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頌賞析
1. 陸游山茶花詩詞賞析
當桃花、李花在春風春雨中開花,又在春風春雨中飄零掃地枝頭為之一空時,山茶花樹卻是花開不斷。陸游這首詩前三句是為最後一句作鋪墊。通篇用賦體,直言道來,一目瞭然。結末「綠」與「紅」色彩相對有鮮明形象感,「放」字又給人以生機勃發的感覺,更突出了山茶花的可貴之處。
2. 犀甲鶴頭傲霜雪——詠山茶花古詩詞賞析(五)
元朝詩人方回的《山茶花》,贊美山茶花不畏嚴寒和花期悠長:
石楠岩桂萬年枝,方駕分花佔四時。
犀甲鶴頭傲霜雪,入春猶見歲寒姿。
方回字萬里,是元朝詩人、詩論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為江西詩派殿軍。其著作有《桐江詩集》。
前兩句「石楠岩桂萬年枝,方駕分花佔四時」,寫石楠、岩桂、山茶的花期分佔四季。「石楠」,石楠花,開於夏季。「岩桂」,即桂花,開於秋天。「方駕」,比肩;媲美。石楠、岩桂這些樹齡很長的樹,它們分別在夏天、秋天開花,同冬春開花的山茶花一並分佔四季。
後兩句「犀甲鶴頭傲霜雪,入春猶見歲寒姿」,著重寫山茶冬春開花。山茶樹葉厚實似犀甲,花紅如鶴頂紅的頭頂,在嚴冬笑傲霜雪而開;到了春天還可以見到冬天開的花仍然掛著枝頭。突出了山茶花不畏嚴寒的品格和花期悠長的特徵。
明代詩人歸有光的《山茶》,贊揚山茶有「奇質」:
山茶孕奇質,綠葉凝深濃。
往往開紅花,偏在白雪中。
雖具富貴姿,而非妖冶容。
歲寒無後凋, 亦自當春風。
吾將定花品,以此擬三公。
梅君特素潔,乃與夷叔同。
歸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人稱震川先生。嘉靖進士,官南京太僕丞,著有《震川先生集》。他的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狀物敘事記人,情真意切,委婉動人,顯示了其散文高超的藝術手法。
這首詠山茶花詩,我們仍然可以體味到詩人那種以平易暢曉語言,狀物抒情的簡省雅潔的風格。
詩的開頭兩句從外觀上概括山茶花給人的印象:「山茶孕奇質,綠葉凝深濃。」說是山茶有奇特的品質。這種奇質究竟奇在什麼地方?「綠葉凝深濃」,綠葉顏色深濃,是一奇。二奇即「往往開紅花,偏在白雪中」。山茶系常綠灌木或喬木,四季常青,冬春開花,花大色艷,多為大紅。花期較長,經冬歷春,吐蕊於紅梅之前,凋零於桃李之後,彌月不衰。白雪中見紅花,自然就是一奇。紅與白所形成的強烈對比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也是很壯美的。明代詩人沈周《紅山茶》說「猩紅點點雪中葩」,宋代詩人陸游也說:「惟有小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山茶一樹自冬至清明後著花不已》)都強調山茶花經久耐雪。
第三奇就是「雖具富貴姿,而非妖冶容。」山茶花,花大色紅葉厚,顯得莊重、典雅,氣度不凡。艷麗而不妖冶,凝重而不板滯。這種美好姿容在百花中是少見的。第四奇就是「歲寒無後凋,亦自當春風。」山茶四季常青,經冬雪而迎春風,自然非尋常花木可比。蘇軾說「長共松枝耐歲寒」「雪裡盛開」(《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盛開二首》其二),也都是贊美山茶花的堅強品格。大凡世上美好事物總難十全十美,即以花卉而言,艷麗而難莊重,典雅則易板滯,春花爛熳難以持久,秋花傲霜又不豐腴。惟有山茶花有奇質。花期長,耐冬雪,花色艷而不妖,枝葉綠而不衰,姿容富貴,品格堅貞。
詩人贊嘆道:「吾將定花品,以此擬三公。」 「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大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後又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詩人准備將山茶花比作輔助國君掌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最後又以梅花作比較:「梅君特素潔,乃與夷叔同。」夷、叔,即商末伯夷、叔齊弟兄倆,二人互讓王位,為古人稱為愷悌的模範。這里比喻山茶和梅花是密不可分的弟兄。
