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畫的梅花
1. 王冕做了哪些關於梅的畫
元代著名畫家王冕也十分喜愛梅花,他隱居在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築茅廬3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王冕雖然也畫墨梅,但他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也善寫竹石。王冕的梅畫別具一格,得到畫界的認可。明代有人稱贊說:古今畫梅誰者高,前有補之後王老。
王冕的墨梅畫派雖然出於北宋時期的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王冕則喜歡畫繁花密枝的梅花,十分獨特。他所創作的《墨梅圖》就是繁盛梅花的代表作。
《墨梅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干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
《墨梅圖》中梅花的干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
《墨梅圖》有一首題畫詩,叫《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據《明史》記載,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長明燈下讀書。青年時期,王冕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後來拒絕仕途,浪跡江湖。最後回到家鄉九里山隱居,白天種粟鋤豆、灌園養魚,晚上讀書作畫,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
與詩中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墨梅一樣,王冕是個不向世俗獻媚的有著高尚節操的隱士。才華橫溢的王冕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為人又豁達爽快,得到很多人的敬仰。
由於王冕的梅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聲名鵲起,很多人向他求畫。對上門求畫之人,凡好友,他會持筆揮毫,雙手奉送。對不入伍者,王冕時常拒之。
傳說,有一位達官貴人向他索要梅畫,第一次以銀財贈買,王冕沒答應;第二次,他派人前來說,他所要之畫是送給他上司的壽禮,想向上司推薦王冕,如果上司看了王冕的梅畫,王冕一定會前途無限……達官以為,這樣就可獲得王冕的梅畫。
當達官再次上門索畫時,正碰上王冕畫梅,他以為王冕是給他作畫,便高興地等待。
可當王冕畫完梅花後,在畫上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時,達官明白王冕意志堅定,心如白玉,決不向當權者畫梅。王冕把這幅梅畫掛在牆上,以此向世人表明他的意志。
元代末期蒲庵禪師創有《梅花歌》贊美王冕:會稽王冕高頰顴,愛梅自號梅花仙。豪來寫遍羅浮雪千樹,脫巾大叫成花顛。有時百金閑買東山屐,有時一壺獨釣西湖船。暮校梅花譜,朝誦梅花篇。水邊籬落見孤韻,恍然悟得華光禪。我昔識公蓬萊古城下,卧雲草閣秋瀟灑。短衣迎客懶梳頭,只把梅花索高價。
從《梅花歌》來看,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無咎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所畫的野梅下筆沉著有力,雖然野梅少有盤曲,畫的是直梅,但直梅之中,沒有浮華輕飄之意,全是自然之形,毫無斧斫之痕。王冕畫梅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只畫野梅。據《竹波軒梅冊》記載,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梅冊上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
