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請駕
⑴ 楊露禪太極拳的主要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據說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的老拳師陳王庭初創太極拳,世代相傳。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為僱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後來,楊露禪為了適應一般練拳人的需要,逐漸刪改原有發勁、縱跳、震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子,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 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兩子,楊班侯和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多次與人交手將對方打殘打傷,因此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客觀上為太極拳樹立了威名並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也因其性格偏執極少授徒,所以傳承者很少,目前聞者有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沉自然,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 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是技擊作用。
3.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得其大概,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准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復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吸取陳式﹑楊式﹑吳式和武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 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 一之意。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岳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說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里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⑵ 菏澤梅花拳輩分
菏團春澤梅花拳輩分排列各佔大幹泰罘伍等字。梅花拳不僅是一個武術門派,並有一個完整、嚴謹的管理體系,科學、健康、有序的傳承方法。弟子在梅花拳文武場,通過一段時間學習鍛煉,老師們對其有較好的評價人品、道德、修養、禮節、處事等方面,確定可以入門拜師。由引進師武和送入師文,根據弟子的情況引送到合適的師父門下,其師為本命師文或武,輩分排序從此開始。拜師之時有文師在梅花拳駕前焚香,弟子在駕前舉香鳴誓,得到祖上應允後,才可成為正式入門弟子。梅花拳進門有門里門外之說,所謂門外枝肢就是沒有設駕,就是進了大門還沒有進屋門,只練武不練文。門內就是在家設了駕,進了屋門,練武也練文,文武雙修。梅花拳為父子拳,所以,師徒年齡最低要相差一十二歲以上方可。男弟子拜男師父,女弟子拜女師父。梅花拳有文武兩場,做到文武雙修方為合格的梅花拳弟子。弟子無論在文武習練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習練到一定程度和響應的條件下,再拜授業師恩師武和傳法師文。恩師為傳藝猛或世授業之師、傳法師為傳文理法之師。
⑶ 梅花樁不像梅花為什麼叫梅花樁
梅花五個瓣,梅花樁有大順拗小敗五個姿勢,二者相呼應。你看到的少林梅花樁不知道為什麼也叫梅花樁,我們練的梅花樁是內家拳
⑷ 梅花拳大駕小駕什麼分別
文場是香爐不同。武場現在大同難分。過去在雲手和姿勢上有所不同。大架陰手高腿,小架陽手低腿,證見雲手,和蹲勢。其它皆同。
⑸ 梅花拳香盆插多少香
72根。
拓展:梅花拳供桌上要按順序擺放著香、燈、花、茶、果「五供」。「五供」中「香」包括香案、香盆、香灰、草香、大香;「燈」為左右兩盞,供燒香使用;「花」為香案兩旁擺設鮮花;「茶」為清茶,幾盅茶水;「果」為果供,為用植物油所做的糕點或水果。
梅花拳九爐大駕的請法
1.主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清凈宮玄金殿,奉請法王老祖佛祖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2.二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萬聖宮渡花台,奉請透天老母佛祖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3.三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太上宮玄寶殿,奉請天佛教主佛祖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4.四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太和宮玄金殿,奉請古真佛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5.五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五聖宮玄金殿,奉請五方佛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6.六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華耀宮玄金殿,奉請離唎王古佛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7.七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萬佛宮玄金殿,奉請白雲渡法佛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8.八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萬佛宮玄寶殿,奉請織千佛與智前佛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9.九爐的單爐請法是:望上清白雲天盤雲城孝賢迎佛宮萬法台,奉請收賢助法佛大駕臨壇赴復壇前落座;
10.中心爐為諸佛眾祖在萬佛宮,主爐的陪爐文武先師、內外催功,幽冥教主、歷代先師和左右陪駕的兩位太母均不用單獨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