詩的首句點明山茶花有「奇質」,接下來分別從綠葉深濃、雪中開花、富貴而非妖冶、經冬雪而迎春風四個方面展示山茶花的奇質,最後以梅花作比,突出二者的高潔品質。全詩層次分明,形象鮮明,讓人讀後印象深刻。
明代詩人楊慎的《山茶花》,描繪了山茶花傲雪盛開的美麗形象:
綠葉紅英斗雪開,黃蜂粉蝶不曾來。
海邊珠樹無顏色,羞把瓊枝照玉台。
楊慎字用修,號月溪、升庵等,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學家。 他參與編修了《武宗實錄》,因捲入「大禮議」事件,被杖責罷官。後追謚「文憲」。其著述多至100餘種,主要有《升庵經說》、《升庵詩話》、《升庵詩集》、《升庵長短句》、《陶情樂府》等。
這首詩描寫山茶花傲雪盛開的美麗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山茶花的喜愛之情。
「綠葉紅英斗雪開,黃蜂粉蝶不曾來」,銀白的雪花漂灑在山川大地上,採花的蜜蜂和輕佻的蝴蝶都不見了蹤影,只有火紅的山茶花在綠葉的陪襯下迎風傲雪怒放。用襯托的手法,映襯出山茶花傲雪盛開、冰清玉潔的美麗形象。一個「斗」字,活現了山茶花不畏嚴寒、冒雪綻放的英姿。
「海邊珠樹無顏色,羞把瓊枝照玉台」,「珠樹」,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似玉如珠的樹。「玉台」,傳說中天帝的居處。與山茶花相比,海邊似玉如珠的仙樹沒有艷麗的顏色,只好害羞地把美玉似的樹枝映照在天帝的宮台上。詩人進一步用神樹玉枝的素顏寡色與山茶花相比,突出了山茶花的美艷動人。
明代詩人文震亨的《山茶》,稱贊山茶花是「耐久花」:
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光一道映朝霞。
飄香送艷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
文震亨字啟美,大才子文徵明的曾孫。天啟中以恩貢官中書舍人,明亡絕食而死。家富藏書,長於詩文會畫,善園林設計,著有《長物志》十二卷,為傳世之作。並著有《香草詩選》、《儀老園記》、《金門錄》、《文生小草》等。
開頭兩句「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光一道映朝霞」,描寫山茶花像美女早晨從絳紗帳中出來,畫著濃妝,迎著朝霞,一路走來,泛起一道光彩。用擬人手法,突出了山茶花的美艷動人。
後兩句「飄香送艷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贊揚山茶花在春末仍然飄香送艷,裝扮春色,是真正的「耐久花」。在詩人的筆下,山茶花的「真紅耐久」,似乎有著言外有意。明亡之後,詩人飽受社稷易主之痛,竟絕食而亡,保持了堅貞的民族氣節。詩人贊美山茶花花期「耐久」的品格美,大約隱喻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明代詩人李東陽的《山茶花》,贊美雲南的山茶花「尤奇妍」:
古來花事推南滇,曼陀羅樹尤奇妍。
拔地孤根聳十丈,威儀特整東風前。
瑪瑙攢成億萬朵,寶火爛熳烘晴天。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明朝官員、詩人。 他歷任左柱國、內閣首輔大臣等,在政治上多採取忍讓的態度。著有《懷麓堂稿》、《懷麓堂詩話》等,是茶陵詩派代表人物之一。
這首詠山茶花詩所寫系我國著名山茶花發源地南滇的山茶花。南滇,指雲南,其境內有滇池。戰國至漢武帝前為滇國屬地。自古以來,滇地就以花事名世。而山茶花——又稱曼陀羅樹,尤為奇妍。《雲南通志》載稱「雲南茶花奇甲天下」。據說雲南大理至今尚有一株上千年山茶老壽星,花開時節,紅花滿枝,被譽為萬朵茶。詩人說「拔地孤根聳十丈,威儀特整東風前」,即是稱頌山茶花樹干高大挺拔,山茶花生命力頑強。正如《廣群花譜》中贊美的「凌寒強比松筠秀,吐艷空驚歲月非。冰雪紛紜真性在,根株老大眾園稀。」