但王冕為何只畫「野梅」,不畫「官梅」?只畫「直梅」,不畫「曲梅」?這是一個歷代文人雅士與評論家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
2. 目前國內誰的梅花畫得最好
我了解湖南有位知名畫家楊艾湘老師,作品就以梅花出名。你可以在網上網路搜索,因為他的部分梅花作品都瘦到媒體的報道,也先後在國外展覽過。
3. 輕視功名利祿。一生愛好梅花
是說彭玉麟
彭玉麟(1817~1890)字少鶴,後改雪琴,號退省庵主人,祖籍衡陽渣江,生於安徽安慶,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彭玉麟一生六辭高官 ,鍾情梅花,視梅為知音。
一生六辭高官,卻在年邁時臨危受命,抵禦外敵。
第一次是辭去安徽巡撫(相當於安徽省長)之職。當時是在咸豐十一年,彭玉麟官職是安徽布政使(相當於副省級)銜水師統領。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把所屬三個省份的巡撫任給他的三個親信,任彭玉麟為安徽巡撫。他卻一連三次辭謝,其理由是已習於軍營而疏於民政,請朝廷勿棄長用短。朝廷真只好收回成命,改任他為兵部侍郎,依舊留在前線督帶水師,他這才坦然接受。
第二次是在同治四年二月,朝廷任命彭玉麟署理漕運總督。漕運,就是解往京師糧食貨物的水上運輸業。漕運總督掌管魯、豫、蘇、皖、浙、贛、湘、鄂八省的漕政,是眾人所垂涎的天下一流肥缺。但他又兩次謝絕,理由除了不懂漕政外,又加上性情褊急、見識迂愚,不會與各方圓通相處。朝廷只得作罷。
第三次是在同治七年六月,彭玉麟上疏請辭已當了六七年的兵部侍郎。原因是當年從軍時,三年母喪只守了一年,現在國家安定,他理應解甲歸田,將剩下的兩年補滿。這次朝廷沒有挽留,答應了他的請辭。
第四次是彭玉麟離職休養三四年後,朝廷又任命他為署理兵部侍郎兼同治帝大婚慶典宮門彈壓大臣。待到慶典一結束,他立即上疏請辭署理兵部侍郎。朝廷接受後,又交給他一項差使,即每年巡視長江水師一次。
第五次彭玉麟是在光緒七年七月,朝廷任命他為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兩江轄地廣闊,又兼物產豐茂,南洋通商大臣一缺更是權大責重,一向非名宦宿臣不能任命。朝中重臣曾國藩兄弟、李鴻章、劉坤一等人都曾任過此職。讓66歲的彭玉麟出任兩江總督,說明朝廷對他的倚重,但他就是不領這個情,接旨後即上疏請辭,隔日後又再次上辭疏。朝廷無奈,只得把此要缺交給左宗棠。
第六次是在光緒八年,朝廷任命彭玉麟為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與過去一樣,他接旨後即請辭,朝廷未准。不久,中法戰爭爆發,朝廷命他率領舊部將士並增募新軍,迅速前往廣東部署海防。他認為此時是臨危受命,不宜再辭,便以衰病之軀奉旨赴粵,帶領所部駐扎南海前線,整修虎門要塞,加強沿海完備,遣部將防守欽州、靈山。多次上疏主戰,戰後疏請嚴備戰守,以防後患。中法戰爭勝利結束後,光緒十一年三月,他便上疏請辭兵部尚書之職,朝廷未予接受。他又於這年八月、第二年八月、第三年七月、第四年六月接連四次上疏請求辭職。鑒於他的執著,朝廷只得接受。
光緒十六年三月,彭玉麟以平民之身病逝於衡陽城內的退省庵,終年75歲。他死後被御賜為太子太保,建專祠紀念,贈謚號剛直。曾任兩廣總督和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評之為「加官不拜,久騎湖上之驢;奉詔即行,誓翦海中之鱷」,並為他寫下一首五言長詩:「神州貫長江,其南際漲海。江海幸息浪,砥柱今安在……」
一生為情種梅、畫梅、詠梅,視梅為知音,視梅為愛妻。
