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趾骨
A. 急求!一種動物的進化過程
在形形色色的古生物世界裡,有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它的名字叫旋齒鯊。多年來,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齒(古生物學稱之為「螺旋齒」),真正完整的骨架目前還沒有發現,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專家及古生物愛好者的關注。
旋齒鯊的學名Helicoprion。「Helico」一詞在希臘語中是「螺旋形的」或「環狀的」的意思,「prion」是「鋸子」的意思,「Helicoprion」的組合意思是「環狀的鋸子」。可見,這個學名對螺旋齒的外觀做了形象的比喻。迄今為止,對於旋齒鯊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相關的論文發表了二百多篇。由於螺旋齒的內部構造和現代鯊魚牙齒相似,古魚類學家將其劃分為鯊魚類,是一種早已絕跡的古老軟骨魚類。本世紀前,古魚類學家共描述了11個屬,約30餘個種,通過化石的埋藏層位研究得知,旋齒鯊生存於二疊紀至三疊紀(距今約二億至三億年前)的海洋中。那麼,螺旋齒位於魚體何處?有什麼用途?多年來這兩個問題在國際上引發了不少爭論。
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卡爾賓斯基是第一位發現旋齒鯊化石的專家,他於1899年在烏拉爾山上採到了一件精美的螺旋齒化石。當時,他很疑惑,不知螺旋齒應該長在魚體的哪個部位———在上頜?在下頜?上下頜都有?還是在尾部?在背鰭?或是背部中央?一年以後,美國古生物學家伊斯特曼就螺旋齒的來源和位置提出了兩個主要推測:一、螺旋齒來源於鯊魚或鰩魚的頜骨;二、螺旋齒位於背部中央,背鰭的前部。
螺旋齒是做什麼用的?1952年俄羅斯古魚類學家奧勃魚切夫提出:如果螺旋齒位於下頜,只能妨礙鯊魚進食,應長在上頜,充當防護裝置,好比動物頭部的一個減震器。1995年,澳大利亞帕斯市古脊椎動物館館長出版了「魚類的興起:五億年的演化」一書,書中有一張假設的插圖,描繪旋齒鯊的下頜向下捲曲成螺旋狀,上面牙齒密布。想像旋齒鯊可以解開下頜,當作鞭子使用,抽打被捕食的動物,並將獵物鉤在凸出的牙齒上。他還認為,旋齒鯊將下頜旋轉起來,是為了模仿一種叫做菊石的古貝殼類動物(當時數量很多),以達到引誘和捕獲獵物的目的。
關於螺旋齒的生長,美國一位泥盆紀鯊魚專家曾提出了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基部在生長過程中緊連在一起,新的和老的牙齒推著向外生長,就象長在肉中的指甲一樣,這樣可以防止牙齒脫落。另一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大小與支撐它的頜骨成正比,而且只有魚體長到足夠大時才能出現螺旋齒。
其後,隨著陸續發現了和頜骨連在一起的標本,才確定了這種螺旋齒是生長在鯊魚左、右下頜骨或左、右上頜骨聯合的地方,使關於螺旋齒位置和用途的爭論終於告一段落。
1962年,旋齒鯊化石在中國首次發現於浙江長興縣,我國古魚類學家將其命名為長興中國旋齒鯊,是新屬新種。1975年春,在海拔4600米的珠峰上又發現了一件珍貴的旋齒鯊化石,其螺旋齒是弧形的,位於三疊紀地層中,命名為中國旋齒鯊珠峰種。鯊魚是軟骨魚類,他們的骨骼一般不能石化而形成化石,只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軟骨出現鈣化現象,才使得一些骨骼的形狀和構造被保存下來。所以,想見到旋齒鯊的完整結構如同大海撈針一樣艱難。幸運的是,珠峰的旋齒鯊標本保存了較好的腦顱眶前部分,因此,專家們推測出了它的大致圖象:嘴巴很長,那個漂亮的弧形齒列就長在下頜當中,齒列兩旁還長著碾壓型的側齒。從這些側齒的性質來看,它很可能是吃帶硬殼的無脊椎動物為生的,下頜當中的齒列用來切斷較大的食物。
旋齒鯊化石在北美、挪威、俄羅斯、日本、格陵蘭、澳大利亞等地都有發現,可見,它在海洋中的分布非常廣泛。到二疊紀晚期旋齒鯊開始逐漸減少,至三疊紀時就已寥寥無幾了。目前,我們對旋齒鯊的了解只是鳳毛麟角,更多的秘密還封存在古老的岩石中,等待著專家、學者和古生物愛好者的研究與發現。
B. 請教梅花鹿鹿筋與馬鹿鹿筋的區別
出售優質梅花鹿 馬鹿馴鹿 批發鹿肉 鹿排鹿腿 鹿裡脊 鹿心 鹿鞭 鹿鞭片 鹿茸 鹿茸片 鹿茸粉 鹿角帽 鹿角帽粉
C. 怎樣分辨鹿筋的真偽
端坐,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肋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後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