此詩以山茶花的樹之高、威儀之整作為其花的陪襯,重點還是突出花,所以緊接著就以生動的比喻,寫茶花有如「瑪瑙攢成億萬朵,寶火爛熳烘晴天。」真是氣象萬千,蔚蔚大觀。這是一株山茶,也是千萬朵山茶。山茶花紅如寶石瑪瑙,晶瑩明亮,使之天空為之烘晴天。這種誇張的浪漫手法,寫出了山茶花的氣勢,較之那些就一枝一葉的精雕細刻更令人神往,可以說是有特色的詠花之作。
全詩七言六句,結構上也奇特,以奇特格式寫奇妍的山茶,就頗有奇特韻味。
清代著名詩僧擔當和尚的《山茶花》,贊美雲南的山茶花紅似火:
冷艷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於滇,
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
擔當,清代詩僧。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擔當;雲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明初從浙來滇,世居晉寧。明亡後,出家為僧,出世弘法,住雞足山石鍾寺。曾學詩書畫於董其昌、陳眉公、李本寧諸大家門下,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為人志存氣節,放浪形跡,故畫作飄逸有奇氣。著有詩集《翛園集》、《罔措齋聯語》、《雜偈》、《橛庵草》、《拈花頌》等。
前兩句「冷艷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於滇」,寫山茶花始開於寒冷的冬天,到春天與百花爭艷,依然花容燦爛。按《茶花譜》記載,雲南的山茶花應該排在前列。
後兩句「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贊美山茶樹頭萬朵花齊放,花紅似火,融化了殘雪,映紅了半邊天空。詩人用比喻、誇張的藝術手法,極力贊美山茶花美艷動人。
3. 山茶花又開了
文/劉桂燕
每年的12月份又如期而至,也許是寒冷的月份,無論是南亂巧陵方還是北方,所有人都穿幾碼了厚重的棉襖,躲在家裡取暖。但對於山茶花來說,這卻是它盛開的月份,白的高潔,粉的淡雅,紅的熱烈而深沉,在這寒冷肅殺的冬天裡恣意張揚地怒放著。
無論什麼時候,家裡永遠都有的植物就是山茶花。小時候不懂,看著電視里,讀著書本上的知識,北方的冬天一到,所有樹木的葉子都會變成枯葉,然後風風揚揚地灑寬老落一整條街道,彷彿要告嘩戚訴所有人,整個夏天的綠意盎然過後自己的飄零。可是家裡角落旁的那株山茶花葉子永遠都是那麼青蔥翠綠,彷彿任外界千變萬化,我自在其中。後來才知道,這是山茶花獨特的性質,蘇軾曾稱茶花為「歲寒姿」,並說茶花是花深少態,能長共松杉斗歲寒。楊萬里頌茶花是「歲寒不受雪霜侵」。
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便是冬天裡的山茶花,那時候的花蕾含苞欲放,在寒冷的冬天中是一抹不一樣的色彩。經歷過半年的沉寂,猛的在某一個冬日裡綻開自己一年來的燦爛。自己曾經觀察過,山茶不像其他花朵,枯敗時整個花朵掉落下來,而是花一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謝,直到生命結束。這么小心翼翼的凋謝方式,不就和人們追求理想中伴侶的態度一樣嗎?難怪人們都說山茶花的話語是謙讓、理想的愛。
宋代陸游的《山茶》詩雲:「雪裡開花到春晚,世間耐久孰如君?」稱贊山茶開花能從冬到晚春,說世間能如此耐久的,有誰能比得上茶花呢?他還在《山茶一樹自冬至清明著花不已》中寫道:「東園三日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 陸游的詩多處寫茶花的「耐久」,正是歌頌了茶花自冬及春雖經霜雪風雨,仍能頑強地著花不已的高貴。也許這就是家裡一直有著山茶花的原因吧!