彭玉麟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湘軍四大名將,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齊稱「中興四大名臣」。就是他這樣一位中國近代史上金戈鐵馬、馳騁沙場、叱吒風雲的人物,卻以罕見的痴痴柔情演繹了一場曠世的「梅姑之戀」。「梅姑之戀」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彭玉麟小時候曾經住在安徽安慶的外婆家裡,最喜歡跟外婆的養女梅姑一起玩耍。梅姑雖然只比彭玉麟大一點點,但是從輩份上講,她是彭玉麟的小姨。兩人青梅竹馬,兩情相悅,私定終身。但兩人的戀情因為八字不合遭到家長的反對。後來彭玉麟跟著全家搬回衡陽去,他和梅姑不得不忍痛分別,而這一別就是14年,彭玉麟已娶妻成家。在彭玉麟30歲的那一年,他聽說舅舅在安慶去世了,外婆和梅姑沒有人贍養,於是他趕緊就派了自己的弟弟去安慶,把外婆和梅姑接到衡陽來住。而梅姑來到彭家沒多久,彭玉麟的妻子嫉恨彭玉麟與梅姑的關系,唆使彭玉麟的母親把梅姑嫁出去了。彭玉麟曾經考慮要阻止這件事情,但是因為決斷遲了,錯過了最後挽回的時機。梅姑出嫁四年以後,死於難產。彭玉麟傷心得捶胸頓足,在梅姑墳前立下誓言,要一生畫梅,以萬幅梅花紀念她。彭玉麟後來在詩中寫到「前機多為因循誤,後悔皆以決斷遲。」彭玉麟說到做到,他畫了整整40年,才完成了以萬幅梅花紀念梅姑的承諾,而且他喪妻後終生未娶。他畫的梅花:干如鐵,枝如鋼,花如淚。他辭官隱居期間,一是在湖口的水師昭忠祠旁邊建廳,遍栽梅花,號稱「梅花塢」,即今天石鍾山的著名旅遊景點梅花塢;二是在家鄉築「退省庵」,在庵里吟詩作畫,畫梅數量達萬幅余,而且每幅必自題一詩,無一雷同,而句意必有所託。每成一幅,必蓋一章曰「傷心人別有懷抱、一生知己是梅花」。可見彭玉麟對梅姑的愛是那樣的刻骨銘心,也可見他這個人的痴情奇絕、遺世獨立。看到鐵骨錚錚彭玉麟為梅姑一生終不悔的情懷,令人感動,令人敬佩,令人深思。 二、才華橫溢,匠心獨具,以情入畫,以情入詩。 為紀念梅姑,彭玉麟一生畫了上萬幅梅花圖,他所畫之梅堪為一絕。他筆下的梅花「老乾繁枝,鱗鱗萬玉,其勁挺處似童鈺」,被稱為「兵家梅花」,與文人墨客的梅花相去甚遠。他畫的梅樹,身姿虯曲,鐵骨錚錚,古拙蒼勁。枝間的梅花,吐蕊綻放,生機盎然。彭玉麟一生雖畫了上萬幅梅花圖,但由於戰亂留存世上的卻不多。特別是他的「墨梅圖」更是冠絕,與鄭板橋的墨竹齊名,被稱為「清代書畫二絕」。入選「衡陽民間國寶」的《墨梅圖》就是一幅畫梅傑作。該畫以水墨繪一老梅蜿蜒橫斜,上不見結頂,下不見根底,主幹鐵骨挺拔,周身蒼皮蘚苔,枯眼斑斑。虯枝曲折盤環,枝蕊參伍交錯,給人以老樹繁花、生機勃勃的感覺。畫上題詩,讓人更能體悟到「兒女心腸,英雄肝膽」的意境。彭玉麟一生畫了上萬幅梅花圖,他在每幅梅花圖都題上以梅花寄情的詠梅詩。這些號稱「梅花百韻」的詠梅詩,寄託了彭玉麟一生對梅姑的愛戀、思念、牽掛、自己的愧疚和悔恨。如「無補時艱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三生石上因緣在,結得梅花當蹇修」,「頹然一醉狂無賴,亂寫梅花十萬枝」,「我是西湖林處士,梅花應喚作卿卿」,「平生最薄封侯願,願與梅花過一生。唯有玉人心似鐵,始終不負歲寒盟」,「阿誰能博孤山眠,妻得梅花便是仙。儂幸幾生修到此,藤床相共玉妃眠」,「我家小苑梅花樹,歲歲相看雪蕊鮮。頻向小窗供苦讀,此情難忘二十年」,「一生知己是梅花,魂夢相依萼綠華;別有閑情逸韻在,水窗煙月影橫斜」,「自從一別衡陽後,無限相思寄雪香,羌笛年年吹塞上,滯人舊夢到瀟湘」,「故園消息誰通訊,玉瘦香寒總不知;驛使未歸江路遠,教人何處寄相思」等等。這些詩句纏綿悱惻,款款深情,悲愴傷感,字字泣血,感人肺腑,摧人淚下。
4. 宋人擅長畫梅,以簡潔表現孤傲,王冕畫梅花有何特別之處
王冕放牛學畫荷花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其實王冕的荷花圖至今沒有發現,而他的《墨梅圖》卻讓人感嘆造詣至深。
