細,筆墨運用自如,用細筆勾勒梅花小枝,設色清雅。再加上山禽刻畫的栩栩如生,逼真細致,構圖明朗,造型大方。
墨梅鼻祖」是一位名為鍾仁的花鳥畫大師,也是北宋年間的畫家,對於梅花也是十分欣賞,尤其是墨梅的創作,更是一絕,始創墨梅畫法。「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首詩也恰到好處的形容了仲仁畫家的墨梅畫上的成就與風格,將枝幹虯曲、疏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
除了這兩位北宋畫家以外,元代王冕,明代陳老蓮,清代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等,這幾位古代畫家都是喜梅愛梅善畫梅的名家花鳥畫大師。梅花的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等的品性風格也被刻畫的淋漓盡致,流傳至今的幾幅梅花字畫,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G. 梅花國畫初學入門畫法
梅花國畫初學入門畫法,內容如下:
一、在畫梅枝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弊病:用筆輕飄,線條浮滑,生硬呆板,無收無縮,不含蓄,不能筆筆到位而瀉勢漏氣;用墨無深淺變化,墨色臟而膩且散亂,死墨平滯等。畫梅枝最忌出枝勻稱得像「魚刺」局晌並,穿插平行得像「井」字,多線交叉像「米」字,還有交叉形成等邊三角形以及垂直出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