12月份到了,山茶花又開了。
4. 對白茶花的贊美句子
中國最早寫海榴(海榴,即現在的茶花)詩的,是南朝陳代官至尚書令的江總。他在《山庭春日》詩中寫道:「岸綠開河柳,池江照海榴。」在春天的山庭,河岸上柳樹的綠葉掛滿枝條,池塘邊海榴的紅花費映照水面。寫了花色:紅色;點明花期:春天;還說明了當時人們已在山庭旁造景:植楊樹、栽茶花。
比江總稍晚的,是隋煬帝楊廣。他的《宴東堂》詩開頭四句是:「雨罷春光潤,日落是暝霞輝。海榴舒欲盡,山櫻開未飛。」隋代的東都洛陽,有著名的原晉宮大殿「東堂」。隋煬帝在東堂歌舞宴樂,作詩時自然敘東堂景物:春日雨後,晚霞映輝,海榴舒展盛開,櫻花含苞待放。詩中的「春光潤」和「舒欲盡」,點明了植於東堂的海榴正處於花期盛極將衰之際。
江總和楊廣的詩,都寫海溜盛開於春天。唐李嘉佑的海榴詩曰:「江上年年小雪遲,年光獨報海榴知。」也寫明冬末小雪遲飄,海溜花開獨報春光。皇甫冉寫海榴「犯雪先開」,其弟皇甫曾則寫「臘月榴花帶雪紅」,韋應物亦寫道:「海榴凌霜翻」。翻,即飛,引申為開放。「凌霜」,與「犯雪」、「帶雪」一樣,都點明了海榴的花期,元稹的詩寫「早春」時節「海榴紅綻」。溫庭筠的詩也寫了花期:「海榴紅似火,先解報春風。」而皮日休詩曰:「一夜春光綻絳囊」,即春天早晨綻開大紅色的花蕾。詩人接著還用「化赤霜」的比喻描述了海榴的花期。方乾的詩則雲:「滿枝猶待春風力,數朵先欺臘雪寒。」寫了在臘雪中數朵先開的海石榴花等待著春風。
由此可見,當時被稱為「海石榴」(或「海榴」)的茶花,花期自「凌霜」、「犯雪」的秋冬一直到「猶待春風力」的春天。茶花與迎春花一樣成為春天的使者,卻不是報春第一枝,與梅花一樣出現在冬天,卻沒在人們心目中留下凌寒獨自開的孤傲與不畏。
有名無名的茶花照舊按季節開放,奼紫嫣紅,構築著一個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花花世界,招惹著行人的眼。茶花的艷麗不影響詩人們對它的熱愛與衷情。
在唐詩的花花世界中,牡丹的雍容華貴,蘭花的清幽淡雅,桃花的紅粉不自嬌……都沒能阻止詩人為茶花的絢爛而傾情歌頌。
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詩曰: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
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無由共攀折,引領望金扉。
詩仙李白的這首茶花詩,開頭二句即點出了花的主人「魯女」及花的位置是「東窗下」,並評價了花的名貴是「世所稀」。接著詩人說紅珊瑚映現在綠水之中,也不能與怒放的紅茶花點綴在綠葉之中「比光輝」,從而反襯出這「海石榴」花之美。值得注意的是這株茶花竟有「清香」,並在「落日」時還有「好鳥歸」宿。可以想見,這株茶花當是較大的已栽植多年的樹,所以鳥兒才來歸宿。末四句則是詩人「愛花及人」,表達了對這位「魯女」的思慕之情:願作向陽的樹枝去拂她的羅衣,還想與她共折花枝而伸著脖子望她的窗戶。
盧肇《新植紅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詩索之》詩曰:
最恨柴門一樹花,便隨香遠逐香車。
花如解語猶應道:欺我郎君不在家。
盧肇進士及第之前,猶獨住「柴門」之中,可見家境貧寒。但他極愛茶花。一日「偶出」,茶花被人移走,於是「以詩索之」。把茶花寫成女性之人,說這花如能言語,將其移走是欺負丈夫不在家。詩人以茶花的口氣稱自己為「郎君」,實則詩人視茶花為愛妻。失去茶花猶如失去愛妻,真摯的愛花之情動人心魄。至於雜著《古事比》和《花里活》中記載的唐代詩人張籍將愛妾與人換茶花的所謂愛花故事。與盧肇純真聖潔的愛茶花之情相比,是決然不能同日而語的。
貫休《山茶花》詩曰:
風裁日染開仙囿,百花色死猩紅謬。
今朝一朵墜階前,應有看人怨孫秀。