王冕畫梅花,與他的人生經歷大有關系。他年輕時曾熱衷功名,並常常以古代賢臣伊尹、姜尚、諸葛亮自比,很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因為接連幾次進士考試落榜,他的理想也就此破滅。看盡了世態炎涼的王冕,終於絕意仕進,回到家鄉,在山裡搭了三間草廬,又在屋旁種了千株梅花和數百株桃杏,自號“梅花屋主”,過起了清貧淡泊的隱居生活。
5. 王冕所寫《墨梅》詩非常著名,墨梅是梅花的一個品種嗎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詩人、畫家。他出身貧寒,小時候就非常喜歡畫畫、讀書。放牛的時候,他會畫畫。晚上的時候,他就到寺院里,借寺院中的長明燈讀書。
王冕有一首詩在後世流傳頗廣: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首詩的名字叫《墨梅》。
看字面的意思,好像是王冕家洗硯池邊上種了棵樹,樹上花開朵朵,顏色都是墨汁的顏色——黑色的。這黑色的花朵,並不要人來誇它顏色好看,只願意這黑色,散發一種清氣。我們經常見到白梅、紅梅,還有黃色的臘梅,並不曾見過黑色的梅花。
所以他在這幅畫上題寫這樣一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心聲:畫出這樣別具一格的梅花,並非要人來誇贊,只是要表達梅花要留一點清氣在人間的精神追求。
6. 王冕墨梅圖
(一)墨梅流派和他的風格。
墨梅的創始,和文學有密切關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豐神和風骨,使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梅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題材了。當時對畫梅最有創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於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大詩人黃庭堅見了大加贊揚說:「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一時華光的墨梅便成了畫壇上一個新的品種。趙孟頫墨梅題跋也曾說:「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為稱首。」
揚補之接受了華光的衣缽,在此基礎上發展,把自己寫的墨梅,送給宋徽宗趙佶看。趙佶說他寫的是「村梅」,因而他自稱為「奉敕村梅」。他創造了兩種畫梅的方法:一種用水墨塗於絹上烘托出梅的點點白葩,另一種是以墨筆圈出梅花潔白芳馨的特色。金冬心(農)說:「揚補之為華光和尚入室子弟,其瘦處如鷺立寒汀,不欲為人作近玩也。」(《冬心畫梅題記》)後來揚的兩個外甥湯叔雅、湯叔用也擅長此道。《冬心畫梅題記》:「揚補之甥湯叔雅,宋開禧間與弟叔用皆工墨梅,各出新意,謂之倒暈花枝。時有茅進士汝元亦擅名當世。叔雅畫梅,曾見於吾鄉梁少師鄉林家,不愧逃禪叟(揚補之)。而叔用及汝元之疏枝瘦萼未嘗睹者。」
發展到元代,據說元四家的吳鎮(仲圭),以及王冕,都是畫梅能手。范成大雲:「近世始畫墨梅,江西揚補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實繁,蓋吳仲圭、王元章皆用其法。」(《范村梅菊譜》)由此看來,王冕正是這派的嫡系。
元末蒲庵禪師有《梅花歌》:「會稽王冕高頰顴,愛梅自號梅花仙。豪來寫遍羅浮雪千樹,脫巾大叫成花顛。有時百金閑買東山屐,有時一壺獨釣西湖船。暮校梅花譜,朝誦梅花篇。水邊籬落見孤韻,恍然悟得華光禪。我昔識公蓬萊古城下,卧雲草閣秋瀟灑。短衣迎客懶梳頭,只把梅花索高價。……」(郎瑛《七修類稿·山農刺時》)