貫休是唐末著名的詩僧,且善書法,工人物畫。貫休的這首寫四川山茶花的詩,立意與構思別具一格,不同凡響。詩的首句雖然點明了風定日晴的花園環境,但沒有去描繪茶花盛開的場面,而將筆鋒一轉立即寫了艷紅如猩血的茶花已經「色死」衰敗的景象,把立意放在了「惜花」上面。後兩句寫落花則更是匠心獨具,運用了「綠珠墜樓」的著名典故。據《晉書•石崇傳》載,貴族石崇的愛妾綠珠「美而艷,善吹笛」,被趙王司馬倫的嬖臣孫秀看中,「指索綠珠」。在受到石崇的勃然拒絕後,孫秀矯詔逮捕石崇,綠珠為報答丈夫,當場「自投於樓下而死」。詩僧貫休看到茶花「一朵墜階前」,便聯想到了綠珠墜樓,將綠珠與落花融成一體,抒發了自己的惜花(人)之情,並表達了對「孫秀」殘害綠珠(茶花)的怨恨。一代高僧,在古稀之年猶有如此情思,確實不易。
溫庭筠《海榴》詩曰:
海榴紅似火,先解報春風。
葉亂裁箋綠,花宜插鬢紅。
蠟珠攢作蒂,緗彩剪成叢。
鄭驛多歸思,相期一笑同。
溫庭筠是唐代後期的著名詩人,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詩人在如此好客的「鄭驛」竟然思歸,其原因在於他思念著要與海榴花「相期(逢)一笑」,戀花之情躍然紙上。詩中的海榴已經成為婦女的飾物,插於鬢發之上。海榴的花辦像綢緞一樣的絲織物,這成了我找不到褶皺的理由,花形就像綢緞剪成的叢球,怪不得說茶花像假花了。
帶著唐詩的盛贊,茶花又迎來了宋人的傾情謳歌。莫不見宋詩里點點滴滴的茶花情,莫不見詩人眼裡片片茶花意。
蘇軾《王伯所藏趙昌山茶》詩曰:
蕭蕭南山松,黃葉隕勁風。
誰憐兒女花,散火冰雪中。
能傳歲寒姿,古來唯丘翁。
趙叟得其妙,一洗膠粉空。
掌中調丹砂,染此鶴頂紅。
何須誇落墨,獨賞江南工。
這是一首贊美山茶畫形容好到了極點的程度,表現出了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我們喜歡山茶花並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它的花蕊里藏著蜜。說實在的在我們的心中山茶花並不怎麼美麗,說它白卻白得不純靜,而一開就是漫山遍野。在山村生活那麼久,又那麼喜歡山茶花,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去欣賞過它。後來進了城,離開了給我帶來美好回憶的山茶花,同時也認識和喜愛起能開大朵大朵的花瓣的茶花。淡紅、紫紅、大紅的茶花開得異常的妖艷和奪目,不像家鄉的山茶花那樣默默無聞。
陸游《山茶一樹自冬至清明後著花不已》詩曰:
東園三日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
詩人抓住了山茶花最突出、最珍貴的特性,不寫花在長冬中的傲霜鬥雪,而寫在清明後斗雨戰風。語言精煉,風格豪邁,平易通暢,語氣雄渾。彷彿開花是茶花一生的追求,有的才高過尺余,就開得燦如朝霞,有的雖年過百歲,仍然綻放著火紅的雲霓。茶花開得大方,花期長,不象灼灼的桃花,隨便那一陣風,都會讓她落英濱紛,早早天折。它沒有牡丹華貴,也不能與幽蘭比香,卻以彤雲吐火般的釋放,贏得人們的愛戀。
宋詩的誇贊或許比不得唐詩來得震撼,但宋詞的妙贊卻是別有一番情調的。
王安中的《蝶戀花•山茶花》是最早的茶花詞。詞曰:「巧剪明霞成片片,欲笑還顰,金蕊依稀見。拾翠人寒妝易淺,濃香別注唇膏點。竹雀喧喧煙岫遠,晚色溟?,六齣花飛遍。此際一枝紅綠眩,畫工難寫銀屏面。」從山茶的含苞欲放開始,到首枝花的開放,採用了許多比喻,把山茶花寫得生龍活現。
辛棄疾是宋詞中的豪放派繼蘇軾之後的物。他寫了《浣溪沙•與客賞山茶,一朵忽墜地,戲作》。詞曰:「酒面低迷以被重,黃昏院落月朦朧。墮髻啼妝孫壽醉,泥秦宮。試問花留春幾日?略無人管雨和風。瞥向綠珠樓下見,墜紅。」其詞想像豐富,以「墮髻啼妝孫壽醉」、「泥秦宮」、「綠珠墜樓」的比喻融化其中,非常生動。
張炎是宋詞格律派中重要人物。他寫有《蝶戀花•山茶》詞一首。詞曰:「花占枝頭?自焙。金汞初抽,火鼎鉛華退。還似瘢痕塗獺髓。胭脂淡?微酣醉。數朵折來春檻外。欲染清香,只許梅相對。不是臨風珠蓓蕾。山童隔竹休敲碎。」此詞上闋用了許多比喻來形容不同顏色、不同花形的山茶花,下闋描述了把各類茶花折來,插之於檻內,呈現了一幅非常雅緻的景象。
明清的小說並未沖淡茶花的絢爛,君不見,點點詩意躍然紙上。
明•於若瀛《山茶》:「丹砂點雕蕊,經月久含苞。既足風前態,還宜雪裡嬌。」短短二十字,便幾乎寫盡了山茶花的可愛之處。
清•葉申薌《木蘭花慢•紅山茶》:「譜滇南花卉,推第一、是山茶。愛枝偃虯形。苞含鶴頂,烘日蒸霞。椏枝,高張火傘,關粵姬、渾認木棉花。葉幄垂垂綠重,花房冉冉紅遮。仙葩,種數寶珠佳。名並牡丹誇。憶吟成百詠,記稱十絕,題遍風華。生涯,天然爛漫,自臘前、開放到春賒。風定絳雲不散,月明?玉無瑕。」上闋從花、枝、葉各方面,描述了紅山茶的美好特徵。物體精工,語言豐美,想像豐富,設計奇特,可稱之為妙品。
「五四」的驚雷使茶花迎來了又一個盛開的春天,織就了那滿樹的詩情畫意。
文壇巨匠郭沫若對雲南茶花情有獨鍾。他的一首《詠茶花》雲:「艷說茶花是省花,今來始見滿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詩人僅用「滿城霞」三字,即寫盡了滇山茶的盛開之貌。接著就直抒自己的觀點:牡丹是自古稱道的「富貴之花」,但與茶花相比,牡丹畢竟富麗而嬌。茶花卻能經冬而放,戴雪而榮,在萬物蕭條的季節,她能帶來滿城霞。這正是詩人所看重的高貴品質,也正是牡丹不及茶花之處。茶,似我,知我情,知我心。他還有一首《詠昆明黑龍潭早桃紅》:「茶花一樹早桃紅,百朵彤雲嘯傲中。驚醒唐梅睜眼倦,襯陪宋柏倍姿雄。崔嵬筆立天為紙,宛轉梁橫地吐紅。黑水祠中三異木,千秋萬代頌東風。」詩人將茶花古樹與唐梅、宋柏同寫,已突出了茶花非同尋常的地位。詩中更寫了茶花的「嘯傲」之態,「崔嵬」之姿及「地吐紅」之色。又用非凡的想像力寫了茶花樹似「筆」聳立並以「天為紙」,將要書寫怎樣的篇章?這有何等的氣勢。這樣的寫法,超越了古人。「早桃紅」,是滇山茶中花期較早的品種。詩人的「驚醒唐梅睜眼倦」句和另一首《詠茶花》中的「含杯我向梅花問,何故沉酣尚睡眠」,還表達了詩人的另一個觀點:茶花豈止勝過牡丹,其報春之早還超過了梅花。那一抹對茶花傾情盛贊的情愫,飄落在雲南漫山的茶花樹上。詩人那一顆火熱的心。
畫壇大師張大千為一幅茶花圖所作《題茶花園》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大師的才華橫溢:「玉佩瑤光翠,歸來油壁車。不須燒鳳燭,明鏡艷朝霞。」短短二十個字,將茶花園中如翠玉的茶花樹及艷如朝霞的茶花,描繪得淋漓盡致。在大師的筆下,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而鄧拓的《山茶花口占》:「紅粉凝脂碧玉叢,淡妝淺笑對東風。此生願伴長春在,斷骨留魂證苦衷。」首句先寫山茶花花色和葉質的外形美,接著又寫了先迎春天東風的山茶僅僅是淡淡的妝和淺淺的笑,突出了茶花品質的內在美。後兩句則借山茶而抒胸臆:在身處逆境時仍然「願伴長春」,即使「斷骨」,也須「留魂」。托物寄興,入木三分。
站在全新的高度而頌揚茶花的佳作,還有當代著名散文家楊朔寫於雲南昆明的《茶花賦》。作家寫道:「花事最盛的去處數著西山華亭寺……這是梅花……白玉蘭……迎春……,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春深似海,以茶花見性,這正是這篇《茶花賦》的「妙處」。
由此可見,「待到山花爛漫時」,「信手拈來皆是詩」。
5. 茶花賦的作品鑒賞
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散文——《茶花賦》,其主題是贊美祖國、歌頌祖國的美的生活,歌頌創造美的生活的勞動者。作者通過茶花的美來歌頌祖國的美,茶花美寫得越詳細,祖國美就越明顯,主題也就越突出。楊朔擅長通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寫, 以小喻大, 刻劃人民群眾的氣質,體現時代的精神,反映社會的風貌。《茶花賦》正是這樣的作品。它寫於一九六一年,這是中國國民經濟最困難的年頭,作者懷著無限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以藝術家特有的慧眼,透過「祖國上空的烏雲」,看到光明燦爛的未來。滿懷激情, 揮毫臨墨,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而又含蓄深刻的散文。