從《梅花歌》來看,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正如清朝朱方靄說的:「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會稽煮石農,妙筆繪寒玉。」(《畫梅題記》)這種意識在王冕的題畫中表現得很突出,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顯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達了與統治階級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愛國主義的熱忱,有的表現出自己的不凡抱負和樂觀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繪畫創作的園地上。王冕愛畫的梅花,據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淳)梅冊上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竹波軒梅冊》)何謂野梅?凡生長在山野清絕的地方,梅干勁直,盡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時也叫村梅。何謂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卻天真,干多盤曲,叫做官梅,也稱宮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為「疏曠平遠」,以官梅比為「金碧庄嚴」,藉以隱喻不同環境中的不同人格。明朝孫長真往往摹仿王冕此種畫法,所以他題詩說:「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詩人獨得梅清性,不畫官梅畫野梅。」(《畫梅辨難》)
且看王冕墨梅(圖1)。一枝梅花,橫斜在畫幅的中間,枝幹一拉數尺長,顯出很有勁,枝的梢頭,露出了筆的尖鋒,更突出了它的清高拔俗,十數朵梅花,含苞欲放地洋溢著蓬勃的生氣,令人感到醒目清新。這是他抓住最典型的一枝,表達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從他內心的感情來渲染花枝的景色,又以花枝的景色來反映自己的胸襟。題詩曰:「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按《竹齋詩集》,「流」字作「留」)
他的「墨梅」風格,可用「神韻秀逸」四字來概括。試從構圖、枝幹、花等方面來分析。畫梅構圖以枝幹為主。王冕畫梅花的成功,與他構圖是分不開的。構圖可分疏的、密的、不疏不密三種。疏的如疏影橫斜,以疏淡有致,雅淡出塵為妙。不疏不密的,如俯仰得直,照應有情,要密中見疏,疏中仍有聚散謂之得直。密的如繁花密蕊。第三法,首開其宗的就是王冕。朱方靄說:「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始易以繁花,千叢萬簇,倍覺風神綽約,珠胎隱現,為此花別開生面。明時陳憲章常師其意,吾友汪巢林、金吉金繼之。」(《畫梅題記》)王冕這種構圖就是以密取勝,同時做到密而不亂,繁而有韻。在枝乾的構圖上,能疏疏密密,做到長處疏,短處密,疏散處疏,交錯處密,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他能把握虛虛實實,而且層次分明,應有盡有。他在華光和尚的「多而不繁,少而不虧」,揚補之的「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理論基礎上更有所發揮。在枝乾的質感上,運用了湯叔雅的「其為梢也,有如斗柄者,有如鐵鞭者,有如鶴膝者,有如龍角者,有如鹿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釣竿者」的理論,加以具體實踐,因此他立干如龍,勁似鐵;發梢如箭,短如戟。梅干如龍不容易,畫時必須彎曲有力,用筆多轉折,或以飛白出之。要勁也不易做到,畫時筆須頓挫得直,使轉有方。畫梅梢貴直,但要直中仍有韻致,絕非如尺。他的枝梢一筆拉到幾尺長,枝的梢頭,露出了筆的尖鋒,突出了梅的清高拔俗。因此令人感到風神綽約,美奕有致。