《茶花賦》托物言志,見景抒情,通過對「春深似海」的茶花美的歌頌,熱情地贊頌創造祖國美的勤勞質朴的勞動者,歌頌了祖國無限美好的未來。全文寫茶花美是客,寫祖國美是主,作者採取以客襯主,以客顯主的方法,精心構思,使文章詩畫並茂、神韻悠然。 《茶花賦》這篇「賦」由三個部分構成:茶花——養花人——看花人。三層意思、三層境界都附麗在「歌頌祖國」 這條思想主線上,一脈相承而又次第分明:先寫昆明茶花的紅艷、茂密,令人心醉,使讀者聯想到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面貌特色,次寫養花人的勞心勞力、終年辛勤,以此聯想到社會主義祖國創業維艱和締造者的不朽業績。同時啟迪一個重要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辛勤的勞動、艱苦的斗爭中成長、壯大的,再寫「童子麵茶花」(看花人)的活撥可愛、神采煥發,使讀者聯想到祖國不僅有美好的現在、艱辛的過去,更有著光輝燦爛的未來。三層意思把祖國的今天、昨天和明天聯系起來,顯示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容。
結構脈絡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長期身處異域,非常懷念祖國;想請畫家畫一幅能表現祖國「面貌特色」 的畫掛在眼前卻未能如願。這一段從結構上說,是為文章的末段蓄勢。文章的本意不僅在此寫茶花而且在彼寫祖國,這一段抒寫心情的文字就十分必要:它有力地烘託了散文的主題。
文章第二、三兩段寫昆明的春色,移步換形,與第一段好象無關。但傾注在天真的狂喜和熱情的贊嘆中的一往深情,與第一段中孺子對祖國母親的思戀與傾慕之情仍然是一脈相通的。寫春色,是為茶花鋪墊;而表現這春色的,又莫過於花。寫花,一則寫其香,二則寫其色,著墨不多,筆下卻呈現出「嫣紅妮紫開遍」 的動人景象,令人覺著春意盎然。
文章四、五兩段寫茶花,有點、有面,主次分明。第四段著力寫華庭寺前那一棵老茶樹,極言其熱烈、興旺,老樹新枝,生機勃發。第五段著眼於茶花的多,到處可見。角度不同,重點不一。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安排結構和展開描寫方面,體現嚴謹、 一絲不苟。
文章第六段是過渡段,從寫茶花到寫養花人,以作者一段內心獨白把上下文銜接下來,顯得從容、自然。
以下各段著重寫作者與普之仁的對話。
寫普之仁,除了寫他對於栽培茶花的豐富經驗以及為此付出的辛勤勞動外, 更突出寫他那質朴平凡的普通勞動者的性格。
文章第十四段中作者的抒情獨白,與第六段遙相呼應,揭示了重要的生活哲理。
作者從自己在國外時思念祖國的心情,寫到回國後一腳踏進昆明時的感受 ;從昆明的春色,寫到華庭寺、黑龍潭等處的茶花;寫到養花人的辛勤勞動和他那飽注憂患的過去。
6. 楊朔 茶花賦賞析
中心思想:本文藉助茶花的形象,抒發作者的熱愛祖國、熱愛普通勞動者的感情。
文章主題: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打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
7. 楊碩說用童子面花象徵祖國,為什麼呢
《茶花賦》以火紅的茶花象徵祖國,借歌頌茶花而歌頌欣欣向榮的祖國,借歌頌育花人而歌頌為建設祖國而辛勤勞動的人民,借歌頌童子麵茶花而歌頌祖國的未來。通篇以熱愛祖國為紅線。這一點,文章開頭就一語點明:「久在異國他鄉,有時難免要懷念祖國的。」這句話成為本文的文眼。授課伊始,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懷念祖國為什麼要寫茶花?他是怎樣把茶花同祖國聯系在一起的?由此造成懸念,暫不叫學生回答。在學生進入沉思狀態後,便引導學生一段一段地讀課文。歸納段落大意。