畫花,他也不是只畫一朵花的形似,而能在形似以外求神態,表現出或嬌艷,或清雅,或燦爛,或蕭疏等等姿態;在開花的形態上,也運用了湯叔雅的「其為花也,有椒子,有蟹眼,有含笑,有開謝,有落英」的理論,畫出了老樹枝怪花疏,嫩樹枝密花繁。總之對於行校、布干、點萼、生花都是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掌握了筆墨洗練功夫,集中表現了他的新風貌。明魯宗賢說:「古今畫梅誰者高,前有補之後王老。」(《雪湖梅譜》)清趙蘭舟說:「揚補之、王元章為癯仙,盡洗鉛華,別開生面,華光老人又為寫影傳神,畫梅之能事畢矣。」(《竹波軒梅冊》)前人對他評價極高。
(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
墨梅自華光和尚創造以來,經過揚補之、湯叔雅等人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績。但它能繼承下來,還是與王冕的努力分不開的。他曾作了種種水墨畫的嘗試。筆墨的洗練功夫,使墨梅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邁進了一大步。下面是幾位名人對他的評語。明朝畫梅高手姚淛有詩曰:「畫梅用墨不用色,華光從來有筆力。紛紛作者俱不同,貌得仙葩似荊棘。補之叔雅師此老,各占花枝互有得。前元博士柯九思,愛將脂粉染梅枝。王家元章傳墨法,雪月風煙種種奇。」(《雪湖梅譜》)劉基有詩曰:「會稽老王拙且痴,能畫梅花稱絕奇。春窗走筆生古怪,中有窈窕傾城姿。人生得閑真是好,得閑不閑惟此老。布袍闒茸發不梳,一生只被梅花惱。天生梅實可知羹,爾梅有花結不成。世間花實總尤物,不如畫圖終古無枯榮。」(《誠意伯文集》)
從姚淛、劉基等詩句看來,可以知道王冕水墨作畫的才能和畫出雪、月、風、煙種種奇絕的形態。明代吳興沈堯龍甚至直接稱王冕為「墨王」:「君身前是林處士,人間空復數墨王。」可見明代對王冕墨梅成就的敬佩。可惜他的遺作很少。我們雖然無法欣賞他那各種絕奇的精彩作品,但從後人的詩作中,可知他畫過雪梅,如《南湖集》卷四:「王郎胸次亦情奇,畫寫孤山雪後枝。老我江南無俗事,為渠日日賦新詩。」他畫過月梅,如高士奇題王元章絕句雲:「不分村野與溪橋,亂寫橫枝一二條。酒醒只疑疏影落,朦朧煙月伴寒宵。」難怪劉基說他梅花奇絕,落筆分晴曦,花如露後珠玉一般,枝如水影中龍蛇游舞一樣,水墨畫的效果達到呼寒呼冷、解暑解寒的程度。
王冕的筆墨洗練的功力,也值得注意。他發枝筆力遒勁,形神兼備,這是他從勤學苦練,千錘百煉中得來。執筆挺直,才能筆筆堅挺,而無蛇腹鼠尾的毛病。中鋒、偏鋒用得好,行枝接續,氣力頓挫處才能斷而復連,交接處停而勿滯。手弗偏重偏輕,故能一氣呵成。這是他煉氣於骨的手法。清朝何璦王詩:「山農筆力勁如鐵,中有窈窕姿傾城。清標信有煙霞骨,補之而後存典型。」(《題王元章墨梅》)
在圈花法上,他也有所發揮。揚補之以「筆分三趯攢成瓣」圈花。即花瓣要如鐵線圈成,一筆三頓挫畫之。王冕把這種畫法稍加改變,改成為一筆二頓挫,這就是乾隆所說的「鉤圈略異揚家法」。這也是他從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有人稱之為「白花頭畫法」。這個創造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明代的陳憲章、盛行之、劉世儒、清代的羅兩峰等人都學二筆圈花。後來到金冬心、童二樹等人出,更簡單地改為一筆圈花。雖然,元明以三筆二筆成瓣,但其側瓣及小苞還是一筆。王冕圈花的畫法是用筆不飄浮,嚴謹逼真。明魏成憲詩雲:「山農作畫同作書,花瓣圈來鐵線如。真個匆匆不潦草,墨痕濃淡點椒除。」(《百梅集·墨梅題跋》)
另外王冕又發揮了「破蕊之法」。什麼叫破蕊之法?梅花原來有花須,須上有小點叫英,他畫花須不點英,看去很零亂,不像須,也不像英,這叫「破蕊之法」。揚補之也有此畫法,這是野梅的畫法,與官梅的畫法不同。有人稱「亂圈花瓣亂拈須,野梅花與官梅殊」,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畫梅之難不在枝幹,而在花。王冕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他的「萬玉圖」真是千蕊萬朵,含笑盈枝,香度凌風,占滿在畫幅上,顯示了樂觀主義精神。就是後來的羅兩峰、童二樹也是莫及的。清代方祖詩雲:「美人高士超絕處,不在搓椏枝幹間。破蕊圈花真法在,兩峰二樹費尋攀。」難怪他要自傲地說:「冰花朵朵圓似玉,羌笛吹它不下來。」
(三)王冕墨梅的影響
王冕的墨梅對明代影響深遠。特別通過徐渭、陳淳等人的發展與豐富,逐漸出現了大寫意與沒骨花卉繁榮並峙的局面。
徐渭對元章的畫推崇備至,他學元章的墨梅,下了相當功夫。他認為圈花最難,說:「吾圈花少讓元章筆,發干元章不若吾。」徐文長天才縱逸,睥睨一世,他認為發干元章不及他,而圈花則不及元章。從這句話里可知他對元章的佩服程度。凡是畫過梅花的人都知道,畫梅之難,不在干,而在花;畫花則難在須與蒂。清朝懶園居士說:「青藤(即徐渭)畫梅,圈不成圈,枝不成枝,一片神行,其用筆如生龍活虎,不可捉摸,其潑墨也如空中雲霧,舒捲自然。」(《畫梅辨難》)這說明徐的畫風是大寫意。徐、王二人風格是不相同的。從功夫上看,自然元章要比青藤深得多了。
徐渭不但學王冕畫梅,且學他為人,學他畫梅花換米。徐渭曾憑吊王冕墓,並對當時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家予以嘲笑。其詩說:「君畫梅花來換米,予今換米亦梅花。安能喚起王居士,一笑花家與米家。」(《徐文長集》)徐還同情王冕的艱苦生活,猜測他究竟多少斗米,換一幅梅花:「想見元章愁米日,不知幾斗換冰枝。」徐看了王冕的墨梅,想臨摹它,又感到無從下手,便在題王元章倒枝梅畫中寫道:「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雲枝。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明代幾位畫梅高手,劉世儒、陳憲章、王謙、盛行之都是王冕的衣缽繼承人。劉世儒少時於故鄉的石壁上,看見元章的梅花,大為鼓舞,從此特別愛好,就深思力學,畫起梅花來了。據說,他很喜愛王元章的雪梅,曾想盡辦法,搞過試驗:其中有種畫法,是當他礬絹時,先剪好碎片的油紙,畫就搞成,這樣看去好像雪點紛紛,與花爭勝,效果很好。當時畫家謝時臣贊為「神品」。王冕畫枝條,畫得很勁秀,據說先從畫竹入手,因此劉雪湖畫梅也從畫竹開始。徐文長題其墨梅詩說:「雪湖劉子故不俗,未畫梅花先寫竹。花梅筱竹兩相於,直干橫梢鐵不如。」朱多煃題詩有「陳淳已死沈士老,晚得山陰劉世儒」句。文徵明也贊揚說:「雪湖發干遒勁,有天然之處,花亦雅稱,異日當為第一流雲。」(《雪湖梅譜》)其實,劉世儒的成就,比不上王冕、徐渭。徐文長題雪湖墨梅詩說:「我客金陵訪畫梅,畫梅莫妙盛行之。劉君放逸不可羈,一劉一盛無雄雌。」(《畫梅辨難》)明代畫家學王冕的尚有周昊、孫從吉、王人佐、袁子初、林宏顯等人。可見摹仿王冕的筆法是風靡一時的。
清代的揚州八怪,如羅聘、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等人都深受他的影響。如羅聘學他的圈白頭花,金農、汪士慎學他的千花萬蕊,李方膺學他的水墨淋漓。雖然各家風格不同,但還是從他那裡蛻化出來。其他如以畫梅稱世的童二樹也是學元章的筆法,蔣子延稱童二樹在洛陽所畫的梅花懸之能引蜂蝶。《碧溪詩》記載:「二樹生時,其母李太夫人夢一髯翁,驅一牛,負梅花而至,越日乃生。其髯翁即煮石山農王冕也,其畫蓋有所授也。」當然是無稽之談,但可見王冕的畫在人民群眾中也很有影響。
對明清畫家畫梅的特色,清朝懶園居士說:「吾人當師王元章之秀逸,劉雪湖之蒼老,徐青藤之神化,童二樹雄偉有餘,神化不足,金冬心則細枝堅挺,粗根庸弱。」這話確有道理。
王冕的畫,對明清畫壇,影響深遠。他為水墨畫打下了穩固基礎,引導了徐文長輩從摹古的一套清規戒律中跳出來,創造了新生命。他以自己的詩文畫來反抗元蒙貴族的統治,同情人民的疾苦,深刻地暴露當時的社會黑暗面,有它的積極意義。正因為此,他才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和尊敬,被贊為「人奇志奇胸磊落,是花千古無枯榮」。