到讀完全文時,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說「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朵含露咋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並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1、為什麼畫童子麵茶花而不畫別的茶花?2、童子麵茶花為什麼有這些特色?3、童子麵茶花有什麼象徵意義?弄清這幾個問題,作者關於以童子麵茶花象徵祖國的構思就可以理解了,還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8. 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充一道映朝霞。飄香送艷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賞析!!
第一句詩形容山茶花的美麗形態。第二句表明山茶花的生長狀態,「映朝霞」表示著生機勃勃。第三局說百花齊放的春天艷麗景色,第四句表明山茶花花期較長,比其他花更加富有生命力。但是要根據詩詞來具體解釋吧。大概這樣子。個人見解。。
9.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望著新鮮的泥土運用什麼手法
《茶花賦》而言,總體通過「畫出祖國的面貌特徵」,用多方面的描述來寫品賞茶花。運用托物言志,象徵的手法,將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兩條線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其「形」是鬆散的,但文章的題旨非常明確。這就是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抒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正如作品所寫的那樣「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出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嗎?」作家就是將「童子麵茶花「和「祖國的面貌」聯系在一起,借景抒情,使作品既有濃郁的詩意,又有深刻的哲理,其「神」是非常集中的。
具體來說,以《茶花賦》的第12自然段為例。第一句宴信舉「我熱切的握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可壓縮為:繭滿雙手。第二句「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晌碧多問他的身世,猜的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可節縮為:曾經憂患。第三句「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失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坦櫻普通的勞動者。」可精簡為:普通人。第四句「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養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可提煉為:創造者。第五句」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可簡言為:美的源泉。
10. 楊朔 茶花賦賞析
中心思想:本文藉助茶花的形象,抒發作者的熱愛祖國、熱愛普通勞動者的感情。
文章主題: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打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